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二月,李自成親率大軍東渡黃河,由此拉開了覆滅明朝中央政權的最後一戰。</p>
二月初二,闖軍攻克汾州;二月八日,闖軍又攻克太原;接著又不戰獲得了忻州。</p>
勇士營出身的山西總兵周遇吉在代州“憑城固守”,但很快因為糧盡而不得不退往寧武。</p>
闖軍步步緊逼,追蹤至寧武,並包圍和強攻寧武城,周遇吉部堅持到了二月二十九日,“力盡”,闖軍攻入寧武,將周遇吉俘虜並殺死。</p>
三月一日,闖軍抵達大同城下,大同總兵薑瓖開門投降,大同巡撫衛景璦被俘後自殺,第十一代代王朱傳【火齊】闔家上下被闖軍殺死殆盡······</p>
麵對大舉來攻的李自成部,崇禎皇帝便於當年二月中旬起命令百官、勳戚、內監捐銀以解燃眉之急,但不管是官員、勳戚還是內監,都甚少有人肯捐獻,“惟太康伯張國紀輸至二萬(銀)”、“進爵為侯”。</p>
甚至連周皇後的生父嘉定伯周奎也不肯解囊,後來周皇後解私囊五千兩讓周奎充臉麵,誰曾想周奎居然還扣下二千兩自用,僅僅向宮中捐輸了三千兩,周奎是沒有錢嗎?</p>
答案是否定的,僅僅在二月初,周奎就派人在順和店北京支店兌換了40萬兩金花銀的飛票,為此光手續費就交了38000多兩,被闖軍追贓助餉時還掏出了10多萬兩的現銀和價值數十萬兩的“珍幣(黃金和金銀器)”。</p>
而與之類似的還有第九代定國公徐允禎為首的其他的其他勳戚,這些勳戚趕在順和店截止收銀之前,先後兌換了超過1700萬兩金花銀的飛票,自身府內還藏匿了近2000萬兩的金銀,結果隻能是便宜了闖軍。</p>
內監這邊情況就有些不一樣了,這不,除了曹化淳、王永祚等少數地位太高、新朝肯定不會留用的內監各自捐銀三五萬兩外,其餘內監自以為到了新朝也能為新皇帝服務,所以,即不願意掏錢助崇禎皇帝編練新軍,也很少願意南逃,進而也很少有人把銀子變成飛票----明代太監多為北直隸人----更多的是想辦法運往老家或埋在了自家私邸裏,以至於順和店從他們身上隻搞到了不足50萬兩的金銀。</p>
其他文武官員大多是首鼠兩端的,所以,為了雙重押寶,他們也兌換了一些飛票作為後手,這部分銀子大約是400萬兩的樣子,因此,前前後後加起來,福王府僅飛票一項就從北京城運走了價值2200多萬兩金花銀的金銀----福王府還從密切控製的典當行、押錢鋪裏運走了大量的珍物----雖然還不如李自成日後在北京城收刮的那麽多,但也是一筆相當巨大的財富了。</p>
隨後,為了運走這2200餘萬兩銀子----千斤大車共計運輸了12次、1500車(包含典當行、押錢鋪抵押高價的珍物)----朱由崧不但把路通標行目前在北方尚存的200多名標師、趟子手都派過去護衛,還通過前來存銀開票的北京*權貴走通了京營的路子,讓京營專門派出3000人進行護衛,這才壓製住某些宵小的妄念,將這些財物安全運到天津裝船出海(出了海,便有遼海分艦隊接應和全程護航),運往濟州儲存。</p>
而崇禎皇帝這邊,由於既討不到銀子,也招不來勤王援軍----崇禎皇帝下令勤王後,就唐通所部7000人於三月八日抵達北京,其餘各部均未聽命----所以,山窮水盡的崇禎皇帝隻能再一次召集文武,就左中允李明睿提出的皇帝南下避禍以圖興複,留下閣臣輔助太子留守北京抗敵的奏疏進行討論。</p>
然而會議一開始,內閣首輔陳演就堅決反對李明睿的奏疏。</p>
遭到首輔拒絕後,正二品左都禦史李邦華站出提議“皇上即不南遷,宜令太子諸王居舊都(南京)”,同時言明“臣與有識籌之已熟,惟上速圖之”。</p>
崇禎初次聽到這個提案時,其實已然心動----天子留守北京以表明不放棄宗室陵寢,給自己找了一個台階後,便能有機會再尋求移駕南京----但正當崇禎皇帝準備讚同此議執行時,熟料從七品階兵科給事中光時亨竟站出來反駁稱“奉太子往南,諸臣意欲何為”!</p>
一句話,諸臣擁戴太子南下,便是準備另立新君,有不臣、謀反之企圖。</p>
這句話一出,眾臣若再站出來提議南遷便如同造反,所以當時無人再敢發聲。</p>
崇禎當即氣得大罵“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也”,罵完便拂袖退朝,但第三次南遷之議也就此再次擱置了。</p>
三月三日,大同失陷的消息傳到北京,崇禎再次於朝堂商討南遷一事,李邦國和李明睿又一次提出了皇帝南遷和太子前往南京的兩個方案,此時唯獨少詹事項昱出聲應和太子監軍一事,其他重臣再無一人開口。</p>
萬般無奈之下,崇禎決定以玉石俱焚之計逼迫大臣表態,就聽崇禎厲聲道:“朕以天地祖宗之靈,諸先生夾輔之力,或許不至於此。如事不可知,國君死社稷,義之正也。”</p>
大臣們見崇禎絕境之處,竟然試圖脅迫眾臣一起殉國,便轉而支持太子南遷一事。</p>
崇禎皇帝見狀心中大恨,一時怒火興起,遂以“朕經營天下十幾年,尚不能濟,哥兒孩子家做得甚事”為由拒絕了讓太子南下的提議,決定死守京師。</p>
</p>
不過,崇禎皇帝回到後宮就後悔了----崇禎皇帝已經不知道了朱由崧的生死狀況,但朱由渠可是去了常山了,要是自己和太子都不能南下,那帝係豈不是要轉移到了福王一脈手上了嗎?</p>
可問題是,崇禎皇帝剛剛說了不讓太子南下,現而今也不好立刻反悔,因此焦急之餘,崇禎皇帝便密令駙馬都尉鞏永固於當年三月五日上奏,再次勸皇帝南行。</p>
然而鞏永固的奏疏落到內閣手中,群臣以其中“召集京師義勇十餘萬扈從隨行”太過荒謬為由,加以反對,崇禎皇帝束手無策,隻能坐以待斃。</p>
三月七日,天津巡撫馮元飆之子馮愷章入京奏請崇禎皇帝攜太子立刻前往天津,然後乘船南下,但由於此次通政司官員能逃的都逃了,不能逃的也沒心思工作,所以,馮愷章的奏疏未能抵達崇禎皇帝之手,由此,崇禎皇帝與諸皇子南下的最後一個機會,就此失去了----其實,即便崇禎皇帝收到了這份奏疏大概率也不敢走的,因為當時闖軍劉芳亮所部已經截斷漕河,由南向北逼近北京了,誰也不能保證北京城外有沒有闖軍前鋒活動,以明軍眼下一觸即潰的狀況,出城顯然更加危險----北京朝廷的覆滅也就此進入了倒計時······</p>
二月初二,闖軍攻克汾州;二月八日,闖軍又攻克太原;接著又不戰獲得了忻州。</p>
勇士營出身的山西總兵周遇吉在代州“憑城固守”,但很快因為糧盡而不得不退往寧武。</p>
闖軍步步緊逼,追蹤至寧武,並包圍和強攻寧武城,周遇吉部堅持到了二月二十九日,“力盡”,闖軍攻入寧武,將周遇吉俘虜並殺死。</p>
三月一日,闖軍抵達大同城下,大同總兵薑瓖開門投降,大同巡撫衛景璦被俘後自殺,第十一代代王朱傳【火齊】闔家上下被闖軍殺死殆盡······</p>
麵對大舉來攻的李自成部,崇禎皇帝便於當年二月中旬起命令百官、勳戚、內監捐銀以解燃眉之急,但不管是官員、勳戚還是內監,都甚少有人肯捐獻,“惟太康伯張國紀輸至二萬(銀)”、“進爵為侯”。</p>
甚至連周皇後的生父嘉定伯周奎也不肯解囊,後來周皇後解私囊五千兩讓周奎充臉麵,誰曾想周奎居然還扣下二千兩自用,僅僅向宮中捐輸了三千兩,周奎是沒有錢嗎?</p>
答案是否定的,僅僅在二月初,周奎就派人在順和店北京支店兌換了40萬兩金花銀的飛票,為此光手續費就交了38000多兩,被闖軍追贓助餉時還掏出了10多萬兩的現銀和價值數十萬兩的“珍幣(黃金和金銀器)”。</p>
而與之類似的還有第九代定國公徐允禎為首的其他的其他勳戚,這些勳戚趕在順和店截止收銀之前,先後兌換了超過1700萬兩金花銀的飛票,自身府內還藏匿了近2000萬兩的金銀,結果隻能是便宜了闖軍。</p>
內監這邊情況就有些不一樣了,這不,除了曹化淳、王永祚等少數地位太高、新朝肯定不會留用的內監各自捐銀三五萬兩外,其餘內監自以為到了新朝也能為新皇帝服務,所以,即不願意掏錢助崇禎皇帝編練新軍,也很少願意南逃,進而也很少有人把銀子變成飛票----明代太監多為北直隸人----更多的是想辦法運往老家或埋在了自家私邸裏,以至於順和店從他們身上隻搞到了不足50萬兩的金銀。</p>
其他文武官員大多是首鼠兩端的,所以,為了雙重押寶,他們也兌換了一些飛票作為後手,這部分銀子大約是400萬兩的樣子,因此,前前後後加起來,福王府僅飛票一項就從北京城運走了價值2200多萬兩金花銀的金銀----福王府還從密切控製的典當行、押錢鋪裏運走了大量的珍物----雖然還不如李自成日後在北京城收刮的那麽多,但也是一筆相當巨大的財富了。</p>
隨後,為了運走這2200餘萬兩銀子----千斤大車共計運輸了12次、1500車(包含典當行、押錢鋪抵押高價的珍物)----朱由崧不但把路通標行目前在北方尚存的200多名標師、趟子手都派過去護衛,還通過前來存銀開票的北京*權貴走通了京營的路子,讓京營專門派出3000人進行護衛,這才壓製住某些宵小的妄念,將這些財物安全運到天津裝船出海(出了海,便有遼海分艦隊接應和全程護航),運往濟州儲存。</p>
而崇禎皇帝這邊,由於既討不到銀子,也招不來勤王援軍----崇禎皇帝下令勤王後,就唐通所部7000人於三月八日抵達北京,其餘各部均未聽命----所以,山窮水盡的崇禎皇帝隻能再一次召集文武,就左中允李明睿提出的皇帝南下避禍以圖興複,留下閣臣輔助太子留守北京抗敵的奏疏進行討論。</p>
然而會議一開始,內閣首輔陳演就堅決反對李明睿的奏疏。</p>
遭到首輔拒絕後,正二品左都禦史李邦華站出提議“皇上即不南遷,宜令太子諸王居舊都(南京)”,同時言明“臣與有識籌之已熟,惟上速圖之”。</p>
崇禎初次聽到這個提案時,其實已然心動----天子留守北京以表明不放棄宗室陵寢,給自己找了一個台階後,便能有機會再尋求移駕南京----但正當崇禎皇帝準備讚同此議執行時,熟料從七品階兵科給事中光時亨竟站出來反駁稱“奉太子往南,諸臣意欲何為”!</p>
一句話,諸臣擁戴太子南下,便是準備另立新君,有不臣、謀反之企圖。</p>
這句話一出,眾臣若再站出來提議南遷便如同造反,所以當時無人再敢發聲。</p>
崇禎當即氣得大罵“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也”,罵完便拂袖退朝,但第三次南遷之議也就此再次擱置了。</p>
三月三日,大同失陷的消息傳到北京,崇禎再次於朝堂商討南遷一事,李邦國和李明睿又一次提出了皇帝南遷和太子前往南京的兩個方案,此時唯獨少詹事項昱出聲應和太子監軍一事,其他重臣再無一人開口。</p>
萬般無奈之下,崇禎決定以玉石俱焚之計逼迫大臣表態,就聽崇禎厲聲道:“朕以天地祖宗之靈,諸先生夾輔之力,或許不至於此。如事不可知,國君死社稷,義之正也。”</p>
大臣們見崇禎絕境之處,竟然試圖脅迫眾臣一起殉國,便轉而支持太子南遷一事。</p>
崇禎皇帝見狀心中大恨,一時怒火興起,遂以“朕經營天下十幾年,尚不能濟,哥兒孩子家做得甚事”為由拒絕了讓太子南下的提議,決定死守京師。</p>
</p>
不過,崇禎皇帝回到後宮就後悔了----崇禎皇帝已經不知道了朱由崧的生死狀況,但朱由渠可是去了常山了,要是自己和太子都不能南下,那帝係豈不是要轉移到了福王一脈手上了嗎?</p>
可問題是,崇禎皇帝剛剛說了不讓太子南下,現而今也不好立刻反悔,因此焦急之餘,崇禎皇帝便密令駙馬都尉鞏永固於當年三月五日上奏,再次勸皇帝南行。</p>
然而鞏永固的奏疏落到內閣手中,群臣以其中“召集京師義勇十餘萬扈從隨行”太過荒謬為由,加以反對,崇禎皇帝束手無策,隻能坐以待斃。</p>
三月七日,天津巡撫馮元飆之子馮愷章入京奏請崇禎皇帝攜太子立刻前往天津,然後乘船南下,但由於此次通政司官員能逃的都逃了,不能逃的也沒心思工作,所以,馮愷章的奏疏未能抵達崇禎皇帝之手,由此,崇禎皇帝與諸皇子南下的最後一個機會,就此失去了----其實,即便崇禎皇帝收到了這份奏疏大概率也不敢走的,因為當時闖軍劉芳亮所部已經截斷漕河,由南向北逼近北京了,誰也不能保證北京城外有沒有闖軍前鋒活動,以明軍眼下一觸即潰的狀況,出城顯然更加危險----北京朝廷的覆滅也就此進入了倒計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