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百鱗之長。(.mianhuaang好看的小說常用來象征祥瑞,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具體是哪九種動物尚有爭議。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複雜。
封建時代,龍是帝王的象征,也用來指至高的權力和帝王的東西:龍種、龍顏、龍袍、龍宮等。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禮記·禮運第九》中與鳳、龜、麟一起並稱“四靈”。而西方神話中的dragon,也翻譯成龍,但二者並不相同。
《說文解字》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辭書之祖《爾雅》提到了鳳凰的形象,關於龍卻隻字未提。宋人羅願為爾雅所作的補充《爾雅翼》中,卻有“釋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同為宋人的書畫鑒賞家郭若虛在《圖畫見聞誌》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到了明代,龍的形象更加具體豐滿起來,《本草綱目·翼》雲:“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牛,角似鹿,眼似蝦,耳似象,項似蛇,腹似蛇,鱗似魚,爪似鳳,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嗬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通過曹操之口,概述了龍的特點:“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
清代袁枚則在《子不語》中寫到“雷雨晦冥,龍來哀號,聲若牛吼。”其中一種較為常見的龍的形象特點為九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龍”雖然在英文中一般翻譯為“dragon”,而歐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與中國傳統的龍除了外觀容貌上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義都分別甚大,但其實並不隻是如此。在基督教流行之前,西方的“dragon”一直是維京人、塞爾特人和撒克遜人的民族象征,這點和東方龍無異。隨著基督教勢力的壯大,龍和蛇的負麵涵義被放大,其在《新約全書》的啟示錄中被描繪為邪惡的“古蛇”、“魔鬼”、“撒旦”,從此西方龍就常與邪惡畫上等號。
但是西方龍與東方龍的區別並不是簡單的“善與惡”的區別。就如同毛主席和其他偉人所說的:“好與壞,善與惡,在任何事物身上都是同時存在的,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麵,”目前全世界更多的人也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世界上不存在絕對好和絕對壞的東西,而且好壞的評判往往還與評判者自身的立場有關——這就是辯證的思想。雖然還沒有確切可靠的證據能證明龍是真實存在於客觀世界的,但它在人類所留下的傳說中顯然也同樣符合辯證法。有中國學者提出把“中國龍”的英文翻譯改為發音與漢語接近的“loong”,但目前尚未得到廣泛認可。歐美人習慣稱中國龍為“chinesedragon”。
龍的種類有很多。
青龍:為“四聖”、“四象”與“天之四靈”之一,又稱為蒼龍,代表東方,青色,因此稱為“東宮青龍”。相較於《禮記·禮運第九》:“麟、鳳、龜、龍,謂之四靈。”中的龍來,青龍的地位要更高。
應龍:又作黃龍。背生雙翼的龍,據《述異記》記載:“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據說當年軒轅帝有名大將就是應龍,主要功績有斬殺蚩尤、誇父。虺(hui):《述異記》載:“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龍的幼年期。
虯:虯龍是古代傳說中有角的小龍,一說是無角的幼龍。《說文解字》:龍無角者。各本作龍子有角者。今依韻會所據正。然韻會尚誤多子字。李善注《甘泉賦》引《說文》虯,龍無角者。
螭: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一種沒有角的類龍生物。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
蛟:一般泛指能發洪水的有鱗的龍。角龍:指有角的龍。據《述異記》記述:“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
火龍:《清史稿》載:“浮山有龍飛入民間樓舍,須臾煙起,樓盡焚”、“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葭州赤龍見於張體兩川圍中。六月初七日,高平火龍見於石末村”、“五十六年六月,莒州赤龍見於龍王峪,先大後小,長數丈,所過草木如焚”。
蟠龍:指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中國古代建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梁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在《太平禦覽》中,對蟠龍又有另一番解釋:“蟠龍,身長四丈,青黑色,赤帶如錦文,常隨水而下,入於海。有毒,傷人即死。”把蟠龍和蛟、蛇之類混在一起了。
雲龍:雲霧纏繞的龍。望龍:頭部呈側麵的龍。
行龍:傳說鯉化蛟,蛟化龍,而當龍達到一定境界時,會化為行龍。
魚化龍:魚化龍是一種龍頭魚身的龍,亦是一種“龍魚互變”的形式,這種形式古代早已有之。《說苑》中就有“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的記載,民間流傳的鯉魚跳龍門,講述的就是龍魚互變的關係。
蜃龍:蜃棲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樣很像蛟,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種。蜃具有不可思議的能力,就是從口中吐出的氣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幻影。這些幻影大多數是亭台樓閣,是誰都沒見到過的豪華,從窗口裏可以看到穿戴華麗的人們在活動。這就是常說的海市蜃樓。
除此之外,在一些典籍裏還記載了龍的“衍生物”,如《五雜俎》:龍性最淫,故與牛交,則生麟;與豕交,則生象;與馬交,則生龍馬……
早期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在嚴酷的自然環境裏生存,還不能獨立的支配自然力,也不能解釋自身來源,對自然界充滿幻想、憧憬乃至畏懼,崇拜各種比人類更強大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這就是圖騰和鬼神產生的社會基礎。龍圖騰形成的原因,一種說法認為源自黃帝的釜山合符。《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在打敗炎帝和蚩尤後,巡閱四方,“合符釜山”。這次“合符”,不僅統一了各部軍令的符信,確立了政治上的結盟,還從原來各部落的圖騰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組合起來,創造了新的動物形象——龍。
從此,中原大地上各個部族有了共同的龍圖騰,統一中華文明的曆史就此開啟,因而中國人都是“龍的傳人”。
《史記·封禪書》載:“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呂氏春秋》中,便有將晉文公“喻之為龍”的記載。其後有秦始皇稱“祖龍”之說。秦漢以後,龍已定型為帝王化身,皇室專利。皇帝為“真龍天子”,出生曰“真龍天降”,駕崩稱“龍禦上賓”;所居者龍庭,臥者龍床,座者龍椅,穿者龍袍。
《新唐書·五行誌三》載:“貞元末(805年),資江得龍丈餘,西川節度使韋皋匣而獻之,老姓縱觀。三日,為煙所熏而死”。該事,《太平廣記》卷四二二引牛肅《紀聞》談的比較詳細。
《唐年補錄》載:唐鹹通末,舒州刺史孔威進龍骨一具,因有表錄其事狀雲:“州之桐城縣善政鄉百姓胡舉,有青龍鬥死於庭中。時四月,尚有繭箔在庭。忽雲雷暴起,聞雲中擊觸聲,血如釃雨,灑繭箔上,血不氵於箔,漸旋結聚,可拾置掌上。須臾,令人冷痛入骨。初龍拖尾及地,繞一泔桶,即騰身入雲。及雨,悉是泔也。龍既死,剖之,喉中有大瘡。凡長十餘丈。鱗鬣皆魚。唯有須長二丈。其足有赤膜翳之。雙角各長二丈。時遣大雲倉使督而送州。以肉重不能全舉,乃剸之為數十段,載之赴官。”
《遼史·太祖本紀下》記:“神冊五年(920年)夏五月庚辰,有龍見於拽刺山陽水上。上射獲之,藏其骨內府”。北宋沈括《夢溪筆談·雜誌一》介紹過他出使契丹時所聞該事,元好問《續夷堅誌》對該事談的較詳細,是條五尺小龍。
龍脈:風水學把起伏的山脈稱為龍脈,古代“風水術”首推“地理五訣”,就是“覓龍、察砂、觀水、點穴、立向”。龍就是地理脈絡,土是龍的肉、石是龍的骨、草木是龍的毛發。尋龍首先應該先尋祖宗父母山脈,審氣脈別生氣,分陰陽。最著名的龍脈為昆侖山和秦嶺。
龍為文化本源。《易》乃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而《易》之源,則可追溯至龍書。《易》中,主卦為乾、坤二卦。乾卦之中,《易·乾·爻辭》則按六爻之順序揭示了事物包括人生成長的普遍規律,以龍成長於水中為喻,提煉、總結出成長為遨遊天地之成功者的六個人生階段。如初九:潛龍,勿用。指人生初期,象征人生的學習階段。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指龍之羽翼初豐,象征人生的實習階段。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指閱曆經驗均已具備,象征人生的創業階段。九四:或躍在淵,無咎。指人生已達到德才兼備,象征人生的成功階段。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指龍騰出江河,飛離陸地,象征人生追求與成就已到極致。上九:亢龍有悔,揭示出物極必反,盛極而衰的鐵律。《易·坤·爻辭》,則是對處於從屬地位者成長階段之歸納、提煉與詮釋。其最後階段之上六,則有“戰龍於野,其血玄黃”之句,意為陰盛之極,從屬者轉變為主導者,難度很大,代價亦大,要有充分的心理與應變準備。
龍生九子:古代傳說,一龍所生的九條小龍,往往形狀性格各異。後多用來比喻同胞兄弟的良莠不齊。出自明·徐應秋《玉芝堂談薈·龍生九子》。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芸》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
傳說明孝宗因弄不清九子的名字,就令中管去問內閣。當時的內閣大學士李東陽,接到皇帝的“禦書小帖”,下問“龍生九子名目”,仿佛記得少年時曾在“雜書中”見過,但倉促之間又答不上來,就問編修羅玘,羅玘說曾聽老師說過,隻記得其中五六個名目;於是又問吏部劉績。劉績說家中有一本舊冊子,“冊麵上備錄此語”,取來一看上麵果然記有“九子”之名,但卻未記出自何書,無從查考。皇帝的垂詢不能拖延太久,李東陽“據以複命”回答說: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龍種,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鍾上獸紐是其遺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足是其遺像。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贔屭,平生好文,今碑兩旁龍是其遺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一麓堂後稿》卷十二)
李東陽的門生楊慎曾聽他老師談過“龍生九子”的事情,很欽佩老師“不蔽下臣之美”的“賢相之節”,根據自己的印象記下了九子的名目說:“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一曰贔屭,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龍而小,性好叫吼,今鍾上紐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五曰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蓋。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於橋柱。七曰睚眥,性好殺,故立於刀環。八曰金猊,形似獅,性好煙火,故立於香爐。九曰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鋪首。又有金吾,形似美人,首尾似魚有兩翼,其性通靈不寐,故用巡警。”(《升庵集》卷八十一)
楊慎所記的“九子名目”與李東陽有很大不同:一是在名目上,他去掉了囚牛和嘲風,增加了饕餮和椒圖,並改“性好坐”的狻猊為“性好煙火”的金猊。二是在排列次序上,他把位列第八、九的、螭吻提為第一、二。三是在龍子的形狀上,增加、蒲牢、螭吻等的形體特征。楊慎是明代著名的學者,《明史》說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為明代第一,在當時知識界影響很大,因而後人論及“龍生九子”,多引述楊慎之說,早於楊慎的李東陽之說反倒不為人知了。
受皇帝和李東陽、楊慎的影響,“龍生九子”盛傳一時。而且添枝加葉、愈傳愈奇。說什麽“龍性淫,無所不交,故種獨多耳”(《五雜俎》卷九)。龍“遇牝必交,如得牛則生麟,得豕則生象,得馬則生龍駒,得雉則結卵成蛟”,“不特九種已也”;且雲其中一子名“吉,蓋與鹿交,遺精而成,能壯陽治陰痿”(《萬曆野獲編》卷七)等等。
所以到了現在,統一認定的九子按照老大到老九排序的話,分別就是:.囚牛、睚眥、饕鬄、蒲牢、狻猊、贔屭、狴犴、椒圖、螭吻。
1、囚牛:
囚牛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龍生的第一個兒子。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雕像。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龍頭形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舊時多刻於胡琴頭上。
2、睚眥:
睚眥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龍的第二個兒子,總是嘴銜寶劍,怒目而視,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強大威力。豹身龍首,性格剛烈,好勇擅鬥,嗜殺好鬥。
《戰國策·韓策二》:“夫賢者以感忿睚眥之意,而親信窮僻之人,而政獨安可嘿然而止乎?”
《史記·範雎傳》:“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也作“壓眥”。
《升庵外集》:“龍生九子不成龍,七曰睚眥,樣子像長了龍角的豺狼,怒目而視,雙角向後緊貼背部。龍生九子老二,嗜殺喜鬥,刻鏤於刀環、劍柄等兵器或儀仗上起威懾之用。參見“龍生九子”。
《漢書·孫寶傳》:“我與穉季幸同土壤,素無睚眥。”
清魏源《聖武記》卷七:“毋挾槍矛,尋睚眥以釀釁。”
周而複《sh的早晨》第三部四十:“他受不了百口嘲謗,也忍不下萬目睚眥。”
3、饕鬄:
饕餮是“傳說中的貪食的惡獸。古代鍾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辭海》在解釋饕字時說:饕即“貪,《漢書·禮樂誌》:‘貪饕險’顏師古注:‘貪甚曰饕。’特指貪食。”
饕餮,讀音tāotiè,是傳說中的龍的第五子,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秘怪獸.古書《山海經》介紹其特點是: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齒人爪,有一個大頭和一張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麽就吃什麽,由於吃得太多,最後被撐死.後來形容貪婪之人叫:“饕餮”.
傳說中的一種貪殘的怪物。古代鍾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以為裝飾。
《呂氏春秋·先識》:“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狼惡,好自積財,而不食人穀,強者奪老弱者,畏羣而擊單,名曰饕餮。”
宋邵博《聞見後錄》卷二六:“紹聖初,先人官長安府,於西城漢高祖廟前賣湯餅民家,得一白玉奩,高尺餘,遍刻雲氣龍鳳,蓋為海中神山,足為饕餮,實三代寶器。
4、蒲牢:
蒲牢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為龍九子之一,排行第四,平生好音好吼,洪鍾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一向害怕龐然大物的鯨。當鯨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人們報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鍾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鍾紐,而把敲鍾的木杵作成鯨的形狀。敲鍾時,讓鯨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
《文選》漢班孟堅(固)《東都賦》:“於是發鯨魚,鏗華鍾”。
《注》:“(三國)薛淙《西京賦·注》曰:海中有大魚曰鯨,海邊又有獸名蒲牢,蒲牢素畏鯨,鯨魚擊蒲牢,輒大鳴。凡鍾欲令聲大者,故作蒲牢於上,所以撞之為鯨魚。”後因以蒲牢為鍾的別名。
《全唐詩》六一六皮日休《寺鍾暝》:“重擊蒲牢唅山日,冥冥煙樹睹棲禽。”古時鍾上多作獸頭。
與蒲牢有關的文字,最早出現在東漢班固《東都賦》:“於是發鯨魚,鏗華鍾”。三國時期薛淙在《西京賦·注》記載得更為詳細:“海中有大魚曰鯨,海邊又有獸名蒲牢,蒲牢素畏鯨,鯨魚擊蒲牢,輒大鳴。凡鍾欲令聲大者,故作蒲牢於上,所以撞之為鯨魚。”後人由此以蒲牢為鍾的別名。
唐代詩人皮日休的《寺鍾暝》寫道:“重擊蒲牢唅山日,冥冥煙樹睹棲禽。”而到了明代,文人陳仁錫在《潛確類書》中,又將蒲牢明確為龍子:“龍生九子,(皆)不成龍,各有所好。一曰蒲牢,平生好鳴,今鍾上獸鈕是其遺像。”
5、狻猊:
狻猊(suānni),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古書記載是與獅子同類能食虎豹的猛獸,亦是威武百獸率從之意。常出現在中國宮殿建築,佛教佛像,瓷器香爐上。佛祖見它有耐心,便收在坐下當了坐騎,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
要說狻猊,就不能不先說說“獅子”。獅子是外來之物,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哺乳綱食肉目貓科,為大型猛獸。曆史上主要生活在非洲,在亞洲則主要分布在印度、伊朗等地,中原地區是沒有的。
“狻猊”一詞,最早出現在《穆天子傳》曰:“名獸使足走千裏,狻猊、野馬走五百裏。”晉郭璞注曰:“狻猊,獅子。亦食虎豹。”《爾雅·釋獸》載:“狻猊如彪貓,食虎豹。”郭璞注:“即獅子也,出西域。”,兩書成書時間孰早孰晚說法不一,但都沒有對”狻猊“形象的詳細描述。
自東漢時西域進貢獅子後,名”師子“。今所知較早的見記載於《漢書·西域傳上》:”烏戈地暑熱莽平,……而有桃拔、師子、犀牛。“顏師古注雲:”師子,即《爾雅》所謂狻猊也。“其他官方記錄還見於《後漢書》的”章帝記“、”和帝記“、”順帝記“等處,共計四次。自隋唐及以後又逐漸變成加上反犬旁的”師子“。
由此可見,狻猊是獅子的古稱,除了”龍九子“名目中說它屬於龍族之外,其他地方皆是指獅子。
6、贔屭:
贔屭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龍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形似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贔屭一方麵為實用之物,用來做碑座,俗稱“神龜駝碑”,另一方麵,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義。它的象征以“長壽吉祥”為依據,並帶有地位級別、圖騰崇拜、巫術崇拜等方麵的涵義。
人們在廟院祠堂裏,處處可以見到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據說觸摸它能給人帶來福氣。
在古代蛇與龍是一體的,蛇即是龍,龍既是蛇。又因為有“龍,鱗蟲之長;麟,毛蟲之長;鳳,羽蟲之長;龜,介蟲之長。”所以在漢族民間蛇與龜的結合,常被龍與龜的結合替代。贔屭由最初的龜狀(玄武)演變為龍頭龜狀,這也是漢族民間流傳很廣的玄武形象。這種說法有一定的根據,因為在唐宋之前的贔屭頭為龜形,狀玄武,以後逐漸龍化,致明清純為龍首,獨角,角於頭頂中身生。
贔屭從古代到近代,一直都有很重要的文化象征的意義:權利地位的象征;長壽吉祥的象征,人們崇拜龜,一直把龜奉為長壽的象征;地域文化的象征;圖騰崇拜與神仙方術崇拜盛行,代表了人們對神仙方術的追求。
相傳贔屭為龍的九子之一,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祥獸,善馱重物,外型似龜,多用以馱負碑礎。古人為給死後的帝王聖賢樹碑立傳,歌功頌德,常用巨大的石碑立於贔屭背上,意在依靠他的神力,可以經久不衰,千秋永存。
漢族神話傳說贔屭在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裏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贔屭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麵刻上贔屭治水的功跡,叫贔屭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贔屭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贔屭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贔屭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贔屭又稱龍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它總是奮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頑強地撐著,穩步的向前走,總是不停步。
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贔屭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跡勝地中都可以看到。民國二十二年《hn通誌·z縣采訪稿·袁可立墓碑》:“袁尚書可立墓碑,在城南四裏許。碑高八尺,上蛟螭,下贔屭,高約丈餘,尚稱體製。“
7、狴犴:
狴犴(bian)又名憲章,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龍生九子之一,排行第七。它形似虎,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遺像。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大約在900年前南宋的時候,有個專管牢獄的人叫犴裔。犴裔看管監獄時,對待犯人就象對待自己的家人一樣和善,每天都給犯人講解出獄後怎樣做一個好人,因此很多貪官都妒忌他,一直想找機會把他殺掉。
傳說當時的皇帝趙構很迷信,光是天天為他作法的道士就有七八個,其中有一個是皇帝最為信任叫封咒的道士被貪官收買了。有一次,封咒為皇帝作法,就在用龜甲占卜時,忽然大驚失色,龜甲掉在地上摔成了兩半。皇帝問他怎麽了,他“撲通”一聲跪倒在皇帝麵前,假意言到:“皇上,臣、臣不敢說。”皇上又說:“但說無妨,恕你無罪。”封咒這才肯說:“皇上,臣剛才占卜時,在龜甲上隱約看到六個字。”“是哪六個字?”皇上問。“犴裔乃是瘟神”“啊!什麽!難道犴裔真是天上的瘟神下凡來散播瘟疫的?”“正是如此。皇上,如果不趕快除掉犴裔,後果不堪設想啊!”封咒道。
皇上聽到這話立刻下旨,讓大奸臣秦檜處理這件事。秦檜接到聖旨,高興的不得了。立即擺酒設宴款待封咒,而且還賞了他紋銀百兩、錦緞百匹。秦檜領旨後問其他幾個同黨該如何處置犴裔,他的同黨都說:“該把犴裔處死,最好今日正午問斬。”秦檜采納了他們的建議,立刻讓人把犴裔抓來。
在犴裔被押赴刑場的途中,街道兩旁的百姓都為犴裔鳴不平。犴裔被押到刑場時,他對著天喊到:“想我犴裔一生為國為民,哪兒作過對不起陛下的事。陛下您斬了我不要緊,但您千萬不要再相信那道士的讒言了,否則大宋江山不保,黎民百姓遭殃呀!”接著,他又對那些奸臣說:“你們這些衣冠禽獸,害死了人都不知悔改,我犴裔就算化成走獸也要找你們報仇血恨。”說完便被斬首了。當時在場的百姓們放聲大哭。
就在這時,天空中突然電閃雷鳴,一頭怪獸出現在雲頭。隻見他麟頭豸尾西龍翼,足踏祥雲照九州。這頭怪獸用一陣龍卷風把道士**臣們都卷上了天,又摔在山頭。山頭立刻裂開一條縫隙,把他們全部封在裏麵了。這頭怪獸叫狴犴,是犴裔的化身。狴犴既是牢獄的象征,又是黎民百姓的守護神。
關於狴犴起源的說法,大多是“龍生九子”,排行第七。這種說法大抵盛行於明代,在明代,人們匯集了各種文獻中的多種怪異獸形而演化為龍,俗稱神獸、瑞獸。把他們安插在民間傳統建築的器物或重要場所,來裝飾紋樣,讓其“各司其職”,孕育吉祥、免禍消災。
8、椒圖:
椒圖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龍生九子之第五子。其形狀像螺蚌,性好閉,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鋪首銜環為其形象。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
椒圖形像螺蚌。遇到外敵侵犯總是將殼口閉緊,人們將它用在門上,除取“緊閉”之意,以求平安外,還因其麵目猙獰以負責看守門戶,鎮守邪妖;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即椒圖“性好僻靜”,忠於職守,故常被飾為大門上的鐵環獸或擋門的石鼓,讓其照顧一家一戶的安寧,被民間稱作“性情溫順”的龍子。
9、螭吻:
螭吻由鴟尾、鴟吻(音吃吻)演變而來,唐朝以前的鴟尾加上龍頭和龍尾後逐漸演變為明朝以後的螭吻。一般被認為是龍的第九子。平生好吞,即殿脊的獸頭之形。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在古代漢族宮殿建築中,五脊六獸隻有官家才能擁有。喜歡東張西望,經常被安排在漢族宮殿建築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並有一劍以固定之。泥土燒製而成的小獸,被請到皇宮、廟宇和達官貴族的屋頂上,俯視人間,真有點“平步青雲”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意味。
螭吻又叫魚龍,魚和龍的結合體,是古代傳說龍生九子之一。九子中,螭吻被認為是來源於印度佛教。相傳大約在南北朝時,由印度摩羯魚隨佛教傳入後變化而來。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龍頭魚身。
螭吻,其寓意在佛家為護法,有驅凶辟邪的作用。因其性情好望喜吞,人們常把它用作建築物的裝飾,尤以作屋脊鎮火的獸頭為多,做張口吞脊狀,並以一劍以固定之。從遠古圖騰崇拜的演變來看,魚變成龍是因古代以魚為圖騰的氏族融合到了龍圖騰的民族,作為族徽的圖騰形象也跟著起了變化,變成了龍頭魚身的魚龍。魚龍的形象種類很多,有的龍特征多一些,有的魚特征多一些。古代有一說法“鯉魚躍龍門”、“登者化龍”,即淵源於此。後代又把“鯉魚躍龍門”來比喻科考,考中者即魚化成龍,民間藝術多以此為題材。
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書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鷗鳥,能噴浪降雨,可避火災,驅除魑魅。因此脊獸鴟吻起初並不是龍形的。有鳥形的,更多的是魚龍形的。到清朝以後龍形的鴟吻增多,表麵龍紋四爪騰空,龍首怒目做張口吞脊狀,背上插著一柄寶劍,立於建築物的尾脊上,被稱作“好望者”。據說此物能吞萬物,就叫它負責看護房屋建築橫脊;它喜歡登高俯瞰,因此在民間被視為祈求降雨和避火消防的飾物。
《太平禦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漢族民間也稱鰲龍。
據北宋吳楚原《青箱雜記》記載:“海為魚,虯尾似鴟,用以噴浪則降雨”。在房脊上安兩個相對的鴟吻,能避火災。
======嗯龍的九個兒子,好能生,充滿著傳奇色彩。
封建時代,龍是帝王的象征,也用來指至高的權力和帝王的東西:龍種、龍顏、龍袍、龍宮等。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禮記·禮運第九》中與鳳、龜、麟一起並稱“四靈”。而西方神話中的dragon,也翻譯成龍,但二者並不相同。
《說文解字》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辭書之祖《爾雅》提到了鳳凰的形象,關於龍卻隻字未提。宋人羅願為爾雅所作的補充《爾雅翼》中,卻有“釋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同為宋人的書畫鑒賞家郭若虛在《圖畫見聞誌》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到了明代,龍的形象更加具體豐滿起來,《本草綱目·翼》雲:“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牛,角似鹿,眼似蝦,耳似象,項似蛇,腹似蛇,鱗似魚,爪似鳳,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嗬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通過曹操之口,概述了龍的特點:“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
清代袁枚則在《子不語》中寫到“雷雨晦冥,龍來哀號,聲若牛吼。”其中一種較為常見的龍的形象特點為九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龍”雖然在英文中一般翻譯為“dragon”,而歐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與中國傳統的龍除了外觀容貌上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義都分別甚大,但其實並不隻是如此。在基督教流行之前,西方的“dragon”一直是維京人、塞爾特人和撒克遜人的民族象征,這點和東方龍無異。隨著基督教勢力的壯大,龍和蛇的負麵涵義被放大,其在《新約全書》的啟示錄中被描繪為邪惡的“古蛇”、“魔鬼”、“撒旦”,從此西方龍就常與邪惡畫上等號。
但是西方龍與東方龍的區別並不是簡單的“善與惡”的區別。就如同毛主席和其他偉人所說的:“好與壞,善與惡,在任何事物身上都是同時存在的,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麵,”目前全世界更多的人也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世界上不存在絕對好和絕對壞的東西,而且好壞的評判往往還與評判者自身的立場有關——這就是辯證的思想。雖然還沒有確切可靠的證據能證明龍是真實存在於客觀世界的,但它在人類所留下的傳說中顯然也同樣符合辯證法。有中國學者提出把“中國龍”的英文翻譯改為發音與漢語接近的“loong”,但目前尚未得到廣泛認可。歐美人習慣稱中國龍為“chinesedragon”。
龍的種類有很多。
青龍:為“四聖”、“四象”與“天之四靈”之一,又稱為蒼龍,代表東方,青色,因此稱為“東宮青龍”。相較於《禮記·禮運第九》:“麟、鳳、龜、龍,謂之四靈。”中的龍來,青龍的地位要更高。
應龍:又作黃龍。背生雙翼的龍,據《述異記》記載:“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據說當年軒轅帝有名大將就是應龍,主要功績有斬殺蚩尤、誇父。虺(hui):《述異記》載:“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龍的幼年期。
虯:虯龍是古代傳說中有角的小龍,一說是無角的幼龍。《說文解字》:龍無角者。各本作龍子有角者。今依韻會所據正。然韻會尚誤多子字。李善注《甘泉賦》引《說文》虯,龍無角者。
螭: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一種沒有角的類龍生物。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
蛟:一般泛指能發洪水的有鱗的龍。角龍:指有角的龍。據《述異記》記述:“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
火龍:《清史稿》載:“浮山有龍飛入民間樓舍,須臾煙起,樓盡焚”、“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葭州赤龍見於張體兩川圍中。六月初七日,高平火龍見於石末村”、“五十六年六月,莒州赤龍見於龍王峪,先大後小,長數丈,所過草木如焚”。
蟠龍:指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中國古代建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梁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在《太平禦覽》中,對蟠龍又有另一番解釋:“蟠龍,身長四丈,青黑色,赤帶如錦文,常隨水而下,入於海。有毒,傷人即死。”把蟠龍和蛟、蛇之類混在一起了。
雲龍:雲霧纏繞的龍。望龍:頭部呈側麵的龍。
行龍:傳說鯉化蛟,蛟化龍,而當龍達到一定境界時,會化為行龍。
魚化龍:魚化龍是一種龍頭魚身的龍,亦是一種“龍魚互變”的形式,這種形式古代早已有之。《說苑》中就有“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的記載,民間流傳的鯉魚跳龍門,講述的就是龍魚互變的關係。
蜃龍:蜃棲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樣很像蛟,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種。蜃具有不可思議的能力,就是從口中吐出的氣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幻影。這些幻影大多數是亭台樓閣,是誰都沒見到過的豪華,從窗口裏可以看到穿戴華麗的人們在活動。這就是常說的海市蜃樓。
除此之外,在一些典籍裏還記載了龍的“衍生物”,如《五雜俎》:龍性最淫,故與牛交,則生麟;與豕交,則生象;與馬交,則生龍馬……
早期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在嚴酷的自然環境裏生存,還不能獨立的支配自然力,也不能解釋自身來源,對自然界充滿幻想、憧憬乃至畏懼,崇拜各種比人類更強大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這就是圖騰和鬼神產生的社會基礎。龍圖騰形成的原因,一種說法認為源自黃帝的釜山合符。《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在打敗炎帝和蚩尤後,巡閱四方,“合符釜山”。這次“合符”,不僅統一了各部軍令的符信,確立了政治上的結盟,還從原來各部落的圖騰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組合起來,創造了新的動物形象——龍。
從此,中原大地上各個部族有了共同的龍圖騰,統一中華文明的曆史就此開啟,因而中國人都是“龍的傳人”。
《史記·封禪書》載:“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呂氏春秋》中,便有將晉文公“喻之為龍”的記載。其後有秦始皇稱“祖龍”之說。秦漢以後,龍已定型為帝王化身,皇室專利。皇帝為“真龍天子”,出生曰“真龍天降”,駕崩稱“龍禦上賓”;所居者龍庭,臥者龍床,座者龍椅,穿者龍袍。
《新唐書·五行誌三》載:“貞元末(805年),資江得龍丈餘,西川節度使韋皋匣而獻之,老姓縱觀。三日,為煙所熏而死”。該事,《太平廣記》卷四二二引牛肅《紀聞》談的比較詳細。
《唐年補錄》載:唐鹹通末,舒州刺史孔威進龍骨一具,因有表錄其事狀雲:“州之桐城縣善政鄉百姓胡舉,有青龍鬥死於庭中。時四月,尚有繭箔在庭。忽雲雷暴起,聞雲中擊觸聲,血如釃雨,灑繭箔上,血不氵於箔,漸旋結聚,可拾置掌上。須臾,令人冷痛入骨。初龍拖尾及地,繞一泔桶,即騰身入雲。及雨,悉是泔也。龍既死,剖之,喉中有大瘡。凡長十餘丈。鱗鬣皆魚。唯有須長二丈。其足有赤膜翳之。雙角各長二丈。時遣大雲倉使督而送州。以肉重不能全舉,乃剸之為數十段,載之赴官。”
《遼史·太祖本紀下》記:“神冊五年(920年)夏五月庚辰,有龍見於拽刺山陽水上。上射獲之,藏其骨內府”。北宋沈括《夢溪筆談·雜誌一》介紹過他出使契丹時所聞該事,元好問《續夷堅誌》對該事談的較詳細,是條五尺小龍。
龍脈:風水學把起伏的山脈稱為龍脈,古代“風水術”首推“地理五訣”,就是“覓龍、察砂、觀水、點穴、立向”。龍就是地理脈絡,土是龍的肉、石是龍的骨、草木是龍的毛發。尋龍首先應該先尋祖宗父母山脈,審氣脈別生氣,分陰陽。最著名的龍脈為昆侖山和秦嶺。
龍為文化本源。《易》乃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而《易》之源,則可追溯至龍書。《易》中,主卦為乾、坤二卦。乾卦之中,《易·乾·爻辭》則按六爻之順序揭示了事物包括人生成長的普遍規律,以龍成長於水中為喻,提煉、總結出成長為遨遊天地之成功者的六個人生階段。如初九:潛龍,勿用。指人生初期,象征人生的學習階段。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指龍之羽翼初豐,象征人生的實習階段。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指閱曆經驗均已具備,象征人生的創業階段。九四:或躍在淵,無咎。指人生已達到德才兼備,象征人生的成功階段。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指龍騰出江河,飛離陸地,象征人生追求與成就已到極致。上九:亢龍有悔,揭示出物極必反,盛極而衰的鐵律。《易·坤·爻辭》,則是對處於從屬地位者成長階段之歸納、提煉與詮釋。其最後階段之上六,則有“戰龍於野,其血玄黃”之句,意為陰盛之極,從屬者轉變為主導者,難度很大,代價亦大,要有充分的心理與應變準備。
龍生九子:古代傳說,一龍所生的九條小龍,往往形狀性格各異。後多用來比喻同胞兄弟的良莠不齊。出自明·徐應秋《玉芝堂談薈·龍生九子》。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芸》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
傳說明孝宗因弄不清九子的名字,就令中管去問內閣。當時的內閣大學士李東陽,接到皇帝的“禦書小帖”,下問“龍生九子名目”,仿佛記得少年時曾在“雜書中”見過,但倉促之間又答不上來,就問編修羅玘,羅玘說曾聽老師說過,隻記得其中五六個名目;於是又問吏部劉績。劉績說家中有一本舊冊子,“冊麵上備錄此語”,取來一看上麵果然記有“九子”之名,但卻未記出自何書,無從查考。皇帝的垂詢不能拖延太久,李東陽“據以複命”回答說: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龍種,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鍾上獸紐是其遺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足是其遺像。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贔屭,平生好文,今碑兩旁龍是其遺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一麓堂後稿》卷十二)
李東陽的門生楊慎曾聽他老師談過“龍生九子”的事情,很欽佩老師“不蔽下臣之美”的“賢相之節”,根據自己的印象記下了九子的名目說:“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一曰贔屭,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龍而小,性好叫吼,今鍾上紐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五曰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蓋。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於橋柱。七曰睚眥,性好殺,故立於刀環。八曰金猊,形似獅,性好煙火,故立於香爐。九曰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鋪首。又有金吾,形似美人,首尾似魚有兩翼,其性通靈不寐,故用巡警。”(《升庵集》卷八十一)
楊慎所記的“九子名目”與李東陽有很大不同:一是在名目上,他去掉了囚牛和嘲風,增加了饕餮和椒圖,並改“性好坐”的狻猊為“性好煙火”的金猊。二是在排列次序上,他把位列第八、九的、螭吻提為第一、二。三是在龍子的形狀上,增加、蒲牢、螭吻等的形體特征。楊慎是明代著名的學者,《明史》說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為明代第一,在當時知識界影響很大,因而後人論及“龍生九子”,多引述楊慎之說,早於楊慎的李東陽之說反倒不為人知了。
受皇帝和李東陽、楊慎的影響,“龍生九子”盛傳一時。而且添枝加葉、愈傳愈奇。說什麽“龍性淫,無所不交,故種獨多耳”(《五雜俎》卷九)。龍“遇牝必交,如得牛則生麟,得豕則生象,得馬則生龍駒,得雉則結卵成蛟”,“不特九種已也”;且雲其中一子名“吉,蓋與鹿交,遺精而成,能壯陽治陰痿”(《萬曆野獲編》卷七)等等。
所以到了現在,統一認定的九子按照老大到老九排序的話,分別就是:.囚牛、睚眥、饕鬄、蒲牢、狻猊、贔屭、狴犴、椒圖、螭吻。
1、囚牛:
囚牛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龍生的第一個兒子。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雕像。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龍頭形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舊時多刻於胡琴頭上。
2、睚眥:
睚眥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龍的第二個兒子,總是嘴銜寶劍,怒目而視,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強大威力。豹身龍首,性格剛烈,好勇擅鬥,嗜殺好鬥。
《戰國策·韓策二》:“夫賢者以感忿睚眥之意,而親信窮僻之人,而政獨安可嘿然而止乎?”
《史記·範雎傳》:“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也作“壓眥”。
《升庵外集》:“龍生九子不成龍,七曰睚眥,樣子像長了龍角的豺狼,怒目而視,雙角向後緊貼背部。龍生九子老二,嗜殺喜鬥,刻鏤於刀環、劍柄等兵器或儀仗上起威懾之用。參見“龍生九子”。
《漢書·孫寶傳》:“我與穉季幸同土壤,素無睚眥。”
清魏源《聖武記》卷七:“毋挾槍矛,尋睚眥以釀釁。”
周而複《sh的早晨》第三部四十:“他受不了百口嘲謗,也忍不下萬目睚眥。”
3、饕鬄:
饕餮是“傳說中的貪食的惡獸。古代鍾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辭海》在解釋饕字時說:饕即“貪,《漢書·禮樂誌》:‘貪饕險’顏師古注:‘貪甚曰饕。’特指貪食。”
饕餮,讀音tāotiè,是傳說中的龍的第五子,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秘怪獸.古書《山海經》介紹其特點是: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齒人爪,有一個大頭和一張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麽就吃什麽,由於吃得太多,最後被撐死.後來形容貪婪之人叫:“饕餮”.
傳說中的一種貪殘的怪物。古代鍾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以為裝飾。
《呂氏春秋·先識》:“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狼惡,好自積財,而不食人穀,強者奪老弱者,畏羣而擊單,名曰饕餮。”
宋邵博《聞見後錄》卷二六:“紹聖初,先人官長安府,於西城漢高祖廟前賣湯餅民家,得一白玉奩,高尺餘,遍刻雲氣龍鳳,蓋為海中神山,足為饕餮,實三代寶器。
4、蒲牢:
蒲牢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為龍九子之一,排行第四,平生好音好吼,洪鍾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一向害怕龐然大物的鯨。當鯨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人們報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鍾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鍾紐,而把敲鍾的木杵作成鯨的形狀。敲鍾時,讓鯨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
《文選》漢班孟堅(固)《東都賦》:“於是發鯨魚,鏗華鍾”。
《注》:“(三國)薛淙《西京賦·注》曰:海中有大魚曰鯨,海邊又有獸名蒲牢,蒲牢素畏鯨,鯨魚擊蒲牢,輒大鳴。凡鍾欲令聲大者,故作蒲牢於上,所以撞之為鯨魚。”後因以蒲牢為鍾的別名。
《全唐詩》六一六皮日休《寺鍾暝》:“重擊蒲牢唅山日,冥冥煙樹睹棲禽。”古時鍾上多作獸頭。
與蒲牢有關的文字,最早出現在東漢班固《東都賦》:“於是發鯨魚,鏗華鍾”。三國時期薛淙在《西京賦·注》記載得更為詳細:“海中有大魚曰鯨,海邊又有獸名蒲牢,蒲牢素畏鯨,鯨魚擊蒲牢,輒大鳴。凡鍾欲令聲大者,故作蒲牢於上,所以撞之為鯨魚。”後人由此以蒲牢為鍾的別名。
唐代詩人皮日休的《寺鍾暝》寫道:“重擊蒲牢唅山日,冥冥煙樹睹棲禽。”而到了明代,文人陳仁錫在《潛確類書》中,又將蒲牢明確為龍子:“龍生九子,(皆)不成龍,各有所好。一曰蒲牢,平生好鳴,今鍾上獸鈕是其遺像。”
5、狻猊:
狻猊(suānni),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古書記載是與獅子同類能食虎豹的猛獸,亦是威武百獸率從之意。常出現在中國宮殿建築,佛教佛像,瓷器香爐上。佛祖見它有耐心,便收在坐下當了坐騎,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
要說狻猊,就不能不先說說“獅子”。獅子是外來之物,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哺乳綱食肉目貓科,為大型猛獸。曆史上主要生活在非洲,在亞洲則主要分布在印度、伊朗等地,中原地區是沒有的。
“狻猊”一詞,最早出現在《穆天子傳》曰:“名獸使足走千裏,狻猊、野馬走五百裏。”晉郭璞注曰:“狻猊,獅子。亦食虎豹。”《爾雅·釋獸》載:“狻猊如彪貓,食虎豹。”郭璞注:“即獅子也,出西域。”,兩書成書時間孰早孰晚說法不一,但都沒有對”狻猊“形象的詳細描述。
自東漢時西域進貢獅子後,名”師子“。今所知較早的見記載於《漢書·西域傳上》:”烏戈地暑熱莽平,……而有桃拔、師子、犀牛。“顏師古注雲:”師子,即《爾雅》所謂狻猊也。“其他官方記錄還見於《後漢書》的”章帝記“、”和帝記“、”順帝記“等處,共計四次。自隋唐及以後又逐漸變成加上反犬旁的”師子“。
由此可見,狻猊是獅子的古稱,除了”龍九子“名目中說它屬於龍族之外,其他地方皆是指獅子。
6、贔屭:
贔屭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龍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形似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贔屭一方麵為實用之物,用來做碑座,俗稱“神龜駝碑”,另一方麵,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義。它的象征以“長壽吉祥”為依據,並帶有地位級別、圖騰崇拜、巫術崇拜等方麵的涵義。
人們在廟院祠堂裏,處處可以見到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據說觸摸它能給人帶來福氣。
在古代蛇與龍是一體的,蛇即是龍,龍既是蛇。又因為有“龍,鱗蟲之長;麟,毛蟲之長;鳳,羽蟲之長;龜,介蟲之長。”所以在漢族民間蛇與龜的結合,常被龍與龜的結合替代。贔屭由最初的龜狀(玄武)演變為龍頭龜狀,這也是漢族民間流傳很廣的玄武形象。這種說法有一定的根據,因為在唐宋之前的贔屭頭為龜形,狀玄武,以後逐漸龍化,致明清純為龍首,獨角,角於頭頂中身生。
贔屭從古代到近代,一直都有很重要的文化象征的意義:權利地位的象征;長壽吉祥的象征,人們崇拜龜,一直把龜奉為長壽的象征;地域文化的象征;圖騰崇拜與神仙方術崇拜盛行,代表了人們對神仙方術的追求。
相傳贔屭為龍的九子之一,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祥獸,善馱重物,外型似龜,多用以馱負碑礎。古人為給死後的帝王聖賢樹碑立傳,歌功頌德,常用巨大的石碑立於贔屭背上,意在依靠他的神力,可以經久不衰,千秋永存。
漢族神話傳說贔屭在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裏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贔屭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麵刻上贔屭治水的功跡,叫贔屭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贔屭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贔屭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贔屭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贔屭又稱龍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它總是奮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頑強地撐著,穩步的向前走,總是不停步。
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贔屭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跡勝地中都可以看到。民國二十二年《hn通誌·z縣采訪稿·袁可立墓碑》:“袁尚書可立墓碑,在城南四裏許。碑高八尺,上蛟螭,下贔屭,高約丈餘,尚稱體製。“
7、狴犴:
狴犴(bian)又名憲章,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龍生九子之一,排行第七。它形似虎,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遺像。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大約在900年前南宋的時候,有個專管牢獄的人叫犴裔。犴裔看管監獄時,對待犯人就象對待自己的家人一樣和善,每天都給犯人講解出獄後怎樣做一個好人,因此很多貪官都妒忌他,一直想找機會把他殺掉。
傳說當時的皇帝趙構很迷信,光是天天為他作法的道士就有七八個,其中有一個是皇帝最為信任叫封咒的道士被貪官收買了。有一次,封咒為皇帝作法,就在用龜甲占卜時,忽然大驚失色,龜甲掉在地上摔成了兩半。皇帝問他怎麽了,他“撲通”一聲跪倒在皇帝麵前,假意言到:“皇上,臣、臣不敢說。”皇上又說:“但說無妨,恕你無罪。”封咒這才肯說:“皇上,臣剛才占卜時,在龜甲上隱約看到六個字。”“是哪六個字?”皇上問。“犴裔乃是瘟神”“啊!什麽!難道犴裔真是天上的瘟神下凡來散播瘟疫的?”“正是如此。皇上,如果不趕快除掉犴裔,後果不堪設想啊!”封咒道。
皇上聽到這話立刻下旨,讓大奸臣秦檜處理這件事。秦檜接到聖旨,高興的不得了。立即擺酒設宴款待封咒,而且還賞了他紋銀百兩、錦緞百匹。秦檜領旨後問其他幾個同黨該如何處置犴裔,他的同黨都說:“該把犴裔處死,最好今日正午問斬。”秦檜采納了他們的建議,立刻讓人把犴裔抓來。
在犴裔被押赴刑場的途中,街道兩旁的百姓都為犴裔鳴不平。犴裔被押到刑場時,他對著天喊到:“想我犴裔一生為國為民,哪兒作過對不起陛下的事。陛下您斬了我不要緊,但您千萬不要再相信那道士的讒言了,否則大宋江山不保,黎民百姓遭殃呀!”接著,他又對那些奸臣說:“你們這些衣冠禽獸,害死了人都不知悔改,我犴裔就算化成走獸也要找你們報仇血恨。”說完便被斬首了。當時在場的百姓們放聲大哭。
就在這時,天空中突然電閃雷鳴,一頭怪獸出現在雲頭。隻見他麟頭豸尾西龍翼,足踏祥雲照九州。這頭怪獸用一陣龍卷風把道士**臣們都卷上了天,又摔在山頭。山頭立刻裂開一條縫隙,把他們全部封在裏麵了。這頭怪獸叫狴犴,是犴裔的化身。狴犴既是牢獄的象征,又是黎民百姓的守護神。
關於狴犴起源的說法,大多是“龍生九子”,排行第七。這種說法大抵盛行於明代,在明代,人們匯集了各種文獻中的多種怪異獸形而演化為龍,俗稱神獸、瑞獸。把他們安插在民間傳統建築的器物或重要場所,來裝飾紋樣,讓其“各司其職”,孕育吉祥、免禍消災。
8、椒圖:
椒圖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龍生九子之第五子。其形狀像螺蚌,性好閉,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鋪首銜環為其形象。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
椒圖形像螺蚌。遇到外敵侵犯總是將殼口閉緊,人們將它用在門上,除取“緊閉”之意,以求平安外,還因其麵目猙獰以負責看守門戶,鎮守邪妖;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即椒圖“性好僻靜”,忠於職守,故常被飾為大門上的鐵環獸或擋門的石鼓,讓其照顧一家一戶的安寧,被民間稱作“性情溫順”的龍子。
9、螭吻:
螭吻由鴟尾、鴟吻(音吃吻)演變而來,唐朝以前的鴟尾加上龍頭和龍尾後逐漸演變為明朝以後的螭吻。一般被認為是龍的第九子。平生好吞,即殿脊的獸頭之形。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在古代漢族宮殿建築中,五脊六獸隻有官家才能擁有。喜歡東張西望,經常被安排在漢族宮殿建築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並有一劍以固定之。泥土燒製而成的小獸,被請到皇宮、廟宇和達官貴族的屋頂上,俯視人間,真有點“平步青雲”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意味。
螭吻又叫魚龍,魚和龍的結合體,是古代傳說龍生九子之一。九子中,螭吻被認為是來源於印度佛教。相傳大約在南北朝時,由印度摩羯魚隨佛教傳入後變化而來。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龍頭魚身。
螭吻,其寓意在佛家為護法,有驅凶辟邪的作用。因其性情好望喜吞,人們常把它用作建築物的裝飾,尤以作屋脊鎮火的獸頭為多,做張口吞脊狀,並以一劍以固定之。從遠古圖騰崇拜的演變來看,魚變成龍是因古代以魚為圖騰的氏族融合到了龍圖騰的民族,作為族徽的圖騰形象也跟著起了變化,變成了龍頭魚身的魚龍。魚龍的形象種類很多,有的龍特征多一些,有的魚特征多一些。古代有一說法“鯉魚躍龍門”、“登者化龍”,即淵源於此。後代又把“鯉魚躍龍門”來比喻科考,考中者即魚化成龍,民間藝術多以此為題材。
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書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鷗鳥,能噴浪降雨,可避火災,驅除魑魅。因此脊獸鴟吻起初並不是龍形的。有鳥形的,更多的是魚龍形的。到清朝以後龍形的鴟吻增多,表麵龍紋四爪騰空,龍首怒目做張口吞脊狀,背上插著一柄寶劍,立於建築物的尾脊上,被稱作“好望者”。據說此物能吞萬物,就叫它負責看護房屋建築橫脊;它喜歡登高俯瞰,因此在民間被視為祈求降雨和避火消防的飾物。
《太平禦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漢族民間也稱鰲龍。
據北宋吳楚原《青箱雜記》記載:“海為魚,虯尾似鴟,用以噴浪則降雨”。在房脊上安兩個相對的鴟吻,能避火災。
======嗯龍的九個兒子,好能生,充滿著傳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