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十三章害人之心
孔夫子走後,客堂之內又走出一人,正是此時深得晉王信任的降龍真人。
自三年前在青丘山一無所獲之後,降龍真人就一直成為興晉會晉王的寵臣,而因為降龍真人本事太大,善於陰謀詭計權力之爭,所以興晉會反而慢慢蕭條起來,一些賢才也如孔夫子一樣,覺得此時的晉王已失了仁義,手段卑劣,不值得輔佐,而且有降龍真人,他們也並不受重用,自覺無趣,都遠遠離開是非之地晉國。
而且晉國門卿把持朝政,而此時晉王族要與六卿爭權,勢必會內亂頻頻,許多人對於晉王也失去了信心,許多賢才都遠離晉國遠離禍端,有的卻也因時利勢轉而投靠了晉國六卿門下。
此時的晉國看似依然強大,但卻已是憂患重重,六卿之亂已世人之知,普通人都避之不及,不敢靠近。
唯獨降龍真人憑著高深修為以及詭計多端,深得晉王賞識。
此時晉王再次坐直身子,熱情招呼降龍真人坐下,臉上也是滿臉堆笑,十分滿意。
“真人還請快坐,看來這孔丘所為,真人料得到也不錯。
這個孔丘本也是學富五車之人,在此時大周天下到也聲名遠揚,隻是他的治國理念太過迂腐。
仁義禮智信,若說在天下太平之時,那麽自然可以輔佐君王成為一代明君,可在此亂世,他的這一套說法實是寸步難行。
他本是魯人,當年也曾在魯國為官,可也不能讓魯國興盛,相反魯國此時日漸衰落,更不如從前了。
亂世之中求存之道,權力爭鬥你死我活,非是仁義道德可以興盛,必要之時需不擇手段,縱觀這幾百年來列國之爭,大體如此。”
此時晉王還是為自己驅逐孔夫子心裏有些不安,畢竟孔夫子不僅仁義道德受人尊敬,而且他的學生之中也有七十多人在各列國任職謀事,說起影響也非同小可。
而且他也不想在降龍真人麵前顯得有些知恩不報的感覺,也在為自己找著正當的理由。
“孔丘畢竟隻是凡人,雖然也受聖人三次傳教,可他卻與聖人差之甚遠,不能探索宇宙之奧妙,隻是停留於世人善惡之心。
世人善與惡本是相生之理,可他卻不知無惡亦無善,追求純善正如陰與陽,孤陰不長,孤陽不生,除非聖人才能無善無惡,普通世人任誰都會有善與惡之心。
仁智禮義信之禮製於掌權之人來說,是為管治天下的利器,若於普通之人來說,又何來公平之說呢。
不過孔丘此人到也深懂進退之道,中庸之說,若說中庸本真人也並不反對,中庸之道有如陰陽合一,有如善惡相融,隻是此道卻不利於濟世救世。
救世之道從來也沒有太平之說,亂世之時世間陰陽之道本就不諧調,若再持中庸之道,隻會讓陰陽更不平衡,此理他不知,也是凡人之限。
隻是不知王上會如何處置於他呢?”
降龍真人到也不貶孔夫子,而且說得似乎也很有道理。
天下大亂說明大道已廢,善惡難辨,所以若再行中庸之道不偏不移,自然隻會維持現狀,甚至讓現狀更加混亂。
就好像一個人生病了一樣,本就陰陽失調,若你下藥依然中庸就不可解決病源,隻有對症下藥,若體內陰盛,則需補陽怯陰,若體內陽盛,反之亦然,這樣才能讓陰陽調和,完成真正的“中庸”。
而降龍真人說到最後,又像是不明白一樣,反問起晉王如何處置孔夫子,這到是讓晉王不解了,一臉疑惑的看著降龍真人,知道他必然有所顧忌。
“真人的意思本王不理解,本王隻是不想讓孔丘再留在興晉會,而且也會著人送他一些財物,這樣外人也不會說本王虧待於他,不知真人所忌是何事,還請真人為本王釋疑。”
<a id="wzsy" href="http://m.lingdiankanshu.com">零點看書</a>
晉王也是十分謙虛,此時降龍真人就是他的靠山,也算是他的保護傘,所以對降龍真人的話,他是十分認可。
“依本真人對孔老夫子的理解,此時他心意淡迫,而且年歲已大,必然也不會在乎於王上所送財物,他該會返回魯國,正所謂葉落歸根。
雖然王上對他已然仁致義盡,可孔老夫子畢竟門徒廣眾,遍布列國,若說此時他離開晉國,自然會讓人認為晉國不善待列國賢才,說晉王持政與他的仁義禮智信相背,那反過來說,他的離開就會讓世人覺得王上不仁不義不禮不智不信了。
如此一來王上空負了惡名,而且也會讓其它賢才近而遠之,不敢來晉國輔佐王上,孔夫子本無罪,對王上而言,其罪卻在其名遠揚為善,與之不和者必揚名為惡了。
其二,孔夫子雖然迂腐,可卻非是愚蠢,他知道王上所謀的手段,是靠著挑起六卿紛爭,以圖收回王權,此事不可告人也,也不可讓更多人知曉。
若是六卿知曉,那麽反對王上不利,若六卿此時聯合,不僅會打亂王上這幾年來的謀算部署,而且還會置王上於不利地位,甚至會危及王上性命安全。
幾年前趙氏興盛,而王上故意重用智氏,就是想讓趙氏不服,讓智氏勢大而淩霸其它五氏,以此達到王上目的,不就是為是今日的局勢嗎?
更何況此時鬼穀王禪來晉,讓列國皆知,若依鬼穀王禪這十數年來的習慣,無論其到任何一列國,都會掀起波濤。
此時列國都會靜心看著晉國的笑話,可此時若孔夫子出走,列國必然也會察覺一二,縱然將來王上收回王權,也不利於長治久安。”
降龍真人慢慢說著,而晉王也是臉色顯憂,這兩點確實如此,若是他的計謀被六卿知道,不僅會被列國恥笑,而且還會把這些年來的部署打亂。
此時範氏與中行氏與趙氏已箭拔怒張,形勢對於晉王來講十分有利,借此機會至少可以消除幾家世族,他也不想就此而前功盡棄。
可降龍真人最後的意思已十分明確,那就是不能放過孔丘,欲置之於死地。
“真人的意思是想置孔夫子於死地,讓他永遠閉嘴,也把他所知道的秘密永遠帶到地府去,可此事到讓本王有些心中不忍。”
晉王其實已完全讚同了降龍真人的謀算,隻是作為一諸侯之主,若是如此對待曾經幫助過的孔夫子,他還是顧及自己的顏麵。
“王上不必擔憂,若此事做得適當而適機,那麽世人就會有另外一種想法。
鬼穀王禪的想法曆來與孔夫子不合,而且鬼穀王禪行事不拘於一格,不論在任何列國,都會有意無意排擠其它賢才。
若此時放出消息,就說孔夫子不願與鬼穀王禪為伍,那麽世人就不會覺得王上有不敬賢才之嫌,反而會認為鬼穀王禪持才傲慢,無容人之量。
其二,若在王上在孔丘歸去之時親率晉國大臣十裏相送,而且十分隆重,世人也會覺得王上並非不善待孔夫子,隻是逼於鬼穀王禪之威才隻能如此。
其三,若說要讓孔夫子一個凡夫俗子死去,這到並不為難,想來隻要季老夫子或是本真人出手,就可以人不知鬼不覺得除去夫子,更何況夫子已年暮,到了魯國之後心情悲切而亡,這也合情合理。
更何況,若是半路而亡,世人並不會覺得是王上所為,若說道法世人皆知鬼穀王禪道法了得,劍法更是天下少見,若說要殺人,自然十分輕鬆。
而且孔夫子去了魯國,若是輔佐魯國自然對齊國不利,也會對吳國不利。
吳國三年前因越國偷襲吳都而元氣大傷,此事說起來也與鬼穀王禪有關,所以若夫子去魯國而亡,世人自隻會懷疑鬼穀王禪,而非王上。
其四,此時鬼穀王禪一心輔佐晉國趙氏,與王上為敵,可王上卻不好公然與之對抗,但若以此手段,慢慢也會讓其它五卿心中有厭,才會一致對付趙氏。
而且此時晉國六卿也有不少賢人異士,若是這些事都扯上鬼穀王禪勢必會引起共憤,讓大家一起對付於鬼穀王禪。
若說將來趙氏陷入危險,必然會來求王上,到那時王上可以支持趙氏,而聯合其它三氏,說不定此次可以一舉擊潰範氏、中行氏。
而若範氏與中行氏一亡,王上繼而就可以收回王權,而此時趙氏因與範氏中行氏對抗實力大減。
智氏必然不會放過如此良機,若王上再利用智氏的野心轉過身來對付趙氏,那麽趙氏必亡。
如此一來,王上不用三五年就可讓晉國重回王上掌控之中,此事何樂而不為呢?”
降龍真人還是把謀略說清,其實他一切謀略都是在嫁禍於鬼穀王禪,要打擊鬼穀王禪,而且若是依他之計,那麽也算是把這個害人之心的謀略扣在了鬼穀王禪的頭上。
而此時晉王心裏已是十分舒服,他對於王禪也沒有什麽好印象,甚至是十分厭惡王禪。
這一次王禪繞道而行,更是讓他失了麵子,若說將來要對付六卿,對付趙氏,那麽首要對付的就是鬼穀王禪,若能打擊王禪,就算是消弱趙氏的實力,此事於他是百利而無一害。
“真人當真想得長遠,此事隻是不知該交由誰去幫本王完成?”
“王上不必擔心,對付孔丘之事,一切就由本真人代勞,隻是一切形勢還需王上做足功夫。”
晉王一聽,此時滿臉堆笑,十分滿意。
“本王在此謝過真人,若將來大業能成,本王定然不會忘記真人對本王的大恩。”
晉王此時也是許著空口的承諾。
“王上,還有一事其實也必須盡快安排,也是涉及鬼穀王禪及趙氏的。”
晉王一聽知道降龍真人還有其它謀略,也是認真的靜下來道:“還請真人示下。”
“趙歡與南海婆婆,一個是齊國田氏,一個是晉國趙氏,而趙歡於晉國當年也算是有大功之人,可正因此對王上始終落下了把柄,現在王上不招見於他,也會給其它朝臣以誤解王上的機會。
但若除掉此二人,那麽王上就可以不受趙歡的要脅。
另外虎踞趙府王府在晉國也有些產業,這個趙歡此次來晉陽除了想麵見王上之外,自然是要把一些必備的糧草藥材運往晉陽,若是有人出手燒毀這些糧草與藥材,那麽範氏與中行氏必然會趁此良機對趙氏發起猛攻。
之所以此時範氏與中行氏並未有所動作,其實還是顧忌王上及其它六卿的想法。
若趙氏產業受損,糧草藥材被燒,而趙歡與南海婆婆不明死去,不論是誰做的,他們兩氏自然會認為是王上及其它世族支持於他們兩氏,而陷趙氏於孤立。
這樣三氏大戰不可避免,而且無論將來如何,鬼穀王禪對於此時掌權的智氏必然不會友好。”
“不錯,還是真人想得周到,而且此事也不必勞煩真人親自動手。
此時智遙就在晉都,若他的謀士呂公子知道此事,定然會對王禪不利,此事自當還要有勞智氏出手,隻是此事本王不便親自遊說智氏,到還要有勞真人代本王親自走一趟了。”
晉王雖然讚同,可他卻不可以公然為之,所以還是得請興晉會的人幫忙,而且他也領會了降龍真人的意思,就是想讓智氏與鬼穀王禪成為敵對,這樣將來還要靠王禪來對付智氏。
而智氏向來傲慢,而呂子善也是一個自負之人,對王禪從來沒有好感,此事當一挑即成,矛盾仇怨就此種下。
“此事本真人自會安排,那個智氏門客呂子善師出名門,自比仙人,而且謀略也是十分擅長,而且心性高傲,不服鬼穀王禪之名。
這幾年來他一直關注於鬼穀王禪動態,其實他非是想輔佐智氏,而是想與鬼穀王禪為敵,與他分個高下。
所以此兩件事,相信他一定會喜歡,若是能讓鬼穀王禪憤怒之事,這個呂公子呂仙人必然不會推辭。
而且智氏也一直想借此機會除掉趙氏,畢竟在六卿之中趙氏對智氏威脅最大,此事當是兩全之策,兩相得益。”
降龍真人說完也是哈哈大笑,對於自己這種嫁禍挑拔與借刀殺人之計十分滿意,而晉王當然也是一樣,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兩人到也是同流合汙,一丘之貉,此時晉王也是嘿嘿笑著,對於如此害人之心,卑鄙手段到是十分滿意。
“本王在晉都為真人修建了一所宅院,裏麵一應俱全,真人當可以隨時入住,若有所需,還請真人直言,本王一定滿足真人之願。”
“好說好說,如此一來,以後到可以利用此宅,做一些掩人耳目之事,也便於其它異人聯係,不會影響王上聲譽了。”
降龍真人也並不拒絕,他自負依功勞可以享此榮華,但話卻還是說得好聽,一切都是為晉王謀略,而非自己享受。
孔夫子走後,客堂之內又走出一人,正是此時深得晉王信任的降龍真人。
自三年前在青丘山一無所獲之後,降龍真人就一直成為興晉會晉王的寵臣,而因為降龍真人本事太大,善於陰謀詭計權力之爭,所以興晉會反而慢慢蕭條起來,一些賢才也如孔夫子一樣,覺得此時的晉王已失了仁義,手段卑劣,不值得輔佐,而且有降龍真人,他們也並不受重用,自覺無趣,都遠遠離開是非之地晉國。
而且晉國門卿把持朝政,而此時晉王族要與六卿爭權,勢必會內亂頻頻,許多人對於晉王也失去了信心,許多賢才都遠離晉國遠離禍端,有的卻也因時利勢轉而投靠了晉國六卿門下。
此時的晉國看似依然強大,但卻已是憂患重重,六卿之亂已世人之知,普通人都避之不及,不敢靠近。
唯獨降龍真人憑著高深修為以及詭計多端,深得晉王賞識。
此時晉王再次坐直身子,熱情招呼降龍真人坐下,臉上也是滿臉堆笑,十分滿意。
“真人還請快坐,看來這孔丘所為,真人料得到也不錯。
這個孔丘本也是學富五車之人,在此時大周天下到也聲名遠揚,隻是他的治國理念太過迂腐。
仁義禮智信,若說在天下太平之時,那麽自然可以輔佐君王成為一代明君,可在此亂世,他的這一套說法實是寸步難行。
他本是魯人,當年也曾在魯國為官,可也不能讓魯國興盛,相反魯國此時日漸衰落,更不如從前了。
亂世之中求存之道,權力爭鬥你死我活,非是仁義道德可以興盛,必要之時需不擇手段,縱觀這幾百年來列國之爭,大體如此。”
此時晉王還是為自己驅逐孔夫子心裏有些不安,畢竟孔夫子不僅仁義道德受人尊敬,而且他的學生之中也有七十多人在各列國任職謀事,說起影響也非同小可。
而且他也不想在降龍真人麵前顯得有些知恩不報的感覺,也在為自己找著正當的理由。
“孔丘畢竟隻是凡人,雖然也受聖人三次傳教,可他卻與聖人差之甚遠,不能探索宇宙之奧妙,隻是停留於世人善惡之心。
世人善與惡本是相生之理,可他卻不知無惡亦無善,追求純善正如陰與陽,孤陰不長,孤陽不生,除非聖人才能無善無惡,普通世人任誰都會有善與惡之心。
仁智禮義信之禮製於掌權之人來說,是為管治天下的利器,若於普通之人來說,又何來公平之說呢。
不過孔丘此人到也深懂進退之道,中庸之說,若說中庸本真人也並不反對,中庸之道有如陰陽合一,有如善惡相融,隻是此道卻不利於濟世救世。
救世之道從來也沒有太平之說,亂世之時世間陰陽之道本就不諧調,若再持中庸之道,隻會讓陰陽更不平衡,此理他不知,也是凡人之限。
隻是不知王上會如何處置於他呢?”
降龍真人到也不貶孔夫子,而且說得似乎也很有道理。
天下大亂說明大道已廢,善惡難辨,所以若再行中庸之道不偏不移,自然隻會維持現狀,甚至讓現狀更加混亂。
就好像一個人生病了一樣,本就陰陽失調,若你下藥依然中庸就不可解決病源,隻有對症下藥,若體內陰盛,則需補陽怯陰,若體內陽盛,反之亦然,這樣才能讓陰陽調和,完成真正的“中庸”。
而降龍真人說到最後,又像是不明白一樣,反問起晉王如何處置孔夫子,這到是讓晉王不解了,一臉疑惑的看著降龍真人,知道他必然有所顧忌。
“真人的意思本王不理解,本王隻是不想讓孔丘再留在興晉會,而且也會著人送他一些財物,這樣外人也不會說本王虧待於他,不知真人所忌是何事,還請真人為本王釋疑。”
<a id="wzsy" href="http://m.lingdiankanshu.com">零點看書</a>
晉王也是十分謙虛,此時降龍真人就是他的靠山,也算是他的保護傘,所以對降龍真人的話,他是十分認可。
“依本真人對孔老夫子的理解,此時他心意淡迫,而且年歲已大,必然也不會在乎於王上所送財物,他該會返回魯國,正所謂葉落歸根。
雖然王上對他已然仁致義盡,可孔老夫子畢竟門徒廣眾,遍布列國,若說此時他離開晉國,自然會讓人認為晉國不善待列國賢才,說晉王持政與他的仁義禮智信相背,那反過來說,他的離開就會讓世人覺得王上不仁不義不禮不智不信了。
如此一來王上空負了惡名,而且也會讓其它賢才近而遠之,不敢來晉國輔佐王上,孔夫子本無罪,對王上而言,其罪卻在其名遠揚為善,與之不和者必揚名為惡了。
其二,孔夫子雖然迂腐,可卻非是愚蠢,他知道王上所謀的手段,是靠著挑起六卿紛爭,以圖收回王權,此事不可告人也,也不可讓更多人知曉。
若是六卿知曉,那麽反對王上不利,若六卿此時聯合,不僅會打亂王上這幾年來的謀算部署,而且還會置王上於不利地位,甚至會危及王上性命安全。
幾年前趙氏興盛,而王上故意重用智氏,就是想讓趙氏不服,讓智氏勢大而淩霸其它五氏,以此達到王上目的,不就是為是今日的局勢嗎?
更何況此時鬼穀王禪來晉,讓列國皆知,若依鬼穀王禪這十數年來的習慣,無論其到任何一列國,都會掀起波濤。
此時列國都會靜心看著晉國的笑話,可此時若孔夫子出走,列國必然也會察覺一二,縱然將來王上收回王權,也不利於長治久安。”
降龍真人慢慢說著,而晉王也是臉色顯憂,這兩點確實如此,若是他的計謀被六卿知道,不僅會被列國恥笑,而且還會把這些年來的部署打亂。
此時範氏與中行氏與趙氏已箭拔怒張,形勢對於晉王來講十分有利,借此機會至少可以消除幾家世族,他也不想就此而前功盡棄。
可降龍真人最後的意思已十分明確,那就是不能放過孔丘,欲置之於死地。
“真人的意思是想置孔夫子於死地,讓他永遠閉嘴,也把他所知道的秘密永遠帶到地府去,可此事到讓本王有些心中不忍。”
晉王其實已完全讚同了降龍真人的謀算,隻是作為一諸侯之主,若是如此對待曾經幫助過的孔夫子,他還是顧及自己的顏麵。
“王上不必擔憂,若此事做得適當而適機,那麽世人就會有另外一種想法。
鬼穀王禪的想法曆來與孔夫子不合,而且鬼穀王禪行事不拘於一格,不論在任何列國,都會有意無意排擠其它賢才。
若此時放出消息,就說孔夫子不願與鬼穀王禪為伍,那麽世人就不會覺得王上有不敬賢才之嫌,反而會認為鬼穀王禪持才傲慢,無容人之量。
其二,若在王上在孔丘歸去之時親率晉國大臣十裏相送,而且十分隆重,世人也會覺得王上並非不善待孔夫子,隻是逼於鬼穀王禪之威才隻能如此。
其三,若說要讓孔夫子一個凡夫俗子死去,這到並不為難,想來隻要季老夫子或是本真人出手,就可以人不知鬼不覺得除去夫子,更何況夫子已年暮,到了魯國之後心情悲切而亡,這也合情合理。
更何況,若是半路而亡,世人並不會覺得是王上所為,若說道法世人皆知鬼穀王禪道法了得,劍法更是天下少見,若說要殺人,自然十分輕鬆。
而且孔夫子去了魯國,若是輔佐魯國自然對齊國不利,也會對吳國不利。
吳國三年前因越國偷襲吳都而元氣大傷,此事說起來也與鬼穀王禪有關,所以若夫子去魯國而亡,世人自隻會懷疑鬼穀王禪,而非王上。
其四,此時鬼穀王禪一心輔佐晉國趙氏,與王上為敵,可王上卻不好公然與之對抗,但若以此手段,慢慢也會讓其它五卿心中有厭,才會一致對付趙氏。
而且此時晉國六卿也有不少賢人異士,若是這些事都扯上鬼穀王禪勢必會引起共憤,讓大家一起對付於鬼穀王禪。
若說將來趙氏陷入危險,必然會來求王上,到那時王上可以支持趙氏,而聯合其它三氏,說不定此次可以一舉擊潰範氏、中行氏。
而若範氏與中行氏一亡,王上繼而就可以收回王權,而此時趙氏因與範氏中行氏對抗實力大減。
智氏必然不會放過如此良機,若王上再利用智氏的野心轉過身來對付趙氏,那麽趙氏必亡。
如此一來,王上不用三五年就可讓晉國重回王上掌控之中,此事何樂而不為呢?”
降龍真人還是把謀略說清,其實他一切謀略都是在嫁禍於鬼穀王禪,要打擊鬼穀王禪,而且若是依他之計,那麽也算是把這個害人之心的謀略扣在了鬼穀王禪的頭上。
而此時晉王心裏已是十分舒服,他對於王禪也沒有什麽好印象,甚至是十分厭惡王禪。
這一次王禪繞道而行,更是讓他失了麵子,若說將來要對付六卿,對付趙氏,那麽首要對付的就是鬼穀王禪,若能打擊王禪,就算是消弱趙氏的實力,此事於他是百利而無一害。
“真人當真想得長遠,此事隻是不知該交由誰去幫本王完成?”
“王上不必擔心,對付孔丘之事,一切就由本真人代勞,隻是一切形勢還需王上做足功夫。”
晉王一聽,此時滿臉堆笑,十分滿意。
“本王在此謝過真人,若將來大業能成,本王定然不會忘記真人對本王的大恩。”
晉王此時也是許著空口的承諾。
“王上,還有一事其實也必須盡快安排,也是涉及鬼穀王禪及趙氏的。”
晉王一聽知道降龍真人還有其它謀略,也是認真的靜下來道:“還請真人示下。”
“趙歡與南海婆婆,一個是齊國田氏,一個是晉國趙氏,而趙歡於晉國當年也算是有大功之人,可正因此對王上始終落下了把柄,現在王上不招見於他,也會給其它朝臣以誤解王上的機會。
但若除掉此二人,那麽王上就可以不受趙歡的要脅。
另外虎踞趙府王府在晉國也有些產業,這個趙歡此次來晉陽除了想麵見王上之外,自然是要把一些必備的糧草藥材運往晉陽,若是有人出手燒毀這些糧草與藥材,那麽範氏與中行氏必然會趁此良機對趙氏發起猛攻。
之所以此時範氏與中行氏並未有所動作,其實還是顧忌王上及其它六卿的想法。
若趙氏產業受損,糧草藥材被燒,而趙歡與南海婆婆不明死去,不論是誰做的,他們兩氏自然會認為是王上及其它世族支持於他們兩氏,而陷趙氏於孤立。
這樣三氏大戰不可避免,而且無論將來如何,鬼穀王禪對於此時掌權的智氏必然不會友好。”
“不錯,還是真人想得周到,而且此事也不必勞煩真人親自動手。
此時智遙就在晉都,若他的謀士呂公子知道此事,定然會對王禪不利,此事自當還要有勞智氏出手,隻是此事本王不便親自遊說智氏,到還要有勞真人代本王親自走一趟了。”
晉王雖然讚同,可他卻不可以公然為之,所以還是得請興晉會的人幫忙,而且他也領會了降龍真人的意思,就是想讓智氏與鬼穀王禪成為敵對,這樣將來還要靠王禪來對付智氏。
而智氏向來傲慢,而呂子善也是一個自負之人,對王禪從來沒有好感,此事當一挑即成,矛盾仇怨就此種下。
“此事本真人自會安排,那個智氏門客呂子善師出名門,自比仙人,而且謀略也是十分擅長,而且心性高傲,不服鬼穀王禪之名。
這幾年來他一直關注於鬼穀王禪動態,其實他非是想輔佐智氏,而是想與鬼穀王禪為敵,與他分個高下。
所以此兩件事,相信他一定會喜歡,若是能讓鬼穀王禪憤怒之事,這個呂公子呂仙人必然不會推辭。
而且智氏也一直想借此機會除掉趙氏,畢竟在六卿之中趙氏對智氏威脅最大,此事當是兩全之策,兩相得益。”
降龍真人說完也是哈哈大笑,對於自己這種嫁禍挑拔與借刀殺人之計十分滿意,而晉王當然也是一樣,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兩人到也是同流合汙,一丘之貉,此時晉王也是嘿嘿笑著,對於如此害人之心,卑鄙手段到是十分滿意。
“本王在晉都為真人修建了一所宅院,裏麵一應俱全,真人當可以隨時入住,若有所需,還請真人直言,本王一定滿足真人之願。”
“好說好說,如此一來,以後到可以利用此宅,做一些掩人耳目之事,也便於其它異人聯係,不會影響王上聲譽了。”
降龍真人也並不拒絕,他自負依功勞可以享此榮華,但話卻還是說得好聽,一切都是為晉王謀略,而非自己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