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擊炮自問世以來就一直是支援和伴隨步兵作戰的一種有效的壓製兵器,是步兵極為重要的常規兵器。如今,走過百年的迫擊炮更像一個頑固的“老人”,冷眼看待各種高新技術兵器爭奇鬥豔,而自己卻靜靜地占據著陸軍裝備的一席之地。


    迫擊炮是對遮蔽目標實施曲射的一種火炮,多作為步兵營以下分隊的壓製武器。其最大本領是殺傷近距離或在山丘等障礙物後麵的敵人,用來摧毀輕型工事或橋梁等,也可用於施放煙幕彈和照明彈。


    迫擊炮的名稱源於兩方麵:一是操作簡便,彈道彎曲,可迫近目標射擊,幾乎不存在射擊死角;二是炮彈從炮口裝填後,依靠自身質量下滑而強迫擊發,使炮彈發射出去。


    迫擊炮射角大(一般為45°-85°),彈道彎曲,初速小,最近射程小,對無防護目標殺傷效果好,適用於對遮蔽物後的目標和反斜麵上的目標射擊。射擊時,身管後坐能量通過座鈑由地麵吸收。行軍時身管、座鈑可分解。主要配用殺傷爆破彈,用於殲滅、壓製敵有生力量和技術兵器,破壞鐵絲網等障礙物;還可配用煙幕彈和照明彈等特種炮彈。迫擊炮問世以來,被廣泛運用於戰爭,尤其是山地戰和塹壕戰,配合步兵小單位(連、排、班)作戰,為步兵之製式火力支援武器。


    縱觀迫擊炮的發展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342年。當時西班牙軍隊圍攻阿拉伯人所盤踞的阿裏赫基拉斯城,阿拉伯人在城垛上支起一根根短角筒,筒口高高翹起朝向城外。從筒口放入一包黑火藥,再放進一個鐵球,點燃藥撚後射向城外的西班牙士兵。這種被稱為“摩得發”的原始火炮可以說是現代迫擊炮的雛形。六七式迫擊炮


    世界第一門真正的迫擊炮則誕生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期間,發明者是俄國炮兵大尉尼古拉耶維奇。當時沙皇俄國與日本為爭奪中國的旅順口而展開激戰。


    俄軍占據著旅順口要塞,日本挖築塹壕逼近到距俄軍陣地隻有幾十米的地方,俄軍難以用一般火炮和機槍殺傷日軍。於是尼古拉耶維奇便試著將一種老式的47mm海軍臼炮改裝在帶有輪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發射一種長尾形炮彈,結果竟然有效殺傷了塹壕內的日軍,打退了日軍的多次進攻。這門炮使用長型超口徑迫擊炮彈,全彈質量11.5kg,射程為50~400m,射角為45°~65°。這種在戰場上應急誕生的火炮,當時被叫作“雷擊炮”,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迫擊炮。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塹壕陣地戰的展開,各國開始重視迫擊炮的作用,在“雷擊炮”的基礎上,研製出多種專用迫擊炮。1927年,法國研製的斯托克斯─勃朗特81mm迫擊炮采用了緩衝器,克服了炮身與炮架剛性連接的缺點,結構更加完善,已基本具備現代迫擊炮的特點。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迫擊炮已是步兵的基本裝備,如當時美國101空降師506團e連的編製共140人,分為3個排和1個連指揮部。每排有3個12人的步兵班和1個6人的迫擊炮班,每個步兵班配備1挺機槍,每個迫擊炮班配備1門60mm迫擊炮。此時,迫擊炮的結構已相當成熟,完全具備了現代迫擊炮的種種優點,如射速高、威力大、質量輕、結構簡單、操作簡便等,特別是無需準備即可投入戰鬥這一特點使其在二戰中大放異彩。據統計,二戰期間地麵部隊50%以上的傷亡都是由迫擊炮造成的。


    世界上最大的迫擊炮“利特爾·戴維”就誕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現存放於美國馬裏蘭州軍械博物館。該炮的口徑為914mm,炮筒質量為65304kg,炮座質量為72560kg,發射的炮彈質量約為1700kg。它是為當時盟軍正麵攻破德軍“齊格菲”防線而秘密設計製造的。然而,這門獨一無二的迫擊炮剛剛造好,戰爭就結束了。因此該炮還沒有來得及放一炮,就宣布退役了。


    裝填方式可分為前裝迫擊炮和後裝迫擊炮;按炮身結果可分為滑膛迫擊炮和線膛迫擊炮;按運動方式可分為便攜式、駝載式、車載式、牽引式和自行式。


    常見口徑


    60毫米-美國m-2、m-224(韓戰)。61毫米-81毫米-英國l-16、美國m-252。82毫米-蘇聯發展的口徑,可使用敵人81毫米的炮彈,但敵人的81公厘迫擊炮無法使用這種炮彈。4.2英吋(107毫米)-最初用於美軍化學兵部隊,又稱化學炮。120毫米-中國1964年式、186式。


    迫擊炮及迫擊炮彈結構


    迫擊炮一般由炮身、炮架、座鈑及瞄準具四大部分組成。炮身可根據射程的遠近做不同的選擇,炮身長一般在1~1.5m之間;炮架多為兩腳架,可根據目標位置調節高低和方向,攜行時可折疊;座鈑為承受後坐力的主要部件,同時與兩腳架一起共同起到支承迫擊炮體的作用;瞄準具多為光學瞄準鏡,刻有方向分劃和高低分劃。


    與其他常規火炮相比,迫擊炮的主要特點是:(1)彈道彎曲,適合於對隱蔽物(如山丘)背後的目標進行超越射擊,也可對近距離目標進行直接射擊;(2)裝彈容易,射速高(20~30發/分),火力猛,殺傷效果好;(3)質量輕,體積小,機動性強,中、小口徑迫擊炮可以人背馬馱,打了就跑,能快速轉移陣地;(4)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易於大規模生產,造價低。迫擊炮的操作使用亦十分簡單,在發現並瞄準目標後,將迫擊炮彈從炮口滑進炮管,依靠其自身質量使炮彈底火撞擊炮管底部的撞針;或者依靠其自身質量滑至炮身底部,待射手操作釋放撞針後,撞擊炮彈底部底火。底火被擊發後點燃炮彈尾部的基本藥管,隨後捆綁在彈體外麵附加藥包內的火藥亦被點燃。雖然炮彈與炮管之間有一定的間隙以保證炮彈滑落,但是彈體外部的閉氣環仍能形成極大的膛內壓力,推動炮彈出炮口並飛向目標。迫擊炮的這種發射原理決定了迫擊炮彈不能與炮管緊密貼合,因此不能依靠膛線使炮彈產生旋轉以穩定其飛行方向,轉而使用尾翼穩定裝置來保證其飛行姿態。因此,所有的迫擊炮彈均帶有尾翼。典型的迫擊炮彈在結構上除尾翼外,還包括引信、傳爆管、炸藥、彈體、閉氣環、基本藥管、附加藥包、底火等零部件。美國m82181mm迫擊炮彈,為m252迫擊炮的標準配彈,用以對付人員、掩體以及輕型裝甲目標。其彈體為薄壁鋼製成,采用碰炸引信,裝配時將引信螺接在製有螺紋的彈體頭部,尾翼螺接在彈體尾部。尾管底端製有內螺紋,裝入基本藥管並與底火螺接。可通過調節附加藥包數量獲得5種不同的初速和射程。m82181mm迫擊炮彈諸元全彈長338.3mm全彈質量4.14kg膛壓≤49.4mpa最大射程5900m殺傷範圍20mx15m


    典型迫擊炮


    目前,各國裝備的迫擊炮口徑較多,有51mm、60mm、81mm、82mm、105mm、107mm、120mm、160mm和240mm等近10種。迫擊炮按質量可分為3種類型:輕型迫擊炮,口徑在60mm以下,全質量不超過20kg,最大射程2600m左右,裝備連、排或班級;


    中型迫擊炮


    徑在60~100mm,全質量在34~68kg之間,最大射程6000m左右,裝備營、連級;


    重型迫擊炮


    口徑在100mm以上,全質量94kg以上,最大射程8000m左右,裝備團、營級(個別裝備師、旅級)。


    按運動方式分,迫擊炮又可分為便攜式、牽引式和自行式3種。


    輕型迫擊炮一般由單兵攜行,中、大型迫擊炮可根據作戰環境配備炮車牽引或設計成自行式。


    迫擊炮射擊技術


    先了解迫擊炮的編製:60炮班劃歸步兵營火力排管轄,一個60炮班共10人,劃分為2個五人製迫擊炮小組,共有2門迫擊炮,外加2條長槍.


    根據時代不同,或各國慣例不同,會有所差異,但基本的原理都是一致的——


    各人的職責為:


    班長/副班長(各1名),兼任每個炮組的炮長,負責指揮射擊,站在炮身的右方,麵朝炮組.平時攜帶附/備件,各配手槍一把;


    一炮手,共2名,負責瞄準,跪在炮身左側.平時攜帶底鈑和腳架;


    二炮手,共2名,負責裝填炮彈,跪在炮身右側.平時攜帶炮身和瞄準具;


    三炮手,共2名,負責安裝引信,調整裝藥,傳遞炮彈,跪在二炮手身後.平時攜帶炮彈;


    四炮手,共2名,負責觀察和警戒,並協助三炮手,隱蔽在炮組周圍或高處.平時攜帶炮彈;各配衝鋒槍/步槍一支.


    60炮班的兩個小組的動作基本一致,下麵以一個炮組為例講解:——


    ===架炮===——


    炮長接到上級下達的命令,開赴射擊陣地.到達後,身體右前方45°朝向目標,下達口令:”停!朝xxx方向用炮!”


    一炮手接到炮長口令後,重複口令:”朝xxx方向用炮!明白!”


    一炮手放下底鈑,並用腳將其踩入土裏(地麵太硬就要用鐵鍬刨了),然後展開兩腳架,朝目標大致方向擺開;


    二炮手放下炮身,將起安裝在底鈑上,鎖好;


    一炮手和二炮手合作,將腳架聯接到炮身上,調節概略水平.與此同時,炮長站到炮身後方,用鉛錘線校正炮身上的刻線,使炮管軸線跟目標在一個垂直麵內;


    三炮手和四炮手放下彈藥箱,並開始安裝引信,有需要的話四炮手開始警戒;


    迫擊炮組裝好以後,一炮手跪在炮身左前方,眼睛注意瞄準鏡上的水平水準管,調節腳架上的調平機構,直到水準管內的氣泡準確居中,這表示兩腳架已經能夠精確水平,炮口軸線處在鉛垂麵內.


    水平調整好後,一炮手向炮長報告:”水平好!”


    炮長聽到報告後,重複:”水平好,明白!”


    一炮手將腳架裏的高低機打到底,炮身應該是正好45°.炮長將象限儀(四分儀)放到炮身檢查座上,觀察水準管氣泡,檢查炮身是否為精確45°.如果正確,可以用進入瞄準;如果不正確,則指揮一炮手繼續調整高低機,使炮口仰角達到精確的45°;——


    ===瞄準===——


    炮口精確45°後,開始調整瞄準鏡,這時炮身就不要動了.把瞄準鏡的高低手輪打到最遠射程(60炮是1500m),因為迫擊炮是用高角射擊也就是通常說的”吊射”,仰角越低,射程反而越遠,45°對應最遠的射程.


    一邊旋轉瞄準鏡高低手輪(注意,不是高低機)時,一炮手注意檢查高低水準管,當水準管的氣泡精確居中時,指針應該指向最大射程的刻度.如果不是,鬆開高低手輪刻度的螺絲,調正以後再鎖緊;


    準備工作正式完成,各就各位.


    炮長用望遠鏡搜索目標,並在地圖上作業,測算準確的距離和角度(如果沒有地圖就隻好蒙了).得到射程和角度以後,查彈道表,決定最終的炮口仰角和裝藥號.角度值通常是用密位製的,裝藥號就表示附加藥包的數量.


    測算彈道諸元後,下達口令:”目標,前方孤樹下機槍掩體;射角13-00,一號裝藥,兩發!”(13-00就是1300密位,大約78°;一號裝藥就是外加一個附加藥包)


    一炮手重複口令:”目標,前方孤樹下機槍掩體;射角13-00,一號裝藥,兩發!明白!”


    一炮手旋轉方向機,使瞄準鏡的縱線對準目標,報告”方向好!”


    然後旋轉瞄準鏡高低手輪,裝定13-00刻度,再通過瞄準鏡觀察目標;同時操縱高低機,調整炮口角度,使瞄準鏡的十字線中心完全壓住目標,報告”射角好!”


    炮長答:”明白!”——


    ===射擊===——


    一炮手在準備的同時,三炮手按照口令的要求,安裝引信,添加附加藥包.準備妥當後,遞給二炮手;


    二炮手接過炮彈,右手掌心向上,托住彈體,靠近炮口.左手掌壓在炮口邊緣,拇指食指中指支撐彈體,避免滑落彈膛.彈翼部分進入炮管,成準備姿勢,等候炮長口令;


    炮長舉起右手,並下達口令:”預備——放!”同時右手落下.


    二炮手得到口令後,雙手鬆開,炮彈靠自身重力滑落彈膛,最終擊發.


    發射後,三炮手向二炮手傳遞第二發炮彈,二炮手成準備姿勢,等待炮長命令;


    炮長:”放!”


    兩發發射完,二炮手報告:”兩發完畢!”


    炮長:”明白!”


    然後炮長舉起望遠鏡,觀察彈著點,判斷效果,進而決定是否進行補射.補射的基本步驟同前文所述,炮長也有忙中出錯的時候,下達口令有誤時,喊道:”剛才口令作廢!聽我口令!”


    另外還有簡易射擊,就是在緊急情況下,不展開腳架,直接用炮身射擊;


    還有抵近射擊,目標距離接近或小於最小射程,炮口達到最大仰角85°時仍無法射擊.又或者高低機打得太高,穩定性不好,就在炮架前墊東西,把炮口繼續架高;


    還有間接射擊,就是由於障礙物的阻擋,炮長無法直接觀察目標.而利用觀察員提供的數據進行瞄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抗戰雄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烈陽化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烈陽化海並收藏抗戰雄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