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人評論曾國藩
曾國藩的字號很多,但一般人們都認為他字伯涵,號滌生,作為近代“中興第一名臣,洋務運動領袖,聖相近代史之父”對其既譽之又貶之。以下是各家對他的評論。
臣與曾國藩相從日久,相知頗深,灼見其立功之偉,胥本於進德之勤。其生平盡瘁報國,克己省身,器識過人,堅貞自矢,不特今世所罕觀,即方之古賢臣,蓋亦未遑多讓。
何璟(江蘇巡撫)
其平日辦事,不分畦城。“其本身清儉”如寒素。其立身平實,不求立異。
何璟
曾國藩初入翰林,即與故大學士倭仁太常寺卿唐監徽寧道何桂珍講明程朱之學,克己省身,得力有自。遭值時艱,毅然以天下自任,忘身忘家,置死生禍福得喪窮通於度外,其大端則在以人事君。晉接士類,能決其人之賢否。推誠布公,不假權衡,故人皆樂為之用。其過人之識力,在能堅持定見,不為浮議所搖。
李瀚章(湖廣總督)
查該故督臣調任畿輔兩年,舉賢任能,吏治為之清肅。他如治河練兵,次第籌辦,皆有成效於地方利弊,切實講求;綱紀漸立,廢墜具修。其在任時,清理通省訟獄積案數萬件;籌助天河水災賑銀二十萬兩,尤為人所難能。
李鴻章
師相動德名位,冠絕官僚。
李鴻章
正公之為人,非一世之人,千載不常遇之也。
吳汝綸(曾國藩之幕僚)
竊嚐綜敘曾國藩之為人,其臨事謹慎,勸應繩墨,而成敗利鈍,有所不計,似漢臣諸葛亮,然遭遇盛時,建樹宏闊,則又過之;其發謀決策,應物度務,下筆千言,窮盡事理,似唐臣陸贄,然涉曆諸艱,親嚐甘苦,則又過之;其無學不窺,默究精要,而踐履篤實,始終一誠,似宋臣司馬光,然百戰勳勞,飽閱世變,則又過之。
薛福成(曾國藩的幕僚)
粵賊之發難也,起桂平,據金田,其事至微。及禍本既成,流毒遍於海內;兩外患乘之,沸鼎滔天,區夏糜爛;此曠古所未聞也。當是時,公以紳士在籍,讀禮家居,不操尺寸,雖不與聞軍國可也。乃獨以討賊自任。由今觀之,有若天所命焉。豈所謂篤生者乎?夫舉兵犯難,折而不撓,是其勇也。撥亂反正,吊元元之命,是其仁也。開誠心,布公道,囊括天下之才,而各任其器能,是其明也。收成功於李公鴻章,是其智也。天津之役,揆量彼己,辱身以安君父,是其忠也。嗚呼,可謂臣道之粹精,希世之人傑已!
黎庶昌(曾國藩之四大弟子之一)
公器量恢閎,望而知其偉人。生命趣舍是非,求信諸心,不與人為去就。而精鑒微識,一言一事,研核無遺。尤務規其大而見其遠。……在軍,戈鋌樓櫓,短長尺度,躬自省量,無或苟者榮辱得失,無關其心;而未嚐一念不周乎天下,一事不盡乎民隱。傳曰:“為仁由己,”公無愧焉。
郭嵩濤:(曾之至友)
知人之明,謀國之忠。
左宗棠(曾之幕僚)
……正將才,殆非由於天生,而為經驗所養成者。……皇太後以曾正功在國家,乃賜以爵位,為崇德報功之舉。然曾正之高深,實未可以名位虛榮量之。其所以成為大人物,乃在於道德過人,初不關其名位與勳業也。綜公生平觀之,後人諡以“正”,可謂副其實矣。
容閎(曾之幕僚)
曾正為中國曆史上最著名人物,同輩莫不奉謂泰山北鬥。
忠絕命時,有私產四千萬以遺子孫;正則身後蕭條,家人之清貧如故也。總正一生之政績,實無一汙點。其正直廉潔忠誠諸德,皆足為後人模範,故其身雖逝,而名足千古。其才大而謙,氣宏而凝,可謂完全之真君子而為清代第一流人物,亦舊教育中之特產人物。
容閎
曾國藩者,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凶。要其天資亟功名善變人也。始在翰林,豔舉聲律書法以歆諸弟。稍遊諸公名卿間,而慕聲譽,沾沾以辭蔽道真。金陵之舉,功成於曆試,亦有群率張其羽翮;非深根寧極,舉而措之為事業也。所誌不過封徹侯,圖紫光。既振旅,始為王而農行遺書,可謂知悔過矣。其功實方諸唐世王鐸鄭畋之倫。……死三十年,其家人猶曰:“吾祖民賊。”悲夫!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
章太炎(清末民初政論家、學者)
曾左之倫,起儒農韋帶間,驅鄉裏服耒之民,以破疆敵。宗棠又能將率南旅,西封天山。置其叛跡,則上度皇甫規嵩,下不失為王鐸鄭畋。命以“英雄”,誠不虛。
章太炎
曾正公,近日排滿家所最唾罵者也。而吾則愈更事而愈崇拜其人。吾以為使曾正生今日而猶壯年,則中國必由其手而獲救矣。彼惟以天性之極純厚也,故雖行破壞焉可也;惟以修行之極嚴謹也,故雖用權變焉可也。故其言曰:“紮硬寨,打死仗”,“多條理,少大言。”曰:“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彼事業之成,有所以自養者在也。其能率厲群賢以共圖事業之成,有所以孚於人且善導人者在也。吾黨不能澄清天下則已,苟有此誌,則吾謂曾正集,不可不日三複也。
梁啟超
……蓋當時所處之困難,如此其甚也。功成業定之後,論者以為乘時際會,天獨厚之;而豈知其停辛佇苦,銖積寸累,百折不回,而始有今日也?使曾正毅力稍不足者,則其為失敗之人,無可疑也。
梁啟超
凡古來能成大事者,必其自勝之力甚強者也。泰兩人不必論,古人不必論,請言最近者。
曾正自其少年有吸煙及晏起之病,後發心戒之。初常倔強,不能自克,而正視之如大敵。必拔其根株而後已焉。彼其後此能殲十餘年盤踞金陵之巨憝,正與其能殲十數年盤踞血氣之積習同一精神也。……曾正在軍,每日必填日記數條,讀書數頁,圍棋一局……自流俗人觀之,豈不以區區小節,無關大禮乎?而不知製之有節,行之有恒,實為人生品格第一大事,善覘人者,每於此覘道力焉。
梁啟超
李鴻章之於曾國藩猶管仲之鮑叔,韓信之蕭何也。不寧唯是,其一生之學行見識事業,無一不由國藩提撕之而玉成也。故鴻章實曾正肘下一人物也。非李所及,世人既有定評:雖然曾正,儒者也,使之當外交之中,其術智機警,或視李不如,未可知也。又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為心,而李則血氣甚強,無論若何大難,皆挺然以一身當之,未嚐有畏難退避之色,是亦其特長也。
梁啟超
李鴻章接人,常帶傲慢輕侮之色,俯視一切,揶揄弄開之;惟事曾正如嚴父,執禮之恭,有不知其然而然者。
梁啟超
國藩之學,以義理為根底,而不為空言靜獨所泥;以身體力行為歸,頗與顏李學派相近;以格物學禮為務,頗與顧亭林之通儒相近。禮者,典章製度,名物訓詁,無所不賅,即經世之學也。國藩之所注在此。既已超於其師友,此道德勳名之所以被於天下。故不得以純理學家目之也。
蕭一山(民國史學家)
清之曾國藩氏,殆其人歟!曾氏值鹹同之際,社會頹唐,百端傾欹,殆無亞於今日,賴其力行倡導,而風氣為之轉圜;雖爾時外患未熾,元氣來凋,國力尚未長如今日,要非以彼堅苦卓絕之誌,修己治人之方,則當時情勢未可知也。故曾氏之事業是非姑勿論,其堅卓誠信,苦心孤詣,愛民恤才之偉大胸懷,則乎尚矣。
胡哲敷(民國學者)
我們縱觀曾國藩的一生,自從道光晚年他在北京做“京官”起,便觀察人才,留心時務,後來在鹹末初年曾氏以一“在籍侍郎”,掌管軍務,講究“拙誠”,刻苦自勵,一時湘軍中人才輩出,形成一種新興的勢力,晚年間做了總督,對於自己的操守和刻苦的生活,仍不肯稍稍放鬆這種堅持的精神,便是他一生成功的原因。所以曾國藩一生,吾人除於他的為異族效力,不能不致其遺憾外,他的個人品行,做事方法,都值得我們欽佩和取法。
蔣星德
十多年的血戰,太平天國方麵失敗了,清軍終於獲得最後的成功,這是什麽原因呢?李秀成、陳玉成、石達開等,在智勇才略上豈不能和曾胡左李等比擬?也不過因為曾國藩等克己唯嚴,崇尚氣節標榜道德,身體力行,造成一時的風氣,獲得民心的愛戴,所以終於獲得最後的勝利罷了!
蔣星德
曾國藩從此不但與滿清皇帝更親密地結合在一起,而且與外國侵略者也結合在一起,厲行所謂“安內攘外”,終於將太平天國的革命火焰淹沒在幾千萬人民的血泊之中。曾國藩的這個“事業”,使他成為百年來一切出賣民族的漢奸與屠殺人民的劊子手的開山祖。
曾國藩是湖南湘鄉縣一個富農家的子弟,這一家人都有殺人的癖性。
曾國藩在這一家人裏尤為特殊,因為他不僅凶惡超人,而且還善於講道德仁義來掩蔽超人的凶惡。
曾國藩學得道學的虛偽,卻不曾受束縛於道學的迂腐。……事實上虛偽和殘忍是結合在一起的,虛偽乃是殘忍的一方麵,這兩方麵正是曾國藩這個反動派代表者的特點。
曾國藩深研程朱道學,熟悉清朝政製,當京官時已顯出他的一副手腕不同於一般的官僚。帶兵以後,雖不斷受了革命方麵的打擊,但反革命意誌卻極堅決,自稱能在受挫受辱的時候,咬牙立誌,毫不氣餒;愈是軍事棘手,眾議指摘,自己更加“心時力定”,“從耐煩二字痛下功夫”。後來一切反動統治階級崇奉這個曾“正公”作模範,作祖師,認他“是我國舊化(封建化的反動黑暗麵)的代表人物,甚至是理想人物”,把他的漢奸反革命方法及其投降妥協的外交路線,當作統治人民與麻醉青年的經典,完全是有理由的。
滿清昏聵賣國,曾國藩精明賣國,他的才幹勝任反革命的內戰首魁,因之他也勝任賣國能手。
曾國藩是封建中國數千年尤其是兩宋以下封建統治階級一切黑暗精神的最大體現者,又是鴉片戰爭後百年來一切對外投降對內屠殺的反革命的漢奸劊子手們的“安內攘外”路線的第一個大師,在這一點上,他的確是盡了“繼往開來”的任務。
範瀾(現代史學家)
又如鹹豐年間,太平天國起自廣西,東南諸省指顧而定,……及漢人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等練湘軍淮軍,以與太平天國相殺,前後十四年,漢人相屠殆盡,滿人複安坐以有中國。凡此事皆百年事,我父老子弟耳熟能詳者也……彼曾、胡、左、李諸人,是何心肝,必欲使其祖國即將存而複亡,使其同胞既得自由而複為奴隸乎?
中國之見滅於滿清,二百六十餘年,而莫能恢複者,初非滿人能滅之,能有之也,因有漢奸以虎作倀,殘同胞而媚異種,始有吳三桂、洪承疇以作俑,繼有曾國藩、左宗棠為厲……
孫中山
愚於近人,獨眼曾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
**早年評曾國藩
有辦事之人,有傳教之人。前如諸葛武侯範希,後如孔孟朱陸王陽明等是也。宋韓範並稱,清曾左並稱,然韓左辦事之人也,範曾辦事而兼傳教之人也。
**早年評曾國藩
作為抗擊叛亂的傑出之士的領袖曾國藩出身於一個地主家庭,他在教育和社會上雖有抱負,但還不屬於縉紳門第。曾國藩受教於私墊和著名的長沙嶽麓書院經世派的一個中心。……到十九世紀中葉他就在京官的上層站穩了腳。
對曾國藩這位年輕官員發生重要影響的是唐的程朱理學的複興傾向、經世派的務實精神以及桐城學派提倡嚴謹風的原則。在當時的士林的爭論中,曾國藩傾向於折中主義,即將考據與對道德複興的關心調和起來。不過整個而言,曾國藩的性格和見解受唐和蒙古學者倭仁的拘謹陰沉的作風熏陶最深。他是一位活動家,但非常保守,這種氣質恰好碰到了傳統的中國遭逢內外激烈挑戰的曆史時刻。它非常適合於堅持反叛逆和反道德放任的路線,因為它使曾國藩及其追隨者在麵對他們的千秋大業時能接受鍛煉,變成剛腸硬漢。
菲利普a庫恩(芝加哥大學曆史教授)
二、曾國藩大事年表
嘉慶十六年(1811)
十月十一日生於湖南湘鄉縣荷塘二十四都天子坪村白玉堂(今屬雙峰縣荷葉鎮),乳名寬一。
嘉慶廿一年(1816)
入家塾讀書,由其父曾麟書教讀《三字經》等。
道光十年(1830)
肄業於衡陽唐氏家塾,並與歐陽凝祉之女成婚。
道光十三年(1833)
先就讀陳氏宗祠,旋應縣試中秀才,入縣學。
道光十四年(1834)
秋肄業於長沙嶽麓書院,考取湖南鄉試第36名舉人。
十一月自家啟程赴京參加翌年會試,途中與同鄉劉蓉在長沙訂交。
道光十八年(1838)
三月會試中第38名貢士。
四月中旬殿試取三甲第42名,賜同進士出身。
四月下旬朝考一等第三名,由道光皇帝“拔置第二名”,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館深造。由會試總裁穆彰阿提議改名國藩。
道光廿四年(1844)
四月十六日由郭嵩燾引薦結識江忠源。
道光廿五年(1845)
九月廿四日升任翰林院侍講學士。李鴻章以年家子投其門下受業。
道光廿七年(1847)
六月初二日升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道光廿九年(1849)
正月廿二日升任禮部右侍郎。
道光三十年(1850)
三月應鹹豐皇帝詔,奏薦吳廷棟、江忠源等五人。
鹹豐元年(1851)
三月疏陳簡練軍實以裕國用。
四月上疏批評鹹豐皇帝,語多激直,幸有軍機大臣季昌芝等求情免於獲罪。
鹹豐二年(1852)
七月聞母喪,回籍奔喪。
十一月廿九日奉旨幫辦湖南團練事務。
十二月十七日攜弟國荃自家鄉啟程赴長沙治團練。
鹹豐三年(1853)
六月會同駱秉章派羅澤南等率湘勇三千六百人赴援江西南昌。
八月移駐衡州練兵。
九月擬定營製、營規、餉章等,決心別樹一幟練湘軍。
十月設造船廠於衡州,籌建湘軍水師。
十二月設造船分廠於湘潭,為出師東征作準備。
鹹豐四年(1854)
正月廿八日從衡州出師東征,作《討粵匪檄》動員各方人士參軍參戰。
三月初二日率湘軍水陸各營占領湘北重鎮嶽州。
四月初二日湘軍大敗於靖港,國藩投水自殺被人救起。
四月初五日塔齊布、彭玉麟、楊載福部攻占湘潭。
七月湘軍連克嶽州、武昌、漢陽、田家鎮。
十二月廿五日大敗於南康,再次欲投水自盡,為羅澤南力勸作罷。
鹹豐五年(1855)
七月廿三日調彭玉麟接替戰死之蕭捷三統領內湖水師。
九月補授兵部右侍郎。
鹹豐六年(1856)
二月十八日周鳳山軍大敗於樟樹鎮,南昌危急。
二月廿日坐鎮南昌,調水陸各軍護衛省城,並奏調羅澤南回援江西。
八月弟國荃募勇赴援江西,與周鳳山部合攻吉安,由吉安知府黃冕供餉,稱其軍為吉字營。
鹹豐七年(1857)
二月廿一日與弟國華、國荃回籍治父喪。
鹹豐八年(1858)
三月湖北巡撫胡林翼奏請起複國藩,令其督軍援浙。
六月初七日奉命從家鄉啟行援浙。
八月初八日弟國荃等軍攻占吉安府。
十月初十日弟國華與李續賓戰死於安徽三河鎮。
十二月十一日李鴻章抵建昌,入曾國藩幕府,負責案等事。
鹹豐十年(1860)
四月廿一日奉旨署理兩江總督加兵部尚書銜。
七月初七日補授兩江總督,兼任欽差大臣督辦江西軍務。
鹹豐十一年(1861)
五月初一日湘軍攻占集賢關。
八月初一日湘軍攻占安慶。
九月初二日弟國荃率軍自安慶啟行,圍攻太平天國首都天京。
十月十八日奉旨督辦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軍務,節製所屬巡撫、提、鎮等武官員。
同治元年(1862)
三月初八日派李鴻章率淮軍赴援上海。
五月初三日弟國荃率軍進駐雨花台,發起圍攻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之勢。
是年設安慶內械所製造船炮,開啟洋務運動之先河。
同治三年(1864)
六月十六日弟國荃等部湘軍攻占太平天國首都天京。
六月廿四日加賞太子太保銜,賜封一等侯爵,世襲罔替,賞戴雙眼花翎;弟國荃賞加太子少保銜,賜封一等伯爵,賞戴雙眼花翎。
七月親自審訊李秀成、洲仁達、洪仁發等,並誅之於江寧。
同治四年(1865)
五月初三日諭令為欽差大臣赴山東一帶督剿撚軍。
五月初九日諭令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
同治五年(1866)
是年與李鴻章等創辦江南製造總局於上海,加快了洋務自強新政的步伐。
十一月初六日接奉回任兩江總督諭旨;李鴻章以欽差大臣專辦剿撚事宜。
同治六年(1867)
正月十九日正式接任兩江總督、通商事務大臣關防。
五月初九日授體仁閣大學士,仍留兩江總督任。
十二月初十日東撚軍宣告失敗。
十二月十二日以追剿撚軍有功賞加騎都尉世職。
同治七年(1868)
四月廿四日改授武英殿大學士。
閏四月至上海查閱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各項工程及視察江寧至上海間水陸各營。
六月廿八日西撚軍被圍於黃河、運河、徒駐河之間,宣告覆滅。
七月廿日奉旨調任直隸總督。
八月十三日江南製造總局造成的第一艘輪船駛抵江寧,國藩登船試航,取名“恬吉號”。
十一月初四日由江寧啟行赴直隸總督任。
同治八年(1869)
五月廿一日奏請以湘軍軍製改造直隸練軍。
七月初七日作《勸學篇示直隸士子》,提出儒學分義理、考據、經濟、辭章四科,唯義理為治學之根本。
九月核定直隸練軍章程,以湘軍軍製全麵取代綠營軍製。
十月查勘直隸河工,校閱天津洋槍隊。
同治九年(1870)
五月廿三日天津教案發生。
五月廿六日接奉查辦天津教案諭旨。
六月初三日預立遺囑數條付子紀澤、紀鴻。
六月初十日抵天津。
六月廿一日法國公使羅淑亞提出以天津地方官“三員論抵”等要求,國藩據理拒絕。
六月廿三日與崇厚會奏,請將張光藻、劉傑等送刑部論罪。
六月廿六日以身體不支為由,奏請另簡大員來津協助查辦教案。
八月初四日接奉廷寄,兩江總督馬新貽遇刺身亡,調國藩回任兩江總督,李鴻章接任直隸總督。
十一月十七日奉旨充任通商事務大臣。
同治十年(1871)
正月十二日奏陳籌議海防、江防事宜。
七月初三日與李鴻章會銜奏派留學美國事宜。
八月十三日檢閱江寧、揚州、清江浦、鎮江、丹陽、常州、蘇州和鬆江各軍營。
十月初七日抵上海,查閱江南製造總局所屬各廠。
同治十一年(1872)
正月廿三日即日起時發腳麻之症,舌蹇不能語。
二月初四日腳麻、舌蹇加重,當日晚卒於兩江總督衙署。
曾國藩的字號很多,但一般人們都認為他字伯涵,號滌生,作為近代“中興第一名臣,洋務運動領袖,聖相近代史之父”對其既譽之又貶之。以下是各家對他的評論。
臣與曾國藩相從日久,相知頗深,灼見其立功之偉,胥本於進德之勤。其生平盡瘁報國,克己省身,器識過人,堅貞自矢,不特今世所罕觀,即方之古賢臣,蓋亦未遑多讓。
何璟(江蘇巡撫)
其平日辦事,不分畦城。“其本身清儉”如寒素。其立身平實,不求立異。
何璟
曾國藩初入翰林,即與故大學士倭仁太常寺卿唐監徽寧道何桂珍講明程朱之學,克己省身,得力有自。遭值時艱,毅然以天下自任,忘身忘家,置死生禍福得喪窮通於度外,其大端則在以人事君。晉接士類,能決其人之賢否。推誠布公,不假權衡,故人皆樂為之用。其過人之識力,在能堅持定見,不為浮議所搖。
李瀚章(湖廣總督)
查該故督臣調任畿輔兩年,舉賢任能,吏治為之清肅。他如治河練兵,次第籌辦,皆有成效於地方利弊,切實講求;綱紀漸立,廢墜具修。其在任時,清理通省訟獄積案數萬件;籌助天河水災賑銀二十萬兩,尤為人所難能。
李鴻章
師相動德名位,冠絕官僚。
李鴻章
正公之為人,非一世之人,千載不常遇之也。
吳汝綸(曾國藩之幕僚)
竊嚐綜敘曾國藩之為人,其臨事謹慎,勸應繩墨,而成敗利鈍,有所不計,似漢臣諸葛亮,然遭遇盛時,建樹宏闊,則又過之;其發謀決策,應物度務,下筆千言,窮盡事理,似唐臣陸贄,然涉曆諸艱,親嚐甘苦,則又過之;其無學不窺,默究精要,而踐履篤實,始終一誠,似宋臣司馬光,然百戰勳勞,飽閱世變,則又過之。
薛福成(曾國藩的幕僚)
粵賊之發難也,起桂平,據金田,其事至微。及禍本既成,流毒遍於海內;兩外患乘之,沸鼎滔天,區夏糜爛;此曠古所未聞也。當是時,公以紳士在籍,讀禮家居,不操尺寸,雖不與聞軍國可也。乃獨以討賊自任。由今觀之,有若天所命焉。豈所謂篤生者乎?夫舉兵犯難,折而不撓,是其勇也。撥亂反正,吊元元之命,是其仁也。開誠心,布公道,囊括天下之才,而各任其器能,是其明也。收成功於李公鴻章,是其智也。天津之役,揆量彼己,辱身以安君父,是其忠也。嗚呼,可謂臣道之粹精,希世之人傑已!
黎庶昌(曾國藩之四大弟子之一)
公器量恢閎,望而知其偉人。生命趣舍是非,求信諸心,不與人為去就。而精鑒微識,一言一事,研核無遺。尤務規其大而見其遠。……在軍,戈鋌樓櫓,短長尺度,躬自省量,無或苟者榮辱得失,無關其心;而未嚐一念不周乎天下,一事不盡乎民隱。傳曰:“為仁由己,”公無愧焉。
郭嵩濤:(曾之至友)
知人之明,謀國之忠。
左宗棠(曾之幕僚)
……正將才,殆非由於天生,而為經驗所養成者。……皇太後以曾正功在國家,乃賜以爵位,為崇德報功之舉。然曾正之高深,實未可以名位虛榮量之。其所以成為大人物,乃在於道德過人,初不關其名位與勳業也。綜公生平觀之,後人諡以“正”,可謂副其實矣。
容閎(曾之幕僚)
曾正為中國曆史上最著名人物,同輩莫不奉謂泰山北鬥。
忠絕命時,有私產四千萬以遺子孫;正則身後蕭條,家人之清貧如故也。總正一生之政績,實無一汙點。其正直廉潔忠誠諸德,皆足為後人模範,故其身雖逝,而名足千古。其才大而謙,氣宏而凝,可謂完全之真君子而為清代第一流人物,亦舊教育中之特產人物。
容閎
曾國藩者,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凶。要其天資亟功名善變人也。始在翰林,豔舉聲律書法以歆諸弟。稍遊諸公名卿間,而慕聲譽,沾沾以辭蔽道真。金陵之舉,功成於曆試,亦有群率張其羽翮;非深根寧極,舉而措之為事業也。所誌不過封徹侯,圖紫光。既振旅,始為王而農行遺書,可謂知悔過矣。其功實方諸唐世王鐸鄭畋之倫。……死三十年,其家人猶曰:“吾祖民賊。”悲夫!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
章太炎(清末民初政論家、學者)
曾左之倫,起儒農韋帶間,驅鄉裏服耒之民,以破疆敵。宗棠又能將率南旅,西封天山。置其叛跡,則上度皇甫規嵩,下不失為王鐸鄭畋。命以“英雄”,誠不虛。
章太炎
曾正公,近日排滿家所最唾罵者也。而吾則愈更事而愈崇拜其人。吾以為使曾正生今日而猶壯年,則中國必由其手而獲救矣。彼惟以天性之極純厚也,故雖行破壞焉可也;惟以修行之極嚴謹也,故雖用權變焉可也。故其言曰:“紮硬寨,打死仗”,“多條理,少大言。”曰:“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彼事業之成,有所以自養者在也。其能率厲群賢以共圖事業之成,有所以孚於人且善導人者在也。吾黨不能澄清天下則已,苟有此誌,則吾謂曾正集,不可不日三複也。
梁啟超
……蓋當時所處之困難,如此其甚也。功成業定之後,論者以為乘時際會,天獨厚之;而豈知其停辛佇苦,銖積寸累,百折不回,而始有今日也?使曾正毅力稍不足者,則其為失敗之人,無可疑也。
梁啟超
凡古來能成大事者,必其自勝之力甚強者也。泰兩人不必論,古人不必論,請言最近者。
曾正自其少年有吸煙及晏起之病,後發心戒之。初常倔強,不能自克,而正視之如大敵。必拔其根株而後已焉。彼其後此能殲十餘年盤踞金陵之巨憝,正與其能殲十數年盤踞血氣之積習同一精神也。……曾正在軍,每日必填日記數條,讀書數頁,圍棋一局……自流俗人觀之,豈不以區區小節,無關大禮乎?而不知製之有節,行之有恒,實為人生品格第一大事,善覘人者,每於此覘道力焉。
梁啟超
李鴻章之於曾國藩猶管仲之鮑叔,韓信之蕭何也。不寧唯是,其一生之學行見識事業,無一不由國藩提撕之而玉成也。故鴻章實曾正肘下一人物也。非李所及,世人既有定評:雖然曾正,儒者也,使之當外交之中,其術智機警,或視李不如,未可知也。又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為心,而李則血氣甚強,無論若何大難,皆挺然以一身當之,未嚐有畏難退避之色,是亦其特長也。
梁啟超
李鴻章接人,常帶傲慢輕侮之色,俯視一切,揶揄弄開之;惟事曾正如嚴父,執禮之恭,有不知其然而然者。
梁啟超
國藩之學,以義理為根底,而不為空言靜獨所泥;以身體力行為歸,頗與顏李學派相近;以格物學禮為務,頗與顧亭林之通儒相近。禮者,典章製度,名物訓詁,無所不賅,即經世之學也。國藩之所注在此。既已超於其師友,此道德勳名之所以被於天下。故不得以純理學家目之也。
蕭一山(民國史學家)
清之曾國藩氏,殆其人歟!曾氏值鹹同之際,社會頹唐,百端傾欹,殆無亞於今日,賴其力行倡導,而風氣為之轉圜;雖爾時外患未熾,元氣來凋,國力尚未長如今日,要非以彼堅苦卓絕之誌,修己治人之方,則當時情勢未可知也。故曾氏之事業是非姑勿論,其堅卓誠信,苦心孤詣,愛民恤才之偉大胸懷,則乎尚矣。
胡哲敷(民國學者)
我們縱觀曾國藩的一生,自從道光晚年他在北京做“京官”起,便觀察人才,留心時務,後來在鹹末初年曾氏以一“在籍侍郎”,掌管軍務,講究“拙誠”,刻苦自勵,一時湘軍中人才輩出,形成一種新興的勢力,晚年間做了總督,對於自己的操守和刻苦的生活,仍不肯稍稍放鬆這種堅持的精神,便是他一生成功的原因。所以曾國藩一生,吾人除於他的為異族效力,不能不致其遺憾外,他的個人品行,做事方法,都值得我們欽佩和取法。
蔣星德
十多年的血戰,太平天國方麵失敗了,清軍終於獲得最後的成功,這是什麽原因呢?李秀成、陳玉成、石達開等,在智勇才略上豈不能和曾胡左李等比擬?也不過因為曾國藩等克己唯嚴,崇尚氣節標榜道德,身體力行,造成一時的風氣,獲得民心的愛戴,所以終於獲得最後的勝利罷了!
蔣星德
曾國藩從此不但與滿清皇帝更親密地結合在一起,而且與外國侵略者也結合在一起,厲行所謂“安內攘外”,終於將太平天國的革命火焰淹沒在幾千萬人民的血泊之中。曾國藩的這個“事業”,使他成為百年來一切出賣民族的漢奸與屠殺人民的劊子手的開山祖。
曾國藩是湖南湘鄉縣一個富農家的子弟,這一家人都有殺人的癖性。
曾國藩在這一家人裏尤為特殊,因為他不僅凶惡超人,而且還善於講道德仁義來掩蔽超人的凶惡。
曾國藩學得道學的虛偽,卻不曾受束縛於道學的迂腐。……事實上虛偽和殘忍是結合在一起的,虛偽乃是殘忍的一方麵,這兩方麵正是曾國藩這個反動派代表者的特點。
曾國藩深研程朱道學,熟悉清朝政製,當京官時已顯出他的一副手腕不同於一般的官僚。帶兵以後,雖不斷受了革命方麵的打擊,但反革命意誌卻極堅決,自稱能在受挫受辱的時候,咬牙立誌,毫不氣餒;愈是軍事棘手,眾議指摘,自己更加“心時力定”,“從耐煩二字痛下功夫”。後來一切反動統治階級崇奉這個曾“正公”作模範,作祖師,認他“是我國舊化(封建化的反動黑暗麵)的代表人物,甚至是理想人物”,把他的漢奸反革命方法及其投降妥協的外交路線,當作統治人民與麻醉青年的經典,完全是有理由的。
滿清昏聵賣國,曾國藩精明賣國,他的才幹勝任反革命的內戰首魁,因之他也勝任賣國能手。
曾國藩是封建中國數千年尤其是兩宋以下封建統治階級一切黑暗精神的最大體現者,又是鴉片戰爭後百年來一切對外投降對內屠殺的反革命的漢奸劊子手們的“安內攘外”路線的第一個大師,在這一點上,他的確是盡了“繼往開來”的任務。
範瀾(現代史學家)
又如鹹豐年間,太平天國起自廣西,東南諸省指顧而定,……及漢人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等練湘軍淮軍,以與太平天國相殺,前後十四年,漢人相屠殆盡,滿人複安坐以有中國。凡此事皆百年事,我父老子弟耳熟能詳者也……彼曾、胡、左、李諸人,是何心肝,必欲使其祖國即將存而複亡,使其同胞既得自由而複為奴隸乎?
中國之見滅於滿清,二百六十餘年,而莫能恢複者,初非滿人能滅之,能有之也,因有漢奸以虎作倀,殘同胞而媚異種,始有吳三桂、洪承疇以作俑,繼有曾國藩、左宗棠為厲……
孫中山
愚於近人,獨眼曾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
**早年評曾國藩
有辦事之人,有傳教之人。前如諸葛武侯範希,後如孔孟朱陸王陽明等是也。宋韓範並稱,清曾左並稱,然韓左辦事之人也,範曾辦事而兼傳教之人也。
**早年評曾國藩
作為抗擊叛亂的傑出之士的領袖曾國藩出身於一個地主家庭,他在教育和社會上雖有抱負,但還不屬於縉紳門第。曾國藩受教於私墊和著名的長沙嶽麓書院經世派的一個中心。……到十九世紀中葉他就在京官的上層站穩了腳。
對曾國藩這位年輕官員發生重要影響的是唐的程朱理學的複興傾向、經世派的務實精神以及桐城學派提倡嚴謹風的原則。在當時的士林的爭論中,曾國藩傾向於折中主義,即將考據與對道德複興的關心調和起來。不過整個而言,曾國藩的性格和見解受唐和蒙古學者倭仁的拘謹陰沉的作風熏陶最深。他是一位活動家,但非常保守,這種氣質恰好碰到了傳統的中國遭逢內外激烈挑戰的曆史時刻。它非常適合於堅持反叛逆和反道德放任的路線,因為它使曾國藩及其追隨者在麵對他們的千秋大業時能接受鍛煉,變成剛腸硬漢。
菲利普a庫恩(芝加哥大學曆史教授)
二、曾國藩大事年表
嘉慶十六年(1811)
十月十一日生於湖南湘鄉縣荷塘二十四都天子坪村白玉堂(今屬雙峰縣荷葉鎮),乳名寬一。
嘉慶廿一年(1816)
入家塾讀書,由其父曾麟書教讀《三字經》等。
道光十年(1830)
肄業於衡陽唐氏家塾,並與歐陽凝祉之女成婚。
道光十三年(1833)
先就讀陳氏宗祠,旋應縣試中秀才,入縣學。
道光十四年(1834)
秋肄業於長沙嶽麓書院,考取湖南鄉試第36名舉人。
十一月自家啟程赴京參加翌年會試,途中與同鄉劉蓉在長沙訂交。
道光十八年(1838)
三月會試中第38名貢士。
四月中旬殿試取三甲第42名,賜同進士出身。
四月下旬朝考一等第三名,由道光皇帝“拔置第二名”,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館深造。由會試總裁穆彰阿提議改名國藩。
道光廿四年(1844)
四月十六日由郭嵩燾引薦結識江忠源。
道光廿五年(1845)
九月廿四日升任翰林院侍講學士。李鴻章以年家子投其門下受業。
道光廿七年(1847)
六月初二日升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道光廿九年(1849)
正月廿二日升任禮部右侍郎。
道光三十年(1850)
三月應鹹豐皇帝詔,奏薦吳廷棟、江忠源等五人。
鹹豐元年(1851)
三月疏陳簡練軍實以裕國用。
四月上疏批評鹹豐皇帝,語多激直,幸有軍機大臣季昌芝等求情免於獲罪。
鹹豐二年(1852)
七月聞母喪,回籍奔喪。
十一月廿九日奉旨幫辦湖南團練事務。
十二月十七日攜弟國荃自家鄉啟程赴長沙治團練。
鹹豐三年(1853)
六月會同駱秉章派羅澤南等率湘勇三千六百人赴援江西南昌。
八月移駐衡州練兵。
九月擬定營製、營規、餉章等,決心別樹一幟練湘軍。
十月設造船廠於衡州,籌建湘軍水師。
十二月設造船分廠於湘潭,為出師東征作準備。
鹹豐四年(1854)
正月廿八日從衡州出師東征,作《討粵匪檄》動員各方人士參軍參戰。
三月初二日率湘軍水陸各營占領湘北重鎮嶽州。
四月初二日湘軍大敗於靖港,國藩投水自殺被人救起。
四月初五日塔齊布、彭玉麟、楊載福部攻占湘潭。
七月湘軍連克嶽州、武昌、漢陽、田家鎮。
十二月廿五日大敗於南康,再次欲投水自盡,為羅澤南力勸作罷。
鹹豐五年(1855)
七月廿三日調彭玉麟接替戰死之蕭捷三統領內湖水師。
九月補授兵部右侍郎。
鹹豐六年(1856)
二月十八日周鳳山軍大敗於樟樹鎮,南昌危急。
二月廿日坐鎮南昌,調水陸各軍護衛省城,並奏調羅澤南回援江西。
八月弟國荃募勇赴援江西,與周鳳山部合攻吉安,由吉安知府黃冕供餉,稱其軍為吉字營。
鹹豐七年(1857)
二月廿一日與弟國華、國荃回籍治父喪。
鹹豐八年(1858)
三月湖北巡撫胡林翼奏請起複國藩,令其督軍援浙。
六月初七日奉命從家鄉啟行援浙。
八月初八日弟國荃等軍攻占吉安府。
十月初十日弟國華與李續賓戰死於安徽三河鎮。
十二月十一日李鴻章抵建昌,入曾國藩幕府,負責案等事。
鹹豐十年(1860)
四月廿一日奉旨署理兩江總督加兵部尚書銜。
七月初七日補授兩江總督,兼任欽差大臣督辦江西軍務。
鹹豐十一年(1861)
五月初一日湘軍攻占集賢關。
八月初一日湘軍攻占安慶。
九月初二日弟國荃率軍自安慶啟行,圍攻太平天國首都天京。
十月十八日奉旨督辦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軍務,節製所屬巡撫、提、鎮等武官員。
同治元年(1862)
三月初八日派李鴻章率淮軍赴援上海。
五月初三日弟國荃率軍進駐雨花台,發起圍攻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之勢。
是年設安慶內械所製造船炮,開啟洋務運動之先河。
同治三年(1864)
六月十六日弟國荃等部湘軍攻占太平天國首都天京。
六月廿四日加賞太子太保銜,賜封一等侯爵,世襲罔替,賞戴雙眼花翎;弟國荃賞加太子少保銜,賜封一等伯爵,賞戴雙眼花翎。
七月親自審訊李秀成、洲仁達、洪仁發等,並誅之於江寧。
同治四年(1865)
五月初三日諭令為欽差大臣赴山東一帶督剿撚軍。
五月初九日諭令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
同治五年(1866)
是年與李鴻章等創辦江南製造總局於上海,加快了洋務自強新政的步伐。
十一月初六日接奉回任兩江總督諭旨;李鴻章以欽差大臣專辦剿撚事宜。
同治六年(1867)
正月十九日正式接任兩江總督、通商事務大臣關防。
五月初九日授體仁閣大學士,仍留兩江總督任。
十二月初十日東撚軍宣告失敗。
十二月十二日以追剿撚軍有功賞加騎都尉世職。
同治七年(1868)
四月廿四日改授武英殿大學士。
閏四月至上海查閱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各項工程及視察江寧至上海間水陸各營。
六月廿八日西撚軍被圍於黃河、運河、徒駐河之間,宣告覆滅。
七月廿日奉旨調任直隸總督。
八月十三日江南製造總局造成的第一艘輪船駛抵江寧,國藩登船試航,取名“恬吉號”。
十一月初四日由江寧啟行赴直隸總督任。
同治八年(1869)
五月廿一日奏請以湘軍軍製改造直隸練軍。
七月初七日作《勸學篇示直隸士子》,提出儒學分義理、考據、經濟、辭章四科,唯義理為治學之根本。
九月核定直隸練軍章程,以湘軍軍製全麵取代綠營軍製。
十月查勘直隸河工,校閱天津洋槍隊。
同治九年(1870)
五月廿三日天津教案發生。
五月廿六日接奉查辦天津教案諭旨。
六月初三日預立遺囑數條付子紀澤、紀鴻。
六月初十日抵天津。
六月廿一日法國公使羅淑亞提出以天津地方官“三員論抵”等要求,國藩據理拒絕。
六月廿三日與崇厚會奏,請將張光藻、劉傑等送刑部論罪。
六月廿六日以身體不支為由,奏請另簡大員來津協助查辦教案。
八月初四日接奉廷寄,兩江總督馬新貽遇刺身亡,調國藩回任兩江總督,李鴻章接任直隸總督。
十一月十七日奉旨充任通商事務大臣。
同治十年(1871)
正月十二日奏陳籌議海防、江防事宜。
七月初三日與李鴻章會銜奏派留學美國事宜。
八月十三日檢閱江寧、揚州、清江浦、鎮江、丹陽、常州、蘇州和鬆江各軍營。
十月初七日抵上海,查閱江南製造總局所屬各廠。
同治十一年(1872)
正月廿三日即日起時發腳麻之症,舌蹇不能語。
二月初四日腳麻、舌蹇加重,當日晚卒於兩江總督衙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