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梟雄本色
清晨的迷霧籠罩著整個吳都以及郊外,像是吳都的愁緒一樣,久久不散。
此時隻是初春,卻像是積聚已久,迷霧在吳都沉醉,十分罕至。
如此情景一直到了上午之時,這層霧氣才慢慢消散去,就像是被人請來的客人,眷戀上這塊土地。
陽光還是相約而至,都不知是因為有了陽光,迷霧才散去,還是因為迷霧散去之後,陽光才出現。
無論如何,當迷霧消散之後,春色已露,陽光明媚,吳都也呈現出一副嶄新的容顏。
就連那小河邊的綠柳,似乎也在一夜之間,發出了綠葉,昭示著春天的到來。
吳王整夜都在掂記著虎丘山地宮之事,可以說是一夜沒有合眼。
自己躺在床上,卻也不便動撣,隻得把焦慮,放在床前,
一直想著鬼穀王禪自來吳都體現了其神謀詭算,料事如神的籌謀,於吳王而言,對此一直心有餘悸。
鬼穀王禪與他相處這些日子,給他足夠的震憾,乃至於變成內心深處慢慢變成一種恐懼,讓他久久不能釋懷。
再想到如此犧牲吳都百姓就為除掉鬼穀王禪,於他而言,於一個吳國國君而言,實在過於殘忍,也有些小題大作之嫌。一個吳國君王,用如此卑劣的手段對付一個少年,說起來實在讓人笑話。
而想起王禪對吳國種種,他也覺得對不起王禪。
覺得如此對一個年僅十三歲的少年,對一個天賜靈嬰,實在過於殘忍,也實在有失他一代梟雄的吳王身份。
他很矛盾,也很糾結。
半夜色裏,有時想派人去終結此事,讓王禪得償所願,順利救出地宮中的百姓。
可他還是忍下了心中那一點善念,轉之而來的是一種無毒不丈夫的狠勁。
慢慢他也不覺得對不起王禪,對不起曾屢次救吳國王室於危難,也曾在幽冥尊主手下救過他的救命恩人。
反而覺得他之所以如此,一切都是因為王禪太過聰明,太不懂藏拙,太過鋒芒畢露,一切都是王禪咎由自取,而他隻是成全於王禪而已。
他自己所以做,隻是做了其它人一樣都會做的事,包括越王勾踐。
他也曾對一個未曾謀麵的少年,不惜請兩大高手刺殺於他。
雖然他的行徑比之趙王勾踐更卑鄙,更列恥,利用了王禪的仁愛之心。
但卻更有實效,更隱秘,也更不讓人察覺,更不會失敗。
更不會像越王勾踐一樣,被王禪假死以戲耍,不僅失了越國公主,反而無傷王禪半根毫毛,成為列國一樁笑談。
吳王在自我安慰之中,漸漸也就心安理得了,迷迷糊糊之中,在清晨之時到安穩的睡了一覺。
而濃霧襲來,讓吳王反覺得時辰尚早,並不在意。
直至濃霧漸去,吳王才從床上爬起身來。
此時侍女們都已等了許久,而吳國醫師也來看過幾次,察覺吳王卻並無異樣,反而睡得沉。
隻是吳王如此反常,到讓那些服侍的奴仆們虛驚一場。
畢竟吳王少有起得如此之晚,縱然是受傷,縱然是喪妻喪子,都不改其勤政的習慣。
他向來都起得很早,時時關注著吳國國事,從來也不會因自身原因而耽誤早上的朝會。
可這幾天來,他已不需要,也很放心,因為有夫差太子監國。
一通洗漱之後,吳王還是摒退了這些宮奴侍女,專門把老吳叫了進來。
他一直關心著王禪的死活,可他卻不能堂而皇之的過問,隻得托宮奴老吳探聽著消息。
像是鬼穀王禪的死,比任何人的死更重要一些,比之王後,比之公子波,比之公子山還要重要。
甚至與勝玉公方之死可相提並論,隻是勝玉的死對他是痛入骨髓的打擊,而王禪的死卻是一種難得的欣慰。
老吳十分理解吳王心思,一進吳王寢宮,就主動回複
“回稟王上,虎丘山中一切都十分平靜,並無異樣。
老奴專門派人尋得那個地道入口探察,此時地道之內尚有餘水。
而且還夾雜著一些浮冰,有幾具屍身飄在水麵,一看就是吳都的百姓。
為防被人發現,老奴已讓人私下處理掉了。”
吳王一聽,手撫胸口長舒一氣,臉上緊繃的肌肉也鬆馳下來。
“這就好,這就好,本王也算心願已了。
你著伯否大人盡快處理這個地道,不能留下任何讓人懷疑的理由。
若有人問起,就說是盜墓之賊出沒,所以需填埋此地道入口。”
吳王雖然沒有親眼見王禪的屍身,連老吳也沒有,但他十分清楚,此地道並非盜墓之賊為盜墓而開挖。
正是王禪為救吳都百姓而準備的能道,對於這一點吳王十分肯定,並不懷疑王禪進未進此地道。
他知道王禪是一個高度自負的人,隻要一切在王禪的掌控之中,他從來都是以身涉險,從不避諱。
隻是可惜,王禪的聰明還是讓吳王抓住了這最後的機會,讓事情變得更簡單一些。
若說沒有此地道,那王禪與萬餘百姓,此時該並未死去,隻是在暗無天日的地宮之中迷失了方向,失去了活命的機會。
真的要死去,至少也得十天半月,才能確定下來。
可如今,正是王禪挖的此地道,讓王禪的死變得更確定。
因為此地道之中一旦灌滿水,連一個躲的地方都沒有。
縱然有,也無法在水中求存,畢竟人非魚,不呼吸任誰也撐不過半刻。
吳王此時心裏已大定,可還是十分謹慎,想著若是此地道口留著,怕會讓人瞧出端倪。
若讓吳都百姓知道他為了謀害一個楚國靈童,而不惜犧牲吳都萬餘百姓性命,會讓他在年暮將逝之際,葬送半輩子打下的好名聲。
所以吳王還是小心的交待著眼前的老奴,臉上並不因此而得意。
“老奴已通告太宰大人,想來此地宮一直由他負責,出此紕漏他也不會聲張,還請王上放心。”
吳王看了看老吳,十分滿意,也隻有自小跟隨他的宮奴才會如此理解他的心思。
“吳都此時什麽情況,是否與平時一般正常?”
吳王一反常態,還是有些擔心,反過來問起吳都百姓來了。
畢竟無辜死了萬餘百姓,這並非常有之事,縱是在大周幾百年的曆史之中也從未發生過。
若是這些百姓發現端倪,引發其它家屬騷亂起來,也於吳都不利,於吳國不利。
“回王上,吳都今日大霧,剛剛才消退去。
清晨之時,人本就少,再加上今晨大霧,吳都街上幾乎沒有行人。
來往之人比平時要少得多,略顯冷清,可卻並無百姓哭鬧。
吳都各大小街道都已清掃幹淨,昨日國葬留下的那些垃圾也都盡數清理焚燒。
吳都大小街道一切如初,並無異常。”
吳王一聽,一時欣喜卻一時愁悶起來。
少了萬餘人,對於吳都來說也算是一件大事,為何吳都會如此平靜?
這到又成了吳王心頭的憂慮。
老吳一看吳王的表情,知道吳王在擔心,所以又回道:“回王上,昨日進入地宮的百姓有不少是城外的,而且他們都是圖財而去,縱是家屬也並不知實情,所以還需過些時日才會有動靜。
再說了,有些家裏都是全家老小一起進入地宮,就算街坊鄰居一時找不見人。
鄉民們也會以為是去了他鄉,反而更容易讓人忽視。
一時之間並不會引發混亂,還請王上放心。
老奴會安排人盯著吳都及其附近村落,一有情況就會向王上回報。”
吳王此時有些患得患失,又懷疑事情並未辦成,卻又怕被人知道他的奸險之計。
“無妨,正所謂事無完美,隻要為差兒除掉楚國靈童,也可保我吳國太平,是為大義。
縱然有些百姓胡鬧,相信有伍相國在,他一定會把這些事情處理妥當的。
隻要著伍相國,也相應善待這些失親的百姓,加以撫恤,想來他們也不會深究。
經昨夜一場風雨,本王終於可以安心了!”
吳王也是求大舍小,此時也放下心思,不再問吳都百姓的事。
於他而言,這隻是一場小風雨而已,不值得小題大做。
若是換作年輕之時,沙場之上,縱然是幾萬人死在他的麵前,他也不會皺一皺眉頭,更不用說如此掂記了。
可人年老了,不知道是不是心也軟了,才會如此猶疑。
或許也是因此事實有違天道,有違信義,說起來也是忘恩負義之行徑。
所以吳王心中有愧,反而顯得有些忐忑不安。
隻是如此坑埋萬餘百姓,說起來也並非什麽小風小雨,在列國之中,也算是腥風血雨了。
吳王自我安慰不說,卻還顛倒黑白,為自己喪盡天良之行辨解,或許也是一代梟雄的本色。
吳王看了看老吳自言自語道:“老吳,你是不是覺得本王老了,行將死去,做事卻也像一個婦道人家一樣婆婆媽媽,患得患失的?”
吳王臉上自嘲一笑,像是在問身邊的老吳,又像是在問自己。
“回王上,人都會老,而王上所謀,是為將來,而將來之事未有定數,所以王上才會憂慮。
也並非王上猶疑,而是王上慎重而已。”
吳王一聽,嘿嘿一笑,心裏舒服。
“老吳,今日早朝該結束了,你去把差兒以及伍相國、孫將軍、還有伯太宰一起叫來。
安排膳食房把本王及幾位愛卿的膳食一起送來本王寢宮。
本王要與三位愛卿還有差兒邊用午膳,邊商議吳國大事。”
老吳一聽,知道吳王此時已放下昨夜之事,現在該是考慮攻越大計之時了,所以也不敢再回話,躬身退著走了出去。
吳王看著門外照射進來太陽光,聽著吳宮後園喜鵲的鳴叫,心情也變得十分舒爽起來。
此時心裏到還真的感激於範蠡,若沒有範蠡通報消息,或許此時王禪還活著。
可經此一番周折,誅殺王禪之計已無縣令,總算是完成了一樁心願,了結了一個心結。
日後他再也不會再想起王禪,就當王禪從來也沒來過吳都一樣,在他的生活之中,又還複如初。
【作者題外話】:這一章專注寫一下吳王闔閭的內心,也從一個側麵反映吳王闔閭的梟雄本色。
<a id="wzsy" href="http://m.yqxsw.org">言情小說網</a>
對於吳王來說,可以喪妻喪子,喪女,他都能隱忍,而且一向十分沉著冷靜。
可他卻容不下王禪的聰慧,消除不了王禪給他帶來的恐懼。
所以他用萬餘百姓的性命來作誘餌,隻為除掉一個十三歲的少年。
曆史上有太多這樣的梟雄,成其大業,必然會犧牲無數無辜之人的性命,隻是史書隻會記載他們英武的正麵形像,從來也不會記錄這些慘無人道之事。
而我的小說,就是還原一個人性的本色,讓大家清楚認識一個非聖賢之人的心理。
而從這一件事,也進一步深入了小說的最終主題,對王禪的恐懼超越了對死亡的恐懼,最後達到,一怒而諸侯懼的效果。
清晨的迷霧籠罩著整個吳都以及郊外,像是吳都的愁緒一樣,久久不散。
此時隻是初春,卻像是積聚已久,迷霧在吳都沉醉,十分罕至。
如此情景一直到了上午之時,這層霧氣才慢慢消散去,就像是被人請來的客人,眷戀上這塊土地。
陽光還是相約而至,都不知是因為有了陽光,迷霧才散去,還是因為迷霧散去之後,陽光才出現。
無論如何,當迷霧消散之後,春色已露,陽光明媚,吳都也呈現出一副嶄新的容顏。
就連那小河邊的綠柳,似乎也在一夜之間,發出了綠葉,昭示著春天的到來。
吳王整夜都在掂記著虎丘山地宮之事,可以說是一夜沒有合眼。
自己躺在床上,卻也不便動撣,隻得把焦慮,放在床前,
一直想著鬼穀王禪自來吳都體現了其神謀詭算,料事如神的籌謀,於吳王而言,對此一直心有餘悸。
鬼穀王禪與他相處這些日子,給他足夠的震憾,乃至於變成內心深處慢慢變成一種恐懼,讓他久久不能釋懷。
再想到如此犧牲吳都百姓就為除掉鬼穀王禪,於他而言,於一個吳國國君而言,實在過於殘忍,也有些小題大作之嫌。一個吳國君王,用如此卑劣的手段對付一個少年,說起來實在讓人笑話。
而想起王禪對吳國種種,他也覺得對不起王禪。
覺得如此對一個年僅十三歲的少年,對一個天賜靈嬰,實在過於殘忍,也實在有失他一代梟雄的吳王身份。
他很矛盾,也很糾結。
半夜色裏,有時想派人去終結此事,讓王禪得償所願,順利救出地宮中的百姓。
可他還是忍下了心中那一點善念,轉之而來的是一種無毒不丈夫的狠勁。
慢慢他也不覺得對不起王禪,對不起曾屢次救吳國王室於危難,也曾在幽冥尊主手下救過他的救命恩人。
反而覺得他之所以如此,一切都是因為王禪太過聰明,太不懂藏拙,太過鋒芒畢露,一切都是王禪咎由自取,而他隻是成全於王禪而已。
他自己所以做,隻是做了其它人一樣都會做的事,包括越王勾踐。
他也曾對一個未曾謀麵的少年,不惜請兩大高手刺殺於他。
雖然他的行徑比之趙王勾踐更卑鄙,更列恥,利用了王禪的仁愛之心。
但卻更有實效,更隱秘,也更不讓人察覺,更不會失敗。
更不會像越王勾踐一樣,被王禪假死以戲耍,不僅失了越國公主,反而無傷王禪半根毫毛,成為列國一樁笑談。
吳王在自我安慰之中,漸漸也就心安理得了,迷迷糊糊之中,在清晨之時到安穩的睡了一覺。
而濃霧襲來,讓吳王反覺得時辰尚早,並不在意。
直至濃霧漸去,吳王才從床上爬起身來。
此時侍女們都已等了許久,而吳國醫師也來看過幾次,察覺吳王卻並無異樣,反而睡得沉。
隻是吳王如此反常,到讓那些服侍的奴仆們虛驚一場。
畢竟吳王少有起得如此之晚,縱然是受傷,縱然是喪妻喪子,都不改其勤政的習慣。
他向來都起得很早,時時關注著吳國國事,從來也不會因自身原因而耽誤早上的朝會。
可這幾天來,他已不需要,也很放心,因為有夫差太子監國。
一通洗漱之後,吳王還是摒退了這些宮奴侍女,專門把老吳叫了進來。
他一直關心著王禪的死活,可他卻不能堂而皇之的過問,隻得托宮奴老吳探聽著消息。
像是鬼穀王禪的死,比任何人的死更重要一些,比之王後,比之公子波,比之公子山還要重要。
甚至與勝玉公方之死可相提並論,隻是勝玉的死對他是痛入骨髓的打擊,而王禪的死卻是一種難得的欣慰。
老吳十分理解吳王心思,一進吳王寢宮,就主動回複
“回稟王上,虎丘山中一切都十分平靜,並無異樣。
老奴專門派人尋得那個地道入口探察,此時地道之內尚有餘水。
而且還夾雜著一些浮冰,有幾具屍身飄在水麵,一看就是吳都的百姓。
為防被人發現,老奴已讓人私下處理掉了。”
吳王一聽,手撫胸口長舒一氣,臉上緊繃的肌肉也鬆馳下來。
“這就好,這就好,本王也算心願已了。
你著伯否大人盡快處理這個地道,不能留下任何讓人懷疑的理由。
若有人問起,就說是盜墓之賊出沒,所以需填埋此地道入口。”
吳王雖然沒有親眼見王禪的屍身,連老吳也沒有,但他十分清楚,此地道並非盜墓之賊為盜墓而開挖。
正是王禪為救吳都百姓而準備的能道,對於這一點吳王十分肯定,並不懷疑王禪進未進此地道。
他知道王禪是一個高度自負的人,隻要一切在王禪的掌控之中,他從來都是以身涉險,從不避諱。
隻是可惜,王禪的聰明還是讓吳王抓住了這最後的機會,讓事情變得更簡單一些。
若說沒有此地道,那王禪與萬餘百姓,此時該並未死去,隻是在暗無天日的地宮之中迷失了方向,失去了活命的機會。
真的要死去,至少也得十天半月,才能確定下來。
可如今,正是王禪挖的此地道,讓王禪的死變得更確定。
因為此地道之中一旦灌滿水,連一個躲的地方都沒有。
縱然有,也無法在水中求存,畢竟人非魚,不呼吸任誰也撐不過半刻。
吳王此時心裏已大定,可還是十分謹慎,想著若是此地道口留著,怕會讓人瞧出端倪。
若讓吳都百姓知道他為了謀害一個楚國靈童,而不惜犧牲吳都萬餘百姓性命,會讓他在年暮將逝之際,葬送半輩子打下的好名聲。
所以吳王還是小心的交待著眼前的老奴,臉上並不因此而得意。
“老奴已通告太宰大人,想來此地宮一直由他負責,出此紕漏他也不會聲張,還請王上放心。”
吳王看了看老吳,十分滿意,也隻有自小跟隨他的宮奴才會如此理解他的心思。
“吳都此時什麽情況,是否與平時一般正常?”
吳王一反常態,還是有些擔心,反過來問起吳都百姓來了。
畢竟無辜死了萬餘百姓,這並非常有之事,縱是在大周幾百年的曆史之中也從未發生過。
若是這些百姓發現端倪,引發其它家屬騷亂起來,也於吳都不利,於吳國不利。
“回王上,吳都今日大霧,剛剛才消退去。
清晨之時,人本就少,再加上今晨大霧,吳都街上幾乎沒有行人。
來往之人比平時要少得多,略顯冷清,可卻並無百姓哭鬧。
吳都各大小街道都已清掃幹淨,昨日國葬留下的那些垃圾也都盡數清理焚燒。
吳都大小街道一切如初,並無異常。”
吳王一聽,一時欣喜卻一時愁悶起來。
少了萬餘人,對於吳都來說也算是一件大事,為何吳都會如此平靜?
這到又成了吳王心頭的憂慮。
老吳一看吳王的表情,知道吳王在擔心,所以又回道:“回王上,昨日進入地宮的百姓有不少是城外的,而且他們都是圖財而去,縱是家屬也並不知實情,所以還需過些時日才會有動靜。
再說了,有些家裏都是全家老小一起進入地宮,就算街坊鄰居一時找不見人。
鄉民們也會以為是去了他鄉,反而更容易讓人忽視。
一時之間並不會引發混亂,還請王上放心。
老奴會安排人盯著吳都及其附近村落,一有情況就會向王上回報。”
吳王此時有些患得患失,又懷疑事情並未辦成,卻又怕被人知道他的奸險之計。
“無妨,正所謂事無完美,隻要為差兒除掉楚國靈童,也可保我吳國太平,是為大義。
縱然有些百姓胡鬧,相信有伍相國在,他一定會把這些事情處理妥當的。
隻要著伍相國,也相應善待這些失親的百姓,加以撫恤,想來他們也不會深究。
經昨夜一場風雨,本王終於可以安心了!”
吳王也是求大舍小,此時也放下心思,不再問吳都百姓的事。
於他而言,這隻是一場小風雨而已,不值得小題大做。
若是換作年輕之時,沙場之上,縱然是幾萬人死在他的麵前,他也不會皺一皺眉頭,更不用說如此掂記了。
可人年老了,不知道是不是心也軟了,才會如此猶疑。
或許也是因此事實有違天道,有違信義,說起來也是忘恩負義之行徑。
所以吳王心中有愧,反而顯得有些忐忑不安。
隻是如此坑埋萬餘百姓,說起來也並非什麽小風小雨,在列國之中,也算是腥風血雨了。
吳王自我安慰不說,卻還顛倒黑白,為自己喪盡天良之行辨解,或許也是一代梟雄的本色。
吳王看了看老吳自言自語道:“老吳,你是不是覺得本王老了,行將死去,做事卻也像一個婦道人家一樣婆婆媽媽,患得患失的?”
吳王臉上自嘲一笑,像是在問身邊的老吳,又像是在問自己。
“回王上,人都會老,而王上所謀,是為將來,而將來之事未有定數,所以王上才會憂慮。
也並非王上猶疑,而是王上慎重而已。”
吳王一聽,嘿嘿一笑,心裏舒服。
“老吳,今日早朝該結束了,你去把差兒以及伍相國、孫將軍、還有伯太宰一起叫來。
安排膳食房把本王及幾位愛卿的膳食一起送來本王寢宮。
本王要與三位愛卿還有差兒邊用午膳,邊商議吳國大事。”
老吳一聽,知道吳王此時已放下昨夜之事,現在該是考慮攻越大計之時了,所以也不敢再回話,躬身退著走了出去。
吳王看著門外照射進來太陽光,聽著吳宮後園喜鵲的鳴叫,心情也變得十分舒爽起來。
此時心裏到還真的感激於範蠡,若沒有範蠡通報消息,或許此時王禪還活著。
可經此一番周折,誅殺王禪之計已無縣令,總算是完成了一樁心願,了結了一個心結。
日後他再也不會再想起王禪,就當王禪從來也沒來過吳都一樣,在他的生活之中,又還複如初。
【作者題外話】:這一章專注寫一下吳王闔閭的內心,也從一個側麵反映吳王闔閭的梟雄本色。
<a id="wzsy" href="http://m.yqxsw.org">言情小說網</a>
對於吳王來說,可以喪妻喪子,喪女,他都能隱忍,而且一向十分沉著冷靜。
可他卻容不下王禪的聰慧,消除不了王禪給他帶來的恐懼。
所以他用萬餘百姓的性命來作誘餌,隻為除掉一個十三歲的少年。
曆史上有太多這樣的梟雄,成其大業,必然會犧牲無數無辜之人的性命,隻是史書隻會記載他們英武的正麵形像,從來也不會記錄這些慘無人道之事。
而我的小說,就是還原一個人性的本色,讓大家清楚認識一個非聖賢之人的心理。
而從這一件事,也進一步深入了小說的最終主題,對王禪的恐懼超越了對死亡的恐懼,最後達到,一怒而諸侯懼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