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獨發晉(jin)江(jiang)文學城,還望支持正版,石榴挨個親一個。[.超多好看小說]
【成語】:按兵不動
【拚音】:g
【解釋】:按:止住。使軍隊暫不行動。現也比喻暫不開展工作。
【成語故事】:
春秋末,晉國東部的衛國是個弱小的諸侯國。被迫與晉國結盟,實際上完全聽命於晉國,不住地給晉國進貢財物。當時任國君的衛靈公不願長久處於屈辱的地位,便與齊景公締結盟約,從而與晉國斷絕了關係。
晉國執政的卿趙鞅不能容忍衛國背叛晉國的行為,立即調集軍隊,打算襲擊衛國的都城帝丘,以迫使衛靈公屈服。在出發前,他先派大夫史默到衛國去暗中了解情況,並命他在一個月內回國。
不料,一個月過去了。史默沒有按時回國。趙鞅不知出了什麽事,心神不定。有人猜測,可能史默已被衛國人拿住殺掉,又建議說,衛國是個小國,沒有多少軍事力量,晉國的大軍一到,衛國的國君會不戰自降,為此請趙鞅下令出兵。
趙鞅不同意這個建議。他認為,衛靈公既然敢於同盟國斷絕往來,一定會作好充分準備,不能草率行事,堅持等史默回來再考慮出兵的問題。
過了半年,史默終於回來了。趙鞅問他為什麽在衛國呆了這麽長時間,史默回答說:“要想得到利益,卻很可能得到害處,恐怕您還沒有覺察出來吧!現在,衛國已任命受到過陷害的賢臣蘧伯為相國,這就使他在國內贏得了民心。”
接著,史默又講述了衛靈公為了激勵國人反抗晉國的情緒而采用的方法。衛靈公派大夫王孫賈向國人宣告說,晉國已命令衛國,凡是有姐妹的女兒的人家,都要抽出一個人送到晉國去當人質。消息傳開後,衛國到處是一片痛哭聲和一片憤恨聲。
為了使國人相信這是事實,靈公又讓王孫賈抽選出一批宗室大夫的女兒,準備送往晉國。結果,出發那天,成千上萬的百姓不讓她們去晉國當人質,並憤慨地表示要和來犯的晉軍打到底,寧死不屈。
史默還提供了一個動向:孔子已來到衛國,他的弟子子貢給靈公出謀劃策。最後史默說:“衛國現在的賢臣很多,民氣旺盛。國君非常重視賢臣的意見,采納他們的計謀。想用武力使衛國屈服,恐拍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趙鞅聽了史默介紹的情況,認為進攻衛國的時機不夠成熟,於是下令軍隊暫不行動,等待時機再說。
【成語】:按圖索驥
【拚音】:àntusuoji
【解釋】:索:找;驥:良馬。[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按照畫像去尋求好馬。比喻墨守成規辦事;也比喻按照線索去尋求。
【成語故事】:
春秋時,秦國的伯樂很善於鑒別馬匹。他把自己識馬的知識和經驗寫成一本書,叫《相馬經》。書中圖文並茂地介紹了各類馬匹。
他兒子熟讀這本書後,以為學到了父親的本領,便拿著《相馬經》到處去按圖索驥。
有次他見到一隻癩□□,前額剛好與《相馬經》上的好馬特征相符,便以為找到了一匹千裏馬,馬上跑去告訴父親。伯樂知道兒子愚蠢,戲謔地回答說:這匹馬太會跳,不好駕馭。驥:好馬。
按圖索驥比喻機械的照搬書本知識,不了解事物的本質。
【成語】:暗渡陳倉
【拚音】:ànduchéncāng
【解釋】:渡:越過;陳倉:古縣名,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東。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來達到某種目的或暗中進行活動。
【成語故事】:
楚漢相爭時,項羽憑借強大的實力,違背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自立為西楚霸王,把漢中和巴蜀一帶封給先入關中的劉邦。劉邦聽從謀士張良的計策,到漢中時,人馬過後,燒毀沿途的棧道,表明自己不再回關中了。項羽從此放鬆了對劉邦的警惕。後來,劉邦拜韓信為大將,命士兵修複原來燒毀的棧道,裝作要從棧道出擊進攻關中的樣子,實際上卻帶領主力部隊抄小道趁守將不備襲擊了陳倉,進而攻人鹹陽,占領了關中,揭開了楚漢大戰的序幕。
【成語】:暗箭傷人
【拚音】:ànjiànshāngrén
【解釋】:放冷箭傷害人。比喻暗地裏用某種手段傷害人。
【成語故事】:
春秋時,鄭國聯合魯、齊兩國共同討伐許國。在攻打許國都城時,老將穎考叔手執大旗,登上城頭。青年副將公孫子都眼看穎考叔就要立大功,心懷忌妒,對他暗放一箭,正中背心。穎考叔頓時一個跟頭栽下城來。另一副將瑕叔盈還以為他是被敵人射死的,馬上拾起大旗,繼續指揮戰鬥。最後,鄭軍終於攻克了許國都城。人們稱公孫子都向穎考叔放暗箭是暗箭傷人。
暗箭傷人:比喻用陰險的手段暗中攻擊或陷害別人。
【成語】:八麵威風
【拚音】:bāmiànwēifēng
【解釋】:威風:令人敬畏的氣勢。各個方麵都很威風。形容神氣足,聲勢盛。
【成語故事】:
”八麵威風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形容聲勢顯赫、威望極盛的樣子。
這個成語來源於元.鄭德輝《三戰呂布》,托賴著真天子百靈威助,大將軍八麵威風。
元朝末年,封建朝廷愈加*,各地農民紛紛舉起義旗,反抗元朝的統治。這時朱元璋已經領兵攻下安徽,和陽,準備繼續南下。
在過年那天,他與大將徐達,同乘一條小船,從長江北岸渡過長江。船主是對老夫妻,船夫知道船上坐著的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便高聲喊看號子向他慶賀說:聖天子六龍護駕,大將軍八麵威風。
朱元璋明白這是祝賀帝王的話,心裏非常高興,便和徐達輕輕地踢著腳,互相表達慶賀之意。
後來朱元璋統一全國,建立了明朝,他成為曆史上聞名的皇帝明□□。明□□找到當年的船夫,給了他封賞,又將他那隻小船塗上朱紅顏色,表示有功。”
【成語】:八仙過海
【解釋】:相傳八仙過海時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術。民間因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諺語。後以比喻各自拿出本領或辦法,互相競賽。
【成語故事】:
傳說呂洞賓等八位神仙去赴西王母的的蟠桃會,途經東海,隻見巨浪洶湧。呂洞賓提議各自投一樣東西到海裏,然後各顯神通過海。於是鐵拐李把拐杖投到水裏,自己立在水麵過海;韓湘子以花藍技水而渡;呂洞賓、藍采和、張果老、漢鍾離、曹國舅。何仙姑也分別把自己的蕭、拍板、紙驢、鼓、玉版、竹罩投到海裏,站在上麵逐浪而過。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過了東海。八仙過海根據這個傳說而來。
八仙過海比喻各自有一套辦法或本領去完成任務。
【成語】:拔山舉鼎
【拚音】:báshānjuding
【解釋】:形容力量超人或氣勢雄偉。
【成語故事】:
拔山舉鼎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形容力強氣壯。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項羽本紀》,籍項羽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又: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項羽,名籍,秦末下相人。少年時代,項羽不喜歡讀書寫字,改學擊劍,也不肯好好學。叔父項梁很生氣,項羽說:“學寫字隻要能記記姓名就夠了。擊劍是對付個把人的,也不值得學,我要學習抵敵萬人的本領。”項梁於是教他兵法,他很高興,但也隻求略知大意,不肯認真鑽研。
據說,項羽二十二三歲時,身體魁梧,體力強壯,能把幾百斤重的鼎舉起來。
後來,項羽起兵反秦,接著又同劉邦爭奪天下,從24歲開始,奮戰了8年,最後被劉邦等包圍在垓下,終於自刎於烏江。
自刎前,在四麵楚歌的那天晚上,項羽在營帳中對著愛妾虞姬和叫騅的名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成語】:拔幟易幟
【拚音】:bázhiyizhi
【解釋】:幟:旗幟;易:換。比喻推翻別人,自己占有。
【成語故事】:
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後,率領漢軍攻占了魏國和代國,接著又在張耳的協助下,帶了幾萬兵東下井陘,攻擊趙國。趙王和主將陳餘在井陘口聚集了二十萬大軍阻擋。
謀士李左軍建議陳餘拔給他三萬軍隊,從小路出發,出奇不意地截取漢軍的後勤裝備及糧食;而它的前軍抵達井陘時不與交戰。這樣的話,不到十天就可以取下韓信和張耳的頭顱。
陳餘是個讀書人,不愛使用詐謀奇計,認為韓信的兵不過數千,經過千裏行軍,巳非常疲憊,可以直接予以攻擊,因此沒有采納李左軍的計謀。
韓信手下的人探聽到這個消息後,十分高興,放心東下井陘,進軍到離井陘口三十裏之處,韓信下令休息。半夜裏,他選出兩千名輕騎兵,讓他們每人拿著一麵紅色旗幟,從小道來到井陘口山後隱蔽起來,同時對他們說:“我將另派一支軍隊與趙軍對壘,並假裝敗退。這樣,趙軍必定傾巢而出,前來追擊。你們乘此機會快速進入趙營,拔掉趙軍的旗幟,換上我們漢軍紅色的旗幟。”
接著,韓信又派出一支一萬人的軍隊,叫他們背水擺開陣勢。趙軍見漢軍排出兵法上最諱忌的背水之陣,都哈哈大笑,以為漢軍自己斷了後路。
天剛亮,韓信指揮這一萬人的軍隊向井陘口進發,趙軍立即打開營門迎擊。戰了一段時間後,韓信、張耳命漢兵丟掉旗鼓,向水邊退去。漢兵退到水邊陣地,再也無法後退,隻得拚死作戰。
這時,隱蔽在山後的兩千漢兵,趁趙營無人守衛,快速衝進趙營,飛快地拔掉趙軍旗幟,換上漢軍紅色的旗幟。而在水邊作戰的趙兵,因遇到背水一戰的漢兵的頑強抵抗,無法取勝,想返回營地,卻見那裏全是漢軍的紅旗,以為趙王已被漢兵抓住,頓時軍心大亂,各自逃命。接著,漢軍兩麵夾擊趙軍,結果主將陳餘被殺,趙王被活捉。
【成語】:按兵不動
【拚音】:g
【解釋】:按:止住。使軍隊暫不行動。現也比喻暫不開展工作。
【成語故事】:
春秋末,晉國東部的衛國是個弱小的諸侯國。被迫與晉國結盟,實際上完全聽命於晉國,不住地給晉國進貢財物。當時任國君的衛靈公不願長久處於屈辱的地位,便與齊景公締結盟約,從而與晉國斷絕了關係。
晉國執政的卿趙鞅不能容忍衛國背叛晉國的行為,立即調集軍隊,打算襲擊衛國的都城帝丘,以迫使衛靈公屈服。在出發前,他先派大夫史默到衛國去暗中了解情況,並命他在一個月內回國。
不料,一個月過去了。史默沒有按時回國。趙鞅不知出了什麽事,心神不定。有人猜測,可能史默已被衛國人拿住殺掉,又建議說,衛國是個小國,沒有多少軍事力量,晉國的大軍一到,衛國的國君會不戰自降,為此請趙鞅下令出兵。
趙鞅不同意這個建議。他認為,衛靈公既然敢於同盟國斷絕往來,一定會作好充分準備,不能草率行事,堅持等史默回來再考慮出兵的問題。
過了半年,史默終於回來了。趙鞅問他為什麽在衛國呆了這麽長時間,史默回答說:“要想得到利益,卻很可能得到害處,恐怕您還沒有覺察出來吧!現在,衛國已任命受到過陷害的賢臣蘧伯為相國,這就使他在國內贏得了民心。”
接著,史默又講述了衛靈公為了激勵國人反抗晉國的情緒而采用的方法。衛靈公派大夫王孫賈向國人宣告說,晉國已命令衛國,凡是有姐妹的女兒的人家,都要抽出一個人送到晉國去當人質。消息傳開後,衛國到處是一片痛哭聲和一片憤恨聲。
為了使國人相信這是事實,靈公又讓王孫賈抽選出一批宗室大夫的女兒,準備送往晉國。結果,出發那天,成千上萬的百姓不讓她們去晉國當人質,並憤慨地表示要和來犯的晉軍打到底,寧死不屈。
史默還提供了一個動向:孔子已來到衛國,他的弟子子貢給靈公出謀劃策。最後史默說:“衛國現在的賢臣很多,民氣旺盛。國君非常重視賢臣的意見,采納他們的計謀。想用武力使衛國屈服,恐拍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趙鞅聽了史默介紹的情況,認為進攻衛國的時機不夠成熟,於是下令軍隊暫不行動,等待時機再說。
【成語】:按圖索驥
【拚音】:àntusuoji
【解釋】:索:找;驥:良馬。[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按照畫像去尋求好馬。比喻墨守成規辦事;也比喻按照線索去尋求。
【成語故事】:
春秋時,秦國的伯樂很善於鑒別馬匹。他把自己識馬的知識和經驗寫成一本書,叫《相馬經》。書中圖文並茂地介紹了各類馬匹。
他兒子熟讀這本書後,以為學到了父親的本領,便拿著《相馬經》到處去按圖索驥。
有次他見到一隻癩□□,前額剛好與《相馬經》上的好馬特征相符,便以為找到了一匹千裏馬,馬上跑去告訴父親。伯樂知道兒子愚蠢,戲謔地回答說:這匹馬太會跳,不好駕馭。驥:好馬。
按圖索驥比喻機械的照搬書本知識,不了解事物的本質。
【成語】:暗渡陳倉
【拚音】:ànduchéncāng
【解釋】:渡:越過;陳倉:古縣名,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東。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來達到某種目的或暗中進行活動。
【成語故事】:
楚漢相爭時,項羽憑借強大的實力,違背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自立為西楚霸王,把漢中和巴蜀一帶封給先入關中的劉邦。劉邦聽從謀士張良的計策,到漢中時,人馬過後,燒毀沿途的棧道,表明自己不再回關中了。項羽從此放鬆了對劉邦的警惕。後來,劉邦拜韓信為大將,命士兵修複原來燒毀的棧道,裝作要從棧道出擊進攻關中的樣子,實際上卻帶領主力部隊抄小道趁守將不備襲擊了陳倉,進而攻人鹹陽,占領了關中,揭開了楚漢大戰的序幕。
【成語】:暗箭傷人
【拚音】:ànjiànshāngrén
【解釋】:放冷箭傷害人。比喻暗地裏用某種手段傷害人。
【成語故事】:
春秋時,鄭國聯合魯、齊兩國共同討伐許國。在攻打許國都城時,老將穎考叔手執大旗,登上城頭。青年副將公孫子都眼看穎考叔就要立大功,心懷忌妒,對他暗放一箭,正中背心。穎考叔頓時一個跟頭栽下城來。另一副將瑕叔盈還以為他是被敵人射死的,馬上拾起大旗,繼續指揮戰鬥。最後,鄭軍終於攻克了許國都城。人們稱公孫子都向穎考叔放暗箭是暗箭傷人。
暗箭傷人:比喻用陰險的手段暗中攻擊或陷害別人。
【成語】:八麵威風
【拚音】:bāmiànwēifēng
【解釋】:威風:令人敬畏的氣勢。各個方麵都很威風。形容神氣足,聲勢盛。
【成語故事】:
”八麵威風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形容聲勢顯赫、威望極盛的樣子。
這個成語來源於元.鄭德輝《三戰呂布》,托賴著真天子百靈威助,大將軍八麵威風。
元朝末年,封建朝廷愈加*,各地農民紛紛舉起義旗,反抗元朝的統治。這時朱元璋已經領兵攻下安徽,和陽,準備繼續南下。
在過年那天,他與大將徐達,同乘一條小船,從長江北岸渡過長江。船主是對老夫妻,船夫知道船上坐著的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便高聲喊看號子向他慶賀說:聖天子六龍護駕,大將軍八麵威風。
朱元璋明白這是祝賀帝王的話,心裏非常高興,便和徐達輕輕地踢著腳,互相表達慶賀之意。
後來朱元璋統一全國,建立了明朝,他成為曆史上聞名的皇帝明□□。明□□找到當年的船夫,給了他封賞,又將他那隻小船塗上朱紅顏色,表示有功。”
【成語】:八仙過海
【解釋】:相傳八仙過海時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術。民間因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諺語。後以比喻各自拿出本領或辦法,互相競賽。
【成語故事】:
傳說呂洞賓等八位神仙去赴西王母的的蟠桃會,途經東海,隻見巨浪洶湧。呂洞賓提議各自投一樣東西到海裏,然後各顯神通過海。於是鐵拐李把拐杖投到水裏,自己立在水麵過海;韓湘子以花藍技水而渡;呂洞賓、藍采和、張果老、漢鍾離、曹國舅。何仙姑也分別把自己的蕭、拍板、紙驢、鼓、玉版、竹罩投到海裏,站在上麵逐浪而過。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過了東海。八仙過海根據這個傳說而來。
八仙過海比喻各自有一套辦法或本領去完成任務。
【成語】:拔山舉鼎
【拚音】:báshānjuding
【解釋】:形容力量超人或氣勢雄偉。
【成語故事】:
拔山舉鼎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形容力強氣壯。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項羽本紀》,籍項羽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又: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項羽,名籍,秦末下相人。少年時代,項羽不喜歡讀書寫字,改學擊劍,也不肯好好學。叔父項梁很生氣,項羽說:“學寫字隻要能記記姓名就夠了。擊劍是對付個把人的,也不值得學,我要學習抵敵萬人的本領。”項梁於是教他兵法,他很高興,但也隻求略知大意,不肯認真鑽研。
據說,項羽二十二三歲時,身體魁梧,體力強壯,能把幾百斤重的鼎舉起來。
後來,項羽起兵反秦,接著又同劉邦爭奪天下,從24歲開始,奮戰了8年,最後被劉邦等包圍在垓下,終於自刎於烏江。
自刎前,在四麵楚歌的那天晚上,項羽在營帳中對著愛妾虞姬和叫騅的名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成語】:拔幟易幟
【拚音】:bázhiyizhi
【解釋】:幟:旗幟;易:換。比喻推翻別人,自己占有。
【成語故事】:
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後,率領漢軍攻占了魏國和代國,接著又在張耳的協助下,帶了幾萬兵東下井陘,攻擊趙國。趙王和主將陳餘在井陘口聚集了二十萬大軍阻擋。
謀士李左軍建議陳餘拔給他三萬軍隊,從小路出發,出奇不意地截取漢軍的後勤裝備及糧食;而它的前軍抵達井陘時不與交戰。這樣的話,不到十天就可以取下韓信和張耳的頭顱。
陳餘是個讀書人,不愛使用詐謀奇計,認為韓信的兵不過數千,經過千裏行軍,巳非常疲憊,可以直接予以攻擊,因此沒有采納李左軍的計謀。
韓信手下的人探聽到這個消息後,十分高興,放心東下井陘,進軍到離井陘口三十裏之處,韓信下令休息。半夜裏,他選出兩千名輕騎兵,讓他們每人拿著一麵紅色旗幟,從小道來到井陘口山後隱蔽起來,同時對他們說:“我將另派一支軍隊與趙軍對壘,並假裝敗退。這樣,趙軍必定傾巢而出,前來追擊。你們乘此機會快速進入趙營,拔掉趙軍的旗幟,換上我們漢軍紅色的旗幟。”
接著,韓信又派出一支一萬人的軍隊,叫他們背水擺開陣勢。趙軍見漢軍排出兵法上最諱忌的背水之陣,都哈哈大笑,以為漢軍自己斷了後路。
天剛亮,韓信指揮這一萬人的軍隊向井陘口進發,趙軍立即打開營門迎擊。戰了一段時間後,韓信、張耳命漢兵丟掉旗鼓,向水邊退去。漢兵退到水邊陣地,再也無法後退,隻得拚死作戰。
這時,隱蔽在山後的兩千漢兵,趁趙營無人守衛,快速衝進趙營,飛快地拔掉趙軍旗幟,換上漢軍紅色的旗幟。而在水邊作戰的趙兵,因遇到背水一戰的漢兵的頑強抵抗,無法取勝,想返回營地,卻見那裏全是漢軍的紅旗,以為趙王已被漢兵抓住,頓時軍心大亂,各自逃命。接著,漢軍兩麵夾擊趙軍,結果主將陳餘被殺,趙王被活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