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防盜!可不看!
老馬識途的故事
[人氣:45690]
出處《韓非子。說林上》
管仲、隰(xi)朋從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釋義“途”路。老馬認識道路。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麵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穀裏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裏走出山穀。時間一長,軍隊的給養發生困難。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裏。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的才華,為他成為傑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這以後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為內容,撰寫《三都賦》。為了在內容、結構、語言諸方麵都達到一定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巨著《三都賦》終於寫成了。
《三都賦》受到諒也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傑作《兩都賦》相比。由於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隻能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老生常談的故事
[人氣:8575]
出處《三國誌·魏誌·管輅傳》
此者生常譚(談)。
釋義老書生常講的話,沒有新的意思。(.無彈窗廣告)比喻聽慣聽厭的話。
故事三國時候,有個名叫管輅的人,從小勤奮好學、才思敏捷,光其喜愛天文。十五歲時,已熟讀《周易》,通曉占卜術,漸漸有了小名氣。日子一久,傳到吏部尚書何晏、侍中尚書鄧颶耳裏。這天,正好是農曆十二月二十八日,這兩個大官吃飽喝足後,鬧著無聊,便派人把管輅召來替他們占卜。管輅早就聽說這兩人是曹操侄孫曹爽的心腹,倚仗權勢,胡作非為,名聲很不好。他考慮了一會幾,想趁這個機會好好教訓他們一頓,滅滅他們的威風。何雖一見管輅,就大聲嚷道:”聽說你的占卜很靈驗,快替我算一卦,看我能不能再有機會升官發財。另外,這幾天晚上我還夢見蒼蠅總是叮在鼻子上,這是什麽預兆”管輅想了一想,說:“從前周公忠厚正直,輔助周成王建國立業,國泰民安;現在你的職位比周公還高,可感恩你的人很少,懼伯你的人卻很多,這恐怕不是好預兆。你的夢按照卜術來測,也是個凶相阿!”管輅接著又說:“要想逢凶化吉,消災避難,隻有多效仿周公等大聖賢們,發善心,行善事。”鄧颶一旁聽了,很不以為然,連連搖頭說:“這都是些老生常談,沒什麽意思。”何宴臉上鐵青,一語不發。管輅見了,哈哈一笑:“雖說是老生常談的話,卻不能加以輕視啊!”不久,新年到了,傳來消息說何宴、鄧輅與曹爽一起因謀反而遭誅殺。管輅知道後,連聲說:“老生常談的話,他們卻置之不理,所以難怪有如此下場啊!”
論功行賞的故事
[人氣:5745]
出處《史記·蕭相國世家》
釋義“論功行賞”又“論功行封”表示評按功勞的大小,給予封賞。
漢五年,既滅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
故事劉邦消滅項羽後,平定天下,當上了皇帝,史稱漢高祖。接著,要對功臣們評定功績的大小,給予封賞。劉邦認為,蕭何的功勞最大,要封他為讚侯,給予的封戶也最多。群臣們對此不滿,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七十處創傷,攻城奪地,功勞最多,應該排在第一位。”這時,關內侯鄂千秋把劉邦要講而未講的話講了出來:“眾位大臣的主張是不對時。曹參雖然有轉戰各處、奪取地盤的功勞,但這是一時的事情。大王與楚軍相持五年,常常失掉軍隊,隻身逃走也有好幾次。然而,蕭何常派遣軍隊補充前線。這些都不是大王下令讓他做的。漢軍與楚軍在滎陽時對壘數年,軍中沒有口糧,蕭何又用車船運來糧食。如今即使沒有上百個曹參,對漢室也不會有損失,怎麽能讓一時的功勞淩駕在萬世的功勳之上呢應該是蕭何排在第一位,曹參居第二位。”劉邦肯定了鄂千秋的話,於是確定蕭何為第一位,特許地帶劍穿鞋上殿,上朝時可以不按禮儀小步快走。
濫竽充數的故事
[人氣:11919]
戰國時候,齊國有位國君叫齊宣王。他喜愛音樂,特別喜歡聽竽樂合奏。吹竽的樂隊越大,他聽得越起勁兒。
有個南郭先生,既沒有學問,又不會勞動,專靠吹牛拍馬混飯吃。聽到齊宣王要組織大樂隊的消息,就托人向齊宣王介紹,說是吹竽的高手。齊宣王很,請他加入了竽樂隊。合奏的時候,他坐在三百人組成的樂隊裏,腮幫子一鼓一癟,上半身前俯後仰,好象吹得十分賣力,其實,他的竽一點聲兒也沒出。但是,每天他都和其他樂師一樣,拿高薪,吃美餐,一混就是好幾年。
後來,齊宣王死了。齊湣(min)王當了國君。這個齊湣王也喜歡聽音樂,但是,不愛聽合奏。他讓樂師挨個兒獨奏給他聽。這一來,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就悄悄地卷起鋪蓋溜了。
【提示】
南郭先生是一個混飯吃的典型。他不學習,不勞動,靠欺騙過日子。這樣的人雖然也能蒙混一時,但遲早終要露出馬腳。人應該用誠實的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為社會作出貢獻。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隻要是盡了努力,就會受到社會的尊敬。如果象南郭先生那樣,就會成為大家恥笑的對象。
論功行賞的故事
[人氣:5745]
出處《史記·蕭相國世家》
釋義“論功行賞”又“論功行封”表示評按功勞的大小,給予封賞。
漢五年,既滅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
故事劉邦消滅項羽後,平定天下,當上了皇帝,史稱漢高祖。接著,要對功臣們評定功績的大小,給予封賞。劉邦認為,蕭何的功勞最大,要封他為讚侯,給予的封戶也最多。群臣們對此不滿,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七十處創傷,攻城奪地,功勞最多,應該排在第一位。”這時,關內侯鄂千秋把劉邦要講而未講的話講了出來:“眾位大臣的主張是不對時。曹參雖然有轉戰各處、奪取地盤的功勞,但這是一時的事情。大王與楚軍相持五年,常常失掉軍隊,隻身逃走也有好幾次。然而,蕭何常派遣軍隊補充前線。這些都不是大王下令讓他做的。漢軍與楚軍在滎陽時對壘數年,軍中沒有口糧,蕭何又用車船運來糧食。如今即使沒有上百個曹參,對漢室也不會有損失,怎麽能讓一時的功勞淩駕在萬世的功勳之上呢應該是蕭何排在第一位,曹參居第二位。”劉邦肯定了鄂千秋的話,於是確定蕭何為第一位,特許地帶劍穿鞋上殿,上朝時可以不按禮儀小步快走。
濫竽充數的故事
[人氣:11919]
戰國時候,齊國有位國君叫齊宣王。他喜愛音樂,特別喜歡聽竽樂合奏。吹竽的樂隊越大,他聽得越起勁兒。
有個南郭先生,既沒有學問,又不會勞動,專靠吹牛拍馬混飯吃。聽到齊宣王要組織大樂隊的消息,就托人向齊宣王介紹,說是吹竽的高手。齊宣王很,請他加入了竽樂隊。合奏的時候,他坐在三百人組成的樂隊裏,腮幫子一鼓一癟,上半身前俯後仰,好象吹得十分賣力,其實,他的竽一點聲兒也沒出。但是,每天他都和其他樂師一樣,拿高薪,吃美餐,一混就是好幾年。
後來,齊宣王死了。齊湣(min)王當了國君。這個齊湣王也喜歡聽音樂,但是,不愛聽合奏。他讓樂師挨個兒獨奏給他聽。這一來,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就悄悄地卷起鋪蓋溜了。
【提示】
南郭先生是一個混飯吃的典型。他不學習,不勞動,靠欺騙過日子。這樣的人雖然也能蒙混一時,但遲早終要露出馬腳。人應該用誠實的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為社會作出貢獻。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隻要是盡了努力,就會受到社會的尊敬。如果象南郭先生那樣,就會成為大家恥笑的對象。
名落孫山的故事
[人氣:14418]
在我國宋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孫山的才子,他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於說笑話,所以附近的人就給他取了一個“滑稽才子”的綽號。有一次,他和一個同鄉的兒子一同到京城,去參加舉人的考試。放榜的時候,孫山的名字雖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數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鄉的兒子,卻沒有考上。不久,孫山先回到家裏,同鄉便來問他兒子有沒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說,又不便隱瞞,於是,就隨口念出兩句不成詩的詩句來:“解元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解元,就是我國科舉製度所規定的舉人第一名。而孫山在詩裏所謂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舉人。他這首詩全部的意思是說:“舉人榜上的最後一名是我孫山,而令郎的名字卻還在我孫山的後麵。”從此,人們便根據這個故事,把投考學校或參加各種考試,沒有被錄取,叫做“名落孫山”。
門庭若市的故事
[人氣:11721]
出處:《戰國策·齊策》齊王乃下令:“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子市朝,闖寡人之開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豫,門庭若市。
釋義:門口和庭院裏熱鬧得集市一樣。形容來的人多。
故事:戰國時,齊國的相國鄒忌,身材高大容貌端莊。他為勸說齊威王放開言路,鼓勵群臣進諫,就給齊威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老馬識途的故事
[人氣:45690]
出處《韓非子。說林上》
管仲、隰(xi)朋從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釋義“途”路。老馬認識道路。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麵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穀裏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裏走出山穀。時間一長,軍隊的給養發生困難。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裏。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的才華,為他成為傑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這以後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為內容,撰寫《三都賦》。為了在內容、結構、語言諸方麵都達到一定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巨著《三都賦》終於寫成了。
《三都賦》受到諒也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傑作《兩都賦》相比。由於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隻能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老生常談的故事
[人氣:8575]
出處《三國誌·魏誌·管輅傳》
此者生常譚(談)。
釋義老書生常講的話,沒有新的意思。(.無彈窗廣告)比喻聽慣聽厭的話。
故事三國時候,有個名叫管輅的人,從小勤奮好學、才思敏捷,光其喜愛天文。十五歲時,已熟讀《周易》,通曉占卜術,漸漸有了小名氣。日子一久,傳到吏部尚書何晏、侍中尚書鄧颶耳裏。這天,正好是農曆十二月二十八日,這兩個大官吃飽喝足後,鬧著無聊,便派人把管輅召來替他們占卜。管輅早就聽說這兩人是曹操侄孫曹爽的心腹,倚仗權勢,胡作非為,名聲很不好。他考慮了一會幾,想趁這個機會好好教訓他們一頓,滅滅他們的威風。何雖一見管輅,就大聲嚷道:”聽說你的占卜很靈驗,快替我算一卦,看我能不能再有機會升官發財。另外,這幾天晚上我還夢見蒼蠅總是叮在鼻子上,這是什麽預兆”管輅想了一想,說:“從前周公忠厚正直,輔助周成王建國立業,國泰民安;現在你的職位比周公還高,可感恩你的人很少,懼伯你的人卻很多,這恐怕不是好預兆。你的夢按照卜術來測,也是個凶相阿!”管輅接著又說:“要想逢凶化吉,消災避難,隻有多效仿周公等大聖賢們,發善心,行善事。”鄧颶一旁聽了,很不以為然,連連搖頭說:“這都是些老生常談,沒什麽意思。”何宴臉上鐵青,一語不發。管輅見了,哈哈一笑:“雖說是老生常談的話,卻不能加以輕視啊!”不久,新年到了,傳來消息說何宴、鄧輅與曹爽一起因謀反而遭誅殺。管輅知道後,連聲說:“老生常談的話,他們卻置之不理,所以難怪有如此下場啊!”
論功行賞的故事
[人氣:5745]
出處《史記·蕭相國世家》
釋義“論功行賞”又“論功行封”表示評按功勞的大小,給予封賞。
漢五年,既滅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
故事劉邦消滅項羽後,平定天下,當上了皇帝,史稱漢高祖。接著,要對功臣們評定功績的大小,給予封賞。劉邦認為,蕭何的功勞最大,要封他為讚侯,給予的封戶也最多。群臣們對此不滿,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七十處創傷,攻城奪地,功勞最多,應該排在第一位。”這時,關內侯鄂千秋把劉邦要講而未講的話講了出來:“眾位大臣的主張是不對時。曹參雖然有轉戰各處、奪取地盤的功勞,但這是一時的事情。大王與楚軍相持五年,常常失掉軍隊,隻身逃走也有好幾次。然而,蕭何常派遣軍隊補充前線。這些都不是大王下令讓他做的。漢軍與楚軍在滎陽時對壘數年,軍中沒有口糧,蕭何又用車船運來糧食。如今即使沒有上百個曹參,對漢室也不會有損失,怎麽能讓一時的功勞淩駕在萬世的功勳之上呢應該是蕭何排在第一位,曹參居第二位。”劉邦肯定了鄂千秋的話,於是確定蕭何為第一位,特許地帶劍穿鞋上殿,上朝時可以不按禮儀小步快走。
濫竽充數的故事
[人氣:11919]
戰國時候,齊國有位國君叫齊宣王。他喜愛音樂,特別喜歡聽竽樂合奏。吹竽的樂隊越大,他聽得越起勁兒。
有個南郭先生,既沒有學問,又不會勞動,專靠吹牛拍馬混飯吃。聽到齊宣王要組織大樂隊的消息,就托人向齊宣王介紹,說是吹竽的高手。齊宣王很,請他加入了竽樂隊。合奏的時候,他坐在三百人組成的樂隊裏,腮幫子一鼓一癟,上半身前俯後仰,好象吹得十分賣力,其實,他的竽一點聲兒也沒出。但是,每天他都和其他樂師一樣,拿高薪,吃美餐,一混就是好幾年。
後來,齊宣王死了。齊湣(min)王當了國君。這個齊湣王也喜歡聽音樂,但是,不愛聽合奏。他讓樂師挨個兒獨奏給他聽。這一來,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就悄悄地卷起鋪蓋溜了。
【提示】
南郭先生是一個混飯吃的典型。他不學習,不勞動,靠欺騙過日子。這樣的人雖然也能蒙混一時,但遲早終要露出馬腳。人應該用誠實的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為社會作出貢獻。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隻要是盡了努力,就會受到社會的尊敬。如果象南郭先生那樣,就會成為大家恥笑的對象。
論功行賞的故事
[人氣:5745]
出處《史記·蕭相國世家》
釋義“論功行賞”又“論功行封”表示評按功勞的大小,給予封賞。
漢五年,既滅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
故事劉邦消滅項羽後,平定天下,當上了皇帝,史稱漢高祖。接著,要對功臣們評定功績的大小,給予封賞。劉邦認為,蕭何的功勞最大,要封他為讚侯,給予的封戶也最多。群臣們對此不滿,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七十處創傷,攻城奪地,功勞最多,應該排在第一位。”這時,關內侯鄂千秋把劉邦要講而未講的話講了出來:“眾位大臣的主張是不對時。曹參雖然有轉戰各處、奪取地盤的功勞,但這是一時的事情。大王與楚軍相持五年,常常失掉軍隊,隻身逃走也有好幾次。然而,蕭何常派遣軍隊補充前線。這些都不是大王下令讓他做的。漢軍與楚軍在滎陽時對壘數年,軍中沒有口糧,蕭何又用車船運來糧食。如今即使沒有上百個曹參,對漢室也不會有損失,怎麽能讓一時的功勞淩駕在萬世的功勳之上呢應該是蕭何排在第一位,曹參居第二位。”劉邦肯定了鄂千秋的話,於是確定蕭何為第一位,特許地帶劍穿鞋上殿,上朝時可以不按禮儀小步快走。
濫竽充數的故事
[人氣:11919]
戰國時候,齊國有位國君叫齊宣王。他喜愛音樂,特別喜歡聽竽樂合奏。吹竽的樂隊越大,他聽得越起勁兒。
有個南郭先生,既沒有學問,又不會勞動,專靠吹牛拍馬混飯吃。聽到齊宣王要組織大樂隊的消息,就托人向齊宣王介紹,說是吹竽的高手。齊宣王很,請他加入了竽樂隊。合奏的時候,他坐在三百人組成的樂隊裏,腮幫子一鼓一癟,上半身前俯後仰,好象吹得十分賣力,其實,他的竽一點聲兒也沒出。但是,每天他都和其他樂師一樣,拿高薪,吃美餐,一混就是好幾年。
後來,齊宣王死了。齊湣(min)王當了國君。這個齊湣王也喜歡聽音樂,但是,不愛聽合奏。他讓樂師挨個兒獨奏給他聽。這一來,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就悄悄地卷起鋪蓋溜了。
【提示】
南郭先生是一個混飯吃的典型。他不學習,不勞動,靠欺騙過日子。這樣的人雖然也能蒙混一時,但遲早終要露出馬腳。人應該用誠實的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為社會作出貢獻。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隻要是盡了努力,就會受到社會的尊敬。如果象南郭先生那樣,就會成為大家恥笑的對象。
名落孫山的故事
[人氣:14418]
在我國宋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孫山的才子,他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於說笑話,所以附近的人就給他取了一個“滑稽才子”的綽號。有一次,他和一個同鄉的兒子一同到京城,去參加舉人的考試。放榜的時候,孫山的名字雖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數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鄉的兒子,卻沒有考上。不久,孫山先回到家裏,同鄉便來問他兒子有沒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說,又不便隱瞞,於是,就隨口念出兩句不成詩的詩句來:“解元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解元,就是我國科舉製度所規定的舉人第一名。而孫山在詩裏所謂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舉人。他這首詩全部的意思是說:“舉人榜上的最後一名是我孫山,而令郎的名字卻還在我孫山的後麵。”從此,人們便根據這個故事,把投考學校或參加各種考試,沒有被錄取,叫做“名落孫山”。
門庭若市的故事
[人氣:11721]
出處:《戰國策·齊策》齊王乃下令:“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子市朝,闖寡人之開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豫,門庭若市。
釋義:門口和庭院裏熱鬧得集市一樣。形容來的人多。
故事:戰國時,齊國的相國鄒忌,身材高大容貌端莊。他為勸說齊威王放開言路,鼓勵群臣進諫,就給齊威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