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尉氏,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傳說尉氏縣城乃一隻龐大烏龜的化身。 但傳說總歸是傳說,並沒有證據可考。 可是,凡是傳說,總帶有真真假假的牽強依據。 特別是大澇之年,尉氏地界,平地成河,雨水到處漫延,遠遠地看,尉氏縣城活如一隻龐大的烏龜,南北橫臥在白茫茫的水麵上,頭尾分明,四肢可見。 可見這個傳說,並不是憑空虛有的。
常言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既然大澇之年,尉氏縣界就平地成河,雨水浸泡。 那有經驗的人買地,當然要選擇高地了。 青霞也不例外,她帶著淑女,在尉氏縣城考察了一天,最後決定,在尉氏縣的龜頸至後腦之處的高地上,買下幾十畝土地,龜後頸之處做為新宅之用,龜後腦之處,青霞準備則築建了一個龐大壯觀的大花園。
凡是青霞認準的事情,從來就是雷厲風行。 青霞購買好地皮之後,便親自繪製圖紙,按安陽娘家的宅院建築式樣,來設計新建的宅院。 嚴寒過後,於光緒三十二年(即1906年)的開春,青霞請人擇定好吉日後,立馬動工,投入築建新宅。 曆經半年,耗費十幾萬銀子,青霞在縣城的新宅,終於在夏末季節,築建完成了。
新宅坐北麵南,宏偉壯觀的門樓前是拾階而的青石台階,高大厚重的院牆,前半部是龐大宏闊的前庭,前庭大堂地兩邊各有一條寬闊的青磚甬道。 貫穿整個後宅,直通最北邊的後花園。 後花園的西北角設有書院,以供兒子鼎元和護院家丁的子女們讀書之用。 又因為在築建新宅的期間,青霞在縣城的大街上,看到一對逢頭垢麵地寡母孤子,正可憐兮兮的沿街乞討,經上前尋問才知道。 這對寡母孤子是親生母子。 因為女人地丈夫突然暴病身亡,便被小叔誣陷以不貞的罪名。 被轟趕了出來。 青霞深深理解女人失去丈夫之後被人欺淩的悲苦,便心中一熱,隨在後花園的東北角劈出一處地皮,築建了了一處三合院落,命名為“寡婦院”。 這處“寡婦院”的院門直通後麵的大街,專收留些無依無kao、被人欺淩,無家可歸的寡婦們。 供她們吃住地同時,青霞又根據她們的特長和愛好,資助她們本錢,讓她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所有收入,全歸她們自己,讓她們自勞自得,不但讓她們因有事情做而不感到日夜漫長。 還體現她們的生存價值。
在龜後腦之處的土地上,龐大的花園與新宅同時完工。 花園裏麵築有假山、涼亭、荷池和十幾所樓台房屋,植有垂柳、花草和盤根錯雜的綠陰藤蔓,有小橋流水,有瀑布飛濺,行至山窮水盡之處。 突然有峰回路轉之勝。 因為花園在新宅的南邊,與新宅僅一路之隔,青霞便給花園取名為“南花園”。
而青霞地新宅,她原來取名叫“四知堂”。 後來覺得不妥,隨又改名為“師古堂”。 青霞之所以最早給新宅取名為“四知堂”,是因為,傳說尉氏的古代,有一任剛正不阿的縣令。 人們常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而這位剛正不阿的縣令在任期間,卻為官清正。 兩袖清風。 愛民如子,斷案如神。 在任多年。 卻一貧如洗。 有一次下堂後,他帶幼子上街遊玩觀光,有農人正出售出新剪摘的熟葡萄,他的幼子便哭鬧著非吃不可。 這位一貧如洗地縣令因無錢給幼子賣葡萄,便大聲斥責幼子。 售葡萄的農人知道他便是堂堂的父母官時,感動的淚流滿麵,立即回家,重新采摘滿滿一籃新鮮的熟葡萄,趁著夜色,悄悄送到縣令的居室。 怎奈這位縣令拒不肯收。 老農便懇求縣令:“一籃葡萄,乃老農自家樹上所產,無有本利之憂。 再說了,我趁夜色而來,並無他人知道呀!”這位縣令把老農拾到他桌案的葡萄重又拾回籃中,將葡萄塞到老農懷裏說:“怎麽說無人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四知也!”
從此以後,這位縣令便被尉氏百姓稱為四知縣令,他也更受尉氏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了。 這個傳說的真實性已無從考證,但卻說明了黎民百姓對父母清官的一種期望——期望有幸能擁有這樣地父母清官。
青霞因為敬佩這位剛正不阿、清正廉潔地縣令,欲把新宅院名取為“四知堂”,可她又認為自己的境界怎麽能與那位愛民如子地縣令相比呢!隨把新宅院名改為“師古堂”。 既表達了自己對那位縣令的敬佩之情,又有效法那位縣令的清正人格之意。
本來,劉氏族的人,一聽說青霞在縣城購買了地皮,要建房搬離大橋的老宅。立時像過節一樣歡呼雀躍。 他們之所以歡呼雀躍是因為,第一,他們每見到青霞豪車來,豪車去,帶著護院和家丁,像皇親國戚一樣威風凜凜,心中說不出的忌妒、仇恨和憋火。 可青霞在縣城購買了地皮,要築建新宅搬走了,從此以後便眼不見,心不煩,這對於劉氏族的某些人來說,真是一件天大的喜事。 第二是,青霞搬離老宅,說明她主動妥協了,害怕了,恐懼了,才搬離老宅的。 第三是,他們以為青霞搬移至縣城,那大橋村的老宅和龐大的西園子便棄之不要了。 如果青霞棄之不要的話,那緊挨著西園子的劉憲德、劉全德和劉基德三家,便可以名正言順地搶先分割後園子,把它占為己有。
可劉憲德及劉氏族人怎麽也沒想到,劉青霞在縣城築建的新宅竟是那樣的闊卓而高貴,她不但沒有把老宅棄之不要的跡象,還把老宅加固的更結實,在西園子裏麵,緊挨劉憲德、劉全德和劉基德所扒開的偏門處。 築建了新房屋,正好把三家通向西園子地偏門堵的嚴嚴實實。 之後,青霞又把西園子一分二地劈開,一堵牆把西園子分為南北兩半部。 她把南半部辦了個“養濟院”,將無人撫養的孤兒孤女和無家可歸的殘跡老人收攏到“養濟園”裏,免費供給他們吃住,還請識字的老年先生教孤兒孤女們讀書認字;又把西園子北半部開辦了個“平民工廠”。 讓無產無業的城鎮男女居民進廠做工人,免費給他們提供吃住。 給他們購置生產工具和加工原材料,如荊條、槐條、柳條,木料,布匹、絲線,讓男人編筐握簍,製作家具椅凳,女人縫衣做鞋。 擰麻繩,生產一些簡單的農家不可少地農用家具,放置到劉家店鋪裏出售。 所得利潤,歸發到平民廠的工人們手中。 而“養濟院”和“平民工廠”地隸屬管理,都由縣衙指派人統管。 盡管如此,在孤兒和殘跡老人們無家可歸的時候,在窮人走投無路的時候,青霞捐錢捐場地所辦的“養濟院”和“平民工廠”。 無疑給了那些殘跡老人、孤兒和貧窮之人一條絕處逢生的活路。
青霞所做的這一切,更加重了劉氏族人對她的憎恨和仇視。 所以,青霞也知道,劉氏族人地仇視是真對她劉青霞的,再就是,大橋的老宅不能一日無人居住。 因為提前與春草夫婦和朱氏、張氏商量過了,所以,她決定,隻帶著淑女、劉鐵和經常跟隨她的幾個護院家丁搬移到尉氏縣城。 而春草夫婦、朱氏、張氏和一些護院、家丁和仆人,仍留守在大橋老宅裏。
劉憲德因為沒有因為青霞的搬離而撈到一點好處,再加上她因到青霞家搶劫而身陷幾天囹圄,和吐出不少大於搶劫到手之數額的銀子,前仇舊恨使他又走東家,串西家,把劉氏族裏的人集中在一起。 煽惑說:“唉!哥哥弟弟們。 這小寡可要跑了,敗壞了咱劉氏祖宗遺留下的幾十萬兩白花花地銀子。 在縣城購買了幾十畝地皮,又是築建豪宅,又是築建花園,以後,她再到捐款到北京、南京的,她再拿著咱劉氏祖宗的錢到處招搖出風頭,我們可夠不著她了,她馬上要搬家了,如果不趁著她搬家的機會,讓家眷們狠狠地收拾她一下,以後就沒有機會了……”
人,一旦被欲望、貪婪和仇恨所操縱,便失去了人之初的一切善性;而人一旦失去人之初的所有善性,便如中了魔咒一樣,不把體內地欲望、貪婪和仇恨發泄到極至,心中便生不如死地痛苦難受。
而劉氏族裏的人,因為去年秋天到青霞家裏搶劫到手的東西又被迫退了出來,特別是劉全德和劉基德,因為沒有霸占到本來就到手的西園子,心中對青霞的仇恨,簡直是不共戴天,隻是缺少個一呼百應的領頭人罷了,今見劉憲德又像一位統管大局的將軍一樣,站出來做大家的主心骨,他們心中的憤怒和怨氣立即化做熊熊燃燒的大火,不立即發泄出去,似乎就活不過明天了。
但是,常言說地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他們恨不得撕吃青霞地同時,又不無擔心:
“她再報官怎麽辦?”
“如果讓家眷們上,劉鐵雖顧及好男不與女鬥,可劉鐵的娘們上了怎麽辦?上次家眷們就是吃了那母夜叉地大虧……”
“是呀!如果沒有劉鐵和淑女,我們哪裏怕她報官呀……”
“把家眷們分成幾批,讓一批引開淑女之後,另一批好好撕打那個小寡,打過之後就跑回家,她膽敢到追到家裏來,也輪到我們報官了……”
“如果劉鐵的婆娘寸步不離那小寡婦怎麽辦……”
……
劉憲德發現族裏的人,雖說憎恨青霞到了極點,可又擔心自己的家眷們吃虧。 於是,他便接著啟動他的三寸不爛之舌,煽惑眾人:“你們的妻妾是妻妾,我老六的妻妾就不是妻妾了。 我老六又不是隻讓你們的妻妾上陣,舍不得自己的妻妾們。 我們為什麽要趕到她小寡婦搬家的時候收拾她,就是要避開那個劉鐵的母夜叉,讓家眷們收拾了那小寡婦之後就快速往回跑,因為離我家最近,就先跑回我家,她小寡婦膽敢到我才老六的家裏來,那我們就有理了,再說了,我老六估計她也不敢到我家裏來……”
經劉憲德如此煽惑,如此鼓動,劉氏族裏的人立即像惡狼一樣,恨不得讓家眷們立即把青霞暴打的臥床不起,她像她丈夫劉耀德一樣,昏迷幾個月之後,一命嗚呼。
其實,青霞搬離老宅,需要搬移的東西並不多,也就是把丈夫遺留的衣物、還有她和丈夫新婚時的實木大床,以及丈夫經常吸食鴉片時的臥榻,搬移到縣城的新宅裏去。 她之所以搬移這些東西,是這些東西上都附有丈的氣息和味道,有丈夫的聲音和笑聲。 正因為需要搬離的物具少,又丈夫生前所用之物,所以,青霞便讓淑女和劉鐵在新宅接應,而她,則親自坐鎮在大橋老宅的住處,指揮搬家的家丁和護院們,小心翼翼地搬離帶有丈夫氣息的物具。
而劉氏族的人,恰恰選擇這個時候欺淩青霞。 一切都在青霞的毫無防備之中,一切都在青霞的預料之外。 當青霞選擇好搬家的吉日,抱著從此拖離苦痛和仇視的喜悅,指揮著護院和家丁搬家,並將搬家的車隊和家丁送到大院門外,吩咐他們一路小心謹慎之後,目送著他們駕駛馬車,消失在村外的時候,躲在劉憲德家門裏的劉氏族婦們,立即在二嫂和劉憲德姨妻子的率領之下,像一群饑餓了幾輩子的餓狼一樣,衝了上來。
在青霞和婢女秋紅及幾個仆人的毫無防備之下,她們分別撕抓著青霞和秋紅及家丁們就往死裏打。 而這個時候,劉鐵和淑女恰恰在縣城的新宅裏。
正當青霞被劉氏族婦按倒在地上被暴打的時候,河南省府的兩名公辦,及尉氏縣衙裏的十多名公差,護擁著馬知縣的官車,縱馬而至。
劉氏族婦們以為是專門抓她們的,驚嚇得嗷嗷大叫,丟下青霞,四散逃避。 馬知縣走下官車,讓人扶起青霞,躬身揖拜過青霞之後,滿麵的羞愧和悲痛,轉身麵向省府的兩位公辦,恭恭敬敬地介紹說:“這便是萬歲爺皇封的一品誥命夫人劉青霞,隻因捐資公益,被族婦們所忌妒。 ”
兩位省府公辦同情地看了一會兒青霞,眼中也流lou出了無限的悲憤,其中一人這才高舉聖旨,大聲頒讀起來: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在場的所有的人,立即頂禮膜拜地跪俯在地,誠惶誠恐地屏氣凝息,如敬神靈一樣傾聽省府公辦宣讀聖旨:
“國家施仁,養民為首。 已故河南開封府尉氏縣官紳、即山西試用道劉耀德之遺孀劉馬氏,樂善好施,災年開鍋造飯,捐巨資,築石橋,資助豫學堂,特賜一品誥命夫人之號,以為爾榮家耀。 朕命,欽此!”
青霞起身,整理了散發與亂衣,接過聖旨與皇帝恩賜的鳳冠霞披,吩咐趕出來的家人賞賜兩位省府公辦之後,滿麵悲痛地麵向馬知縣說:“若非知縣即時趕到,拙夫命
常言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既然大澇之年,尉氏縣界就平地成河,雨水浸泡。 那有經驗的人買地,當然要選擇高地了。 青霞也不例外,她帶著淑女,在尉氏縣城考察了一天,最後決定,在尉氏縣的龜頸至後腦之處的高地上,買下幾十畝土地,龜後頸之處做為新宅之用,龜後腦之處,青霞準備則築建了一個龐大壯觀的大花園。
凡是青霞認準的事情,從來就是雷厲風行。 青霞購買好地皮之後,便親自繪製圖紙,按安陽娘家的宅院建築式樣,來設計新建的宅院。 嚴寒過後,於光緒三十二年(即1906年)的開春,青霞請人擇定好吉日後,立馬動工,投入築建新宅。 曆經半年,耗費十幾萬銀子,青霞在縣城的新宅,終於在夏末季節,築建完成了。
新宅坐北麵南,宏偉壯觀的門樓前是拾階而的青石台階,高大厚重的院牆,前半部是龐大宏闊的前庭,前庭大堂地兩邊各有一條寬闊的青磚甬道。 貫穿整個後宅,直通最北邊的後花園。 後花園的西北角設有書院,以供兒子鼎元和護院家丁的子女們讀書之用。 又因為在築建新宅的期間,青霞在縣城的大街上,看到一對逢頭垢麵地寡母孤子,正可憐兮兮的沿街乞討,經上前尋問才知道。 這對寡母孤子是親生母子。 因為女人地丈夫突然暴病身亡,便被小叔誣陷以不貞的罪名。 被轟趕了出來。 青霞深深理解女人失去丈夫之後被人欺淩的悲苦,便心中一熱,隨在後花園的東北角劈出一處地皮,築建了了一處三合院落,命名為“寡婦院”。 這處“寡婦院”的院門直通後麵的大街,專收留些無依無kao、被人欺淩,無家可歸的寡婦們。 供她們吃住地同時,青霞又根據她們的特長和愛好,資助她們本錢,讓她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所有收入,全歸她們自己,讓她們自勞自得,不但讓她們因有事情做而不感到日夜漫長。 還體現她們的生存價值。
在龜後腦之處的土地上,龐大的花園與新宅同時完工。 花園裏麵築有假山、涼亭、荷池和十幾所樓台房屋,植有垂柳、花草和盤根錯雜的綠陰藤蔓,有小橋流水,有瀑布飛濺,行至山窮水盡之處。 突然有峰回路轉之勝。 因為花園在新宅的南邊,與新宅僅一路之隔,青霞便給花園取名為“南花園”。
而青霞地新宅,她原來取名叫“四知堂”。 後來覺得不妥,隨又改名為“師古堂”。 青霞之所以最早給新宅取名為“四知堂”,是因為,傳說尉氏的古代,有一任剛正不阿的縣令。 人們常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而這位剛正不阿的縣令在任期間,卻為官清正。 兩袖清風。 愛民如子,斷案如神。 在任多年。 卻一貧如洗。 有一次下堂後,他帶幼子上街遊玩觀光,有農人正出售出新剪摘的熟葡萄,他的幼子便哭鬧著非吃不可。 這位一貧如洗地縣令因無錢給幼子賣葡萄,便大聲斥責幼子。 售葡萄的農人知道他便是堂堂的父母官時,感動的淚流滿麵,立即回家,重新采摘滿滿一籃新鮮的熟葡萄,趁著夜色,悄悄送到縣令的居室。 怎奈這位縣令拒不肯收。 老農便懇求縣令:“一籃葡萄,乃老農自家樹上所產,無有本利之憂。 再說了,我趁夜色而來,並無他人知道呀!”這位縣令把老農拾到他桌案的葡萄重又拾回籃中,將葡萄塞到老農懷裏說:“怎麽說無人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四知也!”
從此以後,這位縣令便被尉氏百姓稱為四知縣令,他也更受尉氏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了。 這個傳說的真實性已無從考證,但卻說明了黎民百姓對父母清官的一種期望——期望有幸能擁有這樣地父母清官。
青霞因為敬佩這位剛正不阿、清正廉潔地縣令,欲把新宅院名取為“四知堂”,可她又認為自己的境界怎麽能與那位愛民如子地縣令相比呢!隨把新宅院名改為“師古堂”。 既表達了自己對那位縣令的敬佩之情,又有效法那位縣令的清正人格之意。
本來,劉氏族的人,一聽說青霞在縣城購買了地皮,要建房搬離大橋的老宅。立時像過節一樣歡呼雀躍。 他們之所以歡呼雀躍是因為,第一,他們每見到青霞豪車來,豪車去,帶著護院和家丁,像皇親國戚一樣威風凜凜,心中說不出的忌妒、仇恨和憋火。 可青霞在縣城購買了地皮,要築建新宅搬走了,從此以後便眼不見,心不煩,這對於劉氏族的某些人來說,真是一件天大的喜事。 第二是,青霞搬離老宅,說明她主動妥協了,害怕了,恐懼了,才搬離老宅的。 第三是,他們以為青霞搬移至縣城,那大橋村的老宅和龐大的西園子便棄之不要了。 如果青霞棄之不要的話,那緊挨著西園子的劉憲德、劉全德和劉基德三家,便可以名正言順地搶先分割後園子,把它占為己有。
可劉憲德及劉氏族人怎麽也沒想到,劉青霞在縣城築建的新宅竟是那樣的闊卓而高貴,她不但沒有把老宅棄之不要的跡象,還把老宅加固的更結實,在西園子裏麵,緊挨劉憲德、劉全德和劉基德所扒開的偏門處。 築建了新房屋,正好把三家通向西園子地偏門堵的嚴嚴實實。 之後,青霞又把西園子一分二地劈開,一堵牆把西園子分為南北兩半部。 她把南半部辦了個“養濟院”,將無人撫養的孤兒孤女和無家可歸的殘跡老人收攏到“養濟園”裏,免費供給他們吃住,還請識字的老年先生教孤兒孤女們讀書認字;又把西園子北半部開辦了個“平民工廠”。 讓無產無業的城鎮男女居民進廠做工人,免費給他們提供吃住。 給他們購置生產工具和加工原材料,如荊條、槐條、柳條,木料,布匹、絲線,讓男人編筐握簍,製作家具椅凳,女人縫衣做鞋。 擰麻繩,生產一些簡單的農家不可少地農用家具,放置到劉家店鋪裏出售。 所得利潤,歸發到平民廠的工人們手中。 而“養濟院”和“平民工廠”地隸屬管理,都由縣衙指派人統管。 盡管如此,在孤兒和殘跡老人們無家可歸的時候,在窮人走投無路的時候,青霞捐錢捐場地所辦的“養濟院”和“平民工廠”。 無疑給了那些殘跡老人、孤兒和貧窮之人一條絕處逢生的活路。
青霞所做的這一切,更加重了劉氏族人對她的憎恨和仇視。 所以,青霞也知道,劉氏族人地仇視是真對她劉青霞的,再就是,大橋的老宅不能一日無人居住。 因為提前與春草夫婦和朱氏、張氏商量過了,所以,她決定,隻帶著淑女、劉鐵和經常跟隨她的幾個護院家丁搬移到尉氏縣城。 而春草夫婦、朱氏、張氏和一些護院、家丁和仆人,仍留守在大橋老宅裏。
劉憲德因為沒有因為青霞的搬離而撈到一點好處,再加上她因到青霞家搶劫而身陷幾天囹圄,和吐出不少大於搶劫到手之數額的銀子,前仇舊恨使他又走東家,串西家,把劉氏族裏的人集中在一起。 煽惑說:“唉!哥哥弟弟們。 這小寡可要跑了,敗壞了咱劉氏祖宗遺留下的幾十萬兩白花花地銀子。 在縣城購買了幾十畝地皮,又是築建豪宅,又是築建花園,以後,她再到捐款到北京、南京的,她再拿著咱劉氏祖宗的錢到處招搖出風頭,我們可夠不著她了,她馬上要搬家了,如果不趁著她搬家的機會,讓家眷們狠狠地收拾她一下,以後就沒有機會了……”
人,一旦被欲望、貪婪和仇恨所操縱,便失去了人之初的一切善性;而人一旦失去人之初的所有善性,便如中了魔咒一樣,不把體內地欲望、貪婪和仇恨發泄到極至,心中便生不如死地痛苦難受。
而劉氏族裏的人,因為去年秋天到青霞家裏搶劫到手的東西又被迫退了出來,特別是劉全德和劉基德,因為沒有霸占到本來就到手的西園子,心中對青霞的仇恨,簡直是不共戴天,隻是缺少個一呼百應的領頭人罷了,今見劉憲德又像一位統管大局的將軍一樣,站出來做大家的主心骨,他們心中的憤怒和怨氣立即化做熊熊燃燒的大火,不立即發泄出去,似乎就活不過明天了。
但是,常言說地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他們恨不得撕吃青霞地同時,又不無擔心:
“她再報官怎麽辦?”
“如果讓家眷們上,劉鐵雖顧及好男不與女鬥,可劉鐵的娘們上了怎麽辦?上次家眷們就是吃了那母夜叉地大虧……”
“是呀!如果沒有劉鐵和淑女,我們哪裏怕她報官呀……”
“把家眷們分成幾批,讓一批引開淑女之後,另一批好好撕打那個小寡,打過之後就跑回家,她膽敢到追到家裏來,也輪到我們報官了……”
“如果劉鐵的婆娘寸步不離那小寡婦怎麽辦……”
……
劉憲德發現族裏的人,雖說憎恨青霞到了極點,可又擔心自己的家眷們吃虧。 於是,他便接著啟動他的三寸不爛之舌,煽惑眾人:“你們的妻妾是妻妾,我老六的妻妾就不是妻妾了。 我老六又不是隻讓你們的妻妾上陣,舍不得自己的妻妾們。 我們為什麽要趕到她小寡婦搬家的時候收拾她,就是要避開那個劉鐵的母夜叉,讓家眷們收拾了那小寡婦之後就快速往回跑,因為離我家最近,就先跑回我家,她小寡婦膽敢到我才老六的家裏來,那我們就有理了,再說了,我老六估計她也不敢到我家裏來……”
經劉憲德如此煽惑,如此鼓動,劉氏族裏的人立即像惡狼一樣,恨不得讓家眷們立即把青霞暴打的臥床不起,她像她丈夫劉耀德一樣,昏迷幾個月之後,一命嗚呼。
其實,青霞搬離老宅,需要搬移的東西並不多,也就是把丈夫遺留的衣物、還有她和丈夫新婚時的實木大床,以及丈夫經常吸食鴉片時的臥榻,搬移到縣城的新宅裏去。 她之所以搬移這些東西,是這些東西上都附有丈的氣息和味道,有丈夫的聲音和笑聲。 正因為需要搬離的物具少,又丈夫生前所用之物,所以,青霞便讓淑女和劉鐵在新宅接應,而她,則親自坐鎮在大橋老宅的住處,指揮搬家的家丁和護院們,小心翼翼地搬離帶有丈夫氣息的物具。
而劉氏族的人,恰恰選擇這個時候欺淩青霞。 一切都在青霞的毫無防備之中,一切都在青霞的預料之外。 當青霞選擇好搬家的吉日,抱著從此拖離苦痛和仇視的喜悅,指揮著護院和家丁搬家,並將搬家的車隊和家丁送到大院門外,吩咐他們一路小心謹慎之後,目送著他們駕駛馬車,消失在村外的時候,躲在劉憲德家門裏的劉氏族婦們,立即在二嫂和劉憲德姨妻子的率領之下,像一群饑餓了幾輩子的餓狼一樣,衝了上來。
在青霞和婢女秋紅及幾個仆人的毫無防備之下,她們分別撕抓著青霞和秋紅及家丁們就往死裏打。 而這個時候,劉鐵和淑女恰恰在縣城的新宅裏。
正當青霞被劉氏族婦按倒在地上被暴打的時候,河南省府的兩名公辦,及尉氏縣衙裏的十多名公差,護擁著馬知縣的官車,縱馬而至。
劉氏族婦們以為是專門抓她們的,驚嚇得嗷嗷大叫,丟下青霞,四散逃避。 馬知縣走下官車,讓人扶起青霞,躬身揖拜過青霞之後,滿麵的羞愧和悲痛,轉身麵向省府的兩位公辦,恭恭敬敬地介紹說:“這便是萬歲爺皇封的一品誥命夫人劉青霞,隻因捐資公益,被族婦們所忌妒。 ”
兩位省府公辦同情地看了一會兒青霞,眼中也流lou出了無限的悲憤,其中一人這才高舉聖旨,大聲頒讀起來: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在場的所有的人,立即頂禮膜拜地跪俯在地,誠惶誠恐地屏氣凝息,如敬神靈一樣傾聽省府公辦宣讀聖旨:
“國家施仁,養民為首。 已故河南開封府尉氏縣官紳、即山西試用道劉耀德之遺孀劉馬氏,樂善好施,災年開鍋造飯,捐巨資,築石橋,資助豫學堂,特賜一品誥命夫人之號,以為爾榮家耀。 朕命,欽此!”
青霞起身,整理了散發與亂衣,接過聖旨與皇帝恩賜的鳳冠霞披,吩咐趕出來的家人賞賜兩位省府公辦之後,滿麵悲痛地麵向馬知縣說:“若非知縣即時趕到,拙夫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