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這一天,是令曾國藩後半生一直都在心痛流淚的日子。十五年前的二月初四,他的父親,也是他最為敬仰的老師去世了。這天上午九時許,他像往年那樣帶領家族眾人拜祭過他父親的靈牌,又痛徹心脾地流過一次淚,便回了書房歇息。過了一會兒,兒子曾紀澤,這位後來的大外交家進來,敬上了茶。父子二人喝過茶,曾國藩對紀澤說:“轉眼冬去春來,天氣越來越暖和了,為父前些日子栽的花都已開了,我這就去看看。”說著,扶住桌角便站起身來。曾紀澤趕忙上前扶住,說:“我來攙扶您,我也想去花園走走。”曾國藩在紀澤的攙扶下來到花園,賞了一會花,心情愉快起來。曾國藩對紀澤說:“父已老矣,時日無多,你與諸兄弟當自勉自強。”曾紀澤聽了說:“您說的兒記下了。”曾國藩接下來又說:“天下無現成之人才,亦無生知之卓識,大抵由勉強磨練而出耳。《淮南子》說:‘功可強成,名可強立。’董夫人也說:‘勉強學問,則聞見博;強勉行道,則德日起。’”曾紀澤恭順地聽著,不插一言。曾國藩停了一忽兒,接下又說:“《中庸》所謂:‘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即勉強工夫也。今世人皆思見用於世,用乏用世之具,誠能考信於載籍,問途已徑,苦思以求其通,躬行以試其效,何患莫已知哉!你還年輕,切莫依仗我的名聲、權位,一切要從頭做起,小心做人,小心做事,凡事出以公心,莫負為父對你的殷望。”曾紀澤聽到這裏,肅然而立,聲音朗朗地說:“兒子愚鈍,但能謹遵父訓,勤學問以廣才一條,加倍努力。”
曾國藩聽了滿意地點點頭,站起來,叫曾紀澤扶他到新近開辟的一處園景看看。父子倆一邊走一邊說著話。他不知不覺又扯起當年帶兵打仗的話題,他對紀澤說:“我這輩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造孽事,我們曾家後世再也不要出帶兵打仗的人了。”父子倆嘮著家常,不知什麽時候已來到假山後一片竹林旁邊。忽然,一陣大風吹過,曾國藩連呼“腳麻”,便倒在兒子身上。曾紀澤慌忙把他背起,等進到屋裏,扶他躺下,他已口不能言了。不過,他頭腦十分清醒,用手指指桌子:那是他早已寫好的遺囑。曾紀澤雙手把紙小心展開,用顫抖的聲音念道:
“餘通籍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大徒傷,不勝悚惶慚赧。今將永別,特立四條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二曰主敬則身強。內而專靜統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為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已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聰明睿智,皆由此出。莊敬日強,安肆日偷,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則人悅。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於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於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饑之責。讀書學古,粗知大義,即有覺後知覺後覺之責。孔門教人,莫大於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立人達人之人,人有不悅而歸之者乎?
“四曰習勞則神欽。人一日所著之衣所進之食,與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韙之,鬼神許之,以為彼自食其力也。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動,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饈,衣必錦繡。酣豢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許也,其能久乎,古人聖君賢相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為一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練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後可以增智慧而長才識。為天下計,則心已饑已溺,一夫不獲,引為餘辜。大禹、墨子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勞而見棄,勤則博濟斯民而神祗欽仰,逸則無補於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條為餘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並傳之於子子孫孫。則餘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紀澤念到最後,止不住眼淚撲簌簌流了下來,曾紀鴻等也鳴咽垂淚。曾國藩待紀澤念完,努力把手抬起,指指自己的胸口,眼睛定定地看看紀澤、紀鴻。紀澤兄弟見了,心裏明白,一齊大聲說道:“我們一定把父親的教導牢記在心!”曾國藩聽了,臉上顯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便把頭一歪,溘然長逝了。
曾國藩死時才六十二歲。死後留下的著作有:
集十二卷,詩集四卷,批諭奏章一百二十卷,政績批牘二十四卷,日記三十四卷,尺牘五十卷,家書二十八卷。
另外還有曾氏家訓長編,編有朱子小學一卷,曆朝大事紀數卷,十八家詩鈔三十卷,紀史萬家雜鈔二十六卷,古簡本二卷,嗚原堂論二卷,論語言紅類記一卷,易象類記一卷,通鑒大事記及六家詩鈔等,浩浩然數百萬字,其中最重要的是詩、書牘、日記、奏諭。從中我們可以洞悉他的思想、情操,也可以了解他那不平凡的一生。
曾國藩死後,朝野哀痛,前往吊唁哀悼者數萬人。這在近代曆史上是極為罕見的。同治皇帝聞噩耗,也很悲痛,三天不能上朝視事,贈太傅,諡正,史稱曾正公。
《清史稿》本傳中評論他說:“至謂漢之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無以過。”曾國藩的確是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他對於清朝政府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他生不逢時,幫助了一個日益腐朽的清政府渡過一劫,大大推遲了中國社會的進步,是功邪?是罪邪?他的思想、他的著作卻是儒家之集大成,就是在今天,他的一些思想和著作也還是有價值的。所以,對於像他這樣一個性格堅強、思想保守、功過參半的人物,隻有曆史地、辯證地看,才不至於走向偏頗。
曾國藩聽了滿意地點點頭,站起來,叫曾紀澤扶他到新近開辟的一處園景看看。父子倆一邊走一邊說著話。他不知不覺又扯起當年帶兵打仗的話題,他對紀澤說:“我這輩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造孽事,我們曾家後世再也不要出帶兵打仗的人了。”父子倆嘮著家常,不知什麽時候已來到假山後一片竹林旁邊。忽然,一陣大風吹過,曾國藩連呼“腳麻”,便倒在兒子身上。曾紀澤慌忙把他背起,等進到屋裏,扶他躺下,他已口不能言了。不過,他頭腦十分清醒,用手指指桌子:那是他早已寫好的遺囑。曾紀澤雙手把紙小心展開,用顫抖的聲音念道:
“餘通籍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大徒傷,不勝悚惶慚赧。今將永別,特立四條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二曰主敬則身強。內而專靜統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為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已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聰明睿智,皆由此出。莊敬日強,安肆日偷,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則人悅。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於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於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饑之責。讀書學古,粗知大義,即有覺後知覺後覺之責。孔門教人,莫大於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立人達人之人,人有不悅而歸之者乎?
“四曰習勞則神欽。人一日所著之衣所進之食,與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韙之,鬼神許之,以為彼自食其力也。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動,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饈,衣必錦繡。酣豢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許也,其能久乎,古人聖君賢相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為一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練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後可以增智慧而長才識。為天下計,則心已饑已溺,一夫不獲,引為餘辜。大禹、墨子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勞而見棄,勤則博濟斯民而神祗欽仰,逸則無補於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條為餘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並傳之於子子孫孫。則餘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紀澤念到最後,止不住眼淚撲簌簌流了下來,曾紀鴻等也鳴咽垂淚。曾國藩待紀澤念完,努力把手抬起,指指自己的胸口,眼睛定定地看看紀澤、紀鴻。紀澤兄弟見了,心裏明白,一齊大聲說道:“我們一定把父親的教導牢記在心!”曾國藩聽了,臉上顯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便把頭一歪,溘然長逝了。
曾國藩死時才六十二歲。死後留下的著作有:
集十二卷,詩集四卷,批諭奏章一百二十卷,政績批牘二十四卷,日記三十四卷,尺牘五十卷,家書二十八卷。
另外還有曾氏家訓長編,編有朱子小學一卷,曆朝大事紀數卷,十八家詩鈔三十卷,紀史萬家雜鈔二十六卷,古簡本二卷,嗚原堂論二卷,論語言紅類記一卷,易象類記一卷,通鑒大事記及六家詩鈔等,浩浩然數百萬字,其中最重要的是詩、書牘、日記、奏諭。從中我們可以洞悉他的思想、情操,也可以了解他那不平凡的一生。
曾國藩死後,朝野哀痛,前往吊唁哀悼者數萬人。這在近代曆史上是極為罕見的。同治皇帝聞噩耗,也很悲痛,三天不能上朝視事,贈太傅,諡正,史稱曾正公。
《清史稿》本傳中評論他說:“至謂漢之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無以過。”曾國藩的確是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他對於清朝政府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他生不逢時,幫助了一個日益腐朽的清政府渡過一劫,大大推遲了中國社會的進步,是功邪?是罪邪?他的思想、他的著作卻是儒家之集大成,就是在今天,他的一些思想和著作也還是有價值的。所以,對於像他這樣一個性格堅強、思想保守、功過參半的人物,隻有曆史地、辯證地看,才不至於走向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