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三百九十一至第四百章[391]我每次看到這個地方,都百思不得其解,總是搞不懂朱高煦是怎麽思考的,他的腦袋裝的是否都是漿糊。
既然腳能鉤到,說明兩人已經很接近,你上去撞也好,咬也好,掐也好,踢也好,都能起到點作用,這麽多方法你不用,偏偏就是鉤他一下,如同幾歲小孩的惡作劇,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鬧劇還沒有完,吃了暗算的朱瞻基十分氣憤,老實人也發怒了,便下令用一口三百斤的銅缸把朱高煦蓋住,那意思就是不讓他再動了。
可後來發生的事情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
朱高煦先生突然又不幹喜劇演員了,轉而練起了舉重,他力氣很大,居然把缸頂了起來,但由於頭被罩住看不清,隻能東倒西歪的到處走。
呆著就呆著吧,你幹嘛非要動呢?這一動,就把命動沒了。
朱瞻基從頭到尾見識了這場鬧劇,他再也無法忍耐了,於是派人把大缸按住,然後找來很多煤炭,壓在缸上,把煤點燃燒紅,處死了朱高煦。
這種死刑方法極其類似江南名菜叫花雞的做法,不過名字要改成“叫花豬(朱)”。
朱高煦先生就這樣結束了他多姿多彩的一生,他的一生,從陰謀家到喜劇演員,再到舉重運動員,無不是一步一個坑,極其失敗,但我們實在要感謝他,是他的搞笑舉動使得我們的曆史如此多姿多彩。
我曾數次懷疑這段記載的真實性,因為我實在很難理解這位朱高煦先生的行為規律和原因,懷疑他是一個精神不正常的人。
但在曆史之中,人的行為確實是很難理解的。
不管這位朱高煦先生精神到底正不正常,史料記載是否真實,朱瞻基終於擺脫了這最後一個累贅,一心一意地去做他的明君去了。
朱瞻基的統治時間並不長,隻有十年,加上他父親的統治時間,也隻有十一年,但他和他父親統治的這短短十一年,卻被後代史學家公認為是堪與“文景之治”相比的“仁宣之治”。
是中國曆史上的盛世。
何以有如此之高的評價,盛世何來?來自休養生息,清靜養民。
其實封建社會的老百姓們自我發展能力並不差,你就算不對他進行思想教育,他也知道自己要吃飯,要掙錢,要過好日子,隻要官府不要天天加收田賦,征收徭役,給這些不堪重負的人們一點喘息之機,他們是會努力工作的。
[392]明宣宗就是這樣的一個不擾民的皇帝,他沒有祖父那樣的雄才大略,但他很清楚,老百姓也是普通人,也要過日子,應該給他們生存下去的空間。
在他執政的十年裏,每天勤勤懇懇,工作加班,聽取大臣們的意見,處理各種朝政,能夠妥善處理和蒙古的衝突問題,能不動兵盡量不動,所以在他的統治時期,一直沒有出什麽大事。
這對於像我這樣敘述故事的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但對於當年的百姓們而言,卻是功德無量。
好的皇帝就如同現代足球場上的好裁判,四處都有他的身影,不知疲倦的奔跑,卻從不輕易打斷比賽的節奏,即使出現違規行為,也能夠及時製止,並及時退出,不使自己成為場上的主角。
這樣的裁判才是好裁判。
不幹擾百姓們的生活,增加他們的負擔,為其當為之事,治民若水,因勢利導,才是皇帝治國的最高境界。
這樣的皇帝才是好皇帝。
朱瞻基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好皇帝,而且從治國安民的角度來看,他比他的祖父要強得多。
朱瞻基的痛苦朱瞻基是明君,是好皇帝,但他也有著自己的痛苦。
世界上還有人能讓皇帝痛苦?是的,確實存在這樣的人。
他們就是那些平日跪拜在大殿上,看似畢恭畢敬的大臣們。
這些大臣們絕非看上去那麽聽話,在他們謙恭的姿態後麵,是一個擁有可怕力量的龐然大物。
自唐朝以來科舉造就了很多文官,並確定了文官製度。
曆經幾百年,這一製度終於在明朝開花結果,培養出了一個副產品。
那些憑借著科舉考試躍上龍門的精英們通過同鄉、同門、同事的關係結成了一個無比巨大的實力集團——文官集團。
明仁宗朱高熾是一個公認的老實人,好皇帝,但就是這位好皇帝,卻被一個叫李時勉的大臣狠狠地罵了一頓,朱高熾品行很好,怎麽會罵他,這又是從何說起呢?原來朱高熾先生做了這樣幾件事,他登基之後,要換侍女,新君登基,這個要求似乎也不過分,此外他還整修了宮殿(規模並不大),最後由於身體不適,他曾有幾天沒有上朝見群臣。
[393]這些事情似乎並不是什麽大事,可是李時勉卻寫了一封很長的信,數落了皇帝一通,全文邏輯性極強,罵人不吐髒字,水平很高,摘抄如下:所謂整修宮殿——“所謂節民力者此也”所謂選侍女——“所謂謹嗜欲者此也”(這句比較狠)所謂有幾天不上朝——“所謂勤政事者此也”(你李時勉就沒有休息過?)還沒有完,最狠的話後麵,總結發言——“所謂務正學者此也”以上,翻譯成通俗語言可以理解為窮奢極欲,好色之徒,消極怠工,不務正業。
大胖子朱高熾雖然脾氣好,但還是忍不住,把李時勉打了一頓,他的憤怒也是有道理的,勤勤懇懇幹工作,雖然有這些小問題,卻被戴上了這麽大的帽子,實在讓人難堪,畢竟當年還是封建社會,可這位李時勉卻著實有點現代民主意識,把皇帝不當幹部,就這麽開口訓斥,也怪不得朱胖子生氣。
朱胖子氣得生了病,可這位李時勉雖然挨了頓打,但還是活了下來,到了朱瞻基繼位,竟然又把這位罵過自己父親的人放了出來,還表揚了他。
坦言之,李時勉所說的這些東西確實是需要改正的,但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皇帝,這些行為實在不足以被扣上這麽大的帽子。
事實上,在這些所謂的直言進諫的背後,有著複雜的曆史政治背景。
李時勉的行為並不是孤立的,他代表著一群人,這群人就是文官集團。
文官集團特點如下:一、飽讀詩書,特別是理學,整日研習所謂聖賢之道。
二、堅持寬於律己,嚴於待人的原則,以聖人的標準來要求別人。
(一部分)三、擅長罵人,掐架,幫派鬥爭。
座右銘:打死不要緊,青史留名在。
要說明的是,這不過是文官集團的一般特征,也不是否定文官集團的積極意義,實際上,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優秀文官是嚴於律己的。
明宣宗辛辛苦苦幹活,也不好色,沒有什麽其他娛樂,按說不應該有什麽值得指責的,可善於研究問題的文官們還是找到了漏洞。
這位明宣宗沒有什麽特別喜歡的活動,卻有一個小愛好——閑暇之餘鬥蛐蛐。
雖然這不算是健康的文體活動,倒也不是什麽不良嗜好。
皇帝也有自己消閑方式,你總不能讓他每天做一套廣播體操當娛樂吧。
但就連這點小小的愛好,也被文官們批判了很多次,後來不知是誰缺德,竟然給這位為工作和江山累得半死不活的好皇帝取了個外號“蛐蛐皇帝”。
確實過分了![394]這些人的行為可以用矯枉過正來形容,無論誰當皇帝,恐怕都受不了,你想打他,那還是成全了他,當年因正義直言被打,可是一件光榮的事。
如那位李時勉就是一個例子,被打之後不但毫無悔意,還洋洋自得,深以被打為榮。
而在明宣宗時代,文官集團的勢力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內閣權力也越來越大,出現了所謂“票擬”。
票擬,也稱條旨,指的是大臣草擬對各種奏章的處理意見,並將這些意見附於奏章之上,送給皇帝禦覽。
票擬的出現是必然的,朱瞻基明顯沒有他的祖先那樣的工作精力,整日勞頓還是忙不過來,很多奏章不可能一一親自看過處理,於是他便安排內閣人員代為瀏覽奏章,並提出處理意見,這樣他也會輕鬆得多。
可能有人會問,這樣的話,皇帝還有什麽權力呢,他不就被架空了嗎?這個請大家放心,古往今來的皇帝除了極個別之外,都不是白癡,給內閣票擬權隻是為了要他們幹活的,皇帝還留有一手後著,專門用來壓製內閣的權力。
這一後著就是同意的權力。
不要忘記,大臣隻是給皇帝打工的,一項政令是否可以實施,大臣隻能提出意見,然後寫上請領導審批的字樣,送給皇帝大人審閱,如果皇帝大人不同意,你就是下筆千文,上萬言書,也是一點作用都沒有的。
朱瞻基良好地把握了這一點,他有效地發動大臣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努力幹活,卻又卡住了他們仆大欺主,翻身做人的可能性。
所有經過票擬的奏章隻有經過皇帝的批示,才可以實施。
由於皇帝用於批示的是紅筆,所以皇帝的這一權力被稱為“批紅”。
至此,到明宣宗時,皇帝的權力被正式分為了“票擬”和“批紅”兩大部分,朱元璋做夢也不會想到,僅僅過了不到三十年,他苦心經營的政治體係就被輕易地擊破並改動。
此後明代二百多年的曆史中,“票擬”的權力一直為內閣大學士所占有,而“批紅”的權力卻並非一直握在皇帝的手中,在不久之後,這一權力將被另一群登上政治舞台的人所占據。
這些人就是太監。
明宣宗這一輩子沒幹過什麽壞事,也不好酒色,除了喜歡鬥蛐蛐被人說過幾句外,沒有什麽劣跡,但有一件事情例外。
有些後世的人甚至認為,明宣宗做的這件錯事給大明王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他到底做了什麽傷天害理,滅絕人性的事呢?[395]說穿了其實也沒什麽,他隻不過搞了點教育事業——教太監讀書。
宣德元年(142),明宣宗突然下令,設置“內書堂”,教導宦官們讀書,大家應該知道,在傳宗接代觀念極其嚴重的中國,去坐太監的都是不得已而為止,混口飯吃而已,這些人自然沒有什麽文化,而朱瞻基開設學堂的目的,正是為了給這些太監們掃盲。
可他不會想到,這次文化啟蒙運動不但掃掉了太監們的文盲,也掃掉了阻擋他們進入政壇的最後一道障礙。
要知道,當一個壞人並不難,但要做一個壞到極點的極品壞人是很難的。
沒有文化的壞人幹點小偷小摸,攔路搶劫之類的勾當,最多隻能騷擾騷擾自己家的鄰居老百姓,而讀過書的壞人卻可以禍國殃民,危害四方。
從事情的後續發展來看,朱瞻基的這一舉措確實也培養了不少極品壞人。
很多人認為,朱瞻基的這一措施確實是錯誤的,但其本意不過是要這些太監們學點文化,並沒有什麽其他的企圖。
真的是這樣嗎?我認為不是,在我看來,朱瞻基是故意的,從法律上來解釋,就是明知其行為會導致太監參權的結果,卻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
這位皇帝厚道,卻不蠢,他的這一舉措帶有政治目的。
而要揭示他這一行為背後的秘密,就必須引出我們下麵的一個話題:太監是怎樣煉成的先要說明,這個話題與生理方麵無關,也不探究那要人命的一刀,隻談談這個特殊的群體,及其參與政治的真正原因。
太監這個名詞大家都十分熟悉,而且大多數人還會在這個稱呼前麵加個死字,罵起人來十分提神,且通俗易懂。
實際上在明代,要想混到太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謂太監是宦官的首領,不是誰都有資格被稱為太監的。
別說太監,就是想當普通宦官也很不容易,在明朝,宦官可是個搶手的工作。
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混碗飯吃是不容易的,就算你有勇氣挨那一刀,還要有運氣進宮才行,不要以為當宦官那麽簡單,也是要經過挑選麵試的。
官方的閹割場所隻閹割那些已經經過挑選的人。
說句寒摻話,要是人家看不上,你連被閹的資格都沒有。
在明代經常有人在未經官方允許的情況下自行閹割,然後跑到北京去當太監。
他們中間有很多人沒有被挑中,回家了此一生,當然,也有成功者(如鼎鼎大名的魏忠賢)。
[39]到了明朝中期,由於想當宦官的人太多,很多有誌於投身宦官事業的人沒有被官方處理的機會,便以大無畏的勇氣自行了斷子孫根,可到後來又沒能進宮。
他們不能成家立業,隻能到處遊蕩,這些人自然成為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為了應對這一情況,後期的明朝政府曾經頒布了一條十分特別的法令:嚴禁自行閹割!對此我隻能說,這是一個奇妙的世界。
明代宦官有很多級別,剛進宮時隻能當典簿、長隨、奉禦,如果表現良好,就能被升遷為監丞,監丞再往上升是少監,少監的頂頭上司就是聞名遐邇的太監。
可見,要想幹到太監實在不容易啊。
宦官有專門的機構,共二十四個衙門,分別有十二監、四局、八司,其最高統領宦官才能被稱作太監,這二十四個衙門各有分工,不但處理宮中事務,還要處理部分政務。
事實上,在這些宦官衙門中,也有冷熱輕重之分,重者權傾天下,輕者輕如鴻毛。
一個剛入宮的宦官要想出頭,先要看他被分在哪個部門。
如果你被分在了司禮監或是禦馬監,那就先恭喜了,你的太監前途將一片光明,繼續努力下去,光宗耀祖或是遺臭萬年都是有可能的。
因為這兩個監局是權力最大的太監機構,司禮監就是專門掌管內外章奏的,相當於皇帝的私人秘書,我們前麵說過,皇帝把票擬的權力給了內閣,自己保留了批紅權。
而到了明宣宗時候,由於文件太多,朱瞻基自己也沒有時間看完,便會讓司禮監的人按照票擬的內容抄下來,代理自己行使批紅的權力。
這個為皇帝代筆的人有一個專門的稱呼——司禮監秉筆太監。
於是,天下唯一可以壓製內閣票擬權的批紅權就落在了秉筆太監的手中。
到了明朝後期,皇帝不管朝政,某些太監便會自作主張,亂發旨意,下麵的官想告狀也告不了。
因為你告狀的奏章最多隻能告到皇帝那裏,可代皇帝批閱奏章的人很可能就是你要告的人,那你這狀能告下來嗎?由此可見,秉筆太監實在位高權重。
但是這位秉筆太監卻還不是權力最大的太監,在他的上頭還有一個——司禮監掌印太監。
這很好理解,在印章文化十分發達的中國,你寫再多,我不給你蓋章你也沒辦法。
[397]而一旦司禮監掌印太監兼任了東廠太監(如馮保和魏忠賢),那就真是權傾四海,威震天下。
事實上,幾乎所有明代的著名太監都出自司禮監,如果當年有名監展覽館,司禮監必然是所掛畫像最多的地方。
司禮監出監才啊。
而作為一個有誌氣的青年宦官,你應該以這些人為偶像,努力奮鬥,爭取名留青史!(當然一般來說都是惡名)如果你有幸能幹到司禮監掌印太監,那說明你的太監生涯已經達到了光輝的頂點,你已成為了太監中的佼佼者,是太監中的成功人士。
如果你還湊巧幹了些壞事,那麽你的名聲一定不限於當代,而會世代流傳下來,供眾人茶餘飯後談論和唾罵。
如果你沒有能夠進入司禮監,而是進入了禦馬監,那我同樣要恭喜你,這也是個好地方,雖然這裏出的名人沒有司禮監多,但也不少,比如著名的汪直、穀大用等,都是你的好榜樣。
必須說明的是,這個所謂禦馬監不是管馬的,而是管理禦用兵符。
說到這裏大家也應該知道為什麽禦馬監是個有前途的部門了。
司禮監和禦馬監一文一武,成為最為顯赫的太監部門,宮中宦官無不盡心竭力,想進入這兩個部門。
有好必有壞,萬一你不幸被分到了直殿監和都知監,那你就慘了。
因為這兩個監名字雖然氣派,卻隻管理一件事——清潔衛生。
這兩個監不但條件艱苦,沒有人瞧得起,連辦公場所都沒有(似乎也不需要),而且秋掃落葉冬掃雪,工作十分之苦。
這樣的部門自然是無法吸引眾多青年宦官的。
介紹完太監的奮鬥史,下麵就要談太監參與政治的問題了。
在我們很多人的心目中,太監政治大概是這樣的一幕場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在一所陰森的房子裏,幾個麵目猙獰的太監在十分微弱的燭光下進行著密謀。
一個太監奸笑(標準表情)著對旁邊的人說道:“尚書王某某阻礙我們的奪權計劃,要把他幹掉!”這時另一個太監也奸笑(保持形象)著說:“我看還是先把侍郎張某某幹掉。”
最後太監頭子(一般就是最壞的那個)發話:“照計劃行事,把那些忠臣們都清除掉,然後再把皇帝換掉,我們來坐江山!”以往人們心中的太監形象就是如此,隻要一提到太監,就會和壞蛋聯係起來,然後就是朝廷中的忠臣們為了正義和理想與壞蛋們進行了不懈的鬥爭,成功了就是正義終於戰勝邪惡,失敗了就是人間悲劇。
真的是這樣嗎?[398]我認為不是,人們往往過於關注那些所謂忠臣們的行為,卻很少發現這些大臣們的可怕之處。
之前在我們的丞相怎樣煉成的專題中,曾經對明朝的相權君權分立做了分析,並用了一個拔河的比喻,皇帝和大臣各站在繩子的兩邊,不斷的拔河,朱元璋是優秀運動員,體力好,他活著的時候,沒有人能拔得過他。
他的兒子朱棣也是運動健將,雖然設立了內閣,但還是能夠掌握主動權。
到了朱瞻基,情況就大不相同了,文官集團十分之強大,連皇帝也奈何他們不得。
在我們很多人的印象中,皇帝是想幹什麽就能幹什麽的,沒有人能夠管得了。
可是實際上,明朝的皇帝是不容易當的,那些大臣們就像一群蒼蠅,不但要向你提意見,甚至有時候還會挖苦你,諷刺你,你還不好把他怎麽樣。
明仁宗心地善良,卻因為小事被罵得氣急敗壞,他的兒子朱瞻基行為端正,隻喜歡鬥蛐蛐,也被那些人當成罪狀來批判,老百姓有自己的愛好,皇帝居然不能有。
繩子那一頭是一股極其龐大的力量,那些在我們看來無比正直的大臣們有著充分的力量控製朝政,他們有學識,有謀略,有辦事能力,有很多的同門、同事。
而繩子的這一頭,隻有皇帝一個人。
皇帝那所謂的至高無上的權力在文官集團的大爺們眼中也算不得什麽,罵你,諷刺你,那是為了國家大事,那是忠言逆耳,你能說他不對嗎?而且這些大爺們既不能殺,也不能輕易打,殺了他們,公務你自己一個人能幹嗎?勞動模範朱元璋老先生自然可以站出來說:把他們都殺光,我能幹!可是朱瞻基不能這樣說。
於是在太祖皇帝死去二十年後,繩子失去了平衡,獲得了票擬權的內閣集團變得更強大,皇帝一個人就要支撐不住了。
這樣下去,他將被大臣們任意擺布。
苦苦支撐的朱瞻基一步步地被拉了過去,正在這時,他看見旁邊站著一個人,於是他對這個人說:“你來,和我一起拔!”從此這個人就參加了拔河,並成為這場遊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這個人的名字就叫太監。
太監更可靠相信現在大家已經理解了皇帝的痛苦,他並非無所不能,他也要求人,大臣們飽讀詩書,卻並不那麽聽話,而要製衡這些不聽話的人,皇帝能夠選擇的隻有太監。
太監真的都是壞人嗎?[399]至少皇帝不會這麽認為,在他看來,這些人很好,從小陪伴他一起長大,帶著他放風箏,陪著他玩耍,給他當馬騎,而且十分服從。
我們往往誤解太監和皇帝之間的關係,實際上,很多自幼和太監一起成長的皇帝是把太監當成自己的親人的,換了你是皇帝,你到底是喜歡一個從小到大無話不說,十分聽話的玩伴,還是那些表情嚴肅,經常批評自己,幹涉自己行為的大臣?我想,任何一個人都會選擇前者。
明朝的文官集團的權勢已經到了十分猖狂的地步,他們不但幹預朝政,批評皇帝(有些確實是故意找茬),還監控皇帝的私生活,不能隨便曠工出去玩,不能好色,不能貪杯,雖然他們自己也幹這些事,卻不允許皇帝幹(比如張居正)。
於是,皇帝們隻剩下了一個選擇:讓太監去製衡大臣。
如果弄清楚了這一點,我們就不必為王振受到的寵愛而吃驚,也不需要為劉瑾魏忠賢等人的專權而憤憤不平。
因為他們的出現是明代政治製度發展的必然,沒有王振,還有李振,沒有劉瑾,會有徐瑾。
太監就是這樣被強行拉上皇帝的政治戰車的,他們並不是天生的奸邪小人,那些文官們的行為也未必比他們好到哪裏去,隻不過他們出生低賤,且心理有些問題,所以行為比較偏激,更容易被人們反感。
綜觀整個明代,壞太監很多,好太監也不少,但十分神奇的是,無論太監如何猖獗,都無法危及皇帝本人的地位。
要知道,中國曆史上宦官權力最大、氣焰最為囂張的朝代並不是明朝,而是唐朝。
在唐朝後期,宦官完全操縱國家大權,甚至可以立廢皇帝,儼然就是國家最高統治者,而在明朝,太監雖然專權結黨,但皇帝要動手解決他們,隻需要寫一張小小的字條(明武宗)。
經過以上分析,我們應該對明宣宗教太監讀書的目的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這位聰明的皇帝是不會幹無謂的事情的。
他要培養的並不是有文化、有追求的太監,而是戰士。
為他而戰的戰士,足以對抗文官集團的戰士。
太監不過是皇帝手中的棋子,僅此而已。
[400]就這樣,朱瞻基將他老祖宗朱元璋集中的權力又分散了出去,票擬權給了內閣,批紅權由太監代理,但必須說明的是,由於批紅權十分重要,所以曆代明朝皇帝雖然委托太監代筆,卻從未放鬆過對此權力的掌握,當然也有例外,以下三人就是代表:一個頑童,一個懶蟲,還有一個工程師。
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穩固的政治權力體係,票擬權和批紅權的鬥爭,實際上就是文官集團和皇帝及其代理人太監的鬥爭。
換句話說,如果誰能夠同時控製票擬權和批紅權,他就是真正的皇帝!有這樣的人嗎?應該說,確實是有的,在我看來,有三個人做到了。
雖然他們同時獲得兩大權力的途徑和原因都各不相同,但很巧的是,這三位國家實際控製者的統治時期,正好對應上麵所說的那三位不抓權代表的朝代。
這三位並不姓朱的皇帝分別是:“立皇帝”、“首席活太師”、“九千歲”這三位仁兄也將是我們後麵文章中的主角,在這裏先說一下“首席活太師”是什麽意思。
明代的最高文官不是尚書,而是三個名譽稱號——太師、太傅、太保。
雖然這三個稱號都是一品,卻也有大小之分,其中以太師為最大。
大家知道,所謂榮譽稱號很多時候都是送給死人的,而能夠在死後混到這三個稱號的,也是十分厲害的人。
當然也有某些更厲害的人在活著的時候就得到過這三個稱號,而第一個被封為最高文官太師的活人,正是這位掌控大權的仁兄。
除此之外,他還被封為太傅,“活太師”加“活太傅”的榮譽在明代僅此一人。
足見此人之強悍。
從某種意義上說,明代後期的政治格局正是在朱瞻基打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這個結構不能說好,也不能說不好,因為這似乎也是唯一能夠製衡各方力量的辦法。
別折騰了,就這麽湊合著過吧。
隱患朱瞻基的政策在他活著的時候已開始實行,當時的司禮監已經可以替皇帝批紅,不過在朱瞻基的嚴格監控下,辦事的太監們倒也不敢有什麽不軌行為。
因為朱瞻基雖然不願意動筆寫那麽多字,卻經常檢查觀看司禮監的批紅作業。
內閣們對國家大事提出處理意見,並票擬出來送給皇帝,皇帝經過修改,加上自己的意見,或是直接同意,讓太監代為批紅。
這是一個簡單而有效的工作流程。
大明王朝就在這樣的一個流程中平靜地向前發展著。
然而不久之後,這片寧靜就將被打破。
明朝的那些事兒跳至
既然腳能鉤到,說明兩人已經很接近,你上去撞也好,咬也好,掐也好,踢也好,都能起到點作用,這麽多方法你不用,偏偏就是鉤他一下,如同幾歲小孩的惡作劇,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鬧劇還沒有完,吃了暗算的朱瞻基十分氣憤,老實人也發怒了,便下令用一口三百斤的銅缸把朱高煦蓋住,那意思就是不讓他再動了。
可後來發生的事情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
朱高煦先生突然又不幹喜劇演員了,轉而練起了舉重,他力氣很大,居然把缸頂了起來,但由於頭被罩住看不清,隻能東倒西歪的到處走。
呆著就呆著吧,你幹嘛非要動呢?這一動,就把命動沒了。
朱瞻基從頭到尾見識了這場鬧劇,他再也無法忍耐了,於是派人把大缸按住,然後找來很多煤炭,壓在缸上,把煤點燃燒紅,處死了朱高煦。
這種死刑方法極其類似江南名菜叫花雞的做法,不過名字要改成“叫花豬(朱)”。
朱高煦先生就這樣結束了他多姿多彩的一生,他的一生,從陰謀家到喜劇演員,再到舉重運動員,無不是一步一個坑,極其失敗,但我們實在要感謝他,是他的搞笑舉動使得我們的曆史如此多姿多彩。
我曾數次懷疑這段記載的真實性,因為我實在很難理解這位朱高煦先生的行為規律和原因,懷疑他是一個精神不正常的人。
但在曆史之中,人的行為確實是很難理解的。
不管這位朱高煦先生精神到底正不正常,史料記載是否真實,朱瞻基終於擺脫了這最後一個累贅,一心一意地去做他的明君去了。
朱瞻基的統治時間並不長,隻有十年,加上他父親的統治時間,也隻有十一年,但他和他父親統治的這短短十一年,卻被後代史學家公認為是堪與“文景之治”相比的“仁宣之治”。
是中國曆史上的盛世。
何以有如此之高的評價,盛世何來?來自休養生息,清靜養民。
其實封建社會的老百姓們自我發展能力並不差,你就算不對他進行思想教育,他也知道自己要吃飯,要掙錢,要過好日子,隻要官府不要天天加收田賦,征收徭役,給這些不堪重負的人們一點喘息之機,他們是會努力工作的。
[392]明宣宗就是這樣的一個不擾民的皇帝,他沒有祖父那樣的雄才大略,但他很清楚,老百姓也是普通人,也要過日子,應該給他們生存下去的空間。
在他執政的十年裏,每天勤勤懇懇,工作加班,聽取大臣們的意見,處理各種朝政,能夠妥善處理和蒙古的衝突問題,能不動兵盡量不動,所以在他的統治時期,一直沒有出什麽大事。
這對於像我這樣敘述故事的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但對於當年的百姓們而言,卻是功德無量。
好的皇帝就如同現代足球場上的好裁判,四處都有他的身影,不知疲倦的奔跑,卻從不輕易打斷比賽的節奏,即使出現違規行為,也能夠及時製止,並及時退出,不使自己成為場上的主角。
這樣的裁判才是好裁判。
不幹擾百姓們的生活,增加他們的負擔,為其當為之事,治民若水,因勢利導,才是皇帝治國的最高境界。
這樣的皇帝才是好皇帝。
朱瞻基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好皇帝,而且從治國安民的角度來看,他比他的祖父要強得多。
朱瞻基的痛苦朱瞻基是明君,是好皇帝,但他也有著自己的痛苦。
世界上還有人能讓皇帝痛苦?是的,確實存在這樣的人。
他們就是那些平日跪拜在大殿上,看似畢恭畢敬的大臣們。
這些大臣們絕非看上去那麽聽話,在他們謙恭的姿態後麵,是一個擁有可怕力量的龐然大物。
自唐朝以來科舉造就了很多文官,並確定了文官製度。
曆經幾百年,這一製度終於在明朝開花結果,培養出了一個副產品。
那些憑借著科舉考試躍上龍門的精英們通過同鄉、同門、同事的關係結成了一個無比巨大的實力集團——文官集團。
明仁宗朱高熾是一個公認的老實人,好皇帝,但就是這位好皇帝,卻被一個叫李時勉的大臣狠狠地罵了一頓,朱高熾品行很好,怎麽會罵他,這又是從何說起呢?原來朱高熾先生做了這樣幾件事,他登基之後,要換侍女,新君登基,這個要求似乎也不過分,此外他還整修了宮殿(規模並不大),最後由於身體不適,他曾有幾天沒有上朝見群臣。
[393]這些事情似乎並不是什麽大事,可是李時勉卻寫了一封很長的信,數落了皇帝一通,全文邏輯性極強,罵人不吐髒字,水平很高,摘抄如下:所謂整修宮殿——“所謂節民力者此也”所謂選侍女——“所謂謹嗜欲者此也”(這句比較狠)所謂有幾天不上朝——“所謂勤政事者此也”(你李時勉就沒有休息過?)還沒有完,最狠的話後麵,總結發言——“所謂務正學者此也”以上,翻譯成通俗語言可以理解為窮奢極欲,好色之徒,消極怠工,不務正業。
大胖子朱高熾雖然脾氣好,但還是忍不住,把李時勉打了一頓,他的憤怒也是有道理的,勤勤懇懇幹工作,雖然有這些小問題,卻被戴上了這麽大的帽子,實在讓人難堪,畢竟當年還是封建社會,可這位李時勉卻著實有點現代民主意識,把皇帝不當幹部,就這麽開口訓斥,也怪不得朱胖子生氣。
朱胖子氣得生了病,可這位李時勉雖然挨了頓打,但還是活了下來,到了朱瞻基繼位,竟然又把這位罵過自己父親的人放了出來,還表揚了他。
坦言之,李時勉所說的這些東西確實是需要改正的,但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皇帝,這些行為實在不足以被扣上這麽大的帽子。
事實上,在這些所謂的直言進諫的背後,有著複雜的曆史政治背景。
李時勉的行為並不是孤立的,他代表著一群人,這群人就是文官集團。
文官集團特點如下:一、飽讀詩書,特別是理學,整日研習所謂聖賢之道。
二、堅持寬於律己,嚴於待人的原則,以聖人的標準來要求別人。
(一部分)三、擅長罵人,掐架,幫派鬥爭。
座右銘:打死不要緊,青史留名在。
要說明的是,這不過是文官集團的一般特征,也不是否定文官集團的積極意義,實際上,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優秀文官是嚴於律己的。
明宣宗辛辛苦苦幹活,也不好色,沒有什麽其他娛樂,按說不應該有什麽值得指責的,可善於研究問題的文官們還是找到了漏洞。
這位明宣宗沒有什麽特別喜歡的活動,卻有一個小愛好——閑暇之餘鬥蛐蛐。
雖然這不算是健康的文體活動,倒也不是什麽不良嗜好。
皇帝也有自己消閑方式,你總不能讓他每天做一套廣播體操當娛樂吧。
但就連這點小小的愛好,也被文官們批判了很多次,後來不知是誰缺德,竟然給這位為工作和江山累得半死不活的好皇帝取了個外號“蛐蛐皇帝”。
確實過分了![394]這些人的行為可以用矯枉過正來形容,無論誰當皇帝,恐怕都受不了,你想打他,那還是成全了他,當年因正義直言被打,可是一件光榮的事。
如那位李時勉就是一個例子,被打之後不但毫無悔意,還洋洋自得,深以被打為榮。
而在明宣宗時代,文官集團的勢力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內閣權力也越來越大,出現了所謂“票擬”。
票擬,也稱條旨,指的是大臣草擬對各種奏章的處理意見,並將這些意見附於奏章之上,送給皇帝禦覽。
票擬的出現是必然的,朱瞻基明顯沒有他的祖先那樣的工作精力,整日勞頓還是忙不過來,很多奏章不可能一一親自看過處理,於是他便安排內閣人員代為瀏覽奏章,並提出處理意見,這樣他也會輕鬆得多。
可能有人會問,這樣的話,皇帝還有什麽權力呢,他不就被架空了嗎?這個請大家放心,古往今來的皇帝除了極個別之外,都不是白癡,給內閣票擬權隻是為了要他們幹活的,皇帝還留有一手後著,專門用來壓製內閣的權力。
這一後著就是同意的權力。
不要忘記,大臣隻是給皇帝打工的,一項政令是否可以實施,大臣隻能提出意見,然後寫上請領導審批的字樣,送給皇帝大人審閱,如果皇帝大人不同意,你就是下筆千文,上萬言書,也是一點作用都沒有的。
朱瞻基良好地把握了這一點,他有效地發動大臣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努力幹活,卻又卡住了他們仆大欺主,翻身做人的可能性。
所有經過票擬的奏章隻有經過皇帝的批示,才可以實施。
由於皇帝用於批示的是紅筆,所以皇帝的這一權力被稱為“批紅”。
至此,到明宣宗時,皇帝的權力被正式分為了“票擬”和“批紅”兩大部分,朱元璋做夢也不會想到,僅僅過了不到三十年,他苦心經營的政治體係就被輕易地擊破並改動。
此後明代二百多年的曆史中,“票擬”的權力一直為內閣大學士所占有,而“批紅”的權力卻並非一直握在皇帝的手中,在不久之後,這一權力將被另一群登上政治舞台的人所占據。
這些人就是太監。
明宣宗這一輩子沒幹過什麽壞事,也不好酒色,除了喜歡鬥蛐蛐被人說過幾句外,沒有什麽劣跡,但有一件事情例外。
有些後世的人甚至認為,明宣宗做的這件錯事給大明王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他到底做了什麽傷天害理,滅絕人性的事呢?[395]說穿了其實也沒什麽,他隻不過搞了點教育事業——教太監讀書。
宣德元年(142),明宣宗突然下令,設置“內書堂”,教導宦官們讀書,大家應該知道,在傳宗接代觀念極其嚴重的中國,去坐太監的都是不得已而為止,混口飯吃而已,這些人自然沒有什麽文化,而朱瞻基開設學堂的目的,正是為了給這些太監們掃盲。
可他不會想到,這次文化啟蒙運動不但掃掉了太監們的文盲,也掃掉了阻擋他們進入政壇的最後一道障礙。
要知道,當一個壞人並不難,但要做一個壞到極點的極品壞人是很難的。
沒有文化的壞人幹點小偷小摸,攔路搶劫之類的勾當,最多隻能騷擾騷擾自己家的鄰居老百姓,而讀過書的壞人卻可以禍國殃民,危害四方。
從事情的後續發展來看,朱瞻基的這一舉措確實也培養了不少極品壞人。
很多人認為,朱瞻基的這一措施確實是錯誤的,但其本意不過是要這些太監們學點文化,並沒有什麽其他的企圖。
真的是這樣嗎?我認為不是,在我看來,朱瞻基是故意的,從法律上來解釋,就是明知其行為會導致太監參權的結果,卻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
這位皇帝厚道,卻不蠢,他的這一舉措帶有政治目的。
而要揭示他這一行為背後的秘密,就必須引出我們下麵的一個話題:太監是怎樣煉成的先要說明,這個話題與生理方麵無關,也不探究那要人命的一刀,隻談談這個特殊的群體,及其參與政治的真正原因。
太監這個名詞大家都十分熟悉,而且大多數人還會在這個稱呼前麵加個死字,罵起人來十分提神,且通俗易懂。
實際上在明代,要想混到太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謂太監是宦官的首領,不是誰都有資格被稱為太監的。
別說太監,就是想當普通宦官也很不容易,在明朝,宦官可是個搶手的工作。
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混碗飯吃是不容易的,就算你有勇氣挨那一刀,還要有運氣進宮才行,不要以為當宦官那麽簡單,也是要經過挑選麵試的。
官方的閹割場所隻閹割那些已經經過挑選的人。
說句寒摻話,要是人家看不上,你連被閹的資格都沒有。
在明代經常有人在未經官方允許的情況下自行閹割,然後跑到北京去當太監。
他們中間有很多人沒有被挑中,回家了此一生,當然,也有成功者(如鼎鼎大名的魏忠賢)。
[39]到了明朝中期,由於想當宦官的人太多,很多有誌於投身宦官事業的人沒有被官方處理的機會,便以大無畏的勇氣自行了斷子孫根,可到後來又沒能進宮。
他們不能成家立業,隻能到處遊蕩,這些人自然成為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為了應對這一情況,後期的明朝政府曾經頒布了一條十分特別的法令:嚴禁自行閹割!對此我隻能說,這是一個奇妙的世界。
明代宦官有很多級別,剛進宮時隻能當典簿、長隨、奉禦,如果表現良好,就能被升遷為監丞,監丞再往上升是少監,少監的頂頭上司就是聞名遐邇的太監。
可見,要想幹到太監實在不容易啊。
宦官有專門的機構,共二十四個衙門,分別有十二監、四局、八司,其最高統領宦官才能被稱作太監,這二十四個衙門各有分工,不但處理宮中事務,還要處理部分政務。
事實上,在這些宦官衙門中,也有冷熱輕重之分,重者權傾天下,輕者輕如鴻毛。
一個剛入宮的宦官要想出頭,先要看他被分在哪個部門。
如果你被分在了司禮監或是禦馬監,那就先恭喜了,你的太監前途將一片光明,繼續努力下去,光宗耀祖或是遺臭萬年都是有可能的。
因為這兩個監局是權力最大的太監機構,司禮監就是專門掌管內外章奏的,相當於皇帝的私人秘書,我們前麵說過,皇帝把票擬的權力給了內閣,自己保留了批紅權。
而到了明宣宗時候,由於文件太多,朱瞻基自己也沒有時間看完,便會讓司禮監的人按照票擬的內容抄下來,代理自己行使批紅的權力。
這個為皇帝代筆的人有一個專門的稱呼——司禮監秉筆太監。
於是,天下唯一可以壓製內閣票擬權的批紅權就落在了秉筆太監的手中。
到了明朝後期,皇帝不管朝政,某些太監便會自作主張,亂發旨意,下麵的官想告狀也告不了。
因為你告狀的奏章最多隻能告到皇帝那裏,可代皇帝批閱奏章的人很可能就是你要告的人,那你這狀能告下來嗎?由此可見,秉筆太監實在位高權重。
但是這位秉筆太監卻還不是權力最大的太監,在他的上頭還有一個——司禮監掌印太監。
這很好理解,在印章文化十分發達的中國,你寫再多,我不給你蓋章你也沒辦法。
[397]而一旦司禮監掌印太監兼任了東廠太監(如馮保和魏忠賢),那就真是權傾四海,威震天下。
事實上,幾乎所有明代的著名太監都出自司禮監,如果當年有名監展覽館,司禮監必然是所掛畫像最多的地方。
司禮監出監才啊。
而作為一個有誌氣的青年宦官,你應該以這些人為偶像,努力奮鬥,爭取名留青史!(當然一般來說都是惡名)如果你有幸能幹到司禮監掌印太監,那說明你的太監生涯已經達到了光輝的頂點,你已成為了太監中的佼佼者,是太監中的成功人士。
如果你還湊巧幹了些壞事,那麽你的名聲一定不限於當代,而會世代流傳下來,供眾人茶餘飯後談論和唾罵。
如果你沒有能夠進入司禮監,而是進入了禦馬監,那我同樣要恭喜你,這也是個好地方,雖然這裏出的名人沒有司禮監多,但也不少,比如著名的汪直、穀大用等,都是你的好榜樣。
必須說明的是,這個所謂禦馬監不是管馬的,而是管理禦用兵符。
說到這裏大家也應該知道為什麽禦馬監是個有前途的部門了。
司禮監和禦馬監一文一武,成為最為顯赫的太監部門,宮中宦官無不盡心竭力,想進入這兩個部門。
有好必有壞,萬一你不幸被分到了直殿監和都知監,那你就慘了。
因為這兩個監名字雖然氣派,卻隻管理一件事——清潔衛生。
這兩個監不但條件艱苦,沒有人瞧得起,連辦公場所都沒有(似乎也不需要),而且秋掃落葉冬掃雪,工作十分之苦。
這樣的部門自然是無法吸引眾多青年宦官的。
介紹完太監的奮鬥史,下麵就要談太監參與政治的問題了。
在我們很多人的心目中,太監政治大概是這樣的一幕場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在一所陰森的房子裏,幾個麵目猙獰的太監在十分微弱的燭光下進行著密謀。
一個太監奸笑(標準表情)著對旁邊的人說道:“尚書王某某阻礙我們的奪權計劃,要把他幹掉!”這時另一個太監也奸笑(保持形象)著說:“我看還是先把侍郎張某某幹掉。”
最後太監頭子(一般就是最壞的那個)發話:“照計劃行事,把那些忠臣們都清除掉,然後再把皇帝換掉,我們來坐江山!”以往人們心中的太監形象就是如此,隻要一提到太監,就會和壞蛋聯係起來,然後就是朝廷中的忠臣們為了正義和理想與壞蛋們進行了不懈的鬥爭,成功了就是正義終於戰勝邪惡,失敗了就是人間悲劇。
真的是這樣嗎?[398]我認為不是,人們往往過於關注那些所謂忠臣們的行為,卻很少發現這些大臣們的可怕之處。
之前在我們的丞相怎樣煉成的專題中,曾經對明朝的相權君權分立做了分析,並用了一個拔河的比喻,皇帝和大臣各站在繩子的兩邊,不斷的拔河,朱元璋是優秀運動員,體力好,他活著的時候,沒有人能拔得過他。
他的兒子朱棣也是運動健將,雖然設立了內閣,但還是能夠掌握主動權。
到了朱瞻基,情況就大不相同了,文官集團十分之強大,連皇帝也奈何他們不得。
在我們很多人的印象中,皇帝是想幹什麽就能幹什麽的,沒有人能夠管得了。
可是實際上,明朝的皇帝是不容易當的,那些大臣們就像一群蒼蠅,不但要向你提意見,甚至有時候還會挖苦你,諷刺你,你還不好把他怎麽樣。
明仁宗心地善良,卻因為小事被罵得氣急敗壞,他的兒子朱瞻基行為端正,隻喜歡鬥蛐蛐,也被那些人當成罪狀來批判,老百姓有自己的愛好,皇帝居然不能有。
繩子那一頭是一股極其龐大的力量,那些在我們看來無比正直的大臣們有著充分的力量控製朝政,他們有學識,有謀略,有辦事能力,有很多的同門、同事。
而繩子的這一頭,隻有皇帝一個人。
皇帝那所謂的至高無上的權力在文官集團的大爺們眼中也算不得什麽,罵你,諷刺你,那是為了國家大事,那是忠言逆耳,你能說他不對嗎?而且這些大爺們既不能殺,也不能輕易打,殺了他們,公務你自己一個人能幹嗎?勞動模範朱元璋老先生自然可以站出來說:把他們都殺光,我能幹!可是朱瞻基不能這樣說。
於是在太祖皇帝死去二十年後,繩子失去了平衡,獲得了票擬權的內閣集團變得更強大,皇帝一個人就要支撐不住了。
這樣下去,他將被大臣們任意擺布。
苦苦支撐的朱瞻基一步步地被拉了過去,正在這時,他看見旁邊站著一個人,於是他對這個人說:“你來,和我一起拔!”從此這個人就參加了拔河,並成為這場遊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這個人的名字就叫太監。
太監更可靠相信現在大家已經理解了皇帝的痛苦,他並非無所不能,他也要求人,大臣們飽讀詩書,卻並不那麽聽話,而要製衡這些不聽話的人,皇帝能夠選擇的隻有太監。
太監真的都是壞人嗎?[399]至少皇帝不會這麽認為,在他看來,這些人很好,從小陪伴他一起長大,帶著他放風箏,陪著他玩耍,給他當馬騎,而且十分服從。
我們往往誤解太監和皇帝之間的關係,實際上,很多自幼和太監一起成長的皇帝是把太監當成自己的親人的,換了你是皇帝,你到底是喜歡一個從小到大無話不說,十分聽話的玩伴,還是那些表情嚴肅,經常批評自己,幹涉自己行為的大臣?我想,任何一個人都會選擇前者。
明朝的文官集團的權勢已經到了十分猖狂的地步,他們不但幹預朝政,批評皇帝(有些確實是故意找茬),還監控皇帝的私生活,不能隨便曠工出去玩,不能好色,不能貪杯,雖然他們自己也幹這些事,卻不允許皇帝幹(比如張居正)。
於是,皇帝們隻剩下了一個選擇:讓太監去製衡大臣。
如果弄清楚了這一點,我們就不必為王振受到的寵愛而吃驚,也不需要為劉瑾魏忠賢等人的專權而憤憤不平。
因為他們的出現是明代政治製度發展的必然,沒有王振,還有李振,沒有劉瑾,會有徐瑾。
太監就是這樣被強行拉上皇帝的政治戰車的,他們並不是天生的奸邪小人,那些文官們的行為也未必比他們好到哪裏去,隻不過他們出生低賤,且心理有些問題,所以行為比較偏激,更容易被人們反感。
綜觀整個明代,壞太監很多,好太監也不少,但十分神奇的是,無論太監如何猖獗,都無法危及皇帝本人的地位。
要知道,中國曆史上宦官權力最大、氣焰最為囂張的朝代並不是明朝,而是唐朝。
在唐朝後期,宦官完全操縱國家大權,甚至可以立廢皇帝,儼然就是國家最高統治者,而在明朝,太監雖然專權結黨,但皇帝要動手解決他們,隻需要寫一張小小的字條(明武宗)。
經過以上分析,我們應該對明宣宗教太監讀書的目的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這位聰明的皇帝是不會幹無謂的事情的。
他要培養的並不是有文化、有追求的太監,而是戰士。
為他而戰的戰士,足以對抗文官集團的戰士。
太監不過是皇帝手中的棋子,僅此而已。
[400]就這樣,朱瞻基將他老祖宗朱元璋集中的權力又分散了出去,票擬權給了內閣,批紅權由太監代理,但必須說明的是,由於批紅權十分重要,所以曆代明朝皇帝雖然委托太監代筆,卻從未放鬆過對此權力的掌握,當然也有例外,以下三人就是代表:一個頑童,一個懶蟲,還有一個工程師。
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穩固的政治權力體係,票擬權和批紅權的鬥爭,實際上就是文官集團和皇帝及其代理人太監的鬥爭。
換句話說,如果誰能夠同時控製票擬權和批紅權,他就是真正的皇帝!有這樣的人嗎?應該說,確實是有的,在我看來,有三個人做到了。
雖然他們同時獲得兩大權力的途徑和原因都各不相同,但很巧的是,這三位國家實際控製者的統治時期,正好對應上麵所說的那三位不抓權代表的朝代。
這三位並不姓朱的皇帝分別是:“立皇帝”、“首席活太師”、“九千歲”這三位仁兄也將是我們後麵文章中的主角,在這裏先說一下“首席活太師”是什麽意思。
明代的最高文官不是尚書,而是三個名譽稱號——太師、太傅、太保。
雖然這三個稱號都是一品,卻也有大小之分,其中以太師為最大。
大家知道,所謂榮譽稱號很多時候都是送給死人的,而能夠在死後混到這三個稱號的,也是十分厲害的人。
當然也有某些更厲害的人在活著的時候就得到過這三個稱號,而第一個被封為最高文官太師的活人,正是這位掌控大權的仁兄。
除此之外,他還被封為太傅,“活太師”加“活太傅”的榮譽在明代僅此一人。
足見此人之強悍。
從某種意義上說,明代後期的政治格局正是在朱瞻基打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這個結構不能說好,也不能說不好,因為這似乎也是唯一能夠製衡各方力量的辦法。
別折騰了,就這麽湊合著過吧。
隱患朱瞻基的政策在他活著的時候已開始實行,當時的司禮監已經可以替皇帝批紅,不過在朱瞻基的嚴格監控下,辦事的太監們倒也不敢有什麽不軌行為。
因為朱瞻基雖然不願意動筆寫那麽多字,卻經常檢查觀看司禮監的批紅作業。
內閣們對國家大事提出處理意見,並票擬出來送給皇帝,皇帝經過修改,加上自己的意見,或是直接同意,讓太監代為批紅。
這是一個簡單而有效的工作流程。
大明王朝就在這樣的一個流程中平靜地向前發展著。
然而不久之後,這片寧靜就將被打破。
明朝的那些事兒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