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沒有硝煙的戰場接連三天,整個經壇都彌漫著辯戰的煙火。
崔三醉以一己之力,依次挑戰鄭家三老。
崔三醉辯論中語言的攻擊實力,繼當場挑落陸蒙之後,一次又一次地另在場之人驚歎不已。
三老中第一個登壇的鄭誠便險些吃了大虧。
他講的本是《禮記》,又將其中《中庸》一篇作為講解的重點,作為自己理論的支撐。
崔三醉拎著酒壇一上來,便四麵開花,節節出擊,將話題引得散開,幾乎將大小戴禮中的不足及漏洞都提了出來。
大小戴,乃是指西漢經學家戴德與其侄戴聖。
二人師事經學大師後蒼,潛心鑽研《禮》學,自成體係。
戴德傳《禮》八十五篇,人稱《大戴禮》;戴聖傳《禮》四十九篇,人稱《小戴禮》。
這《小戴禮記》倍受後人重視,又經鄭玄作注,成為今本《禮記》。
而鄭誠所講的《中庸》便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
鄭誠見不是頭,急忙改變戰術,不再跟著崔三醉纏鬥,隻管退守《中庸》的理論架構,至於《大戴禮》中不足等處,本也不是今天自己要講的內容,何必到戰場外與人糾纏?即便如此,麵對崔三醉的淩厲攻勢,也隻有穩守之力,若說以攻對攻,尋找崔三醉的漏洞出擊製敵,卻是力有未及。
壇下眾人聽得大呼過癮。
這二人一攻一守,攻得如天馬行空,每有神來之筆;守的卻是不動如山,可謂滴水不漏。
兩人均是侵**經義多年,那些典故事例,均信手拈來。
眾人聽得頭腦也是不住轉換,心中還要搜尋例證出處,反應思辨。
當日一場經辯下來,壇上二人固是力倦神疲,壇下的眾人,也是勞累不堪。
隻是眾人皆是興奮不已,覺得意猶未盡。
最累的,卻是早安排下記錄經辯的幾個盧家學子。
前兩天還好,昨天崔三醉與陸蒙論辯時,幾人就忙得暈天黑地,還好陸蒙中盤告負,倒地出局。
今日這一場卻是自始及終,高速對抗,幾個人手都寫得酸麻不已。
其後兩日局麵大體依舊。
鄭家兄弟先行上壇講解經義,之後崔三醉上壇邀辯,出言相攻,卻是如羚羊掛角,四麵出擊。
鄭家兄弟謹守本義,穩守之餘,漸有反擊之力。
但在壇麵上,仍是崔三醉占了七八成的攻擊,鄭知等穩守有餘,攻勢不足。
三天下來,那崔三醉,直是越戰越勇,接連三日交鋒,精神愈見振奮,手中拎的酒壇,也是越來越大。
到了經會的第七日,便是經辯的最後一場。
雖然孔穎達未曾上壇講經,但考慮到他以祭酒之尊,參加這類經辯交鋒,未免不妥。
經商議後,決定在經會結束時,由孔穎達出場作最後終場講演。
今天這辯論的最後一場,自然要由本次經會的東道盧家人出場了。
待到這日,主講之人登場。
出乎眾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便是盧家後起之秀盧鴻上壇。
而盧鴻所要講的,竟是《老子》。
《老子》,又稱《道德經》,為老子所著。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時楚國人。
《老子》一文,不過五千餘言,但其思想博大精深,向來極為世人所重。
尤其李唐以來,因老子也為李氏,故極受推崇。
壇下眾人原以為盧鴻上壇,所講定然是其與三老所倡氣學之說。
待聽得明白,盧鴻要講《老子》,略略都有些驚訝。
但有一個人卻是頗為興奮,便是這幾天日日上台言辯的崔三醉。
在博陵草堂時,盧鴻就對崔三醉說,此次經論有那精研《老子》的新說,遠勝於他。
崔三醉於《老子》最是傾心,研究得自然也是最為深入。
聞說有敢稱勝過自己的新說出台,一時爭勝之心大起,加之盧鴻以酒相誘,又頗喜盧鴻為人,這才欣然出山。
隻是這幾日眾人先後登壇,並沒有人講《老子》。
崔三醉天天辯得淋漓痛快,心中適意,心想那日盧鴻所說,估計不過是激自己出山之言,因此就也淡了。
不想今日見講《老子》之人,竟然是盧鴻這小子,一時心中頗為興奮。
盧鴻雖然年紀不大,但這小子行事言語,絕對不是個輕易大言之人。
於學業上如果不是有足夠的把握,想來他也不敢在這範陽經會上當著天下人之麵大放厥詞。
尤其是這幾日崔三醉天天發難,表現足以讓任何講經之人捏一把冷汗。
這種情況下,盧鴻講《老子》明顯是要與崔三醉作一交鋒,想來心中,定是有所依仗。
果然,盧鴻登壇之後,所解的《老子》,讓壇下所有人,包括崔三醉,都大吃一驚。
如果是後世之人聽了盧鴻新解的《老子》,定然清清楚楚。
盧鴻這家夥,卻是把後世的“辯證法”搬將出來了。
《老子》中所述學說,並不是十分具體的。
很多概念及敘述,都相當隱晦。
如何理解其中深意,給後人留下了極大的空間。
盧鴻在前世記憶中,於《老子》也下過功夫,但理解得總是比較膚淺。
此次研習《老子》時,有了更多的經學底子,又將心中學識,縱橫排照,便有了一些新的體會。
今日登壇講的,自然就是此說了。
眾人聽盧鴻一一將《老子》中的詞句,以一種自己從未想象過的理論,解釋出來。
《老子》中,確實存在著大量的辯證思想。
而盧鴻的解釋,也確實是有其獨到之處。
如《老子》中講到有無對立之時,言道:“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所謂“同出而異名”者,曆來隻將其解作“有無相生”,並未做進一步探討。
盧鴻將這“同出而異名”,直接解為“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麵”,並以此引申出對立統一的矛盾關係來。
事實上盧鴻此時所述已經超出了純粹的《老子》內容,足可稱為一種新說。
但他知道以自己目前的地位影響,拋開當前經典另立新說,不僅難為眾人接受,更容易給視為歪理邪說,受到抨擊。
以此方法托古人立自家新說,雖然有欺世之嫌,但卻要容易被人接受得多了。
以此推之,其下“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所說的便是事物發展的規律,“玄之又玄”,即所謂“否定之否定”,“螺旋式發展”。
接下來,盧鴻又將矛盾、發展、絕對相對等等理論,一一述明,台下眾人聽說,均覺得盧鴻所解《老子》,均是前人所未曾到處。
雖然沒有先賢論述以為佐證,但卻自成一家,另人信服。
跳至
崔三醉以一己之力,依次挑戰鄭家三老。
崔三醉辯論中語言的攻擊實力,繼當場挑落陸蒙之後,一次又一次地另在場之人驚歎不已。
三老中第一個登壇的鄭誠便險些吃了大虧。
他講的本是《禮記》,又將其中《中庸》一篇作為講解的重點,作為自己理論的支撐。
崔三醉拎著酒壇一上來,便四麵開花,節節出擊,將話題引得散開,幾乎將大小戴禮中的不足及漏洞都提了出來。
大小戴,乃是指西漢經學家戴德與其侄戴聖。
二人師事經學大師後蒼,潛心鑽研《禮》學,自成體係。
戴德傳《禮》八十五篇,人稱《大戴禮》;戴聖傳《禮》四十九篇,人稱《小戴禮》。
這《小戴禮記》倍受後人重視,又經鄭玄作注,成為今本《禮記》。
而鄭誠所講的《中庸》便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
鄭誠見不是頭,急忙改變戰術,不再跟著崔三醉纏鬥,隻管退守《中庸》的理論架構,至於《大戴禮》中不足等處,本也不是今天自己要講的內容,何必到戰場外與人糾纏?即便如此,麵對崔三醉的淩厲攻勢,也隻有穩守之力,若說以攻對攻,尋找崔三醉的漏洞出擊製敵,卻是力有未及。
壇下眾人聽得大呼過癮。
這二人一攻一守,攻得如天馬行空,每有神來之筆;守的卻是不動如山,可謂滴水不漏。
兩人均是侵**經義多年,那些典故事例,均信手拈來。
眾人聽得頭腦也是不住轉換,心中還要搜尋例證出處,反應思辨。
當日一場經辯下來,壇上二人固是力倦神疲,壇下的眾人,也是勞累不堪。
隻是眾人皆是興奮不已,覺得意猶未盡。
最累的,卻是早安排下記錄經辯的幾個盧家學子。
前兩天還好,昨天崔三醉與陸蒙論辯時,幾人就忙得暈天黑地,還好陸蒙中盤告負,倒地出局。
今日這一場卻是自始及終,高速對抗,幾個人手都寫得酸麻不已。
其後兩日局麵大體依舊。
鄭家兄弟先行上壇講解經義,之後崔三醉上壇邀辯,出言相攻,卻是如羚羊掛角,四麵出擊。
鄭家兄弟謹守本義,穩守之餘,漸有反擊之力。
但在壇麵上,仍是崔三醉占了七八成的攻擊,鄭知等穩守有餘,攻勢不足。
三天下來,那崔三醉,直是越戰越勇,接連三日交鋒,精神愈見振奮,手中拎的酒壇,也是越來越大。
到了經會的第七日,便是經辯的最後一場。
雖然孔穎達未曾上壇講經,但考慮到他以祭酒之尊,參加這類經辯交鋒,未免不妥。
經商議後,決定在經會結束時,由孔穎達出場作最後終場講演。
今天這辯論的最後一場,自然要由本次經會的東道盧家人出場了。
待到這日,主講之人登場。
出乎眾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便是盧家後起之秀盧鴻上壇。
而盧鴻所要講的,竟是《老子》。
《老子》,又稱《道德經》,為老子所著。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時楚國人。
《老子》一文,不過五千餘言,但其思想博大精深,向來極為世人所重。
尤其李唐以來,因老子也為李氏,故極受推崇。
壇下眾人原以為盧鴻上壇,所講定然是其與三老所倡氣學之說。
待聽得明白,盧鴻要講《老子》,略略都有些驚訝。
但有一個人卻是頗為興奮,便是這幾天日日上台言辯的崔三醉。
在博陵草堂時,盧鴻就對崔三醉說,此次經論有那精研《老子》的新說,遠勝於他。
崔三醉於《老子》最是傾心,研究得自然也是最為深入。
聞說有敢稱勝過自己的新說出台,一時爭勝之心大起,加之盧鴻以酒相誘,又頗喜盧鴻為人,這才欣然出山。
隻是這幾日眾人先後登壇,並沒有人講《老子》。
崔三醉天天辯得淋漓痛快,心中適意,心想那日盧鴻所說,估計不過是激自己出山之言,因此就也淡了。
不想今日見講《老子》之人,竟然是盧鴻這小子,一時心中頗為興奮。
盧鴻雖然年紀不大,但這小子行事言語,絕對不是個輕易大言之人。
於學業上如果不是有足夠的把握,想來他也不敢在這範陽經會上當著天下人之麵大放厥詞。
尤其是這幾日崔三醉天天發難,表現足以讓任何講經之人捏一把冷汗。
這種情況下,盧鴻講《老子》明顯是要與崔三醉作一交鋒,想來心中,定是有所依仗。
果然,盧鴻登壇之後,所解的《老子》,讓壇下所有人,包括崔三醉,都大吃一驚。
如果是後世之人聽了盧鴻新解的《老子》,定然清清楚楚。
盧鴻這家夥,卻是把後世的“辯證法”搬將出來了。
《老子》中所述學說,並不是十分具體的。
很多概念及敘述,都相當隱晦。
如何理解其中深意,給後人留下了極大的空間。
盧鴻在前世記憶中,於《老子》也下過功夫,但理解得總是比較膚淺。
此次研習《老子》時,有了更多的經學底子,又將心中學識,縱橫排照,便有了一些新的體會。
今日登壇講的,自然就是此說了。
眾人聽盧鴻一一將《老子》中的詞句,以一種自己從未想象過的理論,解釋出來。
《老子》中,確實存在著大量的辯證思想。
而盧鴻的解釋,也確實是有其獨到之處。
如《老子》中講到有無對立之時,言道:“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所謂“同出而異名”者,曆來隻將其解作“有無相生”,並未做進一步探討。
盧鴻將這“同出而異名”,直接解為“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麵”,並以此引申出對立統一的矛盾關係來。
事實上盧鴻此時所述已經超出了純粹的《老子》內容,足可稱為一種新說。
但他知道以自己目前的地位影響,拋開當前經典另立新說,不僅難為眾人接受,更容易給視為歪理邪說,受到抨擊。
以此方法托古人立自家新說,雖然有欺世之嫌,但卻要容易被人接受得多了。
以此推之,其下“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所說的便是事物發展的規律,“玄之又玄”,即所謂“否定之否定”,“螺旋式發展”。
接下來,盧鴻又將矛盾、發展、絕對相對等等理論,一一述明,台下眾人聽說,均覺得盧鴻所解《老子》,均是前人所未曾到處。
雖然沒有先賢論述以為佐證,但卻自成一家,另人信服。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