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作點畫,分宮劃野;汗透背脊,凝神屏氣。
楊朝夕伏在石榻上盯了半晌,終於哈哈大笑。笑聲在石室中鼓蕩,竟震得灰土簌簌、燭火搖搖。
方才他細細數過,那一片細小的孔洞,竟有九十一個之多!旋即他以血畫線,試著將一些孔洞連接起來。幾番塗塗改改,才發現這些孔洞、居然是他曾在一部道經上看到過的“河洛相依”圖象。
隻不過那道經聲名不顯、作者不詳,且對這“河洛相依”圖象十分鄙夷,認為是釋門對中土八卦陰陽、五行數術的曲解。有的師兄弟看了,也隻當做雜說一笑置之,並不放在心上。
此時又見這“河洛相依”圖象,心中才收起了幾分輕視。或許這的確是釋門中人牽強附會出的一副圖畫,可若當真是密道或秘寶開啟的關鍵,卻非得循著那鑿孔者的意圖、將這圖象破解開才行。
楊朝夕略一沉吟,當即想到自己方才拿起青銅匙,在一片孔洞中胡亂點戳的觸感。似乎大部分戳中的、依舊還是石板,隻有個別孔洞下,會發出金鐵交鳴的清響。心中頓有所悟,明白那些金鐵相處的洞中,才應當是真正的鎖眼!
左右無事,楊朝夕麵色專注,又抓著青銅匙、在這許多孔洞中嚐試起來。每發現一處鎖眼,他便將青銅匙當作鏨子、在其周圍刻上一圈劃痕,作為標記。
如此又忙活了大半個時辰,隻覺頭昏眼花,口幹舌燥。趕忙找來清水葫蘆、猛灌下幾口,稍作喘息,才重又站起身來,向“河洛相依”圖象望去。
終於發現,原本屬於“洛書”的中宮五孔、東左三孔、北後一孔,恰與“河圖”的中宮、東左、北後部分孔位重疊。而這重疊的九個孔位,恰是他做了標記的鎖眼!
九乃至陽之數,又為道之綱紀,上應九霄、九星,下應九州、九黎。於釋門而言,亦有九乘、九眾、九厄之說。若這九個鎖眼便是關鍵,那麽隻須依次解鎖、便可將這石榻開啟。
隻是這九個鎖眼,到底先開哪個?有沒有先後順序或是什麽禁忌?楊朝夕卻是一頭霧水,不知該如何下手。
照說“一、三、五、七、九”皆為陽數,“一”為起始,“九”為終極。這九個鎖眼,自該從北後“一孔”開啟才是。可接下來東左“三孔”、中宮“五孔”,皆各按其形排列,又當如何逐次去開?
楊朝夕一時急得撓頭抓腮。
良久,腦中忽地靈光一閃,直罵自己糊塗。“河洛相依”既是河圖、洛書嵌套得來,自當符合“左旋主生、順生逆死”之理。若依此理,便該先開北後“一孔”,再開東左“三孔”,最後開中宮“五孔”。
而東左“三孔”,則對應“天、地、人”,天居上、地居下,人居中央。《道德真經》有言“人法地、地法天”,開啟次序便是“中、下、上”。
至於中宮“五孔”,則對應“木、火、土、金、水”。左旋而順生,自當從東宮“木”位起始,至北宮“水”位結束。開啟次序便是“東、南、中、西、北”。
想明白此節,楊朝夕再不猶豫,當下抄起青銅匙、徑直插入北後“一孔”。順勢左旋一圈,登時便覺旋到了極致。
正疑惑何故毫無動靜,便聽到身後石榻中傳來一陣悶響。轉頭去瞧,隻見砌成石榻的一塊石磚,竟然塌陷了下去,剩下一道四四方方的陷坑,足有兩尺來深。
楊朝夕心頭一喜、再接再厲,又將青銅匙拔出,尋到東左“三孔”。從中間一孔插入,左旋兩圈,才旋到了盡處。接著又聽得一陣悶響,方才塌陷處的右前方、又有一塊石磚陷落下去,同樣留下一道黑黢黢的陷坑,燭照難及。
楊朝夕心懷振奮,當即依法施為。接著拿起青銅匙,陸續插入東左“三孔”的下孔與上孔。下孔左旋三圈、上孔左旋四圈,圈數卻是不斷遞進,才達到鎖眼的極限。
與之對應的,則是第一處塌陷左前方、相鄰的兩塊石磚,依次也陷落下去,留給楊朝夕一道長長的陷坑。
他拔出青銅匙,緩了緩開啟的進度,盯著那已然塌陷的四塊石磚,忽地恍然大悟:
原來這石磚塌陷的順序,竟是依照九宮之序、依次陷入!方才他還念叨的“洛書九宮訣”有雲——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其中。
而這九宮之數,不但是石磚陷落的次序,更是對應鎖孔左旋的圈數!足見這榻下機括,已將數術、易理深蘊其中,端地是布設巧妙,勾連精微!
一念及此,楊朝夕信心倍增。當即又尋到中宮“五孔”處,對著這形如“十”字的五隻鎖眼,依照“東、南、中、西、北”五個方位,依次插入青銅匙,左旋數圈,將之逐一開啟!
身後石榻不時發出一陣陣悶響,其中夾雜著鐵石相磨的輕響,顯然是機括與石磚碰撞發出。而石磚陷落的次序,果然是依照九宮之數、逐個緩緩落定。
到得最後,鎖孔隻剩下北宮“水”位一個;而石磚已陷落成一個巨大的“凹”字,隻有“戴九”之處的石磚紋絲未動,仿佛是這石榻最後的倔強。
楊朝夕雙眸火熱,早便迫不及待。
當即又將那青銅匙捅入“十”字下端、北宮“水”位之中。左旋九圈後,又聽得一陣鐵石碰撞的鳴響,那“戴九”處的石磚,竟不落反升!
十息過後,四四方方的石磚、穩穩懸在一片凹陷的邊緣。楊朝夕湊近細瞧,才發現這石磚與眾不同。
石磚通體雪白,皮如鹽鹵,卻是河灘湖底常見的方解石。出人意料的是,石磚四麵皆綴滿浮雕,其間神佛顯化,人獸拜伏,更有鳳輦龍車、禦風鹹至。雕飾線條柔暢,栩栩如生,顯是出自名匠之手。
那神佛蓮座下,居然又是一道鎖眼。顯然這石磚絕非尋常,而是修陵築墓所用的壙磚。後來被不知哪朝哪代、究竟何人改成了石函,作為貯物之用。
石函四麵,浮雕相連,渾似一幅雕鏤在石頭上的橫卷。橫卷題款處,鐫著四句讖語:
邙山遊方客,能開九星鎖。不拘道與佛,未來成大果。
楊朝夕一見之下,不由大驚:
隻瞧這石室大小規製、石磚色澤,便知至少也有百年光景。百餘年間,不知有多少易水閣的刺客,曾在此歇息練功,竟無一人窺破這榻中玄機!
再看這四句讖語,仿佛這石函從置入到現在、便專是為靜候自己來取一般。而那青銅匙也是方夢得匆忙間遺落下來。想來事先並不知曉,這青銅匙、竟是開啟機括的關鍵!
且那留讖之人,居然可以未卜先知!不但猜到了後來開鎖之人,必是從邙山下來的遊方道士;更留下吉語,說自己不論修道還是修佛,未來必能有一番成就!
楊朝夕胸膛起伏,雙手微顫,隻覺冥冥之中、似有天意!要自己先被元休和尚擄來,又被柳曉暮用銀錢救下性命,再囑咐方夢得等人,將他囚於此處。隨後陰錯陽差、從方夢得手裏得到青銅鑰匙,又恰好識破了那“河洛相依”圖象,才令這沉寂數年的榻中石函,得以重見天日!
楊朝夕再不猶豫,一麵想著、一麵將青銅匙插入鎖眼。隻左旋了半圈,便聽其中“哢嗒”一聲脆響,刻著神佛的那一麵陡然彈開,露出裏麵珍藏的物事。
那是四四方方的一疊“貝葉經”。上下包夾著兩片竹木板,一道浸過桐油的細麻繩、穿板而過。中間是厚厚一疊、裁切齊整的染潢紙,紙上密密麻麻抄著隸體經文。經文字形古拙,間距工整,足見抄經之人書工紮實。
楊朝夕將“貝葉經”捧起、旋開,尋到經序開篇之處。隻見那序文右上角,赫然用朱筆寫著五個隸字:達摩洗髓經。
楊朝夕心下疑惑:“達摩”二字他自然曉得,便是釋門那位禪武雙修的達摩祖師。他從慧朗和尚那學來的“一葦渡江”輕功、以及不經和尚擅長的“般若金剛掌”,據言都是達摩祖師所傳。
隻是那“洗髓”二字,他便有些費解。他自幼修習的《道門內丹說》中,自然有“伐毛洗髓”的法門,卻須調和先天、後天二氣,配合道門內息才行。
而釋門向來注重外練,罡氣也是由外及內、橫練生出,從來沒聽說過釋門也有“洗髓”之法。心中不由對這經書真偽,又多存了幾分疑慮。方才如獲至寶的興奮感,登時涼了半截。
隻是現下囚在石室中,創口隱隱作痛,難免心浮氣躁。好容易折騰了半天,得到這樣一疊經書,若不通讀一番、倒有些辜負那藏經之人的好意了……
起心動念間,楊朝夕已搬過燭台,攤開《達摩洗髓經》,湊到火光近前,一目十行地讀了起來:
如是我聞時,佛告須菩提,易筋功已竟,方可事於此……每於夜靜時,兩目內含光,鼻中運息微,腹中寬空虛……造化生成理,一言透天機……從容在一紀,決不逾此期……
參透天與地,與我本一體……天地有日月,人身兩目具……通身俱是眼,觸著知物倚。此是心之靈,包羅天與地,能見不以目,能聽不以耳……洗髓還本原,凡聖同歸一……
坐如邱山重,端直肅容儀。閉口深藏舌,出入息與鼻。息息歸元海,氣足神自裕。浹骨並洽髓,出神先入定。臥如箕形曲,左右隨其宜。兩膝常參差,兩足如鉤钜……
易筋功已畢,便成金剛體……雖具金剛相,猶是血肉驅。須照《洗髓經》,食少多進氣……閉眼常觀鼻,合口任鼻息……右膝包左膝,調息舌抵齶。脅腹運尾閭,搖肩手推肚……
分合按且舉,握固按雙膝。鼻中出入綿,綿綿入海底。有津續咽之,以意送入腹。叩牙鳴天鼓,兩手俱掩臍。伸足扳其趾,出入六六息。兩手按摩竟,良久方盤膝……
一遍閱畢,楊朝夕隻覺經文微言大義、深入淺出,竟不似釋門禪理,反而與道門內丹之術,有許多相同之處。故而、如他這般不通佛理之人,也讀懂了七七八八。
經文分“無始鍾氣、四大假合、凡聖同歸、物我一致、行住坐臥、洗髓還原”六篇,洋洋灑灑、近兩千言,言近旨遠,蔚為大觀。
隻是經中序文有“易筋功已竟、方可事於此”之言,明告學經者,須以“易筋功”打底,方可修習此經。
可那“易筋功”之名,在江湖武林中,可謂如雷貫耳、無人不曉!又有哪個行走江湖的遊俠不知,這“易筋功”乃是嵩山少林寺不傳之秘?
而與“易筋功”功法相應的《易筋經》,便收在少林寺藏經閣中。百多年來,因覬覦此經、前往盜取者不可謂不多,卻無一人得逞。
楊朝夕歎息一聲,將《達摩洗髓經》闔上、放在一旁。心道日後若有幸習得“易筋功”,再照著這《達摩洗髓經》上的功法習練一番。若無法修習,便尋個有緣的和尚、索性送個人情給他!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卻得了部暫無法修習的經書。楊朝夕失望至極,索性躺倒下來,心頭抑鬱,久久難平。
一陣不甘湧上心頭,他又翻身坐起,在石函中掏摸起來,很快便雙眸一亮!連倒映其間的燭火,都忽地脹大了許多。
楊朝夕心潮澎湃,徐徐張開手掌。隻見掌心脈絡間,赫然多出一枚暗紫色的玉韘!
7017k
楊朝夕伏在石榻上盯了半晌,終於哈哈大笑。笑聲在石室中鼓蕩,竟震得灰土簌簌、燭火搖搖。
方才他細細數過,那一片細小的孔洞,竟有九十一個之多!旋即他以血畫線,試著將一些孔洞連接起來。幾番塗塗改改,才發現這些孔洞、居然是他曾在一部道經上看到過的“河洛相依”圖象。
隻不過那道經聲名不顯、作者不詳,且對這“河洛相依”圖象十分鄙夷,認為是釋門對中土八卦陰陽、五行數術的曲解。有的師兄弟看了,也隻當做雜說一笑置之,並不放在心上。
此時又見這“河洛相依”圖象,心中才收起了幾分輕視。或許這的確是釋門中人牽強附會出的一副圖畫,可若當真是密道或秘寶開啟的關鍵,卻非得循著那鑿孔者的意圖、將這圖象破解開才行。
楊朝夕略一沉吟,當即想到自己方才拿起青銅匙,在一片孔洞中胡亂點戳的觸感。似乎大部分戳中的、依舊還是石板,隻有個別孔洞下,會發出金鐵交鳴的清響。心中頓有所悟,明白那些金鐵相處的洞中,才應當是真正的鎖眼!
左右無事,楊朝夕麵色專注,又抓著青銅匙、在這許多孔洞中嚐試起來。每發現一處鎖眼,他便將青銅匙當作鏨子、在其周圍刻上一圈劃痕,作為標記。
如此又忙活了大半個時辰,隻覺頭昏眼花,口幹舌燥。趕忙找來清水葫蘆、猛灌下幾口,稍作喘息,才重又站起身來,向“河洛相依”圖象望去。
終於發現,原本屬於“洛書”的中宮五孔、東左三孔、北後一孔,恰與“河圖”的中宮、東左、北後部分孔位重疊。而這重疊的九個孔位,恰是他做了標記的鎖眼!
九乃至陽之數,又為道之綱紀,上應九霄、九星,下應九州、九黎。於釋門而言,亦有九乘、九眾、九厄之說。若這九個鎖眼便是關鍵,那麽隻須依次解鎖、便可將這石榻開啟。
隻是這九個鎖眼,到底先開哪個?有沒有先後順序或是什麽禁忌?楊朝夕卻是一頭霧水,不知該如何下手。
照說“一、三、五、七、九”皆為陽數,“一”為起始,“九”為終極。這九個鎖眼,自該從北後“一孔”開啟才是。可接下來東左“三孔”、中宮“五孔”,皆各按其形排列,又當如何逐次去開?
楊朝夕一時急得撓頭抓腮。
良久,腦中忽地靈光一閃,直罵自己糊塗。“河洛相依”既是河圖、洛書嵌套得來,自當符合“左旋主生、順生逆死”之理。若依此理,便該先開北後“一孔”,再開東左“三孔”,最後開中宮“五孔”。
而東左“三孔”,則對應“天、地、人”,天居上、地居下,人居中央。《道德真經》有言“人法地、地法天”,開啟次序便是“中、下、上”。
至於中宮“五孔”,則對應“木、火、土、金、水”。左旋而順生,自當從東宮“木”位起始,至北宮“水”位結束。開啟次序便是“東、南、中、西、北”。
想明白此節,楊朝夕再不猶豫,當下抄起青銅匙、徑直插入北後“一孔”。順勢左旋一圈,登時便覺旋到了極致。
正疑惑何故毫無動靜,便聽到身後石榻中傳來一陣悶響。轉頭去瞧,隻見砌成石榻的一塊石磚,竟然塌陷了下去,剩下一道四四方方的陷坑,足有兩尺來深。
楊朝夕心頭一喜、再接再厲,又將青銅匙拔出,尋到東左“三孔”。從中間一孔插入,左旋兩圈,才旋到了盡處。接著又聽得一陣悶響,方才塌陷處的右前方、又有一塊石磚陷落下去,同樣留下一道黑黢黢的陷坑,燭照難及。
楊朝夕心懷振奮,當即依法施為。接著拿起青銅匙,陸續插入東左“三孔”的下孔與上孔。下孔左旋三圈、上孔左旋四圈,圈數卻是不斷遞進,才達到鎖眼的極限。
與之對應的,則是第一處塌陷左前方、相鄰的兩塊石磚,依次也陷落下去,留給楊朝夕一道長長的陷坑。
他拔出青銅匙,緩了緩開啟的進度,盯著那已然塌陷的四塊石磚,忽地恍然大悟:
原來這石磚塌陷的順序,竟是依照九宮之序、依次陷入!方才他還念叨的“洛書九宮訣”有雲——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其中。
而這九宮之數,不但是石磚陷落的次序,更是對應鎖孔左旋的圈數!足見這榻下機括,已將數術、易理深蘊其中,端地是布設巧妙,勾連精微!
一念及此,楊朝夕信心倍增。當即又尋到中宮“五孔”處,對著這形如“十”字的五隻鎖眼,依照“東、南、中、西、北”五個方位,依次插入青銅匙,左旋數圈,將之逐一開啟!
身後石榻不時發出一陣陣悶響,其中夾雜著鐵石相磨的輕響,顯然是機括與石磚碰撞發出。而石磚陷落的次序,果然是依照九宮之數、逐個緩緩落定。
到得最後,鎖孔隻剩下北宮“水”位一個;而石磚已陷落成一個巨大的“凹”字,隻有“戴九”之處的石磚紋絲未動,仿佛是這石榻最後的倔強。
楊朝夕雙眸火熱,早便迫不及待。
當即又將那青銅匙捅入“十”字下端、北宮“水”位之中。左旋九圈後,又聽得一陣鐵石碰撞的鳴響,那“戴九”處的石磚,竟不落反升!
十息過後,四四方方的石磚、穩穩懸在一片凹陷的邊緣。楊朝夕湊近細瞧,才發現這石磚與眾不同。
石磚通體雪白,皮如鹽鹵,卻是河灘湖底常見的方解石。出人意料的是,石磚四麵皆綴滿浮雕,其間神佛顯化,人獸拜伏,更有鳳輦龍車、禦風鹹至。雕飾線條柔暢,栩栩如生,顯是出自名匠之手。
那神佛蓮座下,居然又是一道鎖眼。顯然這石磚絕非尋常,而是修陵築墓所用的壙磚。後來被不知哪朝哪代、究竟何人改成了石函,作為貯物之用。
石函四麵,浮雕相連,渾似一幅雕鏤在石頭上的橫卷。橫卷題款處,鐫著四句讖語:
邙山遊方客,能開九星鎖。不拘道與佛,未來成大果。
楊朝夕一見之下,不由大驚:
隻瞧這石室大小規製、石磚色澤,便知至少也有百年光景。百餘年間,不知有多少易水閣的刺客,曾在此歇息練功,竟無一人窺破這榻中玄機!
再看這四句讖語,仿佛這石函從置入到現在、便專是為靜候自己來取一般。而那青銅匙也是方夢得匆忙間遺落下來。想來事先並不知曉,這青銅匙、竟是開啟機括的關鍵!
且那留讖之人,居然可以未卜先知!不但猜到了後來開鎖之人,必是從邙山下來的遊方道士;更留下吉語,說自己不論修道還是修佛,未來必能有一番成就!
楊朝夕胸膛起伏,雙手微顫,隻覺冥冥之中、似有天意!要自己先被元休和尚擄來,又被柳曉暮用銀錢救下性命,再囑咐方夢得等人,將他囚於此處。隨後陰錯陽差、從方夢得手裏得到青銅鑰匙,又恰好識破了那“河洛相依”圖象,才令這沉寂數年的榻中石函,得以重見天日!
楊朝夕再不猶豫,一麵想著、一麵將青銅匙插入鎖眼。隻左旋了半圈,便聽其中“哢嗒”一聲脆響,刻著神佛的那一麵陡然彈開,露出裏麵珍藏的物事。
那是四四方方的一疊“貝葉經”。上下包夾著兩片竹木板,一道浸過桐油的細麻繩、穿板而過。中間是厚厚一疊、裁切齊整的染潢紙,紙上密密麻麻抄著隸體經文。經文字形古拙,間距工整,足見抄經之人書工紮實。
楊朝夕將“貝葉經”捧起、旋開,尋到經序開篇之處。隻見那序文右上角,赫然用朱筆寫著五個隸字:達摩洗髓經。
楊朝夕心下疑惑:“達摩”二字他自然曉得,便是釋門那位禪武雙修的達摩祖師。他從慧朗和尚那學來的“一葦渡江”輕功、以及不經和尚擅長的“般若金剛掌”,據言都是達摩祖師所傳。
隻是那“洗髓”二字,他便有些費解。他自幼修習的《道門內丹說》中,自然有“伐毛洗髓”的法門,卻須調和先天、後天二氣,配合道門內息才行。
而釋門向來注重外練,罡氣也是由外及內、橫練生出,從來沒聽說過釋門也有“洗髓”之法。心中不由對這經書真偽,又多存了幾分疑慮。方才如獲至寶的興奮感,登時涼了半截。
隻是現下囚在石室中,創口隱隱作痛,難免心浮氣躁。好容易折騰了半天,得到這樣一疊經書,若不通讀一番、倒有些辜負那藏經之人的好意了……
起心動念間,楊朝夕已搬過燭台,攤開《達摩洗髓經》,湊到火光近前,一目十行地讀了起來:
如是我聞時,佛告須菩提,易筋功已竟,方可事於此……每於夜靜時,兩目內含光,鼻中運息微,腹中寬空虛……造化生成理,一言透天機……從容在一紀,決不逾此期……
參透天與地,與我本一體……天地有日月,人身兩目具……通身俱是眼,觸著知物倚。此是心之靈,包羅天與地,能見不以目,能聽不以耳……洗髓還本原,凡聖同歸一……
坐如邱山重,端直肅容儀。閉口深藏舌,出入息與鼻。息息歸元海,氣足神自裕。浹骨並洽髓,出神先入定。臥如箕形曲,左右隨其宜。兩膝常參差,兩足如鉤钜……
易筋功已畢,便成金剛體……雖具金剛相,猶是血肉驅。須照《洗髓經》,食少多進氣……閉眼常觀鼻,合口任鼻息……右膝包左膝,調息舌抵齶。脅腹運尾閭,搖肩手推肚……
分合按且舉,握固按雙膝。鼻中出入綿,綿綿入海底。有津續咽之,以意送入腹。叩牙鳴天鼓,兩手俱掩臍。伸足扳其趾,出入六六息。兩手按摩竟,良久方盤膝……
一遍閱畢,楊朝夕隻覺經文微言大義、深入淺出,竟不似釋門禪理,反而與道門內丹之術,有許多相同之處。故而、如他這般不通佛理之人,也讀懂了七七八八。
經文分“無始鍾氣、四大假合、凡聖同歸、物我一致、行住坐臥、洗髓還原”六篇,洋洋灑灑、近兩千言,言近旨遠,蔚為大觀。
隻是經中序文有“易筋功已竟、方可事於此”之言,明告學經者,須以“易筋功”打底,方可修習此經。
可那“易筋功”之名,在江湖武林中,可謂如雷貫耳、無人不曉!又有哪個行走江湖的遊俠不知,這“易筋功”乃是嵩山少林寺不傳之秘?
而與“易筋功”功法相應的《易筋經》,便收在少林寺藏經閣中。百多年來,因覬覦此經、前往盜取者不可謂不多,卻無一人得逞。
楊朝夕歎息一聲,將《達摩洗髓經》闔上、放在一旁。心道日後若有幸習得“易筋功”,再照著這《達摩洗髓經》上的功法習練一番。若無法修習,便尋個有緣的和尚、索性送個人情給他!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卻得了部暫無法修習的經書。楊朝夕失望至極,索性躺倒下來,心頭抑鬱,久久難平。
一陣不甘湧上心頭,他又翻身坐起,在石函中掏摸起來,很快便雙眸一亮!連倒映其間的燭火,都忽地脹大了許多。
楊朝夕心潮澎湃,徐徐張開手掌。隻見掌心脈絡間,赫然多出一枚暗紫色的玉韘!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