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伴君如虎
吳王起身,重新整理了一下儀表,顯得十分精神,一掃這幾日因傷而頹廢的形像。
此時夫差領著三位重臣一起來到寢宮,見吳王已然端坐。
夫差還是帶著三位重臣向吳王一起行著大禮。
“起來吧,想來一早上的朝會,你們也累了,就陪本王一起用個飯吧。”
吳王伸手一揮,四人才依次坐下。
“差兒,國葬之事已畢,春耕之時已至,你身為監國太子,應該多關心吳國百姓的生計問題。
不知道今年吳國百姓是否都備足的種子,有沒有流離失所的情況?
這些事你要用心與伍愛卿學習,不可忽視。
百姓是我吳國的根基,關乎我吳國存亡,一定要用心對待才是。”
吳王說完,這才端起碗來,對著三位重臣示意可以吃飯了。
“回父王,今日朝會所議之事,大都與吳國春耕有關。
幸得相國大人深體民情,一切事務都安排妥當。
縱是有一些因災流離之民,相國大人也已發放了安民補助,讓百姓可以在我吳國久居生養。”
夫差並沒有端碗吃飯,而是說完看著吳王,在等待吳王訓示。
“你也先吃飯吧,邊吃邊說。”
吳王看了看夫差,還是先讓他吃飯再說。
“民以食為天,國以民為本,本王也是端手中之碗,而感百姓這恩。
身為吳國王族,該體恤這食之不易,體恤百姓勞苦之辛。
不可因私廢公,因尊貴而鄙視低微。
我們雖然身居高位,卻還是要依靠低微之人的辛勞,才能保一日三餐。
所以在任何時候,你都不可忘了我吳國的根本,就在於你所忽視的這些低微之人手中。”
吳王深有體會,所以其一生以來,都一直提倡節儉,摒斥浪費。
對於吃食更是注重體貼於民,此時雖然有三位重臣相陪,可桌上菜也不多,基本夠用,從不浪費。
這一席話也是睹物思情,有感而發,十分真誠。
吳王說完,一抬頭再看四人都不敢用食,也在看著吳王。
“好好好,我看你們三位也是越來越生分了,本王也不說了,等三位愛卿吃完,本王再與三位商議。”
吳王說完,三人也是嘿嘿一笑,埋頭吃飯。
他們心裏也都十分不解,為何此次陪吳王用膳,卻偏偏提到百姓春耕之事。
而且說得十分鄭重其事。
原本吳都百姓生計問題一直是伍子胥操持,都管理得井井有條,吳王十分信任,並不過多問詢。
若說問詢,除非是有大災或是戰亂之時,百姓難與為繼,吳王才會親自過問百姓安居。
可當著監國太子之麵,三位重臣在列,如此堂而皇之說起,三人也是頭一次聽道。
吳王剛才也知三人疑惑,知道是自己心中愧意作崇,所以讓三人反而不習慣了。
此時心情大好,連吃兩碗米飯,還喝了一碗魚湯,甚是愜意。
三人與夫差也是適時務者,見吳王已食畢,大家也都紛紛放下碗筷,一副食飽喝足的樣子。
就等著吳王發話。
“三位愛卿,今日我看春光明媚,不若我請三位移位後花園之中。
咱們邊喝茶午體,也就把攻伐越國大戰之事給定了如何?”
“一切聽王上指意。”
三人也是異口同聲,並不反對。
“父王,我扶你出去。”
夫差趕緊站起身來,欲扶吳王。
吳王卻罷了罷手道:“差兒,為父可還沒有老朽到步不能履的地步。
父王既然決定親征越國,又怎麽會連路都走不了呢。
可別讓三位愛卿笑話本王。”
吳王說完,昂首挺胸自行向後花園走去。
身後三人,也是各有疑惑。
伯否當然知道為何今日吳王如此舉止反常,一切都是因為昨夜之事。
原本昨日國葬,今日作為至親之人,吳王該憂傷無度。
可吳王卻一反常態,到顯得像是沒我葬過親人一樣。
又或者說,吳王實在非常人能度,胸有千壑,是一個提得起放得下之人。
可這一切並非如此,伯否知道吳王的一切反常,都是因為除掉王禪。
可伯否心裏卻有一種莫名的悲哀。
王禪如此之能,雖然現在才十三歲,可料事如神,謀算在先,處處占得先機,三人中除了孫武的兵事沒有對比之外。
其它的諸多事宜,似乎已遠在三人之上。
如此大能之人,卻如此悲劇收場,實在令人惋惜。
王禪雖然明為楚國,卻實實在在的為吳國立下汗馬功勞。
若吳王封賞於王禪,就算職位與三人平齊,想來三人也是心服口服。
可就是這樣一個為吳國謀略之人,被吳王利用其宅心仁厚,為救吳都萬餘百姓,而困死地宮。
而他的死,卻成為吳王欣慰及開心的理由。
讓吳王興奮到關心起吳國百姓,體恤其辛勞,躬身反醒,以身作責,實在有些可笑。
而伯否雖然知道,卻並不顯露,而是與伍子胥和孫武一樣,麵帶疑惑,假裝不知。
伍子胥昨日之時,也感覺到一絲不妥,可他卻不敢也不願更不會去理會此事。
王禪於他,也是有恩之人,可對他的主見卻難與苟同,心裏雖有猜測,卻也隻得徒添幾分惋惜之情。
而孫武則顯得十分平淡,並未察覺異樣。
他為人正直,隻喜歡在與人對陣之時,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等各方因素,戰勝於對手。
至於兵法上的詭道,他十分精通,可對於朝堂權謀之術則顯得有些漠然。
或許是因為自己身為武將,解決事情的方式一般隻有對壘沙場。
至於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那該也是光明正大的權謀,不屑於個人私利之謀。
後花園內果然春意盎然,綠樹初芽,鳥語花香,蝶舞蜂忙,正是一片春光映吳王。
“三位愛卿請!”
吳王十分客氣,自己坐下之時,不忘先請三位坐下,算是十分注重主客之誼。
“王上請!”
三人還是異口同聲,似乎習慣了吳王的客套。
吳王坐下,卻是看著夫差。
“差兒,你也坐吧。
國葬之事已畢,本王雖然傷悲無比,可也知於事無補。
此次對越用兵,本王雖然已謀劃甚久。
現在本王尚有些思慮不周,難與確定之事,此時三位愛卿也在,你就為本王謀略謀略。”
吳王說完微微一笑,看了看三位重臣。
意思十分明顯,那就是要讓夫差在三位吳國重臣麵前,好好的表現一下。
雖然治國、領兵之道非一語可蔽之,可沙盤演兵,卻還是可以說道說道的。
三位重臣也是微笑以對,心裏卻都有些嘀咕著。
吳王向來自負,用兵伐謀,一向十分武斷。
雖然孫武來吳,得吳王信任,統領吳國兵甲,兼之在兵法謀略之上,無人出其右。
可在吳王麵前,都一直十分謹慎,並不會忤逆吳王之意。
當年攻伐楚國,已連破數城,而孫武並不讚成全兵深入。
孫武覺得舉一國之兵深入一國腹地,十分危險。
可吳王還是領三位重臣執意攻代,一舉攻入楚國都城。
當時吳王曾自負的問過三位重臣:“你們原本都說不能攻入楚國國都,也不可取勝,可今日本王一樣攻破楚國之都。
你們有謀有略,卻少了本王的膽色。
沙場之上,謀略在先,可對敵之時,還需要膽色與武力,這就是本王與你們的區別!”
那時的吳王何等風光,又是何等自負,有一股不把天下英雄放在眼裏的霸氣。
隻是後來夫概篡位,險些得逞,若不是孫武領兵有方,進退得當,留有餘手,才快速解了吳都之亂。
自此事之後,才讓吳王深解孫武之慮的長遠,也更回依重孫武,而少了一些自負。
今日如此問詢夫差,一是想驗證夫差的用兵之能。
二也怕是想在三位重臣麵前有心顯擺一下吳王兒子的本事。
“回父王,兒臣雖然自小跟隨孫將軍學習兵法韜略,也曾領兵作戰。
但那在父王及三位重臣豐功偉業之前,都不值一提。
兒臣本不敢在父王及三位重臣麵前妄語兵法韜略
可兒臣自知不才,也願說出自己愚見,讓父王與三位重臣多多指教。”
夫差也是十分善長領會吳王之意,先謙虛一番,再順勢而為,讓人覺得他尊老而重師。
吳王十分滿意,看著夫差,又示意讓他坐下。
“本次出兵,已是列國周知。
我吳國與越國若不相戰一場,自然是連越王勾踐都不會甘心。
所以此次本王親征,主帥勿須差兒再選。
而副帥人選,卻讓本王十分為難,不知差兒如何定奪,你覺得誰可擔此重任?”
吳王此問十分有深度,也十分考人。
若說用兵,吳王還要遜於孫武,吳王親征,最好的人選自然是孫武為副帥了,此事並無非異。
而且吳王當著三位重臣之麵問起,並不召吳國其它朝臣,這說明吳王心裏已有人選,而且就在其三人之中。
“回父王,此時吳國國葬之後,父王親征,而楚國又陣兵邊境,吳都不穩。
所以孫武將軍需駐守吳都,兼顧吳楚邊境,如此才能為父王出兵解決後顧之憂。
孩兒認為孫將軍不宜為副帥。
剛才父王也說過,國以民為重,民以食為天。
此時春耕之際,是國計民生之大事,吳國出兵,糧草為先,吳國百姓一年生計也全在於此春耕。
而相國大人主持吳國內務,治理吳國百姓,兼治境內水利農牧,是為父王出兵的後勤保證。
此次出兵,相國大人也不亦為副帥。
出兵越國,雖為兩國之伐,卻也與列國緊密相關。
此時國葬已畢,最佳副帥當是太宰大人。
太宰大人雖然掌管列國之交及宗室事務,但年輕時期也是兵法大家,文韜武略。
隻是我吳國有孫將軍統領一國之兵,所以才退居後方。
太宰大人若為副帥,與父王正是相得益彰,對越國也是一計攻心之謀。
不知兒臣所說,是否符合父王之想?”
吳王一聽,臉帶微笑,十分滿意。
卻是對著三位重臣說道:“你們看看,這個差兒呀,對三位愛卿還是十分了解。
對此次征越大事,也算是小有所謀。
隻是差兒所說,卻也有些偏頗。”
夫差一聽,到是一楞,就連三位重臣也都覺得疑惑。
剛才夫差所分析事理據在,也是符合現在吳國形勢。
孫武若出兵,勢必造成吳都空虛,讓楚國有機可趁。
孫武鎮守吳都,就算吳王身敗,越國也不敢輕易深入吳國。
而伍子胥一直對伐越不感興趣,而且此時春耕也到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理由。
正順了剛才吳王的意思,也算是十分體貼吳王內心之想。
此時吳王一說,大家都看著吳王。
“差兒,非是父王駁你。
你是不知三位愛卿之能。
若論兵法謀略,列國之中當推孫愛卿。
可差兒不知,伍愛卿與伯愛卿也是兵法大家。
隻是在我吳國有了孫愛卿,才退而居次。
三位愛卿於我吳國皆是全才,不論任何一人放在其它列國,都可算是中將軍之才呀。
剛才差兒所舉薦伯愛卿到是深和我意,既解決後顧之憂,又兼顧後勤供給,該是上上之選。
隻是不知伯愛卿可否陪本王這老朽之軀再上沙場,征伐越國呢?”
伯否一聽,心裏其實早已知道會是此番情景。
自前日吳王醒來,親詢虎丘地宮之事。
伯否就有一種心驚肉跳的感覺,知道吳王雖然信任於他,可卻也成了吳王的一塊心病。
用萬餘人引鬼穀王禪之事,雖然做得嚴密,可越是秘密之事,那麽知道之人就越危險。
吳王一世英明,在列國之中也算得上是一代梟雄,威震列國,他是不會任知道此秘密之人留在世上的。
伯否親自處理了此事,此時沒有功勞,反而成為其後患,若吳王不除自己,那將留下後患。
此時伯否算是真的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伴君如伴虎的。
可伯否還是十分會意,立時跪在地上大聲回道:“老臣願領副帥之職,隨王上征伐越國,雖死猶榮!”
伯否已是做好陪吳王一死的心理,所以此時說話語氣堅決,毫不含糊。
“差兒,快扶伯愛卿起身。”
夫差一聽,親扶伯否再次坐下。
“有伯愛卿陪本王,實是本王幸事,此次出征,有就勞伯愛卿為本王主管一切後勤內務了。”
吳王說完,臉帶笑意,親斟一杯茶遞與伯否。
伯否一看,隻得再次起身躬接王上奉茶。
臉上雖然麵不改色,可心裏卻是死灰一片。
【作者題外話】:今天發的兩章,其實與早前的兩章“教子有方”相互應證。
<a id="wzsy" href="https://www.yyxs.la">yyxs.la</a>
那兩章吳王醒來,而夫差對王禪有了殺心,吳王一副大義淩然,仁信的形像訓斥夫差,要知恩圖報。
可夫差一走,吳王就安排伯否地宮大計,形成反差。
這兩章卻反了過來,先是寫吳王的狠勁,再敘述吳王虛假的恤民之情,最後通過父子的竄謀,把知情者伯否推向死局。
從另一個側麵描述一個梟雄的暗黑心裏。
前期大家讀來,覺得吳王實在可憐,妻子背叛,兄弟反目,父子相戮,失妻(親手殺的)失子喪女,一副隱忍大度的高大形像。
可這幾章卻用矛盾的不同場景還真實描述一個暮年梟雄的本色,也讓大家吳王闔閭的形像更真實一些。
吳王起身,重新整理了一下儀表,顯得十分精神,一掃這幾日因傷而頹廢的形像。
此時夫差領著三位重臣一起來到寢宮,見吳王已然端坐。
夫差還是帶著三位重臣向吳王一起行著大禮。
“起來吧,想來一早上的朝會,你們也累了,就陪本王一起用個飯吧。”
吳王伸手一揮,四人才依次坐下。
“差兒,國葬之事已畢,春耕之時已至,你身為監國太子,應該多關心吳國百姓的生計問題。
不知道今年吳國百姓是否都備足的種子,有沒有流離失所的情況?
這些事你要用心與伍愛卿學習,不可忽視。
百姓是我吳國的根基,關乎我吳國存亡,一定要用心對待才是。”
吳王說完,這才端起碗來,對著三位重臣示意可以吃飯了。
“回父王,今日朝會所議之事,大都與吳國春耕有關。
幸得相國大人深體民情,一切事務都安排妥當。
縱是有一些因災流離之民,相國大人也已發放了安民補助,讓百姓可以在我吳國久居生養。”
夫差並沒有端碗吃飯,而是說完看著吳王,在等待吳王訓示。
“你也先吃飯吧,邊吃邊說。”
吳王看了看夫差,還是先讓他吃飯再說。
“民以食為天,國以民為本,本王也是端手中之碗,而感百姓這恩。
身為吳國王族,該體恤這食之不易,體恤百姓勞苦之辛。
不可因私廢公,因尊貴而鄙視低微。
我們雖然身居高位,卻還是要依靠低微之人的辛勞,才能保一日三餐。
所以在任何時候,你都不可忘了我吳國的根本,就在於你所忽視的這些低微之人手中。”
吳王深有體會,所以其一生以來,都一直提倡節儉,摒斥浪費。
對於吃食更是注重體貼於民,此時雖然有三位重臣相陪,可桌上菜也不多,基本夠用,從不浪費。
這一席話也是睹物思情,有感而發,十分真誠。
吳王說完,一抬頭再看四人都不敢用食,也在看著吳王。
“好好好,我看你們三位也是越來越生分了,本王也不說了,等三位愛卿吃完,本王再與三位商議。”
吳王說完,三人也是嘿嘿一笑,埋頭吃飯。
他們心裏也都十分不解,為何此次陪吳王用膳,卻偏偏提到百姓春耕之事。
而且說得十分鄭重其事。
原本吳都百姓生計問題一直是伍子胥操持,都管理得井井有條,吳王十分信任,並不過多問詢。
若說問詢,除非是有大災或是戰亂之時,百姓難與為繼,吳王才會親自過問百姓安居。
可當著監國太子之麵,三位重臣在列,如此堂而皇之說起,三人也是頭一次聽道。
吳王剛才也知三人疑惑,知道是自己心中愧意作崇,所以讓三人反而不習慣了。
此時心情大好,連吃兩碗米飯,還喝了一碗魚湯,甚是愜意。
三人與夫差也是適時務者,見吳王已食畢,大家也都紛紛放下碗筷,一副食飽喝足的樣子。
就等著吳王發話。
“三位愛卿,今日我看春光明媚,不若我請三位移位後花園之中。
咱們邊喝茶午體,也就把攻伐越國大戰之事給定了如何?”
“一切聽王上指意。”
三人也是異口同聲,並不反對。
“父王,我扶你出去。”
夫差趕緊站起身來,欲扶吳王。
吳王卻罷了罷手道:“差兒,為父可還沒有老朽到步不能履的地步。
父王既然決定親征越國,又怎麽會連路都走不了呢。
可別讓三位愛卿笑話本王。”
吳王說完,昂首挺胸自行向後花園走去。
身後三人,也是各有疑惑。
伯否當然知道為何今日吳王如此舉止反常,一切都是因為昨夜之事。
原本昨日國葬,今日作為至親之人,吳王該憂傷無度。
可吳王卻一反常態,到顯得像是沒我葬過親人一樣。
又或者說,吳王實在非常人能度,胸有千壑,是一個提得起放得下之人。
可這一切並非如此,伯否知道吳王的一切反常,都是因為除掉王禪。
可伯否心裏卻有一種莫名的悲哀。
王禪如此之能,雖然現在才十三歲,可料事如神,謀算在先,處處占得先機,三人中除了孫武的兵事沒有對比之外。
其它的諸多事宜,似乎已遠在三人之上。
如此大能之人,卻如此悲劇收場,實在令人惋惜。
王禪雖然明為楚國,卻實實在在的為吳國立下汗馬功勞。
若吳王封賞於王禪,就算職位與三人平齊,想來三人也是心服口服。
可就是這樣一個為吳國謀略之人,被吳王利用其宅心仁厚,為救吳都萬餘百姓,而困死地宮。
而他的死,卻成為吳王欣慰及開心的理由。
讓吳王興奮到關心起吳國百姓,體恤其辛勞,躬身反醒,以身作責,實在有些可笑。
而伯否雖然知道,卻並不顯露,而是與伍子胥和孫武一樣,麵帶疑惑,假裝不知。
伍子胥昨日之時,也感覺到一絲不妥,可他卻不敢也不願更不會去理會此事。
王禪於他,也是有恩之人,可對他的主見卻難與苟同,心裏雖有猜測,卻也隻得徒添幾分惋惜之情。
而孫武則顯得十分平淡,並未察覺異樣。
他為人正直,隻喜歡在與人對陣之時,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等各方因素,戰勝於對手。
至於兵法上的詭道,他十分精通,可對於朝堂權謀之術則顯得有些漠然。
或許是因為自己身為武將,解決事情的方式一般隻有對壘沙場。
至於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那該也是光明正大的權謀,不屑於個人私利之謀。
後花園內果然春意盎然,綠樹初芽,鳥語花香,蝶舞蜂忙,正是一片春光映吳王。
“三位愛卿請!”
吳王十分客氣,自己坐下之時,不忘先請三位坐下,算是十分注重主客之誼。
“王上請!”
三人還是異口同聲,似乎習慣了吳王的客套。
吳王坐下,卻是看著夫差。
“差兒,你也坐吧。
國葬之事已畢,本王雖然傷悲無比,可也知於事無補。
此次對越用兵,本王雖然已謀劃甚久。
現在本王尚有些思慮不周,難與確定之事,此時三位愛卿也在,你就為本王謀略謀略。”
吳王說完微微一笑,看了看三位重臣。
意思十分明顯,那就是要讓夫差在三位吳國重臣麵前,好好的表現一下。
雖然治國、領兵之道非一語可蔽之,可沙盤演兵,卻還是可以說道說道的。
三位重臣也是微笑以對,心裏卻都有些嘀咕著。
吳王向來自負,用兵伐謀,一向十分武斷。
雖然孫武來吳,得吳王信任,統領吳國兵甲,兼之在兵法謀略之上,無人出其右。
可在吳王麵前,都一直十分謹慎,並不會忤逆吳王之意。
當年攻伐楚國,已連破數城,而孫武並不讚成全兵深入。
孫武覺得舉一國之兵深入一國腹地,十分危險。
可吳王還是領三位重臣執意攻代,一舉攻入楚國都城。
當時吳王曾自負的問過三位重臣:“你們原本都說不能攻入楚國國都,也不可取勝,可今日本王一樣攻破楚國之都。
你們有謀有略,卻少了本王的膽色。
沙場之上,謀略在先,可對敵之時,還需要膽色與武力,這就是本王與你們的區別!”
那時的吳王何等風光,又是何等自負,有一股不把天下英雄放在眼裏的霸氣。
隻是後來夫概篡位,險些得逞,若不是孫武領兵有方,進退得當,留有餘手,才快速解了吳都之亂。
自此事之後,才讓吳王深解孫武之慮的長遠,也更回依重孫武,而少了一些自負。
今日如此問詢夫差,一是想驗證夫差的用兵之能。
二也怕是想在三位重臣麵前有心顯擺一下吳王兒子的本事。
“回父王,兒臣雖然自小跟隨孫將軍學習兵法韜略,也曾領兵作戰。
但那在父王及三位重臣豐功偉業之前,都不值一提。
兒臣本不敢在父王及三位重臣麵前妄語兵法韜略
可兒臣自知不才,也願說出自己愚見,讓父王與三位重臣多多指教。”
夫差也是十分善長領會吳王之意,先謙虛一番,再順勢而為,讓人覺得他尊老而重師。
吳王十分滿意,看著夫差,又示意讓他坐下。
“本次出兵,已是列國周知。
我吳國與越國若不相戰一場,自然是連越王勾踐都不會甘心。
所以此次本王親征,主帥勿須差兒再選。
而副帥人選,卻讓本王十分為難,不知差兒如何定奪,你覺得誰可擔此重任?”
吳王此問十分有深度,也十分考人。
若說用兵,吳王還要遜於孫武,吳王親征,最好的人選自然是孫武為副帥了,此事並無非異。
而且吳王當著三位重臣之麵問起,並不召吳國其它朝臣,這說明吳王心裏已有人選,而且就在其三人之中。
“回父王,此時吳國國葬之後,父王親征,而楚國又陣兵邊境,吳都不穩。
所以孫武將軍需駐守吳都,兼顧吳楚邊境,如此才能為父王出兵解決後顧之憂。
孩兒認為孫將軍不宜為副帥。
剛才父王也說過,國以民為重,民以食為天。
此時春耕之際,是國計民生之大事,吳國出兵,糧草為先,吳國百姓一年生計也全在於此春耕。
而相國大人主持吳國內務,治理吳國百姓,兼治境內水利農牧,是為父王出兵的後勤保證。
此次出兵,相國大人也不亦為副帥。
出兵越國,雖為兩國之伐,卻也與列國緊密相關。
此時國葬已畢,最佳副帥當是太宰大人。
太宰大人雖然掌管列國之交及宗室事務,但年輕時期也是兵法大家,文韜武略。
隻是我吳國有孫將軍統領一國之兵,所以才退居後方。
太宰大人若為副帥,與父王正是相得益彰,對越國也是一計攻心之謀。
不知兒臣所說,是否符合父王之想?”
吳王一聽,臉帶微笑,十分滿意。
卻是對著三位重臣說道:“你們看看,這個差兒呀,對三位愛卿還是十分了解。
對此次征越大事,也算是小有所謀。
隻是差兒所說,卻也有些偏頗。”
夫差一聽,到是一楞,就連三位重臣也都覺得疑惑。
剛才夫差所分析事理據在,也是符合現在吳國形勢。
孫武若出兵,勢必造成吳都空虛,讓楚國有機可趁。
孫武鎮守吳都,就算吳王身敗,越國也不敢輕易深入吳國。
而伍子胥一直對伐越不感興趣,而且此時春耕也到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理由。
正順了剛才吳王的意思,也算是十分體貼吳王內心之想。
此時吳王一說,大家都看著吳王。
“差兒,非是父王駁你。
你是不知三位愛卿之能。
若論兵法謀略,列國之中當推孫愛卿。
可差兒不知,伍愛卿與伯愛卿也是兵法大家。
隻是在我吳國有了孫愛卿,才退而居次。
三位愛卿於我吳國皆是全才,不論任何一人放在其它列國,都可算是中將軍之才呀。
剛才差兒所舉薦伯愛卿到是深和我意,既解決後顧之憂,又兼顧後勤供給,該是上上之選。
隻是不知伯愛卿可否陪本王這老朽之軀再上沙場,征伐越國呢?”
伯否一聽,心裏其實早已知道會是此番情景。
自前日吳王醒來,親詢虎丘地宮之事。
伯否就有一種心驚肉跳的感覺,知道吳王雖然信任於他,可卻也成了吳王的一塊心病。
用萬餘人引鬼穀王禪之事,雖然做得嚴密,可越是秘密之事,那麽知道之人就越危險。
吳王一世英明,在列國之中也算得上是一代梟雄,威震列國,他是不會任知道此秘密之人留在世上的。
伯否親自處理了此事,此時沒有功勞,反而成為其後患,若吳王不除自己,那將留下後患。
此時伯否算是真的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伴君如伴虎的。
可伯否還是十分會意,立時跪在地上大聲回道:“老臣願領副帥之職,隨王上征伐越國,雖死猶榮!”
伯否已是做好陪吳王一死的心理,所以此時說話語氣堅決,毫不含糊。
“差兒,快扶伯愛卿起身。”
夫差一聽,親扶伯否再次坐下。
“有伯愛卿陪本王,實是本王幸事,此次出征,有就勞伯愛卿為本王主管一切後勤內務了。”
吳王說完,臉帶笑意,親斟一杯茶遞與伯否。
伯否一看,隻得再次起身躬接王上奉茶。
臉上雖然麵不改色,可心裏卻是死灰一片。
【作者題外話】:今天發的兩章,其實與早前的兩章“教子有方”相互應證。
<a id="wzsy" href="https://www.yyxs.la">yyxs.la</a>
那兩章吳王醒來,而夫差對王禪有了殺心,吳王一副大義淩然,仁信的形像訓斥夫差,要知恩圖報。
可夫差一走,吳王就安排伯否地宮大計,形成反差。
這兩章卻反了過來,先是寫吳王的狠勁,再敘述吳王虛假的恤民之情,最後通過父子的竄謀,把知情者伯否推向死局。
從另一個側麵描述一個梟雄的暗黑心裏。
前期大家讀來,覺得吳王實在可憐,妻子背叛,兄弟反目,父子相戮,失妻(親手殺的)失子喪女,一副隱忍大度的高大形像。
可這幾章卻用矛盾的不同場景還真實描述一個暮年梟雄的本色,也讓大家吳王闔閭的形像更真實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