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皇後看了眼跪在地上的李恪,對李世民問道:“臣妾是被長樂拉過來的,陛下這是在責罵漢王嗎?”
李世民回道:“李恪他擅自帶長樂和高陽出宮,如今遭禦史彈劾,朕正在訓斥他。”
這一下,還不等長孫皇後開口,長樂公主聞言忙道:“是麗質自己貪玩,央求三皇兄帶著麗質出宮看燈,是麗質之過,與三皇兄無關,還望阿爹勿要責罰三皇兄。”
李世民聽了長樂公主的話,原本還帶著些怒意的臉上竟浮起了一絲暖色。
其實說來李恪不是旁人,乃是長樂之兄,長樂若是雖旁人出宮,抑或是私自出宮都算得上是罪責,有損名聲,但李恪卻是他的兄長,兄長帶著妹子出去散散心,能是多大的事情?
而且真正叫李世民展顏的還是李恪和長樂之間的兄妹之情,李恪和長樂雖非嫡親兄妹,但卻甘為對方攬下罪責。
手足友愛,這正是李世民最想要看到的。
就在李世民臉色稍稍緩和的時候,長孫皇後也趁勢道:“漢王帶長樂出宮散心本就不是什麽大事,陛下說了兩句也就是了,還望陛下勿要深究,以免壞了他們兄妹之情。”
長孫皇後與李世民相知甚深,隻一句話便說到了李世民的心坎裏。
李世民兄弟相殘,而登帝位,他絕不希望他們兄弟的悲劇在李恪他們身上重演,隻要皇室子弟手足和睦,這些小事又算得了什麽。
李世民對李恪道:“念在皇後求情,你兄妹二人手足情深,朕此次就不責罰你二人了。”
不過畢竟是有禦史上書,李世民倒也不便全然不理,於是頓了頓,又接著補充了一句道:“此次你帶長樂、城陽和晉陽出宮,朕會再補上一道口諭,便說你攜長樂她們出宮乃是朕的意思,你們不要說岔了。”
“謝父皇。”李恪和長樂的臉上都露出了笑意,俯身拜道。
長孫皇後見狀,親自上前將李恪抬手扶起,輕輕拍了拍李恪的肩膀,對李恪笑道:“你們手足相顧,兄妹友愛,本宮甚是欣慰!”
……
禦史台一封奏折進宮,李恪非但毫發無傷,反倒在李世民心裏留下了兄妹友愛的印象,於李恪而言自是收益了。
但是既有人收益,自然就有人吃虧,吃虧的人便是長孫無忌。
這一次長孫無忌真的知道什麽叫做啞口無言了。
李恪被彈劾,滿朝上下知道此事的隻有長孫兄弟,再無旁人,這封奏折雖是自禦史台發出,但奏折的背後是誰的意思,滿朝上下百官都有自己的猜測。
長孫無忌乃當朝國舅,開國功勳,朝中勢力之大,縱是貴為宰相,統率百官的房杜也難與之比擬,長孫無忌把手伸進禦史台,眾人絲毫不覺得意外。
在朝中眾人看來,此事多半就是長孫無忌指使人所為,否則除了他長孫家還有誰知道李恪私帶公主出宮之事?
而長孫無忌自也知道百官的心思,可旁人哪裏知道,他從不曾命人彈劾李恪,此事全然與他無關。
“渙兒,此事可是你命人所為?”長孫無忌自宮中剛得到這個消息,第一反應便是此事乃長孫渙所為,當即便將長孫渙叫了過來,喝問道。
長孫渙突然被傳來,被問的一頭霧水,茫然回道:“阿爹說的是何事?”
長孫無忌看著長孫渙的模樣,不似作偽,於是問道:“難道監察禦史彈劾李恪之事與你無關嗎?”
長孫渙聽得長孫無忌這麽講,這才明白了過來,忙解釋道:“阿爹你已然發話,我豈會自作主張,此事絕非我所為,而且若無阿爹的名帖,禦史台的那幫人哪會賣我的麵子。”
長孫渙雖為長孫無忌次子,但長孫無忌與朝臣聯絡一般都是由嫡長子長孫衝傳話,那些朝中與他交好的朝臣興許會賣長孫衝的麵子,但誰會識得長孫渙?故而長孫渙的話倒也有些道理。
長孫無忌皺了皺眉,納悶道:“既不是你,又會是何人彈劾的李恪?”
長孫渙道:“那日燈會,天街之上人不少,興許就有人識得李恪呢?”
李恪在長安城街坊間名聲極大,偶爾有人識得李恪倒也並非不可能,但長孫無忌想了想,卻又覺得不對。
長孫無忌又搖了搖頭道:“興許有人能識得李恪,但三位公主身著便裝,以往更是不曾露麵在外,誰能識得?”
長孫渙聽了長孫無忌的話,不解道:“興許是有人與李恪不和,私下查到此事,上奏陛下。”
長孫無忌搖頭道:“以此事彈劾,如何傷得李恪,況且昨夜的事情,今日便有奏本直送禦前,哪有這麽快的。”
長孫渙順著長孫無忌的話想著,始終想不透,心頭便越發地煩悶,重重地握拳一拍,埋怨道:“此事當真是怪異地很,難不成還是李恪自己彈劾的不成!”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長孫渙說這話不過是隨口的一句抱怨,但長孫無忌聽在耳中,眼睛卻為之一亮。
此事看似是在彈劾李恪,但此事之後,收得名利,獲益最大的卻也是李恪,為何那封奏折就不能是李恪命人上的呢。
長孫無忌道:“李恪和禦史大夫溫彥博相交甚密,此事若當真是李恪自己所為,那便說得通了。”
長孫渙聽著長孫無忌的話,也明白了過來。
不過長孫渙的臉上卻依舊滿是訝色,輕聲感歎道:“李恪不過一十六歲,此事若當真是他所為,那他的心機未免也太深了些。”
長孫無忌瞥了長孫渙一眼,對長孫渙道:“李恪雖年少,卻是隻不折不扣的小狐狸,此事與他脫不得幹係。”
每每提及李恪,長孫無忌心頭也總像壓著一塊石頭一般沉鬱,很難想象,這樣的感覺竟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給他的。
長孫渙問道:“阿爹,此事我們該如何應對,難不成就這麽算了嗎?”
長孫無忌想了想道:“待我入宮一趟,同皇後稟明此事,必有揭穿李恪的法子。”
長孫無忌說著,便欲進宮求見長孫皇後。
李世民回道:“李恪他擅自帶長樂和高陽出宮,如今遭禦史彈劾,朕正在訓斥他。”
這一下,還不等長孫皇後開口,長樂公主聞言忙道:“是麗質自己貪玩,央求三皇兄帶著麗質出宮看燈,是麗質之過,與三皇兄無關,還望阿爹勿要責罰三皇兄。”
李世民聽了長樂公主的話,原本還帶著些怒意的臉上竟浮起了一絲暖色。
其實說來李恪不是旁人,乃是長樂之兄,長樂若是雖旁人出宮,抑或是私自出宮都算得上是罪責,有損名聲,但李恪卻是他的兄長,兄長帶著妹子出去散散心,能是多大的事情?
而且真正叫李世民展顏的還是李恪和長樂之間的兄妹之情,李恪和長樂雖非嫡親兄妹,但卻甘為對方攬下罪責。
手足友愛,這正是李世民最想要看到的。
就在李世民臉色稍稍緩和的時候,長孫皇後也趁勢道:“漢王帶長樂出宮散心本就不是什麽大事,陛下說了兩句也就是了,還望陛下勿要深究,以免壞了他們兄妹之情。”
長孫皇後與李世民相知甚深,隻一句話便說到了李世民的心坎裏。
李世民兄弟相殘,而登帝位,他絕不希望他們兄弟的悲劇在李恪他們身上重演,隻要皇室子弟手足和睦,這些小事又算得了什麽。
李世民對李恪道:“念在皇後求情,你兄妹二人手足情深,朕此次就不責罰你二人了。”
不過畢竟是有禦史上書,李世民倒也不便全然不理,於是頓了頓,又接著補充了一句道:“此次你帶長樂、城陽和晉陽出宮,朕會再補上一道口諭,便說你攜長樂她們出宮乃是朕的意思,你們不要說岔了。”
“謝父皇。”李恪和長樂的臉上都露出了笑意,俯身拜道。
長孫皇後見狀,親自上前將李恪抬手扶起,輕輕拍了拍李恪的肩膀,對李恪笑道:“你們手足相顧,兄妹友愛,本宮甚是欣慰!”
……
禦史台一封奏折進宮,李恪非但毫發無傷,反倒在李世民心裏留下了兄妹友愛的印象,於李恪而言自是收益了。
但是既有人收益,自然就有人吃虧,吃虧的人便是長孫無忌。
這一次長孫無忌真的知道什麽叫做啞口無言了。
李恪被彈劾,滿朝上下知道此事的隻有長孫兄弟,再無旁人,這封奏折雖是自禦史台發出,但奏折的背後是誰的意思,滿朝上下百官都有自己的猜測。
長孫無忌乃當朝國舅,開國功勳,朝中勢力之大,縱是貴為宰相,統率百官的房杜也難與之比擬,長孫無忌把手伸進禦史台,眾人絲毫不覺得意外。
在朝中眾人看來,此事多半就是長孫無忌指使人所為,否則除了他長孫家還有誰知道李恪私帶公主出宮之事?
而長孫無忌自也知道百官的心思,可旁人哪裏知道,他從不曾命人彈劾李恪,此事全然與他無關。
“渙兒,此事可是你命人所為?”長孫無忌自宮中剛得到這個消息,第一反應便是此事乃長孫渙所為,當即便將長孫渙叫了過來,喝問道。
長孫渙突然被傳來,被問的一頭霧水,茫然回道:“阿爹說的是何事?”
長孫無忌看著長孫渙的模樣,不似作偽,於是問道:“難道監察禦史彈劾李恪之事與你無關嗎?”
長孫渙聽得長孫無忌這麽講,這才明白了過來,忙解釋道:“阿爹你已然發話,我豈會自作主張,此事絕非我所為,而且若無阿爹的名帖,禦史台的那幫人哪會賣我的麵子。”
長孫渙雖為長孫無忌次子,但長孫無忌與朝臣聯絡一般都是由嫡長子長孫衝傳話,那些朝中與他交好的朝臣興許會賣長孫衝的麵子,但誰會識得長孫渙?故而長孫渙的話倒也有些道理。
長孫無忌皺了皺眉,納悶道:“既不是你,又會是何人彈劾的李恪?”
長孫渙道:“那日燈會,天街之上人不少,興許就有人識得李恪呢?”
李恪在長安城街坊間名聲極大,偶爾有人識得李恪倒也並非不可能,但長孫無忌想了想,卻又覺得不對。
長孫無忌又搖了搖頭道:“興許有人能識得李恪,但三位公主身著便裝,以往更是不曾露麵在外,誰能識得?”
長孫渙聽了長孫無忌的話,不解道:“興許是有人與李恪不和,私下查到此事,上奏陛下。”
長孫無忌搖頭道:“以此事彈劾,如何傷得李恪,況且昨夜的事情,今日便有奏本直送禦前,哪有這麽快的。”
長孫渙順著長孫無忌的話想著,始終想不透,心頭便越發地煩悶,重重地握拳一拍,埋怨道:“此事當真是怪異地很,難不成還是李恪自己彈劾的不成!”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長孫渙說這話不過是隨口的一句抱怨,但長孫無忌聽在耳中,眼睛卻為之一亮。
此事看似是在彈劾李恪,但此事之後,收得名利,獲益最大的卻也是李恪,為何那封奏折就不能是李恪命人上的呢。
長孫無忌道:“李恪和禦史大夫溫彥博相交甚密,此事若當真是李恪自己所為,那便說得通了。”
長孫渙聽著長孫無忌的話,也明白了過來。
不過長孫渙的臉上卻依舊滿是訝色,輕聲感歎道:“李恪不過一十六歲,此事若當真是他所為,那他的心機未免也太深了些。”
長孫無忌瞥了長孫渙一眼,對長孫渙道:“李恪雖年少,卻是隻不折不扣的小狐狸,此事與他脫不得幹係。”
每每提及李恪,長孫無忌心頭也總像壓著一塊石頭一般沉鬱,很難想象,這樣的感覺竟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給他的。
長孫渙問道:“阿爹,此事我們該如何應對,難不成就這麽算了嗎?”
長孫無忌想了想道:“待我入宮一趟,同皇後稟明此事,必有揭穿李恪的法子。”
長孫無忌說著,便欲進宮求見長孫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