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三百五十一至第三百六十章
[351]
這個人正是楊榮。
由於當時情況還比較混亂,敵友難分,難保某些忠於建文帝的大臣不會玩類似恐怖分子和荊軻那樣的把戲,周圍的人十分緊張,而朱棣本人也
大為吃驚,但他不會想到,更讓他吃驚的還在後麵。
楊榮竟然對他說,現在不應該進宮即位。
不應該即位?笑話!打了那麽多年的仗,裝了那麽久的傻,死了那麽多的人,無非隻是為了皇位,可眼前的這個書生竟然敢阻止我即位,憑什
麽!真是可笑!
在場的人幾乎已經認定楊榮發瘋了,準備替他收屍。
但楊榮真的阻止了朱棣的即位,還讓朱棣心悅誠服照辦,而他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竟然隻用了一句話。
“殿下是應該先去即位呢,還是先去祭陵呢?”(先遏陵乎,先即位乎?)
一語驚醒夢中人。
我們前麵說過,朱棣造反是披著合法外衣的,說得粗一點就是既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勝利衝昏了他的頭腦,竟然一時之間忘記了立牌坊,
隻是一心要當婊子。無論怎麽說,如果不先拜一下老爹的墳,那是很不妥當的,朱棣連忙撥轉馬頭,去給老爹上墳。
從這件事情上,我們可以看出楊榮已經精明到了極點,他摸透了朱棣的心理,也看透了遮羞布下權力鬥爭的真相。這樣的一個人比他的上級方
孝孺、黃子澄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同樣老奸巨猾的朱棣從此記住了這個叫楊榮的人,在他即位後便重用楊榮,並將其召入內閣,成為七人內閣中的一員。
當時的內閣七人都是名滿天下之輩,而在他們中間,楊榮並不顯眼,他沒有解縉的才學,也沒有楊士奇的政務能力,並不是個引人注目的人,
但這絕不是他的能力不行,事實上,他所擅長的是另一種本領——謀斷。
所謂謀斷就是謀略和判斷,這些本應是姚廣孝那一類人的專長,而從小熟讀四書五經,應該是個老實讀書人的楊榮居然會擅長這些,實在令人
費解,但他善於判斷形勢卻是不爭的事實,下麵的這個事例就很能說明問題。
一天晚上,邊關突然傳來急報,寧夏被蒙古軍隊圍攻,守將派人幾百裏加急報信,這是緊急軍情,朱棣也連忙起身去內閣找閣臣討論如何處理
(內閣有24小時值班製度,七天一換),偏巧那天晚上,值班的正是楊榮。
朱棣風風火火地來到內閣,把奏報交給楊榮看,問他有什麽意見。
[352]
出乎朱棣預料,楊榮看完後沒有絲毫慌亂,表情輕鬆自然,大有一副太監不急皇帝急的勢頭。
朱棣又氣又急,楊榮卻慢條斯理的對他說:“請陛下再等一會,寧夏一定會有第二份解圍奏報送來的。”
朱棣好奇地看著他,讓他說出理由,楊榮此刻也不敢再玩深沉,因為朱棣不是一個對大臣很有耐心的人。
楊榮胸有成竹地說道:“我了解寧夏的情況,那裏城防堅固,而且長期作戰,士兵經驗豐富,足以抵禦周圍的蒙古軍隊。從他們發出第一份奏
報的日期來看,距離今天已過去十餘天,此刻寧夏應該已經解圍了,必然會發出第二份奏報。”
不久之後,朱棣果然收到了第二份解圍的奏報,自認料事如神的朱棣對楊榮也十分佩服,並交給他一個更為光榮的任務——從軍。
朱棣認識到,楊榮是一個能謀善斷的人,在對蒙古作戰中,這樣的人才正是他所需要的,於是在永樂十二年(1414)的那次遠征中,楊榮
隨同朱棣出行,表現良好,獲得了朱棣的信任。朱棣便將軍隊中最為重要的東西——印信交給楊榮保管,而且軍中但凡宣詔等事務,必須得到
楊榮的奏報才會發出,可以說,楊榮就是朱棣的私人秘書。
朱棣之所以如此信任楊榮,很大的一個原因就在於他這個人處事不偏不倚,也不參與朱高熾與朱高煦的奪位之爭,沒有幫派背景,當然,這僅
僅是朱棣的想法而已。
朱棣不會想到,這個看上去十分聽話的楊榮並不像他表麵上那麽簡單,朱棣將印信和奏報之權授予楊榮,隻是為了要他好好幹活,然而這位楊
榮卻利用這一便利條件,在關鍵時刻做出了一件關鍵的事情。
永樂二十二年(1424)七月,朱棣病逝之時,那個當機立斷,馳奔上千裏向太子報告朱棣已死的消息,為太子登基爭取寶貴時間,製定周
密計劃的人,正是一向為人低調的楊榮。因為他的真實身份和楊士奇一樣,是不折不扣的太子黨。
第三個人臨危不懼楊溥
下麵要說的這位楊溥,其名氣與功績和前麵介紹過的兩位相比有不小的差距,但他卻是三人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一個,別人出名、受重用依靠的
是才學和能力,他靠的卻是蹲監獄。
[353]
楊溥,洪武五年(1372)生,湖北石首人,建文二年(1400)中進士,是楊榮的進士同學,更為難得的是,他也被授予編修,又成為了楊榮的
同事,但與楊榮不同的是,楊溥是天生的太子黨,因為在永樂元年,他就被派去服侍太子,算是早期黨員。
朱棣畢竟還是太天真了,楊榮和楊溥這種同學加同事的關係,外加內閣七人文臣集團固有的擁立太子的政治立場,說楊榮不是太子黨,真是鬼
都不信。
楊溥沒有楊士奇和楊榮那樣突出的才能,他輔佐太子十餘年,並沒有什麽大的成就,也不引人注目,這樣下去,即使將來太子即位,他也不會
有什麽前途,但永樂十二年發生的一個突發事件卻改變了他的命運,不過,這個突發事件實在不是一件好事。
永樂十二年(1414),“東宮迎駕事件”事發,這是一個有著極深政治背景的事件,真正的幕後策劃者正是朱高煦。在這次事件中,太子黨受
到嚴重打擊,幾乎一蹶不振,許多大臣被關進監獄當替罪羊,而楊溥正是那無數普普通通的替罪羊中的一隻。
由於楊溥的工作單位就是太子東宮,所以他被認定為直接責任者,享受特殊待遇,被關進了特級監獄——錦衣衛的詔獄。
錦衣衛詔獄是一所曆史悠久,知名度極高的監獄,級別低者是與之無緣的(後期開始降低標準,什麽人都關),能進去人的不是窮凶極惡就是
達官顯貴。所謂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有些普通犯人對這所籠罩神秘色彩的監獄也有著好奇心,這種心理也可以理解,從古至今,蹲監獄一直
都是吹牛的資本,如“兄弟我當年在裏麵的時候”,說出來十分威風。
此外,蹲出名的人也絕不在少數。反正在哪裏都是坐牢,找個知名度最高的監獄蹲著,將來出來後還可以吹牛“兄弟我當年蹲詔獄的時候”,
應該也能嚇住不少同道中人。
這樣看來,蹲監獄也算是出名的一條捷徑。
然而事實上,在當年,想靠蹲詔獄出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夠級別,其次你還要有足夠的運氣。
因為一旦進了詔獄,就不太容易活著出來了。
詔獄是真正的人間地獄,陰冷潮濕,環境惡劣,雖然是高等級監獄,卻絕不是衛生模範監獄,蚊蟲老鼠到處跑,監獄也從來不搞衛生評比,反
正這些東西騷擾的也不是自己。
[354]
雖然環境惡劣,但北鎮撫司的錦衣衛們卻從來沒有放鬆過對犯人們的關照,他們秉承著寬於律己,嚴於待人的管理理念,對犯人們嚴格要求,
並堅持抗拒從嚴,坦白也從嚴的審訊原則,經常用犯人練習拳腳功夫,以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同時他們還開展各項刑具的科研攻關工作,並
無私地在犯人身上試驗刑具的實際效果。
最初進入詔獄的犯人每天的生活都是在等待——被審訊——被毆打(拳腳,上刑具)——等待中度過的,等到沒人審你也沒人打你的時候,說
明你的人生開始出現了三種變數,1、即將被砍頭2、即將被釋放3、你已經被遺忘了
相信所有的犯人都會選擇第二種結果,但可惜的是,選擇權從來不在他們的手上。
這就是詔獄,這裏的犯人沒有外出放風的機會,沒有打牌消遣等娛樂活動,自然更不可能在七點鍾排隊到禮堂看新聞聯播。
明朝著名的鐵漢楊繼盛、左光鬥等人都蹲過詔獄,他們腿被打斷後,骨頭露了出來也沒人管,任他們自生自滅。所以我們說,這裏是真正的地
獄。
楊溥進的就是這種監獄,剛進來時總是要吃點苦頭的,不久之後,他也陷入了坐牢苦等的境況,但楊溥想不到的是,這一等就是十年。
更慘的是,楊溥的生命時刻都籠罩著死亡的陰影,“東宮迎駕事件”始終沒有了結,而朱高煦更是處心積慮要借此事徹底消滅太子黨,在這種
情況下,楊溥隨時都有被拉出去砍頭的危險(史載“旦夕且死”),然而楊溥卻以一種誰也想不到的行為來應對死亡的威脅。
如果明天生命就可能結束,而你卻無能為力,你會幹些什麽?
我相信很多人在這種狀況下是準備寫遺書或是大吃一頓,把以前沒玩的都補上,更多的人則是怨天尤人,抱怨上天不公。
這些都是人的正常反應,可楊溥奇就奇在他的反應不正常。
明天就可能被拉出去砍頭,他卻仍在讀書,而且是不停地讀,讀了很多書(讀經史諸子書不輟),這實在是讓人難以理解,在那種險惡的環境
下,性命隨時不保,讀書還有什麽用呢?
[355]
可這個人卻渾似坐牢的不是自己,每天在散發惡臭、肮髒潮濕的牢房裏,卻如同身在自己書房裏一樣,不停地用功讀書,他的自學行為讓其他
犯人很驚訝,到後來,連看守他的獄卒都懷疑他精神不正常。
他的這種舉動也引起了朱棣的注意,有一次朱棣突然想起他,便問楊溥現在在幹什麽(幸好不是問楊溥尚在否),大臣告訴他楊溥在監獄裏每
天都不停地讀書。
朱棣聽到這個答案後,沉思良久,向錦衣衛指揮使紀綱下達了命令,要他務必好好看守楊溥,不能出任何問題。
我們前麵說過,朱棣是一個很有水平的領導,這種水平就體現在對人的認識上,他很清楚楊溥的境況和心理狀態,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
楊溥卻能視死如歸,毫不畏懼,也絕非偽裝(裝不了那麽長時間),這是很不容易的。
很明顯,這個叫楊溥的人心中根本就沒有害怕這兩個字。
自古以來,最可怕的事情並不是死,而是每天在死亡的威脅下等死。
不知何時發生,隻知隨時可能發生,這種等死的感受才是最為痛苦的
楊溥不怕死,也不怕等死,這樣的人,天下還有何可怕?!
真是個人才啊!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朱棣才特意讓人關照楊溥,他雖然不願用楊溥,卻可以留給自己的兒子用。
也多虧了朱棣的這種關照,楊溥才能在詔獄中度過長達十年的艱苦生活,最終熬到刑滿釋放,光榮出獄,並被明仁宗委以重任,成為一代名臣。
看了以上這三位的人生經曆,我們就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要混出頭實在不容易啊。
之所以在這裏介紹三楊的經曆,不但因為他們將在後來的明代曆史中扮演重要角色,更重要的是,他們都參加了那場慘烈的皇位之爭,並擔任
了主角,以上的內容不過是參與這場鬥爭演員的個人簡介,下麵我們將開始講述這場殘酷的政治搏鬥。
[35]
不服氣的朱高煦
朱高煦一直不服氣
這也很容易理解,他長得一表人才,相貌英俊,且有優秀的軍事才能,相比之下,自己的那個哥哥不但是個大胖子,還是個瘸子,連走路都要
人扶,更別談騎馬了。
簡直就是個廢人。
可是,偏偏就是這樣的一個廢人,將來要做自己的主人!
誰讓人家生得早呢?
自己也不是沒有努力過,靖難的時候,拚老命為父親的江山搏殺,數次出生入死,卻總是被父親忽悠,雖得到了一句“勉之,世子多疾!”的
空話,卻從此就沒有了下文。
幹了那麽多的事,卻什麽回報都沒有,朱高煦很憤怒,後果很嚴重。
他恨朱高熾,更恨說話不算數的父親朱棣。
想做皇帝,隻能靠自己了。
不擇手段、不論方法,一定要把皇位搶過來!
朱高煦不知道的是,他確實錯怪了自己的父親。
朱棣是明代厚黑學的專家,水平很高,說謊抵賴如同吃飯喝水一樣正常,但在選擇太子這件事情上,他卻並沒有騙人,他確實是想立朱高煦的。
父親總是喜歡像自己的兒子,朱高煦就很像自己,都很英武、都很擅長軍事、都很精明、也都很無賴。
朱高熾卻大不相同,這個兒子胖得像頭豬,臃腫不堪,小時候得病成了瘸子(可能是小兒麻痹症),走路都要人扶,簡直就是半個廢人。朱棣
實在想不通,如此英明神武的自己,怎麽會有個這樣的兒子。
除了外貌,朱高熾在性格上也和朱棣截然相反,他是個老實人,品性溫和,雖然對父親十分尊重,但對其對待建文帝大臣的殘忍行為十分不滿
,這樣的人自然也不會討朱棣的喜歡。
於是朱棣開始征求群臣的意見,為換人做準備,他先問自己手下的武將,得到的答案幾乎是一致的——立朱高煦。
武將:戰友上台將來好辦事啊。
之後他又去問文臣,得到的答複也很統一——立朱高熾。
文臣:自古君不立長,國家必有大亂。
一向精明的朱棣也沒了主意,便找來解縉,於是就有了前麵所說的那場著名的談話。從此朱棣開始傾向於立朱高熾。
但在此之後,禁不住朱高煦一派大臣的遊說,朱棣又有些動搖,立太子一事也就擱置了下來,無數大臣反複勸說,但朱棣就是不立太子,朱高
熾派大臣十分明白,朱棣是想立朱高煦的。於是,朱高熾派第一幹將解縉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心理戰。
[357]
不久之後,有大臣畫了一幅畫(極有可能是有人預先安排的),畫中一頭老虎帶著一群幼虎,作父子相親狀。朱棣也親來觀看,此時站在他身
邊的解縉突然站了出來,拿起毛筆,不由分說地在畫上題了這樣一首詩:
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
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
高!實在是高!
解縉的這首打油詩做得並不高明,卻很實用,所謂百獸尊不就是皇帝嗎,這首詩就是告訴朱棣,你是皇帝,天下歸你所有,但父子之情是無法
替代也不應拋開的。朱高煦深受你的寵愛,但你也不應該忘記朱高熾和你的父子之情啊。
解縉的判斷沒有錯,朱棣停下了腳步,他被深深地打動了。
是啊,雖然朱高熾是半個廢人,雖然他不如朱高煦能幹,但他也是我的兒子,是我親自撫養長大的親生兒子啊!他沒有什麽顯赫的功績,但他
一直都是一個忠厚老實的人,從沒有犯錯,不應該對他不公啊。
就在那一刻,朱棣做出了決定。
他命令,立刻召見朱高熾,並正式冊封他為太子(上感其意,立召太子歸,至是遂立之)。
從此朱高熾成為了太子,他終於放心了,支持他的太子黨大臣們也終於放心了。
這場奪位之爭似乎就要以朱高熾的勝利而告終,然而事實恰恰相反,這場爭鬥才剛開始。
朱高煦的陰謀
朱高熾被冊立為太子後,自然風光無限,而朱高煦卻禍不單行,不但皇位無望,還被分封到雲南。
當時的雲南十分落後,讓他去那裏無疑是一種發配,朱高煦自然不願意去,但這是皇帝的命令,總不能不執行吧,朱高煦經過仔細思考,終於
想出了一個不去雲南的方法——耍賴。
他找到父親朱棣,不斷訴苦,說自己又沒有犯錯,憑什麽要去雲南,反複勸說,賴著就是不走。朱棣被他纏得沒有辦法,加上他也確實比較喜
歡這個兒子,便收回了命令,讓他跟隨自己去北方巡視邊界(當時尚未遷都)。
在跟隨朱棣巡邊時,朱高煦表現良好,深得朱棣歡心,高興之餘,朱棣便讓他自己決定去留之地。
朱高煦等的就是這個機會,他告訴朱棣,自己哪裏也不去,就留在京城(南京)。
朱棣同意了他的要求,從此,朱高煦便以京城為基地,開始謀劃針對朱高熾的陰謀。
他廣收朝中大臣為爪牙,四處打探消息,企圖抓住機會給太子以致命打擊。
[358]
朱高煦深通權術之道,他明白,要想打倒太子,必須先除去他身邊的人,而太子黨中最顯眼的解縉就成了他首要打擊的對象。在朱高煦的策劃
下,外加解縉本人不知收斂,永樂五年(1407),解縉被趕出京城,太子黨受到了沉重打擊。
朱高煦的第一次攻擊獲得了全勝。
但搞掉解縉不過是為下一次的進攻做準備,因為朱高煦的真正目標是被太子黨保護著的朱高熾。
經過周密策劃後,永樂十年(1412),朱高煦發動了第二次進攻。
朱高煦深知朝中文臣支持太子的很多,要想把文官集團一網打盡絕無可能,於是他另出奇招,花重金收買了朱棣身邊的很多近臣侍衛,並讓這
些人不斷地說太子的壞話,而自永樂七年後,由於朱棣要外出征討蒙古,便經常安排太子監國(代理國家大事),在這種情況下,精於權術的
朱高煦終於等到了一個最佳的進攻機會。
朱高煦聰明過人,他跟隨朱棣多年,深知自己的這位父親大人雖然十分精明且長於權謀詭計,卻有一個弱點——多疑。
而太子監國期間,正是他的這種弱點爆發的時刻,因為他多疑的根源就在於對權力的貪婪,雖然由於出征不得不將權力交給太子,但這是迫不
得已的,朱高煦相信,所有關於太子急於登基,搶班奪權的傳聞都會在朱棣的心中引發一顆顆定時炸彈。
朱高煦的策略是正確的,他準確地擊中了要害,在身邊人的蠱惑下,不容權力有失的朱棣果然開始懷疑一向老實的太子的用心。
永樂十年(1412)九月,朱棣北巡回京,對太子搞了一次突然襲擊,審查了其監國期間的各項工作,嚴厲訓斥了太子,並抓了一大批太子身邊
的官員,更改了太子頒布的多項政令。
朱棣的這種沒事找事的找茬行為讓大臣們十分不滿,他們紛紛上書,其中言辭最激烈的是大理寺丞耿通,他直言太子沒有錯,不應該更改(太
子事無大過誤,無可更也)。
但直言的耿通卻絕不會想到,他的這一舉動可正中朱棣下懷,
耿通算是個做官沒開竅的人,他根本不懂得朱棣這些行為背後的政治意義,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人家本來就是來找茬踢場子的,不過隨意找
個借口,是直接奔著人來的,多說何益!
朱棣卻是一個借題發揮的老手,他由此得到了啟發,決定向耿通借一樣東西,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359]
這樣東西就是耿通的腦袋。
隨後,朱棣便煞費苦心地演了一出好戲。
他把文武百官集合到午門,用陰沉的眼光掃視著他們,怒斥耿通的罪行(好像也沒什麽罪行),最後斬釘截鐵地說道:像耿通這樣的人,一定
要殺(必殺通無赦)!
如此殺氣騰騰,群臣無不膽寒,但大臣們並不知道,這場戲的**還沒有到。
耿通被處決後,朱棣集合大臣們開展思想教育,終於說出了他演這場戲最終的目的:
“太子犯錯,不過是小問題,耿通為太子說話,實際上是離間我們父子,這樣的行為絕對不能寬恕,所以我一定要殺了他(失出,細故耳……離間我父子,不可恕)!
至此終於原形畢露。
耿通無非是說太子沒錯而已,怎麽扯得到離間父子關係上,這個帽子戴得實在不高明卻也說出了朱棣的真意:
朱高熾,老子還沒死呢,你老實點!
太子地位岌岌可危,太子黨被打下去一批,朱高熾本人經過這場打擊,也心灰意冷,既然讓自己監國,卻又不給幹事的權利,做事也不是,不
做事也不是,這不是拿人開涮嗎?
在這關鍵時刻,一個大臣挺身而出,用他的智慧穩住了太子的地位。
這個人就是我們之前說過的楊士奇。
楊士奇雖然學問比不上解縉,他的腦袋可比解縉靈活得多,解縉雖然也參與政治鬥爭,卻實在太嫩,一點也不知道低調做官的原則。本來就是
個書生,卻硬要轉行去幹政客,隔行如隔山,水平差的太遠。
楊士奇就大不相同了,此人我們介紹過,他不是科舉出身,其履曆也很複雜,先後幹過老師、教育局小科員、逃犯(其間曾兼職教師)等不同
職業,社會背景複雜,特別是他在社會上混了二十多年,也算跑過江湖,黑道白道地痞混混估計也見過不少,按照今天的流動人口規定,他這
個流動了二十年的人是絕對的盲流,估計還可以算是在道上混過的。
朝廷就是一個小社會,皇帝大臣們和地痞混混也沒有什麽區別,不過是吃得好點,穿得好點,人品更卑劣,鬥爭更加激烈點而已,在這裏楊士
奇如魚得水,靈活運用他在社會上學來的本領,而他學得最好,也用得最好的就是:做官時一定要低調。
[30]
他雖然為太子繼位監國出了很多力,卻從不聲張,永樂七年(1409)七月,太子為感謝他一直以來的工作和努力,特別在京城鬧市區繁華地帶
賜給他一座豪宅,換了別人,估計早就高高興興地去拿鑰匙準備入住,可楊士奇卻拒絕了。
他推辭了太子的好意,表示自己房子夠住,不需要這麽大的豪宅。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嫌房子多,楊士奇也不例外,他拒絕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如果他拿了那棟房子,就會成為朱高煦的重點打擊目標,權衡利
弊,他明智地拒絕了這筆橫財。
楊士奇雖然沒有接受太子的禮物,但他對太子的忠誠卻是旁人比不上的,應該說他成為太子黨並不完全是為了投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對太
子的感情。
自永樂二年(1404)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後,楊士奇就被任命為左中允(官名),做了太子的部下,朱高熾雖然其貌不揚,卻是個真正仁厚老實
的人,經常勸阻父親的殘暴行為,弟弟朱高煦屢次向他挑釁,陰謀對付他,朱高熾卻一次又一次的容忍了下來,甚至數次還幫這個無賴弟弟說
情。
這些事情給楊士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雖然曆經宦海,城府極深,兒時母親對他的教誨卻始終記在心頭,仗義執言已經成為了他性格中的一
部分,雖然很多年過去了,他卻並沒有變,他還是當年的那個正氣在胸的楊士奇。
眼前的朱高熾雖然形象不好,身體不便,卻是一個能夠仁懷天下的人,他將來一定能成為一個好皇帝的,我相信自己的判斷。
秉持著這個信念,楊士奇與太子同甘共苦,攜手並肩,走過了二十年曆經坎坷的儲君歲月。
說來也實在讓人有些啼笑皆非,可能是由於楊士奇過於低調,連朱棣也以為楊士奇不是太子黨,把他當成了中間派,經常向他詢問太子的情況
,而在永樂十年(1412)的風波之後,朱棣對太子也產生了懷疑,便向楊士奇詢問太子監國時表現如何。
這看上去是個很簡單的問題,實際上卻暗藏殺機。
城府極深的楊士奇聽到這句問話後,敏銳地感覺到了這一點,他立刻意識到,決定太子命運的關鍵時刻來到了。
他緊張地思索著問題的答案。
趁著楊士奇先生還在思考的時間,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麽這個問題難以回答又十分關鍵。明朝的那些事兒
跳至
[351]
這個人正是楊榮。
由於當時情況還比較混亂,敵友難分,難保某些忠於建文帝的大臣不會玩類似恐怖分子和荊軻那樣的把戲,周圍的人十分緊張,而朱棣本人也
大為吃驚,但他不會想到,更讓他吃驚的還在後麵。
楊榮竟然對他說,現在不應該進宮即位。
不應該即位?笑話!打了那麽多年的仗,裝了那麽久的傻,死了那麽多的人,無非隻是為了皇位,可眼前的這個書生竟然敢阻止我即位,憑什
麽!真是可笑!
在場的人幾乎已經認定楊榮發瘋了,準備替他收屍。
但楊榮真的阻止了朱棣的即位,還讓朱棣心悅誠服照辦,而他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竟然隻用了一句話。
“殿下是應該先去即位呢,還是先去祭陵呢?”(先遏陵乎,先即位乎?)
一語驚醒夢中人。
我們前麵說過,朱棣造反是披著合法外衣的,說得粗一點就是既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勝利衝昏了他的頭腦,竟然一時之間忘記了立牌坊,
隻是一心要當婊子。無論怎麽說,如果不先拜一下老爹的墳,那是很不妥當的,朱棣連忙撥轉馬頭,去給老爹上墳。
從這件事情上,我們可以看出楊榮已經精明到了極點,他摸透了朱棣的心理,也看透了遮羞布下權力鬥爭的真相。這樣的一個人比他的上級方
孝孺、黃子澄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同樣老奸巨猾的朱棣從此記住了這個叫楊榮的人,在他即位後便重用楊榮,並將其召入內閣,成為七人內閣中的一員。
當時的內閣七人都是名滿天下之輩,而在他們中間,楊榮並不顯眼,他沒有解縉的才學,也沒有楊士奇的政務能力,並不是個引人注目的人,
但這絕不是他的能力不行,事實上,他所擅長的是另一種本領——謀斷。
所謂謀斷就是謀略和判斷,這些本應是姚廣孝那一類人的專長,而從小熟讀四書五經,應該是個老實讀書人的楊榮居然會擅長這些,實在令人
費解,但他善於判斷形勢卻是不爭的事實,下麵的這個事例就很能說明問題。
一天晚上,邊關突然傳來急報,寧夏被蒙古軍隊圍攻,守將派人幾百裏加急報信,這是緊急軍情,朱棣也連忙起身去內閣找閣臣討論如何處理
(內閣有24小時值班製度,七天一換),偏巧那天晚上,值班的正是楊榮。
朱棣風風火火地來到內閣,把奏報交給楊榮看,問他有什麽意見。
[352]
出乎朱棣預料,楊榮看完後沒有絲毫慌亂,表情輕鬆自然,大有一副太監不急皇帝急的勢頭。
朱棣又氣又急,楊榮卻慢條斯理的對他說:“請陛下再等一會,寧夏一定會有第二份解圍奏報送來的。”
朱棣好奇地看著他,讓他說出理由,楊榮此刻也不敢再玩深沉,因為朱棣不是一個對大臣很有耐心的人。
楊榮胸有成竹地說道:“我了解寧夏的情況,那裏城防堅固,而且長期作戰,士兵經驗豐富,足以抵禦周圍的蒙古軍隊。從他們發出第一份奏
報的日期來看,距離今天已過去十餘天,此刻寧夏應該已經解圍了,必然會發出第二份奏報。”
不久之後,朱棣果然收到了第二份解圍的奏報,自認料事如神的朱棣對楊榮也十分佩服,並交給他一個更為光榮的任務——從軍。
朱棣認識到,楊榮是一個能謀善斷的人,在對蒙古作戰中,這樣的人才正是他所需要的,於是在永樂十二年(1414)的那次遠征中,楊榮
隨同朱棣出行,表現良好,獲得了朱棣的信任。朱棣便將軍隊中最為重要的東西——印信交給楊榮保管,而且軍中但凡宣詔等事務,必須得到
楊榮的奏報才會發出,可以說,楊榮就是朱棣的私人秘書。
朱棣之所以如此信任楊榮,很大的一個原因就在於他這個人處事不偏不倚,也不參與朱高熾與朱高煦的奪位之爭,沒有幫派背景,當然,這僅
僅是朱棣的想法而已。
朱棣不會想到,這個看上去十分聽話的楊榮並不像他表麵上那麽簡單,朱棣將印信和奏報之權授予楊榮,隻是為了要他好好幹活,然而這位楊
榮卻利用這一便利條件,在關鍵時刻做出了一件關鍵的事情。
永樂二十二年(1424)七月,朱棣病逝之時,那個當機立斷,馳奔上千裏向太子報告朱棣已死的消息,為太子登基爭取寶貴時間,製定周
密計劃的人,正是一向為人低調的楊榮。因為他的真實身份和楊士奇一樣,是不折不扣的太子黨。
第三個人臨危不懼楊溥
下麵要說的這位楊溥,其名氣與功績和前麵介紹過的兩位相比有不小的差距,但他卻是三人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一個,別人出名、受重用依靠的
是才學和能力,他靠的卻是蹲監獄。
[353]
楊溥,洪武五年(1372)生,湖北石首人,建文二年(1400)中進士,是楊榮的進士同學,更為難得的是,他也被授予編修,又成為了楊榮的
同事,但與楊榮不同的是,楊溥是天生的太子黨,因為在永樂元年,他就被派去服侍太子,算是早期黨員。
朱棣畢竟還是太天真了,楊榮和楊溥這種同學加同事的關係,外加內閣七人文臣集團固有的擁立太子的政治立場,說楊榮不是太子黨,真是鬼
都不信。
楊溥沒有楊士奇和楊榮那樣突出的才能,他輔佐太子十餘年,並沒有什麽大的成就,也不引人注目,這樣下去,即使將來太子即位,他也不會
有什麽前途,但永樂十二年發生的一個突發事件卻改變了他的命運,不過,這個突發事件實在不是一件好事。
永樂十二年(1414),“東宮迎駕事件”事發,這是一個有著極深政治背景的事件,真正的幕後策劃者正是朱高煦。在這次事件中,太子黨受
到嚴重打擊,幾乎一蹶不振,許多大臣被關進監獄當替罪羊,而楊溥正是那無數普普通通的替罪羊中的一隻。
由於楊溥的工作單位就是太子東宮,所以他被認定為直接責任者,享受特殊待遇,被關進了特級監獄——錦衣衛的詔獄。
錦衣衛詔獄是一所曆史悠久,知名度極高的監獄,級別低者是與之無緣的(後期開始降低標準,什麽人都關),能進去人的不是窮凶極惡就是
達官顯貴。所謂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有些普通犯人對這所籠罩神秘色彩的監獄也有著好奇心,這種心理也可以理解,從古至今,蹲監獄一直
都是吹牛的資本,如“兄弟我當年在裏麵的時候”,說出來十分威風。
此外,蹲出名的人也絕不在少數。反正在哪裏都是坐牢,找個知名度最高的監獄蹲著,將來出來後還可以吹牛“兄弟我當年蹲詔獄的時候”,
應該也能嚇住不少同道中人。
這樣看來,蹲監獄也算是出名的一條捷徑。
然而事實上,在當年,想靠蹲詔獄出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夠級別,其次你還要有足夠的運氣。
因為一旦進了詔獄,就不太容易活著出來了。
詔獄是真正的人間地獄,陰冷潮濕,環境惡劣,雖然是高等級監獄,卻絕不是衛生模範監獄,蚊蟲老鼠到處跑,監獄也從來不搞衛生評比,反
正這些東西騷擾的也不是自己。
[354]
雖然環境惡劣,但北鎮撫司的錦衣衛們卻從來沒有放鬆過對犯人們的關照,他們秉承著寬於律己,嚴於待人的管理理念,對犯人們嚴格要求,
並堅持抗拒從嚴,坦白也從嚴的審訊原則,經常用犯人練習拳腳功夫,以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同時他們還開展各項刑具的科研攻關工作,並
無私地在犯人身上試驗刑具的實際效果。
最初進入詔獄的犯人每天的生活都是在等待——被審訊——被毆打(拳腳,上刑具)——等待中度過的,等到沒人審你也沒人打你的時候,說
明你的人生開始出現了三種變數,1、即將被砍頭2、即將被釋放3、你已經被遺忘了
相信所有的犯人都會選擇第二種結果,但可惜的是,選擇權從來不在他們的手上。
這就是詔獄,這裏的犯人沒有外出放風的機會,沒有打牌消遣等娛樂活動,自然更不可能在七點鍾排隊到禮堂看新聞聯播。
明朝著名的鐵漢楊繼盛、左光鬥等人都蹲過詔獄,他們腿被打斷後,骨頭露了出來也沒人管,任他們自生自滅。所以我們說,這裏是真正的地
獄。
楊溥進的就是這種監獄,剛進來時總是要吃點苦頭的,不久之後,他也陷入了坐牢苦等的境況,但楊溥想不到的是,這一等就是十年。
更慘的是,楊溥的生命時刻都籠罩著死亡的陰影,“東宮迎駕事件”始終沒有了結,而朱高煦更是處心積慮要借此事徹底消滅太子黨,在這種
情況下,楊溥隨時都有被拉出去砍頭的危險(史載“旦夕且死”),然而楊溥卻以一種誰也想不到的行為來應對死亡的威脅。
如果明天生命就可能結束,而你卻無能為力,你會幹些什麽?
我相信很多人在這種狀況下是準備寫遺書或是大吃一頓,把以前沒玩的都補上,更多的人則是怨天尤人,抱怨上天不公。
這些都是人的正常反應,可楊溥奇就奇在他的反應不正常。
明天就可能被拉出去砍頭,他卻仍在讀書,而且是不停地讀,讀了很多書(讀經史諸子書不輟),這實在是讓人難以理解,在那種險惡的環境
下,性命隨時不保,讀書還有什麽用呢?
[355]
可這個人卻渾似坐牢的不是自己,每天在散發惡臭、肮髒潮濕的牢房裏,卻如同身在自己書房裏一樣,不停地用功讀書,他的自學行為讓其他
犯人很驚訝,到後來,連看守他的獄卒都懷疑他精神不正常。
他的這種舉動也引起了朱棣的注意,有一次朱棣突然想起他,便問楊溥現在在幹什麽(幸好不是問楊溥尚在否),大臣告訴他楊溥在監獄裏每
天都不停地讀書。
朱棣聽到這個答案後,沉思良久,向錦衣衛指揮使紀綱下達了命令,要他務必好好看守楊溥,不能出任何問題。
我們前麵說過,朱棣是一個很有水平的領導,這種水平就體現在對人的認識上,他很清楚楊溥的境況和心理狀態,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
楊溥卻能視死如歸,毫不畏懼,也絕非偽裝(裝不了那麽長時間),這是很不容易的。
很明顯,這個叫楊溥的人心中根本就沒有害怕這兩個字。
自古以來,最可怕的事情並不是死,而是每天在死亡的威脅下等死。
不知何時發生,隻知隨時可能發生,這種等死的感受才是最為痛苦的
楊溥不怕死,也不怕等死,這樣的人,天下還有何可怕?!
真是個人才啊!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朱棣才特意讓人關照楊溥,他雖然不願用楊溥,卻可以留給自己的兒子用。
也多虧了朱棣的這種關照,楊溥才能在詔獄中度過長達十年的艱苦生活,最終熬到刑滿釋放,光榮出獄,並被明仁宗委以重任,成為一代名臣。
看了以上這三位的人生經曆,我們就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要混出頭實在不容易啊。
之所以在這裏介紹三楊的經曆,不但因為他們將在後來的明代曆史中扮演重要角色,更重要的是,他們都參加了那場慘烈的皇位之爭,並擔任
了主角,以上的內容不過是參與這場鬥爭演員的個人簡介,下麵我們將開始講述這場殘酷的政治搏鬥。
[35]
不服氣的朱高煦
朱高煦一直不服氣
這也很容易理解,他長得一表人才,相貌英俊,且有優秀的軍事才能,相比之下,自己的那個哥哥不但是個大胖子,還是個瘸子,連走路都要
人扶,更別談騎馬了。
簡直就是個廢人。
可是,偏偏就是這樣的一個廢人,將來要做自己的主人!
誰讓人家生得早呢?
自己也不是沒有努力過,靖難的時候,拚老命為父親的江山搏殺,數次出生入死,卻總是被父親忽悠,雖得到了一句“勉之,世子多疾!”的
空話,卻從此就沒有了下文。
幹了那麽多的事,卻什麽回報都沒有,朱高煦很憤怒,後果很嚴重。
他恨朱高熾,更恨說話不算數的父親朱棣。
想做皇帝,隻能靠自己了。
不擇手段、不論方法,一定要把皇位搶過來!
朱高煦不知道的是,他確實錯怪了自己的父親。
朱棣是明代厚黑學的專家,水平很高,說謊抵賴如同吃飯喝水一樣正常,但在選擇太子這件事情上,他卻並沒有騙人,他確實是想立朱高煦的。
父親總是喜歡像自己的兒子,朱高煦就很像自己,都很英武、都很擅長軍事、都很精明、也都很無賴。
朱高熾卻大不相同,這個兒子胖得像頭豬,臃腫不堪,小時候得病成了瘸子(可能是小兒麻痹症),走路都要人扶,簡直就是半個廢人。朱棣
實在想不通,如此英明神武的自己,怎麽會有個這樣的兒子。
除了外貌,朱高熾在性格上也和朱棣截然相反,他是個老實人,品性溫和,雖然對父親十分尊重,但對其對待建文帝大臣的殘忍行為十分不滿
,這樣的人自然也不會討朱棣的喜歡。
於是朱棣開始征求群臣的意見,為換人做準備,他先問自己手下的武將,得到的答案幾乎是一致的——立朱高煦。
武將:戰友上台將來好辦事啊。
之後他又去問文臣,得到的答複也很統一——立朱高熾。
文臣:自古君不立長,國家必有大亂。
一向精明的朱棣也沒了主意,便找來解縉,於是就有了前麵所說的那場著名的談話。從此朱棣開始傾向於立朱高熾。
但在此之後,禁不住朱高煦一派大臣的遊說,朱棣又有些動搖,立太子一事也就擱置了下來,無數大臣反複勸說,但朱棣就是不立太子,朱高
熾派大臣十分明白,朱棣是想立朱高煦的。於是,朱高熾派第一幹將解縉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心理戰。
[357]
不久之後,有大臣畫了一幅畫(極有可能是有人預先安排的),畫中一頭老虎帶著一群幼虎,作父子相親狀。朱棣也親來觀看,此時站在他身
邊的解縉突然站了出來,拿起毛筆,不由分說地在畫上題了這樣一首詩:
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
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
高!實在是高!
解縉的這首打油詩做得並不高明,卻很實用,所謂百獸尊不就是皇帝嗎,這首詩就是告訴朱棣,你是皇帝,天下歸你所有,但父子之情是無法
替代也不應拋開的。朱高煦深受你的寵愛,但你也不應該忘記朱高熾和你的父子之情啊。
解縉的判斷沒有錯,朱棣停下了腳步,他被深深地打動了。
是啊,雖然朱高熾是半個廢人,雖然他不如朱高煦能幹,但他也是我的兒子,是我親自撫養長大的親生兒子啊!他沒有什麽顯赫的功績,但他
一直都是一個忠厚老實的人,從沒有犯錯,不應該對他不公啊。
就在那一刻,朱棣做出了決定。
他命令,立刻召見朱高熾,並正式冊封他為太子(上感其意,立召太子歸,至是遂立之)。
從此朱高熾成為了太子,他終於放心了,支持他的太子黨大臣們也終於放心了。
這場奪位之爭似乎就要以朱高熾的勝利而告終,然而事實恰恰相反,這場爭鬥才剛開始。
朱高煦的陰謀
朱高熾被冊立為太子後,自然風光無限,而朱高煦卻禍不單行,不但皇位無望,還被分封到雲南。
當時的雲南十分落後,讓他去那裏無疑是一種發配,朱高煦自然不願意去,但這是皇帝的命令,總不能不執行吧,朱高煦經過仔細思考,終於
想出了一個不去雲南的方法——耍賴。
他找到父親朱棣,不斷訴苦,說自己又沒有犯錯,憑什麽要去雲南,反複勸說,賴著就是不走。朱棣被他纏得沒有辦法,加上他也確實比較喜
歡這個兒子,便收回了命令,讓他跟隨自己去北方巡視邊界(當時尚未遷都)。
在跟隨朱棣巡邊時,朱高煦表現良好,深得朱棣歡心,高興之餘,朱棣便讓他自己決定去留之地。
朱高煦等的就是這個機會,他告訴朱棣,自己哪裏也不去,就留在京城(南京)。
朱棣同意了他的要求,從此,朱高煦便以京城為基地,開始謀劃針對朱高熾的陰謀。
他廣收朝中大臣為爪牙,四處打探消息,企圖抓住機會給太子以致命打擊。
[358]
朱高煦深通權術之道,他明白,要想打倒太子,必須先除去他身邊的人,而太子黨中最顯眼的解縉就成了他首要打擊的對象。在朱高煦的策劃
下,外加解縉本人不知收斂,永樂五年(1407),解縉被趕出京城,太子黨受到了沉重打擊。
朱高煦的第一次攻擊獲得了全勝。
但搞掉解縉不過是為下一次的進攻做準備,因為朱高煦的真正目標是被太子黨保護著的朱高熾。
經過周密策劃後,永樂十年(1412),朱高煦發動了第二次進攻。
朱高煦深知朝中文臣支持太子的很多,要想把文官集團一網打盡絕無可能,於是他另出奇招,花重金收買了朱棣身邊的很多近臣侍衛,並讓這
些人不斷地說太子的壞話,而自永樂七年後,由於朱棣要外出征討蒙古,便經常安排太子監國(代理國家大事),在這種情況下,精於權術的
朱高煦終於等到了一個最佳的進攻機會。
朱高煦聰明過人,他跟隨朱棣多年,深知自己的這位父親大人雖然十分精明且長於權謀詭計,卻有一個弱點——多疑。
而太子監國期間,正是他的這種弱點爆發的時刻,因為他多疑的根源就在於對權力的貪婪,雖然由於出征不得不將權力交給太子,但這是迫不
得已的,朱高煦相信,所有關於太子急於登基,搶班奪權的傳聞都會在朱棣的心中引發一顆顆定時炸彈。
朱高煦的策略是正確的,他準確地擊中了要害,在身邊人的蠱惑下,不容權力有失的朱棣果然開始懷疑一向老實的太子的用心。
永樂十年(1412)九月,朱棣北巡回京,對太子搞了一次突然襲擊,審查了其監國期間的各項工作,嚴厲訓斥了太子,並抓了一大批太子身邊
的官員,更改了太子頒布的多項政令。
朱棣的這種沒事找事的找茬行為讓大臣們十分不滿,他們紛紛上書,其中言辭最激烈的是大理寺丞耿通,他直言太子沒有錯,不應該更改(太
子事無大過誤,無可更也)。
但直言的耿通卻絕不會想到,他的這一舉動可正中朱棣下懷,
耿通算是個做官沒開竅的人,他根本不懂得朱棣這些行為背後的政治意義,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人家本來就是來找茬踢場子的,不過隨意找
個借口,是直接奔著人來的,多說何益!
朱棣卻是一個借題發揮的老手,他由此得到了啟發,決定向耿通借一樣東西,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359]
這樣東西就是耿通的腦袋。
隨後,朱棣便煞費苦心地演了一出好戲。
他把文武百官集合到午門,用陰沉的眼光掃視著他們,怒斥耿通的罪行(好像也沒什麽罪行),最後斬釘截鐵地說道:像耿通這樣的人,一定
要殺(必殺通無赦)!
如此殺氣騰騰,群臣無不膽寒,但大臣們並不知道,這場戲的**還沒有到。
耿通被處決後,朱棣集合大臣們開展思想教育,終於說出了他演這場戲最終的目的:
“太子犯錯,不過是小問題,耿通為太子說話,實際上是離間我們父子,這樣的行為絕對不能寬恕,所以我一定要殺了他(失出,細故耳……離間我父子,不可恕)!
至此終於原形畢露。
耿通無非是說太子沒錯而已,怎麽扯得到離間父子關係上,這個帽子戴得實在不高明卻也說出了朱棣的真意:
朱高熾,老子還沒死呢,你老實點!
太子地位岌岌可危,太子黨被打下去一批,朱高熾本人經過這場打擊,也心灰意冷,既然讓自己監國,卻又不給幹事的權利,做事也不是,不
做事也不是,這不是拿人開涮嗎?
在這關鍵時刻,一個大臣挺身而出,用他的智慧穩住了太子的地位。
這個人就是我們之前說過的楊士奇。
楊士奇雖然學問比不上解縉,他的腦袋可比解縉靈活得多,解縉雖然也參與政治鬥爭,卻實在太嫩,一點也不知道低調做官的原則。本來就是
個書生,卻硬要轉行去幹政客,隔行如隔山,水平差的太遠。
楊士奇就大不相同了,此人我們介紹過,他不是科舉出身,其履曆也很複雜,先後幹過老師、教育局小科員、逃犯(其間曾兼職教師)等不同
職業,社會背景複雜,特別是他在社會上混了二十多年,也算跑過江湖,黑道白道地痞混混估計也見過不少,按照今天的流動人口規定,他這
個流動了二十年的人是絕對的盲流,估計還可以算是在道上混過的。
朝廷就是一個小社會,皇帝大臣們和地痞混混也沒有什麽區別,不過是吃得好點,穿得好點,人品更卑劣,鬥爭更加激烈點而已,在這裏楊士
奇如魚得水,靈活運用他在社會上學來的本領,而他學得最好,也用得最好的就是:做官時一定要低調。
[30]
他雖然為太子繼位監國出了很多力,卻從不聲張,永樂七年(1409)七月,太子為感謝他一直以來的工作和努力,特別在京城鬧市區繁華地帶
賜給他一座豪宅,換了別人,估計早就高高興興地去拿鑰匙準備入住,可楊士奇卻拒絕了。
他推辭了太子的好意,表示自己房子夠住,不需要這麽大的豪宅。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嫌房子多,楊士奇也不例外,他拒絕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如果他拿了那棟房子,就會成為朱高煦的重點打擊目標,權衡利
弊,他明智地拒絕了這筆橫財。
楊士奇雖然沒有接受太子的禮物,但他對太子的忠誠卻是旁人比不上的,應該說他成為太子黨並不完全是為了投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對太
子的感情。
自永樂二年(1404)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後,楊士奇就被任命為左中允(官名),做了太子的部下,朱高熾雖然其貌不揚,卻是個真正仁厚老實
的人,經常勸阻父親的殘暴行為,弟弟朱高煦屢次向他挑釁,陰謀對付他,朱高熾卻一次又一次的容忍了下來,甚至數次還幫這個無賴弟弟說
情。
這些事情給楊士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雖然曆經宦海,城府極深,兒時母親對他的教誨卻始終記在心頭,仗義執言已經成為了他性格中的一
部分,雖然很多年過去了,他卻並沒有變,他還是當年的那個正氣在胸的楊士奇。
眼前的朱高熾雖然形象不好,身體不便,卻是一個能夠仁懷天下的人,他將來一定能成為一個好皇帝的,我相信自己的判斷。
秉持著這個信念,楊士奇與太子同甘共苦,攜手並肩,走過了二十年曆經坎坷的儲君歲月。
說來也實在讓人有些啼笑皆非,可能是由於楊士奇過於低調,連朱棣也以為楊士奇不是太子黨,把他當成了中間派,經常向他詢問太子的情況
,而在永樂十年(1412)的風波之後,朱棣對太子也產生了懷疑,便向楊士奇詢問太子監國時表現如何。
這看上去是個很簡單的問題,實際上卻暗藏殺機。
城府極深的楊士奇聽到這句問話後,敏銳地感覺到了這一點,他立刻意識到,決定太子命運的關鍵時刻來到了。
他緊張地思索著問題的答案。
趁著楊士奇先生還在思考的時間,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麽這個問題難以回答又十分關鍵。明朝的那些事兒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