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是漢族民間的教育機構,最早出現在唐朝,正式的教育製度則是由朱熹在南宋時期所創立的。
北宋初期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國力漸趨強盛,再加上皇帝們以“藩鎮割據”、“陳橋兵變”為鑒,導致矯枉過正,過於重文輕武,所以更多的大宋士子們有了就學讀書的要求。而朝廷忙於開拓邊疆或穩固邊防,一時顧不上文教,更缺乏財力興辦足夠多的學校滿足各地士子的要求。因此,各地名儒、學者和地方官吏,紛紛興建書院,以培育人才,在北宋盛極一時。當時的四大書院,即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善化的嶽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以及全國各地眾多的書院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建立並發展起來的。
當然,書院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李舒崇對此曾經有過深入的研究。北宋後期,統治者為了更直接地掌握人才,十分重視科舉,大力振興學校教育,也就是官學,所以冷落了民辦的書院。在這種背景下,書院開始衰落了。
到了南宋,風氣又有變化了。首先,北宋後期興辦的官方學校由於變成科舉的附庸和政治鬥爭的工具,日益腐敗起來。另外,公辦學校的開支全部由官方負擔,而這時的官府內有農民起義的憂患,外有遼、金入侵的威脅,財力實在捉襟見肘,辦學經費往往不足。再次,當時以朱熹、陸九淵為代表的程朱理學在社會上日益風行,理學家們的講學活動活躍起來。於是又出現了一個大辦書院的高潮。南宋的書院實際上大多是講研理學的書院,南宋理學主要靠書院來宣講傳播,導致當時書院的社會地位很高,影響力很大。
就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李舒崇穿越到《射雕》所處的南宋末年,碰巧在北京“募集”了大量金銀,於是由江南七怪監督,在李舒崇的老家創辦了這個昌南書院。當時的饒州府浮梁縣是一個極為特殊的縣治,或許國人對浮梁縣的印象僅僅停留在白居易《琵琶行》裏的那一句“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但古代的浮梁縣卻管轄著一個舉世聞名的景德鎮。
早在東漢時期,古人就在浮梁縣的昌江一帶建造窯坊,昌南鎮由於地處在昌江之南而得名。北宋時期的景德鎮瓷器就已經聲名鵲起,後來居上,逐步超越了五大名窯。公元1004年(景德元年),宋真宗以自己的年號為名,將當時的昌南鎮改名為景德鎮,並在此設官窯、燒禦瓷,從此景德鎮成為傳承千年、名揚天下的“瓷都”,昌南鎮的名稱卻從此遂漸湮廢。
昌南書院隻是當時幾百所書院中的一所,無論從規模、名氣還是藏書來說,都不足以名列前茅。倒是同在饒州府的鉛山縣鵝湖鎮的鵝湖書院,作為古代江西四大書院之一,自從南宋理學家朱熹與陸九淵等人舉辦了“鵝湖之會”以後,在文人的眼裏名氣就更大一些。
隻是昌南書院沒有隨波逐流地研討程朱理學,而是建立門派,另辟蹊徑、特立獨行地推崇俠義精神,重點傳授絕世武功,強調以武會友,搜羅了大量的武林奇才,培養了許多真正的武林高手,在南宋最後的幾十年裏,為陰柔孱弱的南宋輸送了一大口陽剛之氣,也因此成為了蒙古朝廷的眼中釘、肉中刺。
當年,元代統治者從蒙古南下入主中原後,出於緩和階級矛盾、進行文化控製的需要,十分重視文化教育,其表現之一便是大力提倡理學,獎勵書院,因而書院在元代也得到了很大發展。其實當時的蒙古統治者還有另一個目的,那就是繼續讓漢人重文輕武,積貧積弱,從而無法組織大規模的武裝力量,有效的抗擊蒙古的殘暴統治,以此鞏固元朝的江山。同時,蒙古朝廷對各大書院實際上控製極為嚴密,自由講學風氣不濃,書院充滿官學氣。所以,在“俠以武犯禁”、“二十戶人家隻能共用一把菜刀”的年代,蒙古朝廷又怎能容忍昌南書院不斷地培養元朝統治者的掘墓人呢?
李舒崇在阿三的腦海中所“偷窺”到的信息並沒有多少特別之處,與他自己平時搜集的材料大同小異,隻是當他“看到”,元朝皇帝竟然親自過問昌南書院,並組織了一大批武林高手,十年前就偷偷地掃平了昌南書院,然後才是打算消滅少林、武當等各大武林門派時,還是大大地震驚了。原來昌南書院是滅在了蒙古人的手裏,雖然十年前趙敏還年幼,但想必她的父輩脫不了幹係,此事決不能善罷甘休。現在從阿三這裏已經得不到更多有用的信息,報仇的事情還是從長計議吧。
阿三雖然四肢盡斷,渾身劇痛難忍,卻也硬氣,一言不發,任憑李舒崇處置。趙敏手下早有人搶到李舒崇身前,將他抱走離開了戰場。眾人見李舒崇和太極拳如此神奇,早就被震驚都張口結舌,忘記了喝彩。
隻有趙敏手下那禿頭阿二閃身而出,要給師弟阿三報仇。這個阿二可是西域“金剛門”中天賦秉異的奇才,早就練成了一身深厚的內力,內功造詣甚至遠超當年的師祖火工頭陀。他看到李舒崇毫無內力,隻是仰仗著太極拳的精妙才取巧勝了阿三,所以他想利用自己驚人的內力,偷襲李舒崇,直接逼他比拚內力,或許就能把李舒崇斃於掌下。
在阿二的有意偷襲之下,他的雙掌向李舒崇胸口襲來,瞬息即至,李舒崇來不及多想,當下運起太極拳紅的粘字訣,想把他身子帶到一旁,不料阿二的內力勝過阿三甚多,李舒崇不但沒有帶動他,反而粘的自己險些跌倒。阿二渾厚無比的掌力擊在三清殿的地麵之上,隻聽“轟”的一聲,地上的兩塊大青磚居然被他擊得粉碎。明教與武當派眾人不由得麵麵相覷,暗自替李舒崇擔心。
阿二雖然一擊不中,但是信心倍增。他運足內力,雙目鼓起,周身骨節劈啪作響,顯然是想畢其功於一役,將李舒崇一舉斃於掌下。俞岱岩知道這阿二內力極強,這一擊肯定非同小可,李舒崇萬難抵擋,急忙叫道:“李掌門小心,避其鋒芒、旁敲側擊!”可惜李舒崇卻專注於應對阿三,根本就沒有聽見。
電光石火中,李舒崇福靈心至,他不但沒有運用自己微弱的內力去抗擊,或者如俞岱岩所說避其鋒芒,反而是“開門揖盜”,雙掌迎上去去,在四掌堪堪相接之際,逆向運轉內力,“引領著”阿二的內力沿著自己的經脈進入丹田,與丹田中已經液化的“流火”匯合在了一起……(未完待續。)
北宋初期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國力漸趨強盛,再加上皇帝們以“藩鎮割據”、“陳橋兵變”為鑒,導致矯枉過正,過於重文輕武,所以更多的大宋士子們有了就學讀書的要求。而朝廷忙於開拓邊疆或穩固邊防,一時顧不上文教,更缺乏財力興辦足夠多的學校滿足各地士子的要求。因此,各地名儒、學者和地方官吏,紛紛興建書院,以培育人才,在北宋盛極一時。當時的四大書院,即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善化的嶽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以及全國各地眾多的書院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建立並發展起來的。
當然,書院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李舒崇對此曾經有過深入的研究。北宋後期,統治者為了更直接地掌握人才,十分重視科舉,大力振興學校教育,也就是官學,所以冷落了民辦的書院。在這種背景下,書院開始衰落了。
到了南宋,風氣又有變化了。首先,北宋後期興辦的官方學校由於變成科舉的附庸和政治鬥爭的工具,日益腐敗起來。另外,公辦學校的開支全部由官方負擔,而這時的官府內有農民起義的憂患,外有遼、金入侵的威脅,財力實在捉襟見肘,辦學經費往往不足。再次,當時以朱熹、陸九淵為代表的程朱理學在社會上日益風行,理學家們的講學活動活躍起來。於是又出現了一個大辦書院的高潮。南宋的書院實際上大多是講研理學的書院,南宋理學主要靠書院來宣講傳播,導致當時書院的社會地位很高,影響力很大。
就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李舒崇穿越到《射雕》所處的南宋末年,碰巧在北京“募集”了大量金銀,於是由江南七怪監督,在李舒崇的老家創辦了這個昌南書院。當時的饒州府浮梁縣是一個極為特殊的縣治,或許國人對浮梁縣的印象僅僅停留在白居易《琵琶行》裏的那一句“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但古代的浮梁縣卻管轄著一個舉世聞名的景德鎮。
早在東漢時期,古人就在浮梁縣的昌江一帶建造窯坊,昌南鎮由於地處在昌江之南而得名。北宋時期的景德鎮瓷器就已經聲名鵲起,後來居上,逐步超越了五大名窯。公元1004年(景德元年),宋真宗以自己的年號為名,將當時的昌南鎮改名為景德鎮,並在此設官窯、燒禦瓷,從此景德鎮成為傳承千年、名揚天下的“瓷都”,昌南鎮的名稱卻從此遂漸湮廢。
昌南書院隻是當時幾百所書院中的一所,無論從規模、名氣還是藏書來說,都不足以名列前茅。倒是同在饒州府的鉛山縣鵝湖鎮的鵝湖書院,作為古代江西四大書院之一,自從南宋理學家朱熹與陸九淵等人舉辦了“鵝湖之會”以後,在文人的眼裏名氣就更大一些。
隻是昌南書院沒有隨波逐流地研討程朱理學,而是建立門派,另辟蹊徑、特立獨行地推崇俠義精神,重點傳授絕世武功,強調以武會友,搜羅了大量的武林奇才,培養了許多真正的武林高手,在南宋最後的幾十年裏,為陰柔孱弱的南宋輸送了一大口陽剛之氣,也因此成為了蒙古朝廷的眼中釘、肉中刺。
當年,元代統治者從蒙古南下入主中原後,出於緩和階級矛盾、進行文化控製的需要,十分重視文化教育,其表現之一便是大力提倡理學,獎勵書院,因而書院在元代也得到了很大發展。其實當時的蒙古統治者還有另一個目的,那就是繼續讓漢人重文輕武,積貧積弱,從而無法組織大規模的武裝力量,有效的抗擊蒙古的殘暴統治,以此鞏固元朝的江山。同時,蒙古朝廷對各大書院實際上控製極為嚴密,自由講學風氣不濃,書院充滿官學氣。所以,在“俠以武犯禁”、“二十戶人家隻能共用一把菜刀”的年代,蒙古朝廷又怎能容忍昌南書院不斷地培養元朝統治者的掘墓人呢?
李舒崇在阿三的腦海中所“偷窺”到的信息並沒有多少特別之處,與他自己平時搜集的材料大同小異,隻是當他“看到”,元朝皇帝竟然親自過問昌南書院,並組織了一大批武林高手,十年前就偷偷地掃平了昌南書院,然後才是打算消滅少林、武當等各大武林門派時,還是大大地震驚了。原來昌南書院是滅在了蒙古人的手裏,雖然十年前趙敏還年幼,但想必她的父輩脫不了幹係,此事決不能善罷甘休。現在從阿三這裏已經得不到更多有用的信息,報仇的事情還是從長計議吧。
阿三雖然四肢盡斷,渾身劇痛難忍,卻也硬氣,一言不發,任憑李舒崇處置。趙敏手下早有人搶到李舒崇身前,將他抱走離開了戰場。眾人見李舒崇和太極拳如此神奇,早就被震驚都張口結舌,忘記了喝彩。
隻有趙敏手下那禿頭阿二閃身而出,要給師弟阿三報仇。這個阿二可是西域“金剛門”中天賦秉異的奇才,早就練成了一身深厚的內力,內功造詣甚至遠超當年的師祖火工頭陀。他看到李舒崇毫無內力,隻是仰仗著太極拳的精妙才取巧勝了阿三,所以他想利用自己驚人的內力,偷襲李舒崇,直接逼他比拚內力,或許就能把李舒崇斃於掌下。
在阿二的有意偷襲之下,他的雙掌向李舒崇胸口襲來,瞬息即至,李舒崇來不及多想,當下運起太極拳紅的粘字訣,想把他身子帶到一旁,不料阿二的內力勝過阿三甚多,李舒崇不但沒有帶動他,反而粘的自己險些跌倒。阿二渾厚無比的掌力擊在三清殿的地麵之上,隻聽“轟”的一聲,地上的兩塊大青磚居然被他擊得粉碎。明教與武當派眾人不由得麵麵相覷,暗自替李舒崇擔心。
阿二雖然一擊不中,但是信心倍增。他運足內力,雙目鼓起,周身骨節劈啪作響,顯然是想畢其功於一役,將李舒崇一舉斃於掌下。俞岱岩知道這阿二內力極強,這一擊肯定非同小可,李舒崇萬難抵擋,急忙叫道:“李掌門小心,避其鋒芒、旁敲側擊!”可惜李舒崇卻專注於應對阿三,根本就沒有聽見。
電光石火中,李舒崇福靈心至,他不但沒有運用自己微弱的內力去抗擊,或者如俞岱岩所說避其鋒芒,反而是“開門揖盜”,雙掌迎上去去,在四掌堪堪相接之際,逆向運轉內力,“引領著”阿二的內力沿著自己的經脈進入丹田,與丹田中已經液化的“流火”匯合在了一起……(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