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三十號,早已經準備好的一車車的《天津日報》,開始從廣寧門中運入京城。
這些報紙李植已經準備了三、四天,實際上,李植運入京城的這一刊《天津日報》,是專門選的四月二十五日版“太仆寺藏銀專刊”。這一天的《天津日報》連篇累牘,報道的內容全部是錦州大戰關鍵時刻太仆寺藏匿馬政銀子不報,導致錦州大戰險些大敗,十七萬將士險些全軍覆沒的種種事實。
這一天的《天津日報》很短,隻有一張紙,四個版麵。除了頭版的“事情簡述”說清楚事情的大概情況,第二版、第三版和第四版就是一些簡單的評論。
頭版的事情簡述隻有一千個字,卻用大號字體占據了整整一版。全文用白話文寫,標題叫做《無恥文官陰謀想讓錦州大戰戰敗!津國公率兵問罪!》裏麵介紹了在錦州大戰眼看可以拖垮滿清的關鍵時刻,吳甡四人謀劃,戶部和太仆寺官員配合,欺君罔上藏匿馬政銀子的經過,以及四人的意圖:讓錦州大戰戰敗。文章最後用幾句話講清楚:津國公十六萬大軍是為了殺這些奸臣而包圍京城的。
後麵三版的評論也是較大字體印刷的,篇幅不長。《天津日報》最好的評論員齊上陣,力圖用最短的篇幅說明白太仆寺藏銀的卑鄙至極和影響深遠,標準就是“言簡意賅振聾發聵”。
有的從前線將士的性命角度闡述,說明錦州大戰若是戰敗,十七萬將士會如何慘遭追殺,會死傷多少。從錦州到山海關幾百裏,清軍鐵蹄不會放過任何一個逃兵。有多少父母將失去年輕的孩子,有多少妻子會失去新婚的丈夫。
有的從江山社稷角度闡述,說明錦州大戰若是敗了,大明的處境會糟糕到什麽程度。評論員詳細對比了明軍剩餘部隊和清軍的戰力,一針見血的指出,錦州若敗,大明時日無多。
有評論員從華夏文明的角度闡述,說明錦州若敗,華夏衣冠恐怕將不複存。嗜殺成性的韃子要入關殺多少人!根據遼東漢人的遭遇推測,說明天下的漢人被殺一、兩千萬怕都是少的。
更有評論員從百姓利益的角度闡述,說明錦州若敗大明若亡,天下漢人恐怕都將剃發為奴,做韃子統治下的次等人。
一頁報紙剛剛四版,全部都用大字,四版合起來不過五千字,卻已經把太仆寺藏銀一事的利害說了清楚明白。
這樣的報紙,李植在天津花了幾天印了十萬份,裝了十車悄悄運進了京城。
到了京城各大菜市場門口,李植的密衛們保護在外圍,防止官員子弟和士紳衝擊發報車。而報社的夥計就開始朝京城的百姓分發報紙。
“看報嘍!看報嘍!津國公的《天津日報》!講的是太仆寺藏銀二百萬,陰謀想讓錦州大戰戰敗!津國公率兵問罪!包圍京城的事情!”
“看報嘍,看了報紙,就明白京城為什麽遭兵災了!”
“不要錢的《天津日報》,看了就知道為什麽京城打仗了!”
想控製一個地方的輿論,是非常難的。各地的士紳是各地的地方領袖,是讀書人的衣食父母,在當地往往說一不二。而且這些人往往有家丁武裝,會明裏暗裏破壞李植的報紙事業,讓讀報人不敢出來讀報。
李植的報紙想長期控製一地的輿論,往往需要武力護航。
但傳播一個消息,說明一件簡單的事情,撒播某一天的報紙,卻是簡單的事情。尤其在十六萬邊軍包圍京城,百姓們急於想知道為什麽的時間點上,用言簡意賅的報紙散播一個事實,就像在幹旱的樹枝裏點了一把火。
轟一聲,火焰就會燒起來。
士紳們消息靈通,知道李植為什麽率師包圍京城。這次討伐李植完全是正義的,仇恨李植的士紳們當然不會把這個事實宣傳出去。實際上,此時的京城散布著各種謠言,什麽李植造反,什麽李植要清君側,什麽十六萬邊軍要弑君,各種各樣。
這些消息,百姓們基本上是不相信的。津國公一直是朝廷的中流砥柱,而且商人出身素來野心不大。怎麽突然間就造反了?而且津國公和各地征調的總兵們也不熟,怎麽一下子就把這些人全網羅起來一起造反了?
這串通一氣的速度,也太快了點。各個本來不認識的總兵團結起來幹謀逆大事,怎麽利益分配,以後怎麽分座次,甚至怎麽瓜分這個國家,打完錦州大戰半個月時間就全部達成默契了,全部互相信任了?怎麽看都不現實。
而且十六萬邊軍陳兵京郊,也並未攻城,不像是造反。
謠言大多是假的。
那真相是什麽呢?百姓們不知道,卻急於知道。
在京城免費派發的《天津日報》,像是久旱天落下的甘雨,讓百姓們眼睛一亮。雖然百姓們大多不識字,但京城裏讀過書的人不少,哪條街上沒有十幾個識字的?沒有幾個賬房先生?隻要搶下一份《天津日報》,拿著報紙去找這些識字的就是了。
這些沒有功名的識字的,絕大多數也是貧寒出身。雖然這些識字的大多有些優越感,和士紳們走得近些,不太願意為百姓讀報。但隻要十個裏麵有一個人把報紙的內容說出來,百姓們就能知道真相。
一般的報紙內容不涉及百姓切身利益,除非是大規模念報人口口傳播,否則很難把報紙的內容傳到各家各戶。就算有一、兩個念報人讀出內容,傳播也僅僅到此為止。所以士紳們很容易控製。
但此時情況不同,對於遭兵災的京城百姓來說,此時真相是急於知道的,是關乎切身利益的。隻要有一個讀書人把報紙上的消息告訴給百姓,百姓們就能口口相傳,把這個致命的真相飛速傳播出去。
聽到李植辦報人的吆喝,百姓們一個個擁了上來,搶奪報紙。辦報人們在京城分成五十個點一份一份地分發,隻用了半個時辰,就把十萬份報紙全部發了出去。
有零零星星的士紳子弟出來阻撓報紙傳播,都被李植的密衛放倒在外麵。等到聽到消息的士紳們漸漸反應過來,有組織的出現想阻止報紙傳播,報紙已經全部發出去了。李植的人員腳底抹油,撤了。
很快,就有個別熱心的識字者為百姓讀了報。然後百姓們口口相傳,將報紙上的內容傳播了出去。
十六萬邊軍為什麽圍城,為什麽如此義憤填膺,圍城不攻有什麽訴求。錦州大戰為什麽本可以不戰而勝,太仆寺藏匿銀子有多麽惡劣,津國公率兵圍城要殺哪些人,這些真相像是一陣風似的傳遍了全城。
這些報紙李植已經準備了三、四天,實際上,李植運入京城的這一刊《天津日報》,是專門選的四月二十五日版“太仆寺藏銀專刊”。這一天的《天津日報》連篇累牘,報道的內容全部是錦州大戰關鍵時刻太仆寺藏匿馬政銀子不報,導致錦州大戰險些大敗,十七萬將士險些全軍覆沒的種種事實。
這一天的《天津日報》很短,隻有一張紙,四個版麵。除了頭版的“事情簡述”說清楚事情的大概情況,第二版、第三版和第四版就是一些簡單的評論。
頭版的事情簡述隻有一千個字,卻用大號字體占據了整整一版。全文用白話文寫,標題叫做《無恥文官陰謀想讓錦州大戰戰敗!津國公率兵問罪!》裏麵介紹了在錦州大戰眼看可以拖垮滿清的關鍵時刻,吳甡四人謀劃,戶部和太仆寺官員配合,欺君罔上藏匿馬政銀子的經過,以及四人的意圖:讓錦州大戰戰敗。文章最後用幾句話講清楚:津國公十六萬大軍是為了殺這些奸臣而包圍京城的。
後麵三版的評論也是較大字體印刷的,篇幅不長。《天津日報》最好的評論員齊上陣,力圖用最短的篇幅說明白太仆寺藏銀的卑鄙至極和影響深遠,標準就是“言簡意賅振聾發聵”。
有的從前線將士的性命角度闡述,說明錦州大戰若是戰敗,十七萬將士會如何慘遭追殺,會死傷多少。從錦州到山海關幾百裏,清軍鐵蹄不會放過任何一個逃兵。有多少父母將失去年輕的孩子,有多少妻子會失去新婚的丈夫。
有的從江山社稷角度闡述,說明錦州大戰若是敗了,大明的處境會糟糕到什麽程度。評論員詳細對比了明軍剩餘部隊和清軍的戰力,一針見血的指出,錦州若敗,大明時日無多。
有評論員從華夏文明的角度闡述,說明錦州若敗,華夏衣冠恐怕將不複存。嗜殺成性的韃子要入關殺多少人!根據遼東漢人的遭遇推測,說明天下的漢人被殺一、兩千萬怕都是少的。
更有評論員從百姓利益的角度闡述,說明錦州若敗大明若亡,天下漢人恐怕都將剃發為奴,做韃子統治下的次等人。
一頁報紙剛剛四版,全部都用大字,四版合起來不過五千字,卻已經把太仆寺藏銀一事的利害說了清楚明白。
這樣的報紙,李植在天津花了幾天印了十萬份,裝了十車悄悄運進了京城。
到了京城各大菜市場門口,李植的密衛們保護在外圍,防止官員子弟和士紳衝擊發報車。而報社的夥計就開始朝京城的百姓分發報紙。
“看報嘍!看報嘍!津國公的《天津日報》!講的是太仆寺藏銀二百萬,陰謀想讓錦州大戰戰敗!津國公率兵問罪!包圍京城的事情!”
“看報嘍,看了報紙,就明白京城為什麽遭兵災了!”
“不要錢的《天津日報》,看了就知道為什麽京城打仗了!”
想控製一個地方的輿論,是非常難的。各地的士紳是各地的地方領袖,是讀書人的衣食父母,在當地往往說一不二。而且這些人往往有家丁武裝,會明裏暗裏破壞李植的報紙事業,讓讀報人不敢出來讀報。
李植的報紙想長期控製一地的輿論,往往需要武力護航。
但傳播一個消息,說明一件簡單的事情,撒播某一天的報紙,卻是簡單的事情。尤其在十六萬邊軍包圍京城,百姓們急於想知道為什麽的時間點上,用言簡意賅的報紙散播一個事實,就像在幹旱的樹枝裏點了一把火。
轟一聲,火焰就會燒起來。
士紳們消息靈通,知道李植為什麽率師包圍京城。這次討伐李植完全是正義的,仇恨李植的士紳們當然不會把這個事實宣傳出去。實際上,此時的京城散布著各種謠言,什麽李植造反,什麽李植要清君側,什麽十六萬邊軍要弑君,各種各樣。
這些消息,百姓們基本上是不相信的。津國公一直是朝廷的中流砥柱,而且商人出身素來野心不大。怎麽突然間就造反了?而且津國公和各地征調的總兵們也不熟,怎麽一下子就把這些人全網羅起來一起造反了?
這串通一氣的速度,也太快了點。各個本來不認識的總兵團結起來幹謀逆大事,怎麽利益分配,以後怎麽分座次,甚至怎麽瓜分這個國家,打完錦州大戰半個月時間就全部達成默契了,全部互相信任了?怎麽看都不現實。
而且十六萬邊軍陳兵京郊,也並未攻城,不像是造反。
謠言大多是假的。
那真相是什麽呢?百姓們不知道,卻急於知道。
在京城免費派發的《天津日報》,像是久旱天落下的甘雨,讓百姓們眼睛一亮。雖然百姓們大多不識字,但京城裏讀過書的人不少,哪條街上沒有十幾個識字的?沒有幾個賬房先生?隻要搶下一份《天津日報》,拿著報紙去找這些識字的就是了。
這些沒有功名的識字的,絕大多數也是貧寒出身。雖然這些識字的大多有些優越感,和士紳們走得近些,不太願意為百姓讀報。但隻要十個裏麵有一個人把報紙的內容說出來,百姓們就能知道真相。
一般的報紙內容不涉及百姓切身利益,除非是大規模念報人口口傳播,否則很難把報紙的內容傳到各家各戶。就算有一、兩個念報人讀出內容,傳播也僅僅到此為止。所以士紳們很容易控製。
但此時情況不同,對於遭兵災的京城百姓來說,此時真相是急於知道的,是關乎切身利益的。隻要有一個讀書人把報紙上的消息告訴給百姓,百姓們就能口口相傳,把這個致命的真相飛速傳播出去。
聽到李植辦報人的吆喝,百姓們一個個擁了上來,搶奪報紙。辦報人們在京城分成五十個點一份一份地分發,隻用了半個時辰,就把十萬份報紙全部發了出去。
有零零星星的士紳子弟出來阻撓報紙傳播,都被李植的密衛放倒在外麵。等到聽到消息的士紳們漸漸反應過來,有組織的出現想阻止報紙傳播,報紙已經全部發出去了。李植的人員腳底抹油,撤了。
很快,就有個別熱心的識字者為百姓讀了報。然後百姓們口口相傳,將報紙上的內容傳播了出去。
十六萬邊軍為什麽圍城,為什麽如此義憤填膺,圍城不攻有什麽訴求。錦州大戰為什麽本可以不戰而勝,太仆寺藏匿銀子有多麽惡劣,津國公率兵圍城要殺哪些人,這些真相像是一陣風似的傳遍了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