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療養的日子官玥這一段本來就心情鬱鬱,前幾天因為見盧鴻受傷怕,又整夜未眠。
折騰來折騰去,隻覺得頭昏腦脹,四肢無力,又受些風寒,一下子便病倒了。
盧鴻聞了這消息,便對衡陽公主道,想去探視一下上官玥。
衡陽公主想了想,點頭稱好,親自陪了盧鴻,一同來上官玥的房間。
到了門口,盧鴻停下腳步,對衡陽公主道:“還請公主先進,看上官姑娘可方便。”
衡陽公主似笑非笑地對盧鴻道:“偏象多生分似的,倒象是我逼你來的。”
說罷便先進了房間。
遙遙聞得屋內有切切私語之聲,之後又有短促驚叫及打鬧的笑聲。
過了良久,才聞衡陽公主的聲音道:“盧公子請進來吧。”
盧鴻等了半天,本來也是傷病後,身體無力,腿都站軟了。
好容易才聽到可以進了,連忙進門。
屋內一股藥味,好在他這幾天也是天天在藥裏泡著,倒也不覺得刺鼻。
見上官玥正躺在榻上,衡陽公主在一邊坐著。
上官玥本來就有些瘦弱,此時病中更覺得弱不禁風,麵色蒼白,臉上卻有兩分紅暈。
許是剛才病中和衡陽打鬧有些累著,氣息微微有些急促。
盧鴻向上官玥施禮道:“前時偶遭凶難,得姑娘施以援手,銘感五內。
更聞因勞累致獲采薪之患,盧鴻深感不安。”
上官玥連道:“盧公子莫要如此說。
玥本自體弱,身體違和也是常有的,何關君事。
公子身體可大安了,尚須多做休息,切勿過勞。”
他二人文縐縐地說來說去,衡陽公主笑著說:“怎麽說的這般費勁。
總不是礙著我在旁不方便吧,不然我就先躲躲,省得姐姐不方便。”
上官玥一聽,麵上紅暈更甚,偷偷地掐了衡陽一把。
沒想到衡陽“哎呀”一聲驚叫道:“姐姐你若要我快走。
直說就是了,偷偷掐妹妹做什麽?”上官玥一聽,尷尬得不得了。
盧鴻也覺得不好意思,連忙道:“既然上官姑娘並無大礙,還是多多靜養便是。
盧鴻這便告退了。”
說罷一拱手,連忙退出來。
連急帶累,隻覺得渾身無力,連忙回房躺下休息去了。
上官玥本來也無甚大病。
不過是勞累驚懼所至。
畢竟年青,過了兩天就沒什麽大事了,於是又過來看盧鴻。
每每有衡陽在旁時,衡陽便出聲調笑二人。
弄得二人好不尷尬。
若無衡陽在一旁,二人又不知說什麽好,反倒更加尷尬。
盧鴻待要搬回盧承慶府上去,衡陽隻是不允。
道傷病尚未痊愈,斷無讓病人出門的道理。
盧鴻無耐,也就放下心來靜養。
閑居無事,身體漸複。
便要洗硯準備文房之物,以書畫自娛。
好在他所傷在左肩,作書畫也無大不便。
前時盧鴻書畫之作。
外人所見也不過吉光片羽。
此時天天沉於此道。
衡陽公主及上官玥自是大飽眼福。
從梅蘭繡菊到魚蛙蝦蟹。
身邊尋常小物,盧鴻竟是均以之入畫。
更在畫上。
題款留句,平平常常的東西一下子便頓生意趣。
初時盧鴻作山水時,上官玥還隻是觀賞,未有動手之念。
待見了盧鴻作水墨蘭繡,淡雅絕倫,愛得不得了,說什麽也要跟著學。
過不幾天,衡陽見了盧鴻一套冊頁,上邊墨蝦墨蟹,小雞草蟲等,都是尋常草蟲小景,登時愛不釋手。
居然第二天也似模似樣的備了文房,要盧鴻教自己畫這些小蟲來了。
盧鴻這草蟲畫法乃是後人所法,稱為兼工帶寫。
即以工筆畫法作小蟲,而以大寫意手法寫補景花卉。
兩相映襯,使人觀後既覺得小蟲生動精細,又能見花卉水墨淋漓,對比強烈,饒有生趣。
衡陽雖然是天之貴胄,公主之尊,卻性喜小蟲小鳥等物。
因此定要學這作畫之法,一償其願。
盧鴻樂得如此,省得三人相對生事,因此教得倒也盡心盡力。
上官玥所學蘭繡,雖然看似簡單,其實最吃功夫,若無隸篆書法功底,並時常練習,絕難畫好。
上官玥向來隻是學得小字,初上手時,總覺得為難。
倒是衡陽公主,居然極有天賦,沒用幾天,那蝦蟹等物畫來便頗有幾分神采。
盧鴻大加稱讚,衡陽公主心中歡喜,上官玥卻悶悶不樂。
盧鴻隻得大加安慰,連稱蘭竹本就難畫,上官玥所繪已然頗有神韻。
更多加指點,務使上官玥畫藝進境更快。
這幾天二人耳鬃廝磨,都有些不避形跡。
隻是盧鴻卻沒注意到,衡陽公主雖然在一邊學畫似是專心致誌,但輕紗後看向自己二人的目光,卻總有些得逞的笑意。
學畫的自然不隻是這兩位。
父子、立本等見了盧鴻的花鳥草蟲,也是大為傾倒出先時地勁頭來求學。
隻是衡陽公主這別業,距離長安甚遠,他三人又不能長住於此,隻好隔三差五地才跑上一趟。
隻要一來,便抓住盧鴻問個沒完,搞得盧鴻煩不勝煩。
旁邊的衡陽公主見了,便笑他重色輕友,實在是不可救藥啊不可救藥。
他這裏教書作畫,清閑散淡。
長安城中因他遇刺一事,卻鬧得不可開交。
盧鴻遇刺後不久,便被衡陽公主救起。
衡陽公主隨即派出人手四處查看,不久在山道上發現了盧鴻所乘馬車。
車夫係被一把弩箭之類凶器射中咽喉,一箭斃命;在車壁上,尚留有另一支弩箭的痕跡。
但兩支箭都被刺客收走,並未留在原地。
按此說來,凶手至少攜了兩把短弩,準備得應該是相當充分。
而在行凶逼盧鴻墜崖後,又能從容退回將兩支箭帶走,可見其考慮充分,必然是個老手。
現場沒有找到特別有價值的痕跡,唯一留下的便是插在盧鴻肩上那把短刀。
但這把刀並非上好的利器,隻是一把極其普通的短刀,上邊沒有任何可以追蹤的印記,估計便是尋常攤鋪所購地東西。
追查人員至此也無法可施。
另一條思路便是刺客能埋伏在盧鴻當天的路上,必然是了解其行蹤之人方可。
這般說來,最大的嫌疑自然是魏王李泰。
但這事隻能在腦袋裏偷偷想想,再沒哪個膽邊生毛的敢說出口來。
何況這案子本來就是魏王督辦,天天在催下邊人撒開網去,定要捉拿凶手歸案呢。
盧鴻遇刺一案,震動極大。
雖然盧鴻並無功名在身,但他身後盧氏、鄭氏、崔氏地背景,任誰也不敢小看了他的身份。
這幾日各大世家紛紛上書,痛陳世家長期以來經受某些別有用心之人打擊,已經到了肆無忌憚的程度。
大聲疾呼朝廷定要掃蕩諸魔,還天下人一個清明乾坤。
此外朝中如孔穎達等士林名儒均紛紛連續上書。
盧鴻這幾年在士林中影響日漸突出,其氣學、格物學等已經被天下士子接受,假以時日,士林領袖的地位跑也跑不了。
突然遭此橫禍,自然引起士林極大憤慨。
就連朝中重臣房玄齡、馬周等人對此事也極為重視。
盧鴻與人並無冤仇,何以有人要奪其性命,確實令人費解。
此事一個處理不好,極有可能引起各方勢力地衝突,由不得朝廷不謹慎對待。
隻是雖然各方戮力,進展卻是絲毫也無。
終南山地界本少人煙,連綿數十裏均是山嶺,若說在其中找到刺客來往的痕跡,那便如同大海撈針一般。
何況看這刺客的行為,分明是個中老手,若說留下明顯的線索,隻怕是不太可能地。
就這麽亂糟糟地鬧了十幾天,才有一個線索被挖了出來,乃是終南山腳下一戶山民提供出來的。
這戶山民乃是一對老夫妻,住在終南山腳下一處偏僻的山坳裏。
老頭兒每日打些柴火,入城去賣,生活甚是清苦。
據二老回憶,就在盧鴻遇刺地前一天,有一個大漢前來借宿,說是錯過了宿頭,借住一宿。
那大漢身高八尺,麵色黝黑,寡言少語,渾身上下隻攜了一個不大地布包。
他隻住了一個晚上,次日早早地便走了。
二老還記得這大漢麵容有些奇特,倒似北地的胡人一般。
待盧鴻遇刺之後,官府大索,那老頭兒入城賣柴時,聽有人道官府懸賞搜求盧鴻遇刺一案地線索。
老頭兒計算時間,覺得那大漢甚是可疑,便徑到官府中報來。
官府中正被魏王逼得無處尋覓,有了這一線索,不管真假,也要當作稻草般抓住。
當下便急忙上報,又著緹騎及精細的仵作,去往那老漢家中細查。
待詳細詢問了二老那大漢的形容舉止之後,均覺得此事確乎可疑。
此處又不是交通之地,哪有人來此處尋宿的?何況那大漢又未攜行李,眼見得不是出門在外之人。
眾人又四處查找。
結果便在二老所指那大漢次日離開的方向不遠,發現了懷疑是那大漢留下的一些痕跡,竟是由小路上山去了。
查案之人大喜,當既按著二老所述大漢形容,下了海捕文書,廣布人手,搜查那大漢。
隻是當時大漢投宿時天色已晚,二老目力又不是太好,說得也不是很清楚。
此時大唐中北地胡人甚多,光這長安城中胡人怕就有幾千,若說隻憑二位老人幾句描述就找出來,當真也不容易。
跳至
折騰來折騰去,隻覺得頭昏腦脹,四肢無力,又受些風寒,一下子便病倒了。
盧鴻聞了這消息,便對衡陽公主道,想去探視一下上官玥。
衡陽公主想了想,點頭稱好,親自陪了盧鴻,一同來上官玥的房間。
到了門口,盧鴻停下腳步,對衡陽公主道:“還請公主先進,看上官姑娘可方便。”
衡陽公主似笑非笑地對盧鴻道:“偏象多生分似的,倒象是我逼你來的。”
說罷便先進了房間。
遙遙聞得屋內有切切私語之聲,之後又有短促驚叫及打鬧的笑聲。
過了良久,才聞衡陽公主的聲音道:“盧公子請進來吧。”
盧鴻等了半天,本來也是傷病後,身體無力,腿都站軟了。
好容易才聽到可以進了,連忙進門。
屋內一股藥味,好在他這幾天也是天天在藥裏泡著,倒也不覺得刺鼻。
見上官玥正躺在榻上,衡陽公主在一邊坐著。
上官玥本來就有些瘦弱,此時病中更覺得弱不禁風,麵色蒼白,臉上卻有兩分紅暈。
許是剛才病中和衡陽打鬧有些累著,氣息微微有些急促。
盧鴻向上官玥施禮道:“前時偶遭凶難,得姑娘施以援手,銘感五內。
更聞因勞累致獲采薪之患,盧鴻深感不安。”
上官玥連道:“盧公子莫要如此說。
玥本自體弱,身體違和也是常有的,何關君事。
公子身體可大安了,尚須多做休息,切勿過勞。”
他二人文縐縐地說來說去,衡陽公主笑著說:“怎麽說的這般費勁。
總不是礙著我在旁不方便吧,不然我就先躲躲,省得姐姐不方便。”
上官玥一聽,麵上紅暈更甚,偷偷地掐了衡陽一把。
沒想到衡陽“哎呀”一聲驚叫道:“姐姐你若要我快走。
直說就是了,偷偷掐妹妹做什麽?”上官玥一聽,尷尬得不得了。
盧鴻也覺得不好意思,連忙道:“既然上官姑娘並無大礙,還是多多靜養便是。
盧鴻這便告退了。”
說罷一拱手,連忙退出來。
連急帶累,隻覺得渾身無力,連忙回房躺下休息去了。
上官玥本來也無甚大病。
不過是勞累驚懼所至。
畢竟年青,過了兩天就沒什麽大事了,於是又過來看盧鴻。
每每有衡陽在旁時,衡陽便出聲調笑二人。
弄得二人好不尷尬。
若無衡陽在一旁,二人又不知說什麽好,反倒更加尷尬。
盧鴻待要搬回盧承慶府上去,衡陽隻是不允。
道傷病尚未痊愈,斷無讓病人出門的道理。
盧鴻無耐,也就放下心來靜養。
閑居無事,身體漸複。
便要洗硯準備文房之物,以書畫自娛。
好在他所傷在左肩,作書畫也無大不便。
前時盧鴻書畫之作。
外人所見也不過吉光片羽。
此時天天沉於此道。
衡陽公主及上官玥自是大飽眼福。
從梅蘭繡菊到魚蛙蝦蟹。
身邊尋常小物,盧鴻竟是均以之入畫。
更在畫上。
題款留句,平平常常的東西一下子便頓生意趣。
初時盧鴻作山水時,上官玥還隻是觀賞,未有動手之念。
待見了盧鴻作水墨蘭繡,淡雅絕倫,愛得不得了,說什麽也要跟著學。
過不幾天,衡陽見了盧鴻一套冊頁,上邊墨蝦墨蟹,小雞草蟲等,都是尋常草蟲小景,登時愛不釋手。
居然第二天也似模似樣的備了文房,要盧鴻教自己畫這些小蟲來了。
盧鴻這草蟲畫法乃是後人所法,稱為兼工帶寫。
即以工筆畫法作小蟲,而以大寫意手法寫補景花卉。
兩相映襯,使人觀後既覺得小蟲生動精細,又能見花卉水墨淋漓,對比強烈,饒有生趣。
衡陽雖然是天之貴胄,公主之尊,卻性喜小蟲小鳥等物。
因此定要學這作畫之法,一償其願。
盧鴻樂得如此,省得三人相對生事,因此教得倒也盡心盡力。
上官玥所學蘭繡,雖然看似簡單,其實最吃功夫,若無隸篆書法功底,並時常練習,絕難畫好。
上官玥向來隻是學得小字,初上手時,總覺得為難。
倒是衡陽公主,居然極有天賦,沒用幾天,那蝦蟹等物畫來便頗有幾分神采。
盧鴻大加稱讚,衡陽公主心中歡喜,上官玥卻悶悶不樂。
盧鴻隻得大加安慰,連稱蘭竹本就難畫,上官玥所繪已然頗有神韻。
更多加指點,務使上官玥畫藝進境更快。
這幾天二人耳鬃廝磨,都有些不避形跡。
隻是盧鴻卻沒注意到,衡陽公主雖然在一邊學畫似是專心致誌,但輕紗後看向自己二人的目光,卻總有些得逞的笑意。
學畫的自然不隻是這兩位。
父子、立本等見了盧鴻的花鳥草蟲,也是大為傾倒出先時地勁頭來求學。
隻是衡陽公主這別業,距離長安甚遠,他三人又不能長住於此,隻好隔三差五地才跑上一趟。
隻要一來,便抓住盧鴻問個沒完,搞得盧鴻煩不勝煩。
旁邊的衡陽公主見了,便笑他重色輕友,實在是不可救藥啊不可救藥。
他這裏教書作畫,清閑散淡。
長安城中因他遇刺一事,卻鬧得不可開交。
盧鴻遇刺後不久,便被衡陽公主救起。
衡陽公主隨即派出人手四處查看,不久在山道上發現了盧鴻所乘馬車。
車夫係被一把弩箭之類凶器射中咽喉,一箭斃命;在車壁上,尚留有另一支弩箭的痕跡。
但兩支箭都被刺客收走,並未留在原地。
按此說來,凶手至少攜了兩把短弩,準備得應該是相當充分。
而在行凶逼盧鴻墜崖後,又能從容退回將兩支箭帶走,可見其考慮充分,必然是個老手。
現場沒有找到特別有價值的痕跡,唯一留下的便是插在盧鴻肩上那把短刀。
但這把刀並非上好的利器,隻是一把極其普通的短刀,上邊沒有任何可以追蹤的印記,估計便是尋常攤鋪所購地東西。
追查人員至此也無法可施。
另一條思路便是刺客能埋伏在盧鴻當天的路上,必然是了解其行蹤之人方可。
這般說來,最大的嫌疑自然是魏王李泰。
但這事隻能在腦袋裏偷偷想想,再沒哪個膽邊生毛的敢說出口來。
何況這案子本來就是魏王督辦,天天在催下邊人撒開網去,定要捉拿凶手歸案呢。
盧鴻遇刺一案,震動極大。
雖然盧鴻並無功名在身,但他身後盧氏、鄭氏、崔氏地背景,任誰也不敢小看了他的身份。
這幾日各大世家紛紛上書,痛陳世家長期以來經受某些別有用心之人打擊,已經到了肆無忌憚的程度。
大聲疾呼朝廷定要掃蕩諸魔,還天下人一個清明乾坤。
此外朝中如孔穎達等士林名儒均紛紛連續上書。
盧鴻這幾年在士林中影響日漸突出,其氣學、格物學等已經被天下士子接受,假以時日,士林領袖的地位跑也跑不了。
突然遭此橫禍,自然引起士林極大憤慨。
就連朝中重臣房玄齡、馬周等人對此事也極為重視。
盧鴻與人並無冤仇,何以有人要奪其性命,確實令人費解。
此事一個處理不好,極有可能引起各方勢力地衝突,由不得朝廷不謹慎對待。
隻是雖然各方戮力,進展卻是絲毫也無。
終南山地界本少人煙,連綿數十裏均是山嶺,若說在其中找到刺客來往的痕跡,那便如同大海撈針一般。
何況看這刺客的行為,分明是個中老手,若說留下明顯的線索,隻怕是不太可能地。
就這麽亂糟糟地鬧了十幾天,才有一個線索被挖了出來,乃是終南山腳下一戶山民提供出來的。
這戶山民乃是一對老夫妻,住在終南山腳下一處偏僻的山坳裏。
老頭兒每日打些柴火,入城去賣,生活甚是清苦。
據二老回憶,就在盧鴻遇刺地前一天,有一個大漢前來借宿,說是錯過了宿頭,借住一宿。
那大漢身高八尺,麵色黝黑,寡言少語,渾身上下隻攜了一個不大地布包。
他隻住了一個晚上,次日早早地便走了。
二老還記得這大漢麵容有些奇特,倒似北地的胡人一般。
待盧鴻遇刺之後,官府大索,那老頭兒入城賣柴時,聽有人道官府懸賞搜求盧鴻遇刺一案地線索。
老頭兒計算時間,覺得那大漢甚是可疑,便徑到官府中報來。
官府中正被魏王逼得無處尋覓,有了這一線索,不管真假,也要當作稻草般抓住。
當下便急忙上報,又著緹騎及精細的仵作,去往那老漢家中細查。
待詳細詢問了二老那大漢的形容舉止之後,均覺得此事確乎可疑。
此處又不是交通之地,哪有人來此處尋宿的?何況那大漢又未攜行李,眼見得不是出門在外之人。
眾人又四處查找。
結果便在二老所指那大漢次日離開的方向不遠,發現了懷疑是那大漢留下的一些痕跡,竟是由小路上山去了。
查案之人大喜,當既按著二老所述大漢形容,下了海捕文書,廣布人手,搜查那大漢。
隻是當時大漢投宿時天色已晚,二老目力又不是太好,說得也不是很清楚。
此時大唐中北地胡人甚多,光這長安城中胡人怕就有幾千,若說隻憑二位老人幾句描述就找出來,當真也不容易。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