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921930[921]很快,毛海峰就找到了他想要的那堆文件,而一一打開之後,他看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首先是一大摞請戰的公文,主要作者是俞大猷和盧鏜,內容不外乎痛恨倭寇,要把汪直扒皮抽筋之類,但當毛海峰翻到這堆公文的最下麵時,他發現了另一封截然不同的文書。
這是一封寫給朝廷的奏疏,文中反複為汪直說話,並表示應以和為貴,不能動武,作者是胡宗憲。
看完了這封文書,毛海峰徹底放心了,他躺到了**,靜悄悄地平複著自己那緊張到極點的情緒。
當然他並不知道,就在他翻閱文書的時候,有雙眼睛一直在注視著他,這就是應該早已睡著的胡宗憲大人,事實上,他比毛海峰還要緊張——如果兄弟你翻不到,我就白忙活了。
第二天一早,吃了定心丸的毛海峰高興地去向胡宗憲告別,胡宗憲並沒有留他,因為他們之間已經不必再談些什麽了。
你不知道我為什麽會如此興奮。
毛海峰略帶得意地離開了這裏。
其實我全都知道。
胡宗憲似乎更有得意的理由。
汪直終於相信了胡宗憲,因為他相信自己養子的親眼所見,於是在猶豫片刻之後,他提出了最後的條件:“派一個人過來做人質,我就上岸歸順。”
作為胡宗憲的親信,夏正承擔了這個重任,他孤身前往敵船,以換取汪直的信任,遺憾的是,這位仁兄再也沒能回去,因為一個愚蠢的錯誤。
嘉靖三十六年(1557)十一月,在打了幾年交道之後,胡宗憲和汪直這兩位老對手終於見麵並坐在了一起,正如胡宗憲所承諾的那樣,他對待汪直十分客氣,且從不限製他的自由,這倒不是因為胡大人堅持泱泱大國,誠信為本,隻不過是麵對強者時的必然準則。
曆史告訴我們,所謂道德與公理,隻有在實力相等的情況下才能拿出來討論,所以徐海死了,而汪直還活著。
對於這一點,汪直本人有著十分清醒地認識,所以他放心大膽地參觀旅遊,等待著朝廷開出的價碼。
但他萬萬沒有想到,事情竟然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變化。
到目前為止,參與這場智力遊戲的人都是一等一的高手,徐海、汪直、徐渭、胡宗憲,個個都不是等閑之輩。
他們懂得規則,也願賭服輸。
可惜這個世界上總是不缺蠢人的。
吃飽喝足玩夠之後,汪直覺得悶了,這時胡宗憲對他說,你去杭州轉轉吧。
這是一個讓他後悔了一輩子的建議。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曆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922]汪直高高興興地去了杭州,胡宗憲與徐渭商議多年,費盡心機的除倭大計將就此被徹底葬送,而這一切,隻是因為一個白癡的橫空出世。
這個白癡的名字,叫做王本固。
王本固先生的職位是浙江巡按禦史,幾年之前,這原本是胡宗憲的工作,但要和他的前任比起來,這位繼任者的智慧水平足可以牢牢地定格在低能的標準線上。
我們之前說過,巡按禦史隻是七品,但是權力很大,可以負責監督巡撫和總督,並有權上奏,而這位王本固先生人如其名,本就是個固執的人,不見抗倭有何成就,但見口水飛濺橫流。
胡宗憲對這個人十分頭疼,但又不好得罪他,一直以來都是消極應對,這次汪直去杭州,胡宗憲怕這個二百五惹事,提前打了招呼,讓他妥善接待,安排住處當汪直到達杭州的時候,王本固履行了他的諾言,為這位遠道而來的客人準備了一個居所——牢房。
王本固先生的邏輯很簡單,汪直是倭寇,那就應該抓起來,況且這麽多年,自己什麽貢獻都沒做,現在這麽一條大魚送上門來,不拿去邀功還要等什麽?胡宗憲氣壞了,他立刻派人找到王本固,要他放人,然而王禦史打仗抗倭都是白癡水平,告狀卻是專家,他當即向朝廷上書,說自己做得沒錯,與此同時,他還極其無恥地進行了猜測——胡宗憲如此袒護汪直,是否違犯紀律,受了賄賂?胡宗憲反複上書,希望朝廷考慮實際情況,不要殺掉汪直,讓他為朝廷效力,約束倭寇(係番夷心)。
然而朝廷中的無數“正義凜然”之士立即慷慨陳詞,說胡宗憲竟敢公開放縱罪犯,其中必有內情等等,一時之間,大有把胡宗憲關入監獄之勢。
為了不致跟汪直作鄰居,胡宗憲向現實妥協了,他上書修正了自己意見,並表明態度:同意處死汪直。
數年辛苦籌劃,就此全部毀於一旦。
在接到消息之後,毛海峰當即處死了夏正,並且殘忍地肢解了他,這也是他發泄憤怒的唯一方法。
一年之後,汪直被押赴刑場處決,與他一同被殺的,還有他的兒子。
就如同那封讓胡宗憲瞠目結舌的信件一樣,汪直在這最後一刻,麵對他的兒子,再次做出了一個判斷——他一生中最為大膽的判斷。
[923]“殺我一人無礙,隻是苦了兩浙百姓(浙東和浙西),我死之後,此地必大亂十年!”事實證明,這是一句十分靠譜的話。
黑暗的降臨在汪直被抓之後,胡宗憲的情緒落到了最低點,自抗倭以來,他從未如此不知所措,多年的經驗告訴他,汪直的死將成為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無數的倭寇將登上海岸,任意妄為,燒殺搶掠,再也沒有人能夠束縛他們。
而憑借目前的軍力,根本無法阻攔他們的暴行。
最黑暗的時刻就要來到了。
無計可施,胡宗憲急忙去找徐渭,可徐師爺卻比他更激動,剛見麵就操一口紹興話大罵道:“王本固這個死捏子,該殺!該殺!”這裏稍微普及一下紹興話,所謂捏子,大致相當於普通話中的白癡,呆子。
於是胡總督不急了,他靜靜地看著徐渭,等待著他,因為根據以往的經驗,這位仁兄唾沫橫飛之後,總是會有主意的。
可這一次似乎例外了,徐渭罵完後,竟然陷入了沉默,一句話也不說。
胡宗憲終於坐不住了,他發言打破了寂靜:“事已至此,縱罵也無益,眼前局勢危急,該如何應對?”徐渭思慮良久,終於說出了一個回答:“如今招撫不成,唯有一戰了。
但這個答案,是胡宗憲不想聽到,也不能接受的,如果能打,早就打了,何必玩那麽多花樣,等到今天?但現在,他已別無選擇。
其實一直以來,胡宗憲都屈辱中忍耐著,無論汪直也好,徐海也好,海盜也好,漢奸也好,畢竟都是倭寇,並不是胡宗憲的客人,更不是他的朋友,他們帶領日本人燒殺**掠,無惡不作,本不用跟他們客氣,之所以以禮相待,步步為營,隻是因為實力不足而已。
但一忍再忍,一讓再讓,而今卻是青山依舊,血水長流。
實力不濟也罷,力不能支也罷,既然忍無可忍,那就無需再忍了。
胡宗憲終於拍案而起,發泄出心中所有的憤怒:“開戰!不信我中國無人!”一場驚天動地的決戰就此拉開序幕。
[924]胡宗憲開始調兵遣將,儲備糧草,修築工事,他十分清楚,在前方等待著他的,將是長期而艱苦卓絕的持久戰爭,隻有堅持到最後的人,才能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但他做夢也沒有想到,拉開這場戰爭序幕的,將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慘敗。
所謂萬事開頭難,為了搞個開門紅,胡宗憲派出了自己的最強部屬俞大猷,率領最精銳的部隊,進攻一個看似已然唾手可得的目標。
這個目標就是汪直的養子毛海峰,在汪直被捕之後,他殺掉了夏正,卻沒有能夠逃走,在岑港被明軍團團圍住,此時他的手下已逃散大半,隻餘不到千人。
胡宗憲以數倍的兵力和名將出馬,準備一舉掃滅這個走投無路的餘孽。
嘉靖三十七年(1558)春,戰鬥正式開始。
此時的俞大猷已經升任都督僉事,手握軍權,身經百戰,連他也認為,打敗毛海峰易如反掌。
但這個世界之所以豐富多彩,是因為它總能帶給人們驚喜,俞大猷集結大軍進攻,遭到頑強抵抗,被敵方擊退。
所謂勝敗兵家常事,俞大猷並不以為意,但不久後他就發現,事情有點不對勁了。
進攻從春天開始,一直打到了夏天,風景變了,天氣變了,每天的戰報卻從未改變,俞大猷拿出了看家本領,陸戰海戰,長矛火炮,挖坑耍詐,能用的都用了,岑港和毛海峰卻依然紋絲不動,一次又一次打退了明軍的進攻。
毛海峰拚命了,不但是為了求生,更是出於憤怒,在這場高水平的智力遊戲中,他曾無比信任胡宗憲,相信他的許諾,相信事情終究會有一個妥善的解決。
但是當汪直被捕的消息傳來時,他的所有期冀都變成了怒火,他認為自己被欺騙了,在他眼中,胡宗憲和王本固都是朝廷的人,沒有任何區別。
俗話說橫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這人要不怕死,也就沒啥怕的了,俞大俠雖然武功蓋世,也蓋不住這位玩命的哥們,所謂亂拳打死老師傅,一通王八拳下來,橫掃少林的俞大俠也沒了辦法。
仗就這麽打了下去,日日打夜夜打,春天走了,夏天來了,又是一個深秋。
俞大猷急了,胡宗憲也急了,這麽打下去,大夥就得在岑港過年了。
但他們終究沒有和毛海峰共慶新春,說起來這還要歸功於他們的一位共同領導——嘉靖。
上萬人打上千人,打得春去秋來,竟然還沒有個結果,嘉靖氣得腦袋冒煙:你們都是飯桶不成?!他直接下達了命令:浙江總兵俞大猷,作戰不利,限期一月,必取岑港!如到期不取,自總兵以下,全數撤職查辦![925]這回俞大俠麻煩了,他去找胡宗憲,想請領導幫忙解決問題。
然而胡宗憲卻連連擺手,愁眉苦臉地告訴他:打仗我是不行的,這個問題隻有靠老兄你自己了,希望你早日建功,不然兄弟我遲早要跟著你一起下台。
找組織也不行了,俞大猷一跺腳,咬著牙又回了前線,督促軍隊日夜攻打,但毛海峰這次是吃了秤砣鐵了心,發誓頑抗到底,攻了二十多天仍然沒有效果。
眼看日期快到,俞大猷百般無奈,隻得用上了最後一招——開會。
在會上,俞大猷再次鼓勵部下奮勇作戰,而且絲毫不怕丟臉,當眾宣讀了皇帝罵他的那封諭示,然後明白地告訴大家,皇帝發怒了,後果很嚴重,你們還有什麽本事,趕緊使出來,要不然等老子完蛋了,你們一個也跑不掉!都得陪我下去!這話是有來由的,嘉靖的旨意講明如不能按時殲敵,自總兵以下全數革職查問,總兵是俞大猷,下麵還有好幾個級別,分別是副總兵、參將、遊擊將軍。
俞大俠的意思是,這是個集體大黑鍋,我要背,你們也得要背!大家都慌了,為了保住飯碗,紛紛回營積極準備。
就在這時,一個參將找到了俞大猷,自告奮勇地表示願意充當先鋒,剿滅毛海峰。
看著這位毛遂自薦的參將,俞大猷發出了疑問:“你有把握嗎?”參將信心十足地回答道:“必盡全力,以獲全勝!”俞大猷點了點頭,但心裏實在沒譜,自己都打不了的仗,誰能打?不過火燒眉毛之際,也隻能湊合了。
但這位參將領命之後,卻沒有立即行動,反而減少了進攻次數,隻是每天派幾個小兵到敵軍陣前叫陣,除此之外啥也不幹。
俞大猷多次催促,卻依然故我,從不動兵。
期限越來越近,皇帝也等不及了,還沒到一個月,就下令免去俞大猷等人的官職,末了還放了句話——暫不追究,戴罪立功。
免了職還叫不追究?照這意思,如果再打不下來,大家就要手牽手進牢房了,就在俞大俠心急如焚,準備親自抄家夥出去拚命的時候,捷報傳來,岑港終於被攻克了。
一直以來,俞大猷的這位部屬並沒有消極怠工,因為他使用的,是一種極為巧妙的心理戰術,先減緩進攻的節奏,麻痹對方緊繃的神經,同時仔細勘查地形,選擇合適的突破口,待時機成熟,再一舉發動總攻,殲滅敵軍。
就這樣,曆時近半年的岑港之戰落下了帷幕,在此戰中,明軍傷亡近三千餘人,殲敵不到千人,並有部分倭寇成功突圍逃竄,可謂是灰頭土麵,丟盡了臉。
[92]但嘉靖同誌還是很夠意思的,他兌現了承諾,沒有處罰俞大猷等人,並將他們官複原職。
逃過一劫的俞大猷感慨萬千,專程找到他的那位得力部下,由衷地感歎道:“慚愧,慚愧,我不如你啊。”
這話其實不新鮮,因為俞大俠一向是個謙虛的人,然而後世之人幾乎一致認定,他的這句話並非謙虛,而是事實。
偉大的俞大猷終於遇到了一個比他更偉大的將領,因為這位參將的名字,叫做戚繼光。
生下來就是將軍洪武十四年(1381),名將傅友德、藍玉率軍遠征雲南,一路所向披靡,戰況十分順利,不久之後,元朝守將梁王自盡,雲南全境平定。
戰爭結束之後,傅友德依照慣例,向朝廷送交了陣亡軍官名單,以供追認。
而當朱元璋翻閱這份名單時,目光卻停留在了一個名字上——戚祥。
這是個他所熟悉的名字,二十八年前(元至正十三年,1353),當他剛與郭子興決裂,進軍定遠之時,這個人趕來投奔他,並作為他的親兵跟隨他東征西討,立下了很多功勞。
於是他下達了一道影響深遠的命令:“授戚祥之子戚斌為明威將軍,任職登州衛指揮僉事,世襲罔替!”所謂世襲罔替,就是說從今以後,這家人隻要不死絕,能生兒子,這個將軍的位置就是他們戚家的,直到大明公司倒閉為止。
於是自此之後,戚家一直揣著這張長期飯票,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曆代子孫才能實在有限,雖說勤勤懇懇,卻也沒出什麽了不得的人物,直到一百四十八年後的那個深夜。
嘉靖七年(1528)十月初一,江南漕運把總戚景通在不安中等來了兒子的誕生,雖說出生時間是在子時,但等戚老爹忙完婦產科工作時,天已經亮了。
東方破曉,太陽初起,陽光射透雲層,耀眼的光輝映照著世間萬物,戚景通放下了手中的尿布,看著窗外陰霾盡去,光照萬裏的一幕,給自己的兒子取下了名字:“就叫他繼光吧。”
[927]在日本的戰史書籍中,有一個用來形容戰爭結局的詞語,使用頻率極高,那就是玉碎.但這裏的所謂玉碎,並沒有我們所想的那樣豪壯,因為根據日本人的習慣,隻要死在戰場上,無論你是戰死、病死、餓死、還是逃跑時不幸摔死,統統都叫玉碎。
比如當年孫立人在緬甸大敗日軍,活埋上千名日本兵,日本國內的相關標題就是大日本帝國緬甸皇軍英勇玉碎——雖然一點也不英勇。
如果把這個概念套用到戚繼光的身上,那他的外號就應該叫粉碎機,因為根據統計,在那幾年,但凡遇上他的日本倭寇,玉碎率一般都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自嘉靖三十八年(1559)至嘉靖四十五年(15),戚繼光曆十三戰,每戰橫掃敵軍,幾近全殲,最大傷亡僅六十九人,敵我傷亡平均比例為30:1,空前絕後,彪炳史冊。
戚繼光,這個名字將成為倭寇們最可怕的噩夢。
自古以來,爵位可以世襲,但天才是不世出的,作為天才的父親,戚景通實在是個能力很一般的人,但他也有著兩個不可多得的優點:老實、肯幹。
所以雖然他沒有什麽特殊的才能,官運卻也不錯,從登州指揮僉事升任大寧都指揮使,最後還榮調進京,擔任神機營副將,成為明軍中的高級將領。
一般說來,老爹是高幹,家裏自然差不了,然而戚繼光卻是個例外,從小他的生活條件就很一般,這都要歸功於他的父親。
戚景通是個老實人,而且為人正直,從不搞灰色收入,曾幾次主動上交工作對象送來的紅包,屢次獲得上級表揚,幾十年如一日,隻靠工資過日子,而在明代,這種行為的唯一結果就是清貧。
但戚景通並不以為意,相反,他還反複教導兒子要學習自己的好榜樣,要為官清廉,建功立業。
事實證明,戚繼光成功地達到了父親的要求——僅限於第二點。
和眾多讀書人一樣,戚繼光自幼苦讀私塾,由於他家境一般,且衣著樸素,許多富家子弟都瞧不起他。
然而在他讀到十歲的時候,突然有一天,教書先生走進學堂,沒有講課,卻鄭重其事地告訴所有同學,從今以後,和戚繼光同學玩耍的時候要千萬當心,不要有危險動作,如果有個三長兩短,是會有大麻煩的,因為戚同學已經是四品將軍了。
戚繼光出生的時候,戚景通已經五十多歲了,到了嘉靖十七年(1538),他估摸著自己年紀大了,就退休回了家,按照朝廷規定和個人意願,他的職位將由十歲的戚繼光繼承,雖說手續還沒有辦,但戚繼光已經是名義上的將軍了。
[928]一般人讀幾十年書,考中個進士,最多也就混個六七品官,還要苦巴巴熬資曆,戚繼光同學年僅十歲,已然官居四品。
所謂的高幹子弟就是這樣煉成的。
但這對於戚繼光來說,卻並不是一件好事,很快,一個難題就將擺在他的麵前。
因為根據朝廷規定,象戚繼光這樣的中高級別幹部,出門必須要坐馬車,可是戚繼光家條件有限,買不起車,坐11路車又太丟麵子,無奈之下,隻好改成家裏蹲了。
於是十歲的戚將軍被迫輟學,呆在家裏苦讀。
此時,一位老師聽說了這件事,便主動表示願意上門教戚繼光讀書。
戚繼光自然十分高興,卻又擔心收費問題,那年頭,請個家庭教師比買輛車也便宜不了多少。
但是過了很久,這位老師卻從沒有提過錢的事情,每天自費來往,教完走人,連飯都不吃。
戚繼光十分納悶,也感到非常愧疚,一天,他花了點錢,準備了非常豐盛的飯菜,想請老師吃頓飯。
然而他想不到的是,老師看見滿桌飯菜,竟然勃然大怒,不但不吃,還大聲訓斥道:“你家境清貧,卻如此奢費,難道我到你這裏是為了吃飯嗎?”戚繼光一語不發,立刻撤走了飯菜,老師的麵孔才好看了些,他語重心長地對戚繼光說道:“你雖是世襲將軍,卻如此勤奮好學,實在難得,我上門教你,隻願你日後堅持不懈,早日成才,報效國家,便已不負我所望了。”
麵對這位無私的導師,戚繼光無言以對,隻能眼含淚水,鄭重地向老師行禮。
日子依然繼續著,家境依然清貧,老師依然來訪,依然分文不收,而戚繼光也依然苦讀不輟,但改變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
清苦卻堅持操守,嚴謹而不計得失,從父親和老師那裏,戚繼光確立了他一生的處事準則——以天下為己任,豈計個人榮辱!於是,在不久後的一個夜晚,秉燭苦讀之時,少年戚繼光揮筆寫下了一首千古名作,以及他一生的理想:小築暫高枕,憂時舊有盟。
呼樽來揖客,揮麈坐談兵。
雲護牙簽滿,星含寶劍橫。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在此後的四十年中,他一直虔誠地堅持著這個偉大的信念。
[929]基本功是很重要的嘉靖二十三年(1544),十七歲的戚繼光準備出發了,他要去北京繼承父親的職位,雖說名義上已經接班,但無論如何,程序還是要走一遍的。
辦完手續之後,戚繼光正式趕赴山東,辦理交接,就任登州衛指揮僉事,當時他剛滿十八歲。
但等他到地方一看,才由衷地感歎,政府實在是太信任自己了,信任得過了頭。
登州是山東沿海重鎮,光駐軍就有數千人,加上兼管的軍屯民政,加起來大致有上萬人,而且這幫人長期不打仗,都混成了兵油子,每天隻是混吃等死,還喜歡搞腐敗。
熱血青年戚繼光對此十分不滿,他大張旗鼓地進行了改革,嚴肅考勤製度,整頓軍紀,可謂是雷聲陣陣。
遺憾的是,偏偏就不下雨,口號喊得震天響,卻無人理會,畢竟大家心裏都有數:你爺爺在的時候就這個樣,你小子胡子都沒長起來,就想跟前輩過招?這是戚繼光學到的第一課,他終於明白,在這個世界上,像他父親和老師那樣的人永遠隻是少數派,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他還必須學會妥協。
對於這一點,他比他未來的盟友張居正醒悟得更早。
事情辦不下去,戚繼光卻並不氣餒,因為他已經找到了一個更有意義的目標。
每天早上,他開始跑步鍛煉身體,操練武藝,進行高強度體能訓練,還懸梁刺股,用功苦讀。
戚繼光正在備考,他準備參加武舉考試。
雖說已經是四品武官,但戚繼光仍然打算去考試,這倒不是他吃飽飯沒事幹,跟自己過不去,而是因為在明代,考試成績實在太過重要,管你是皇親國戚、高幹子弟,如果不是進士出身,總會被人當作偽劣產品。
此外參加這一考試還可以鍛煉體質,促進新陳代謝,順便學點武藝,加強基本功,實在是有益身心。
事實證明,戚繼光的這一選擇十分英明,在十年之後的那片高地,他付出的努力,將得到最大的回報。
嘉靖二十八年(1549)戚繼光參加武舉鄉試,一舉中第,成為了武舉人第二年,戚繼光打點行裝,前往北京參加會試,一般說來結果無非兩種,考中或考不中,可是戚繼光同學偏偏遇上了第三種雖然許多史籍對戚繼光參加會試的成績沒有提及,但據某些材料顯示,他的考試成績可能十分不理想,如果就此考下去,估計也隻能是打包走人,改日再見。
[930]考試即將接近尾聲,就在戚繼光準備卷鋪蓋的時候,兵部侍郎楊守謙突然跑來,告訴大家:不管考得好還是考得差,統統都不要考了,同學們馬上集合,抄起家夥跟我上吧。
俺答來了,“庚戌之變”爆發了。
這自然是件麻煩事,但對戚繼光而言,卻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正是在這次事變中,他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他寫的《備俺答策》也廣泛流傳,獲得了上級領導的高度評價。
戚繼光的命運就此被徹底改變,“庚戍之變”後,朝廷為了加強邊境的防務,決定調集山東、山西等地部分軍隊輪流守邊界,之前出盡風頭的戚繼光自然難逃法眼,光榮中標。
這是一個旁人避之不及的苦差,然而戚繼光高興地去了,他將在那裏開始自己傳奇的一生。
在行進的路上,麵對著險峻去路和茫茫前方,戚繼光再次堅定了他的理想:歧路驅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這將是他一生的選擇。
然而這個選擇的開頭並不順利,戚將軍在邊境的日子過得實在不爽,因為他被分配駐守的地方是薊門。
原先在山東的時候,雖說手下都是一幫兵油子,好歹自己還是個四品指揮,說話算數。
而薊門為明朝四大防區之一(宣、大、薊、遼),高級軍官一抓一大把,什麽都輪不到戚繼光,他在這裏隻能幹幹巡哨之類的活,很少有實踐操作、指揮軍隊的機會。
於是,度過了看似平淡無奇的三年之後,他又回到了山東,在很多人看來,這位曾被兵部領導寄予厚望的年輕人毫無成就,隻是白白混了三年。
但事實並非如此。
岑港之戰後,俞大猷對戚繼光的戰術十分欽佩,曾好奇地問過他一個問題:你的戰法由何處學來,源於何時?戚繼光回答,是當年在薊門巡邊時所學。
俞大猷十分吃驚,一個巡邊的小官,又沒有打過大仗,何以如此精通兵法?戚繼光十分自豪地答複了他的疑問——自學成才。
他告訴俞大猷,在薊門的那三年中,無論在什麽地方,幹什麽差事,他總是帶著一本書,反複翻閱,日夜苦讀,而他所領悟的軍法之秘訣大都來自此書。
遺憾的是,這本書並不是俞大猷最喜歡的《易經》,它的名字叫孫子兵法。
明朝的那些事兒跳至
這是一封寫給朝廷的奏疏,文中反複為汪直說話,並表示應以和為貴,不能動武,作者是胡宗憲。
看完了這封文書,毛海峰徹底放心了,他躺到了**,靜悄悄地平複著自己那緊張到極點的情緒。
當然他並不知道,就在他翻閱文書的時候,有雙眼睛一直在注視著他,這就是應該早已睡著的胡宗憲大人,事實上,他比毛海峰還要緊張——如果兄弟你翻不到,我就白忙活了。
第二天一早,吃了定心丸的毛海峰高興地去向胡宗憲告別,胡宗憲並沒有留他,因為他們之間已經不必再談些什麽了。
你不知道我為什麽會如此興奮。
毛海峰略帶得意地離開了這裏。
其實我全都知道。
胡宗憲似乎更有得意的理由。
汪直終於相信了胡宗憲,因為他相信自己養子的親眼所見,於是在猶豫片刻之後,他提出了最後的條件:“派一個人過來做人質,我就上岸歸順。”
作為胡宗憲的親信,夏正承擔了這個重任,他孤身前往敵船,以換取汪直的信任,遺憾的是,這位仁兄再也沒能回去,因為一個愚蠢的錯誤。
嘉靖三十六年(1557)十一月,在打了幾年交道之後,胡宗憲和汪直這兩位老對手終於見麵並坐在了一起,正如胡宗憲所承諾的那樣,他對待汪直十分客氣,且從不限製他的自由,這倒不是因為胡大人堅持泱泱大國,誠信為本,隻不過是麵對強者時的必然準則。
曆史告訴我們,所謂道德與公理,隻有在實力相等的情況下才能拿出來討論,所以徐海死了,而汪直還活著。
對於這一點,汪直本人有著十分清醒地認識,所以他放心大膽地參觀旅遊,等待著朝廷開出的價碼。
但他萬萬沒有想到,事情竟然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變化。
到目前為止,參與這場智力遊戲的人都是一等一的高手,徐海、汪直、徐渭、胡宗憲,個個都不是等閑之輩。
他們懂得規則,也願賭服輸。
可惜這個世界上總是不缺蠢人的。
吃飽喝足玩夠之後,汪直覺得悶了,這時胡宗憲對他說,你去杭州轉轉吧。
這是一個讓他後悔了一輩子的建議。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曆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922]汪直高高興興地去了杭州,胡宗憲與徐渭商議多年,費盡心機的除倭大計將就此被徹底葬送,而這一切,隻是因為一個白癡的橫空出世。
這個白癡的名字,叫做王本固。
王本固先生的職位是浙江巡按禦史,幾年之前,這原本是胡宗憲的工作,但要和他的前任比起來,這位繼任者的智慧水平足可以牢牢地定格在低能的標準線上。
我們之前說過,巡按禦史隻是七品,但是權力很大,可以負責監督巡撫和總督,並有權上奏,而這位王本固先生人如其名,本就是個固執的人,不見抗倭有何成就,但見口水飛濺橫流。
胡宗憲對這個人十分頭疼,但又不好得罪他,一直以來都是消極應對,這次汪直去杭州,胡宗憲怕這個二百五惹事,提前打了招呼,讓他妥善接待,安排住處當汪直到達杭州的時候,王本固履行了他的諾言,為這位遠道而來的客人準備了一個居所——牢房。
王本固先生的邏輯很簡單,汪直是倭寇,那就應該抓起來,況且這麽多年,自己什麽貢獻都沒做,現在這麽一條大魚送上門來,不拿去邀功還要等什麽?胡宗憲氣壞了,他立刻派人找到王本固,要他放人,然而王禦史打仗抗倭都是白癡水平,告狀卻是專家,他當即向朝廷上書,說自己做得沒錯,與此同時,他還極其無恥地進行了猜測——胡宗憲如此袒護汪直,是否違犯紀律,受了賄賂?胡宗憲反複上書,希望朝廷考慮實際情況,不要殺掉汪直,讓他為朝廷效力,約束倭寇(係番夷心)。
然而朝廷中的無數“正義凜然”之士立即慷慨陳詞,說胡宗憲竟敢公開放縱罪犯,其中必有內情等等,一時之間,大有把胡宗憲關入監獄之勢。
為了不致跟汪直作鄰居,胡宗憲向現實妥協了,他上書修正了自己意見,並表明態度:同意處死汪直。
數年辛苦籌劃,就此全部毀於一旦。
在接到消息之後,毛海峰當即處死了夏正,並且殘忍地肢解了他,這也是他發泄憤怒的唯一方法。
一年之後,汪直被押赴刑場處決,與他一同被殺的,還有他的兒子。
就如同那封讓胡宗憲瞠目結舌的信件一樣,汪直在這最後一刻,麵對他的兒子,再次做出了一個判斷——他一生中最為大膽的判斷。
[923]“殺我一人無礙,隻是苦了兩浙百姓(浙東和浙西),我死之後,此地必大亂十年!”事實證明,這是一句十分靠譜的話。
黑暗的降臨在汪直被抓之後,胡宗憲的情緒落到了最低點,自抗倭以來,他從未如此不知所措,多年的經驗告訴他,汪直的死將成為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無數的倭寇將登上海岸,任意妄為,燒殺搶掠,再也沒有人能夠束縛他們。
而憑借目前的軍力,根本無法阻攔他們的暴行。
最黑暗的時刻就要來到了。
無計可施,胡宗憲急忙去找徐渭,可徐師爺卻比他更激動,剛見麵就操一口紹興話大罵道:“王本固這個死捏子,該殺!該殺!”這裏稍微普及一下紹興話,所謂捏子,大致相當於普通話中的白癡,呆子。
於是胡總督不急了,他靜靜地看著徐渭,等待著他,因為根據以往的經驗,這位仁兄唾沫橫飛之後,總是會有主意的。
可這一次似乎例外了,徐渭罵完後,竟然陷入了沉默,一句話也不說。
胡宗憲終於坐不住了,他發言打破了寂靜:“事已至此,縱罵也無益,眼前局勢危急,該如何應對?”徐渭思慮良久,終於說出了一個回答:“如今招撫不成,唯有一戰了。
但這個答案,是胡宗憲不想聽到,也不能接受的,如果能打,早就打了,何必玩那麽多花樣,等到今天?但現在,他已別無選擇。
其實一直以來,胡宗憲都屈辱中忍耐著,無論汪直也好,徐海也好,海盜也好,漢奸也好,畢竟都是倭寇,並不是胡宗憲的客人,更不是他的朋友,他們帶領日本人燒殺**掠,無惡不作,本不用跟他們客氣,之所以以禮相待,步步為營,隻是因為實力不足而已。
但一忍再忍,一讓再讓,而今卻是青山依舊,血水長流。
實力不濟也罷,力不能支也罷,既然忍無可忍,那就無需再忍了。
胡宗憲終於拍案而起,發泄出心中所有的憤怒:“開戰!不信我中國無人!”一場驚天動地的決戰就此拉開序幕。
[924]胡宗憲開始調兵遣將,儲備糧草,修築工事,他十分清楚,在前方等待著他的,將是長期而艱苦卓絕的持久戰爭,隻有堅持到最後的人,才能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但他做夢也沒有想到,拉開這場戰爭序幕的,將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慘敗。
所謂萬事開頭難,為了搞個開門紅,胡宗憲派出了自己的最強部屬俞大猷,率領最精銳的部隊,進攻一個看似已然唾手可得的目標。
這個目標就是汪直的養子毛海峰,在汪直被捕之後,他殺掉了夏正,卻沒有能夠逃走,在岑港被明軍團團圍住,此時他的手下已逃散大半,隻餘不到千人。
胡宗憲以數倍的兵力和名將出馬,準備一舉掃滅這個走投無路的餘孽。
嘉靖三十七年(1558)春,戰鬥正式開始。
此時的俞大猷已經升任都督僉事,手握軍權,身經百戰,連他也認為,打敗毛海峰易如反掌。
但這個世界之所以豐富多彩,是因為它總能帶給人們驚喜,俞大猷集結大軍進攻,遭到頑強抵抗,被敵方擊退。
所謂勝敗兵家常事,俞大猷並不以為意,但不久後他就發現,事情有點不對勁了。
進攻從春天開始,一直打到了夏天,風景變了,天氣變了,每天的戰報卻從未改變,俞大猷拿出了看家本領,陸戰海戰,長矛火炮,挖坑耍詐,能用的都用了,岑港和毛海峰卻依然紋絲不動,一次又一次打退了明軍的進攻。
毛海峰拚命了,不但是為了求生,更是出於憤怒,在這場高水平的智力遊戲中,他曾無比信任胡宗憲,相信他的許諾,相信事情終究會有一個妥善的解決。
但是當汪直被捕的消息傳來時,他的所有期冀都變成了怒火,他認為自己被欺騙了,在他眼中,胡宗憲和王本固都是朝廷的人,沒有任何區別。
俗話說橫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這人要不怕死,也就沒啥怕的了,俞大俠雖然武功蓋世,也蓋不住這位玩命的哥們,所謂亂拳打死老師傅,一通王八拳下來,橫掃少林的俞大俠也沒了辦法。
仗就這麽打了下去,日日打夜夜打,春天走了,夏天來了,又是一個深秋。
俞大猷急了,胡宗憲也急了,這麽打下去,大夥就得在岑港過年了。
但他們終究沒有和毛海峰共慶新春,說起來這還要歸功於他們的一位共同領導——嘉靖。
上萬人打上千人,打得春去秋來,竟然還沒有個結果,嘉靖氣得腦袋冒煙:你們都是飯桶不成?!他直接下達了命令:浙江總兵俞大猷,作戰不利,限期一月,必取岑港!如到期不取,自總兵以下,全數撤職查辦![925]這回俞大俠麻煩了,他去找胡宗憲,想請領導幫忙解決問題。
然而胡宗憲卻連連擺手,愁眉苦臉地告訴他:打仗我是不行的,這個問題隻有靠老兄你自己了,希望你早日建功,不然兄弟我遲早要跟著你一起下台。
找組織也不行了,俞大猷一跺腳,咬著牙又回了前線,督促軍隊日夜攻打,但毛海峰這次是吃了秤砣鐵了心,發誓頑抗到底,攻了二十多天仍然沒有效果。
眼看日期快到,俞大猷百般無奈,隻得用上了最後一招——開會。
在會上,俞大猷再次鼓勵部下奮勇作戰,而且絲毫不怕丟臉,當眾宣讀了皇帝罵他的那封諭示,然後明白地告訴大家,皇帝發怒了,後果很嚴重,你們還有什麽本事,趕緊使出來,要不然等老子完蛋了,你們一個也跑不掉!都得陪我下去!這話是有來由的,嘉靖的旨意講明如不能按時殲敵,自總兵以下全數革職查問,總兵是俞大猷,下麵還有好幾個級別,分別是副總兵、參將、遊擊將軍。
俞大俠的意思是,這是個集體大黑鍋,我要背,你們也得要背!大家都慌了,為了保住飯碗,紛紛回營積極準備。
就在這時,一個參將找到了俞大猷,自告奮勇地表示願意充當先鋒,剿滅毛海峰。
看著這位毛遂自薦的參將,俞大猷發出了疑問:“你有把握嗎?”參將信心十足地回答道:“必盡全力,以獲全勝!”俞大猷點了點頭,但心裏實在沒譜,自己都打不了的仗,誰能打?不過火燒眉毛之際,也隻能湊合了。
但這位參將領命之後,卻沒有立即行動,反而減少了進攻次數,隻是每天派幾個小兵到敵軍陣前叫陣,除此之外啥也不幹。
俞大猷多次催促,卻依然故我,從不動兵。
期限越來越近,皇帝也等不及了,還沒到一個月,就下令免去俞大猷等人的官職,末了還放了句話——暫不追究,戴罪立功。
免了職還叫不追究?照這意思,如果再打不下來,大家就要手牽手進牢房了,就在俞大俠心急如焚,準備親自抄家夥出去拚命的時候,捷報傳來,岑港終於被攻克了。
一直以來,俞大猷的這位部屬並沒有消極怠工,因為他使用的,是一種極為巧妙的心理戰術,先減緩進攻的節奏,麻痹對方緊繃的神經,同時仔細勘查地形,選擇合適的突破口,待時機成熟,再一舉發動總攻,殲滅敵軍。
就這樣,曆時近半年的岑港之戰落下了帷幕,在此戰中,明軍傷亡近三千餘人,殲敵不到千人,並有部分倭寇成功突圍逃竄,可謂是灰頭土麵,丟盡了臉。
[92]但嘉靖同誌還是很夠意思的,他兌現了承諾,沒有處罰俞大猷等人,並將他們官複原職。
逃過一劫的俞大猷感慨萬千,專程找到他的那位得力部下,由衷地感歎道:“慚愧,慚愧,我不如你啊。”
這話其實不新鮮,因為俞大俠一向是個謙虛的人,然而後世之人幾乎一致認定,他的這句話並非謙虛,而是事實。
偉大的俞大猷終於遇到了一個比他更偉大的將領,因為這位參將的名字,叫做戚繼光。
生下來就是將軍洪武十四年(1381),名將傅友德、藍玉率軍遠征雲南,一路所向披靡,戰況十分順利,不久之後,元朝守將梁王自盡,雲南全境平定。
戰爭結束之後,傅友德依照慣例,向朝廷送交了陣亡軍官名單,以供追認。
而當朱元璋翻閱這份名單時,目光卻停留在了一個名字上——戚祥。
這是個他所熟悉的名字,二十八年前(元至正十三年,1353),當他剛與郭子興決裂,進軍定遠之時,這個人趕來投奔他,並作為他的親兵跟隨他東征西討,立下了很多功勞。
於是他下達了一道影響深遠的命令:“授戚祥之子戚斌為明威將軍,任職登州衛指揮僉事,世襲罔替!”所謂世襲罔替,就是說從今以後,這家人隻要不死絕,能生兒子,這個將軍的位置就是他們戚家的,直到大明公司倒閉為止。
於是自此之後,戚家一直揣著這張長期飯票,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曆代子孫才能實在有限,雖說勤勤懇懇,卻也沒出什麽了不得的人物,直到一百四十八年後的那個深夜。
嘉靖七年(1528)十月初一,江南漕運把總戚景通在不安中等來了兒子的誕生,雖說出生時間是在子時,但等戚老爹忙完婦產科工作時,天已經亮了。
東方破曉,太陽初起,陽光射透雲層,耀眼的光輝映照著世間萬物,戚景通放下了手中的尿布,看著窗外陰霾盡去,光照萬裏的一幕,給自己的兒子取下了名字:“就叫他繼光吧。”
[927]在日本的戰史書籍中,有一個用來形容戰爭結局的詞語,使用頻率極高,那就是玉碎.但這裏的所謂玉碎,並沒有我們所想的那樣豪壯,因為根據日本人的習慣,隻要死在戰場上,無論你是戰死、病死、餓死、還是逃跑時不幸摔死,統統都叫玉碎。
比如當年孫立人在緬甸大敗日軍,活埋上千名日本兵,日本國內的相關標題就是大日本帝國緬甸皇軍英勇玉碎——雖然一點也不英勇。
如果把這個概念套用到戚繼光的身上,那他的外號就應該叫粉碎機,因為根據統計,在那幾年,但凡遇上他的日本倭寇,玉碎率一般都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自嘉靖三十八年(1559)至嘉靖四十五年(15),戚繼光曆十三戰,每戰橫掃敵軍,幾近全殲,最大傷亡僅六十九人,敵我傷亡平均比例為30:1,空前絕後,彪炳史冊。
戚繼光,這個名字將成為倭寇們最可怕的噩夢。
自古以來,爵位可以世襲,但天才是不世出的,作為天才的父親,戚景通實在是個能力很一般的人,但他也有著兩個不可多得的優點:老實、肯幹。
所以雖然他沒有什麽特殊的才能,官運卻也不錯,從登州指揮僉事升任大寧都指揮使,最後還榮調進京,擔任神機營副將,成為明軍中的高級將領。
一般說來,老爹是高幹,家裏自然差不了,然而戚繼光卻是個例外,從小他的生活條件就很一般,這都要歸功於他的父親。
戚景通是個老實人,而且為人正直,從不搞灰色收入,曾幾次主動上交工作對象送來的紅包,屢次獲得上級表揚,幾十年如一日,隻靠工資過日子,而在明代,這種行為的唯一結果就是清貧。
但戚景通並不以為意,相反,他還反複教導兒子要學習自己的好榜樣,要為官清廉,建功立業。
事實證明,戚繼光成功地達到了父親的要求——僅限於第二點。
和眾多讀書人一樣,戚繼光自幼苦讀私塾,由於他家境一般,且衣著樸素,許多富家子弟都瞧不起他。
然而在他讀到十歲的時候,突然有一天,教書先生走進學堂,沒有講課,卻鄭重其事地告訴所有同學,從今以後,和戚繼光同學玩耍的時候要千萬當心,不要有危險動作,如果有個三長兩短,是會有大麻煩的,因為戚同學已經是四品將軍了。
戚繼光出生的時候,戚景通已經五十多歲了,到了嘉靖十七年(1538),他估摸著自己年紀大了,就退休回了家,按照朝廷規定和個人意願,他的職位將由十歲的戚繼光繼承,雖說手續還沒有辦,但戚繼光已經是名義上的將軍了。
[928]一般人讀幾十年書,考中個進士,最多也就混個六七品官,還要苦巴巴熬資曆,戚繼光同學年僅十歲,已然官居四品。
所謂的高幹子弟就是這樣煉成的。
但這對於戚繼光來說,卻並不是一件好事,很快,一個難題就將擺在他的麵前。
因為根據朝廷規定,象戚繼光這樣的中高級別幹部,出門必須要坐馬車,可是戚繼光家條件有限,買不起車,坐11路車又太丟麵子,無奈之下,隻好改成家裏蹲了。
於是十歲的戚將軍被迫輟學,呆在家裏苦讀。
此時,一位老師聽說了這件事,便主動表示願意上門教戚繼光讀書。
戚繼光自然十分高興,卻又擔心收費問題,那年頭,請個家庭教師比買輛車也便宜不了多少。
但是過了很久,這位老師卻從沒有提過錢的事情,每天自費來往,教完走人,連飯都不吃。
戚繼光十分納悶,也感到非常愧疚,一天,他花了點錢,準備了非常豐盛的飯菜,想請老師吃頓飯。
然而他想不到的是,老師看見滿桌飯菜,竟然勃然大怒,不但不吃,還大聲訓斥道:“你家境清貧,卻如此奢費,難道我到你這裏是為了吃飯嗎?”戚繼光一語不發,立刻撤走了飯菜,老師的麵孔才好看了些,他語重心長地對戚繼光說道:“你雖是世襲將軍,卻如此勤奮好學,實在難得,我上門教你,隻願你日後堅持不懈,早日成才,報效國家,便已不負我所望了。”
麵對這位無私的導師,戚繼光無言以對,隻能眼含淚水,鄭重地向老師行禮。
日子依然繼續著,家境依然清貧,老師依然來訪,依然分文不收,而戚繼光也依然苦讀不輟,但改變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
清苦卻堅持操守,嚴謹而不計得失,從父親和老師那裏,戚繼光確立了他一生的處事準則——以天下為己任,豈計個人榮辱!於是,在不久後的一個夜晚,秉燭苦讀之時,少年戚繼光揮筆寫下了一首千古名作,以及他一生的理想:小築暫高枕,憂時舊有盟。
呼樽來揖客,揮麈坐談兵。
雲護牙簽滿,星含寶劍橫。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在此後的四十年中,他一直虔誠地堅持著這個偉大的信念。
[929]基本功是很重要的嘉靖二十三年(1544),十七歲的戚繼光準備出發了,他要去北京繼承父親的職位,雖說名義上已經接班,但無論如何,程序還是要走一遍的。
辦完手續之後,戚繼光正式趕赴山東,辦理交接,就任登州衛指揮僉事,當時他剛滿十八歲。
但等他到地方一看,才由衷地感歎,政府實在是太信任自己了,信任得過了頭。
登州是山東沿海重鎮,光駐軍就有數千人,加上兼管的軍屯民政,加起來大致有上萬人,而且這幫人長期不打仗,都混成了兵油子,每天隻是混吃等死,還喜歡搞腐敗。
熱血青年戚繼光對此十分不滿,他大張旗鼓地進行了改革,嚴肅考勤製度,整頓軍紀,可謂是雷聲陣陣。
遺憾的是,偏偏就不下雨,口號喊得震天響,卻無人理會,畢竟大家心裏都有數:你爺爺在的時候就這個樣,你小子胡子都沒長起來,就想跟前輩過招?這是戚繼光學到的第一課,他終於明白,在這個世界上,像他父親和老師那樣的人永遠隻是少數派,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他還必須學會妥協。
對於這一點,他比他未來的盟友張居正醒悟得更早。
事情辦不下去,戚繼光卻並不氣餒,因為他已經找到了一個更有意義的目標。
每天早上,他開始跑步鍛煉身體,操練武藝,進行高強度體能訓練,還懸梁刺股,用功苦讀。
戚繼光正在備考,他準備參加武舉考試。
雖說已經是四品武官,但戚繼光仍然打算去考試,這倒不是他吃飽飯沒事幹,跟自己過不去,而是因為在明代,考試成績實在太過重要,管你是皇親國戚、高幹子弟,如果不是進士出身,總會被人當作偽劣產品。
此外參加這一考試還可以鍛煉體質,促進新陳代謝,順便學點武藝,加強基本功,實在是有益身心。
事實證明,戚繼光的這一選擇十分英明,在十年之後的那片高地,他付出的努力,將得到最大的回報。
嘉靖二十八年(1549)戚繼光參加武舉鄉試,一舉中第,成為了武舉人第二年,戚繼光打點行裝,前往北京參加會試,一般說來結果無非兩種,考中或考不中,可是戚繼光同學偏偏遇上了第三種雖然許多史籍對戚繼光參加會試的成績沒有提及,但據某些材料顯示,他的考試成績可能十分不理想,如果就此考下去,估計也隻能是打包走人,改日再見。
[930]考試即將接近尾聲,就在戚繼光準備卷鋪蓋的時候,兵部侍郎楊守謙突然跑來,告訴大家:不管考得好還是考得差,統統都不要考了,同學們馬上集合,抄起家夥跟我上吧。
俺答來了,“庚戌之變”爆發了。
這自然是件麻煩事,但對戚繼光而言,卻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正是在這次事變中,他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他寫的《備俺答策》也廣泛流傳,獲得了上級領導的高度評價。
戚繼光的命運就此被徹底改變,“庚戍之變”後,朝廷為了加強邊境的防務,決定調集山東、山西等地部分軍隊輪流守邊界,之前出盡風頭的戚繼光自然難逃法眼,光榮中標。
這是一個旁人避之不及的苦差,然而戚繼光高興地去了,他將在那裏開始自己傳奇的一生。
在行進的路上,麵對著險峻去路和茫茫前方,戚繼光再次堅定了他的理想:歧路驅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這將是他一生的選擇。
然而這個選擇的開頭並不順利,戚將軍在邊境的日子過得實在不爽,因為他被分配駐守的地方是薊門。
原先在山東的時候,雖說手下都是一幫兵油子,好歹自己還是個四品指揮,說話算數。
而薊門為明朝四大防區之一(宣、大、薊、遼),高級軍官一抓一大把,什麽都輪不到戚繼光,他在這裏隻能幹幹巡哨之類的活,很少有實踐操作、指揮軍隊的機會。
於是,度過了看似平淡無奇的三年之後,他又回到了山東,在很多人看來,這位曾被兵部領導寄予厚望的年輕人毫無成就,隻是白白混了三年。
但事實並非如此。
岑港之戰後,俞大猷對戚繼光的戰術十分欽佩,曾好奇地問過他一個問題:你的戰法由何處學來,源於何時?戚繼光回答,是當年在薊門巡邊時所學。
俞大猷十分吃驚,一個巡邊的小官,又沒有打過大仗,何以如此精通兵法?戚繼光十分自豪地答複了他的疑問——自學成才。
他告訴俞大猷,在薊門的那三年中,無論在什麽地方,幹什麽差事,他總是帶著一本書,反複翻閱,日夜苦讀,而他所領悟的軍法之秘訣大都來自此書。
遺憾的是,這本書並不是俞大猷最喜歡的《易經》,它的名字叫孫子兵法。
明朝的那些事兒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