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漸沉。


    驛館外,那杆“四川安撫製置副使”的大旗還高高飄揚,旗杆邊上又豎了一根長杆,掛的是馬景的頭顱。


    寧江軍的士卒逃走了百餘人,部分馬景的心腹親兵被斬殺殆盡之時,其餘一百二十餘人放下武器投降了。


    這些兵士這次本是聽說張玨反了,奉朝廷之命除之。但馬景一死,兩位蜀帥揚言馬千父子謀反。


    他們不知內幕,無非是聽命行事,分辨不出真假。總之,朝廷沒有在明麵上宣布李瑕叛亂,他們又是宋兵,而非私兵,繳了兵械能活命就是。


    拚富貴可以,但沒必要白白送命。


    當時馬景已死,就算有士卒能組織所有人一起殺了李瑕、張玨,也不知下一步如何做。


    如何出成都府?帶著頭顱去哪裏領賞?


    找馬將軍嗎?


    可馬將軍的兒子死了,敢回去必定要被追究保護不力。


    這年頭,將是兵的膽。


    將強,則兵強。


    驛館中多了百餘俘虜、館外散落著數十具屍體,張玨隻好派人到金堂縣招了數十駐軍過來清理,必然要忙到後半夜。


    李瑕不管這些小事,坐在驛館大堂上與張文靜一起吃吃東西說說話……


    得益於早年間曾被李瑕“擄走”一次,張文靜也是見過不少驚險陣仗,今日半點不慌,乖乖騎馬跟在李瑕後麵,由她那四個女護衛保護著。


    於她而言,三百敵人殺出還不如李瑕與持著斧頭的張玨比試時給人的危險感強。


    “你真不怕?”


    “真不怕。”張文靜道:“我從小聽的都是哪些故事啊,四十二年前,父親巡視滿城。金國元帥武仙領兵數萬來攻,父親的大軍不在滿城,僅有數百守軍,遂命百姓在城頭虛張聲勢,親率百餘人繞出敵後,大破金軍,乘勝攻克完州……往日我隻當他是吹牛皮,今日見你破敵的風姿方才信了。”


    “長得好看才叫風姿,長得醜就是叫凶神惡煞了吧?”


    “那當然,你知道我沒被嚇到就好,我可是將門之女。”


    “誰以前被我捉了天天哭鼻子……”


    “你不許說。”


    張文靜羞惱,伸手便捂李瑕的嘴。


    之後,順勢一倚,懶洋洋地趴在他懷裏,像是有些累到。


    “不過話說回來,若在漢中,才不會發生這般事,張玨對成都的掌控可有些差勁。”


    “也不能這般說,他沒想過宋廷會對他下手罷了。”


    “那倒也是。”張文靜道:“就像山東那邊,李璮有異心,蒙古主是早便知曉的,從李全開始,李家想做的就是自立,李璮這些年動作大到不得了,蒙古主至今還未鏟除他……宋廷動手卻是快。”


    李瑕道:“蒙古那邊,想的是不停地擴張,而擴張,最需要武力,也忌諱將領寒心。李璮不先舉旗,忽必烈是不會動他的,否則損了名義,往後再要世侯歸附便有影響。當然,忽必烈也不怕李璮反,反了,他也有信心鎮壓;


    宋廷不同,三百年來要的是穩定、是保全。天子居於繁華安樂之地,沒有武力壓製將領,那隻能用綱常禮法維持。君為臣綱,這綱常不能亂,否則,天下就也大亂了,保證綱常最是重中之重,猜忌武將便是家常便飯了。這是整個朝廷運行製度的不同。”


    張文靜盯著李瑕看了一會,笑問道:“真不知你這腦子是如何長的,為何看事情總與常人不同?”


    “凡事要看底層邏輯,我若是宋廷,我也要派人除掉李瑕、張玨。實屬正常。”


    “誰叫李瑕真是個大反賊呢?”


    ……


    過了一會,張玨進了大堂,扶起被他踹倒的爐子,又開始溫酒。


    “審過了,夔州路安撫使馬千得程元鳳之秘令……”


    說著這些,張玨臉色愈發低沉,最後道:“今日若非你在,我死矣。”


    “不一定。”李瑕道:“我若不來,你也不會出城。城內該沒這麽容易動手。”


    “我真不明白……如此殺招,這是準備了多久要殺我?”


    張玨依舊很失落。


    李瑕看了他一會,搖了搖頭。


    “沒甚不明白的,宗澤死了,還有嶽飛,嶽飛死了,還有韓世忠、張俊、劉世光。朝廷更喜歡他們這樣的武將,或故作粗俗好色,蓄妾無數,不談國事;或貪財好貨,豪奢揮霍,染些奸佞名聲;或畏敵如虎,禦軍姑息,無興複誌,朝廷喜歡的從來都是這樣的武將。自保之道,君玉兄若想學,該是不難的。孟珙、餘玠,錯就錯在不該口口聲聲‘收複’,收複舊京,收複漢中。”


    “那是得做呂文德啊。”張玨猶鄙夷,歎道:“我們還真不算什麽,大宋從來不缺你我這樣的將領,缺呂文德。”


    李瑕道:“我也是近來才明白一個道理。當時收複漢中之所以還能有些功勞,因為漢中是易守難攻之地、是川蜀門戶,而川蜀又是臨安屏障。但從當時起,我其實就已經犯了大罪,罪在‘收複’,故而趙昀隻能召我回朝。今年收複隴西,又是一樁罪,逼得朝廷不得不對我下手。”


    “收複是罪?”


    “當然是罪。靖康之亂打破了朝廷原有的兵權體係,中興四將麾下之兵皆是由地方武裝而來。趙構自然感到極為不安,這些領兵將領,便像是手持利刃徘徊於他身側,比金人可怕多了。如今亦然,我們比蒙古人更有威脅,與蒙古還能講和,至少經驗是這樣,但武將謀逆就是一條路走到黑了。故而,每有武將立收複之功,皆是在加劇這種不安,此罪一。


    立國三百年、南渡一百三十餘年,王朝至此已積弊叢生,權貴豪強阡陌連野,貧民百姓無立錐之地,國庫空虛,財用不足。每收複一地,便需要軍費無數,設兵駐守,又需軍費無數,待敵軍攻來搶奪,需軍費無數,安撫新收複之地民心,又需軍費無數。刀刀割肉,如何不懼?


    並非沒有收複過失地,山東與河洛,皆曾收複過,但兵馬過境一看,所得遠遠不如所費。那收複來何用?空費錢糧,加劇國內動蕩,使戰禍不停。


    最好是不必收複,大理國不難取,送到趙宋眼皮子底下尚且不想要,又何必從虎狼口中奪取中原之地。這是國情決定的,宋王朝根本上就不願收複失地,這些事就是罪。


    我也傻,竟還想著拿收複隴西來請功,還想著收複大理、關中再一一請功,謀個開府之權。太傻了,猶抱幻想。這些,從來都不是功勞,是大罪。你與我走得近,你也是大罪,殺你,該。


    殺我也該,他們甚至還不知收複了大理、關中之事,不知我其實遠比眼下還有罪,罪大惡極,罪孽滔天,罄竹難書。”


    ……


    張玨執著酒壺,良久無言。


    他已不知如何應答。


    這些道理,很多人早已明白,曆朝都有人明白,先有張俊,後有呂文德。


    可惜張玨明白不來,他本以為朝廷為嶽飛平反、為餘玠平反,就是認可這些武將所做所為。


    不是的,平反,那是因為他們已經死了……


    “君玉兄,死心吧,你沾上我這樣罪大惡極的宋臣,若不反,隻能身敗名裂。坐在皇位上的是趙昀也好、趙禥也罷,都沒用。就算趙祺是個傻子,萬事不管,不會開口殺我們,我們也必須死。坐在相位上的是程元鳳也好、賈似道也罷,都得殺我們,人品好壞,聰明與否,全都沒用,隻要忠於宋廷,必須殺我們。


    因為,這是宋王朝立國的根本,任何人都改變不了它,宋王朝的製度,其根基就是為了讓懦弱之主與滿朝士大夫能平穩治國。我們這樣的人是隱患,每一個忠於大宋社稷的人,都將視我們為敵。我們……人人得而誅之。”


    張玨道:“好一個人人得而誅之,我們是叛賊,無甚可說的,隻可惜了王將軍的忠心。”


    李瑕抬手拿起張玨麵前的酒壺,倒了兩杯酒,遞一杯給張玨。


    他舉杯,道:“我說這些,是陳述,不必抱怨,你我坦然麵對便是。”


    張玨舉杯與他碰了碰,一飲而盡。


    這一日下來,先是商量反不反,再是打賭比試,談罷王堅,又殺退來敵,至此時,他終於放棄了所有對宋廷的希冀。


    反。


    不是“他娘的!反了就反了”的一時衝動,而是就該反了,心底確定這樣的朝廷就該推翻了。


    當此胡虜肆虐之世,世間要的該是如唐太宗一樣以己身氣魄便能壓服武將的英雄,不是臨安繁華煙雨裏終日憂武將不可控製的懦主。


    酒入喉,張玨已感到這反賊當得暢快無比……


    ~~


    張文靜坐在這堂中,大部分時候都顯得乖巧,此時見二人碰了杯,眼中狡黠之色一閃而過,起身道:“對了,張副帥可還未說是否與我拜把子?”


    “好!”


    張玨哈哈大笑,伸手往李瑕肩上一拍,笑道:“大帥往後便算是我妹夫了?”


    “見過義兄。枯坐這般久,小妹可算是得了個靠得住的兄長,也算是不虛此行?”


    ……


    驛中笑聲更響。


    驛館外頭顱搖搖晃晃。


    不遠處,青白江兀自東流。


    它見過了諸葛亮“拋擲南陽為主憂”,也見到了三十餘年來大宋無數名臣良將“北征東討盡良籌”。


    今日情境,依舊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見過了蜀漢後主的“千裏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今日又見這大宋君臣。


    唯餘岩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7017k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終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怪誕的表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怪誕的表哥並收藏終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