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植這一封奏章的威懾力太驚人,文官們仿佛被人挖了祖墳,一個個麵色發白,跪在地上說不出話來。許久,竟沒有人站出來反對。
天下儒生的根本,就是科舉。
正是因為有了科舉,儒生才獲得了功名身份。往大處說,正是因為科舉,才有了進士及第的文官出仕以大儒的身份執掌社稷,管理上至朝廷下至黎民。往小處說,正是科舉,才讓儒生變成了功名在身的士紳,在地方上超然物外成為人上人。
科舉製度,是天下士紳控製這個大明的出發點。沒有科舉製度,就不存在什麽文官集團,就不存在什麽士紳。
李植這已經不是要文官和士紳的命了,李植這是要從根本上滅絕這樣一個階級。
就連朱由檢也是無比的驚訝,仿佛聽到了一聲晴天霹靂。
廢除科舉製度與收繳士紳免稅權不同。這士紳的免稅特權從來不曾作為大明的官方製度,始終是士紳和文官串通的“盜竊”行為。朱由檢為國為民限製士紳們逃稅的行為,是毫無心理障礙的順勢而為。
然而廢除科舉,就不一樣了。
從明朝開國朱元璋手上起,這科舉取士的製度就是大明的官方製度。大明朝一切的官僚機製,都是建立在這科舉取士的基礎上。官場上的出身,晉級,官僚之間的“同年”,“座師”關係,一切的一切都是由科舉這個出發點決定的。
如果沒有科舉,大明朝將由另外一群人來治理。整個社會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大明朝的朝廷和民間都將重新洗牌。
李植要廢除這個根本製度,要用公德標準來選拔官員。
朱由檢沒有說話,而是下意識地看向了跪在地上的官員們。
地上的官員們匍匐在地,卻一個個噤若寒蟬,仿佛嚇破了膽,仿佛已經被齊王的士兵用槍逼著。
整個皇極殿陷入一股令人窒息的沉默。
崔昌武看了看天子,看了看齊齊跪在地上的群臣,眉頭緊蹙。
好久,東閣大學士胡永年才勇敢地抬起了頭,看向了朱由檢。
他發現朱由檢也在看著他。
胡永年從朱由檢的眼神中讀到什麽,把頭一低,似乎是思考了一會兒,突然間不害怕了。他一甩袖子爬了起來,大聲說道:“聖上,萬不可絕了天下讀書人的進身之道,萬不可廢了至聖大道,聖人微言!”
胡永年看了看崔昌武,說道:“不錯,按照齊王的說法,儒生每日學的,都是私德。”
“然而聖上,正因為儒生學的都是私德,正因為儒生都是日日浸淫在私德中的學子,所以才有恩必還有仇必報。才懂得忠孝,懂得報答皇恩浩蕩,才懂得感激大明皇朝給他們的身份地位,才會發自內心地維護朝廷和皇家啊!”
“所謂自古忠臣出孝子之門,這隻有講究忠孝的人,才會真正義無反顧地忠於君主。”
“齊王在天津宣傳的公德,不談忠義,隻講是非和公利。那臣不禁要問一句,若是為人主者違反了是非,損害了公利,那做臣子的是不是就該打起反旗討伐君主?”
“如果為人主者能力不出眾,不能橫掃六合為國家為百姓牟取利益,是不是百姓就要換掉這個君主?推一個更賢能的上來?”
“試問,如果按照齊王的規矩,這天下還有沒有規矩了?”
聽到胡永年的話,朱由檢閉上了眼睛,一言不發。
崔昌武看著天子,暗道不妙。
和廢除士紳免稅權不同,廢除科舉不僅是向儒生動刀,也是對天子的統治根基動刀。
大明朝綿延幾百年,之所以能經曆這麽多風雨而巋然不倒,說到底就是依靠天下人的忠孝。正是因為萬萬子民都浸淫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理論中,所以無論大明的皇帝由朱家的哪個子孫做,無論皇帝啟用的文吏多麽腐敗無恥,天下依舊是對皇家和朝廷忠心耿耿。
這儒家思想雖然不講公德不講是非,但對於維護統治秩序的穩定是十分有效的。
君不見秦以嚴刑峻法治世,北逐匈奴南平蠻越,卻二世而亡。而大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國祚綿延四百年。
理論上,對於不講公德是非隻講私德的人來說,天子給了你榮祿官爵,你從此就該拋卻一切公德甚至良心,一門心思隻維護天子的利益,皇家的利益。
這就是為什麽曆朝曆代皇家都大為推舉儒教,紛紛以儒家治國,乃至以學儒學學得好不好來決定能否當官,也就是以科舉取士。
大明朝的科舉製度最後一級考試是殿試,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通過殿試成為進士的讀書人都自稱天子門生,從此天子成為所有文官的座師。
也就是說,科舉製度不僅要選出學忠孝仁義學得好的儒生,還要保證所有官員的功名身份都由天子親自決定。這是保證天子得到讀書人擁戴的製度設計。
崔昌武讀了十幾年聖賢書,當然明白儒教對整個朱明社稷的重要性。
崔昌武知道的,朱由檢也知道。
崔昌武對齊王的奏章一點把握都沒有,他實在不確定天子能不能下決心廢除儒學,真正以公德以是非來強國。
崔昌武上前一步,說道:“聖上,新法之所以在地方上沒有建樹,正是因為儒學的私德體係仍然統治著地方。雖然有法庭主持公道,但是官員信仰的還是私德,百姓還是受到私德壓製,哪裏敢論什麽是非曲直?敢論什麽公德?”
“沒有是非曲直,就不能保證出力者得到回報,百姓就沒有勇氣開拓進取。”
“隻有采納齊王的諫議廢除科舉,以公德取士,才能真正建立一個富強的國家。”
跪在地上的文官們聽到崔昌武的話,不敢反駁,都抬頭看著天子朱由檢。
朱由檢睜開眼睛看了看文官們,也沒有回答崔昌武的話,而是深吸了一口氣。
沉默了幾秒,他緩緩說道:“朕累了,今日便這樣了,退朝吧!”
天下儒生的根本,就是科舉。
正是因為有了科舉,儒生才獲得了功名身份。往大處說,正是因為科舉,才有了進士及第的文官出仕以大儒的身份執掌社稷,管理上至朝廷下至黎民。往小處說,正是科舉,才讓儒生變成了功名在身的士紳,在地方上超然物外成為人上人。
科舉製度,是天下士紳控製這個大明的出發點。沒有科舉製度,就不存在什麽文官集團,就不存在什麽士紳。
李植這已經不是要文官和士紳的命了,李植這是要從根本上滅絕這樣一個階級。
就連朱由檢也是無比的驚訝,仿佛聽到了一聲晴天霹靂。
廢除科舉製度與收繳士紳免稅權不同。這士紳的免稅特權從來不曾作為大明的官方製度,始終是士紳和文官串通的“盜竊”行為。朱由檢為國為民限製士紳們逃稅的行為,是毫無心理障礙的順勢而為。
然而廢除科舉,就不一樣了。
從明朝開國朱元璋手上起,這科舉取士的製度就是大明的官方製度。大明朝一切的官僚機製,都是建立在這科舉取士的基礎上。官場上的出身,晉級,官僚之間的“同年”,“座師”關係,一切的一切都是由科舉這個出發點決定的。
如果沒有科舉,大明朝將由另外一群人來治理。整個社會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大明朝的朝廷和民間都將重新洗牌。
李植要廢除這個根本製度,要用公德標準來選拔官員。
朱由檢沒有說話,而是下意識地看向了跪在地上的官員們。
地上的官員們匍匐在地,卻一個個噤若寒蟬,仿佛嚇破了膽,仿佛已經被齊王的士兵用槍逼著。
整個皇極殿陷入一股令人窒息的沉默。
崔昌武看了看天子,看了看齊齊跪在地上的群臣,眉頭緊蹙。
好久,東閣大學士胡永年才勇敢地抬起了頭,看向了朱由檢。
他發現朱由檢也在看著他。
胡永年從朱由檢的眼神中讀到什麽,把頭一低,似乎是思考了一會兒,突然間不害怕了。他一甩袖子爬了起來,大聲說道:“聖上,萬不可絕了天下讀書人的進身之道,萬不可廢了至聖大道,聖人微言!”
胡永年看了看崔昌武,說道:“不錯,按照齊王的說法,儒生每日學的,都是私德。”
“然而聖上,正因為儒生學的都是私德,正因為儒生都是日日浸淫在私德中的學子,所以才有恩必還有仇必報。才懂得忠孝,懂得報答皇恩浩蕩,才懂得感激大明皇朝給他們的身份地位,才會發自內心地維護朝廷和皇家啊!”
“所謂自古忠臣出孝子之門,這隻有講究忠孝的人,才會真正義無反顧地忠於君主。”
“齊王在天津宣傳的公德,不談忠義,隻講是非和公利。那臣不禁要問一句,若是為人主者違反了是非,損害了公利,那做臣子的是不是就該打起反旗討伐君主?”
“如果為人主者能力不出眾,不能橫掃六合為國家為百姓牟取利益,是不是百姓就要換掉這個君主?推一個更賢能的上來?”
“試問,如果按照齊王的規矩,這天下還有沒有規矩了?”
聽到胡永年的話,朱由檢閉上了眼睛,一言不發。
崔昌武看著天子,暗道不妙。
和廢除士紳免稅權不同,廢除科舉不僅是向儒生動刀,也是對天子的統治根基動刀。
大明朝綿延幾百年,之所以能經曆這麽多風雨而巋然不倒,說到底就是依靠天下人的忠孝。正是因為萬萬子民都浸淫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理論中,所以無論大明的皇帝由朱家的哪個子孫做,無論皇帝啟用的文吏多麽腐敗無恥,天下依舊是對皇家和朝廷忠心耿耿。
這儒家思想雖然不講公德不講是非,但對於維護統治秩序的穩定是十分有效的。
君不見秦以嚴刑峻法治世,北逐匈奴南平蠻越,卻二世而亡。而大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國祚綿延四百年。
理論上,對於不講公德是非隻講私德的人來說,天子給了你榮祿官爵,你從此就該拋卻一切公德甚至良心,一門心思隻維護天子的利益,皇家的利益。
這就是為什麽曆朝曆代皇家都大為推舉儒教,紛紛以儒家治國,乃至以學儒學學得好不好來決定能否當官,也就是以科舉取士。
大明朝的科舉製度最後一級考試是殿試,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通過殿試成為進士的讀書人都自稱天子門生,從此天子成為所有文官的座師。
也就是說,科舉製度不僅要選出學忠孝仁義學得好的儒生,還要保證所有官員的功名身份都由天子親自決定。這是保證天子得到讀書人擁戴的製度設計。
崔昌武讀了十幾年聖賢書,當然明白儒教對整個朱明社稷的重要性。
崔昌武知道的,朱由檢也知道。
崔昌武對齊王的奏章一點把握都沒有,他實在不確定天子能不能下決心廢除儒學,真正以公德以是非來強國。
崔昌武上前一步,說道:“聖上,新法之所以在地方上沒有建樹,正是因為儒學的私德體係仍然統治著地方。雖然有法庭主持公道,但是官員信仰的還是私德,百姓還是受到私德壓製,哪裏敢論什麽是非曲直?敢論什麽公德?”
“沒有是非曲直,就不能保證出力者得到回報,百姓就沒有勇氣開拓進取。”
“隻有采納齊王的諫議廢除科舉,以公德取士,才能真正建立一個富強的國家。”
跪在地上的文官們聽到崔昌武的話,不敢反駁,都抬頭看著天子朱由檢。
朱由檢睜開眼睛看了看文官們,也沒有回答崔昌武的話,而是深吸了一口氣。
沉默了幾秒,他緩緩說道:“朕累了,今日便這樣了,退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