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位高級軍官同時推席而起,丁汝昌微微透了口氣,用帶著一絲喑啞的聲音說道:
“起錨!”
“冠軍號”前桅的橫桁桁端上,“起錨”等信號旗語,迎風飄揚,包括經已歸隊的“福星號”、“揚武號”在內的十四隻軍艦,紛紛起錨。
水兵們喊著號子,協力轉動著蒸汽絞盤,粗大的錨鏈一節節收了起來,錨鏈艙內,火星四濺,重達數噸的鐵錨,掙脫了海底泥沙的束縛,緩緩的向水麵升去。
終於,浪花湧動,鐵錨破水而出,錨身上,瀑布般的海水傾瀉而下。
在軍官的高聲指揮下,巨大的吊錨杆準確的將鐵錨平放至艦艏甲板兩側的錨**,鏗鏘聲中,七、八個早已做好準備好的水兵,一擁而上,用專門的鐵鏈卡鎖將巨錨牢牢的固定就位。
普通艦船之起錨,隻在艦艏甲板操作,但“冠軍號”之起錨,與眾不同,艦艏甲板、艦艉甲板,同時操作。
這是因為,“勇士級”是船舶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她一共有……十隻錨。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艦艏六隻,左右各三隻——兩隻是主錨,一隻是備用錨;碇泊的時候,若水麵平靜,隻用四隻主錨就夠了,隻在風浪較大的情況下,掛在舷身上的備用錨,才會拋錨入水。
譬如,今天的海麵,雖然有一定浪高,但尚不必出動備用錨。
除了艦艏六隻之外,艦艉還有四隻,左右各兩隻,都算主錨。
之所以設計了史無前例的十隻錨,是因為“勇士級”是人類有史以來製造的最大的船隻,九千一百噸的排水量,到底需要幾隻錨才能夠穩穩當當地固定住它,設計的時候,誰也沒有足夠把握。於是,保險起見,寧濫毋缺,左添右加,“勇士級”就擁有了前所未見的十隻錨。
當然,為此多少付出了一定代價:錨和錨鏈都有相當自重,鏈倉也需要占用相當空間,“勇士級”不得不把一部分有效載荷和空間讓給這十隻巨錨。
起錨的同時,“換旗”。
各艦懸掛的海軍旗,原本皆為四米,此時一一降下,取而代之的,是或六米、或八米的“紅浪血睛藍鯊”——小噸位艦船用六米旗,大噸位艦船用八米旗。
十九世紀的海軍,換上這種尺寸巨大的軍旗,就意味著——“作戰”!
艦橋上的舵房內,舵手們已經做好了準備,一收到管帶下達的“開動”的口令,即撥動車鍾,車鍾內的金屬鉸鏈叮叮當當的響了起來;與此同時,受到聯動,主甲板下,機艙內的車鍾也叮叮當當的響了起來,管輪軍官湊近表盤,看清楚了指令,當即也發出了“開動”的口令。
水兵們鬆開了蒸汽氣閥,很快,蒸汽機的連杆開始了往複運動,愈轉愈快,發出了有節奏的、隆隆的轟鳴聲——就像蒸汽火車一樣。
艦艉的螺旋槳轉動起來,水下,大片的浪花和泥沙被攪了起來。
十一點四十分,即在丁汝昌發布“起錨”命令十分鍾後,這支鯊旗飄揚的艦隊,露出利齒,啟動了。
各艦管帶都站在艦橋上,直接監督、控製軍艦的航行,保證軍艦處在隊列中的合適位置——十九世紀的海軍,這是艦長的主要責任之一;管帶身邊,有負責軍艦航行的航海長,負責火炮測距、瞄準的炮術長,以及號手和幾個傳令兵。
艦橋上,還站著幾名福州海軍學堂的見習軍官,“見習”之外,他們還另有身份——或信號官、或傳令官。
艦橋下的主甲板區域,最高負責人為管駕即大副,甲板長作為助手,協助管駕指揮來往官兵及處置主甲板上其他一應事務。
其他高級軍官,則分赴艦上各重要位置督戰。
一切戰備,早在錨定之前,甚至,早在出航之前,便已經做好了。
依據當時泰西海軍通行的慣例,各艦桅杆上的一些非必要的橫桁、索具都被卸了下來,以防戰時被炮彈打斷、打碎,掉落下來,傷及甲板上的人員和設備;同時,防止索具落水後纏住螺旋槳。
當然,這些橫桁、索具是可以用來懸掛旗號的,不過,一來,懸掛旗號,剩下的橫桁、索具,已足敷使用;二來,十九世紀的海戰中,旗語其實是一種非常脆弱的信號係統,不可以過度依賴——很多時候,因為距離和能見度的關係,在戰鬥中,常常是看不清楚旗艦或友艦的旗號的。
戰鬥開始的時候,海麵上的能見度還好,但隨著戰鬥的發展,蒸汽機的濃煙、炮火的硝煙,彌漫交織,辨認旗語,很快就成了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事實上,戰前的計劃的製定、戰鬥中各艦執行計劃的堅決性,較之臨戰的指揮、變陣,更加的重要。
關於損管的各種準備也都做好了。
十九世紀的戰艦,大量使用木製構件,遭遇炮火打擊,極易發生火災;同時,四散飛迸的碎片,也會增加人員的殺傷,因此,除救生艇等必備品外,非必要的、活動的木質構件,能拆卸的,盡量拆卸
各艦的救火隊,都將笨重的消防泵抬到最合適的位置,接好長長的膠皮水管,隨時準備救火。
同時,外部甲板上的排水口,都被封堵起來,以在木製甲板上就地蓄水——既為防火,也為救火。
為防止甲板濕滑,造成人員摔倒,還在甲板上鋪了一層沙土。
此外,為增加軍艦的防護能力,甲板下,部分水密隔艙,厚重的水密門都緊緊的關上了。
損管隊的水兵們,還準備好了充足的氈毯、牽索和木板——用以堵漏。
舷牆內,塞滿了吊床,如前所述,這可以大幅度消減彈片的動能。
不論大炮小炮,所有的炮位周邊,都碼堆了密密的沙包、煤袋——除了防護之外,對於馬力大、煤艙小的“龍驤級”裝甲巡洋艦和“策電級”穹甲巡洋艦來說,這些煤袋,還可以起到“江湖救急”的作用。
彈藥艙內的大部分的炮彈和藥包,都被吊運到了主甲板和火炮甲板上。
這是因為,一來,吊運工序非常複雜,戰時再從彈藥艙內吊運彈藥,緩不濟急;二來,彈藥艙是全艦最危險的地方,清空彈藥艙,也是為了防止彈藥倉一旦中彈而發生殉爆。
彈藥提升至主甲板和火炮甲板上後,一部分被送到炮位上,其餘的,或置放於炮位左近的舷牆的卡槽內,或在炮位周邊碼放,以便戰事能夠就近補充——當然,這些碼放在炮位周邊的彈藥,都用沙袋嚴嚴實實的圍了起來。
除此之外,非重要崗位的水兵們也都被動員起來,懷抱彈藥——當然,都是小口徑的,大口徑的彈藥,一個人可抱不動——彼此間隔一定距離,分布在甲板各處,戰鬥打響之後,即向各炮位輸送彈藥。
而所有的火炮,都已完成了第一發炮彈的裝填。
鯊齒畢露。
*
瀏覽閱讀地址:https:
“起錨!”
“冠軍號”前桅的橫桁桁端上,“起錨”等信號旗語,迎風飄揚,包括經已歸隊的“福星號”、“揚武號”在內的十四隻軍艦,紛紛起錨。
水兵們喊著號子,協力轉動著蒸汽絞盤,粗大的錨鏈一節節收了起來,錨鏈艙內,火星四濺,重達數噸的鐵錨,掙脫了海底泥沙的束縛,緩緩的向水麵升去。
終於,浪花湧動,鐵錨破水而出,錨身上,瀑布般的海水傾瀉而下。
在軍官的高聲指揮下,巨大的吊錨杆準確的將鐵錨平放至艦艏甲板兩側的錨**,鏗鏘聲中,七、八個早已做好準備好的水兵,一擁而上,用專門的鐵鏈卡鎖將巨錨牢牢的固定就位。
普通艦船之起錨,隻在艦艏甲板操作,但“冠軍號”之起錨,與眾不同,艦艏甲板、艦艉甲板,同時操作。
這是因為,“勇士級”是船舶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她一共有……十隻錨。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艦艏六隻,左右各三隻——兩隻是主錨,一隻是備用錨;碇泊的時候,若水麵平靜,隻用四隻主錨就夠了,隻在風浪較大的情況下,掛在舷身上的備用錨,才會拋錨入水。
譬如,今天的海麵,雖然有一定浪高,但尚不必出動備用錨。
除了艦艏六隻之外,艦艉還有四隻,左右各兩隻,都算主錨。
之所以設計了史無前例的十隻錨,是因為“勇士級”是人類有史以來製造的最大的船隻,九千一百噸的排水量,到底需要幾隻錨才能夠穩穩當當地固定住它,設計的時候,誰也沒有足夠把握。於是,保險起見,寧濫毋缺,左添右加,“勇士級”就擁有了前所未見的十隻錨。
當然,為此多少付出了一定代價:錨和錨鏈都有相當自重,鏈倉也需要占用相當空間,“勇士級”不得不把一部分有效載荷和空間讓給這十隻巨錨。
起錨的同時,“換旗”。
各艦懸掛的海軍旗,原本皆為四米,此時一一降下,取而代之的,是或六米、或八米的“紅浪血睛藍鯊”——小噸位艦船用六米旗,大噸位艦船用八米旗。
十九世紀的海軍,換上這種尺寸巨大的軍旗,就意味著——“作戰”!
艦橋上的舵房內,舵手們已經做好了準備,一收到管帶下達的“開動”的口令,即撥動車鍾,車鍾內的金屬鉸鏈叮叮當當的響了起來;與此同時,受到聯動,主甲板下,機艙內的車鍾也叮叮當當的響了起來,管輪軍官湊近表盤,看清楚了指令,當即也發出了“開動”的口令。
水兵們鬆開了蒸汽氣閥,很快,蒸汽機的連杆開始了往複運動,愈轉愈快,發出了有節奏的、隆隆的轟鳴聲——就像蒸汽火車一樣。
艦艉的螺旋槳轉動起來,水下,大片的浪花和泥沙被攪了起來。
十一點四十分,即在丁汝昌發布“起錨”命令十分鍾後,這支鯊旗飄揚的艦隊,露出利齒,啟動了。
各艦管帶都站在艦橋上,直接監督、控製軍艦的航行,保證軍艦處在隊列中的合適位置——十九世紀的海軍,這是艦長的主要責任之一;管帶身邊,有負責軍艦航行的航海長,負責火炮測距、瞄準的炮術長,以及號手和幾個傳令兵。
艦橋上,還站著幾名福州海軍學堂的見習軍官,“見習”之外,他們還另有身份——或信號官、或傳令官。
艦橋下的主甲板區域,最高負責人為管駕即大副,甲板長作為助手,協助管駕指揮來往官兵及處置主甲板上其他一應事務。
其他高級軍官,則分赴艦上各重要位置督戰。
一切戰備,早在錨定之前,甚至,早在出航之前,便已經做好了。
依據當時泰西海軍通行的慣例,各艦桅杆上的一些非必要的橫桁、索具都被卸了下來,以防戰時被炮彈打斷、打碎,掉落下來,傷及甲板上的人員和設備;同時,防止索具落水後纏住螺旋槳。
當然,這些橫桁、索具是可以用來懸掛旗號的,不過,一來,懸掛旗號,剩下的橫桁、索具,已足敷使用;二來,十九世紀的海戰中,旗語其實是一種非常脆弱的信號係統,不可以過度依賴——很多時候,因為距離和能見度的關係,在戰鬥中,常常是看不清楚旗艦或友艦的旗號的。
戰鬥開始的時候,海麵上的能見度還好,但隨著戰鬥的發展,蒸汽機的濃煙、炮火的硝煙,彌漫交織,辨認旗語,很快就成了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事實上,戰前的計劃的製定、戰鬥中各艦執行計劃的堅決性,較之臨戰的指揮、變陣,更加的重要。
關於損管的各種準備也都做好了。
十九世紀的戰艦,大量使用木製構件,遭遇炮火打擊,極易發生火災;同時,四散飛迸的碎片,也會增加人員的殺傷,因此,除救生艇等必備品外,非必要的、活動的木質構件,能拆卸的,盡量拆卸
各艦的救火隊,都將笨重的消防泵抬到最合適的位置,接好長長的膠皮水管,隨時準備救火。
同時,外部甲板上的排水口,都被封堵起來,以在木製甲板上就地蓄水——既為防火,也為救火。
為防止甲板濕滑,造成人員摔倒,還在甲板上鋪了一層沙土。
此外,為增加軍艦的防護能力,甲板下,部分水密隔艙,厚重的水密門都緊緊的關上了。
損管隊的水兵們,還準備好了充足的氈毯、牽索和木板——用以堵漏。
舷牆內,塞滿了吊床,如前所述,這可以大幅度消減彈片的動能。
不論大炮小炮,所有的炮位周邊,都碼堆了密密的沙包、煤袋——除了防護之外,對於馬力大、煤艙小的“龍驤級”裝甲巡洋艦和“策電級”穹甲巡洋艦來說,這些煤袋,還可以起到“江湖救急”的作用。
彈藥艙內的大部分的炮彈和藥包,都被吊運到了主甲板和火炮甲板上。
這是因為,一來,吊運工序非常複雜,戰時再從彈藥艙內吊運彈藥,緩不濟急;二來,彈藥艙是全艦最危險的地方,清空彈藥艙,也是為了防止彈藥倉一旦中彈而發生殉爆。
彈藥提升至主甲板和火炮甲板上後,一部分被送到炮位上,其餘的,或置放於炮位左近的舷牆的卡槽內,或在炮位周邊碼放,以便戰事能夠就近補充——當然,這些碼放在炮位周邊的彈藥,都用沙袋嚴嚴實實的圍了起來。
除此之外,非重要崗位的水兵們也都被動員起來,懷抱彈藥——當然,都是小口徑的,大口徑的彈藥,一個人可抱不動——彼此間隔一定距離,分布在甲板各處,戰鬥打響之後,即向各炮位輸送彈藥。
而所有的火炮,都已完成了第一發炮彈的裝填。
鯊齒畢露。
*
瀏覽閱讀地址:htt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