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16791681想法是好的,可惜做不了。
特別是曹文詔,由於他率領的關寧鐵騎,每人都有兩匹馬,騎累一匹就換一匹,機動性極強,民軍往哪跑,他就等在哪。
跑來跑去,沒能跑出去。
經過兩個月的僵持,雙方終於在鎮原附近的西濠決戰,史稱西濠之戰。
整個戰役的過程,大致相當於一堂生動的騎兵訓練課。
剛開打,還沒緩過勁,曹文詔就率軍衝入了敵軍,亂砍亂殺,大砍大殺,基本上是怎麽砍怎麽有。
砍完了,退回來,歇會,歇完了,再衝進去,接著砍。
所謂如入無人之境,大致就是這個狀態。
民軍的陣腳大亂,與此同時,洪承疇派出了他的主力洪兵,連同賀虎臣的寧夏兵,王承恩的甘肅兵,發動總攻,敵軍就此徹底崩潰。
此戰,民軍損失近萬人,首領杜三、楊老柴被生擒(曹文詔抓的)。
殘餘部隊全部逃散。
通常狀態下,都打殘了,也就拉倒了。
洪承疇不肯拉倒,打殘是不夠的,打死是必須的。
神一魁的四個頭領,抓了兩個,還剩兩個——紅軍友、李都司。
這個艱巨的任務,由曹文詔接手,他率領自己的兩千騎兵,開始了追擊。
接下來,是曹文詔的表演時間。
麵對曹文詔的追擊,幾萬軍隊幾乎無法抵抗,連戰連敗,死傷近萬,主要原因,還是曹文詔太猛。
曹總兵是見過大世麵的,最猛的八旗軍他都沒怕過,打半業餘的民軍,自然沒問題。
每次進攻,他都帶頭衝鋒,打得民軍頭目膽戰心驚,時人有雲:“軍中有一曹,西賊聞之心膽搖”。
這種說法是客觀的,卻是不全麵的,因為曹總兵不但玩硬的,還玩陰的。
在追擊的路上,曹文詔的手下報告,他們抓住了一個叫李宮用的敵軍將領,按日常慣例,處理方法都是拉出去砍了,但曹文詔想了想,對手下說,放了這個人。
此後的事情,用史書上的話說,“文詔乃縱反間,紿其黨,殺紅軍友。”
這句話的意思是,曹文詔放走了這個人,並利用他使了個反間計,忽悠了他的同黨,殺掉了四大首領中的紅軍友。
其實我也很想告訴你,這個反間計到底怎麽使的,隻是我查了很多史料,也沒查個明白,有一點是肯定的,對民軍而言,曹文詔,是最為恐懼的敵人。
人恐懼了,就會逃跑,逃無可逃,就不逃了。
神一魁剩下的,隻有李都司了。
他很恐懼,所以他逃跑,但殘酷的事實告訴他,繼續跑,是沒有前途的。
所以他決定,不跑了,回頭,決戰曹文詔!等等,再想想想明白了,不跑了,回頭,伏擊曹文詔!沒辦法,對付這樣的猛人,還是伏擊比較靠譜。
他們伏擊的地點,叫做南原。
為保證圈套成功,他們圍住了附近的一群明軍,吸引曹文詔前來救援。
曹文詔來了,但在這裏,他看到了敵軍上千名騎兵,二話不說就追。
追到了南原,穿進了圈套,伏兵四起。
應該說,伏兵還是有點作用的,受到突然襲擊,曹文詔的部隊被打亂,曹文詔被衝散。
李都司估計是讀過史書的,至少看過淝水之戰,他當即派人在軍中大喊:曹文詔已死!很快,就喊成了口號,鑒於曹文詔不知被衝到哪去了,所以這個謠言很有點用,明軍開始動搖。
然後,曹文詔就開始辟謠了,不用話筒,用長矛。
精彩表演開始,按史書上的說法,是“持矛左右突,匹馬縈萬眾中。
諸軍望見”。
拿著長矛,左衝右突,單槍匹馬在萬軍之中,如入無人之境,然後,大家都看見了他。
遇上這麽個人,謠言是不管用了,伏擊也別扯了,所以最後的結果,隻能是“大敗,僵屍蔽野”。
數過來,這應該是第二次大敗了。
但對於洪承疇和曹文詔而言,還沒完。
殘餘部隊的殘餘繼續逃跑,曹文詔繼續追擊,然後是大敗、複大敗,又複大敗。
一路敗到平涼,李都司終於不用敗了,洪承疇殺掉了他。
神一魁的四大頭領,最終無人幸免。
但到這份上,曹總兵還沒消停,他繼續追擊殘敵,竟然追到了甘肅、寧夏,連續幾戰,把殘敵趕盡殺絕,至此,神一魁的勢力徹底退出曆史舞台。
西北之內,反軍所剩無幾。
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崇禎元年的三大民軍領袖,就此結束。
他們的戲份,在這個舞台上,他們注定隻是個配角。
主角配角死光了,但龍套並沒死,因為活不下去的人,終究還是活不下去,頭頭死了,就另找活路。
秉持這個原則,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的殘部,以及所有無法活下去的人,為了生存,繼續戰鬥。
但鑒於陝西、甘肅打得太狠,他們跑到了山西。
雖說是半業餘組織,但吃了這麽大的虧,總結總結經驗是應該的。
於是,在王嘉胤部將王自用的號召下,所有剩下來的民軍領袖,聚集在一塊,開了個會。
會議的內容,是檢討教訓,互相學習,互相促進,順便再選領導。
其實也不用選,一般這種事,都是論資排輩。
經過群眾推舉,王自用以資曆最多,工齡最長,順利當選新任頭頭。
鑒於曹文詔、洪承疇之類猛人的出現,大家共同認為,必須團結起來,協同作戰。
當時去開會的,共有三十六支部隊,史稱“三十六營”。
跟以往一樣,這三十六位頭目,有三十六個外號,大致如下:紫金梁、闖王、八大王、曹操、闖塌天、闖將、掃地王、黑煞神……就外號水平而言,跟水滸傳還沒在一個檔次上,梁山好漢們的文化程度,估計是夠格的,什麽急先鋒、拚命三郎、花和尚,都是現代的流行用語,相比而言,掃地王之類的外號,實在讓人不知所謂。
而且就人數而言,也差點,水滸好漢們,總共是一百單八個,這次隻有三十六個,也就夠個天罡。
但在某一點上,他們跟梁山好漢是很相似的,不可思議的相似。
你應該還記得,梁山好漢排隊時,排在第一的,並不是及時雨宋江,而是托塔天王晁蓋。
然而晁蓋並不是真正的主角,因為後來他被人給掛了。
這次的三十六位老大也一樣,排在第一的紫金梁,就是王自用,他是當時的首領,後來倒沒被人掛,自己掛了。
真正的主角,是後麵的五位,外號你要不知道,那就對個號吧:闖王——高迎祥八大王——張獻忠曹操——羅汝才闖塌天——劉國能最後,是最牛的一位,闖將——李自成這是極為有趣的五個人,他們性格不同,關係不同,有的是上下級,有的是戰友,有的是老鄉,為了生存,揭竿而起。
然而在此後的十幾年裏,他們終將因為各自的原因,選擇各自的道路,或互相猜忌,或者互相排擠,互相殘殺,直至人生的終點。
終點太遠了,從起點說起吧。
跳至
特別是曹文詔,由於他率領的關寧鐵騎,每人都有兩匹馬,騎累一匹就換一匹,機動性極強,民軍往哪跑,他就等在哪。
跑來跑去,沒能跑出去。
經過兩個月的僵持,雙方終於在鎮原附近的西濠決戰,史稱西濠之戰。
整個戰役的過程,大致相當於一堂生動的騎兵訓練課。
剛開打,還沒緩過勁,曹文詔就率軍衝入了敵軍,亂砍亂殺,大砍大殺,基本上是怎麽砍怎麽有。
砍完了,退回來,歇會,歇完了,再衝進去,接著砍。
所謂如入無人之境,大致就是這個狀態。
民軍的陣腳大亂,與此同時,洪承疇派出了他的主力洪兵,連同賀虎臣的寧夏兵,王承恩的甘肅兵,發動總攻,敵軍就此徹底崩潰。
此戰,民軍損失近萬人,首領杜三、楊老柴被生擒(曹文詔抓的)。
殘餘部隊全部逃散。
通常狀態下,都打殘了,也就拉倒了。
洪承疇不肯拉倒,打殘是不夠的,打死是必須的。
神一魁的四個頭領,抓了兩個,還剩兩個——紅軍友、李都司。
這個艱巨的任務,由曹文詔接手,他率領自己的兩千騎兵,開始了追擊。
接下來,是曹文詔的表演時間。
麵對曹文詔的追擊,幾萬軍隊幾乎無法抵抗,連戰連敗,死傷近萬,主要原因,還是曹文詔太猛。
曹總兵是見過大世麵的,最猛的八旗軍他都沒怕過,打半業餘的民軍,自然沒問題。
每次進攻,他都帶頭衝鋒,打得民軍頭目膽戰心驚,時人有雲:“軍中有一曹,西賊聞之心膽搖”。
這種說法是客觀的,卻是不全麵的,因為曹總兵不但玩硬的,還玩陰的。
在追擊的路上,曹文詔的手下報告,他們抓住了一個叫李宮用的敵軍將領,按日常慣例,處理方法都是拉出去砍了,但曹文詔想了想,對手下說,放了這個人。
此後的事情,用史書上的話說,“文詔乃縱反間,紿其黨,殺紅軍友。”
這句話的意思是,曹文詔放走了這個人,並利用他使了個反間計,忽悠了他的同黨,殺掉了四大首領中的紅軍友。
其實我也很想告訴你,這個反間計到底怎麽使的,隻是我查了很多史料,也沒查個明白,有一點是肯定的,對民軍而言,曹文詔,是最為恐懼的敵人。
人恐懼了,就會逃跑,逃無可逃,就不逃了。
神一魁剩下的,隻有李都司了。
他很恐懼,所以他逃跑,但殘酷的事實告訴他,繼續跑,是沒有前途的。
所以他決定,不跑了,回頭,決戰曹文詔!等等,再想想想明白了,不跑了,回頭,伏擊曹文詔!沒辦法,對付這樣的猛人,還是伏擊比較靠譜。
他們伏擊的地點,叫做南原。
為保證圈套成功,他們圍住了附近的一群明軍,吸引曹文詔前來救援。
曹文詔來了,但在這裏,他看到了敵軍上千名騎兵,二話不說就追。
追到了南原,穿進了圈套,伏兵四起。
應該說,伏兵還是有點作用的,受到突然襲擊,曹文詔的部隊被打亂,曹文詔被衝散。
李都司估計是讀過史書的,至少看過淝水之戰,他當即派人在軍中大喊:曹文詔已死!很快,就喊成了口號,鑒於曹文詔不知被衝到哪去了,所以這個謠言很有點用,明軍開始動搖。
然後,曹文詔就開始辟謠了,不用話筒,用長矛。
精彩表演開始,按史書上的說法,是“持矛左右突,匹馬縈萬眾中。
諸軍望見”。
拿著長矛,左衝右突,單槍匹馬在萬軍之中,如入無人之境,然後,大家都看見了他。
遇上這麽個人,謠言是不管用了,伏擊也別扯了,所以最後的結果,隻能是“大敗,僵屍蔽野”。
數過來,這應該是第二次大敗了。
但對於洪承疇和曹文詔而言,還沒完。
殘餘部隊的殘餘繼續逃跑,曹文詔繼續追擊,然後是大敗、複大敗,又複大敗。
一路敗到平涼,李都司終於不用敗了,洪承疇殺掉了他。
神一魁的四大頭領,最終無人幸免。
但到這份上,曹總兵還沒消停,他繼續追擊殘敵,竟然追到了甘肅、寧夏,連續幾戰,把殘敵趕盡殺絕,至此,神一魁的勢力徹底退出曆史舞台。
西北之內,反軍所剩無幾。
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崇禎元年的三大民軍領袖,就此結束。
他們的戲份,在這個舞台上,他們注定隻是個配角。
主角配角死光了,但龍套並沒死,因為活不下去的人,終究還是活不下去,頭頭死了,就另找活路。
秉持這個原則,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的殘部,以及所有無法活下去的人,為了生存,繼續戰鬥。
但鑒於陝西、甘肅打得太狠,他們跑到了山西。
雖說是半業餘組織,但吃了這麽大的虧,總結總結經驗是應該的。
於是,在王嘉胤部將王自用的號召下,所有剩下來的民軍領袖,聚集在一塊,開了個會。
會議的內容,是檢討教訓,互相學習,互相促進,順便再選領導。
其實也不用選,一般這種事,都是論資排輩。
經過群眾推舉,王自用以資曆最多,工齡最長,順利當選新任頭頭。
鑒於曹文詔、洪承疇之類猛人的出現,大家共同認為,必須團結起來,協同作戰。
當時去開會的,共有三十六支部隊,史稱“三十六營”。
跟以往一樣,這三十六位頭目,有三十六個外號,大致如下:紫金梁、闖王、八大王、曹操、闖塌天、闖將、掃地王、黑煞神……就外號水平而言,跟水滸傳還沒在一個檔次上,梁山好漢們的文化程度,估計是夠格的,什麽急先鋒、拚命三郎、花和尚,都是現代的流行用語,相比而言,掃地王之類的外號,實在讓人不知所謂。
而且就人數而言,也差點,水滸好漢們,總共是一百單八個,這次隻有三十六個,也就夠個天罡。
但在某一點上,他們跟梁山好漢是很相似的,不可思議的相似。
你應該還記得,梁山好漢排隊時,排在第一的,並不是及時雨宋江,而是托塔天王晁蓋。
然而晁蓋並不是真正的主角,因為後來他被人給掛了。
這次的三十六位老大也一樣,排在第一的紫金梁,就是王自用,他是當時的首領,後來倒沒被人掛,自己掛了。
真正的主角,是後麵的五位,外號你要不知道,那就對個號吧:闖王——高迎祥八大王——張獻忠曹操——羅汝才闖塌天——劉國能最後,是最牛的一位,闖將——李自成這是極為有趣的五個人,他們性格不同,關係不同,有的是上下級,有的是戰友,有的是老鄉,為了生存,揭竿而起。
然而在此後的十幾年裏,他們終將因為各自的原因,選擇各自的道路,或互相猜忌,或者互相排擠,互相殘殺,直至人生的終點。
終點太遠了,從起點說起吧。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