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白無故多了兩個競爭者,在場的多數人都是不服氣的,王麟的做法也正是很多人想做的。隻不過王麟還算是個有教養的公子哥兒,沒有口出惡言。
而且王麟見鑒空一臉笑容,看上去一團和氣,常言道“伸手不打笑臉人”,他便也不太想和這小和尚放對;而那個小道士張太虛,卻始終是一副目中無人的表情,一時間王麟越看越氣,便出言邀戰,想和張太虛較個高下。
說起來,張太虛此人從來都是麵無表情,像是木頭人一般。不了解他的人看到了這副麵龐,十有八九會認為這個人是高傲、自大,而且又極度的不近人情。而事實上,張太虛的心裏從來沒覺得自己有多麽高高在上,他不過是佩服強者,而又蔑視弱者罷了。
像他這種性子的人,很容易就會被人誤解,但是長年古井不波的心境,使得他早已超然物外,根本不在乎別人是否誤解自己。同輩的人中能理解他這種性子的,除了鑒空之外再無一人。就連李棄歌都以為他不過是一個武藝高強、但是又目中無人的小道士。至於王麟,其實也和李棄歌一樣,不過是又一個誤解了他的人罷了。
李倓見此情景,走到蘇尋麵前,笑著問道:“這位公子是哪家的少爺啊?”
那蘇尋見王爺詢問自己來曆,當即恭恭敬敬的說道:“草民乃是江南蘇家子弟,在家行三,單名一個‘尋’字。”
“蘇家?”李倓想了想,說道,“書香門第啊!方才王麟王公子已經搶在了你頭裏,你便稍後片刻吧。”
“是!”蘇尋雖然恨極了李棄歌,但建寧王李倓既然讓他稍候片刻,他又豈敢不從?
見蘇尋應了下來,李倓便回頭對王麟和張太虛說道:“此番既是文試,你們自然應當依據文人之禮互相切磋。這文人切磋的規矩,你們二人可明白?”
“草民自然明白!”王麟說道。
張太虛卻是眉頭一皺,心中有些疑惑。他從小在龍虎山長大,雖說長年習文修武,但始終未曾與人拚鬥過文采,這文人切磋的規矩,他又哪裏知道?
王麟見張太虛猶猶豫豫,便出言問道:“道兄你不會不知道文鬥的規矩吧?這可奇了,莫非你從小到大從未與人切磋過詩文不成?”
“規矩不知道,可以學會;本事不到家,那才是糟糕!”張太虛說完,扭頭向李倓行了一揖,說道,“還請王爺指點一下。”
這幾句話說的不卑不亢,既攻且守,應變之快連李棄歌都不得不佩服。李倓也微微頷首,覺得這幾句應答甚是得體,便笑著將文試的規矩說了出來……
從開元到天寶,整個李唐的經濟處在一個迅速增長的狀態。與此同時,文化也開始極大興盛,尤其是唐詩的興盛,故而文人之間開始流行切磋詩文。而除了詩文之外,對聯的切磋也是一種文鬥方式。
對聯的比試較為簡單,雙方輪流出聯,最先對不上來的一方即為敗者;詩文的比鬥則相對複雜,需得由旁人出題,二人各作一首詩文,再經由眾人評判,方能分出勝負。
張太虛聽了李倓的解釋,點頭說道:“貧道明白了,那此番我們是比試對子,還是比試詩文呢?請王爺示下……”
李倓擺了擺手,說道:“這個你們自己決定,若是比對子,我就跟著聽聽好壞;若是比詩文,我可負責幫你們出個題目,僅此而已。”
王麟扭頭看了看蘇尋,暗想這蘇家三公子也是躍躍欲試,若是比詩文,不免要思索一陣,太費周折,不如用對子來難住張太虛。心中打定了主意,便對張太虛拱手說道:“既然如此,我與這位道兄便用對聯連分個勝負吧,可好?”
“甚好!”張太虛浮塵一搖,說道,“也省的多費唇舌。”
王麟見對方還是一副絲毫不把旁人放在眼裏的神情,心中怒極,暗道:“好個小牛鼻子,今日就叫你知道我王麟的手段!”於是清了清嗓子,說道:“道兄是老莊傳人,我就以道家的思想為題,出一上聯吧。”
“請講!”張太虛說道。
“你且聽好了!我這上聯是:無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聯工整端正,連用了四個“生”字,而且暗藏道家玄機,用的乃是道家經典——《道德經》中的典故。故而王麟甫一說完,人群中早已有人拍手叫好,這些人卻不僅僅是為稱讚此聯,更多的還是想打壓一下張太虛的氣焰。
可張太虛心境是何等的平和?對方剛一說完上聯,他心中便已有了個大概的下聯,待到眾人的掌聲和叫好聲漸漸停歇,他早已思索完畢,開口說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張太虛這下聯對的工整無比,而且也是出自《道德經》,按理說不比王麟的上聯差,可是拍手叫好的卻隻有三人。第一人是鑒空,第二人是荊天留,最後一人卻是建寧王李倓。
鑒空自不必說,他雖然和張太虛是天生的對手,但畢竟也算是從小一起長大,關係可說是亦敵亦友;荊天留和李倓則是單純的認為這下聯對的工整,故而拍手表示認同。
李棄歌見狀,用手肘頂了頂荊天留,說道:“你給這牛鼻子拍什麽手?忘了那天他那副不知天高地厚的模樣了?”
“自然記得,咳咳……”荊天留說道,“但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因與之有隙,而否其才華,此非君子所為也。”一句話,說的李棄歌啞口無言。
二人說話之間,張太虛和王麟又已經互難了兩聯,均未曾難得住對方。王麟本不是無能之輩,隻是看不慣張太虛,這才一時氣憤,出言邀戰。此時二人勢均力敵,他早已收起浮躁之心,暗暗沉思道:“這道士倒真有兩下子。此戰是我先挑起,再拖下去,恐怕顏麵無光!”正自發愁,猛地想起一副前人的絕聯,過去曾聽家中長輩提起,此時剛好將之拿出來,或能致勝。
王麟略一沉吟,說道:“道兄果然有真才實學,方才是在下衝動了。在下這裏還有一聯,若是道兄能對上,在下甘拜下風!”
若依著荊天留或是李棄歌的性子,此時自是要謙虛推讓一番,與王麟結個善緣。可張太虛卻隻是淡淡的說了一句:“請吧”,便不再作聲。
王麟見對方仍是一副冷冰冰的模樣,心中微慍,說道:“如此狂妄!好!我倒要看看你這小道士能不能對的上來!聽好了,我這上聯是:‘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
“……”此聯一出,周圍寂靜無聲,圍觀眾人都是低頭苦思,竟是連拍手叫好都忘了,隻因此聯實在是難解。所謂“天上月圓”,自然指的是滿月之日,而每個月的滿月之日,必然是當月的月中,也就是“月半”,所以這“月圓”和“月半”自然是每月都會相逢。
王麟說完這聯,立刻補充道:“在下先說一句,此聯乃是絕對,並非是在下所想。所以你也不用犯難於在下,不過道兄你若是對不上來,認輸便是。”他生怕張太虛反過來用此聯來詰難自己,故而事先將話說絕,免得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荊天留等人也是一番苦思,但始終想不出個答案,唯獨李棄歌笑吟吟的望著亭中一籌莫展的張太虛,心道:“此聯在後世也頗為有名,我看這小道士也未必能答得上來。也罷,我來幫幫你!”,一念及此,狠狠地咳嗽了一聲。
張太虛正不斷的思索著下聯,在亭中走了幾步,忽聽見一聲咳嗽,扭頭看去,隻見李棄歌向他使了個眼色,跟著撓了撓頭,又俯身拍了拍靴子,像是在撣去灰塵。
這兩個動作在旁人看來實在是沒什麽特別的,但對張太虛而言卻大有深意。此時他心中都在想如何對上王麟的上聯,看到這兩個動作,心中一動:“頭?足?不對……是頭和尾!”
“有了,”張太虛說道,“下聯有了。”言語之中,感情卻是毫無波動。
“什麽?”他此言一出,當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場眾人都又驚又疑的看向張太虛,就連李倓都頗為激動,上前幾步說道:“小道士,真的想出來了?”
張太虛仍是波瀾不驚的點了點頭,說道:“今年年尾,明年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 雙倍活動不在活動期間 -->
而且王麟見鑒空一臉笑容,看上去一團和氣,常言道“伸手不打笑臉人”,他便也不太想和這小和尚放對;而那個小道士張太虛,卻始終是一副目中無人的表情,一時間王麟越看越氣,便出言邀戰,想和張太虛較個高下。
說起來,張太虛此人從來都是麵無表情,像是木頭人一般。不了解他的人看到了這副麵龐,十有八九會認為這個人是高傲、自大,而且又極度的不近人情。而事實上,張太虛的心裏從來沒覺得自己有多麽高高在上,他不過是佩服強者,而又蔑視弱者罷了。
像他這種性子的人,很容易就會被人誤解,但是長年古井不波的心境,使得他早已超然物外,根本不在乎別人是否誤解自己。同輩的人中能理解他這種性子的,除了鑒空之外再無一人。就連李棄歌都以為他不過是一個武藝高強、但是又目中無人的小道士。至於王麟,其實也和李棄歌一樣,不過是又一個誤解了他的人罷了。
李倓見此情景,走到蘇尋麵前,笑著問道:“這位公子是哪家的少爺啊?”
那蘇尋見王爺詢問自己來曆,當即恭恭敬敬的說道:“草民乃是江南蘇家子弟,在家行三,單名一個‘尋’字。”
“蘇家?”李倓想了想,說道,“書香門第啊!方才王麟王公子已經搶在了你頭裏,你便稍後片刻吧。”
“是!”蘇尋雖然恨極了李棄歌,但建寧王李倓既然讓他稍候片刻,他又豈敢不從?
見蘇尋應了下來,李倓便回頭對王麟和張太虛說道:“此番既是文試,你們自然應當依據文人之禮互相切磋。這文人切磋的規矩,你們二人可明白?”
“草民自然明白!”王麟說道。
張太虛卻是眉頭一皺,心中有些疑惑。他從小在龍虎山長大,雖說長年習文修武,但始終未曾與人拚鬥過文采,這文人切磋的規矩,他又哪裏知道?
王麟見張太虛猶猶豫豫,便出言問道:“道兄你不會不知道文鬥的規矩吧?這可奇了,莫非你從小到大從未與人切磋過詩文不成?”
“規矩不知道,可以學會;本事不到家,那才是糟糕!”張太虛說完,扭頭向李倓行了一揖,說道,“還請王爺指點一下。”
這幾句話說的不卑不亢,既攻且守,應變之快連李棄歌都不得不佩服。李倓也微微頷首,覺得這幾句應答甚是得體,便笑著將文試的規矩說了出來……
從開元到天寶,整個李唐的經濟處在一個迅速增長的狀態。與此同時,文化也開始極大興盛,尤其是唐詩的興盛,故而文人之間開始流行切磋詩文。而除了詩文之外,對聯的切磋也是一種文鬥方式。
對聯的比試較為簡單,雙方輪流出聯,最先對不上來的一方即為敗者;詩文的比鬥則相對複雜,需得由旁人出題,二人各作一首詩文,再經由眾人評判,方能分出勝負。
張太虛聽了李倓的解釋,點頭說道:“貧道明白了,那此番我們是比試對子,還是比試詩文呢?請王爺示下……”
李倓擺了擺手,說道:“這個你們自己決定,若是比對子,我就跟著聽聽好壞;若是比詩文,我可負責幫你們出個題目,僅此而已。”
王麟扭頭看了看蘇尋,暗想這蘇家三公子也是躍躍欲試,若是比詩文,不免要思索一陣,太費周折,不如用對子來難住張太虛。心中打定了主意,便對張太虛拱手說道:“既然如此,我與這位道兄便用對聯連分個勝負吧,可好?”
“甚好!”張太虛浮塵一搖,說道,“也省的多費唇舌。”
王麟見對方還是一副絲毫不把旁人放在眼裏的神情,心中怒極,暗道:“好個小牛鼻子,今日就叫你知道我王麟的手段!”於是清了清嗓子,說道:“道兄是老莊傳人,我就以道家的思想為題,出一上聯吧。”
“請講!”張太虛說道。
“你且聽好了!我這上聯是:無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聯工整端正,連用了四個“生”字,而且暗藏道家玄機,用的乃是道家經典——《道德經》中的典故。故而王麟甫一說完,人群中早已有人拍手叫好,這些人卻不僅僅是為稱讚此聯,更多的還是想打壓一下張太虛的氣焰。
可張太虛心境是何等的平和?對方剛一說完上聯,他心中便已有了個大概的下聯,待到眾人的掌聲和叫好聲漸漸停歇,他早已思索完畢,開口說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張太虛這下聯對的工整無比,而且也是出自《道德經》,按理說不比王麟的上聯差,可是拍手叫好的卻隻有三人。第一人是鑒空,第二人是荊天留,最後一人卻是建寧王李倓。
鑒空自不必說,他雖然和張太虛是天生的對手,但畢竟也算是從小一起長大,關係可說是亦敵亦友;荊天留和李倓則是單純的認為這下聯對的工整,故而拍手表示認同。
李棄歌見狀,用手肘頂了頂荊天留,說道:“你給這牛鼻子拍什麽手?忘了那天他那副不知天高地厚的模樣了?”
“自然記得,咳咳……”荊天留說道,“但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因與之有隙,而否其才華,此非君子所為也。”一句話,說的李棄歌啞口無言。
二人說話之間,張太虛和王麟又已經互難了兩聯,均未曾難得住對方。王麟本不是無能之輩,隻是看不慣張太虛,這才一時氣憤,出言邀戰。此時二人勢均力敵,他早已收起浮躁之心,暗暗沉思道:“這道士倒真有兩下子。此戰是我先挑起,再拖下去,恐怕顏麵無光!”正自發愁,猛地想起一副前人的絕聯,過去曾聽家中長輩提起,此時剛好將之拿出來,或能致勝。
王麟略一沉吟,說道:“道兄果然有真才實學,方才是在下衝動了。在下這裏還有一聯,若是道兄能對上,在下甘拜下風!”
若依著荊天留或是李棄歌的性子,此時自是要謙虛推讓一番,與王麟結個善緣。可張太虛卻隻是淡淡的說了一句:“請吧”,便不再作聲。
王麟見對方仍是一副冷冰冰的模樣,心中微慍,說道:“如此狂妄!好!我倒要看看你這小道士能不能對的上來!聽好了,我這上聯是:‘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
“……”此聯一出,周圍寂靜無聲,圍觀眾人都是低頭苦思,竟是連拍手叫好都忘了,隻因此聯實在是難解。所謂“天上月圓”,自然指的是滿月之日,而每個月的滿月之日,必然是當月的月中,也就是“月半”,所以這“月圓”和“月半”自然是每月都會相逢。
王麟說完這聯,立刻補充道:“在下先說一句,此聯乃是絕對,並非是在下所想。所以你也不用犯難於在下,不過道兄你若是對不上來,認輸便是。”他生怕張太虛反過來用此聯來詰難自己,故而事先將話說絕,免得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荊天留等人也是一番苦思,但始終想不出個答案,唯獨李棄歌笑吟吟的望著亭中一籌莫展的張太虛,心道:“此聯在後世也頗為有名,我看這小道士也未必能答得上來。也罷,我來幫幫你!”,一念及此,狠狠地咳嗽了一聲。
張太虛正不斷的思索著下聯,在亭中走了幾步,忽聽見一聲咳嗽,扭頭看去,隻見李棄歌向他使了個眼色,跟著撓了撓頭,又俯身拍了拍靴子,像是在撣去灰塵。
這兩個動作在旁人看來實在是沒什麽特別的,但對張太虛而言卻大有深意。此時他心中都在想如何對上王麟的上聯,看到這兩個動作,心中一動:“頭?足?不對……是頭和尾!”
“有了,”張太虛說道,“下聯有了。”言語之中,感情卻是毫無波動。
“什麽?”他此言一出,當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場眾人都又驚又疑的看向張太虛,就連李倓都頗為激動,上前幾步說道:“小道士,真的想出來了?”
張太虛仍是波瀾不驚的點了點頭,說道:“今年年尾,明年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 雙倍活動不在活動期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