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需要你的支援啊”
“精神上的支援嗎”於而龍幽默地問。
“這隻老狐狸,看來買賣有點棘手。”王惠平心裏罵著,但嘴上卻說:“那是自然,有什麽比老同誌的關懷,更能鼓舞我們呢但是,我們是唯物主義者,沒有物,日子不好過啊”
“他僅僅是要些東西麽”他望著這位副書記,有點莫測高深。
“看來,你弄錯了人,我是個看戲的,可不是做戲的。”
“不會讓你肩膀總閑著。”
“你消息比我都靈通,是緯宇叔告訴你的了。”
終於想起夏嵐囑咐的話,王惠平頓時清醒了,決計不談電子計算機的買賣問題,虛晃一招,分散注意力,這件事讓水生跟他軟磨硬泡就行了;要緊的,是不能留他在柳墩,留在候補遊擊隊員家裏,盡管委婉地曉以利害,告誡了那個多嘴多事的老太婆對她,還不能用專政的辦法,尤其現在,逼急了,老林嫂連命都豁得出去的。但是誰能把握她一時激動,說些個不三不四的話呢對,還得把於而龍弄到城北的謎園縣委小招待所才能放心。“好酒足飯飽,擾了老嫂子一頓,該我做東了吧走,進城去,晚飯,在望海樓怎樣老隊長越來越親切了眼下正是鰣魚、鱔魚、甲魚當令,也是望海樓有名的風味菜,例如”他報了不少菜名,看來,他是個座上常客。
於而龍記起縣城裏原來算是最高的建築物,那個女指導員,在湖東開辟遊擊區的時候,曾經在望海樓裏,表現出一個**員破釜沉舟、決一死戰的勇氣,但副書記信口報來的那些清蒸鰣魚,剝皮大烤,雙鳳朝陽,他可沒福品嚐過。尤其是想起他自己,曾經有那麽一次機會,應邀去望海樓赴宴,然而那是一杯不得不飲的苦酒,為了營救被捕的趙亮,帶著五百塊銀元去贖他。可是,終於還是沒救回來,望海樓,他怎麽能去呢
“依我說,免了罷”老林嫂說。
“你也一塊去湊個熱鬧吧,哪能少了你老嫂子呢”
“我”她晃了晃頭,又流露出那幅油畫上負擔沉重的樣子:
“可不配哦”
“老嫂子總是不饒人,還是那候補遊擊隊員的脾氣。”他轉向他的真正目標,再一次慫恿著:“老隊長,啟動大駕吧”
“不”於而龍還是老一套:“我說好要去,就必然踐約”
“現在就走吧,汽艇來了,能空手而歸嗎”
於而龍止住他:“別談了,好不好”
“真他媽的頑固不化”王惠平臉上甜蜜地笑,心裏在惡狠狠地罵,然後問道:“那也好,什麽時候來接你呢”
“不用費事了,縣城我也不是不認路,不過先講好,望海樓我可不感興趣。”
王惠平離席告辭,笑著回答:“明白明白”拱起手抱著拳,像跑江湖似的向大家表示致謝和道別,他滿頭熱汗,綠豆燒在往腦子裏衝。於而龍見他喝了那麽多烈性酒而不醉,和他那緯宇叔一樣,有著驚人的酒量,使支隊長為之駭然。而且他堅持邀請他進城到了執拗頑固的地步,是不是除了客情以外,還攙雜其他因素毫無疑問,他那吞吞吐吐的言詞背後,肯定包含著一顆叵測的心。
於而龍第一次在猜測對方心思時失靈。他暗想:倘若不是自己智力衰退,那麽就是十年來把人磨煉得複雜起來,特別像王惠平這樣的,怕是比蝌蚪文都難懂了。臨別時,他仔細看了一下,確實再也不是當年的事務長了。但是,等副書記跨上遊艇,嚇了於而龍一跳,赫然躍入他眼簾的,是那和三十年前一模一樣的背影。
難道一個人的背影永遠也不會變他好像聽見那個從背後看去的高中生,正津津有味地,在講述偷越封鎖線的情景,蘆花是怎樣背著他到湖西來的,是怎樣用身體替他擋住巡邏隊的盲目掃射盡管他不喜歡王惠平那大大變樣的麵孔,一個過於成熟的人,總使人疑懼和存有戒心,但是那熟悉的背影,倒使他覺得親切。
“你一定來呀支隊長”
王惠平一邊矯揉造作地揮手,一邊鄭重其事地囑咐司機朝去縣城相反的方向開。有的人就是這樣,酒喝得越多,頭腦越清醒,膽識也越大,他需要做一次最後的努力。
遊艇開遠了,看熱鬧的鄉親和必須履行對上級迎送義務的社隊幹部都散了以後,老林嫂如釋重負地長吐了一口氣:“阿彌陀佛,他總算走了。”
“唔”於而龍看著老林嫂。
“他他呀”她似乎有許多話要傾吐出來,但是終於把話壓了下去,隻不過在鼻子裏輕輕哼了一聲不細心還聽不出來的。隨後便在門口打穀場上的竹椅上坐下,接著編織蒲草拎包
於而龍知道她心裏不平靜,她對王惠平的冷淡忌諱,不僅僅是微賤小民的自卑心理,而是有夙怨的,也許是為了他而大鬧了一場,才結下不解的嫌隙然而,為什麽她忍氣吞聲不講出來呢於而龍很理解老林嫂的性格,她那張嘴像把鋒利的快刀,一向是敢說敢講的,可弄不懂,為什麽哼一聲,也是輕輕的但是奇怪,她好像要把她滿腹的話,編織進那隻拎包裏去似的,看那一下一下的緊緊勒著的動作,可以體會到她是怎樣在約束自己、控製自己了。
唉於而龍望著煙波浩渺的石湖,歎息著:我們生活在一個多麽紛擾的世界上嗬
第二章5
遊擊隊長獨自劃著雙槳,駕著舢板,離開柳墩,往陳莊駛去。
這回他可是終於達到目的,一個人自由自在地“垂釣”了,回到石湖,那最初的紛擾,總算平安無事地給搪塞過去。現在,頭一步,自然是陳莊,因為據勞辛講,他是在那裏碰上船家老漢的。
詩人還健在的時候,於而龍總是希望他能把當時的情況,詳細地回憶出來,但患有植物神經紊亂症的勞辛,竟很像腦軟化患者,對任何細節都模模糊糊,記不真切了。
於而龍抱怨地責備:“真要命,你可憐的記性”
“怪我嗎我根本不覺得是謎。”
“可怕的謎,難猜的謎,總是隱藏得很深很深的。”
獨有陳莊這個地名,說得確切不移,詩人跺著拐杖賭咒,肯定不會記錯。
“會不會那老漢相中了你手裏的酒”
勞辛說:“我不讚成你把人看得那樣壞”但詩人獨對王緯宇不感興趣,在石湖打遊擊的那些日子,他和這位曆史係大學生,也沒少打交道,但始終關係不是那麽融洽的。勞辛說過:“我不喜歡一覽無遺的詩,我也不喜歡一眼看不透的人。”
當於而龍獲悉在蘆花犧牲那刻,有一位親眼目睹開黑槍的船家老漢的時候,恨不能馬上插翅飛回石湖,偏偏由於兒子不幸被捕而拖了下來。謝若萍看到老伴那分著急,那分焦慮,那種心力交瘁的緊張神色,也沒和他商量,就告訴了廠革委會主任王緯宇;希望通過組織上,把這個未免有點玄虛的陳年積案,幫助了解一下。
於而龍火了,還從來沒有這樣向妻子發過脾氣。
勞辛勸住了:“你放心,他不會表現出多大熱情的。”
但是詩人說差了,王緯宇挺當回事地跑來詢問他:“不會記錯吧陳莊一個船家老漢大約多大歲數還說了些什麽不會是神經不正常的人吧我們家鄉可是有一種愛說廢話的牛皮匠。
你再想一想,是陳莊”
勞辛不耐煩了,閉上眼睛,拒絕做任何回答。
王緯宇神態激動地,用拳頭擊著手掌:“我一想起蓮蓮的生母,說實在的”也許湧在嗓子眼裏想說的話太多了,你擠我,我擠你,結果反倒半句話都說不出來了。
正因為勞辛說得確切不移,所以送走縣委副書記,決定馬上去陳莊,半刻也不耽誤。
老林嫂不解地問他:“怎麽當真還去釣魚”
“要不是釣魚,我回石湖幹什麽呢”
那位小學教員說:“要不,還叫秋兒給你打下手去吧”
“不用了,再不會有那好運氣,會碰上紅荷包鯉的。”他想:要有一個孩子伴隨著,辦什麽事都礙手礙腳的。
但是秋兒的媽媽偏堅持:“要不叫秋兒,也得等水生,哪能讓你一個人在湖裏亂闖。”
“怕我在石湖裏迷了路嗎”
那怎麽行水生的靦腆媳婦急了,在縣城那麽一個天地裏,科級幹部就是了不得的,路人為之側目。像於而龍這樣有時在報紙一大堆人名裏偶爾出現的人物,怎麽能讓他獨自劃著舢板走咧縣委副書記可是有話在先的呀
老林嫂止住了兒媳:“由他去吧他的脾氣我懂”兒媳婦連忙叫了一聲:“媽”但這位候補遊擊隊員卻生氣地說:“誰家請來的客誰照應,用不著別人插嘴”
她站在垂柳下望著慢悠悠劃走的於而龍,囑咐著:“早點回來,我給你烙馬齒莧的餡餅吃咧”
於而龍笑了,那是蘆花的拿手好戲,虧她還記在心裏。
船漸漸地遠去了,老林嫂心裏在想:他急急忙忙地去幹什麽呢按說,他應該著急去看望蘆花的墳呀那是他的結發妻子呀不過,她非常信賴遊擊隊長,認為他所要做的一切必然是正確的,也許正是為了蘆花才迫不及待地駕起舢板走的
可是一想到蘆花的墳墓,老林嫂的眉頭打起了結。
王惠平呀王惠平,虧你好意思笑得出口,還笑得那麽自在,呸她朝湖裏啐了一口,於而龍已經劃得看不見了。
老林嫂,她從來不是怯懦的,是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潑辣人,一個多重的擔子也敢挑,多大的風險也敢冒的候補遊擊隊員,於而龍弄不懂分明她心裏有話,幹嘛不敢講呢
他想起打遊擊那陣,要給在湖東開辟根據地的蘆花,送份文件,遞個情報,在陳莊封鎖線上的盤查卡子,突然嚴禁得一般人不容易混過去的時候,就隻好找到她:“老林嫂,隻得麻煩你啦”她二話都不說,背上水生,上竹籃,裝作討飯的叫花子走了,誰都知道,隻要一查出任何“通匪”的證據,立刻就地正法。
她膽怯過嗎沒有。
於而龍弄不懂,難道成為一種規律,年歲老了,人就會變得軟弱、變得瞻前顧後而喪失了膽量王惠平能對一位烈屬怎麽樣呢
這他就不明白了,昨晚上,老林嫂不是已經把話點給了他:
“反正現在要來了鬼子,老百姓不大肯掩護幹部的”要不是她兒子白了她一眼,趕緊拿話打岔過去,肯定還會說得明白些。
她還總算是有勇氣的,敢去找這位縣委副書記,要他站出來講幾句公道話;敢於大鬧公堂,弄得他至今還耿耿於懷。然而大概還是縣太爺官大一品壓死人,以致弄得這個不算太屈服的老百姓,想說又不敢說,不敢說又忍不住要說,吞吞吐吐,欲蓋彌彰,其實,老林嫂並不是這種含含糊糊的人。
但是,她那張嘴確實被鉗製住了。
於而龍想:我活了六十年,歡樂與痛苦,笑聲和淚水,成功與失敗,順利與挫折,都一筆一畫地寫在曆史上的。老嫂子,當真理的嘴被貼上封條的時候,你一個人為我喊的聲音再高,也擋不住那滿世界的喧囂,就像鬧蝗災那樣,沙沙的蝗群,鋪天蓋地而來,把整個藍天都遮黑了,能把所有綠色的植物啃個精光。你一個烈屬何其渺小,能挺得住那瘋狂的,吞噬一切的天災麽那沙沙的咀嚼著人類良知的聲音,又在他耳畔響了起來
“於而龍,蘆花究竟是個什麽樣的女人”
“她是你的嫂子吧”
“你哥哥怎麽犧牲的呢”
“你們怎麽出賣沼澤地的地下縣委會”
“為什麽你和蘆花遲到告密去了吧”
“你怎麽和你嫂子非法同居的”
“你為什麽被捕為什麽投降”
“為什麽鬼子大久保抓住你,不斫你腦袋,優待你”
“為什麽”
“為什麽”
啃吧啃吧蝗蟲啃的是綠葉,而兩條腿的蝗蟲卻在啃齧著每一個善良人的心。
“唉”於而龍想:我應該早點給她寫封信,告訴她不必為我操心,也就省得她受那位縣委書記的氣了。但是,話說回來,那時的於而龍或者窮於應付;或者壓根不曾把千裏之外的老太婆,那微末的支持當回事,這封信肯定是不會寫的。現在,老林嫂那顆善良的心,就像這明鏡似的石湖那樣,也使他自己看到了靈魂上的灰塵。是的,他想:如果有上帝的話,這上帝就是人民;如果我要懺悔的話,也隻能在他們麵前低頭
老林嫂,她有一顆多麽了不起的心啊
在石湖支隊扯起紅旗以後,老林哥一直管著整個支隊的糧秣輜重,根本就顧不了家。老林嫂要喂飽那幾張嘴是相當不容易的,逼得她像男人一樣,風裏雨裏地出湖捕魚,而且還嫌受罪不夠似的,後來又把於蓮抱了回去。可她實在是個太累贅人的孩子,從小幾乎是在老林嫂的背上長大的。有什麽辦法呢她要撐船,她要張網,隻好把孩子捆在脊背上,而且還要走村串舍,為她背脊上的寶貝,去尋找那些有奶水的媽媽,討口奶吃。哦,她走了多少路程啊每天早中晚三頓,離柳墩最近的村舍,也得三華裏開外,計算一下吧,整整兩年啊,不論刮風下雨,不論天寒地凍,她背著小於蓮,一步一步地在泥濘的道路上,在水漫漫的沼澤地裏,跌跌撞撞地著、走著,有時候不得不手腳並用,才能爬上那陡峭的堤岸,而蓮蓮還不住聲地哭鬧,在幹媽的脊背上扭動掙紮。
“乖乖,別哭,快啦,快到啦”
那種場景,於而龍現在一閉眼,立刻閃現在腦際。有時情況好些,條件許可,她就把孩子送到支隊來;一旦緊張起來,戰鬥頻繁,她準會把於蓮抱回家去,而且總是給蘆花說:“放心吧,隻要我孩子死不了,她就能活著。”
於蓮如今活著,可老林嫂的兩個兒子呢
石頭,她的頭生子,是在石湖殘酷的階級鬥爭中,最早犧牲的一名小戰士,他死得那樣悲慘,至今,於而龍還記得老林嫂坐在井台上,舀著一瓢瓢水,衝洗小石頭破碎屍體的情景。那血跡斑斑的場麵,猶曆曆在目。從此以後,兩軍對壘,就在嚴峻的鬥爭裏廝殺、格鬥、扭打、相撲,一直不曾停歇,甚至不分不解地戰鬥到公元的一九七六年,好像這一仗還沒有見分曉。
“王緯宇,你是學過曆史的,難道不應該這樣來理解麽正如抽刀斷水一樣,曆史是砍不斷的,有前因才有後果,對不對呀老兄”
那個可愛的石頭,總還是在媽媽的眼睛底下埋葬的,可鐵柱呢老林嫂的第二個小子,卻是於而龍親手埋在朝鮮定州南麵,緊靠西海岸的一座山丘上,那是一個多麽勇敢的騎兵,一直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是他,小柱子和通訊員長生,一九四八年初用擔架抬著遊擊隊長離開石湖的,而今天,他回到石湖來了,可兩個抬擔架的年輕孩子呢
當時,於而龍想,把小柱子埋在海邊,那山頭正朝著祖國的方向,海和海總是相連通著的,母親懷念孩子的哀思和淚水,也許會順著塘河流進大海,隨波逐浪,飄泊到埋有兒子骨殖的異國他鄉的土地上來吧
三十年前,老林嫂親自把鐵柱交給於而龍:“二龍,把柱子帶走,當你的孩子一樣,全托付給你啦”一個做媽媽的嘴裏說出這樣的話,那該是多深的信賴,因為她拿出來的,不是別的什麽,而是一顆母親的心啊
他無法想象一九五一年,當她收到那封報告不幸消息的信件,該是怎樣度過那最悲痛的時刻他把鐵柱得到的軍功章和部隊的獎狀,寄給了江海,就是現在主持地委工作的濱海支隊長。請他在無論怎樣忙的情況下,也要抽空去石湖柳墩一趟,看在老戰友的分上,去看望一下失去兒子的母親,為她分擔一場可怕的災難。
然而,軍功章也好,獎狀也好,能彌補母親心頭的巨大傷痛麽
再說,江海究竟去了沒有也不曾再過問,就以為了卻一樁心事,自己的靈魂也平安了。
當然,戎馬倥傯,遠離祖國,總還可以找到聊以塞責的理由,但這並不是老林嫂的最後一次打擊。緊接著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五二年,老林哥,那位給他管了多年柴米油鹽的老戰友,一位再好不過的當家人,在湘西剿匪鬥爭中壯烈犧牲。他是掩護工作隊衝出重圍,而落到土匪手裏的。那些匪徒殘酷地折磨他,要他交出銀洋、鹽巴和糧食,因為他是後勤部長。最後,一無所獲的土匪像一群十惡不赦的野獸,殺害了這位忠貞的戰友,而且那幫匪類,像殺人生番似的,支解了他的屍體,給煮吃了,隻留下一頂破舊的軍帽,一頂從石湖戴出去的軍帽。
一個接一個的噩耗,像沒頂的巨浪,向老林嫂壓來,她該是以多麽巨大的力量,才能克製住自己不至於發瘋,即使一團鋼鐵,也會在苦痛的烈焰中熔化的。可是在她最需要人支持的那些年代裏,於而龍問著自己:“我又在哪”
哦,那時他正在王爺墳的石人石馬中間,籌建一座巨大的工廠,忙得不可開交,一封撫慰的信都不曾讓於蓮給她帶去。
不錯,曾經接她來住了幾天,然而她不習慣都市生活,尤其不習慣謝若萍的公筷製,吃口菜,要換兩回筷子,衛生倒是有了,隔膜也隨之產生。不久,她想念她的石湖,回去了。於而龍埋怨自己的妻子,可並不責怪自己,他總是能夠自我寬解:“我忙啊”難道他不了解麽,無論回來得多晚,十點,十一點,她都在葡萄架下等著;毫無疑義,如果他忙得在王爺墳回不來,她肯定終夜在守候的,像過去打遊擊那陣一樣。她多麽盼望和他談談啊,隨便談一談過去的事,現在的事。她並非是尋求安慰和支持才來的,也不是因為付出了代價,而要得到什麽報酬。不,她隻是把於而龍看做親人,想和他訴一訴做母親的衷情,然而那些繁文縟節把她苦了,挾筷子菜吃都那麽費事,更不要提那花花綠綠的熱帶魚,真是比祖宗還難侍候。她弄不懂養那勞什子有什麽用然而於而龍有工夫欣賞那些魚,卻沒有時間聽一個接連死了兒子和丈夫的,想吐一吐心頭委屈的候補遊擊隊員的呼聲,唉,她怎麽能不想念石湖呢
但她,卻在於而龍被誣陷得連狗屎都不如的時候,竟在縣大堂上,扭住縣委書記,捱著文攻武衛的棍子,要他講公道話。甚至在風霜淒厲的北方之夜,守在接待站裏坐以待明,要為過去的遊擊隊長辯誣
那棵失蹤了的銀杏樹,無論如何也望不見了,但是,映入於而龍眼簾的,卻是那個把一切都奉獻給革命,連心都不吝惜掏出來的老林嫂的形象。她同他記憶裏的那棵銀杏樹一樣,高大壯偉,巍巍挺立,舢板已經劃得夠遠的了,柳墩快淡得看不見了,但是,他覺得,老林嫂肯定還在垂柳
“精神上的支援嗎”於而龍幽默地問。
“這隻老狐狸,看來買賣有點棘手。”王惠平心裏罵著,但嘴上卻說:“那是自然,有什麽比老同誌的關懷,更能鼓舞我們呢但是,我們是唯物主義者,沒有物,日子不好過啊”
“他僅僅是要些東西麽”他望著這位副書記,有點莫測高深。
“看來,你弄錯了人,我是個看戲的,可不是做戲的。”
“不會讓你肩膀總閑著。”
“你消息比我都靈通,是緯宇叔告訴你的了。”
終於想起夏嵐囑咐的話,王惠平頓時清醒了,決計不談電子計算機的買賣問題,虛晃一招,分散注意力,這件事讓水生跟他軟磨硬泡就行了;要緊的,是不能留他在柳墩,留在候補遊擊隊員家裏,盡管委婉地曉以利害,告誡了那個多嘴多事的老太婆對她,還不能用專政的辦法,尤其現在,逼急了,老林嫂連命都豁得出去的。但是誰能把握她一時激動,說些個不三不四的話呢對,還得把於而龍弄到城北的謎園縣委小招待所才能放心。“好酒足飯飽,擾了老嫂子一頓,該我做東了吧走,進城去,晚飯,在望海樓怎樣老隊長越來越親切了眼下正是鰣魚、鱔魚、甲魚當令,也是望海樓有名的風味菜,例如”他報了不少菜名,看來,他是個座上常客。
於而龍記起縣城裏原來算是最高的建築物,那個女指導員,在湖東開辟遊擊區的時候,曾經在望海樓裏,表現出一個**員破釜沉舟、決一死戰的勇氣,但副書記信口報來的那些清蒸鰣魚,剝皮大烤,雙鳳朝陽,他可沒福品嚐過。尤其是想起他自己,曾經有那麽一次機會,應邀去望海樓赴宴,然而那是一杯不得不飲的苦酒,為了營救被捕的趙亮,帶著五百塊銀元去贖他。可是,終於還是沒救回來,望海樓,他怎麽能去呢
“依我說,免了罷”老林嫂說。
“你也一塊去湊個熱鬧吧,哪能少了你老嫂子呢”
“我”她晃了晃頭,又流露出那幅油畫上負擔沉重的樣子:
“可不配哦”
“老嫂子總是不饒人,還是那候補遊擊隊員的脾氣。”他轉向他的真正目標,再一次慫恿著:“老隊長,啟動大駕吧”
“不”於而龍還是老一套:“我說好要去,就必然踐約”
“現在就走吧,汽艇來了,能空手而歸嗎”
於而龍止住他:“別談了,好不好”
“真他媽的頑固不化”王惠平臉上甜蜜地笑,心裏在惡狠狠地罵,然後問道:“那也好,什麽時候來接你呢”
“不用費事了,縣城我也不是不認路,不過先講好,望海樓我可不感興趣。”
王惠平離席告辭,笑著回答:“明白明白”拱起手抱著拳,像跑江湖似的向大家表示致謝和道別,他滿頭熱汗,綠豆燒在往腦子裏衝。於而龍見他喝了那麽多烈性酒而不醉,和他那緯宇叔一樣,有著驚人的酒量,使支隊長為之駭然。而且他堅持邀請他進城到了執拗頑固的地步,是不是除了客情以外,還攙雜其他因素毫無疑問,他那吞吞吐吐的言詞背後,肯定包含著一顆叵測的心。
於而龍第一次在猜測對方心思時失靈。他暗想:倘若不是自己智力衰退,那麽就是十年來把人磨煉得複雜起來,特別像王惠平這樣的,怕是比蝌蚪文都難懂了。臨別時,他仔細看了一下,確實再也不是當年的事務長了。但是,等副書記跨上遊艇,嚇了於而龍一跳,赫然躍入他眼簾的,是那和三十年前一模一樣的背影。
難道一個人的背影永遠也不會變他好像聽見那個從背後看去的高中生,正津津有味地,在講述偷越封鎖線的情景,蘆花是怎樣背著他到湖西來的,是怎樣用身體替他擋住巡邏隊的盲目掃射盡管他不喜歡王惠平那大大變樣的麵孔,一個過於成熟的人,總使人疑懼和存有戒心,但是那熟悉的背影,倒使他覺得親切。
“你一定來呀支隊長”
王惠平一邊矯揉造作地揮手,一邊鄭重其事地囑咐司機朝去縣城相反的方向開。有的人就是這樣,酒喝得越多,頭腦越清醒,膽識也越大,他需要做一次最後的努力。
遊艇開遠了,看熱鬧的鄉親和必須履行對上級迎送義務的社隊幹部都散了以後,老林嫂如釋重負地長吐了一口氣:“阿彌陀佛,他總算走了。”
“唔”於而龍看著老林嫂。
“他他呀”她似乎有許多話要傾吐出來,但是終於把話壓了下去,隻不過在鼻子裏輕輕哼了一聲不細心還聽不出來的。隨後便在門口打穀場上的竹椅上坐下,接著編織蒲草拎包
於而龍知道她心裏不平靜,她對王惠平的冷淡忌諱,不僅僅是微賤小民的自卑心理,而是有夙怨的,也許是為了他而大鬧了一場,才結下不解的嫌隙然而,為什麽她忍氣吞聲不講出來呢於而龍很理解老林嫂的性格,她那張嘴像把鋒利的快刀,一向是敢說敢講的,可弄不懂,為什麽哼一聲,也是輕輕的但是奇怪,她好像要把她滿腹的話,編織進那隻拎包裏去似的,看那一下一下的緊緊勒著的動作,可以體會到她是怎樣在約束自己、控製自己了。
唉於而龍望著煙波浩渺的石湖,歎息著:我們生活在一個多麽紛擾的世界上嗬
第二章5
遊擊隊長獨自劃著雙槳,駕著舢板,離開柳墩,往陳莊駛去。
這回他可是終於達到目的,一個人自由自在地“垂釣”了,回到石湖,那最初的紛擾,總算平安無事地給搪塞過去。現在,頭一步,自然是陳莊,因為據勞辛講,他是在那裏碰上船家老漢的。
詩人還健在的時候,於而龍總是希望他能把當時的情況,詳細地回憶出來,但患有植物神經紊亂症的勞辛,竟很像腦軟化患者,對任何細節都模模糊糊,記不真切了。
於而龍抱怨地責備:“真要命,你可憐的記性”
“怪我嗎我根本不覺得是謎。”
“可怕的謎,難猜的謎,總是隱藏得很深很深的。”
獨有陳莊這個地名,說得確切不移,詩人跺著拐杖賭咒,肯定不會記錯。
“會不會那老漢相中了你手裏的酒”
勞辛說:“我不讚成你把人看得那樣壞”但詩人獨對王緯宇不感興趣,在石湖打遊擊的那些日子,他和這位曆史係大學生,也沒少打交道,但始終關係不是那麽融洽的。勞辛說過:“我不喜歡一覽無遺的詩,我也不喜歡一眼看不透的人。”
當於而龍獲悉在蘆花犧牲那刻,有一位親眼目睹開黑槍的船家老漢的時候,恨不能馬上插翅飛回石湖,偏偏由於兒子不幸被捕而拖了下來。謝若萍看到老伴那分著急,那分焦慮,那種心力交瘁的緊張神色,也沒和他商量,就告訴了廠革委會主任王緯宇;希望通過組織上,把這個未免有點玄虛的陳年積案,幫助了解一下。
於而龍火了,還從來沒有這樣向妻子發過脾氣。
勞辛勸住了:“你放心,他不會表現出多大熱情的。”
但是詩人說差了,王緯宇挺當回事地跑來詢問他:“不會記錯吧陳莊一個船家老漢大約多大歲數還說了些什麽不會是神經不正常的人吧我們家鄉可是有一種愛說廢話的牛皮匠。
你再想一想,是陳莊”
勞辛不耐煩了,閉上眼睛,拒絕做任何回答。
王緯宇神態激動地,用拳頭擊著手掌:“我一想起蓮蓮的生母,說實在的”也許湧在嗓子眼裏想說的話太多了,你擠我,我擠你,結果反倒半句話都說不出來了。
正因為勞辛說得確切不移,所以送走縣委副書記,決定馬上去陳莊,半刻也不耽誤。
老林嫂不解地問他:“怎麽當真還去釣魚”
“要不是釣魚,我回石湖幹什麽呢”
那位小學教員說:“要不,還叫秋兒給你打下手去吧”
“不用了,再不會有那好運氣,會碰上紅荷包鯉的。”他想:要有一個孩子伴隨著,辦什麽事都礙手礙腳的。
但是秋兒的媽媽偏堅持:“要不叫秋兒,也得等水生,哪能讓你一個人在湖裏亂闖。”
“怕我在石湖裏迷了路嗎”
那怎麽行水生的靦腆媳婦急了,在縣城那麽一個天地裏,科級幹部就是了不得的,路人為之側目。像於而龍這樣有時在報紙一大堆人名裏偶爾出現的人物,怎麽能讓他獨自劃著舢板走咧縣委副書記可是有話在先的呀
老林嫂止住了兒媳:“由他去吧他的脾氣我懂”兒媳婦連忙叫了一聲:“媽”但這位候補遊擊隊員卻生氣地說:“誰家請來的客誰照應,用不著別人插嘴”
她站在垂柳下望著慢悠悠劃走的於而龍,囑咐著:“早點回來,我給你烙馬齒莧的餡餅吃咧”
於而龍笑了,那是蘆花的拿手好戲,虧她還記在心裏。
船漸漸地遠去了,老林嫂心裏在想:他急急忙忙地去幹什麽呢按說,他應該著急去看望蘆花的墳呀那是他的結發妻子呀不過,她非常信賴遊擊隊長,認為他所要做的一切必然是正確的,也許正是為了蘆花才迫不及待地駕起舢板走的
可是一想到蘆花的墳墓,老林嫂的眉頭打起了結。
王惠平呀王惠平,虧你好意思笑得出口,還笑得那麽自在,呸她朝湖裏啐了一口,於而龍已經劃得看不見了。
老林嫂,她從來不是怯懦的,是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潑辣人,一個多重的擔子也敢挑,多大的風險也敢冒的候補遊擊隊員,於而龍弄不懂分明她心裏有話,幹嘛不敢講呢
他想起打遊擊那陣,要給在湖東開辟根據地的蘆花,送份文件,遞個情報,在陳莊封鎖線上的盤查卡子,突然嚴禁得一般人不容易混過去的時候,就隻好找到她:“老林嫂,隻得麻煩你啦”她二話都不說,背上水生,上竹籃,裝作討飯的叫花子走了,誰都知道,隻要一查出任何“通匪”的證據,立刻就地正法。
她膽怯過嗎沒有。
於而龍弄不懂,難道成為一種規律,年歲老了,人就會變得軟弱、變得瞻前顧後而喪失了膽量王惠平能對一位烈屬怎麽樣呢
這他就不明白了,昨晚上,老林嫂不是已經把話點給了他:
“反正現在要來了鬼子,老百姓不大肯掩護幹部的”要不是她兒子白了她一眼,趕緊拿話打岔過去,肯定還會說得明白些。
她還總算是有勇氣的,敢去找這位縣委副書記,要他站出來講幾句公道話;敢於大鬧公堂,弄得他至今還耿耿於懷。然而大概還是縣太爺官大一品壓死人,以致弄得這個不算太屈服的老百姓,想說又不敢說,不敢說又忍不住要說,吞吞吐吐,欲蓋彌彰,其實,老林嫂並不是這種含含糊糊的人。
但是,她那張嘴確實被鉗製住了。
於而龍想:我活了六十年,歡樂與痛苦,笑聲和淚水,成功與失敗,順利與挫折,都一筆一畫地寫在曆史上的。老嫂子,當真理的嘴被貼上封條的時候,你一個人為我喊的聲音再高,也擋不住那滿世界的喧囂,就像鬧蝗災那樣,沙沙的蝗群,鋪天蓋地而來,把整個藍天都遮黑了,能把所有綠色的植物啃個精光。你一個烈屬何其渺小,能挺得住那瘋狂的,吞噬一切的天災麽那沙沙的咀嚼著人類良知的聲音,又在他耳畔響了起來
“於而龍,蘆花究竟是個什麽樣的女人”
“她是你的嫂子吧”
“你哥哥怎麽犧牲的呢”
“你們怎麽出賣沼澤地的地下縣委會”
“為什麽你和蘆花遲到告密去了吧”
“你怎麽和你嫂子非法同居的”
“你為什麽被捕為什麽投降”
“為什麽鬼子大久保抓住你,不斫你腦袋,優待你”
“為什麽”
“為什麽”
啃吧啃吧蝗蟲啃的是綠葉,而兩條腿的蝗蟲卻在啃齧著每一個善良人的心。
“唉”於而龍想:我應該早點給她寫封信,告訴她不必為我操心,也就省得她受那位縣委書記的氣了。但是,話說回來,那時的於而龍或者窮於應付;或者壓根不曾把千裏之外的老太婆,那微末的支持當回事,這封信肯定是不會寫的。現在,老林嫂那顆善良的心,就像這明鏡似的石湖那樣,也使他自己看到了靈魂上的灰塵。是的,他想:如果有上帝的話,這上帝就是人民;如果我要懺悔的話,也隻能在他們麵前低頭
老林嫂,她有一顆多麽了不起的心啊
在石湖支隊扯起紅旗以後,老林哥一直管著整個支隊的糧秣輜重,根本就顧不了家。老林嫂要喂飽那幾張嘴是相當不容易的,逼得她像男人一樣,風裏雨裏地出湖捕魚,而且還嫌受罪不夠似的,後來又把於蓮抱了回去。可她實在是個太累贅人的孩子,從小幾乎是在老林嫂的背上長大的。有什麽辦法呢她要撐船,她要張網,隻好把孩子捆在脊背上,而且還要走村串舍,為她背脊上的寶貝,去尋找那些有奶水的媽媽,討口奶吃。哦,她走了多少路程啊每天早中晚三頓,離柳墩最近的村舍,也得三華裏開外,計算一下吧,整整兩年啊,不論刮風下雨,不論天寒地凍,她背著小於蓮,一步一步地在泥濘的道路上,在水漫漫的沼澤地裏,跌跌撞撞地著、走著,有時候不得不手腳並用,才能爬上那陡峭的堤岸,而蓮蓮還不住聲地哭鬧,在幹媽的脊背上扭動掙紮。
“乖乖,別哭,快啦,快到啦”
那種場景,於而龍現在一閉眼,立刻閃現在腦際。有時情況好些,條件許可,她就把孩子送到支隊來;一旦緊張起來,戰鬥頻繁,她準會把於蓮抱回家去,而且總是給蘆花說:“放心吧,隻要我孩子死不了,她就能活著。”
於蓮如今活著,可老林嫂的兩個兒子呢
石頭,她的頭生子,是在石湖殘酷的階級鬥爭中,最早犧牲的一名小戰士,他死得那樣悲慘,至今,於而龍還記得老林嫂坐在井台上,舀著一瓢瓢水,衝洗小石頭破碎屍體的情景。那血跡斑斑的場麵,猶曆曆在目。從此以後,兩軍對壘,就在嚴峻的鬥爭裏廝殺、格鬥、扭打、相撲,一直不曾停歇,甚至不分不解地戰鬥到公元的一九七六年,好像這一仗還沒有見分曉。
“王緯宇,你是學過曆史的,難道不應該這樣來理解麽正如抽刀斷水一樣,曆史是砍不斷的,有前因才有後果,對不對呀老兄”
那個可愛的石頭,總還是在媽媽的眼睛底下埋葬的,可鐵柱呢老林嫂的第二個小子,卻是於而龍親手埋在朝鮮定州南麵,緊靠西海岸的一座山丘上,那是一個多麽勇敢的騎兵,一直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是他,小柱子和通訊員長生,一九四八年初用擔架抬著遊擊隊長離開石湖的,而今天,他回到石湖來了,可兩個抬擔架的年輕孩子呢
當時,於而龍想,把小柱子埋在海邊,那山頭正朝著祖國的方向,海和海總是相連通著的,母親懷念孩子的哀思和淚水,也許會順著塘河流進大海,隨波逐浪,飄泊到埋有兒子骨殖的異國他鄉的土地上來吧
三十年前,老林嫂親自把鐵柱交給於而龍:“二龍,把柱子帶走,當你的孩子一樣,全托付給你啦”一個做媽媽的嘴裏說出這樣的話,那該是多深的信賴,因為她拿出來的,不是別的什麽,而是一顆母親的心啊
他無法想象一九五一年,當她收到那封報告不幸消息的信件,該是怎樣度過那最悲痛的時刻他把鐵柱得到的軍功章和部隊的獎狀,寄給了江海,就是現在主持地委工作的濱海支隊長。請他在無論怎樣忙的情況下,也要抽空去石湖柳墩一趟,看在老戰友的分上,去看望一下失去兒子的母親,為她分擔一場可怕的災難。
然而,軍功章也好,獎狀也好,能彌補母親心頭的巨大傷痛麽
再說,江海究竟去了沒有也不曾再過問,就以為了卻一樁心事,自己的靈魂也平安了。
當然,戎馬倥傯,遠離祖國,總還可以找到聊以塞責的理由,但這並不是老林嫂的最後一次打擊。緊接著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五二年,老林哥,那位給他管了多年柴米油鹽的老戰友,一位再好不過的當家人,在湘西剿匪鬥爭中壯烈犧牲。他是掩護工作隊衝出重圍,而落到土匪手裏的。那些匪徒殘酷地折磨他,要他交出銀洋、鹽巴和糧食,因為他是後勤部長。最後,一無所獲的土匪像一群十惡不赦的野獸,殺害了這位忠貞的戰友,而且那幫匪類,像殺人生番似的,支解了他的屍體,給煮吃了,隻留下一頂破舊的軍帽,一頂從石湖戴出去的軍帽。
一個接一個的噩耗,像沒頂的巨浪,向老林嫂壓來,她該是以多麽巨大的力量,才能克製住自己不至於發瘋,即使一團鋼鐵,也會在苦痛的烈焰中熔化的。可是在她最需要人支持的那些年代裏,於而龍問著自己:“我又在哪”
哦,那時他正在王爺墳的石人石馬中間,籌建一座巨大的工廠,忙得不可開交,一封撫慰的信都不曾讓於蓮給她帶去。
不錯,曾經接她來住了幾天,然而她不習慣都市生活,尤其不習慣謝若萍的公筷製,吃口菜,要換兩回筷子,衛生倒是有了,隔膜也隨之產生。不久,她想念她的石湖,回去了。於而龍埋怨自己的妻子,可並不責怪自己,他總是能夠自我寬解:“我忙啊”難道他不了解麽,無論回來得多晚,十點,十一點,她都在葡萄架下等著;毫無疑義,如果他忙得在王爺墳回不來,她肯定終夜在守候的,像過去打遊擊那陣一樣。她多麽盼望和他談談啊,隨便談一談過去的事,現在的事。她並非是尋求安慰和支持才來的,也不是因為付出了代價,而要得到什麽報酬。不,她隻是把於而龍看做親人,想和他訴一訴做母親的衷情,然而那些繁文縟節把她苦了,挾筷子菜吃都那麽費事,更不要提那花花綠綠的熱帶魚,真是比祖宗還難侍候。她弄不懂養那勞什子有什麽用然而於而龍有工夫欣賞那些魚,卻沒有時間聽一個接連死了兒子和丈夫的,想吐一吐心頭委屈的候補遊擊隊員的呼聲,唉,她怎麽能不想念石湖呢
但她,卻在於而龍被誣陷得連狗屎都不如的時候,竟在縣大堂上,扭住縣委書記,捱著文攻武衛的棍子,要他講公道話。甚至在風霜淒厲的北方之夜,守在接待站裏坐以待明,要為過去的遊擊隊長辯誣
那棵失蹤了的銀杏樹,無論如何也望不見了,但是,映入於而龍眼簾的,卻是那個把一切都奉獻給革命,連心都不吝惜掏出來的老林嫂的形象。她同他記憶裏的那棵銀杏樹一樣,高大壯偉,巍巍挺立,舢板已經劃得夠遠的了,柳墩快淡得看不見了,但是,他覺得,老林嫂肯定還在垂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