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一算,李舒崇這次穿越過來已經五天五夜,該回去了。
這次穿越,總的來說收獲很大:一是進一步驗證了“偷窺之力”,比起以前的“時靈時不靈”的表現強多了,這次使用“偷窺之力”的成功率為百分之百;二是意外發現了“濃縮之力”,並且使用過了一次,節省了半個月的時間,或者說濃縮了這次穿越的行程,內容更豐富了,以後也多了一種有效的讀書手段;三是學會了大力金剛手,並且在與雲重的比武過程中鍛煉了內力與魂力的配合。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使用“濃縮之力”時對魂力的消耗較大,而且不能連續使用。
李舒崇找了一個借口,“告訴”(為了方便交流,李舒崇一般都隨身攜帶紙和筆)雲重,自己還有其他的事情,要去徐州府辦理一下,暫時就要單獨行動了。雲重求之不得,畢竟還有皇帝的密旨在身,李舒崇和他分開後,雲重正好單獨前往蘇州。於是兩人就此分別。
時間在不斷的流逝,李舒崇漸漸發現,情況有些不對頭了。一直以來,每次穿越都是五天五夜的時間,一直都很規律,每次都很準時,這次卻出現了意外,難道……總不會是……回不去了吧?很有可能,因為超前使用了“濃縮之力”,魂力消耗太大,所以無法像以前一樣正常穿越,如果是這樣,麻煩就大了。現實世界裏,學校都已經開始報名了,所以昌南書院的各項工作也要開始全麵展開了,自己如果不能及時出現,就隻能全靠洪都八友和書院派的骨幹了。而且,自己什麽時候能穿越回去還是個未知數,不會出現什麽可怕的意外吧?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上次魂力意外吸收了藍寶石腰佩裏的靈性物質,魂力得到了洗滌和加強,會不會改變了穿越的時間限定呢?暫時不知道,如果以後可以連續兩次穿越就好了。
不管怎麽說,現在暫時是回不去了,那就繼續前往蘇州,感受一下開啟大周寶藏這一激動人心的過程吧。
李舒崇這麽一耽誤,小半天的時間就過去了,雲重早已不見了身影,他隻好又回到了孤獨的狀態,快馬加鞭,前往蘇州。在離蘇州城不遠的吳縣,終於追上了雲重。
眼看蘇州在望,此刻的雲重正在策馬慢行,欣賞著江南水鄉秀麗的風景與幽美的調情,不,幽美的情調。雲重從小在荒涼的漠北長大,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幽美的風景,心曠神怡之間,連功名利祿之心都淡薄了許多。路邊上有一個小湖,湖邊上有一座古墓,墓碑上寫著“澹台滅明”之墓。
李舒崇沒有去打擾雲狀元的心情,隻是遠遠地跟在後麵,同時釋放出“偷窺之力”,進入雲重的腦海之中:
“澹台滅明死了嗎?上個月還在北京,怎麽這裏會有他的墳墓?而且這顯然是一座古墓呀,難道我…活見鬼了嗎?”
“這個放牛娃居然敢來考我,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我可是新科狀元,盡管我是武狀元,但我也讀過很多書的。”
“牧童問我'以貌取人,失之子羽'這句成語的意思,字麵的意思當然很好理解,可是這個典故與瓦剌的第一勇士澹台滅明有關係嗎?”
李舒崇退出了偷窺之力,他倒是曾經看過這個故事。
“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不能隻根據人的外貌和口頭上所說的話來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相貌堂堂,尤其是伶牙俐齒,能說會道,他給孔子的第一印象不錯,孔子很喜歡他。但後來宰予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也”。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名叫澹台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都很醜陋,他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卻認為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對他的態度十分冷淡。但其實子羽是一個熱愛學習,喜歡獨立思考的人。子羽中途退學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來,子羽遊曆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地說:“從子羽身上使我明白,不能以外貌來衡量一個人;而宰予的事也告訴我,不能隻憑一個人所說的話來衡量他。”
李舒崇就曾經考慮過,既然不能以貌取人,又不能以言取人,那麽怎樣才能準確地判斷一個人呢?一句話:“聽其言,觀其行,驗其果。”
舉個例子,我們應該怎樣去看待張丹楓呢?
我們首先要全麵了解一下張丹楓的身世背景。張丹楓的先祖張士誠與明太祖朱元璋是不共戴天的仇人,他們都曾經逐鹿中原,張家先祖以私鹽販子而崛起,卻敗於叫化子出身的朱元璋,張士誠被朱元璋沉屍長江。所建立的大周,也已風吹雲散,僅在蘇州留下了一個神秘的寶藏。張家的後代,直到張丹楓的父親張宗周一直都以複仇為念,遠避蒙古,數代人幫助瓦剌整軍治武,欲借瓦剌兵力與明朝再爭江山。為此,不惜惡待明朝派去的使者雲靖,又鬧出了一場類似蘇武牧羊的新的悲劇。雲靖牧馬二十年,家破人亡,全是拜張宗周所賜……正所謂,國仇未報,家仇又添。張丹楓作為張家第三代,肩上所負的重擔當然是苦不堪言的:明朝天子固然要防範他,雲家後代也要追殺他,而瓦剌國王也不見得會重用他。何況瓦剌國還有一個居心叵測、凶殘毒辣的太師,也先,在處處設梗,事事刁難?張丹楓可謂是步步驚心,時時留意。他的俠士風度正是在這種處處荊棘的環境中體現出來的,在幾代人的苦心經營中,在殘酷的現實提醒下,他漸漸看穿了父親和祖輩們為一家一姓爭天下,不惜借助外族的做法,是狹隘自私、不顧百姓生死存亡和國家社稷利益的。
那麽,在明朝內憂外患的深重危機下,他又是如何舍棄小我,成就大我的呢?
這次穿越,總的來說收獲很大:一是進一步驗證了“偷窺之力”,比起以前的“時靈時不靈”的表現強多了,這次使用“偷窺之力”的成功率為百分之百;二是意外發現了“濃縮之力”,並且使用過了一次,節省了半個月的時間,或者說濃縮了這次穿越的行程,內容更豐富了,以後也多了一種有效的讀書手段;三是學會了大力金剛手,並且在與雲重的比武過程中鍛煉了內力與魂力的配合。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使用“濃縮之力”時對魂力的消耗較大,而且不能連續使用。
李舒崇找了一個借口,“告訴”(為了方便交流,李舒崇一般都隨身攜帶紙和筆)雲重,自己還有其他的事情,要去徐州府辦理一下,暫時就要單獨行動了。雲重求之不得,畢竟還有皇帝的密旨在身,李舒崇和他分開後,雲重正好單獨前往蘇州。於是兩人就此分別。
時間在不斷的流逝,李舒崇漸漸發現,情況有些不對頭了。一直以來,每次穿越都是五天五夜的時間,一直都很規律,每次都很準時,這次卻出現了意外,難道……總不會是……回不去了吧?很有可能,因為超前使用了“濃縮之力”,魂力消耗太大,所以無法像以前一樣正常穿越,如果是這樣,麻煩就大了。現實世界裏,學校都已經開始報名了,所以昌南書院的各項工作也要開始全麵展開了,自己如果不能及時出現,就隻能全靠洪都八友和書院派的骨幹了。而且,自己什麽時候能穿越回去還是個未知數,不會出現什麽可怕的意外吧?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上次魂力意外吸收了藍寶石腰佩裏的靈性物質,魂力得到了洗滌和加強,會不會改變了穿越的時間限定呢?暫時不知道,如果以後可以連續兩次穿越就好了。
不管怎麽說,現在暫時是回不去了,那就繼續前往蘇州,感受一下開啟大周寶藏這一激動人心的過程吧。
李舒崇這麽一耽誤,小半天的時間就過去了,雲重早已不見了身影,他隻好又回到了孤獨的狀態,快馬加鞭,前往蘇州。在離蘇州城不遠的吳縣,終於追上了雲重。
眼看蘇州在望,此刻的雲重正在策馬慢行,欣賞著江南水鄉秀麗的風景與幽美的調情,不,幽美的情調。雲重從小在荒涼的漠北長大,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幽美的風景,心曠神怡之間,連功名利祿之心都淡薄了許多。路邊上有一個小湖,湖邊上有一座古墓,墓碑上寫著“澹台滅明”之墓。
李舒崇沒有去打擾雲狀元的心情,隻是遠遠地跟在後麵,同時釋放出“偷窺之力”,進入雲重的腦海之中:
“澹台滅明死了嗎?上個月還在北京,怎麽這裏會有他的墳墓?而且這顯然是一座古墓呀,難道我…活見鬼了嗎?”
“這個放牛娃居然敢來考我,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我可是新科狀元,盡管我是武狀元,但我也讀過很多書的。”
“牧童問我'以貌取人,失之子羽'這句成語的意思,字麵的意思當然很好理解,可是這個典故與瓦剌的第一勇士澹台滅明有關係嗎?”
李舒崇退出了偷窺之力,他倒是曾經看過這個故事。
“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不能隻根據人的外貌和口頭上所說的話來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相貌堂堂,尤其是伶牙俐齒,能說會道,他給孔子的第一印象不錯,孔子很喜歡他。但後來宰予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也”。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名叫澹台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都很醜陋,他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卻認為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對他的態度十分冷淡。但其實子羽是一個熱愛學習,喜歡獨立思考的人。子羽中途退學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來,子羽遊曆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地說:“從子羽身上使我明白,不能以外貌來衡量一個人;而宰予的事也告訴我,不能隻憑一個人所說的話來衡量他。”
李舒崇就曾經考慮過,既然不能以貌取人,又不能以言取人,那麽怎樣才能準確地判斷一個人呢?一句話:“聽其言,觀其行,驗其果。”
舉個例子,我們應該怎樣去看待張丹楓呢?
我們首先要全麵了解一下張丹楓的身世背景。張丹楓的先祖張士誠與明太祖朱元璋是不共戴天的仇人,他們都曾經逐鹿中原,張家先祖以私鹽販子而崛起,卻敗於叫化子出身的朱元璋,張士誠被朱元璋沉屍長江。所建立的大周,也已風吹雲散,僅在蘇州留下了一個神秘的寶藏。張家的後代,直到張丹楓的父親張宗周一直都以複仇為念,遠避蒙古,數代人幫助瓦剌整軍治武,欲借瓦剌兵力與明朝再爭江山。為此,不惜惡待明朝派去的使者雲靖,又鬧出了一場類似蘇武牧羊的新的悲劇。雲靖牧馬二十年,家破人亡,全是拜張宗周所賜……正所謂,國仇未報,家仇又添。張丹楓作為張家第三代,肩上所負的重擔當然是苦不堪言的:明朝天子固然要防範他,雲家後代也要追殺他,而瓦剌國王也不見得會重用他。何況瓦剌國還有一個居心叵測、凶殘毒辣的太師,也先,在處處設梗,事事刁難?張丹楓可謂是步步驚心,時時留意。他的俠士風度正是在這種處處荊棘的環境中體現出來的,在幾代人的苦心經營中,在殘酷的現實提醒下,他漸漸看穿了父親和祖輩們為一家一姓爭天下,不惜借助外族的做法,是狹隘自私、不顧百姓生死存亡和國家社稷利益的。
那麽,在明朝內憂外患的深重危機下,他又是如何舍棄小我,成就大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