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遇見她,是在一個秋天的下午。
那天下午,我到郊外化工廠去拜訪我的一位文友。我騎著自行車沿公路緩緩走著。當時正是初秋季節,天空湛藍藍的,像剛洗過似的,讓人胸中有說不出的舒暢。田野裏則是色彩斑斕,令人賞心悅目。
出城走了一段之後,我遠遠望見有一個人推著自行車走在前麵。當時公路上沒有往來的車輛,又正值這樣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所以這個人看起來就特別的醒目。
等我走近,才發現原來是個姑娘。她推著自行車姍姍地走著,顯然是自行車出了什麽問題。姑娘發覺背後有人來了,回頭朝我望了一眼,等我從她身邊經過,姑娘又朝我望了一眼,目光中流露出渴望幫助的企盼。
於是,當我和她並排走成一字後,我便捏住閘下了車。我問她:“怎麽了?”
姑娘說:“不知怎麽了,腳蹬蹬不動了。”
我說:“讓我瞧瞧。”
說著,我蹲下身打開鏈盒。原來脫鏈了。鏈條卡在鏈盒和鏈輪之間,當然蹬不動了,這不算什麽毛病。隻不過對這樣一位姑娘來說,可就算是難題了。
我三下五除二把鏈條上好,站起身來說:“好了。”同時灑脫地拍拍手,一副做了好事不留名的樣子。回身推起自己的自行車,便準備離去。
扭過頭來再看姑娘。姑娘兩手扶把,一隻腳踩在腳蹬上,也是一副準備驅車前進的樣子。可是,卻又遲遲不見姑娘驅車向前,而是望著我吟吟地笑。
這時,我才仔細打量起姑娘來。姑娘園園的臉蛋,肌膚粉嫩的,就好像是嬰兒的肌膚,把一雙眼睛襯托得黑亮黑亮的。長發在腦後幹淨利落地紮成一個馬尾,馬尾上又十分精致地燙著波浪,給人一種別出心裁的感覺。上身穿一件雪白的夾克,長僅及腰。敞開的領口裏露出鮮紅鮮紅的襯衣,特別的醒目和耀眼。腿上是一條緊身的牛仔褲。因為曲膝蹬在了腳蹬上,越發露出了她那身動人的曲線。腳上是一雙黑色的高跟鞋,開口很大,露出裏邊穿著白色襪子的一雙美麗的長腳……
看著看著,我不禁怦然心動。這不正是我苦苦尋覓的夢中情人嗎?怎麽就這樣走開呢?可是,我已經擺出要走的姿態,難道有什麽理由可以留下來嗎?
再看姑娘,也有留戀之意。可是她和我一樣,也已擺出要走的姿態,同樣也沒有理由可以留下來了。
結果,盡管我們心中老大的不情願,可也不得不開始移動各自的腳步。我們一邊用微笑表達親近之意,一邊用腳步把彼此分開。盡管我們心中老大不情願,可還能有別的辦法嗎?兩個陌路人偶爾相逢,都沒有心理準備,也隻好悵然分別了。
我騎上車,仍然注意著姑娘的一舉一動。看著她下了公路,上了一條鄉間的土路漸漸遠去了。我的心“忽”地一沉,好像丟了什麽東西似的好不難受。心力暗自歎惜:這次相遇太突然了,事前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不然我決不會就這麽眼睜睜錯過與那姑娘相識的。可事到如今也隻有企盼能有緣再與這位姑娘相見。可這希望台渺茫了,連我自己也不相信這種安慰。
再往前走不遠,就到了化工廠。文友是化工廠的團委書記。我來到他的辦公室。恰好他在裏麵。我從懷裏掏出自己的一篇習作,遞給文友。文友看後,開始發表自己的意見。我則針對他的意見,陳述自己的觀點。兩人你來我往,展開了一場持久的辯論。
也不知我倆辯論了多長時間,辦公室的門忽然被人推開了。我回頭一看,禁不住心花怒放。開門的人正是我剛剛在路上遇到的那位姑娘!
那位姑娘看到了我,也是喜不自禁,叫到:“你也在這兒!”後半句聲音放低說:“真是有緣哪!”
我忙站起身,連連說:“是啊!是啊!這麽巧,我們又見麵了!”
一旁的文友吃驚地問道:“你們認識?”
這一問,我倆才驀然驚醒,發現彼此都有些失態。我忙解釋說:“不不不,我們不認識。我隻是剛才來的路上幫她修了一下自行車。”
姑娘也忙收斂自己激動地情緒,說:“真是太巧了。”
文友問:“今天怎麽有空到我這兒來?”姑娘說:“我回村裏看我姥姥,順便拐到你這兒來了。”文友把姑娘讓到了旁邊的沙發上。接下來,我以為文友會給我們相互做一下介紹。不料,文友對姑娘說:“壺裏有水,渴了自己倒。架子上有報紙,你隨便看。我就不招呼你了。”說完,文友接著剛才的話題,繼續和我辯論。
由於姑娘一進門時,我倆的失態表現。此刻,我不敢再對姑娘多詢問什麽。姑娘也不便對我們的辯論表示特別關注。不過有為姑娘在側,這無疑使我倆都有些情緒激動。在辯論中都極力表現自己,結果發表的意見越來越尖銳,越來越偏激,越來越放肆,也越來越荒唐。最終把一場嚴肅的爭論,變成一場炫耀自我的鬧劇。我牛皮不斷,文友大話連篇。不知情還以為是兩個神經病在對話呢。
那位姑娘從始至終沒有參加我們的爭論,她一邊瀏覽報紙,一邊聽我們談話。後來,她聽到我們滿嘴瘋話,隻是掩口曬笑,也不加評價。
後來,我們忽然發現窗外已是夜色沉沉。女友的下班時間早過了。
我們不得不草草結束了我們的辯論,起身回家。可是我心裏還惦記著那位姑娘。雖然她就坐在我旁邊,可我從始至終都在和文友談話,並沒有能和她交流,連她姓字名誰,加在哪裏都不知道。萬一出了這大門,再沒有見麵的機會可怎麽辦?有新心問一問,可倉促之間話又不知從何說起。
這是,姑娘舉起手中的一本書,衝文友道:“這本書我拿回去看一下,後天給你送過來。”邊說邊看了我一眼。我心頭一動,在心裏應了一句:“後天我也一定來。”
出了化工廠,我們驅車走在回城的公路上。文友把我曬在一邊,開始和姑娘單獨談話。就像剛才在辦公室,他把姑娘撂在一邊,單獨和我談話一樣。而且,文友談的都是隻有他和那姑娘知道的情況。我根本插不上嘴。
這樣一直進了城,走到一個路口。姑娘忽然問我:“你在哪裏工作?”我如實作了回答。接下來,我隻要再順口問一句:“你呢?”姑娘就一定會把她的工作單位告訴我的。可是,我還是個很要麵子的人,生怕一發問,把自己的心事暴露出來。況且覺得後天就會再見,不急於這麽一問。
然而,姑娘似乎卻在等我發問。她隨著我們繼續向前走。文友提醒她道:“你該拐彎了。”姑娘:“啊”地一驚,臉不覺紅了,急忙向旁邊的路上拐去。
看著姑娘走遠了,我問文友:“這是誰呀?”文友含糊答道:“這也是我的一個文友。”
到了第三天,我又去拜訪文友。文友似乎已經料到我會來,可還是問:“你怎麽來了?”我早已設計好了自己造訪的理由,從懷裏掏出一本《道德經》遞過去,說:“我給你送書來了,你不是說沒有看過《道德經》嗎?”
文友接過書,連腳步也沒挪動一下。把書拿在手裏“嘩嘩嘩”地翻了一下,就又遞給我,說:“不看了,不看了,我們還不倒研究這個的程度。”我隻好又把書接了回來。
緊接著,文友突然就說:“你到我家去吧。”我一怔,心裏想:“今天下午不是那個姑娘要來嗎?你不等她了?莫非她已經來過了?”可嘴上又不好問,就問文友:“有事嗎?”文友含含糊糊地“嗯”了一聲。我也不好再說什麽,隨著文友去他家。
文友把我帶進他的房間。房間裏亂糟糟的,到處放著刨的光溜溜的木條。地當中擺著幾件已做到一半的家具。文友正在準備結婚。他的未婚妻是電信局的一名話務員。我見過的,是一個非常隨和的姑娘。我想文友叫我到他家,一定是有什麽事要我幫忙的。一進門,我就說:“幹什麽?你說吧。”誰知文友連連擺手說:“不不不,沒什麽要幹的。你坐吧。”說著,把床上的東西歸攏了一下,騰出一塊地方了讓我坐下。
再往下,好像文友也不知道該做什麽了。他立在屋子中央占了一會兒。然後到新家具前,把櫃門一扇一扇地打開,又一扇一扇地關上。嘴裏年年叨叨的,可又聽不清他在說什麽,我默默地注視著文友的一舉一動。文友就直衝我走了過來。在我麵前站定後,他沒頭沒腦地評論起當今文壇的怪現象來。語調慷慨激昂,而且伴以有力的手勢。言辭卻前言不答後語,根本搞不明白他要表達什麽意思。
聽著聽著,我忽然一下子就明白了。其實文友叫我到他家來,什麽事業沒有。他隻是想避開那個姑娘,不讓我和她見麵罷了。好良苦的用心。
看著文友似乎是激情難抑的表演。我發現我與這個近在咫尺的人,距離竟是那樣的遙遠。我起身告辭,再呆下去隻能使我的心靈徒受煎熬。文友也不挽留,如釋重負般地把握送出門。“再見”的話音未落,門已“砰”地一聲重重地關上了。
……
後來,我曾很努力地尋找過那位姑娘。在她出現的那條路上,在她消失的那個路口,在所有的繁華鬧市,人流密集的地方。然而,我始終沒有能再見到那位姑娘。
我不知道那個曾經是我文友的人,是如何向她解釋我的消失的。他們的交往還一如既往嗎?
再後來,我讀張愛玲的散文。其中的一篇短文引起了我的頗多感觸。文中講的是:有個村莊中的一個女孩子,某個晚上在她家的後門口見到了自己心儀已久的男孩子。他們“見過麵”,可是從來沒打過招呼的。他走過來。離的不遠,站定了,輕輕地說了一聲:“哦,你也在這裏看嗎?”她沒有說什麽,他也沒有再說什麽。站了一會兒,各自走開了。
可是,這個女孩子後來被拐賣到外地,“經過無數的驚險的風波,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常常說起,在那個春天的晚上,在後門的桃樹下,那個年輕人……”
最後,作者的結論是:“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哦,你也在這裏嗎?’”
這篇散文的題目叫《愛》。如果真是這樣,那麽,我想我也應該滿足了吧。
那天下午,我到郊外化工廠去拜訪我的一位文友。我騎著自行車沿公路緩緩走著。當時正是初秋季節,天空湛藍藍的,像剛洗過似的,讓人胸中有說不出的舒暢。田野裏則是色彩斑斕,令人賞心悅目。
出城走了一段之後,我遠遠望見有一個人推著自行車走在前麵。當時公路上沒有往來的車輛,又正值這樣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所以這個人看起來就特別的醒目。
等我走近,才發現原來是個姑娘。她推著自行車姍姍地走著,顯然是自行車出了什麽問題。姑娘發覺背後有人來了,回頭朝我望了一眼,等我從她身邊經過,姑娘又朝我望了一眼,目光中流露出渴望幫助的企盼。
於是,當我和她並排走成一字後,我便捏住閘下了車。我問她:“怎麽了?”
姑娘說:“不知怎麽了,腳蹬蹬不動了。”
我說:“讓我瞧瞧。”
說著,我蹲下身打開鏈盒。原來脫鏈了。鏈條卡在鏈盒和鏈輪之間,當然蹬不動了,這不算什麽毛病。隻不過對這樣一位姑娘來說,可就算是難題了。
我三下五除二把鏈條上好,站起身來說:“好了。”同時灑脫地拍拍手,一副做了好事不留名的樣子。回身推起自己的自行車,便準備離去。
扭過頭來再看姑娘。姑娘兩手扶把,一隻腳踩在腳蹬上,也是一副準備驅車前進的樣子。可是,卻又遲遲不見姑娘驅車向前,而是望著我吟吟地笑。
這時,我才仔細打量起姑娘來。姑娘園園的臉蛋,肌膚粉嫩的,就好像是嬰兒的肌膚,把一雙眼睛襯托得黑亮黑亮的。長發在腦後幹淨利落地紮成一個馬尾,馬尾上又十分精致地燙著波浪,給人一種別出心裁的感覺。上身穿一件雪白的夾克,長僅及腰。敞開的領口裏露出鮮紅鮮紅的襯衣,特別的醒目和耀眼。腿上是一條緊身的牛仔褲。因為曲膝蹬在了腳蹬上,越發露出了她那身動人的曲線。腳上是一雙黑色的高跟鞋,開口很大,露出裏邊穿著白色襪子的一雙美麗的長腳……
看著看著,我不禁怦然心動。這不正是我苦苦尋覓的夢中情人嗎?怎麽就這樣走開呢?可是,我已經擺出要走的姿態,難道有什麽理由可以留下來嗎?
再看姑娘,也有留戀之意。可是她和我一樣,也已擺出要走的姿態,同樣也沒有理由可以留下來了。
結果,盡管我們心中老大的不情願,可也不得不開始移動各自的腳步。我們一邊用微笑表達親近之意,一邊用腳步把彼此分開。盡管我們心中老大不情願,可還能有別的辦法嗎?兩個陌路人偶爾相逢,都沒有心理準備,也隻好悵然分別了。
我騎上車,仍然注意著姑娘的一舉一動。看著她下了公路,上了一條鄉間的土路漸漸遠去了。我的心“忽”地一沉,好像丟了什麽東西似的好不難受。心力暗自歎惜:這次相遇太突然了,事前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不然我決不會就這麽眼睜睜錯過與那姑娘相識的。可事到如今也隻有企盼能有緣再與這位姑娘相見。可這希望台渺茫了,連我自己也不相信這種安慰。
再往前走不遠,就到了化工廠。文友是化工廠的團委書記。我來到他的辦公室。恰好他在裏麵。我從懷裏掏出自己的一篇習作,遞給文友。文友看後,開始發表自己的意見。我則針對他的意見,陳述自己的觀點。兩人你來我往,展開了一場持久的辯論。
也不知我倆辯論了多長時間,辦公室的門忽然被人推開了。我回頭一看,禁不住心花怒放。開門的人正是我剛剛在路上遇到的那位姑娘!
那位姑娘看到了我,也是喜不自禁,叫到:“你也在這兒!”後半句聲音放低說:“真是有緣哪!”
我忙站起身,連連說:“是啊!是啊!這麽巧,我們又見麵了!”
一旁的文友吃驚地問道:“你們認識?”
這一問,我倆才驀然驚醒,發現彼此都有些失態。我忙解釋說:“不不不,我們不認識。我隻是剛才來的路上幫她修了一下自行車。”
姑娘也忙收斂自己激動地情緒,說:“真是太巧了。”
文友問:“今天怎麽有空到我這兒來?”姑娘說:“我回村裏看我姥姥,順便拐到你這兒來了。”文友把姑娘讓到了旁邊的沙發上。接下來,我以為文友會給我們相互做一下介紹。不料,文友對姑娘說:“壺裏有水,渴了自己倒。架子上有報紙,你隨便看。我就不招呼你了。”說完,文友接著剛才的話題,繼續和我辯論。
由於姑娘一進門時,我倆的失態表現。此刻,我不敢再對姑娘多詢問什麽。姑娘也不便對我們的辯論表示特別關注。不過有為姑娘在側,這無疑使我倆都有些情緒激動。在辯論中都極力表現自己,結果發表的意見越來越尖銳,越來越偏激,越來越放肆,也越來越荒唐。最終把一場嚴肅的爭論,變成一場炫耀自我的鬧劇。我牛皮不斷,文友大話連篇。不知情還以為是兩個神經病在對話呢。
那位姑娘從始至終沒有參加我們的爭論,她一邊瀏覽報紙,一邊聽我們談話。後來,她聽到我們滿嘴瘋話,隻是掩口曬笑,也不加評價。
後來,我們忽然發現窗外已是夜色沉沉。女友的下班時間早過了。
我們不得不草草結束了我們的辯論,起身回家。可是我心裏還惦記著那位姑娘。雖然她就坐在我旁邊,可我從始至終都在和文友談話,並沒有能和她交流,連她姓字名誰,加在哪裏都不知道。萬一出了這大門,再沒有見麵的機會可怎麽辦?有新心問一問,可倉促之間話又不知從何說起。
這是,姑娘舉起手中的一本書,衝文友道:“這本書我拿回去看一下,後天給你送過來。”邊說邊看了我一眼。我心頭一動,在心裏應了一句:“後天我也一定來。”
出了化工廠,我們驅車走在回城的公路上。文友把我曬在一邊,開始和姑娘單獨談話。就像剛才在辦公室,他把姑娘撂在一邊,單獨和我談話一樣。而且,文友談的都是隻有他和那姑娘知道的情況。我根本插不上嘴。
這樣一直進了城,走到一個路口。姑娘忽然問我:“你在哪裏工作?”我如實作了回答。接下來,我隻要再順口問一句:“你呢?”姑娘就一定會把她的工作單位告訴我的。可是,我還是個很要麵子的人,生怕一發問,把自己的心事暴露出來。況且覺得後天就會再見,不急於這麽一問。
然而,姑娘似乎卻在等我發問。她隨著我們繼續向前走。文友提醒她道:“你該拐彎了。”姑娘:“啊”地一驚,臉不覺紅了,急忙向旁邊的路上拐去。
看著姑娘走遠了,我問文友:“這是誰呀?”文友含糊答道:“這也是我的一個文友。”
到了第三天,我又去拜訪文友。文友似乎已經料到我會來,可還是問:“你怎麽來了?”我早已設計好了自己造訪的理由,從懷裏掏出一本《道德經》遞過去,說:“我給你送書來了,你不是說沒有看過《道德經》嗎?”
文友接過書,連腳步也沒挪動一下。把書拿在手裏“嘩嘩嘩”地翻了一下,就又遞給我,說:“不看了,不看了,我們還不倒研究這個的程度。”我隻好又把書接了回來。
緊接著,文友突然就說:“你到我家去吧。”我一怔,心裏想:“今天下午不是那個姑娘要來嗎?你不等她了?莫非她已經來過了?”可嘴上又不好問,就問文友:“有事嗎?”文友含含糊糊地“嗯”了一聲。我也不好再說什麽,隨著文友去他家。
文友把我帶進他的房間。房間裏亂糟糟的,到處放著刨的光溜溜的木條。地當中擺著幾件已做到一半的家具。文友正在準備結婚。他的未婚妻是電信局的一名話務員。我見過的,是一個非常隨和的姑娘。我想文友叫我到他家,一定是有什麽事要我幫忙的。一進門,我就說:“幹什麽?你說吧。”誰知文友連連擺手說:“不不不,沒什麽要幹的。你坐吧。”說著,把床上的東西歸攏了一下,騰出一塊地方了讓我坐下。
再往下,好像文友也不知道該做什麽了。他立在屋子中央占了一會兒。然後到新家具前,把櫃門一扇一扇地打開,又一扇一扇地關上。嘴裏年年叨叨的,可又聽不清他在說什麽,我默默地注視著文友的一舉一動。文友就直衝我走了過來。在我麵前站定後,他沒頭沒腦地評論起當今文壇的怪現象來。語調慷慨激昂,而且伴以有力的手勢。言辭卻前言不答後語,根本搞不明白他要表達什麽意思。
聽著聽著,我忽然一下子就明白了。其實文友叫我到他家來,什麽事業沒有。他隻是想避開那個姑娘,不讓我和她見麵罷了。好良苦的用心。
看著文友似乎是激情難抑的表演。我發現我與這個近在咫尺的人,距離竟是那樣的遙遠。我起身告辭,再呆下去隻能使我的心靈徒受煎熬。文友也不挽留,如釋重負般地把握送出門。“再見”的話音未落,門已“砰”地一聲重重地關上了。
……
後來,我曾很努力地尋找過那位姑娘。在她出現的那條路上,在她消失的那個路口,在所有的繁華鬧市,人流密集的地方。然而,我始終沒有能再見到那位姑娘。
我不知道那個曾經是我文友的人,是如何向她解釋我的消失的。他們的交往還一如既往嗎?
再後來,我讀張愛玲的散文。其中的一篇短文引起了我的頗多感觸。文中講的是:有個村莊中的一個女孩子,某個晚上在她家的後門口見到了自己心儀已久的男孩子。他們“見過麵”,可是從來沒打過招呼的。他走過來。離的不遠,站定了,輕輕地說了一聲:“哦,你也在這裏看嗎?”她沒有說什麽,他也沒有再說什麽。站了一會兒,各自走開了。
可是,這個女孩子後來被拐賣到外地,“經過無數的驚險的風波,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常常說起,在那個春天的晚上,在後門的桃樹下,那個年輕人……”
最後,作者的結論是:“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哦,你也在這裏嗎?’”
這篇散文的題目叫《愛》。如果真是這樣,那麽,我想我也應該滿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