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字無廣告
四十章大淩河堡,終崩潰!
“少將軍,已經聯絡了好幾個總兵,他們都答應一起向台灣人投降。隻要我們一打開南門,他們便會率領麾下士兵一起衝出大淩河堡。”]
一名參將對一名十七八歲的少年,恭敬的匯報道。
“那台灣人那邊怎麽樣!”那個少年陰沉著臉問道。
“台灣人接受我們的投降,但是他們言明,到了那邊之後,任何人要想進入軍隊,都需要經過考核和批準。”那麽參將低著頭匯報道。
“也就是說,我們到了那邊就沒有了帶兵的權力了!這台灣人可真是吝嗇,如果不是孫老匹夫殺了我父,我才不會向他們投降呢!”
沒錯,這個少年就是吳三桂。自從吳襄被孫承宗給殺了以後,吳三桂就一直尋找機會報仇。
大淩河堡被圍之後,還有不少人抱有突圍的希望,但是經過這十八天之後,這種希望徹底的消失了。
現全城都人心思動,於是吳三桂積極聯合眾多遼東的官兵,說服他們離城投降。不管怎樣,台灣人至少沒有虐殺他們遼東的家室,所以很多人都對這個提議動了心。
“有沒有辦法殺了那個老匹夫?”吳三桂一臉陰狠的問道。
那位參將一臉為難的看著吳三桂,孫承宗一直處於滿桂等大同宣府兵的保護之下,想要殺他,簡直難如登天。這也是孫承宗能夠壓服整個大淩河堡如此長時間的原因。
其實,這個時候的遼東邊軍除了戰鬥力還以外,早已經結成了一個非常頑固的利益團體。這個團體根本就不把國家的利益放心上,袁崇煥被捕,遼東各軍便放棄各自的防線這件事情就說明了這一點。
這次大淩河堡的遼東軍隻有十幾萬,而其他地區的兵力則接近二十萬。這種情況之下,擰不成一股繩的遼東軍自然被孫承宗所壓服。
不過,這十幾天來,吳三桂不懈的努力下,已經有近七成的遼東軍準備投降了。但是這隻限於投降,沒幾個人會跟著吳三桂一起瘋,去殺孫承宗。
“既然沒辦法,那就算了。我想這老匹夫自命清高,他是不會投降的。到了台灣人的手上,他也會不得好死。”見到手下露出這樣的表情,吳三桂隻能無奈的放棄了這個想法。
“秦師長,你說對方會不會是詐降?”
接到吳三桂派人送來的請降書,不少人覺得有些不確定是不是孫承宗的計策。
“沒關係,即使是詐降。數萬支步槍的瞄準之下,對方也翻不起什麽浪花來。而且,這個吳三桂是吳襄的兒子。吳襄死孫承宗手上的情況之下,他的確有可能做出這種事情。”秦可仁倒認為這十有**是真的,不過他對吳三桂的印象卻因此而大跌。
吳襄丟下數萬大軍逃離,導致錦州守軍極短的時間內崩潰,不管放那裏,這都是個嚴重違反軍法的事情。孫承宗殺吳襄並不是沒道理。
這種情況之下,他吳三桂還是堅持著放棄國家大義,轉而向敵方投降。足以說明這個人是個人利益至上的人。對於這樣的人,沒有一個掌權者會喜歡。
“不過我們的人畢竟不多,麵對三十多萬俘虜,還是要小心處理。一個不好,就會被那些別有用心的人給挑起那些心理本就不問的士卒的暴動,那可就糟糕了。
所以待會,一定要將那些投降的將領集起來,單獨安置。那些普通的士卒,也要按照一千人一組分成數個小組,防止出現暴動現象。”秦可仁非常嚴肅的對其他師的師長交代道。
雖然擊敗這三十多萬人,對於這八萬大軍來說,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要想處理好他們卻不是那麽容易的。
這個時代的士兵普遍不識字,他們都是盲從的跟隨著他們的將領。將領說什麽就是什麽,基本上沒有自己的是非判斷能力。處理這樣的戰俘,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四月十淩晨時分,沉寂了十幾天的大淩河堡的南門突然間喧鬧無比,期間還夾雜著一些慘叫聲。然後隻見越來越多的人瘋狂的向著城外跑去,而且台灣大軍見到這些跑出來的明軍,竟然沒有開槍,而是排除一些人,將這些跑出去的明軍引向不同的地方。
這一現象一開始就引起了其他地方的守軍的注意,但是沒有上司的命令,他們不敢輕舉妄動,誰也不知道這是不是要突圍。但是其後台灣大軍的舉動,讓他們明白了,這是有人開城投降了。
如果是以往,見到這種現象,肯定會有不少低級軍官率領手下前往南門去阻止這種叛逃現象。但是這個時候,他們猶豫了,特別是那些從小兵升上來的低級軍官。以至於人心不穩之下,竟然有人將西門也給開了。
南門是有組織有預謀的,而西門的打開則充分的反映出,大淩河堡的守軍的士氣已經跌到了什麽程。
“大人,吳少將軍已經帶人出了南門,東門也被人給打開了!我們怎麽辦?”
這個時候,真休息的祖大壽突然被外麵的喧鬧聲給吵醒了。起來之後,才知道原來吳三桂竟然已經叛逃了。而且還沒通知他這個舅舅。
“哼,小畜生,這麽大的事情竟然不和我說!”
祖大壽當真是被氣著了,吳三桂這麽做,明顯已經不把他這個舅舅當自己人了。
“大人,現不是追究這種事情的時候。已經有至少十萬人逃了出去,還請大人早做決斷。”
祖大壽如何聽不出,這些屬下話裏麵的意思,但是他祖大壽實放不下自己這麽多年的經營。沒有同台灣聯絡的情況下投降,他將得不到任何的好處。這讓他怎麽想都不甘心。
但是他同樣知道,如果他現拒絕手下的請求的話,那他的頭很可能會成為他們邀功的籌碼。
“出東門,投降!”
再不甘心,祖大壽也不能拿自己的頭開玩笑,終決定放棄孫承宗,放棄大明的一切,投降台灣。
!#
!~--內容結束~--
四十章大淩河堡,終崩潰!
“少將軍,已經聯絡了好幾個總兵,他們都答應一起向台灣人投降。隻要我們一打開南門,他們便會率領麾下士兵一起衝出大淩河堡。”]
一名參將對一名十七八歲的少年,恭敬的匯報道。
“那台灣人那邊怎麽樣!”那個少年陰沉著臉問道。
“台灣人接受我們的投降,但是他們言明,到了那邊之後,任何人要想進入軍隊,都需要經過考核和批準。”那麽參將低著頭匯報道。
“也就是說,我們到了那邊就沒有了帶兵的權力了!這台灣人可真是吝嗇,如果不是孫老匹夫殺了我父,我才不會向他們投降呢!”
沒錯,這個少年就是吳三桂。自從吳襄被孫承宗給殺了以後,吳三桂就一直尋找機會報仇。
大淩河堡被圍之後,還有不少人抱有突圍的希望,但是經過這十八天之後,這種希望徹底的消失了。
現全城都人心思動,於是吳三桂積極聯合眾多遼東的官兵,說服他們離城投降。不管怎樣,台灣人至少沒有虐殺他們遼東的家室,所以很多人都對這個提議動了心。
“有沒有辦法殺了那個老匹夫?”吳三桂一臉陰狠的問道。
那位參將一臉為難的看著吳三桂,孫承宗一直處於滿桂等大同宣府兵的保護之下,想要殺他,簡直難如登天。這也是孫承宗能夠壓服整個大淩河堡如此長時間的原因。
其實,這個時候的遼東邊軍除了戰鬥力還以外,早已經結成了一個非常頑固的利益團體。這個團體根本就不把國家的利益放心上,袁崇煥被捕,遼東各軍便放棄各自的防線這件事情就說明了這一點。
這次大淩河堡的遼東軍隻有十幾萬,而其他地區的兵力則接近二十萬。這種情況之下,擰不成一股繩的遼東軍自然被孫承宗所壓服。
不過,這十幾天來,吳三桂不懈的努力下,已經有近七成的遼東軍準備投降了。但是這隻限於投降,沒幾個人會跟著吳三桂一起瘋,去殺孫承宗。
“既然沒辦法,那就算了。我想這老匹夫自命清高,他是不會投降的。到了台灣人的手上,他也會不得好死。”見到手下露出這樣的表情,吳三桂隻能無奈的放棄了這個想法。
“秦師長,你說對方會不會是詐降?”
接到吳三桂派人送來的請降書,不少人覺得有些不確定是不是孫承宗的計策。
“沒關係,即使是詐降。數萬支步槍的瞄準之下,對方也翻不起什麽浪花來。而且,這個吳三桂是吳襄的兒子。吳襄死孫承宗手上的情況之下,他的確有可能做出這種事情。”秦可仁倒認為這十有**是真的,不過他對吳三桂的印象卻因此而大跌。
吳襄丟下數萬大軍逃離,導致錦州守軍極短的時間內崩潰,不管放那裏,這都是個嚴重違反軍法的事情。孫承宗殺吳襄並不是沒道理。
這種情況之下,他吳三桂還是堅持著放棄國家大義,轉而向敵方投降。足以說明這個人是個人利益至上的人。對於這樣的人,沒有一個掌權者會喜歡。
“不過我們的人畢竟不多,麵對三十多萬俘虜,還是要小心處理。一個不好,就會被那些別有用心的人給挑起那些心理本就不問的士卒的暴動,那可就糟糕了。
所以待會,一定要將那些投降的將領集起來,單獨安置。那些普通的士卒,也要按照一千人一組分成數個小組,防止出現暴動現象。”秦可仁非常嚴肅的對其他師的師長交代道。
雖然擊敗這三十多萬人,對於這八萬大軍來說,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要想處理好他們卻不是那麽容易的。
這個時代的士兵普遍不識字,他們都是盲從的跟隨著他們的將領。將領說什麽就是什麽,基本上沒有自己的是非判斷能力。處理這樣的戰俘,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四月十淩晨時分,沉寂了十幾天的大淩河堡的南門突然間喧鬧無比,期間還夾雜著一些慘叫聲。然後隻見越來越多的人瘋狂的向著城外跑去,而且台灣大軍見到這些跑出來的明軍,竟然沒有開槍,而是排除一些人,將這些跑出去的明軍引向不同的地方。
這一現象一開始就引起了其他地方的守軍的注意,但是沒有上司的命令,他們不敢輕舉妄動,誰也不知道這是不是要突圍。但是其後台灣大軍的舉動,讓他們明白了,這是有人開城投降了。
如果是以往,見到這種現象,肯定會有不少低級軍官率領手下前往南門去阻止這種叛逃現象。但是這個時候,他們猶豫了,特別是那些從小兵升上來的低級軍官。以至於人心不穩之下,竟然有人將西門也給開了。
南門是有組織有預謀的,而西門的打開則充分的反映出,大淩河堡的守軍的士氣已經跌到了什麽程。
“大人,吳少將軍已經帶人出了南門,東門也被人給打開了!我們怎麽辦?”
這個時候,真休息的祖大壽突然被外麵的喧鬧聲給吵醒了。起來之後,才知道原來吳三桂竟然已經叛逃了。而且還沒通知他這個舅舅。
“哼,小畜生,這麽大的事情竟然不和我說!”
祖大壽當真是被氣著了,吳三桂這麽做,明顯已經不把他這個舅舅當自己人了。
“大人,現不是追究這種事情的時候。已經有至少十萬人逃了出去,還請大人早做決斷。”
祖大壽如何聽不出,這些屬下話裏麵的意思,但是他祖大壽實放不下自己這麽多年的經營。沒有同台灣聯絡的情況下投降,他將得不到任何的好處。這讓他怎麽想都不甘心。
但是他同樣知道,如果他現拒絕手下的請求的話,那他的頭很可能會成為他們邀功的籌碼。
“出東門,投降!”
再不甘心,祖大壽也不能拿自己的頭開玩笑,終決定放棄孫承宗,放棄大明的一切,投降台灣。
!#
!~--內容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