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西河平原重要,確如九郎所說:是一個關係大幸百年國運,生死存亡的大問題。[看本書最新章節請到$>>>棉_._.花_._.糖_._.小_._.說_._.網<<<$.]
在牟漁與他告別的時候,天授帝感到不安,叮囑:“臨淵,你行事要隱秘,一定要仔細小心。如果九郎的推斷是真的,就是大幸的禍事了。”
因為西河平原的戰馬,他們才能有強大的騎兵,在麵對北戎,西涼的時候,才有強大的機動力量與兩個生活在馬背上的遊牧民族抗衡。
而且小九郎說的不是沒有端倪,他在位三十年,的確從前西河決堤沒有如今這麽多次數。且西河平原的戰馬也在減產,質量也越來越差,他還以為是*滋生,為此責難了好些兵部禦馬司的官員。
原來,有環境因素存在。
隻怕官員們沒意識到自己對環境的掠奪,為了達到皇帝對馬匹的要求,更加過度的放牧養殖。
惡性循環。
天授帝驚出一身冷汗,如果沒有了西河平原……他不敢想。
牟漁領命,帶著心腹人手,秘密離開。
待牟漁離開,天授帝上前握著九郎的手,認真看著他道:“大幸有你,幸甚之至!”
沐慈被誇獎也不見得意,一貫是“寵辱不驚”的淡然,對天授帝說:“我隻是在做我覺得應該做的事,您不用掛懷。”
天授帝握著小九郎的手,欣慰到了十二萬分,隻覺得有子萬事足,也不在意九郎淡淡然的態度。
真的,不能看九郎說了什麽,隻看他做了什麽。樁樁件件於國於民,於他這個皇帝都十分有益,從無陰謀私心,甚至寧肯為公而承擔個人風險。
便是他性子冷淡疏離,一張嘴從不饒人,卻是個至誠仁善,可愛可敬的人。
……
天授帝把小九郎帶回寢殿,兩個人都更換了衣服。沐慈發梢微濕,和順與沐若鬆合力幫沐慈的長發熏幹。
衛終也用有點淡淡檀香味的熏籠給天授帝蒸發。
天授帝半躺在榻上,放鬆下來,問:“九郎,若西河平原果如你所說,有治理之法嗎?”
沐慈靠在椅子裏假寐:“很難,自然之力很難抵禦,治理之法更不能紙上談兵,這是影響百年千年的國策,不是誰一拍腦門就能決定怎麽做的,我沒有把握,不會亂說。”
天授帝抬手揉自己的眉心,能難住九郎,的確是難辦。
沐慈道:“但有一點您做得很好,繼續做下去是沒錯的——首先要保證百姓都能吃飽,才能去退耕,退牧來保護環境,否則強製推行退耕引發的後果很嚴重。”
天授帝歎氣:“正是如此。”逼得百姓沒活路,就有層出不窮的“農民起義”,放哪個朝代都是動搖國本的,哪任皇帝不得不小心翼翼,避免發生。
“所以,說到底,還是得提升國力,有了錢,萬事好說。”沐慈十分接地氣道。
其實看沐慈的樣貌,總覺得他美得不食人間煙火,天授帝乍聽他來了一句“有錢好說”,又想起九郎折磨盧尚書的事來,隻覺得這人啊,端得起架子也放得下身段,簡直沒缺點,隻是笑:“有道理。”
沐慈又道:“西河平原放牧過度,關於戰馬,您沒想過開辟另外的來源嗎?隻是西河平原一地產馬的話,很不保險。”
天授帝搖頭:“北地還有一些馬場,卻不成氣候,沒有更多養馬的地方了。”
沐慈說:“叫百姓家家養馬,或與有馬的鄰國互通有無,也是渠道。”
“馬政原在太宗手中就實施過,卻險些叫無數百姓家破人亡,於是停了。有馬的鄰國……因十一年前一場大戰,禁絕貿易已經多年,不提也罷。”
“南方呢?”
“不行,隻有北方的軍馬才高大神駿,南方都是矮腳馬,不適合打仗。”
“戰馬都閹割嗎?”
“閹割,戰馬在戰場上發情,會很麻煩。[.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
沐慈無語了。
天授帝看沐慈神色平靜,試探問:“你有辦法的吧?說說看。”
“思路是有,但目前做不到,這涉及到很複雜的國家戰略,要做的事太多,一環扣一環。而我的資料太少。”沐慈說,“也不是我一個人的力量能辦到的。”
天授帝喜上眉梢:“我知道你有辦法。九郎放心……”他揮手讓幾個伺候的人都走掉,剩下父子兩個。
天授帝才目光灼灼,意味深長道:“父皇會助你做一切你想做的事。”
沐慈平靜看向天授帝,道:“您別誤會我的意思,不管我在什麽位置,一個人都不行,必須依靠所有人群策群力。這個國家能人輩出,隻需要讓才有所用,勞有所得,名有所歸,自然有千萬能者為國謀策。
天授帝側頭打量沐慈:“‘才有所用,勞有所得,名有所歸……’所以你不願意侵占他人之功?”
“是的,一時虛名不是我想要的,致使上下有怨,世道不公是其次,最主要是出力而無所得,會無人肯再出力,萬事難辦。便是我個人的智慧精力有限,而群體的智慧是龐大且無窮無盡的,就像萬千溪流匯聚成江河汪洋,千萬血脈匯集在心髒維持鮮活……我不能以一己私利,堵死哪怕任何一條小小的脈流,才能讓一個國家保持健康活力,長久存續。”
天授帝聽到“長久存續”眼睛都亮了,哪個皇帝不想千秋萬代?
天授帝看著麵前這個兒子,小小年紀……不,這個不知道多少歲的來曆不凡的兒子,他的心胸,眼光和智慧,是有資格與自己平起平坐的,甚至他一些想法遠遠超越皇者的高度,超越了這個時代。
天授帝更不認為自己的選擇是錯誤的,雖然是最難的。
……
沐慈並不理會天授帝熾熱的眼神,現在說這些還不到時候,隻做沒看見,起身去拿了書桌上的一個小冊子,遞給天授帝。
沐慈道:“我這段時間也不光發現了西河平原的問題,這些天也看資料,請教了許多老師,歸納了一些治水護林之法,整理成冊。”
他曾經的“慈記”,就有關於荒漠治理,水患治理的基金,他接觸過許多相關資料,因他有個過目不忘的腦子,便將那些資料整理出來。
天授帝趕緊翻看。上書沐若鬆的毛筆字《治水策》,翻開一看,便知內容是沐慈口述,沐若鬆整理的,更符合這時代人閱讀習慣的古文體,卻又描述簡練,數據準確,淺顯直白。
沐慈道:“這是草案,方法也不知道是否適應這裏的體製,我想請一些治水能臣過來,大家一起商討,製定更好的方案。”
天授帝點頭:“父皇把治水能臣叫過來。”心裏默那些大臣擅長治水。
實際朝中官員大多是水利能臣,誰叫大幸災難多呢,轄區經常決口的官員,大多半路落馬,根本混不到朝堂上叫天授帝看見。
天授帝越翻越覺得好,立即被內容吸引。這本小冊子與他看慣的公文不同,有理有據,有實例有數據,更偏重與解決問題的實際操作性,而非泛泛空談。
沐慈又問:“有些數據,實例的宗卷,我希望也能夠公開。您搜集這些資料消息,應該發揮更大作用。”
沐慈對這些秘密檔案怎麽來的,一點都不好奇。
“都可以!”天授帝爽快應,因為送過來給沐慈看的所有資料,都是沒很重大機密的。他忍不住抱了抱沐慈表達自己的愉悅與喜愛,還親了一下小九郎的額頭。
在惹惱小寶貝兒被拍之前,天授帝飛快放了手,又牽著小九郎,匆匆回了垂拱殿。
……
很快,被天授帝點名的治水能臣齊聚垂拱殿上,沐慈一看,嗨,都是之前管夏汛的那批老熟人。
天授帝傳閱了《治水策》。
大臣們一聽說是長樂王寫的,都伸長脖子看是什麽內容。王又倫先拿到,李康、雷嶽等人過去看,四五個腦袋伸到旁邊殿內掌管禮儀,糾正禮法錯失的司禮監內侍隻當沒看見這不顧體統的動作……他也好想看哦,可惜不能看。
十策包括清淤疏浚、除礁、裁彎取直、建堤開渠並采用工程終身責任製,水土保持,兩岸流域禁止伐林並植樹造林,河道整治,建攔河壩或活動壩,治理河流支流河岸,防止垮山、滑坡和泥石流等十策,是全方位立體的治理水患的策略。
長樂王注重實際可操作性的,大家都知道,所以十策並非空泛清談,後麵列舉了許多當做參考的具體實施辦法,難怪厚厚一本呢,還用上了斷句標點以防曲解。
比如建立築堤責任製,采用當年、三年、五年、十年至終身階梯遞減權重,一旦某堤防有事,按權重追究所有官員及屬官的責任,以避免有些官員存在僥幸心理,在任期內侵吞河工款項,不重堤防,等卸任調職後不再承擔責任。
關於這一點,大臣並無異議。
另外,朝臣不明白的就提出問題:“明明是下遊決口,為什麽兩岸,特別中上遊要保護草木。”腳痛醫頭嗎?
沐慈也給了細細的解釋。沐若鬆還抱來了相關的資料增加說服力。
官員又在天授帝帶領下,一起去重華宮後院實地考察,看了微縮版的“西河荒漠”形成記。再對比沐慈整理歸類的往年資料,地圖和周邊流域情況,發現水患根源果然在中上遊,兩岸流域的林木保護,是迫在眉睫了。
大家又提了一些細節問題,沐慈都一一耐心回答。
王又倫本身就有治水經驗,大部分官員也都做過治水工作,修煉治水技能點,是必須的。
王又倫就提出:“兩岸百姓多仰賴那幾畝薄田糊口,都植樹造林,百姓無以為生,該當如何?”
長樂王也知道叫農民用良田種樹很不樂意,就附上了一個設想:“兩岸雖不能墾荒種糧,但可以種植經濟樹種或草木,並在林間放養畜牧等,木材果子和畜牧收益所得歸百姓,朝廷免稅,還補貼種子樹苗錢。”
盧定國立即反對:“河道萬千,一一免稅、補貼的話,國庫沒有這個預算。”“預算”一詞是他從長樂王那學來的。
“也許這十年,二十年,國庫在貼錢,我們把這些錢都算入治水成本。但是二十年,三十年後兩岸水土保持良好,減少洪災危害,那麽國家將不再付出大筆的救災費用,也不會減損人口,這樣,不僅收回成本,且在未來,治水上頭,國家、國庫沒有損失就代表一直盈利。”
其他朝臣不是很懂,可盧定國被長樂王折磨過很長一段時間,立即聽懂了,兩眼都放光。道:“的確如此,所有……這實是百年國策啊。但設想雖好,實施起來,還需要更細致的方案。”國策啊,可不是一拍腦門就能決定的。
沐慈道:“治水的確是百年國策,我們不能隻看眼前之利,必須想到未來的百年甚至千年……如今不過是勒緊褲腰帶,先行花費一點銀錢進行治理,總好過百年後望河興歎,拿出錢來都無法挽回的好。且即便難如上青天,有些事情我們必須做的,就有義務去做它。花一年不行就十年,十年不行一百年,一百年不行,一千年後總能見成效……隻要是在變好,於國家來說,就是有益的。”
沐慈知道洪水是自然現象,在科技發達的時候都無法避免,現在他能改善一點是一點。
這一條過了,又有人提出:“建攔河壩或活動壩簡直異想天開,江河滾滾,洪流滔滔,如何能阻?”
沐慈隻說:“我們現在做不到。但是……什麽叫百年國策,百年後,後世子孫是可以做到的。”
眾人又針對其他的策略,一一提出自己的問題,沐慈也虛心納諫,集思廣益,進行修改,更符合大幸的國情。
……
這樣的會議接連開了有五六次,針對沐慈的十策,幾個治水能臣展開了激烈討論,越來越多的人被說服,站在了沐慈那一邊。沐慈也並不固執,不慍不火地與大家溝通討論,隻要有道理便虛心納諫,《治水策》也修改得越來越完善,更具有可實施性。
天授帝很少發言,著迷地看自己的九郎成為了聚光的焦點,越來越多的朝臣,還都是成了精的老臣,圍繞在九郎身邊,對九郎心悅誠服。
便是自己當年,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有幾十萬禁軍威懾,手段強硬才讓這些個成精的老家夥們臣服的。
九郎沒有兵,沒有權,完全憑他的能力才幹,和自身魅力……
連天授帝自己都有一種,想成為慈粉的衝動。
唯一缺點就是身體太弱,得好好給他調理調理。
……
討論到最後,大家沒什麽要補充的,就定了初稿,天授帝就叫宰執們明天把《治水策》提到大朝會上商議,群策群力,再行定案。
沐慈道:“在未來在實施過程中會有反饋,我希望大家不要拘泥教條,可根據實際情況添減更改,使之成為良策而非惡政,所以此策就定為《治水策》第一版試行案。
眾人覺得這樣更靈活,可行,於是同意。
沐慈又道:“因治水人人都受惠,人人也都需出一份力,所以可版印成冊,公開發行全國。廣開言路,完善此策。”
這個也有道理,附議。
沐慈又問:“你們誰比較會寫文章,我想讓人寫一篇關於‘人與水’的抒情之文做序言,以情動人,以理服人。我們有必要讓更多的百姓知道——與我們的母親河和平共處,才是民族長期繁衍,長盛不衰的保證。”
大家的眼睛就看著趙瑞。
天授帝也笑眯眯,對趙瑞道:“愛卿多勞神了。”
沐慈卻道:“這位是寫聖旨的大臣吧,你寫的聖旨說實話我都聽不太懂。所以……因為是給百姓,給後世子孫看的,沒意義的廢話,還有看不懂的用詞、典故之類,請少用。”
大家:“……”您可真直白。
趙瑞一臉被看扁的委屈,天授帝這個做親爹的隻好給毒舌的幼子收拾殘局,好言撫慰一頓。趙瑞才臉色好轉,一挽袖子,準備發奮出個大招,叫長樂王刮目相看。
沐慈抬頭看了一圈,記下所有人的麵目姓名,從皇帝的龍案上抽出一張空白的紙,道:“與會的眾臣,都來簽個名,此策就由各位聯名上本,我就不具名了。”
眾臣反對,王又倫道:“這本就是殿下的方略,如何叫我們奪其功勞?不是君子所為。”
沐慈道:“先前《洪災自救法》,也是諸君所得,卻被我獨占功勞。具體我就不多說了,這算是我還了各位的欠債,不然我於心不安。”
“不可……不可……”朝臣真是十分感動,可還是推辭。
天授帝臉色都不好了,可他已經挨過一頓訓,實在拿自己的寶貝倔牛兒沒辦法。
李康道:“前事不論,隻論此策,是您的功勞,讓我們奪您之功,又把我們陷於何地?天下人得知真相,又如何看待我們?說我們聯名,欺一個弱冠少年嗎?”
雷嶽和盧定國也道:“帳不是這麽算的。”
沐慈隻說:“這治水策我隻是總結歸納,各位都是水利能臣,我有任何問題,各位都能耐心回答,並提了許多有用的建議。後來我又與大家廷議,大家實在沒有私心,傾囊相助,都提出了完善之策,實在已經不能算我個人所得。我不過站在巨人的肩上摘到果實,並不敢居功。必須由諸君聯名,才算公正。”
這感恩推功,名利淡泊的……真是叫人汗顏。
有個別大臣之前被占了功勞,心裏不是沒怨氣的,如今看長樂王行事光明磊落,並不是那種獨吞功勞的小人。也不敢偷瞄天授帝,隻在心裏把記得大家夥功勞的長樂王感激、喜愛到了十二分。
真到了署名階段,所有的大臣就真心的推辭了,說啥都不肯居功署名。
還是天授帝拍板,道:“此策大家都有功勞,就由九郎署名,各位愛卿附署,如何?”
眾臣你看我,我看你,都知道這名字簽下去意味著全部與長樂王綁定……可因是天授帝的提議,不用擔心被打為朋黨,又覺得《治水策》若頒行,千秋萬世的名聲啊。
衡量一番,都簽下了名。
沐慈的名號就放在了第一位,卻因他年少,還沒有取字,於是就署名:長樂王慈。
沐慈也知道完全推拒不可能,就說:“之前的《洪災自救法》,也可修訂成冊,由各位署名,以正視聽,遏製流言。”
眾人點頭,王又倫說:“您也有好的建議,也可附署。”
沐慈點頭,又道:“不止洪災,火災、地動等災害,也可請專業人士編撰自救法,與洪災一同,修訂成大冊,幫助百姓在災難中生存。”
“善!”
天授帝真是欣慰又感歎——便是朕當年,也沒小九郎這麽會收買人心那。
在牟漁與他告別的時候,天授帝感到不安,叮囑:“臨淵,你行事要隱秘,一定要仔細小心。如果九郎的推斷是真的,就是大幸的禍事了。”
因為西河平原的戰馬,他們才能有強大的騎兵,在麵對北戎,西涼的時候,才有強大的機動力量與兩個生活在馬背上的遊牧民族抗衡。
而且小九郎說的不是沒有端倪,他在位三十年,的確從前西河決堤沒有如今這麽多次數。且西河平原的戰馬也在減產,質量也越來越差,他還以為是*滋生,為此責難了好些兵部禦馬司的官員。
原來,有環境因素存在。
隻怕官員們沒意識到自己對環境的掠奪,為了達到皇帝對馬匹的要求,更加過度的放牧養殖。
惡性循環。
天授帝驚出一身冷汗,如果沒有了西河平原……他不敢想。
牟漁領命,帶著心腹人手,秘密離開。
待牟漁離開,天授帝上前握著九郎的手,認真看著他道:“大幸有你,幸甚之至!”
沐慈被誇獎也不見得意,一貫是“寵辱不驚”的淡然,對天授帝說:“我隻是在做我覺得應該做的事,您不用掛懷。”
天授帝握著小九郎的手,欣慰到了十二萬分,隻覺得有子萬事足,也不在意九郎淡淡然的態度。
真的,不能看九郎說了什麽,隻看他做了什麽。樁樁件件於國於民,於他這個皇帝都十分有益,從無陰謀私心,甚至寧肯為公而承擔個人風險。
便是他性子冷淡疏離,一張嘴從不饒人,卻是個至誠仁善,可愛可敬的人。
……
天授帝把小九郎帶回寢殿,兩個人都更換了衣服。沐慈發梢微濕,和順與沐若鬆合力幫沐慈的長發熏幹。
衛終也用有點淡淡檀香味的熏籠給天授帝蒸發。
天授帝半躺在榻上,放鬆下來,問:“九郎,若西河平原果如你所說,有治理之法嗎?”
沐慈靠在椅子裏假寐:“很難,自然之力很難抵禦,治理之法更不能紙上談兵,這是影響百年千年的國策,不是誰一拍腦門就能決定怎麽做的,我沒有把握,不會亂說。”
天授帝抬手揉自己的眉心,能難住九郎,的確是難辦。
沐慈道:“但有一點您做得很好,繼續做下去是沒錯的——首先要保證百姓都能吃飽,才能去退耕,退牧來保護環境,否則強製推行退耕引發的後果很嚴重。”
天授帝歎氣:“正是如此。”逼得百姓沒活路,就有層出不窮的“農民起義”,放哪個朝代都是動搖國本的,哪任皇帝不得不小心翼翼,避免發生。
“所以,說到底,還是得提升國力,有了錢,萬事好說。”沐慈十分接地氣道。
其實看沐慈的樣貌,總覺得他美得不食人間煙火,天授帝乍聽他來了一句“有錢好說”,又想起九郎折磨盧尚書的事來,隻覺得這人啊,端得起架子也放得下身段,簡直沒缺點,隻是笑:“有道理。”
沐慈又道:“西河平原放牧過度,關於戰馬,您沒想過開辟另外的來源嗎?隻是西河平原一地產馬的話,很不保險。”
天授帝搖頭:“北地還有一些馬場,卻不成氣候,沒有更多養馬的地方了。”
沐慈說:“叫百姓家家養馬,或與有馬的鄰國互通有無,也是渠道。”
“馬政原在太宗手中就實施過,卻險些叫無數百姓家破人亡,於是停了。有馬的鄰國……因十一年前一場大戰,禁絕貿易已經多年,不提也罷。”
“南方呢?”
“不行,隻有北方的軍馬才高大神駿,南方都是矮腳馬,不適合打仗。”
“戰馬都閹割嗎?”
“閹割,戰馬在戰場上發情,會很麻煩。[.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
沐慈無語了。
天授帝看沐慈神色平靜,試探問:“你有辦法的吧?說說看。”
“思路是有,但目前做不到,這涉及到很複雜的國家戰略,要做的事太多,一環扣一環。而我的資料太少。”沐慈說,“也不是我一個人的力量能辦到的。”
天授帝喜上眉梢:“我知道你有辦法。九郎放心……”他揮手讓幾個伺候的人都走掉,剩下父子兩個。
天授帝才目光灼灼,意味深長道:“父皇會助你做一切你想做的事。”
沐慈平靜看向天授帝,道:“您別誤會我的意思,不管我在什麽位置,一個人都不行,必須依靠所有人群策群力。這個國家能人輩出,隻需要讓才有所用,勞有所得,名有所歸,自然有千萬能者為國謀策。
天授帝側頭打量沐慈:“‘才有所用,勞有所得,名有所歸……’所以你不願意侵占他人之功?”
“是的,一時虛名不是我想要的,致使上下有怨,世道不公是其次,最主要是出力而無所得,會無人肯再出力,萬事難辦。便是我個人的智慧精力有限,而群體的智慧是龐大且無窮無盡的,就像萬千溪流匯聚成江河汪洋,千萬血脈匯集在心髒維持鮮活……我不能以一己私利,堵死哪怕任何一條小小的脈流,才能讓一個國家保持健康活力,長久存續。”
天授帝聽到“長久存續”眼睛都亮了,哪個皇帝不想千秋萬代?
天授帝看著麵前這個兒子,小小年紀……不,這個不知道多少歲的來曆不凡的兒子,他的心胸,眼光和智慧,是有資格與自己平起平坐的,甚至他一些想法遠遠超越皇者的高度,超越了這個時代。
天授帝更不認為自己的選擇是錯誤的,雖然是最難的。
……
沐慈並不理會天授帝熾熱的眼神,現在說這些還不到時候,隻做沒看見,起身去拿了書桌上的一個小冊子,遞給天授帝。
沐慈道:“我這段時間也不光發現了西河平原的問題,這些天也看資料,請教了許多老師,歸納了一些治水護林之法,整理成冊。”
他曾經的“慈記”,就有關於荒漠治理,水患治理的基金,他接觸過許多相關資料,因他有個過目不忘的腦子,便將那些資料整理出來。
天授帝趕緊翻看。上書沐若鬆的毛筆字《治水策》,翻開一看,便知內容是沐慈口述,沐若鬆整理的,更符合這時代人閱讀習慣的古文體,卻又描述簡練,數據準確,淺顯直白。
沐慈道:“這是草案,方法也不知道是否適應這裏的體製,我想請一些治水能臣過來,大家一起商討,製定更好的方案。”
天授帝點頭:“父皇把治水能臣叫過來。”心裏默那些大臣擅長治水。
實際朝中官員大多是水利能臣,誰叫大幸災難多呢,轄區經常決口的官員,大多半路落馬,根本混不到朝堂上叫天授帝看見。
天授帝越翻越覺得好,立即被內容吸引。這本小冊子與他看慣的公文不同,有理有據,有實例有數據,更偏重與解決問題的實際操作性,而非泛泛空談。
沐慈又問:“有些數據,實例的宗卷,我希望也能夠公開。您搜集這些資料消息,應該發揮更大作用。”
沐慈對這些秘密檔案怎麽來的,一點都不好奇。
“都可以!”天授帝爽快應,因為送過來給沐慈看的所有資料,都是沒很重大機密的。他忍不住抱了抱沐慈表達自己的愉悅與喜愛,還親了一下小九郎的額頭。
在惹惱小寶貝兒被拍之前,天授帝飛快放了手,又牽著小九郎,匆匆回了垂拱殿。
……
很快,被天授帝點名的治水能臣齊聚垂拱殿上,沐慈一看,嗨,都是之前管夏汛的那批老熟人。
天授帝傳閱了《治水策》。
大臣們一聽說是長樂王寫的,都伸長脖子看是什麽內容。王又倫先拿到,李康、雷嶽等人過去看,四五個腦袋伸到旁邊殿內掌管禮儀,糾正禮法錯失的司禮監內侍隻當沒看見這不顧體統的動作……他也好想看哦,可惜不能看。
十策包括清淤疏浚、除礁、裁彎取直、建堤開渠並采用工程終身責任製,水土保持,兩岸流域禁止伐林並植樹造林,河道整治,建攔河壩或活動壩,治理河流支流河岸,防止垮山、滑坡和泥石流等十策,是全方位立體的治理水患的策略。
長樂王注重實際可操作性的,大家都知道,所以十策並非空泛清談,後麵列舉了許多當做參考的具體實施辦法,難怪厚厚一本呢,還用上了斷句標點以防曲解。
比如建立築堤責任製,采用當年、三年、五年、十年至終身階梯遞減權重,一旦某堤防有事,按權重追究所有官員及屬官的責任,以避免有些官員存在僥幸心理,在任期內侵吞河工款項,不重堤防,等卸任調職後不再承擔責任。
關於這一點,大臣並無異議。
另外,朝臣不明白的就提出問題:“明明是下遊決口,為什麽兩岸,特別中上遊要保護草木。”腳痛醫頭嗎?
沐慈也給了細細的解釋。沐若鬆還抱來了相關的資料增加說服力。
官員又在天授帝帶領下,一起去重華宮後院實地考察,看了微縮版的“西河荒漠”形成記。再對比沐慈整理歸類的往年資料,地圖和周邊流域情況,發現水患根源果然在中上遊,兩岸流域的林木保護,是迫在眉睫了。
大家又提了一些細節問題,沐慈都一一耐心回答。
王又倫本身就有治水經驗,大部分官員也都做過治水工作,修煉治水技能點,是必須的。
王又倫就提出:“兩岸百姓多仰賴那幾畝薄田糊口,都植樹造林,百姓無以為生,該當如何?”
長樂王也知道叫農民用良田種樹很不樂意,就附上了一個設想:“兩岸雖不能墾荒種糧,但可以種植經濟樹種或草木,並在林間放養畜牧等,木材果子和畜牧收益所得歸百姓,朝廷免稅,還補貼種子樹苗錢。”
盧定國立即反對:“河道萬千,一一免稅、補貼的話,國庫沒有這個預算。”“預算”一詞是他從長樂王那學來的。
“也許這十年,二十年,國庫在貼錢,我們把這些錢都算入治水成本。但是二十年,三十年後兩岸水土保持良好,減少洪災危害,那麽國家將不再付出大筆的救災費用,也不會減損人口,這樣,不僅收回成本,且在未來,治水上頭,國家、國庫沒有損失就代表一直盈利。”
其他朝臣不是很懂,可盧定國被長樂王折磨過很長一段時間,立即聽懂了,兩眼都放光。道:“的確如此,所有……這實是百年國策啊。但設想雖好,實施起來,還需要更細致的方案。”國策啊,可不是一拍腦門就能決定的。
沐慈道:“治水的確是百年國策,我們不能隻看眼前之利,必須想到未來的百年甚至千年……如今不過是勒緊褲腰帶,先行花費一點銀錢進行治理,總好過百年後望河興歎,拿出錢來都無法挽回的好。且即便難如上青天,有些事情我們必須做的,就有義務去做它。花一年不行就十年,十年不行一百年,一百年不行,一千年後總能見成效……隻要是在變好,於國家來說,就是有益的。”
沐慈知道洪水是自然現象,在科技發達的時候都無法避免,現在他能改善一點是一點。
這一條過了,又有人提出:“建攔河壩或活動壩簡直異想天開,江河滾滾,洪流滔滔,如何能阻?”
沐慈隻說:“我們現在做不到。但是……什麽叫百年國策,百年後,後世子孫是可以做到的。”
眾人又針對其他的策略,一一提出自己的問題,沐慈也虛心納諫,集思廣益,進行修改,更符合大幸的國情。
……
這樣的會議接連開了有五六次,針對沐慈的十策,幾個治水能臣展開了激烈討論,越來越多的人被說服,站在了沐慈那一邊。沐慈也並不固執,不慍不火地與大家溝通討論,隻要有道理便虛心納諫,《治水策》也修改得越來越完善,更具有可實施性。
天授帝很少發言,著迷地看自己的九郎成為了聚光的焦點,越來越多的朝臣,還都是成了精的老臣,圍繞在九郎身邊,對九郎心悅誠服。
便是自己當年,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有幾十萬禁軍威懾,手段強硬才讓這些個成精的老家夥們臣服的。
九郎沒有兵,沒有權,完全憑他的能力才幹,和自身魅力……
連天授帝自己都有一種,想成為慈粉的衝動。
唯一缺點就是身體太弱,得好好給他調理調理。
……
討論到最後,大家沒什麽要補充的,就定了初稿,天授帝就叫宰執們明天把《治水策》提到大朝會上商議,群策群力,再行定案。
沐慈道:“在未來在實施過程中會有反饋,我希望大家不要拘泥教條,可根據實際情況添減更改,使之成為良策而非惡政,所以此策就定為《治水策》第一版試行案。
眾人覺得這樣更靈活,可行,於是同意。
沐慈又道:“因治水人人都受惠,人人也都需出一份力,所以可版印成冊,公開發行全國。廣開言路,完善此策。”
這個也有道理,附議。
沐慈又問:“你們誰比較會寫文章,我想讓人寫一篇關於‘人與水’的抒情之文做序言,以情動人,以理服人。我們有必要讓更多的百姓知道——與我們的母親河和平共處,才是民族長期繁衍,長盛不衰的保證。”
大家的眼睛就看著趙瑞。
天授帝也笑眯眯,對趙瑞道:“愛卿多勞神了。”
沐慈卻道:“這位是寫聖旨的大臣吧,你寫的聖旨說實話我都聽不太懂。所以……因為是給百姓,給後世子孫看的,沒意義的廢話,還有看不懂的用詞、典故之類,請少用。”
大家:“……”您可真直白。
趙瑞一臉被看扁的委屈,天授帝這個做親爹的隻好給毒舌的幼子收拾殘局,好言撫慰一頓。趙瑞才臉色好轉,一挽袖子,準備發奮出個大招,叫長樂王刮目相看。
沐慈抬頭看了一圈,記下所有人的麵目姓名,從皇帝的龍案上抽出一張空白的紙,道:“與會的眾臣,都來簽個名,此策就由各位聯名上本,我就不具名了。”
眾臣反對,王又倫道:“這本就是殿下的方略,如何叫我們奪其功勞?不是君子所為。”
沐慈道:“先前《洪災自救法》,也是諸君所得,卻被我獨占功勞。具體我就不多說了,這算是我還了各位的欠債,不然我於心不安。”
“不可……不可……”朝臣真是十分感動,可還是推辭。
天授帝臉色都不好了,可他已經挨過一頓訓,實在拿自己的寶貝倔牛兒沒辦法。
李康道:“前事不論,隻論此策,是您的功勞,讓我們奪您之功,又把我們陷於何地?天下人得知真相,又如何看待我們?說我們聯名,欺一個弱冠少年嗎?”
雷嶽和盧定國也道:“帳不是這麽算的。”
沐慈隻說:“這治水策我隻是總結歸納,各位都是水利能臣,我有任何問題,各位都能耐心回答,並提了許多有用的建議。後來我又與大家廷議,大家實在沒有私心,傾囊相助,都提出了完善之策,實在已經不能算我個人所得。我不過站在巨人的肩上摘到果實,並不敢居功。必須由諸君聯名,才算公正。”
這感恩推功,名利淡泊的……真是叫人汗顏。
有個別大臣之前被占了功勞,心裏不是沒怨氣的,如今看長樂王行事光明磊落,並不是那種獨吞功勞的小人。也不敢偷瞄天授帝,隻在心裏把記得大家夥功勞的長樂王感激、喜愛到了十二分。
真到了署名階段,所有的大臣就真心的推辭了,說啥都不肯居功署名。
還是天授帝拍板,道:“此策大家都有功勞,就由九郎署名,各位愛卿附署,如何?”
眾臣你看我,我看你,都知道這名字簽下去意味著全部與長樂王綁定……可因是天授帝的提議,不用擔心被打為朋黨,又覺得《治水策》若頒行,千秋萬世的名聲啊。
衡量一番,都簽下了名。
沐慈的名號就放在了第一位,卻因他年少,還沒有取字,於是就署名:長樂王慈。
沐慈也知道完全推拒不可能,就說:“之前的《洪災自救法》,也可修訂成冊,由各位署名,以正視聽,遏製流言。”
眾人點頭,王又倫說:“您也有好的建議,也可附署。”
沐慈點頭,又道:“不止洪災,火災、地動等災害,也可請專業人士編撰自救法,與洪災一同,修訂成大冊,幫助百姓在災難中生存。”
“善!”
天授帝真是欣慰又感歎——便是朕當年,也沒小九郎這麽會收買人心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