沒有急事,不是大事,昭詡不會在這個時候來找周城。
眼下顯而易見的急事、大事,就隻有西征。如果是打了大勝仗——難道請大將軍進宮與民同樂?
周城迅速用了幾口吃食,起身道:“讓桃枝送你回去?”
嘉敏道:“你自進宮,不必管我。”
周城摸了摸她的麵孔道:“不必太擔心——不會有什麽大事。”大步走出去。馬已經備好,隻待他上馬,一行人便匆匆去了。
周城心裏盤算損失。以長安的實力,就算是打了敗仗,要說讓昭詡亂了分寸,那該是不至於。總是事情還在兩可之間,尚有挽回餘地,才這樣急著召見他。待進宮,果然還算鎮定,昭詡把戰報遞給他看。
周城消息一向不比他慢多少,因一目十行看過去。
他也知道謝冉臨戰經驗匱乏,初次指揮這樣的大仗,恐怕是不會太順利。開頭幾場小勝,隻能助長驕氣。越是風調雨順,越教人心裏捏一把汗,怕措手不及栽個大跟頭。何況跟去的還有周宏。
天底下就有這麽一號人,從來不按章法來;別人照他這麽做,肯定死得很慘,偏他能打勝仗——說的就是他四叔。
因與段韶通信也再三叮囑他說小心,再小心——別給他四叔帶坑裏去了。
結果到頭來還是免不了:謝冉大約是嫌了段韶謹慎,到蒲津與他分兵。段韶帶人圍了弘農糧倉。
原本謝冉手裏有十幾萬大軍,相對於慕容泰的兵力,有壓倒性優勢;又陸揚新死,他的部將,慕容泰再三召之不至。如果能索性逼而不戰,也能活活把饑腸轆轆的關東諸軍餓死;或者分兵緩行,穩打穩紮,也是個辦法。
奈何謝冉求勝心切,十幾萬大軍即時渡河,把手裏的碼一把全押了上去。
畢竟是人多勢眾,開頭打得很順利,慕容所部逃散,一直追殺至渭水河灣,但見岸上長滿蘆葦,蘆葦過人頭。謝冉疑心有伏,躊躇不進。周宏卻大喜:“管他有人沒人,趁風幹物燥,一把火燒了幹淨!”
謝冉道:“如將慕容泰燒成了黑炭,卻拿什麽回洛陽進獻太廟?”
左右又氣勢高漲,紛紛請戰,都以為以百敵一,斷無敗理。於是擊鼓進攻。當時人人貪功冒進,陣不成形,兩軍交戰之際,果然號角長鳴,伏軍突起,將謝冉所部從中截斷。軍卒大恐,自此全軍散亂,各自為戰。
便周城心裏早有準備,看到數字也是心裏一亂:此戰喪甲士八萬。黃河以東,恐怕人人家中戴孝。
段韶聽得渭曲敗局,登時放棄弘農,退保洛陽。
周城看完戰報,與昭詡四目相對,皆有慘然之色。周城道:“經此一役,恐怕長安兵精糧足,能長期與我朝對抗。”不僅僅是兵精糧足的問題,經此一勝,慕容泰聲望上漲,長安局勢恐怕又有變動。
昭詡頷首。
周城心裏知道,昭詡叫了他來,是希望他表態出兵,最低限度命段韶過河解圍,將困守穀城的殘軍敗將帶回來。這等慘敗,他看了都心疼,而況昭詡。然而敗到這個地步,士氣已經是不能用。他這裏長途奔襲,對方以逸待勞,這仗並沒有必勝的把握。更何況還有糧草的問題。
倉促之間,要再籌措出一批糧草來,是要傷本的。
周城這裏實在猶豫不能定,過了許久方才問:“謝將軍……沒有消息嗎?”
昭詡道:“阿冉如今死守穀城。”
穀城是塊飛地,在黃河以西,能占據了當然好,作為進攻西燕的橋頭堡,但是如此慘敗的形勢之下,未免代價太大。周城心裏揣測,謝冉恐怕是無顏回來見昭詡,所以下死力想要保住這塊地方。
“勝負兵家常事,”周城道,“謝將軍如今,當以保存部眾為上。”
昭詡仍隻是頷首。
周城再看了一遍戰報,估算損失。當時那麽亂,西邊是個窮瘋了的,不會放過糧草輜重。如今那城裏該還有一兩萬之眾。周宏手裏還有兩三千騎兵——他對他這個四叔還是有點信心。
謝冉這個敗家子,死了就死了,給長安送去那麽多人馬與糧草。周城心裏頭忿忿,到底歎了口氣,說道:“兵從哪裏出,陛下容我思量一二。”
昭詡鬆了口氣:“周郎再不開口,朕就要考慮禦駕親征了。”
周城但笑。不是他不信昭詢,不過如今形勢,昭詡要禦駕親征,京裏誰來坐鎮,誰來給他督發糧草?太後不得諸臣信任,皇後膝下無子,儲君未定。難道要指望昭詢?再長個三五歲還差不多。
“大將軍的意思,是要去救場?”李十一郎吃驚。昭詡看重謝冉,底下也不敢怠慢,他這次出征,兵甲和糧草都給得充足。之前劉貴眼紅,就與他抱怨過,說:“皇帝的小舅子才是親生的,咱們都後娘養的!”軍中因之憤慨的不少。如今是消息沒傳開,傳開了恐怕幸災樂禍的人也不會少——要段韶折在裏麵也就罷了。但是段韶也全身而退。周宏帶的中州子弟兵。
自古以來,軍中都是派係分明。
周城道:“那裏有三萬人,都折進去可惜。”
“三萬?”李十一郎冷笑。
周城知道哄不住他,算給他聽:“……萬餘人總有。何況散兵遊勇,慕容泰一時半會兒也吃不完。穀城雖然是塊飛地,長遠來看,保住了也不是沒有好處。”李十一郎“呸”了一聲:“我不知道有好處?”
周城又道:“不從晉陽出兵,就隻調阿韶和阿樂的人。這邊讓司馬出兵補替阿韶的位置。”
“糧草呢?”李十一郎繼續冷笑。籌措糧草不易。謝冉肯定把糧草丟光了。他們自己都沒得吃,就別想分出來給援兵了,非自帶口糧不可。又說道,“這當口,你確信南邊不會聞風而動?”
“沒那麽快。”周城道,“這逆轉來得太快,連你我都沒有預料到,何況南邊——糧草隻能就地籌措。”
他不打算打持久戰。
李十一郎卻搖頭道:“那可不一定。”攤開地圖,給他點了幾個位置:“吳主在這裏有布兵,大將軍又不是不知道。原本是客場作戰,沒占到便宜也就罷了,別讓南邊順勢跟進,從自己身上咬塊肉去。”
周城默然片刻,方才說道:“謝侍中這個人,李兄該比我清楚。”
李十一郎想想謝冉那個名士派頭,一陣牙疼。然而他也知道,那等傲氣的人,多半是寧肯戰死,也不會投降。
周城又說道:“還有我四叔。”周宏怎麽會陪謝冉陷在那裏,他也想不明白。
李十一郎也知道周宏是個問題,放任周宏折在那裏,恐怕令中州勢力寒心。卻又說道:“武城縣侯勇武,無人可擋。他要想脫身,單騎便可。”
周城道:“就怕我四叔舍不得部曲。”練出他四叔那支部曲來,不是個容易的事。
李十一郎卻狐疑:“大將軍這裏說得頭頭是道,不會其實就是公主求你了吧?”先頭昭詡執意用謝冉出兵,周城氣得要命。後來不知怎的,卻又大方借了段韶和周宏過去,李十一郎問他緣故,他隻支吾不說,他便猜是蘭陵的枕邊風起了作用。
周城氣惱道:“哪裏有這種事!”
李十一郎道:“又不是沒有過!”
周城:……
“我知道大將軍與公主好,”李十一郎語重心長道,“但是大將軍要想明白,在陛下與大將軍之間,公主——”
“這次真不是因為她。”周城歎了口氣,他也不知道什麽時候開始,在他這個好兄弟心裏,他就是個色令智昏,“李兄也知道,戰場上多少有預料不到。謝侍中是大意了,但是如果我受困圍城,我也希望會有人來救我。”
所謂“同袍之誼”,大致如此。必須讓渡一部分信任出去:信任背後的人,不會捅他一刀;信任身旁的人,會在危急時候為他擋槍;信任側翼的將領,會為他扛住壓力。信任在死生之間,每個人都不是孤立無援。
李十一郎沉吟了半晌,沒有吱聲。周城又道:“從前,我和三娘初遇的時候,三娘問過我一句話。”
李十一郎:……
還說不是因為她!
“她問我,相信這世上有公道嗎?”
李十一郎心道這小子和蘭陵初遇,蘭陵也不過十三四歲的年紀,養在深閨,不曉世事,要不怎麽問得出這種話——活像這世上的公道與不公道,當初那個一無所有的小子能有置喙的餘地似的。
卻心裏一動:還是說,蘭陵當真有這等眼力,早在當時,就看出這小子日後出息?
因問:“將軍怎麽回答?”
“我說,我不知道有沒有,但是我希望有。”
那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他不是李十一郎這等出身,他自小就知道,人和人不一樣,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個世界,是沒有什麽公道可說的。同樣是命,謝冉的命是命,周宏的命是命,那些將士的命就不是命。
李十一郎心裏震驚。這原不該是一個打小沒讀過幾句正經書的邊鎮小子能說出來的話。就是天子腳下,自小胸懷大誌的公卿,也未必說得出這句話——難怪蘭陵對他另眼相看。
“我不是為了謝侍中。我是為了那些將士。他們不是他謝家部曲,是我燕朝兒郎,是你我同袍。謝侍中指揮不當,是謝侍中的過錯,謝侍中當回朝領罪,而對於這些把性命托付與將軍的將士來說,如果能救而不救,那是你我欠他們一個公道。”
眼下顯而易見的急事、大事,就隻有西征。如果是打了大勝仗——難道請大將軍進宮與民同樂?
周城迅速用了幾口吃食,起身道:“讓桃枝送你回去?”
嘉敏道:“你自進宮,不必管我。”
周城摸了摸她的麵孔道:“不必太擔心——不會有什麽大事。”大步走出去。馬已經備好,隻待他上馬,一行人便匆匆去了。
周城心裏盤算損失。以長安的實力,就算是打了敗仗,要說讓昭詡亂了分寸,那該是不至於。總是事情還在兩可之間,尚有挽回餘地,才這樣急著召見他。待進宮,果然還算鎮定,昭詡把戰報遞給他看。
周城消息一向不比他慢多少,因一目十行看過去。
他也知道謝冉臨戰經驗匱乏,初次指揮這樣的大仗,恐怕是不會太順利。開頭幾場小勝,隻能助長驕氣。越是風調雨順,越教人心裏捏一把汗,怕措手不及栽個大跟頭。何況跟去的還有周宏。
天底下就有這麽一號人,從來不按章法來;別人照他這麽做,肯定死得很慘,偏他能打勝仗——說的就是他四叔。
因與段韶通信也再三叮囑他說小心,再小心——別給他四叔帶坑裏去了。
結果到頭來還是免不了:謝冉大約是嫌了段韶謹慎,到蒲津與他分兵。段韶帶人圍了弘農糧倉。
原本謝冉手裏有十幾萬大軍,相對於慕容泰的兵力,有壓倒性優勢;又陸揚新死,他的部將,慕容泰再三召之不至。如果能索性逼而不戰,也能活活把饑腸轆轆的關東諸軍餓死;或者分兵緩行,穩打穩紮,也是個辦法。
奈何謝冉求勝心切,十幾萬大軍即時渡河,把手裏的碼一把全押了上去。
畢竟是人多勢眾,開頭打得很順利,慕容所部逃散,一直追殺至渭水河灣,但見岸上長滿蘆葦,蘆葦過人頭。謝冉疑心有伏,躊躇不進。周宏卻大喜:“管他有人沒人,趁風幹物燥,一把火燒了幹淨!”
謝冉道:“如將慕容泰燒成了黑炭,卻拿什麽回洛陽進獻太廟?”
左右又氣勢高漲,紛紛請戰,都以為以百敵一,斷無敗理。於是擊鼓進攻。當時人人貪功冒進,陣不成形,兩軍交戰之際,果然號角長鳴,伏軍突起,將謝冉所部從中截斷。軍卒大恐,自此全軍散亂,各自為戰。
便周城心裏早有準備,看到數字也是心裏一亂:此戰喪甲士八萬。黃河以東,恐怕人人家中戴孝。
段韶聽得渭曲敗局,登時放棄弘農,退保洛陽。
周城看完戰報,與昭詡四目相對,皆有慘然之色。周城道:“經此一役,恐怕長安兵精糧足,能長期與我朝對抗。”不僅僅是兵精糧足的問題,經此一勝,慕容泰聲望上漲,長安局勢恐怕又有變動。
昭詡頷首。
周城心裏知道,昭詡叫了他來,是希望他表態出兵,最低限度命段韶過河解圍,將困守穀城的殘軍敗將帶回來。這等慘敗,他看了都心疼,而況昭詡。然而敗到這個地步,士氣已經是不能用。他這裏長途奔襲,對方以逸待勞,這仗並沒有必勝的把握。更何況還有糧草的問題。
倉促之間,要再籌措出一批糧草來,是要傷本的。
周城這裏實在猶豫不能定,過了許久方才問:“謝將軍……沒有消息嗎?”
昭詡道:“阿冉如今死守穀城。”
穀城是塊飛地,在黃河以西,能占據了當然好,作為進攻西燕的橋頭堡,但是如此慘敗的形勢之下,未免代價太大。周城心裏揣測,謝冉恐怕是無顏回來見昭詡,所以下死力想要保住這塊地方。
“勝負兵家常事,”周城道,“謝將軍如今,當以保存部眾為上。”
昭詡仍隻是頷首。
周城再看了一遍戰報,估算損失。當時那麽亂,西邊是個窮瘋了的,不會放過糧草輜重。如今那城裏該還有一兩萬之眾。周宏手裏還有兩三千騎兵——他對他這個四叔還是有點信心。
謝冉這個敗家子,死了就死了,給長安送去那麽多人馬與糧草。周城心裏頭忿忿,到底歎了口氣,說道:“兵從哪裏出,陛下容我思量一二。”
昭詡鬆了口氣:“周郎再不開口,朕就要考慮禦駕親征了。”
周城但笑。不是他不信昭詢,不過如今形勢,昭詡要禦駕親征,京裏誰來坐鎮,誰來給他督發糧草?太後不得諸臣信任,皇後膝下無子,儲君未定。難道要指望昭詢?再長個三五歲還差不多。
“大將軍的意思,是要去救場?”李十一郎吃驚。昭詡看重謝冉,底下也不敢怠慢,他這次出征,兵甲和糧草都給得充足。之前劉貴眼紅,就與他抱怨過,說:“皇帝的小舅子才是親生的,咱們都後娘養的!”軍中因之憤慨的不少。如今是消息沒傳開,傳開了恐怕幸災樂禍的人也不會少——要段韶折在裏麵也就罷了。但是段韶也全身而退。周宏帶的中州子弟兵。
自古以來,軍中都是派係分明。
周城道:“那裏有三萬人,都折進去可惜。”
“三萬?”李十一郎冷笑。
周城知道哄不住他,算給他聽:“……萬餘人總有。何況散兵遊勇,慕容泰一時半會兒也吃不完。穀城雖然是塊飛地,長遠來看,保住了也不是沒有好處。”李十一郎“呸”了一聲:“我不知道有好處?”
周城又道:“不從晉陽出兵,就隻調阿韶和阿樂的人。這邊讓司馬出兵補替阿韶的位置。”
“糧草呢?”李十一郎繼續冷笑。籌措糧草不易。謝冉肯定把糧草丟光了。他們自己都沒得吃,就別想分出來給援兵了,非自帶口糧不可。又說道,“這當口,你確信南邊不會聞風而動?”
“沒那麽快。”周城道,“這逆轉來得太快,連你我都沒有預料到,何況南邊——糧草隻能就地籌措。”
他不打算打持久戰。
李十一郎卻搖頭道:“那可不一定。”攤開地圖,給他點了幾個位置:“吳主在這裏有布兵,大將軍又不是不知道。原本是客場作戰,沒占到便宜也就罷了,別讓南邊順勢跟進,從自己身上咬塊肉去。”
周城默然片刻,方才說道:“謝侍中這個人,李兄該比我清楚。”
李十一郎想想謝冉那個名士派頭,一陣牙疼。然而他也知道,那等傲氣的人,多半是寧肯戰死,也不會投降。
周城又說道:“還有我四叔。”周宏怎麽會陪謝冉陷在那裏,他也想不明白。
李十一郎也知道周宏是個問題,放任周宏折在那裏,恐怕令中州勢力寒心。卻又說道:“武城縣侯勇武,無人可擋。他要想脫身,單騎便可。”
周城道:“就怕我四叔舍不得部曲。”練出他四叔那支部曲來,不是個容易的事。
李十一郎卻狐疑:“大將軍這裏說得頭頭是道,不會其實就是公主求你了吧?”先頭昭詡執意用謝冉出兵,周城氣得要命。後來不知怎的,卻又大方借了段韶和周宏過去,李十一郎問他緣故,他隻支吾不說,他便猜是蘭陵的枕邊風起了作用。
周城氣惱道:“哪裏有這種事!”
李十一郎道:“又不是沒有過!”
周城:……
“我知道大將軍與公主好,”李十一郎語重心長道,“但是大將軍要想明白,在陛下與大將軍之間,公主——”
“這次真不是因為她。”周城歎了口氣,他也不知道什麽時候開始,在他這個好兄弟心裏,他就是個色令智昏,“李兄也知道,戰場上多少有預料不到。謝侍中是大意了,但是如果我受困圍城,我也希望會有人來救我。”
所謂“同袍之誼”,大致如此。必須讓渡一部分信任出去:信任背後的人,不會捅他一刀;信任身旁的人,會在危急時候為他擋槍;信任側翼的將領,會為他扛住壓力。信任在死生之間,每個人都不是孤立無援。
李十一郎沉吟了半晌,沒有吱聲。周城又道:“從前,我和三娘初遇的時候,三娘問過我一句話。”
李十一郎:……
還說不是因為她!
“她問我,相信這世上有公道嗎?”
李十一郎心道這小子和蘭陵初遇,蘭陵也不過十三四歲的年紀,養在深閨,不曉世事,要不怎麽問得出這種話——活像這世上的公道與不公道,當初那個一無所有的小子能有置喙的餘地似的。
卻心裏一動:還是說,蘭陵當真有這等眼力,早在當時,就看出這小子日後出息?
因問:“將軍怎麽回答?”
“我說,我不知道有沒有,但是我希望有。”
那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他不是李十一郎這等出身,他自小就知道,人和人不一樣,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個世界,是沒有什麽公道可說的。同樣是命,謝冉的命是命,周宏的命是命,那些將士的命就不是命。
李十一郎心裏震驚。這原不該是一個打小沒讀過幾句正經書的邊鎮小子能說出來的話。就是天子腳下,自小胸懷大誌的公卿,也未必說得出這句話——難怪蘭陵對他另眼相看。
“我不是為了謝侍中。我是為了那些將士。他們不是他謝家部曲,是我燕朝兒郎,是你我同袍。謝侍中指揮不當,是謝侍中的過錯,謝侍中當回朝領罪,而對於這些把性命托付與將軍的將士來說,如果能救而不救,那是你我欠他們一個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