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被高力士稱為“王爺”的人也衝著高力士拱了拱手,說道:“將軍您盡管去,這些參選之人就交與本王吧。”
“如此就有勞王爺了!”高力士說完,卻沒有立時離去,而是走到那王爺麵前,俯在對方耳邊輕聲說了兩句,那王爺聽後,目光頓時投向李棄歌,眼中精光如電。高力士在他耳畔說完,這才轉身離去。
李棄歌心中暗忖,方才高力士說的話怕是和自己脫不了幹係,否則那王爺盯著自己作什麽?隻不過他看不透王爺心中所想,便默默地低下頭去,暗想自己隻要以不變應萬變,見招拆招也就是了。
待到高力士走遠了,那王爺一揮袍袖,對眾人說道:“本王姓李名倓,正是你們文試第二場的主試,你們隨我來吧。”說完,帶著眾人朝那湖心亭走去,眾人既已知道他就是這第二場的主試人,便一路跟著他朝湖心亭中走去。
李棄歌聽到“李倓”二字,臉上不動聲色,心中卻道:“當今聖上之孫、太子李亨之子、建寧王李倓?難怪他眉宇之間有股子王氣!”
建寧郡王李倓,在《新唐書》、《舊唐書》中,對他的記載都頗為詳盡,其人英毅果斷,剛正不阿。
在安史之亂爆發之時,李倓隨唐玄宗轉入蜀中,勸說太子重整兵馬,並聯合郭子儀等將領抗擊叛軍;其本人也多次帶兵抗敵。隻是最後因為過於剛直,為李輔國和張良娣所忌恨,在此二人的構陷之下被唐肅宗賜死。直到唐代宗即位後,才追封他為“齊王”,並追諡“承天皇帝”。
李棄歌打量著這位“承天皇帝”,心中想道:“這位建寧王也算是李唐皇家的一代英傑了,不過看他的年紀,如今也才二十八、九歲而已,倒是和鄧大哥差不了幾歲……不知他會如何進行這第二輪文試。”
他這邊揣摩著這位“建寧王”到底會如何出題,忽然感覺有人用手拍了拍自己的後背,扭頭一看,隻見一張圓臉笑嘻嘻的看著自己,乃是小和尚鑒空。
“誒?我正想問你呢……”李棄歌低聲說道,“你和那個小牛鼻子怎麽在這兒,為什麽第一場文試沒看見你們?”
“唉!說來話長……”鑒空說道,“還不都是這個建寧王,真是不通情理!”鑒空說完,抬眼看了看建寧王,發現對方並未注意自己這裏,便將緣由娓娓道來。
原來,鑒空和張太虛乃是“佛”、“道”兩家的傑出後輩,大相國寺和龍虎山又是李唐的兩大宗教代表,故而當今聖上應允了他們二人,可以無需參加文試,直接進入武試便可。
誰知道第二場文試的主試、也就是建寧王李倓,在聽說了這個消息之後,當即入宮表示反對,認為文試也是從龍衛選拔的重要一環,若是因為出身“佛”、“道”兩家就可以了免了文試,對其他參選者來說,未免有失公允。
於是乎李隆基和李倓這爺孫二人便在皇宮內吵了起來,一時間僵持不下。一個認為君無戲言,下過的旨意不能更改;一個認為從龍選是大事,一定要做到絕對的公平。最後在高力士的周旋之下,選了個折中的辦法:鑒空與張太虛二人可以不參加文試第一場和第三場,但由李倓主試的第二場,卻是非參加不可了。
李棄歌聽後,禁不住暗暗嗤笑一聲,心道:“這李倓雖然忠正,但性子忒也執拗,你隻知道和‘佛’‘道’兩家的人較勁,可是像安慶緒那種憑借家族勢力的人,在這些人中尚不知道有多少呢!”
他與鑒空正在這邊聊著,旁邊的張太虛卻冷哼一聲,冷冷的說道:“小禿驢,不就是比一場文試麽,你難道還怕了不成?”
“小僧會怕?”鑒空笑道,“小僧雖出身佛門,但除了經書之外,其餘經典也頗有涉獵,練武之餘家師經常教導我詩詞技巧。倒是你……”
“我怎麽了……”張太虛斜眼看了看鑒空,問道。
“我可是聽說你們龍虎山一向講究心無旁騖、清靜無為,你又一直潛心修道,怕是未曾習過詩書吧?”鑒空幸災樂禍地說道。
“這用不著你操心……”張太虛說完,便不與鑒空搭話。
說話間,眾人隨著李倓來帶湖心小亭,那小亭從遠處看上去並不算大,李棄歌甚至懷疑,這三十多人能不能全部站的進其中,可待到這三十多人在亭內站定,居然不覺得有絲毫擁擠。如此一來,不僅是他,其餘人等也是詫異得很。
荊天留腳下使力,踩了踩亭中地下的磚石,忽然抿嘴微笑,對李棄歌說道:“二少,這亭子可是破有玄機啊。”說完,指了指地下。
經過荊天留這麽一提醒,李棄歌似乎也覺得地下磚石有些不對,踩在上麵似乎有些坡度。細細感覺才發現,那湖心亭的地麵乃是個斜麵,越往湖心走,腳下的磚石就越高一些。
如此一來,從岸上看向這亭子就會產生視覺誤差,故而從遠處看起來,這亭子的大小和湖麵廣闊相得益彰,但走入其中又很是寬敞,。
李倓掃視了一圈,說道:“嗯,加上本王帶來的這二人,一共是三十二個,雖然有些多了,但是和本王預想的也差不了多少。”
“王爺!”人群中有一人忽然說道,“草民有個疑惑,不知當講與否?”
李倓看向那人,問道:“你是哪家的子弟?”
那人說道:“草民是戶部侍郎之子,姓王名麟。”
“哦,原來是王侍郎家的公子。”李倓說道,“你有什麽問題,但講無妨。”
王麟說了聲“是”,指著鑒空和張太虛說道:“看這二位兄台的打扮,應該是出家人吧?我們這邊共計三十人,都是方才曆經了第一場比試才來到這裏,何以平白無故的多出這麽兩個方外之人來?草民,不服!”
李倓看了看鑒空和張太虛,似笑非笑的說道:“有人不服氣呢,你們兩個怎麽說?”
鑒空行了個佛禮,正要開口,哪知一向不喜言辭的張太虛卻搶先說道:“既然不服,比比就是了。”
“哈哈哈……”李倓聽後,仰天大笑,說道,“正合本王心意!眾位聽真切了,‘從龍衛’乃是由八人組成,而現在這庭中除本王之外,共有三十二人,所以……”李倓語氣一頓,“隻有一半的人能留下來!”
“原來如此……”李棄歌小聲對荊天留等人嘀咕道,“我們這些人,怕是要一對一的較個高下了!”
公孫熙竹不動聲色的點了點頭,小聲回道:“卻是不知這位王爺要如何分配,亦或是……任我等自行挑選?”
隻聽李倓接著說道:“本王也懶得給你們分組,你們自己選擇對手吧,贏了的人可以進入武試;至於輸了的人嘛,就請離開這遊龍苑吧。”
“這樣最好……”公孫熙竹喜形於色,小聲道,“萬一這位王爺一時興起,讓我和李二少比試的話,那可是大大的不妙!”
李棄歌微微一笑,說道:“師姐,這話可折殺我了,我要是真遇上師姐你了,認輸就是了。”
他二人你來我往的打趣著,甚是親密,這一幕剛好被蘇尋一點兒不落的看在眼中。李棄歌說著說著,隻覺得兩道又嫉又妒的目光釘在自己臉上。他一瞥眼之間,隻見蘇尋怨毒的咬著牙,李棄歌眉間一挑,不屑地看了對方一眼。
蘇尋本已怒極,此時李棄歌的這一眼就如同一點火苗,直接點燃了蘇尋這堆炮仗。蘇尋邁步除了人群,衝著李棄歌拱了拱手,朗聲說道:“李二少,可敢與我比上一比麽?”
李棄歌要的就是這個結果,趁著這個機會,直接將蘇尋擠出從龍選。一來是讓他徹底死心,二來自己總是擔心對方會暗地裏搗鬼,踢他出去也省的夜長夢多。畢竟總有這麽個敵人,想盡辦法的給自己使絆子,也是頭疼得很。
他正要應戰,忽然王麟一揚手,說了一聲:“且慢!”
李棄歌和蘇尋本來都摩拳擦掌,此時被他阻攔,便都一臉好奇地看向王麟。
隻聽王麟說道:“這第一場,理應由在下先來!”說完,一指張太虛,“小道士,可否賞光賜教一二?”
<!-- 雙倍活動不在活動期間 -->
“如此就有勞王爺了!”高力士說完,卻沒有立時離去,而是走到那王爺麵前,俯在對方耳邊輕聲說了兩句,那王爺聽後,目光頓時投向李棄歌,眼中精光如電。高力士在他耳畔說完,這才轉身離去。
李棄歌心中暗忖,方才高力士說的話怕是和自己脫不了幹係,否則那王爺盯著自己作什麽?隻不過他看不透王爺心中所想,便默默地低下頭去,暗想自己隻要以不變應萬變,見招拆招也就是了。
待到高力士走遠了,那王爺一揮袍袖,對眾人說道:“本王姓李名倓,正是你們文試第二場的主試,你們隨我來吧。”說完,帶著眾人朝那湖心亭走去,眾人既已知道他就是這第二場的主試人,便一路跟著他朝湖心亭中走去。
李棄歌聽到“李倓”二字,臉上不動聲色,心中卻道:“當今聖上之孫、太子李亨之子、建寧王李倓?難怪他眉宇之間有股子王氣!”
建寧郡王李倓,在《新唐書》、《舊唐書》中,對他的記載都頗為詳盡,其人英毅果斷,剛正不阿。
在安史之亂爆發之時,李倓隨唐玄宗轉入蜀中,勸說太子重整兵馬,並聯合郭子儀等將領抗擊叛軍;其本人也多次帶兵抗敵。隻是最後因為過於剛直,為李輔國和張良娣所忌恨,在此二人的構陷之下被唐肅宗賜死。直到唐代宗即位後,才追封他為“齊王”,並追諡“承天皇帝”。
李棄歌打量著這位“承天皇帝”,心中想道:“這位建寧王也算是李唐皇家的一代英傑了,不過看他的年紀,如今也才二十八、九歲而已,倒是和鄧大哥差不了幾歲……不知他會如何進行這第二輪文試。”
他這邊揣摩著這位“建寧王”到底會如何出題,忽然感覺有人用手拍了拍自己的後背,扭頭一看,隻見一張圓臉笑嘻嘻的看著自己,乃是小和尚鑒空。
“誒?我正想問你呢……”李棄歌低聲說道,“你和那個小牛鼻子怎麽在這兒,為什麽第一場文試沒看見你們?”
“唉!說來話長……”鑒空說道,“還不都是這個建寧王,真是不通情理!”鑒空說完,抬眼看了看建寧王,發現對方並未注意自己這裏,便將緣由娓娓道來。
原來,鑒空和張太虛乃是“佛”、“道”兩家的傑出後輩,大相國寺和龍虎山又是李唐的兩大宗教代表,故而當今聖上應允了他們二人,可以無需參加文試,直接進入武試便可。
誰知道第二場文試的主試、也就是建寧王李倓,在聽說了這個消息之後,當即入宮表示反對,認為文試也是從龍衛選拔的重要一環,若是因為出身“佛”、“道”兩家就可以了免了文試,對其他參選者來說,未免有失公允。
於是乎李隆基和李倓這爺孫二人便在皇宮內吵了起來,一時間僵持不下。一個認為君無戲言,下過的旨意不能更改;一個認為從龍選是大事,一定要做到絕對的公平。最後在高力士的周旋之下,選了個折中的辦法:鑒空與張太虛二人可以不參加文試第一場和第三場,但由李倓主試的第二場,卻是非參加不可了。
李棄歌聽後,禁不住暗暗嗤笑一聲,心道:“這李倓雖然忠正,但性子忒也執拗,你隻知道和‘佛’‘道’兩家的人較勁,可是像安慶緒那種憑借家族勢力的人,在這些人中尚不知道有多少呢!”
他與鑒空正在這邊聊著,旁邊的張太虛卻冷哼一聲,冷冷的說道:“小禿驢,不就是比一場文試麽,你難道還怕了不成?”
“小僧會怕?”鑒空笑道,“小僧雖出身佛門,但除了經書之外,其餘經典也頗有涉獵,練武之餘家師經常教導我詩詞技巧。倒是你……”
“我怎麽了……”張太虛斜眼看了看鑒空,問道。
“我可是聽說你們龍虎山一向講究心無旁騖、清靜無為,你又一直潛心修道,怕是未曾習過詩書吧?”鑒空幸災樂禍地說道。
“這用不著你操心……”張太虛說完,便不與鑒空搭話。
說話間,眾人隨著李倓來帶湖心小亭,那小亭從遠處看上去並不算大,李棄歌甚至懷疑,這三十多人能不能全部站的進其中,可待到這三十多人在亭內站定,居然不覺得有絲毫擁擠。如此一來,不僅是他,其餘人等也是詫異得很。
荊天留腳下使力,踩了踩亭中地下的磚石,忽然抿嘴微笑,對李棄歌說道:“二少,這亭子可是破有玄機啊。”說完,指了指地下。
經過荊天留這麽一提醒,李棄歌似乎也覺得地下磚石有些不對,踩在上麵似乎有些坡度。細細感覺才發現,那湖心亭的地麵乃是個斜麵,越往湖心走,腳下的磚石就越高一些。
如此一來,從岸上看向這亭子就會產生視覺誤差,故而從遠處看起來,這亭子的大小和湖麵廣闊相得益彰,但走入其中又很是寬敞,。
李倓掃視了一圈,說道:“嗯,加上本王帶來的這二人,一共是三十二個,雖然有些多了,但是和本王預想的也差不了多少。”
“王爺!”人群中有一人忽然說道,“草民有個疑惑,不知當講與否?”
李倓看向那人,問道:“你是哪家的子弟?”
那人說道:“草民是戶部侍郎之子,姓王名麟。”
“哦,原來是王侍郎家的公子。”李倓說道,“你有什麽問題,但講無妨。”
王麟說了聲“是”,指著鑒空和張太虛說道:“看這二位兄台的打扮,應該是出家人吧?我們這邊共計三十人,都是方才曆經了第一場比試才來到這裏,何以平白無故的多出這麽兩個方外之人來?草民,不服!”
李倓看了看鑒空和張太虛,似笑非笑的說道:“有人不服氣呢,你們兩個怎麽說?”
鑒空行了個佛禮,正要開口,哪知一向不喜言辭的張太虛卻搶先說道:“既然不服,比比就是了。”
“哈哈哈……”李倓聽後,仰天大笑,說道,“正合本王心意!眾位聽真切了,‘從龍衛’乃是由八人組成,而現在這庭中除本王之外,共有三十二人,所以……”李倓語氣一頓,“隻有一半的人能留下來!”
“原來如此……”李棄歌小聲對荊天留等人嘀咕道,“我們這些人,怕是要一對一的較個高下了!”
公孫熙竹不動聲色的點了點頭,小聲回道:“卻是不知這位王爺要如何分配,亦或是……任我等自行挑選?”
隻聽李倓接著說道:“本王也懶得給你們分組,你們自己選擇對手吧,贏了的人可以進入武試;至於輸了的人嘛,就請離開這遊龍苑吧。”
“這樣最好……”公孫熙竹喜形於色,小聲道,“萬一這位王爺一時興起,讓我和李二少比試的話,那可是大大的不妙!”
李棄歌微微一笑,說道:“師姐,這話可折殺我了,我要是真遇上師姐你了,認輸就是了。”
他二人你來我往的打趣著,甚是親密,這一幕剛好被蘇尋一點兒不落的看在眼中。李棄歌說著說著,隻覺得兩道又嫉又妒的目光釘在自己臉上。他一瞥眼之間,隻見蘇尋怨毒的咬著牙,李棄歌眉間一挑,不屑地看了對方一眼。
蘇尋本已怒極,此時李棄歌的這一眼就如同一點火苗,直接點燃了蘇尋這堆炮仗。蘇尋邁步除了人群,衝著李棄歌拱了拱手,朗聲說道:“李二少,可敢與我比上一比麽?”
李棄歌要的就是這個結果,趁著這個機會,直接將蘇尋擠出從龍選。一來是讓他徹底死心,二來自己總是擔心對方會暗地裏搗鬼,踢他出去也省的夜長夢多。畢竟總有這麽個敵人,想盡辦法的給自己使絆子,也是頭疼得很。
他正要應戰,忽然王麟一揚手,說了一聲:“且慢!”
李棄歌和蘇尋本來都摩拳擦掌,此時被他阻攔,便都一臉好奇地看向王麟。
隻聽王麟說道:“這第一場,理應由在下先來!”說完,一指張太虛,“小道士,可否賞光賜教一二?”
<!-- 雙倍活動不在活動期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