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治安不能和現代的相比,何寧不能把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完全寄托在未知的保障上。當災難來臨,人們首先要依靠的就是自己。若要保護自己和身邊重要的人,就必須增加自保的力量,然後,才考慮依靠他人的救助。
這一點,尤其是在法律意識淺薄、科技技術落後的封建社會,將會被無限放大。畢竟,在沒有快捷的信息傳遞渠道和交通方式的情況下,他人的救助效率是大打折扣的。
因此,來到這裏的四年,何寧除了研究農具,改良家具,花費時間和精力最多的就是研製武器。不為金錢利益,隻為生存在這樣的時代中增加自保的籌碼。
由於,金屬武器製品受到官方的管製,對於像他們這樣無勢又無利的平民來說,想得到一把像樣的金屬武器,比如大刀啊,劍啊是很難的。何寧隻能寄希望於研製出木製武器,其中必須為金屬的部分,就隻能借著打造農具的名義托人加工了。
這樣做一次兩次是沒什麽問題,但做的次數多或者數量多就會引起注意和懷疑。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何寧是不可能大批生產的。
做的最多的是弓、弩、袖箭等遠距離武器,還有一些像發簪一樣比較不起眼的防身小暗器。
其中,弓做的沒有弩多,畢竟,弩的操作簡單易上手,不僅對使用者的要求低而且命中率高威力強。但弩太顯眼,何寧做幾把,除了實驗效果的時候試了試,又教了何安操作後便再沒拿出來過。
相對來說,弓就比較常見了,普通獵戶幾乎都會做。何寧做了幾把簡單的小竹弓,不需要多大的力氣就能拉開。又在家裏的桂花樹上綁了一塊木板當靶子,因為使用的箭枝是沒有金屬箭頭的木尖,家裏麵的人都拿它們當玩具玩兒,就是何柳與何杏有興趣的時候都會射著玩兒。
除了一般的弓,何寧也做了兩把反曲的複合弓,用料極其講究,威力大但需要的人力也多,何安也隻能將將拉開,以他現在的力量是絕對拉不滿的。
這兩把精品弓,何寧送給了何叔(即:何奎)一把,感謝他的照顧並傳授他打獵設陷阱的本領。另一把,就隻能暫時放在家裏蒙塵了。
至於袖箭,何寧倒是做出來兩種:一種不能連發,但體積小、易隱藏,可以貼著手臂捆綁,也是他這次進城身上帶的;一種是根據梅花袖箭的原型做出來的,可以裝剪六隻,連發數箭,缺點是不能直接貼著手臂束縛,需得隔開一段距離,隱蔽性受到限製。
這些武器自做出來之日起,這是何寧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佩戴使用。雖然都是他親手設計製作出來的,但他也真心希望不會有使用它們的那一天。
這次伊暘城之行雖然是為了進購建材,但好的建材價格絕對是普通建材的好幾倍,這就注定了他們買的量是不會多的。
因此,為了節省不必要的開銷,這次進城隻有五個人,四大一小,何寧是其中唯一的一個未成年。
從外表上看,一副沒有開始發育的身材加上一張很是秀氣的白臉蛋兒,怎麽看怎麽瘦弱易推倒,不認識的說不定還能給當成女孩子。
但就是這樣的小身板,一路跟著四個大人的步伐從沒喊累過,不僅如此,仔細觀察的話,就能發現這小子臉不紅氣不喘的,好像疾走三公裏的人不是他似得。
這樣的體力與耐力讓同行的另外兩名大人鬆了口氣的同時,也目露讚賞。見此,一旁同行的何大柱與何奎兩人,也是一副與有榮焉的感覺。
一行人走完陸路走水路,等到了伊暘城外,早已暖陽高照,大概十一點左右。
下了船往城裏去的路上,道路很寬,土地也被壓得很實,兩邊都是並不怎麽茂密的樹林。在這樣的樹林裏,卻有不少頂用樹枝、草繩和碎布料搭起來的簡陋“帳篷”。這樣的“帳篷對於遮風擋雨的作用微乎其微,但裏麵卻住著不少無家可歸、漂泊到這裏的流民。
越是靠近城門附近的樹林,這樣的“帳篷”越少,但道路兩邊跪在那裏身上插根草的男男女女卻越來越多,大部分都是沒有成年的小孩。
何寧他們路過的時候,還遇到一個像是人牙子之類的人物,他一出現,兩邊身上插草的人就像看到了生的希望一般,蜂擁而上,你一句我一句爭著搶著推銷自己。而人牙子卻麵露不耐,一邊像挑大白菜一般挑挑揀揀,一邊口吐髒話謾罵著,似是對這批“貨”不甚滿意。最後,終是勉勉強強的選了三個女童兩個男童,隻付給他們每人一袋陳糧。但拿到糧食的五個孩童都很高興,將手中的糧食給了“帳篷”裏的家人後,就跟著人牙子走了。
相比於北李村和定中鎮,這裏的流民更多。
一路走過來,何寧五人的心情都很沉重。
何氏當年也是因為災年而遷移的,不同的是,他們離開的早身上還帶有家產,加上有同行的族人互相接濟,才沒有淪落至流民的地步。
雖然,何氏已經在北李村紮了根,繁衍了幾代人,但每一戶的老輩們都會不厭其煩的對小輩們講當年遷移路上的不易,一是讓他們知道好日子來之不易;二也讓他們明白:果斷、團結和堅韌可以讓人在困境中得到重生。
所以說,麵對這些流民,何氏的族人會比別人更加理解那些流民們對生命的渴望,以及對未來的迷茫。
等離開了那片“人口買賣市場”,五個人雖然沒人開口說話,但都在心裏計算著,身上帶的錢該怎麽省著花,才能多買些糧食多救一條人命。
伊暘城下,青磚高牆,氣勢磅礴,守衛威嚴,裝備精良,神聖不可侵犯。
伊暘城內,道路平坦寬闊,房屋鱗次節比,街道規劃的合理有序,往來行人衣著整潔、布料上乘。兩邊的雜耍也是精彩連連,生動有趣的叫賣聲此起彼伏,做吃食的攤位花樣一家勝過一家、香味一股蓋過一股。場麵喧鬧火熱不可一言以畢之。
毋庸置疑,這裏很繁華,氣質很高大,相比之下,以前還覺得繁華的定中鎮在伊暘城麵前似乎被比成了矮窮挫。
即便是剛剛還心情沉重的五人,進了城門猛地換了一片天地,也被這繁花似錦的大城市風采迷了眼,晃了神兒。
但回過神來,恰恰是這般的繁華讓一路走過來的五人心中五味雜陳。城外餓殍遍野,城內歡歌笑語。他們到底是該可憐那幫流民投錯了胎,生錯了地兒?還是該怪這群過的繁花似錦的人心比霜涼?或是該埋怨住在城裏的官老爺們視人命如草芥?
這是何寧來到這個世界,第一次直麵這個時代的殘酷。
這裏不是戰場,沒有鮮血,沒有硝煙,沒有斷肢殘臂。但無端的,何寧就是覺得這裏到處都是血淋淋。
比刀劍更殘忍的是人心冷漠。
看天色已經到了午時,可五人都沒什麽心情吃飯,何奎就將大家帶到自己以前每次進城落腳的一家客棧。
這家客棧麵積不大,隻有兩層樓高,後麵帶個小院兒,價錢雖比鎮上的高,但這裏也算公道。這樣的規模在定中鎮可以數一數二,但在伊暘城,估計連三星級都算不上,有點身份的人根本不會選擇住這樣的地方。
但這樣的客棧卻是南北往來做小生意的,去外地尋親戚的,跑江湖的等等等,各種三教五流的聚集之地,什麽樣兒的人都能碰到。
對何寧來說,這裏簡直就是打聽消息的絕佳場所。
他們一行五人來到客棧也沒定單獨的房間,就定了五個通鋪,跟店裏的小夥計要了些水喝,就著自己從家裏帶的幹糧打發了午飯。
等大家都解決了午飯,何奎就和大家商量著,可以盡早去賣材料的地方多轉轉打聽打聽、相看一番,早點買好材料早點走,還能省下住宿費。(給外麵的流民多買些救命的糧食)
對此,四人都很是認同。
稍作休息後,大家按照商量好的,留下何寧在客棧裏看守行李(很少),其餘四人兩兩一組分頭打聽,並約定下午天黑前回客棧交流打聽到的消息。
等四個大人離開了客棧,何寧便收拾了一下幾人並不多的行李,將其規整到一個布袋子裏隨身攜帶上。
來到客棧的大廳裏,何寧找了一張角落裏的桌子坐著,倒了一杯白水放在麵前,眼光卻狀似看向不遠處的窗外,實則一直用餘光暗中注意著客棧內來來往往的人群,耳朵也支楞著,不放過一條小道消息。
此時,已經過了正午,來店內用餐的人隻有了了幾桌。
何寧也不著急,時而抿口水,時而低頭思索,一點兒也不引人注意。
吃飯的人來了,吃飯的人走了,何寧依然坐在那裏。
住店的人來了,住店的人上樓了,何寧還是坐在那裏。
這一點,尤其是在法律意識淺薄、科技技術落後的封建社會,將會被無限放大。畢竟,在沒有快捷的信息傳遞渠道和交通方式的情況下,他人的救助效率是大打折扣的。
因此,來到這裏的四年,何寧除了研究農具,改良家具,花費時間和精力最多的就是研製武器。不為金錢利益,隻為生存在這樣的時代中增加自保的籌碼。
由於,金屬武器製品受到官方的管製,對於像他們這樣無勢又無利的平民來說,想得到一把像樣的金屬武器,比如大刀啊,劍啊是很難的。何寧隻能寄希望於研製出木製武器,其中必須為金屬的部分,就隻能借著打造農具的名義托人加工了。
這樣做一次兩次是沒什麽問題,但做的次數多或者數量多就會引起注意和懷疑。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何寧是不可能大批生產的。
做的最多的是弓、弩、袖箭等遠距離武器,還有一些像發簪一樣比較不起眼的防身小暗器。
其中,弓做的沒有弩多,畢竟,弩的操作簡單易上手,不僅對使用者的要求低而且命中率高威力強。但弩太顯眼,何寧做幾把,除了實驗效果的時候試了試,又教了何安操作後便再沒拿出來過。
相對來說,弓就比較常見了,普通獵戶幾乎都會做。何寧做了幾把簡單的小竹弓,不需要多大的力氣就能拉開。又在家裏的桂花樹上綁了一塊木板當靶子,因為使用的箭枝是沒有金屬箭頭的木尖,家裏麵的人都拿它們當玩具玩兒,就是何柳與何杏有興趣的時候都會射著玩兒。
除了一般的弓,何寧也做了兩把反曲的複合弓,用料極其講究,威力大但需要的人力也多,何安也隻能將將拉開,以他現在的力量是絕對拉不滿的。
這兩把精品弓,何寧送給了何叔(即:何奎)一把,感謝他的照顧並傳授他打獵設陷阱的本領。另一把,就隻能暫時放在家裏蒙塵了。
至於袖箭,何寧倒是做出來兩種:一種不能連發,但體積小、易隱藏,可以貼著手臂捆綁,也是他這次進城身上帶的;一種是根據梅花袖箭的原型做出來的,可以裝剪六隻,連發數箭,缺點是不能直接貼著手臂束縛,需得隔開一段距離,隱蔽性受到限製。
這些武器自做出來之日起,這是何寧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佩戴使用。雖然都是他親手設計製作出來的,但他也真心希望不會有使用它們的那一天。
這次伊暘城之行雖然是為了進購建材,但好的建材價格絕對是普通建材的好幾倍,這就注定了他們買的量是不會多的。
因此,為了節省不必要的開銷,這次進城隻有五個人,四大一小,何寧是其中唯一的一個未成年。
從外表上看,一副沒有開始發育的身材加上一張很是秀氣的白臉蛋兒,怎麽看怎麽瘦弱易推倒,不認識的說不定還能給當成女孩子。
但就是這樣的小身板,一路跟著四個大人的步伐從沒喊累過,不僅如此,仔細觀察的話,就能發現這小子臉不紅氣不喘的,好像疾走三公裏的人不是他似得。
這樣的體力與耐力讓同行的另外兩名大人鬆了口氣的同時,也目露讚賞。見此,一旁同行的何大柱與何奎兩人,也是一副與有榮焉的感覺。
一行人走完陸路走水路,等到了伊暘城外,早已暖陽高照,大概十一點左右。
下了船往城裏去的路上,道路很寬,土地也被壓得很實,兩邊都是並不怎麽茂密的樹林。在這樣的樹林裏,卻有不少頂用樹枝、草繩和碎布料搭起來的簡陋“帳篷”。這樣的“帳篷對於遮風擋雨的作用微乎其微,但裏麵卻住著不少無家可歸、漂泊到這裏的流民。
越是靠近城門附近的樹林,這樣的“帳篷”越少,但道路兩邊跪在那裏身上插根草的男男女女卻越來越多,大部分都是沒有成年的小孩。
何寧他們路過的時候,還遇到一個像是人牙子之類的人物,他一出現,兩邊身上插草的人就像看到了生的希望一般,蜂擁而上,你一句我一句爭著搶著推銷自己。而人牙子卻麵露不耐,一邊像挑大白菜一般挑挑揀揀,一邊口吐髒話謾罵著,似是對這批“貨”不甚滿意。最後,終是勉勉強強的選了三個女童兩個男童,隻付給他們每人一袋陳糧。但拿到糧食的五個孩童都很高興,將手中的糧食給了“帳篷”裏的家人後,就跟著人牙子走了。
相比於北李村和定中鎮,這裏的流民更多。
一路走過來,何寧五人的心情都很沉重。
何氏當年也是因為災年而遷移的,不同的是,他們離開的早身上還帶有家產,加上有同行的族人互相接濟,才沒有淪落至流民的地步。
雖然,何氏已經在北李村紮了根,繁衍了幾代人,但每一戶的老輩們都會不厭其煩的對小輩們講當年遷移路上的不易,一是讓他們知道好日子來之不易;二也讓他們明白:果斷、團結和堅韌可以讓人在困境中得到重生。
所以說,麵對這些流民,何氏的族人會比別人更加理解那些流民們對生命的渴望,以及對未來的迷茫。
等離開了那片“人口買賣市場”,五個人雖然沒人開口說話,但都在心裏計算著,身上帶的錢該怎麽省著花,才能多買些糧食多救一條人命。
伊暘城下,青磚高牆,氣勢磅礴,守衛威嚴,裝備精良,神聖不可侵犯。
伊暘城內,道路平坦寬闊,房屋鱗次節比,街道規劃的合理有序,往來行人衣著整潔、布料上乘。兩邊的雜耍也是精彩連連,生動有趣的叫賣聲此起彼伏,做吃食的攤位花樣一家勝過一家、香味一股蓋過一股。場麵喧鬧火熱不可一言以畢之。
毋庸置疑,這裏很繁華,氣質很高大,相比之下,以前還覺得繁華的定中鎮在伊暘城麵前似乎被比成了矮窮挫。
即便是剛剛還心情沉重的五人,進了城門猛地換了一片天地,也被這繁花似錦的大城市風采迷了眼,晃了神兒。
但回過神來,恰恰是這般的繁華讓一路走過來的五人心中五味雜陳。城外餓殍遍野,城內歡歌笑語。他們到底是該可憐那幫流民投錯了胎,生錯了地兒?還是該怪這群過的繁花似錦的人心比霜涼?或是該埋怨住在城裏的官老爺們視人命如草芥?
這是何寧來到這個世界,第一次直麵這個時代的殘酷。
這裏不是戰場,沒有鮮血,沒有硝煙,沒有斷肢殘臂。但無端的,何寧就是覺得這裏到處都是血淋淋。
比刀劍更殘忍的是人心冷漠。
看天色已經到了午時,可五人都沒什麽心情吃飯,何奎就將大家帶到自己以前每次進城落腳的一家客棧。
這家客棧麵積不大,隻有兩層樓高,後麵帶個小院兒,價錢雖比鎮上的高,但這裏也算公道。這樣的規模在定中鎮可以數一數二,但在伊暘城,估計連三星級都算不上,有點身份的人根本不會選擇住這樣的地方。
但這樣的客棧卻是南北往來做小生意的,去外地尋親戚的,跑江湖的等等等,各種三教五流的聚集之地,什麽樣兒的人都能碰到。
對何寧來說,這裏簡直就是打聽消息的絕佳場所。
他們一行五人來到客棧也沒定單獨的房間,就定了五個通鋪,跟店裏的小夥計要了些水喝,就著自己從家裏帶的幹糧打發了午飯。
等大家都解決了午飯,何奎就和大家商量著,可以盡早去賣材料的地方多轉轉打聽打聽、相看一番,早點買好材料早點走,還能省下住宿費。(給外麵的流民多買些救命的糧食)
對此,四人都很是認同。
稍作休息後,大家按照商量好的,留下何寧在客棧裏看守行李(很少),其餘四人兩兩一組分頭打聽,並約定下午天黑前回客棧交流打聽到的消息。
等四個大人離開了客棧,何寧便收拾了一下幾人並不多的行李,將其規整到一個布袋子裏隨身攜帶上。
來到客棧的大廳裏,何寧找了一張角落裏的桌子坐著,倒了一杯白水放在麵前,眼光卻狀似看向不遠處的窗外,實則一直用餘光暗中注意著客棧內來來往往的人群,耳朵也支楞著,不放過一條小道消息。
此時,已經過了正午,來店內用餐的人隻有了了幾桌。
何寧也不著急,時而抿口水,時而低頭思索,一點兒也不引人注意。
吃飯的人來了,吃飯的人走了,何寧依然坐在那裏。
住店的人來了,住店的人上樓了,何寧還是坐在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