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首是瞻的故事
[人氣:9836]
出處:《左傳·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基井夷灶,唯餘馬首是瞻。(.)
釋義:“瞻”是看的意思。這則成語的本意是,作戰是士兵看著主將的馬頭決定行動的方向。現在用來比喻服從指揮或者樂於追隨。
故事:戰國時,晉淖公聯合了十二個諸侯國攻伐秦國,指揮聯軍的是晉國的大將荀偃。
苟偃原以為十二國聯軍攻秦。秦軍一定會驚慌失措。不料景公已經得知聯軍心不齊,士氣不振,所以毫不膽怯,並不想求和。苟偃沒有辦法,隻得準備打仗,他向全軍將領發布命令說:“明天早晨。雞一叫就開始駕馬套車出發。各軍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爐灶。作戰的時候,全軍將土都要看我的馬頭來定行動的方向。我奔向那裏,大家就跟著奔向那裏。”想不到苟偃的下軍將領認為,苟偃這佯指令,大專橫了,反感他說:“晉國從未下過這樣的命令,為什麽要聽他的?好,他馬頭向西,我偏要向東。”將領的副手說:“他是我們的頭,我聽他的。”於是也率領自己的隊伍朝東而去:這樣一來,全軍頓時混亂起來。苟偃失去了下軍,仰天歎道:“既然下的命令不能執行,就不會有取勝的希望,一交戰肯定讓秦軍得到好處。”他隻好下令將全軍撤回去。
盲人摸象的故事
[人氣:14958]
成語:盲人摸象
拚音:xiàng
出處
《大般涅槃經》三二:“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解釋
比喻對事物隻憑片麵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麵的判斷。
典故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麵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鏡麵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mianhuaang好看的小說棉花糖鏡麵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群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麵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鏡麵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隻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麵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布什麽重大的事情。不一會,使者領著盲人們來到了鏡麵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鏡麵王向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說:“我摸到大象了!”鏡麵王又說:“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麽模樣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說:“稟告聖明的國君,大象就像一隻盛漆的大圓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說:“大王,大象應該像一把掃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說:“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隨後,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最後,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說:“聖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幾夥,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正確而別人說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麵王前爭辯說:“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說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麵王也意味深長地看著眾人笑了起來。
莫須有的故事
[人氣:11386]
宋代的嶽飛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將領。他幼年時期就胸懷大誌,後來成為宋朝有名的大將。宋高宗時期,金兀術(zhu)入侵,嶽飛用少數兵力,擊敗了金兵之後,決定渡過黃河繼續向前追擊,他慷慨激昂地對將士們說:“直搗黃龍府,與大家喝個痛快!”
金兀術看到形勢對金國相當不利,就秘密寫信給宋朝的奸臣秦檜(hui),要他設法害死嶽飛。於是,秦檜就利用宰相的職權,一連下了十二道金牌,命令嶽飛撤兵回朝。嶽飛沒有辦法,隻好放棄收複失地的計劃,回到京城臨安(今浙江杭州)。秦檜為了達到殺害嶽飛的目的,竟然無中生有地誣陷嶽飛陰謀造反,把嶽飛和他的兒子嶽雲關進了監獄。
這時,大將韓世忠心裏很不平,跑去當麵質問秦檜:“你說嶽飛父子造反,有什麽證據嗎?”秦檜拿不出任何證據來,隻好無恥地回答:“這件事莫須有吧。”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恐怕有、也許有的意思。韓世忠指著他的鼻子十分氣憤地說:“‘莫須有’三個字怎麽能讓天下人服氣呢!”
在秦檜的誣陷之下,嶽飛被加上了“莫須有”的罪名而遭到殺害,死的時候隻有三十九歲。
後來人們用“莫須有”作為成語,指無中生有,形容故意捏造罪名來陷害他人。
孟母三遷的故事
[人氣:40731]
孟母三遷故事
【注音】mèngmusānqiān
【故事】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從小喪父,全靠母親倪氏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擔。倪氏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軻在跟鄰居家的小孩兒打架,孟母覺得這裏的環境不好,於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見鄰居鐵匠家裏支著個大爐子,幾個滿身油汙的鐵匠師傅在打鐵。孟軻呢,正在院子的角落裏,用磚塊做鐵砧,用木棍做鐵錘,模仿著鐵匠師傅的動作,玩得正起勁呢!孟母一想,這裏環境還是不好,於是又搬了家。
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著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抬著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夥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覺得挺好玩,就模仿著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麵,認認真真地把一根小樹枝當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來,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學堂,有個胡子花白的老師教著一群大大小小的學生。老師每天搖頭晃腦地領著學生念書,那拖腔拖調的聲音就像唱歌,調皮的孟軻也跟著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孟母以為兒子喜歡念書了,高興得很,就把孟軻送去上學。
可是有一天,孟軻逃學了。孟母知道後傷透了心。等孟軻玩夠了回來,孟母把他叫到身邊,說:“你貪玩逃學不讀書,就像剪斷了的布一樣,織不成布;織不成布,就沒有衣服穿;不好好讀書,你就永遠成不了人才。”說著,抄起剪刀,“嘩”的一聲,把織機上將要織好的布全剪斷了。
孟軻嚇得愣住了。這一次,孟軻心裏真正受到了震動。他認真地思考了很久,終於明白了道理,從此專心讀起書來。由於他天資聰明,後來又專門跟孔子的孫子子思學習,終於成了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
【出處】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漢·趙歧《孟子題詞》
【解釋】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形容家長教子有方。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為了孩子的教育
【相近詞】三遷之教
【成語示列】他背熟的的班姬《四誡》從頭學,不要得孟母三遷把氣淘。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十出
【成語造句】
◎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說明環境對兒童心理、行為的影響。
毛遂自薦的故事
[人氣:10119]
毛遂自薦的典故
《史記·平原君列傳》記載:
趙王使平原君求救於楚,平原君約其門下食客文武備具者二十人與之俱,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毛遂自薦於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頌,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春秋時,秦軍在長平一線,大勝趙軍。秦軍主將白起,領兵乘勝追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想挑選20個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最後還缺一個人。這時,門客毛遂自我推薦,說:“我算一個吧!”平原君見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強同意了。
到了楚國,楚王隻接見平原君一個人。兩人坐在殿上,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階,遠遠地大聲叫起來:“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為何議而不決?”楚王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楚王喝道:“趕快退下!我和你主人說話,你來幹嗎?”毛遂見楚王發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幾個台階。他手按寶劍,說:“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那麽勇敢,沒有再嗬斥他,就聽毛遂講話。毛遂就把出兵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撤退了。平原君回趙後,待毛遂為上賓。他很感歎地說:“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
【釋讀】毛遂自我推薦。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人氣:9836]
出處:《左傳·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基井夷灶,唯餘馬首是瞻。(.)
釋義:“瞻”是看的意思。這則成語的本意是,作戰是士兵看著主將的馬頭決定行動的方向。現在用來比喻服從指揮或者樂於追隨。
故事:戰國時,晉淖公聯合了十二個諸侯國攻伐秦國,指揮聯軍的是晉國的大將荀偃。
苟偃原以為十二國聯軍攻秦。秦軍一定會驚慌失措。不料景公已經得知聯軍心不齊,士氣不振,所以毫不膽怯,並不想求和。苟偃沒有辦法,隻得準備打仗,他向全軍將領發布命令說:“明天早晨。雞一叫就開始駕馬套車出發。各軍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爐灶。作戰的時候,全軍將土都要看我的馬頭來定行動的方向。我奔向那裏,大家就跟著奔向那裏。”想不到苟偃的下軍將領認為,苟偃這佯指令,大專橫了,反感他說:“晉國從未下過這樣的命令,為什麽要聽他的?好,他馬頭向西,我偏要向東。”將領的副手說:“他是我們的頭,我聽他的。”於是也率領自己的隊伍朝東而去:這樣一來,全軍頓時混亂起來。苟偃失去了下軍,仰天歎道:“既然下的命令不能執行,就不會有取勝的希望,一交戰肯定讓秦軍得到好處。”他隻好下令將全軍撤回去。
盲人摸象的故事
[人氣:14958]
成語:盲人摸象
拚音:xiàng
出處
《大般涅槃經》三二:“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解釋
比喻對事物隻憑片麵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麵的判斷。
典故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麵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鏡麵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mianhuaang好看的小說棉花糖鏡麵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群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麵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鏡麵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隻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麵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布什麽重大的事情。不一會,使者領著盲人們來到了鏡麵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鏡麵王向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說:“我摸到大象了!”鏡麵王又說:“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麽模樣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說:“稟告聖明的國君,大象就像一隻盛漆的大圓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說:“大王,大象應該像一把掃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說:“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隨後,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最後,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說:“聖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幾夥,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正確而別人說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麵王前爭辯說:“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說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麵王也意味深長地看著眾人笑了起來。
莫須有的故事
[人氣:11386]
宋代的嶽飛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將領。他幼年時期就胸懷大誌,後來成為宋朝有名的大將。宋高宗時期,金兀術(zhu)入侵,嶽飛用少數兵力,擊敗了金兵之後,決定渡過黃河繼續向前追擊,他慷慨激昂地對將士們說:“直搗黃龍府,與大家喝個痛快!”
金兀術看到形勢對金國相當不利,就秘密寫信給宋朝的奸臣秦檜(hui),要他設法害死嶽飛。於是,秦檜就利用宰相的職權,一連下了十二道金牌,命令嶽飛撤兵回朝。嶽飛沒有辦法,隻好放棄收複失地的計劃,回到京城臨安(今浙江杭州)。秦檜為了達到殺害嶽飛的目的,竟然無中生有地誣陷嶽飛陰謀造反,把嶽飛和他的兒子嶽雲關進了監獄。
這時,大將韓世忠心裏很不平,跑去當麵質問秦檜:“你說嶽飛父子造反,有什麽證據嗎?”秦檜拿不出任何證據來,隻好無恥地回答:“這件事莫須有吧。”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恐怕有、也許有的意思。韓世忠指著他的鼻子十分氣憤地說:“‘莫須有’三個字怎麽能讓天下人服氣呢!”
在秦檜的誣陷之下,嶽飛被加上了“莫須有”的罪名而遭到殺害,死的時候隻有三十九歲。
後來人們用“莫須有”作為成語,指無中生有,形容故意捏造罪名來陷害他人。
孟母三遷的故事
[人氣:40731]
孟母三遷故事
【注音】mèngmusānqiān
【故事】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從小喪父,全靠母親倪氏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擔。倪氏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軻在跟鄰居家的小孩兒打架,孟母覺得這裏的環境不好,於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見鄰居鐵匠家裏支著個大爐子,幾個滿身油汙的鐵匠師傅在打鐵。孟軻呢,正在院子的角落裏,用磚塊做鐵砧,用木棍做鐵錘,模仿著鐵匠師傅的動作,玩得正起勁呢!孟母一想,這裏環境還是不好,於是又搬了家。
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著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抬著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夥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覺得挺好玩,就模仿著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麵,認認真真地把一根小樹枝當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來,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學堂,有個胡子花白的老師教著一群大大小小的學生。老師每天搖頭晃腦地領著學生念書,那拖腔拖調的聲音就像唱歌,調皮的孟軻也跟著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孟母以為兒子喜歡念書了,高興得很,就把孟軻送去上學。
可是有一天,孟軻逃學了。孟母知道後傷透了心。等孟軻玩夠了回來,孟母把他叫到身邊,說:“你貪玩逃學不讀書,就像剪斷了的布一樣,織不成布;織不成布,就沒有衣服穿;不好好讀書,你就永遠成不了人才。”說著,抄起剪刀,“嘩”的一聲,把織機上將要織好的布全剪斷了。
孟軻嚇得愣住了。這一次,孟軻心裏真正受到了震動。他認真地思考了很久,終於明白了道理,從此專心讀起書來。由於他天資聰明,後來又專門跟孔子的孫子子思學習,終於成了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
【出處】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漢·趙歧《孟子題詞》
【解釋】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形容家長教子有方。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為了孩子的教育
【相近詞】三遷之教
【成語示列】他背熟的的班姬《四誡》從頭學,不要得孟母三遷把氣淘。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十出
【成語造句】
◎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說明環境對兒童心理、行為的影響。
毛遂自薦的故事
[人氣:10119]
毛遂自薦的典故
《史記·平原君列傳》記載:
趙王使平原君求救於楚,平原君約其門下食客文武備具者二十人與之俱,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毛遂自薦於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頌,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春秋時,秦軍在長平一線,大勝趙軍。秦軍主將白起,領兵乘勝追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想挑選20個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最後還缺一個人。這時,門客毛遂自我推薦,說:“我算一個吧!”平原君見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強同意了。
到了楚國,楚王隻接見平原君一個人。兩人坐在殿上,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階,遠遠地大聲叫起來:“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為何議而不決?”楚王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楚王喝道:“趕快退下!我和你主人說話,你來幹嗎?”毛遂見楚王發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幾個台階。他手按寶劍,說:“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那麽勇敢,沒有再嗬斥他,就聽毛遂講話。毛遂就把出兵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撤退了。平原君回趙後,待毛遂為上賓。他很感歎地說:“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
【釋讀】毛遂自我推薦。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