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新疆準噶爾盆地邊緣的茫茫戈壁之上,一支浩浩蕩蕩的駝隊迎著正午的烈日,緩緩地向著準噶爾腹地中那片杳無人煙的荒漠跋涉而來。
這一行二十來人全都好像被烈日曬蔫兒的荒草一般,有氣無力地隨著駱駝的前進不停地上下擺動著,早已被這炙熱的日頭烤得有些蔫頭耷腦。在領頭那峰高大的駱駝上,坐著一個麵容略顯滄桑的中年男人,此人看上去約有四五十歲的年紀,腦袋被頭巾緊緊地包裹著,那張黑黃臉皮上已是滿布皺紋,一雙來回亂轉的四白眼1好似兩顆閃爍的琉璃球一般。而在那高峙的鷹鼻下密匝匝地滿是那如同經霜野草一般枯黃的胡須。
那滿口連上下嘴唇也完全包裹不住的牙齒從嘴裏突了出來,特別是那幾顆門牙長得,像兩位把門的門神一樣,擠得旁邊的幾顆牙齒歪歪斜斜的隻好往側裏長,真如同這戈壁灘中的亂石相仿。由於荒漠中的缺水短糧,此時他正不時地用舌頭舔著自己那早已幹裂得微微滲出著血絲的嘴唇,如同剛從煉獄中爬出來的惡鬼一樣。
相書有雲‘眼露四白,心毒賽豺’,而這個人不但生就一雙四白眼,樣貌更是出奇的猙獰醜陋。單憑那副厲鬼般的長相,旁人隻要搭眼一看便會知道他必是那手毒心狠的狡黠之輩。
此人名叫閻慈,曾經在川北一帶十分有名的‘鬼貨’商人。雖然他的名字叫做‘閻慈’,但是為人卻絲毫不懂得仁慈二字,反倒是因為行事狠毒得了一個‘鬼麵閻王’的稱號。更加不為人知的是,在這商人麵具的背後,他還有一個隱藏的真實身份,就是那早已在江湖中銷聲匿跡多年的‘篡塋羽士’傳人。
說起這‘篡塋羽士’,也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盜墓家族。這族人做此行當的源頭一直能夠追溯到遙遠的西漢時期。相傳那時,廣川王劉去曾在山中修建過一座巨大道觀,並以此掩人耳目廣招天下身懷奇術的異人方士聚集在此,平日裏以修道禮佛為掩護,然而實際做的卻是那盜掘古墓的勾當,而這閻慈的族中先人便是這群異人方士中的翹楚之輩。
據說那劉去曾經盜掘古墓無數,甚至將魏王之子且渠墓、晉幽王墓、欒書墓等一大批古墓都全部盜掘,然而在其中一次掘開那且渠墓時,劉去卻被眼前所見的詭異景象嚇了個半死。
那次在開棺之後,劉去隻見那墓中之人雖已是下葬多年,然而非但屍身不腐,那狀態簡直能夠叫做栩栩如生,看起來猶如正在熟睡一般。劉去見狀趕忙吩咐手下人住手,慌忙按原路慌忙退出並重新封好那座且渠墓。回去之後,那劉去便從此解散了那支負責盜掘的人馬,並將那座道觀夷為平地,再沒敢繼續做那盜墳掘墓的勾當。
然而在道觀中本就以此為生的那些所謂的異人方士卻因此而沒了生計,於是這些人便流落至四處另謀出路,有的人迫於生計,不得已之下便開始重操舊業。多年過去,這批人中在江湖漸漸闖出名聲來的也不在少數,而其中更是以這閻慈的族中先人的聲名最為顯赫。
但這人出名卻並不是因為他的手法高明,而是因為他所行之事全都極其決絕,甚損陰德。據說這人在下墓之後,不但會將墓塚中的隨葬的寶物全部洗劫一空,在偶爾遇到風水良穴時,他甚至會將墓主連棺帶槨一並抬出墓外,並在尋至墓主家中並將其全族之人盡數斬殺之後,把這一座風風水良穴作價賣予他人做塚。
多年後,就在他偶然一日徘徊山中時,居然被他發現了一座先秦的‘公子2’之墓,此墓乃是座千年難得一見的‘臥牛寶穴’,而且這座古墓所在的位置,不偏不倚地正好扡中於龍穴之上,風水極佳。
於是,他便在將這座古墓洗劫之後,如法炮製地將墓中清空,打算從此就把這裏當做他們閻家的祖墳,妄圖借他人寶穴風水來蔭佑自家後代永享福澤。
在他死後,後輩之人尊其遺命將他葬於此處寶穴之中。並且從此之後,世代閻家人死後也會按他的交代將棺槨全部存於這座‘臥牛寶穴’之內,並且派人嚴防死守想要保住這份福澤,生怕會因為其他同道之人的盜掘而破壞了風水。
這座寶穴的風水確實極好,也確實給這族人帶來了幾十代的的富貴之命。但畢竟是天有不測風雲,這座大山在後來的一次劇烈地震中裂開了一道縫隙,墓室也因此被崩塌的山石所掩埋,從此也就徹底破壞了這處寶穴的風水。而閻家的族運也從這次地震之後變得急轉直下,而且由於之前所行之事甚損陰德,族人多死於非命,整個家族也漸漸沒落了下去。
而正因為他篡取他人墓穴,將原墓主暴屍荒野的這種決絕行為,再加上過去那段曾以道觀作為掩護的曆史,人們便給了他們一個‘篡塋羽士’的稱號。之所以這麽稱呼他們,不但是表示這個家族的來曆和行為,更是為了嘲笑這族人因妄圖借他人寶穴蔭佑自家後代不成,最終使得家族如此落魄的可恥結局。
後來隨著年代的推移,盜墳掘墓這碗飯吃得也就不再那麽安生了,這族人也隨著行業的沒落而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當中。但其實這族人隻是在明麵上沒有了下落,但其實私底下卻根本沒有停止這有損陰德的營生,隻是他們不再把他人之墓作價變賣與他人而已。
而這位閻慈,就是那‘篡塋羽士’的後人。雖然族內傳下來的手藝他學得不算精通,但勉強也算夠用,閻慈在年少時也確實憑此本領在川北一帶闖出了一些名堂。但是對於先人那歹毒決絕的行事風格,他不但是完美的繼承了下來,更是做得有過之而無不及。
據說這人行事非常怪異,每次下墓之前他總是在外麵召集人手而從不帶自家族人,而且無論他帶出去多少人,最終回來的都隻有他一個人而已。所有人都懷疑是他見財起意滅了那些人的口,所以多年之後便得了一個‘鬼麵閻王’的綽號。也正是因為他如此的行事風格,不但沒人再敢接他的召集,而且在川北一帶更是樹下了許多的仇家。
多年後,閻慈已至不惑之年,身手也變得大不如前,為防止仇家上門尋仇便帶著殘餘的族人逃到新疆一帶打算隱姓埋名地過些安定日子。從此他不再做那家族的營生,而是開了一家古色古香地茶社,偶爾也收一些古物文玩之類的東西附庸風雅。雖然茶社的生意寡淡,但靠著那些年所積攢下來的殷實殷實生活倒也過得滋潤。
閻慈平日裏就在茶社中迎門待客,靠與前來光顧的客人天上地下的攀談來解悶兒,由於他也確實對古玩字畫有所了解,也確實因此而結交下一班朋友。友人隻知道他是一個愛好收藏的茶樓老板,至於他之前所作的那些事情則早已無人知曉了。而閻慈也是樂得清閑,準備就此便在這裏頤養天年,打定主意不再做那些刀頭舔血地買賣了。然而不成想,他在偶然間得到的一樣東西,卻徹底打破了這原本寧靜安逸的生活。
兩年前,一位茶社的老客手中拿著一本泛黃的古籍來找閻慈,說是因為知道閻慈酷愛收藏,所以打算將這本古籍贈與給他。推脫不過,閻慈隻好收下了這本古籍,但由於書中內容全部是由回鶻文寫就,所以他當時也就並沒在意書中所載的內容,隻是隨手便放在了書閣之中。
然而就在前幾日,有一位專門研究西域古國文化的吳姓大學教授來到茶社中喝茶,在彼此攀談之中,閻慈偶然間提起那本古籍,吳教授聽後十分感興趣,於是在他再三地請求下,閻慈這才不太情願地將古籍拿了出來。
未曾想這位吳教授恰巧就精通回鶻文字,而當他看到古籍中所載的內容時,立刻雙眼爍爍放光,口中不停叨念著一句話,“此乃至寶!此乃至寶啊!”閻慈聽得有些莫名其妙,一陣追問之後,這才從吳教授口中得知,原來在這本西域古籍中居然記載著一個驚天的秘密。
據那本古籍記載,在古爾班通古特那片杳無人煙的荒漠之中,存在著一座史書中並無記載的神秘隱城。按照古籍中所述,那做隱城中藏有古時西域劫國的無數寶藏。吳教授說得眉飛色舞,興奮之情溢於言表,認為這是他在西域古國研究中的一次重大發現。然而此時的閻慈卻根本無心關注什麽考古研究和文化曆史,真正令他感興趣的隻是書中提到的那‘寶藏’二字。
這位已金盆洗手多年的閻慈最終還是沒有抵住寶藏的誘惑再次動了心思,自告奮勇地要帶那位吳教授去到荒漠之中尋找那座神秘隱城的蹤跡。恰巧此時在吳教授的心中也是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睹那神秘隱城的真容,閻慈的此番表態恰合他的心意,於是沒有多做考慮便欣然接受了閻慈的提議。
於是在幾日之後,閻慈便召集身邊的精壯青年組成了一直駝隊,並在當地找來一位熟悉沙漠地形的維族向導準備前往沙漠之中探寶。雖然對外美其名曰是幫助吳教授入荒漠進行考古研究,其實他此番帶人進入這片無人荒漠之中的真正目的,是為了這神秘隱城之中那足可敵國的寶藏而來!然而令他所料不及的是,自己心懷憧憬所踏上的竟然是一條不歸路!(未完待續。)
這一行二十來人全都好像被烈日曬蔫兒的荒草一般,有氣無力地隨著駱駝的前進不停地上下擺動著,早已被這炙熱的日頭烤得有些蔫頭耷腦。在領頭那峰高大的駱駝上,坐著一個麵容略顯滄桑的中年男人,此人看上去約有四五十歲的年紀,腦袋被頭巾緊緊地包裹著,那張黑黃臉皮上已是滿布皺紋,一雙來回亂轉的四白眼1好似兩顆閃爍的琉璃球一般。而在那高峙的鷹鼻下密匝匝地滿是那如同經霜野草一般枯黃的胡須。
那滿口連上下嘴唇也完全包裹不住的牙齒從嘴裏突了出來,特別是那幾顆門牙長得,像兩位把門的門神一樣,擠得旁邊的幾顆牙齒歪歪斜斜的隻好往側裏長,真如同這戈壁灘中的亂石相仿。由於荒漠中的缺水短糧,此時他正不時地用舌頭舔著自己那早已幹裂得微微滲出著血絲的嘴唇,如同剛從煉獄中爬出來的惡鬼一樣。
相書有雲‘眼露四白,心毒賽豺’,而這個人不但生就一雙四白眼,樣貌更是出奇的猙獰醜陋。單憑那副厲鬼般的長相,旁人隻要搭眼一看便會知道他必是那手毒心狠的狡黠之輩。
此人名叫閻慈,曾經在川北一帶十分有名的‘鬼貨’商人。雖然他的名字叫做‘閻慈’,但是為人卻絲毫不懂得仁慈二字,反倒是因為行事狠毒得了一個‘鬼麵閻王’的稱號。更加不為人知的是,在這商人麵具的背後,他還有一個隱藏的真實身份,就是那早已在江湖中銷聲匿跡多年的‘篡塋羽士’傳人。
說起這‘篡塋羽士’,也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盜墓家族。這族人做此行當的源頭一直能夠追溯到遙遠的西漢時期。相傳那時,廣川王劉去曾在山中修建過一座巨大道觀,並以此掩人耳目廣招天下身懷奇術的異人方士聚集在此,平日裏以修道禮佛為掩護,然而實際做的卻是那盜掘古墓的勾當,而這閻慈的族中先人便是這群異人方士中的翹楚之輩。
據說那劉去曾經盜掘古墓無數,甚至將魏王之子且渠墓、晉幽王墓、欒書墓等一大批古墓都全部盜掘,然而在其中一次掘開那且渠墓時,劉去卻被眼前所見的詭異景象嚇了個半死。
那次在開棺之後,劉去隻見那墓中之人雖已是下葬多年,然而非但屍身不腐,那狀態簡直能夠叫做栩栩如生,看起來猶如正在熟睡一般。劉去見狀趕忙吩咐手下人住手,慌忙按原路慌忙退出並重新封好那座且渠墓。回去之後,那劉去便從此解散了那支負責盜掘的人馬,並將那座道觀夷為平地,再沒敢繼續做那盜墳掘墓的勾當。
然而在道觀中本就以此為生的那些所謂的異人方士卻因此而沒了生計,於是這些人便流落至四處另謀出路,有的人迫於生計,不得已之下便開始重操舊業。多年過去,這批人中在江湖漸漸闖出名聲來的也不在少數,而其中更是以這閻慈的族中先人的聲名最為顯赫。
但這人出名卻並不是因為他的手法高明,而是因為他所行之事全都極其決絕,甚損陰德。據說這人在下墓之後,不但會將墓塚中的隨葬的寶物全部洗劫一空,在偶爾遇到風水良穴時,他甚至會將墓主連棺帶槨一並抬出墓外,並在尋至墓主家中並將其全族之人盡數斬殺之後,把這一座風風水良穴作價賣予他人做塚。
多年後,就在他偶然一日徘徊山中時,居然被他發現了一座先秦的‘公子2’之墓,此墓乃是座千年難得一見的‘臥牛寶穴’,而且這座古墓所在的位置,不偏不倚地正好扡中於龍穴之上,風水極佳。
於是,他便在將這座古墓洗劫之後,如法炮製地將墓中清空,打算從此就把這裏當做他們閻家的祖墳,妄圖借他人寶穴風水來蔭佑自家後代永享福澤。
在他死後,後輩之人尊其遺命將他葬於此處寶穴之中。並且從此之後,世代閻家人死後也會按他的交代將棺槨全部存於這座‘臥牛寶穴’之內,並且派人嚴防死守想要保住這份福澤,生怕會因為其他同道之人的盜掘而破壞了風水。
這座寶穴的風水確實極好,也確實給這族人帶來了幾十代的的富貴之命。但畢竟是天有不測風雲,這座大山在後來的一次劇烈地震中裂開了一道縫隙,墓室也因此被崩塌的山石所掩埋,從此也就徹底破壞了這處寶穴的風水。而閻家的族運也從這次地震之後變得急轉直下,而且由於之前所行之事甚損陰德,族人多死於非命,整個家族也漸漸沒落了下去。
而正因為他篡取他人墓穴,將原墓主暴屍荒野的這種決絕行為,再加上過去那段曾以道觀作為掩護的曆史,人們便給了他們一個‘篡塋羽士’的稱號。之所以這麽稱呼他們,不但是表示這個家族的來曆和行為,更是為了嘲笑這族人因妄圖借他人寶穴蔭佑自家後代不成,最終使得家族如此落魄的可恥結局。
後來隨著年代的推移,盜墳掘墓這碗飯吃得也就不再那麽安生了,這族人也隨著行業的沒落而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當中。但其實這族人隻是在明麵上沒有了下落,但其實私底下卻根本沒有停止這有損陰德的營生,隻是他們不再把他人之墓作價變賣與他人而已。
而這位閻慈,就是那‘篡塋羽士’的後人。雖然族內傳下來的手藝他學得不算精通,但勉強也算夠用,閻慈在年少時也確實憑此本領在川北一帶闖出了一些名堂。但是對於先人那歹毒決絕的行事風格,他不但是完美的繼承了下來,更是做得有過之而無不及。
據說這人行事非常怪異,每次下墓之前他總是在外麵召集人手而從不帶自家族人,而且無論他帶出去多少人,最終回來的都隻有他一個人而已。所有人都懷疑是他見財起意滅了那些人的口,所以多年之後便得了一個‘鬼麵閻王’的綽號。也正是因為他如此的行事風格,不但沒人再敢接他的召集,而且在川北一帶更是樹下了許多的仇家。
多年後,閻慈已至不惑之年,身手也變得大不如前,為防止仇家上門尋仇便帶著殘餘的族人逃到新疆一帶打算隱姓埋名地過些安定日子。從此他不再做那家族的營生,而是開了一家古色古香地茶社,偶爾也收一些古物文玩之類的東西附庸風雅。雖然茶社的生意寡淡,但靠著那些年所積攢下來的殷實殷實生活倒也過得滋潤。
閻慈平日裏就在茶社中迎門待客,靠與前來光顧的客人天上地下的攀談來解悶兒,由於他也確實對古玩字畫有所了解,也確實因此而結交下一班朋友。友人隻知道他是一個愛好收藏的茶樓老板,至於他之前所作的那些事情則早已無人知曉了。而閻慈也是樂得清閑,準備就此便在這裏頤養天年,打定主意不再做那些刀頭舔血地買賣了。然而不成想,他在偶然間得到的一樣東西,卻徹底打破了這原本寧靜安逸的生活。
兩年前,一位茶社的老客手中拿著一本泛黃的古籍來找閻慈,說是因為知道閻慈酷愛收藏,所以打算將這本古籍贈與給他。推脫不過,閻慈隻好收下了這本古籍,但由於書中內容全部是由回鶻文寫就,所以他當時也就並沒在意書中所載的內容,隻是隨手便放在了書閣之中。
然而就在前幾日,有一位專門研究西域古國文化的吳姓大學教授來到茶社中喝茶,在彼此攀談之中,閻慈偶然間提起那本古籍,吳教授聽後十分感興趣,於是在他再三地請求下,閻慈這才不太情願地將古籍拿了出來。
未曾想這位吳教授恰巧就精通回鶻文字,而當他看到古籍中所載的內容時,立刻雙眼爍爍放光,口中不停叨念著一句話,“此乃至寶!此乃至寶啊!”閻慈聽得有些莫名其妙,一陣追問之後,這才從吳教授口中得知,原來在這本西域古籍中居然記載著一個驚天的秘密。
據那本古籍記載,在古爾班通古特那片杳無人煙的荒漠之中,存在著一座史書中並無記載的神秘隱城。按照古籍中所述,那做隱城中藏有古時西域劫國的無數寶藏。吳教授說得眉飛色舞,興奮之情溢於言表,認為這是他在西域古國研究中的一次重大發現。然而此時的閻慈卻根本無心關注什麽考古研究和文化曆史,真正令他感興趣的隻是書中提到的那‘寶藏’二字。
這位已金盆洗手多年的閻慈最終還是沒有抵住寶藏的誘惑再次動了心思,自告奮勇地要帶那位吳教授去到荒漠之中尋找那座神秘隱城的蹤跡。恰巧此時在吳教授的心中也是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睹那神秘隱城的真容,閻慈的此番表態恰合他的心意,於是沒有多做考慮便欣然接受了閻慈的提議。
於是在幾日之後,閻慈便召集身邊的精壯青年組成了一直駝隊,並在當地找來一位熟悉沙漠地形的維族向導準備前往沙漠之中探寶。雖然對外美其名曰是幫助吳教授入荒漠進行考古研究,其實他此番帶人進入這片無人荒漠之中的真正目的,是為了這神秘隱城之中那足可敵國的寶藏而來!然而令他所料不及的是,自己心懷憧憬所踏上的竟然是一條不歸路!(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