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下立判,勝負已分。
靈真禪師宣告過比武結果,向英武軍衛卒頷首示意。衛卒們才拿開長戟,放新羅國隨從們上台,將口角溢血的金誌文架起抬出。
虞知樂撣了撣身上灰土,左拾右撿,將依舊完好、或尚客修複的兵刃撿回,收攏進繒布包袱,掮在肩頭。這才一臉淡然走下台來,似對方才勝局,並不放在心上。
接下來又是連續數場比武。
並非每一場較量都是半斤八兩、勢均力敵。其實大多是登台打擂,瞧起來簡單、粗暴、而且無趣。武技強悍一方,往往三招兩式過後、便將武功較弱一方打翻在地,乃至重創身死者,亦沒什麽稀奇。
輸人又輸陣者,常常連認輸求饒聲都來不及發出,便已撲倒在台麵上。鮮血向暗紅的火苗,從腦後、身子下麵蔓延開去,擴張成不規則的形狀。
更有甚者,甫一開戰,便被對手一錘砸坍了腦殼,連痛呼都沒有,便“咕咚”倒斃……或無語、或無奈、或殘忍、或慘烈的一個個勝敗之局,皆伴隨著勝利者的神飛色動、以及敗亡者的黯然落幕。便如烈陽下的樹木,一半光鮮明豔、一半灰影沉沉。
這江湖有光既有影,有明便有暗,有除暴安良、便有齷齪勾當,有榮耀亦有消亡。同為江湖中人,人們寧可遵從成王敗寇的規矩,卻對網開一麵的慈悲、往往嗤之以鼻……
楊朝夕連觀數場比武,一時陷入沉思。身旁身後亦各有觀感,然而幸災樂禍者居多、感同身受卻是寥寥。
承影劍便靜靜躺在烏木劍匣中,劍匣橫於膝上,頗有些分量,卻也壓下了心頭浮想。
便在這時,有人拍了拍他肩頭,登時將他從沉思中叫醒。側頭一瞧,正是方七鬥:“楊師弟,到你了!”
楊朝夕當即起身,將劍匣負在身後,抖掉滿腦子的胡思亂想。左手攥了攥羽箭,徐徐行至英武軍衛卒並香山寺武僧麵前,照前例自報家門道:“在下邙山武者楊朝夕,道號衝靈子。現無掛單的宮觀,隻在洛陽各處遊方。拳腳諸兵皆通,最擅使劍,不知幾位官爺、禪師,還有何事須詢問?”
這些英武軍衛卒中,恰有一人隨元仲武阻截過祆教聖女,自是認出了楊朝夕身份。當下指了指他背後劍匣,麵色不善道:“這匣中所藏何物?先拿來看驗一番,莫是什麽機括暗匣才好!”
楊朝夕曉得搜檢身體的規矩,也是不疑有他。當即將劍匣取下,交給這衛卒道:“不過裝了柄好劍,並無其他夾帶。”
衛卒接過劍匣刹那,雙臂頓覺一沉,連忙發力拽緊,險些將腰也閃折了。另一個衛卒忙上前托住,與他一道打開劍匣,登時便瞧見一柄直挺挺、碧瑩瑩的青銅寶劍。
兩衛卒自是眼饞,卻也未尋到什麽暗器機括,登時麵麵相覷。靈真禪師卻已走上前來,目光早便青銅劍吸引,看了半晌才抬頭道:
“楊少俠這劍,貧僧恰好認得,想必是自王宮使處得來。今日登台較量,自然無礙。隻是‘神都武林大會’後,還望楊少俠能將此劍物歸原主。”
不過數日前,楊朝夕為救柳曉暮脫困,確曾於神都苑明德宮外、與這靈真禪師等五僧二尼交手。是以靈真禪師見他不喜,也在意料之中。隻是這等要求,卻有些多管閑事了。
楊朝夕聞言瞳孔驟縮,微微抬眸道:“倘若在下不還,禪師便要如何?”
靈真禪師雙眸一凜,很快便歸於淡然:“貧僧隻是提議罷!若楊少俠不肯,又有誰敢強求?”說罷看向英武軍衛卒並香山寺武僧道,“楊少俠武功既強,又素來磊落,身子是不必搜檢了,請他登台罷!”
楊朝夕這才拿回劍匣扣好,徑直上了四方台。與此同時,一個細臉窄額、小眼鉤鼻、膚色淺白的八尺漢子來到轅門下。右手拄著根丈二長槊,須髯稀疏,麵色肅然,叫人凜然不可輕犯。
那長槊卻與盛朝軍中馬槊相較,形製頗有不同。槊杆不足九尺,槊首卻三尺有餘,乃是故鮮卑步卒所使烏楯槊。演變至盛朝,形製鍛法多已失傳,料來這漢子手中這柄,應是其祖上傳承得來。
果不其然,漢子將烏楯槊往地上一頓,交了羽箭,開口便道:“鄙人獨孤嶽,乃鮮卑孑民,一身武藝俱是先父所授。所擅者,惟此長槊而已。”
說罷,卻是主動解了袍衫,叫英武軍衛卒搜檢。
靈真禪師見這獨孤嶽舉止從容、不卑不亢,知是雷落之人,當即揮手止住英武軍道:“獨孤後人,傳襲不易,又是慣用長兵,可不必搜檢了。”
獨孤嶽見英武軍衛卒與香山寺武僧悉數讓開,便向靈真禪師合掌一禮,大歩上了棧橋。
群俠中,隻有木蘭衛眾人見到此人後,無不交頭接耳、激動難抑。有議論其樣貌氣概的、有猜測其身份傳承的、亦有喟歎時過境遷的……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獨孤嶽皆充耳不聞。待行至四方台上,先是合十一禮,向楊朝夕道:“楊少俠!我獨孤氏自隋末沉淪,至今百餘載矣!今日為重振門庭,少不得要借少俠之名做攀天之梯、踏腳之石,以成大業。得罪之處,還望海涵!”
楊朝夕抱拳一笑:“好說、好說!”心中卻不以為然:今日登台打擂之人,哪個又不是踩著別人名頭與聲望、想要揚名天下?
大校場外,守著柴擔的劉木匠,目光早投向這邊。看著楊朝夕時微微頷首,待看向獨孤嶽時,卻是麵色複雜。對麵“彩帛三姝”蘇絹絹見他這般,亦是十分不解。
獨孤嶽客套完一句,卻是未急著出招。待楊朝夕取出承影劍,將劍匣放在棧道出口,才將烏楯槊一挺,昂然笑道:
“楊少俠這柄古劍,望之便覺不俗,恰襯你勃勃英氣!然我手中這杆長槊,名曰‘含悲’,亦非常兵凡鐵,未必懼你古劍。稍遲咱們交手,你便曉得了。”
楊朝夕本有不耐之色,覺得這人著實囉嗦。忽聽聞這寒光爍爍的長兵、竟叫“含悲”,才順口問道:“名目倒也別致,不知作何解釋?”
獨孤嶽似被搔中癢處,當即長歎一聲,徐徐吟道:
“權去生道促,憂來死路長。
懷恨出國門,含悲入鬼鄉。
隧門一時閉,幽庭豈複光。
思鳥吟青鬆,哀風吹白楊。
昔來聞死苦,何言身自當!”
楊朝夕當即恍然:“原來是這首大魏孝莊帝元子攸的臨終詩。想來獨孤一門、百多年來,從未忘記這滅國之恨吧!”
“知我者,少俠也!”
獨孤嶽心有戚戚、目光灼灼,當即讚了一聲。接著話鋒陡轉,肅然又道,“同台競技,死傷難免!若不慎奪了少俠性命,九泉之下,莫要怪我!看招!”
說罷,長槊一振,如龍似蛟,疾衝而來!
“這般說話,未免早了些!”
楊朝夕也不含糊,承影劍隨身而走、迎刃而上,使出一招中規中矩的“公孫劍法”。這一劍以曲打直,悄無聲息,後發而先至,登時將槊首點開。
“叮!”
削鐵如泥的承影劍,卻未傷及長槊分毫。隻有一聲仿若擊磬之聲,自台上延蕩開去,叫人心神一振。
獨孤嶽一擊未中,抽杆再攻。卻是將長槊一攪,虛晃三招,待承影劍向槊杆斬來時、向左一讓,旋即照著楊朝夕道髻拍下。
楊朝夕眼見三尺餘長、兩寸來寬的槊首壓至,竟還帶著些弓弦“嘣嗡”聲,自是不敢輕忽。登時挺劍架開,同時身形側轉、偷出左手,在長槊吞口下的槊杆上一拍!
隻聽“啪”地一聲脆響,獨孤嶽虎口微麻,心中暗驚:這楊少俠好俊的手上工夫!不過輕飄飄一掌,竟似巨石砸在槊杆上,不是內息渾厚、便是膂力超凡。
獨孤嶽念頭閃過,長槊已然揭起。接著自半空一個兜轉,又向楊朝夕下盤掃來。其勢如風,尖嘯隨之!其速如電,雷鳴從之!
楊朝夕心下微沉,登時看出這獨孤嶽修習的、正是釋門罡氣,且已有數年火候。加持在長槊之上,便似如虎添翼,勁力更大了不少。想來是自己方才那一記“捕風捉影手”,無意間帶上了“千佛掌”的掌力,叫獨孤嶽生出了警備之心。才立即使出相應手段,免得落了下風。
槊首猝發即至,鋒芒微泛金光。取的卻是楊朝夕雙膝。
楊朝夕氣灌雙足,使出“一葦渡江”輕功,當即抽身飛退。同時長劍下撩,硬碰硬斬在了槊首上。
又聽“噹”地一聲巨響,承影劍與槊首重重交擊在一處,迸濺出兩蓬密集的火星。看得台下群俠心膽一顫。
其時已近黃昏。鱗雲層疊,霞彩萬端。
斜日早早隱入龍門西山後,隻在曲折模糊的峰線上、暈染出大片橘色光輝。
逆光瞧去,大大小小的佛窟、便似擠擠挨挨的蜂巢。小龕黑洞洞,大龕霧蒙蒙,幾乎看不清諸佛五官。隻有盧舍那大佛麵目慈和、法相莊嚴,趺坐而坐,麵向眾生,不知在想些什麽。
楊朝夕一劍蕩開長槊,也覺手腕微酸,知是長槊勢大力沉之故,並非自己膂力不濟。
當即不敢再留手,體內二氣洶湧、循著小周天奔流起來,又被一股股搬運而出,灌注在四肢百骸。腳下愈發輕快,手臂愈發靈便,長劍雙鋒上、竟也透出淡淡白芒。隨即毫無花哨、乍然崩出,對著獨孤嶽胸口便是一刺!
“嗤——”獨孤嶽側身疾閃,槊杆翻出,正正拍在劍脊上。然而長劍早穿透外袍,此時被槊杆一推,登時將外袍劃開,留下一道半尺多長的破口。
“好幹練的劍法!險些便要中招……”
念頭在獨孤嶽腦間劃過,帶出一頭冷汗。再出招時,卻是將長槊左旋右揮、護住周身要害,盡可能逼開楊朝夕手中承影劍,叫他不得近身。
楊朝夕見他招式收縮、轉攻為守,仿佛架起一隻巨大龜殼,叫自己百攻難入,不禁心中奇癢。
手中承影劍從“公孫劍法”舞起,很快換成“春熙三劍”,接著又換作“無為劍法”……堪堪出了幾十招,竟都未能破防!
就在他劍交左手,預備將學過的劍法再使一遍時,終於瞧見獨孤嶽左腳位置露出一道空門。當即毫無猶豫,手中長劍脫手擲出、便要斬他一足。
卻聽“噌”地一聲輕響,長槊斜插而至、恰好封住空門。承影劍打著弧旋,飛掠而過,卻是斬在了槊杆上,瞬間將那剛韌兼備的槊杆、裁作了兩截!
一截足有八尺,便做齊眉棍用、也是綽綽有餘。另一截長不盈尺,連著槊首、倒想是一柄長相奇怪的長劍。
而長劍餘勢頭不衰,又飛出丈餘,才“啵”地一聲、沒入台麵中。
獨孤嶽眉頭微擰,十分不快。但也隻是半息工夫,便果斷拾起槊頭、挽了個劍花,猱身又向楊朝夕劈來。
楊朝夕也是一個縱躍、撿回長劍,轉身欲防。不由驚道:
“獨孤兄,你竟也用劍法?!”
靈真禪師宣告過比武結果,向英武軍衛卒頷首示意。衛卒們才拿開長戟,放新羅國隨從們上台,將口角溢血的金誌文架起抬出。
虞知樂撣了撣身上灰土,左拾右撿,將依舊完好、或尚客修複的兵刃撿回,收攏進繒布包袱,掮在肩頭。這才一臉淡然走下台來,似對方才勝局,並不放在心上。
接下來又是連續數場比武。
並非每一場較量都是半斤八兩、勢均力敵。其實大多是登台打擂,瞧起來簡單、粗暴、而且無趣。武技強悍一方,往往三招兩式過後、便將武功較弱一方打翻在地,乃至重創身死者,亦沒什麽稀奇。
輸人又輸陣者,常常連認輸求饒聲都來不及發出,便已撲倒在台麵上。鮮血向暗紅的火苗,從腦後、身子下麵蔓延開去,擴張成不規則的形狀。
更有甚者,甫一開戰,便被對手一錘砸坍了腦殼,連痛呼都沒有,便“咕咚”倒斃……或無語、或無奈、或殘忍、或慘烈的一個個勝敗之局,皆伴隨著勝利者的神飛色動、以及敗亡者的黯然落幕。便如烈陽下的樹木,一半光鮮明豔、一半灰影沉沉。
這江湖有光既有影,有明便有暗,有除暴安良、便有齷齪勾當,有榮耀亦有消亡。同為江湖中人,人們寧可遵從成王敗寇的規矩,卻對網開一麵的慈悲、往往嗤之以鼻……
楊朝夕連觀數場比武,一時陷入沉思。身旁身後亦各有觀感,然而幸災樂禍者居多、感同身受卻是寥寥。
承影劍便靜靜躺在烏木劍匣中,劍匣橫於膝上,頗有些分量,卻也壓下了心頭浮想。
便在這時,有人拍了拍他肩頭,登時將他從沉思中叫醒。側頭一瞧,正是方七鬥:“楊師弟,到你了!”
楊朝夕當即起身,將劍匣負在身後,抖掉滿腦子的胡思亂想。左手攥了攥羽箭,徐徐行至英武軍衛卒並香山寺武僧麵前,照前例自報家門道:“在下邙山武者楊朝夕,道號衝靈子。現無掛單的宮觀,隻在洛陽各處遊方。拳腳諸兵皆通,最擅使劍,不知幾位官爺、禪師,還有何事須詢問?”
這些英武軍衛卒中,恰有一人隨元仲武阻截過祆教聖女,自是認出了楊朝夕身份。當下指了指他背後劍匣,麵色不善道:“這匣中所藏何物?先拿來看驗一番,莫是什麽機括暗匣才好!”
楊朝夕曉得搜檢身體的規矩,也是不疑有他。當即將劍匣取下,交給這衛卒道:“不過裝了柄好劍,並無其他夾帶。”
衛卒接過劍匣刹那,雙臂頓覺一沉,連忙發力拽緊,險些將腰也閃折了。另一個衛卒忙上前托住,與他一道打開劍匣,登時便瞧見一柄直挺挺、碧瑩瑩的青銅寶劍。
兩衛卒自是眼饞,卻也未尋到什麽暗器機括,登時麵麵相覷。靈真禪師卻已走上前來,目光早便青銅劍吸引,看了半晌才抬頭道:
“楊少俠這劍,貧僧恰好認得,想必是自王宮使處得來。今日登台較量,自然無礙。隻是‘神都武林大會’後,還望楊少俠能將此劍物歸原主。”
不過數日前,楊朝夕為救柳曉暮脫困,確曾於神都苑明德宮外、與這靈真禪師等五僧二尼交手。是以靈真禪師見他不喜,也在意料之中。隻是這等要求,卻有些多管閑事了。
楊朝夕聞言瞳孔驟縮,微微抬眸道:“倘若在下不還,禪師便要如何?”
靈真禪師雙眸一凜,很快便歸於淡然:“貧僧隻是提議罷!若楊少俠不肯,又有誰敢強求?”說罷看向英武軍衛卒並香山寺武僧道,“楊少俠武功既強,又素來磊落,身子是不必搜檢了,請他登台罷!”
楊朝夕這才拿回劍匣扣好,徑直上了四方台。與此同時,一個細臉窄額、小眼鉤鼻、膚色淺白的八尺漢子來到轅門下。右手拄著根丈二長槊,須髯稀疏,麵色肅然,叫人凜然不可輕犯。
那長槊卻與盛朝軍中馬槊相較,形製頗有不同。槊杆不足九尺,槊首卻三尺有餘,乃是故鮮卑步卒所使烏楯槊。演變至盛朝,形製鍛法多已失傳,料來這漢子手中這柄,應是其祖上傳承得來。
果不其然,漢子將烏楯槊往地上一頓,交了羽箭,開口便道:“鄙人獨孤嶽,乃鮮卑孑民,一身武藝俱是先父所授。所擅者,惟此長槊而已。”
說罷,卻是主動解了袍衫,叫英武軍衛卒搜檢。
靈真禪師見這獨孤嶽舉止從容、不卑不亢,知是雷落之人,當即揮手止住英武軍道:“獨孤後人,傳襲不易,又是慣用長兵,可不必搜檢了。”
獨孤嶽見英武軍衛卒與香山寺武僧悉數讓開,便向靈真禪師合掌一禮,大歩上了棧橋。
群俠中,隻有木蘭衛眾人見到此人後,無不交頭接耳、激動難抑。有議論其樣貌氣概的、有猜測其身份傳承的、亦有喟歎時過境遷的……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獨孤嶽皆充耳不聞。待行至四方台上,先是合十一禮,向楊朝夕道:“楊少俠!我獨孤氏自隋末沉淪,至今百餘載矣!今日為重振門庭,少不得要借少俠之名做攀天之梯、踏腳之石,以成大業。得罪之處,還望海涵!”
楊朝夕抱拳一笑:“好說、好說!”心中卻不以為然:今日登台打擂之人,哪個又不是踩著別人名頭與聲望、想要揚名天下?
大校場外,守著柴擔的劉木匠,目光早投向這邊。看著楊朝夕時微微頷首,待看向獨孤嶽時,卻是麵色複雜。對麵“彩帛三姝”蘇絹絹見他這般,亦是十分不解。
獨孤嶽客套完一句,卻是未急著出招。待楊朝夕取出承影劍,將劍匣放在棧道出口,才將烏楯槊一挺,昂然笑道:
“楊少俠這柄古劍,望之便覺不俗,恰襯你勃勃英氣!然我手中這杆長槊,名曰‘含悲’,亦非常兵凡鐵,未必懼你古劍。稍遲咱們交手,你便曉得了。”
楊朝夕本有不耐之色,覺得這人著實囉嗦。忽聽聞這寒光爍爍的長兵、竟叫“含悲”,才順口問道:“名目倒也別致,不知作何解釋?”
獨孤嶽似被搔中癢處,當即長歎一聲,徐徐吟道:
“權去生道促,憂來死路長。
懷恨出國門,含悲入鬼鄉。
隧門一時閉,幽庭豈複光。
思鳥吟青鬆,哀風吹白楊。
昔來聞死苦,何言身自當!”
楊朝夕當即恍然:“原來是這首大魏孝莊帝元子攸的臨終詩。想來獨孤一門、百多年來,從未忘記這滅國之恨吧!”
“知我者,少俠也!”
獨孤嶽心有戚戚、目光灼灼,當即讚了一聲。接著話鋒陡轉,肅然又道,“同台競技,死傷難免!若不慎奪了少俠性命,九泉之下,莫要怪我!看招!”
說罷,長槊一振,如龍似蛟,疾衝而來!
“這般說話,未免早了些!”
楊朝夕也不含糊,承影劍隨身而走、迎刃而上,使出一招中規中矩的“公孫劍法”。這一劍以曲打直,悄無聲息,後發而先至,登時將槊首點開。
“叮!”
削鐵如泥的承影劍,卻未傷及長槊分毫。隻有一聲仿若擊磬之聲,自台上延蕩開去,叫人心神一振。
獨孤嶽一擊未中,抽杆再攻。卻是將長槊一攪,虛晃三招,待承影劍向槊杆斬來時、向左一讓,旋即照著楊朝夕道髻拍下。
楊朝夕眼見三尺餘長、兩寸來寬的槊首壓至,竟還帶著些弓弦“嘣嗡”聲,自是不敢輕忽。登時挺劍架開,同時身形側轉、偷出左手,在長槊吞口下的槊杆上一拍!
隻聽“啪”地一聲脆響,獨孤嶽虎口微麻,心中暗驚:這楊少俠好俊的手上工夫!不過輕飄飄一掌,竟似巨石砸在槊杆上,不是內息渾厚、便是膂力超凡。
獨孤嶽念頭閃過,長槊已然揭起。接著自半空一個兜轉,又向楊朝夕下盤掃來。其勢如風,尖嘯隨之!其速如電,雷鳴從之!
楊朝夕心下微沉,登時看出這獨孤嶽修習的、正是釋門罡氣,且已有數年火候。加持在長槊之上,便似如虎添翼,勁力更大了不少。想來是自己方才那一記“捕風捉影手”,無意間帶上了“千佛掌”的掌力,叫獨孤嶽生出了警備之心。才立即使出相應手段,免得落了下風。
槊首猝發即至,鋒芒微泛金光。取的卻是楊朝夕雙膝。
楊朝夕氣灌雙足,使出“一葦渡江”輕功,當即抽身飛退。同時長劍下撩,硬碰硬斬在了槊首上。
又聽“噹”地一聲巨響,承影劍與槊首重重交擊在一處,迸濺出兩蓬密集的火星。看得台下群俠心膽一顫。
其時已近黃昏。鱗雲層疊,霞彩萬端。
斜日早早隱入龍門西山後,隻在曲折模糊的峰線上、暈染出大片橘色光輝。
逆光瞧去,大大小小的佛窟、便似擠擠挨挨的蜂巢。小龕黑洞洞,大龕霧蒙蒙,幾乎看不清諸佛五官。隻有盧舍那大佛麵目慈和、法相莊嚴,趺坐而坐,麵向眾生,不知在想些什麽。
楊朝夕一劍蕩開長槊,也覺手腕微酸,知是長槊勢大力沉之故,並非自己膂力不濟。
當即不敢再留手,體內二氣洶湧、循著小周天奔流起來,又被一股股搬運而出,灌注在四肢百骸。腳下愈發輕快,手臂愈發靈便,長劍雙鋒上、竟也透出淡淡白芒。隨即毫無花哨、乍然崩出,對著獨孤嶽胸口便是一刺!
“嗤——”獨孤嶽側身疾閃,槊杆翻出,正正拍在劍脊上。然而長劍早穿透外袍,此時被槊杆一推,登時將外袍劃開,留下一道半尺多長的破口。
“好幹練的劍法!險些便要中招……”
念頭在獨孤嶽腦間劃過,帶出一頭冷汗。再出招時,卻是將長槊左旋右揮、護住周身要害,盡可能逼開楊朝夕手中承影劍,叫他不得近身。
楊朝夕見他招式收縮、轉攻為守,仿佛架起一隻巨大龜殼,叫自己百攻難入,不禁心中奇癢。
手中承影劍從“公孫劍法”舞起,很快換成“春熙三劍”,接著又換作“無為劍法”……堪堪出了幾十招,竟都未能破防!
就在他劍交左手,預備將學過的劍法再使一遍時,終於瞧見獨孤嶽左腳位置露出一道空門。當即毫無猶豫,手中長劍脫手擲出、便要斬他一足。
卻聽“噌”地一聲輕響,長槊斜插而至、恰好封住空門。承影劍打著弧旋,飛掠而過,卻是斬在了槊杆上,瞬間將那剛韌兼備的槊杆、裁作了兩截!
一截足有八尺,便做齊眉棍用、也是綽綽有餘。另一截長不盈尺,連著槊首、倒想是一柄長相奇怪的長劍。
而長劍餘勢頭不衰,又飛出丈餘,才“啵”地一聲、沒入台麵中。
獨孤嶽眉頭微擰,十分不快。但也隻是半息工夫,便果斷拾起槊頭、挽了個劍花,猱身又向楊朝夕劈來。
楊朝夕也是一個縱躍、撿回長劍,轉身欲防。不由驚道:
“獨孤兄,你竟也用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