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九章舌辨群儒


    這一天,王禪起得很早,而且穿著也十分正統,因為今日他要參加秦國大朝之會。


    雖然秦王、太子以及秦王後對於秦使臣贏方被刺之事,王禪已經解釋清楚,此事幕後之情還需詳察,可對於一國之君來說,還需在朝會上讓眾臣認可,這樣秦王以及太子將來與楚國的交往才會被群臣支持。


    無論是楚國還是秦國,仍至於其它列國,都會有一些世族高門大閥把持著,這些人對一外列國的影響可大可小,有時候甚至可以影響到一國之君的選擇。


    當然在大周天下,一般情況還是依長子繼承爵位為準,對於次子以及庶出之子,身份地位都會低落許多。


    (到了大漢之後同樣有分封,可後來卻推行了一個陽謀,那就是推恩令,所有封王的兒子都有繼承之權,而且可以得到分封,就好像遺產繼承一樣。


    這看起來對所封王候是天子之恩,可事實上卻暗中削弱了那些王候的權勢,讓分封諸王,在不及幾代之後慢慢落寞下來,甚至有些因為兄弟之間的明爭暗鬥,而分崩離析,從而減弱了對大漢王朝的威脅,雖然說得的推恩,可事實卻是一種分化的策略。)


    館驛外,一共兩輛馬車,其中一輛是秦國太子贏盤親自來接王禪。


    “有勞太子殿下親接,在下受寵若驚。”


    “先生今日入我秦國朝會,不需多勞,我與父王已知方弟之死還另有蹊蹺,所以對先生所主張的秦楚交好並無異議。


    隻是今日參加朝會的也是我秦國的柱基之石,他們也有疑惑,還需先生為他們解惑,將來我秦國與楚國相依相存就會順利許多。”


    太子還是略做解釋,也怕王禪對此不屑於顧,反而會適得其反。


    “太子放心,在下一定不會讓秦王及太子為難,還請太子上車。”


    兩人分別登車,一共朝秦都王宮大殿駕去。


    秦國王宮並不高大,卻十分堅固,一進王宮之內,所有圍牆台階都是石築而成。


    一個大殿居高而立,同樣的四周粗大的圓柱懷抱支撐,整個大殿十分寬闊,殿門比之楚國大殿還要寬一些,而且一進大殿之內,十分涼爽,並不燥熱,此時是清晨,反而會有一絲絲冷的感覺。


    殿內已經整齊的站滿了秦國的朝臣,也是分成兩列,文武兩列,衣著朝服依然還是遵循著大周的禮儀。


    “楚國使臣左相鬼穀王禪進殿。”


    一聲宣召響徹整個大殿,此時殿內群臣也都看著王禪,隻見王禪麵帶微笑,十分從容的走進大殿,而太子則自行分列於一側。


    “楚國左相拜見秦王尊上。”


    “左相大人不必拘禮,左相大人在楚國受楚王封享上卿之禮,來我秦國也當享此尊榮,來人那,為楚國使臣鬼穀先生賜座備桌。”


    秦王還是十分器重王禪,在秦國也享受著在楚國見君不跪,而可以在朝會之中享有一座的尊榮。


    “在下謝秦王厚愛。”


    王禪坐在椅上,也不客氣,朝中此時也是議論紛紛,都有些不習慣王禪得此殊榮。


    “大家都靜一靜,我秦國朝會不是菜市之地。


    鬼穀先生天賜靈嬰,一出虎踞就名聞天下,兼之鬼穀先生心懷天下,不為己為私。


    楚國端午盛會一人力戰大江水怪,降伏水怪蛇靈,救萬千百姓於危難,此情此景,甚為感人。


    我秦國雖為封地,卻也是大周天子治下之臣,普天之下百姓與我秦地百姓,皆是天子百姓,於此善舉,縱是大周天子接見鬼穀先生也會躬身禮遇,你們為何有異。


    若說我秦國能有此無私大賢之才,本王自然也會封其享上卿之禮,見本王不用下跪,上朝可享平坐之尊榮。”


    秦王此時一席開場白也是拋地有聲,以王禪為例,讓秦國群臣也有效仿的榜樣,若盡忠於秦國,為秦國立成大功,自然也可享此尊榮。


    “回王上,臣等並無異議,隻是鬼穀先生出使我秦國,臣下等並不知楚國此次出使秦國之意。


    我秦國使臣少庶長出使楚國,卻命喪楚國,此事是否該由楚國使臣當眾謝罪,以釋眾人之疑,以泄我秦國群臣眾人之憤。”


    說話的是一位老者,頭發須白,看樣子也是跟隨著哀公的老臣,而其麵容紅潤,一看就是秦國世族大家之首。


    一番話也是開門見山,一點也不繞彎子。


    “馬老相國,是我秦國老臣,又是太子太傅,有此疑惑也情有可原,隻是萬事都該有個禮儀,我秦國與楚國曆代交好,卻也不能因此而為難來秦使臣,馬老相國當年你也是本王之師,現在又是太子之師,還望稍安勿燥。”


    王禪一聽,知道此人在秦國也算是十分有威望之人,而且也是兩代之師,算起來其身份地位,除了王族之人,怕是無人能及了。


    “回秦王尊上,既然殿中群臣有疑,不若就由在下站著來回複所有群臣之疑。


    首先一點需要明確之事就是秦與楚相交好,互利於兩國,互利於兩國百姓,也互利於兩國朝臣。


    正所謂國之不存,何來朝臣之理。


    在下身為楚國左相,此次出使秦國,身負我楚王重托,以釋秦國之疑,重建兩國交好之心,不受奸人之惑,共生共存。


    當然,對於端午楚國盛會之時,秦國使臣少庶長被刺之事,楚王及在下都深感悲痛,楚國也舉行國喪三日,以示對被刺亡靈的吊祭之情。


    此次楚國大江之會,我王本意是想與列國共享盛世之況,與列國相交於好,包括吳國、越國、齊國、魯國、鄭、衛以及秦國都派出使臣,就連大周天子都派人參與。


    此事於楚國也是影響巨大,隻是也引得一些奸人、妖人欲借此盛會嫁禍於人,禍亂楚國,破壞楚國與列國交好之心。


    其用心之險惡,也是人神共誅。


    此次楚都調集三千鐵衛,卻還是未能保護秦國及鄭國使臣周全,在此我王十分自責,特派在下來秦,親自向秦王尊上及秦國眾臣致以歉意,為表歉意,此次在下還帶來了十車重禮,以表對逝者哀痛之情。”


    王禪先從此次楚國端午盛會的意圖說起,說明楚國是一心與列國交好,並無其它不軌之心。


    而且此舉也得其它列國支持,之所以發生刺殺事件,一是護衛不力,二是有奸人作亂,目的就是要嫁禍於楚,離間楚國與列國的交好之心,雖然沒有明確,但卻也有所指向。


    “鬼穀先生,此次你代表楚王出使我秦國,足見其對我秦國的重視。


    鬼穀先生年紀輕輕,一出虎踞就在吳國掀起風波,讓吳國能止亂止戰,聽聞吳越大戰也是得先生指點,這才讓吳國占了優勢。


    而先生一入楚國,就促成吳楚交好,讓兩國百姓受益,實在功德盛大。


    此次楚都盛會,二十年前的水怪再次興亂,實也是天理難容,幸得先生出手大戰水怪,保得楚都百姓平安,也保得一眾楚國朝臣以及列國商旅平安,此功老夫不敢有異。


    隻是我秦國少庶長是秦國王子,在楚者遇刺不幸身亡,難道先生就以一腔歉意就想讓我秦國滿朝文武平息怒氣嗎?


    再者,你一直口口聲聲說秦楚之間互利而共生,意思就是說我秦國若失了楚國,那秦國就會不保,這一點老夫不敢苟同。


    楚國雖大,可這幾十年來,楚國卻有若危樓,若傾將覆,而我秦國卻一直內無禍亂,外無強敵,相安無事。


    若說當年申老夫子在我大殿之內哭訴,先王體恤其愛國忠君之心,這才發兵入楚,連番大戰,才驅逐了吳國鐵騎,算起來是秦國保得楚國不滅,何來兩國共生之理。


    鬼穀先生身為楚國左相,似乎把理說得歪了些,牽強附會。”


    “王太師,鬼穀先生之功,列國世人可見,聽聞在吳國之時,連吳王闔閭都奉為上賓,不受君臣之禮,若說先生有私心,本王必不相信,這共生共存之理,鬼穀先生自然有高見,你也緩緩,不要過急。”


    秦王還是先替王禪有了一番說辭,也向王禪間接介紹了剛才問詢的人,正是秦國太師,也是一副年暮的樣子,身份自然也是極高。


    “王老太師之名,在下也有耳聞,在楚國之時,申老大夫也常說秦國有二老,馬相國是王師,現在又是太子之師,而王太師當年與秦國先王哀公東征西伐,曾是秦國左庶長,掌管秦國大軍。


    剛才王老太師所提當年楚都之敗,在下不敢否認,秦越出兵,這才解了楚國滅國之危,秦國於楚此功在下不敢相忘。


    而且這幾十年來,楚國一直與吳國交惡,兵戎不斷,民生艱苦,而秦國卻一直相安無事,百姓安居,這是秦國之治,也是秦國百姓之福,是秦王及諸位秦國朝臣之功。


    而吳國一直受晉國扶持,以圖牽製於楚國,這是因為當年楚國強大,與晉國南北對峙之故,而晉國與楚也算是旗相當,若楚國被滅,想來晉國就少了一個南方勁敵。


    王老太師該明白一個道理,若楚國有恙,晉國可會與秦國交好而不互攻。


    同理,當年楚國平王之時,就曾有太子建與晉國相謀,欲圖南北聯合,可當時平王卻並不同意,反而驅逐了太子建,而選擇與秦國聯姻,平王娶了秦國孟贏公主。


    若楚國不顧秦國之利,而與晉國交好,試問此時秦國又當何存?


    王老太師當年兵法韜略樣樣精通,不會不知此理,更不會不體貼當年哀公及平王的良苦用心。


    楚國這些年贏弱,抵抗吳國之侵,實則也是牽製於晉國,對於秦國百利而無一害。


    試想若無楚國牽製北方諸候列國,而楚國又不與秦國交好,其它北方諸侯列國又是否會懼怕秦國。


    秦國與楚,邊境不足百裏,可卻有漢江相連,若秦國有難,楚國隻需三日就可調集大軍來援,這是其它列國不敢攻伐秦國之故。


    此正是列國相互牽製而秦國得以安然無恙的原因。


    王太師身為當年哀公左庶長,一國之師,當明白其中之理。


    而秦國西北有戎狄、義渠之憂,內有晉國之危,若任一勢力攻破關卡,攻陷城池,秦國之危甚於楚國。


    楚國地處大江流域,封地廣闊,縱是舉國之兵,在楚國也不能集中優勢,強占一城兩城,卻不能危及楚國整體,就算是秦國大軍攻入楚地,王太師可否想過,秦軍可能長久。


    楚國牽製吳晉,這才是近幾十年楚國衰敗的主因,也是秦國得以保全的後盾。


    楚國不忘當年秦國出兵之恩,可秦國也不該忘了楚國這些年付出的犧牲。


    剛才在下說過,秦與楚是唇齒關係,唇亡而齒寒,當年哀公之智已十分清楚此理,故才與楚聯姻交好。


    不知為何此時,王太師卻會否認此理,反而認為秦國可以獨善其身呢?”


    王禪從列國之交,到秦楚的地理位置說起,不僅反駁王太師的置疑,更拿前哀公的謀算來說,這都是秦國能以無恙的基礎,是楚國在牽製著吳國與晉國,而保得秦國有利,而這些利卻是建立在楚國犧牲之上。


    王太師一聽,自覺自己無理,看了看站在桌邊的王禪,欲言又止。


    “王太師,有何話就直說,鬼穀先生雖然年少,可卻知書達禮,不會見怪的。”


    秦王聽著王禪的話其實心裏也有打動,秦國這些年之所以能平安無恙,楚國也是為秦國牽製了晉國強大。


    若要依當年楚國太子建之謀,那麽就會犧牲秦國的利益。


    先不說晉國會如何對付秦國,怕就連大周洛邑周邊的鄭衛宋等小國都會不把秦國放在眼中。


    若西北的戎狄與義渠此時再進犯秦境,那麽秦國就會孤立無援,最後有可以就此被滅。


    這是這二百多年來,大周一些列國消亡的原因,就是失道而寡助,自以為是,最後卻處處不討好,最後被其它列國排擠,慢慢國力衰退而被滅國。


    這一點作為跟隨哀公多年領兵之人,對於列國形勢還是看得清楚的。


    若楚國與吳國交好,而內禍清除,楚國昌盛中興,那麽秦國自然也可向東進擊,壓製晉國,隻要秦國能打通進擊中原的通道,那麽秦國才能真正走向強大,若不然隻能偏居西北。


    若是楚國衰弱而晉國坐大,那麽秦國連一分機會都不會有,等到晉國一統之時,秦國也隻能歸附於晉國,更不要提什麽有誌於逐鹿中原了。


    “老身無話可說,鬼穀先生所言不差,當年先王統領秦國三十六年,本就是以楚國交好,牽製中原霸主晉國。


    我秦國與晉有幾百裏邊境,若晉國也如吳國侵秦一樣,時刻侵擾秦之邊境,那我秦國也會如楚國一般,疲於應對而民生艱苦,國力衰退。


    先王當年就是知道此中道理才會把孟贏公主嫁與平王,老身對秦楚交好並無異議,也讚同先穀先生互利共存之說,更覺得唇齒之比十分恰當,老身受教了。


    隻是覺得少庶長無辜喪命,實在痛惜,如此看來此中奸人定然是不願見秦楚交好,而想挑起秦楚交惡而從中受益,此事還望王上明察。”


    王太師也是歎了一口氣,他一輩子跟隨哀公,領軍沙場,也是知理服輸之人,並不會無理狡辯。


    此時聽王禪一席話,也是不得不服,最後反而提醒秦王此事不能中了奸人之計,要明察,這也算是對王禪一支持。


    “鬼穀先生,你一番說辭確實讓人佩服,隻是剛才王太師已說得清楚,我秦國與楚不會因為此事而交惡,也體恤楚王之用心。


    那麽老身想問的是,楚國既然處訣了司空子基大人,而司空子基大人又是當今楚王叔父,是否可以說明,此事是因楚國內亂而引發,那麽我秦國少庶長被刺是因楚國內禍之故。


    那麽鬼穀先生為何從來也不說主使之人,或是刺殺之人呢?


    隻有擒獲真正不軌之人,並繩之一法,我秦國少庶長之死才會得以沉冤得雪,也才算是我秦楚交好的交待。”


    此時馬老相國也看出秦王對王禪的態度,而至於其它世族,在秦國卻不比在其它列國。


    秦國一直以來世族權勢都要比其它列國要弱,所以秦國大權一直掌控於秦國王族手中,對於有功之臣的封地賞賜也各有不同,重財而不重勢,這也是後來秦國得以稱霸的原因之人。


    而馬相國所言,已基本繞過了秦楚交好,而著重於少庶長之死,並且他也提到楚國處斬了司空子基,卻並沒有真正的破解此案,讓作奸之人得以罰處。


    “馬老相國,在下雖然在少庶長遇刺之時並不在楚都,可也聽楚國司敗府說過,當時遇刺之時少庶長與其它列國主使都坐在一桌之上。


    而刺客卻選取了秦國主使與鄭國主使,鄭國一直處於楚晉之交中,向來以強為依,想來馬相國該清楚,若刺殺鄭國使臣,會讓鄭國偏向晉國而與楚國交晉,影響我楚國北方邊境安定,此為奸人目的之一。


    可秦國使臣少庶長贏公子,是秦國王子,而且身通武技,也是沙場強將,可為何刺客會選了少庶長,相國大人難道沒有深思嗎?


    那時除了主桌有各國主使及楚國司空、司敗大人在場外,撫江樓四周還布有數百楚國護衛。


    刺客由大江一邊進入撫江樓,卻隻刺殺了鄭國與秦國使臣。


    而楚國司空子基大人也隻是通報了此信,並沒有參與此案,至於幕後之人,想來必然也與秦國有關。


    我王知道此事涉及甚廣,也顧及秦楚兩國之誼,嚴處了相關失職之人,並且此次派在下出使秦國,以示對此事的重視。


    至於幕後及此次刺客,一擊得手,現已遠遁列國,在下也一直在追察此事,在下也不敢肯定他現在身在何處。


    想來天理昭彰,作惡之人必受一遣,它日在下一定會察明此事,給秦國及少庶長一個交待。


    不知馬相大人是否滿意在下之說?”


    王禪的話說得雖然隱誨,可一般人還是能聽得清楚的。


    首先此次秦國少庶長被刺,非是楚國之因,還有其它原因,隻是刺殺的地點選在楚國而已,至於刺客與幕後之人,或許是秦國人,亦或許是其它列國之人,這都有可能。


    楚國隻承擔護衛不力之責,卻不能承擔少庶長被刺的主責,這一點就算放在列國任要一國都說得通。


    “依鬼穀先生所說,此次少庶長被刺,楚國非是主謀,隻有護衛不力之責,而其被刺主因,卻是其它,那麽鬼穀先生來秦出使,到是顯得楚王仁義,而剛才老朽之說顯得無理了。”


    “馬老相國,在下可並沒有這麽說,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楚國對少庶長隻有尊重之情,卻無謀害之心,我王此次宴請列國使臣,就是展示與列國交好之心,何來謀害之意。


    再者,我王也並非不智之人,為何要在楚都行此愚蠢之事。


    況且少庶長與我王並無仇怨,而秦楚之間一向交好,亦無衝突,刺殺少庶長實無意義。


    可此無意義之事,對於不軌之人又會不一樣子。


    就如同此次我出使秦國,若我被刺身亡,難道會是秦國對我有仇嗎?


    自然不會,我鬼穀王禪自出道以來,仇怨結得也多,那麽想刺殺我的人,當然會選在我出使期間,在下隨時都有可能被那些仇怨之人報複,這樣才會讓人疑惑,而掩蓋其真實的意圖,也會讓幕後真凶逃之夭夭。


    <a id="wzsy" href="https://m.ranwen.la">燃文</a>


    那麽若在下被刺,難道要怪在下遇刺的地方王候嗎?


    所以想置少庶長於死地之人,自然會選一個讓人誤解的地方了,而誰又會欲置少庶長於死地呢?


    這確實需深思而謀,抽絲拔繭,才能正相大白,而不是受之迷惑,覓錯了方向。”


    王禪此次以己度人,拿自己作例,再把贏方被刺的主因引向其它地方,讓馬相國也是一時無語,隻得沉思。


    畢竟王禪說得有理,若論仇怨,那麽秦國少庶長既非大權之人,亦非對其它列國有威脅之人,那麽他之所以被謀害,其主因還在秦國,這一點王禪沒有明說,卻讓秦國大殿之內鴉雀無聲。


    大家都明白王禪所說言外之意。


    而若是贏方是因秦國內部仇怨而被人刺殺於楚國,這與楚國當然沒有多大關係了。


    這也就是王禪一直在提當時還有其它列國使臣,而且身份同樣尊貴,可刺客卻不刺其它使臣,卻針對於秦國少庶長,這裏邊自然有其不可知的原因在裏邊了。


    “馬相國,鬼穀先生此番說辭當也情有可原。


    若先生在我秦國遇刺,卻是因昔日仇怨,我秦國又當如何?


    方兒遇刺,此中原由還待詳察,昨夜鬼穀先生也與本王承諾,二年之內察清此案,並手刃刺客,本王相信鬼穀先生。


    此事斬且告停,不可影響兩國之誼。


    雖然本王失子之痛,可本王也不能中了奸人之計。


    今日朝會,就是要告訴我秦國眾臣精誠團結,加強與楚國交好,同舟共濟,讓奸人之計不能得逞,也算是告慰我方兒在天之靈。


    此次事發,得楚王大義,嚴罰了涉及之人,舉國為此吊喪三日,足見其自責之心,我秦國當也需理解楚王之難。


    此次鬼穀先生出使,一進秦國就解了兩國邊境之憂,而且祭拜了先父之墓,本王十分感激。


    不知眾臣對此還有無異議。”


    秦王說完,大殿裏再無人說話,大家都已基本明白,秦王不想因此而把此事擴大影響,而是要大事化小,借鬼穀王禪此次出使,在秦國朝會之上釋疑,淡化此事。


    至於鬼穀王禪呢,其實他也不確實贏方之死會是秦國內部爭鬥之因,可他這樣說辭,卻也是似是而非,讓人捉摸不透,反而增加的猜疑,有些猜疑,也就可以順利解決因贏方之死而帶給兩國之間的不和。


    也算是達成了此次出使秦國的目的,不負楚王之托了。


    【作者題外話】:是不是讀者們也覺得累了,若是如此,在下也寫快一些,把楚國風雲寫完就收筆吧,沒有讀者寫著實在太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鬼穀神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蟲月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蟲月二並收藏鬼穀神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