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16811690[181]但鑒於陝西、甘肅打得太狠,他們跑到了山西。
雖說是半業餘組織,但吃了這麽大的虧,總結總結經驗是應該的。
於是,在王嘉胤部將王自用的號召下,所有剩下來的民軍領袖,聚集在一塊,開了個會。
會議的內容,是檢討教訓,互相學習,互相促進,順便再選領導。
其實也不用選,一般這種事,都是論資排輩。
經過群眾推舉,王自用以資曆最多,工齡最長,順利當選新任頭頭。
鑒於曹文詔、洪承疇之類猛人的出現,大家共同認為,必須團結起來,協同作戰。
當時去開會的,共有三十六支部隊,史稱“三十六營”。
跟以往一樣,這三十六位頭目,有三十六個外號,大致如下:紫金梁、闖王、八大王、曹操、闖塌天、闖將、掃地王、黑煞神……就外號水平而言,跟水滸傳還沒在一個檔次上,梁山好漢們的文化程度,估計是夠格的,什麽急先鋒、拚命三郎、花和尚,都是現代的流行用語,相比而言,掃地王之類的外號,實在讓人不知所謂。
而且就人數而言,也差點,水滸好漢們,總共是一百單八個,這次隻有三十六個,也就夠個天罡。
但在某一點上,他們跟梁山好漢是很相似的,不可思議的相似。
你應該還記得,梁山好漢排隊時,排在第一的,並不是及時雨宋江,而是托塔天王晁蓋。
然而晁蓋並不是真正的主角,因為後來他被人給掛了。
這次的三十六位老大也一樣,排在第一的紫金梁,就是王自用,他是當時的首領,後來倒沒被人掛,自己掛了。
真正的主角,是後麵的五位,外號你要不知道,那就對個號吧:闖王——高迎祥八大王——張獻忠曹操——羅汝才闖塌天——劉國能最後,是最牛的一位,闖將——李自成這是極為有趣的五個人,他們性格不同,關係不同,有的是上下級,有的是戰友,有的是老鄉,為了生存,揭竿而起。
然而在此後的十幾年裏,他們終將因為各自的原因,選擇各自的道路,或互相猜忌,或者互相排擠,互相殘殺,直至人生的終點。
終點太遠了,從起點說起吧。
[182]開完這次會後,各位老大紛紛表示,要統一思想,集中力量,共同行動。
這次開會的起義軍,總兵力,近二十萬人,開完後就分開了。
分開去打仗。
他們兵分幾路,開始向山西各地進軍。
崇禎得知,立即下令山西巡撫,全力圍剿。
當時的山西巡撫,是個水貨。
這位仁兄調兵倒很有一套,聽說敵人來了,馬上四處拉人,陝西、甘肅、寧夏的兵都被他拉了過來,光是總兵,就有三個。
但這人有個毛病,喜歡排兵布陣,把人調來調去,指揮亂七八糟,還沒等他布出個形狀,幾路民軍連續攻克多地,鬧得天翻地覆。
於是崇禎惱火了,他決定換人,換一個能讓這三十六位首領做噩夢的人——曹文詔。
曹文詔算是出頭了。
原先在遼東係,也就是個遊擊,榮歸故裏後,短短一年時間,就升了副總兵,現在是總兵。
山西總兵,大致相當於軍區司令員,但按崇禎的意思,這個總兵,大致相當於總司令,因為根據命令,所有追剿軍,都要服從曹文詔的指揮。
對於這個安排,三十六位頭頭是有準備的,所以他們決定,以太原一帶為基地,協同合作,集中優勢兵力,擊潰曹文詔。
崇禎六年(133),曹文詔正式上任,積極備戰,準備進攻。
大戰即將開幕,但在開幕之前,這場戲又擠上來一個人。
對這個人,曹文詔是比較熟悉的,因為在到西北之前,他經常見到這個人。
此人之所以上場,是被崇禎臨時硬塞進來。
一般說來,但凡在曆史舞台上混的,除個別猛人外(如朱元璋),藝術生涯都比較短,混個幾年就得下場。
但這位仁兄,上場的時間實在很長,曹文詔下去了,他沒下去,明朝亡了,他都沒下去,直到死在場上,都是主角。
隆重介紹,第三個猛人——左良玉。
就知名度而言,左良玉是比較高的,在很大程度上,他要感謝孔尚任,因為這位仁兄把他寫進了自己的戲裏(《桃花扇》),雖然不是啥正麵角色,但好歹是露了臉。
左良玉,字昆山,無學曆,文盲。
左良玉的身世,是非常秘密的,秘密到連他自己都不知道。
從小父母雙亡,由叔父撫養長大,就這麽個出身,你讓他飽讀詩書,就是拿他開涮。
沒書讀,也得找工作,長大以後,左良玉去當了兵,小兵。
他的成長經曆,跟曹文詔類似,但他混得比曹文詔好,到崇禎元年的時候,就已經混到了都司。
順便說一句,他之所以混得好,跟個人努力關係不大,隻是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
[183]天啟年間,他還是個小兵時,有一次機緣巧合,遇到了一個人。
當時的左良玉,實在沒啥特點,誰都瞧不上,但這個人算是例外。
看見左良玉後,驚為天人,說他很好,將來很強大,就說了幾句話,建議朝廷給他提了個遊擊。
這位慧眼識才的仁兄,叫做侯恂,希望你還記得他,因為天啟二年,他還曾經提拔過另一個人——袁崇煥。
按侯恂的說法,左良玉是個難得的人才,很快就會出人頭地。
但事情跟他所說的,似乎還是有點差距,左良玉一直到崇禎元年,還是個小人物。
但不負侯恂所望,左良玉終究還是出名了,隻是出名的方式,比較特別。
這事之前也提過,崇禎元年,寧遠兵變,巡撫畢自肅自盡,袁崇煥來收拾殘局,收拾來收拾去,就把左良玉給收拾了。
當兵的沒拿到工資,才兵變,左良玉有工資,自然不參加,但手下的兵嘩變,他負領導責任,就這麽被趕回了家。
回家呆了幾天,又回來了。
袁崇煥死後,孫承宗又把他召了回來,去打關內四城,就是在那裏,他開始暫露頭角,和曹文詔並肩作戰,收複了遵化。
恰好,這段時間侯恂也混得不錯,順道給他提了副將,從此順風順水。
客觀地講,左良玉同誌的進步,基本上是靠侯恂的。
但後來的事情告訴我們,侯恂是個眼光很準的人。
袁崇煥,他沒有看錯;左良玉,也沒有。
根據史料記載,左良玉身材很高,作戰很猛,且足智多謀。
雖說沒文化,但很懂兵法,每次打仗都給人下套挖坑,此外,他個人的戰鬥技術也相當厲害。
除作戰外,左良玉還有點個人技術,他使用的兵器,不是長矛,而是弓箭。
據說百發百中,而且左右手都能射箭,速度極快。
到山西後,果然不同凡響。
先在涉縣打了一仗,大敗之,然後在輝縣打了一仗,大敗之,最後到了武安,被大敗之。
這是個比較奇怪的事,當時左良玉的手下,有七八千人,竟然被農民軍全殲,他自己帶著幾個手下好不容易才跑回來,實在很沒有名將風采。
不過不要緊,就算名將,也有發揮失常的時候,何況還有個不會發揮失常的名將。
[184]曹文詔的發揮從未失常,對於皇帝的信任,他很感動。
猛人被感動,反映在行動上,就是猛打,猛殺。
崇禎六年(133)二月,文詔開始攻擊。
他追擊的敵人,有二十萬,而他的兵力,是三千人。
無須懷疑,你沒有看錯,這就是曹文詔所有,且僅有的兵力。
他的追擊之旅,第一站是霍州。
在這裏,他遇上了自己的第一個對手——上天龍。
上天龍究竟是誰,就別問了。
我隻知道,他是死在曹文詔手下的第一個首領。
上天龍手下,有上萬人,擺好陣勢,曹文詔率軍衝鋒。
這位兄弟抵抗的時間,也就是那一衝的瞬間——一衝就垮。
垮得實在太快,所以頭頭也沒來得及跑,就被曹文詔殺了。
他的第二站,是孟縣。
孟縣,離太原沒多遠,在這裏等待著他的,是混世王。
混世王這個外號,是很有點哲學意味的,畢竟在世上,也就是個混。
但曹文詔用實際行動生動地告訴他,混是容易的,混成王是很難的。
雙方在孟縣相遇,混世王的兵力,大致是曹文詔的六倍。
六十倍都沒用。
曹文詔毫無費力,就擊潰了混世王,混世王想跑,沒跑掉,被曹文詔斬殺當時的太原,算是民軍的天下,因為這裏是三十六營首領,紫金梁王自用的老巢。
此外,如闖王高迎祥、闖將李自成等猛人,也都在那一帶混。
曹文詔來後,就沒法混了。
在他到任幾個月後,史書上出現了這樣的記載,“五台、盂縣、定襄、壽陽賊盡平。”
曹文詔實在太猛,他連續作戰,連續獲勝,先後擊潰十幾支民軍,但凡跟他作戰的,基本都撐不過一天。
此後,他又在太穀、範村、榆社連續發起攻擊,“賊幾消盡。”
其實打到這個份上,就算夠意思了,但曹文詔是個比較較真的人,非要幹到底,因為那個最終的目標,就在他的眼前——紫金梁。
曹文詔是明白人,他知道,就憑對方這二十多萬人,即使站在那裏不動,讓他砍,三千人,也得砍上十天半月。
所以最快,最方便的辦法,就是幹掉紫金梁。
為實現這個目標,他發動了連續攻擊,關於這段時間的經曆,史書上的記載,大致是時間、地名、斬殺人數——曹文詔斬殺的人數。
短短十五天內,曹文詔率軍七戰七勝,打得紫金梁到處亂跑。
先到澤州、再到潤城、沁水,每到一地,最多一天,曹文詔就到,到了就打,打了就勝。
紫金梁原本的想法,是集中兵力,跟曹文詔死磕。
死磕未必能行,死是肯定的。
[185]一個月,紫金梁的兵力已經損失了近三分之一,這麽下去,實在賠不起了。
於是他做出決定,分兵。
紫金梁現在的想法是,曹文詔再猛,也沒法分身,分兵之後,就看運氣了,誰運氣不好,被逮著,命苦不能怨政府。
就這麽辦了,紫金梁分工。
他去榆社,老回回(三十六營之一)去武鄉,過天星(三十六營之一)去高澤。
關於結局,史書上記載如下:“文詔皆擊敗”到底怎麽辦到,我到今天也沒弄明白。
但紫金梁、八大王們明白了,混到今天,再不躲就沒命了。
曹文詔是山西總兵,山西是沒法呆了,往外跑。
跑路的方向,有兩個,一個是直隸(河北),另一個是河南。
紫金梁去了河南,至少在那裏,他還是比較安全的。
這個想法再次被證明,是錯誤的。
因為曹文詔同誌是很負責的,別說中國河南,就算歐洲的荷蘭,估計照去。
在曹文詔的追擊下,紫金梁王自用吃了大虧,好不容易跑到河南濟源,終於解脫了。
人死了,就解脫了。
所幸,他還算是善終,在被曹文詔幹掉之前,就病死了。
崇禎六年五月,紫金梁死去了,三十六營聯盟宣告結束。
紫金梁結束了他的使命,接替他的,將是一個更為強大的人。
合謀當然,對當時的起義軍而言,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曹文詔還在追。
紫金梁死後,曹文詔繼續攻擊。
在林縣,他遇上了滾地龍率領的民軍主力,一晚上功夫,全滅敵軍,殺死滾地龍。
此後又攻下濟源,在那裏,他殺死了三十六營的重要頭領老回回。
洪承疇在陝西,陝西消停了,曹文詔在山西,山西也消停了。
雖然河南也不安全,但對於眾位頭領而言,能去的地方,也隻有河南了,具體的地點,是河南懷慶。
河南懷慶,位於河南北部,此地靠近山西五台山地區,地段很好,想打就打,不想打就鑽山溝,是個好地方。
於是,崇禎六年(133)六月,山西、陝西的民軍基本消失——全跑去河南了。
河南的日子還算湊合,雖說曹文詔經常進來打幾圈,但時不時還能圍個縣城,殺個把知縣,混得還算湊合。
到崇禎六年六月,來這裏的民軍,已經有十幾萬人。
[18]但好日子終究到頭了,因為另一個猛人,來到了河南——左良玉。
三年前,孫承宗收複關內四城的時候,最能打的兩個,就是左良玉和曹文詔。
就軍事天賦而言,兩人水平相當,也有人說,左良玉還要厲害點,之所以打仗成績不好,說到底還是個人員素質問題。
曹文詔率領的,是關寧鐵騎,所謂天下第一強軍,戰鬥力極強,打起來也順手。
但左良玉估計是跟袁崇煥關係不好,來的時候,沒有分到關寧鐵騎(大多數在祖大壽的手上),隻能在當地招兵。
這就比較麻煩了,倒不是說當地人不能打仗,關鍵在於,參加民軍鬧事的,大都也是當地人。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都是苦人家,閉隻眼就過去了,官軍也好,民軍也罷,都是混飯吃,何必呢?而這一次,左良玉得到了一支和以往不同的軍隊—昌平兵。
明代的軍隊,就戰鬥力而言,一般是北方比南方強。
北方的軍隊,最能打的,自然是遼東軍。
問題在於,遼東軍成本太高,給錢不說,還要給地,相對而言,昌平兵性價比很高,而且就在京城附近,也好招。
帶著這撥人,左良玉終於翻身了,他連續出擊,屢戰屢勝,先後斬殺敵軍上萬人,追著敵軍到處跑。
到崇禎六年(133)九月,不再跑了民軍主力被他趕到了河南武安,估計是跑得太辛苦,大家跑到這裏,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我們有十幾萬人,還跑什麽?就在這裏,跟左良玉死磕。
這是一個極為錯誤的抉擇。
敵人不跑了,左良玉也不跑了,他開始安靜下來,不發動進攻,也不撤退。
對左良玉的反常舉動,民軍首領們很納悶,但鑒於左總兵向來彪悍,他們一致決定等幾天,看這位仁兄到底想幹什麽。
左良玉想幹的事情,就是等幾天。
他雖然很猛,也很明白,憑自己這點兵力,追著在屁股後麵踹幾腳還可以,真卷袖子上去跟人拚命,是萬萬不能地。
在對手的配合下,左良玉安心地等了半個月,終於等來了要等的人。
根據崇禎的統一調派,山西總兵曹文詔、京營總兵王樸、總兵湯九州以及河南本地軍隊,日夜兼程,於九月底抵達武安,完成合圍。
對首領們而言,現在醒悟,已經太晚了。
跳至
雖說是半業餘組織,但吃了這麽大的虧,總結總結經驗是應該的。
於是,在王嘉胤部將王自用的號召下,所有剩下來的民軍領袖,聚集在一塊,開了個會。
會議的內容,是檢討教訓,互相學習,互相促進,順便再選領導。
其實也不用選,一般這種事,都是論資排輩。
經過群眾推舉,王自用以資曆最多,工齡最長,順利當選新任頭頭。
鑒於曹文詔、洪承疇之類猛人的出現,大家共同認為,必須團結起來,協同作戰。
當時去開會的,共有三十六支部隊,史稱“三十六營”。
跟以往一樣,這三十六位頭目,有三十六個外號,大致如下:紫金梁、闖王、八大王、曹操、闖塌天、闖將、掃地王、黑煞神……就外號水平而言,跟水滸傳還沒在一個檔次上,梁山好漢們的文化程度,估計是夠格的,什麽急先鋒、拚命三郎、花和尚,都是現代的流行用語,相比而言,掃地王之類的外號,實在讓人不知所謂。
而且就人數而言,也差點,水滸好漢們,總共是一百單八個,這次隻有三十六個,也就夠個天罡。
但在某一點上,他們跟梁山好漢是很相似的,不可思議的相似。
你應該還記得,梁山好漢排隊時,排在第一的,並不是及時雨宋江,而是托塔天王晁蓋。
然而晁蓋並不是真正的主角,因為後來他被人給掛了。
這次的三十六位老大也一樣,排在第一的紫金梁,就是王自用,他是當時的首領,後來倒沒被人掛,自己掛了。
真正的主角,是後麵的五位,外號你要不知道,那就對個號吧:闖王——高迎祥八大王——張獻忠曹操——羅汝才闖塌天——劉國能最後,是最牛的一位,闖將——李自成這是極為有趣的五個人,他們性格不同,關係不同,有的是上下級,有的是戰友,有的是老鄉,為了生存,揭竿而起。
然而在此後的十幾年裏,他們終將因為各自的原因,選擇各自的道路,或互相猜忌,或者互相排擠,互相殘殺,直至人生的終點。
終點太遠了,從起點說起吧。
[182]開完這次會後,各位老大紛紛表示,要統一思想,集中力量,共同行動。
這次開會的起義軍,總兵力,近二十萬人,開完後就分開了。
分開去打仗。
他們兵分幾路,開始向山西各地進軍。
崇禎得知,立即下令山西巡撫,全力圍剿。
當時的山西巡撫,是個水貨。
這位仁兄調兵倒很有一套,聽說敵人來了,馬上四處拉人,陝西、甘肅、寧夏的兵都被他拉了過來,光是總兵,就有三個。
但這人有個毛病,喜歡排兵布陣,把人調來調去,指揮亂七八糟,還沒等他布出個形狀,幾路民軍連續攻克多地,鬧得天翻地覆。
於是崇禎惱火了,他決定換人,換一個能讓這三十六位首領做噩夢的人——曹文詔。
曹文詔算是出頭了。
原先在遼東係,也就是個遊擊,榮歸故裏後,短短一年時間,就升了副總兵,現在是總兵。
山西總兵,大致相當於軍區司令員,但按崇禎的意思,這個總兵,大致相當於總司令,因為根據命令,所有追剿軍,都要服從曹文詔的指揮。
對於這個安排,三十六位頭頭是有準備的,所以他們決定,以太原一帶為基地,協同合作,集中優勢兵力,擊潰曹文詔。
崇禎六年(133),曹文詔正式上任,積極備戰,準備進攻。
大戰即將開幕,但在開幕之前,這場戲又擠上來一個人。
對這個人,曹文詔是比較熟悉的,因為在到西北之前,他經常見到這個人。
此人之所以上場,是被崇禎臨時硬塞進來。
一般說來,但凡在曆史舞台上混的,除個別猛人外(如朱元璋),藝術生涯都比較短,混個幾年就得下場。
但這位仁兄,上場的時間實在很長,曹文詔下去了,他沒下去,明朝亡了,他都沒下去,直到死在場上,都是主角。
隆重介紹,第三個猛人——左良玉。
就知名度而言,左良玉是比較高的,在很大程度上,他要感謝孔尚任,因為這位仁兄把他寫進了自己的戲裏(《桃花扇》),雖然不是啥正麵角色,但好歹是露了臉。
左良玉,字昆山,無學曆,文盲。
左良玉的身世,是非常秘密的,秘密到連他自己都不知道。
從小父母雙亡,由叔父撫養長大,就這麽個出身,你讓他飽讀詩書,就是拿他開涮。
沒書讀,也得找工作,長大以後,左良玉去當了兵,小兵。
他的成長經曆,跟曹文詔類似,但他混得比曹文詔好,到崇禎元年的時候,就已經混到了都司。
順便說一句,他之所以混得好,跟個人努力關係不大,隻是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
[183]天啟年間,他還是個小兵時,有一次機緣巧合,遇到了一個人。
當時的左良玉,實在沒啥特點,誰都瞧不上,但這個人算是例外。
看見左良玉後,驚為天人,說他很好,將來很強大,就說了幾句話,建議朝廷給他提了個遊擊。
這位慧眼識才的仁兄,叫做侯恂,希望你還記得他,因為天啟二年,他還曾經提拔過另一個人——袁崇煥。
按侯恂的說法,左良玉是個難得的人才,很快就會出人頭地。
但事情跟他所說的,似乎還是有點差距,左良玉一直到崇禎元年,還是個小人物。
但不負侯恂所望,左良玉終究還是出名了,隻是出名的方式,比較特別。
這事之前也提過,崇禎元年,寧遠兵變,巡撫畢自肅自盡,袁崇煥來收拾殘局,收拾來收拾去,就把左良玉給收拾了。
當兵的沒拿到工資,才兵變,左良玉有工資,自然不參加,但手下的兵嘩變,他負領導責任,就這麽被趕回了家。
回家呆了幾天,又回來了。
袁崇煥死後,孫承宗又把他召了回來,去打關內四城,就是在那裏,他開始暫露頭角,和曹文詔並肩作戰,收複了遵化。
恰好,這段時間侯恂也混得不錯,順道給他提了副將,從此順風順水。
客觀地講,左良玉同誌的進步,基本上是靠侯恂的。
但後來的事情告訴我們,侯恂是個眼光很準的人。
袁崇煥,他沒有看錯;左良玉,也沒有。
根據史料記載,左良玉身材很高,作戰很猛,且足智多謀。
雖說沒文化,但很懂兵法,每次打仗都給人下套挖坑,此外,他個人的戰鬥技術也相當厲害。
除作戰外,左良玉還有點個人技術,他使用的兵器,不是長矛,而是弓箭。
據說百發百中,而且左右手都能射箭,速度極快。
到山西後,果然不同凡響。
先在涉縣打了一仗,大敗之,然後在輝縣打了一仗,大敗之,最後到了武安,被大敗之。
這是個比較奇怪的事,當時左良玉的手下,有七八千人,竟然被農民軍全殲,他自己帶著幾個手下好不容易才跑回來,實在很沒有名將風采。
不過不要緊,就算名將,也有發揮失常的時候,何況還有個不會發揮失常的名將。
[184]曹文詔的發揮從未失常,對於皇帝的信任,他很感動。
猛人被感動,反映在行動上,就是猛打,猛殺。
崇禎六年(133)二月,文詔開始攻擊。
他追擊的敵人,有二十萬,而他的兵力,是三千人。
無須懷疑,你沒有看錯,這就是曹文詔所有,且僅有的兵力。
他的追擊之旅,第一站是霍州。
在這裏,他遇上了自己的第一個對手——上天龍。
上天龍究竟是誰,就別問了。
我隻知道,他是死在曹文詔手下的第一個首領。
上天龍手下,有上萬人,擺好陣勢,曹文詔率軍衝鋒。
這位兄弟抵抗的時間,也就是那一衝的瞬間——一衝就垮。
垮得實在太快,所以頭頭也沒來得及跑,就被曹文詔殺了。
他的第二站,是孟縣。
孟縣,離太原沒多遠,在這裏等待著他的,是混世王。
混世王這個外號,是很有點哲學意味的,畢竟在世上,也就是個混。
但曹文詔用實際行動生動地告訴他,混是容易的,混成王是很難的。
雙方在孟縣相遇,混世王的兵力,大致是曹文詔的六倍。
六十倍都沒用。
曹文詔毫無費力,就擊潰了混世王,混世王想跑,沒跑掉,被曹文詔斬殺當時的太原,算是民軍的天下,因為這裏是三十六營首領,紫金梁王自用的老巢。
此外,如闖王高迎祥、闖將李自成等猛人,也都在那一帶混。
曹文詔來後,就沒法混了。
在他到任幾個月後,史書上出現了這樣的記載,“五台、盂縣、定襄、壽陽賊盡平。”
曹文詔實在太猛,他連續作戰,連續獲勝,先後擊潰十幾支民軍,但凡跟他作戰的,基本都撐不過一天。
此後,他又在太穀、範村、榆社連續發起攻擊,“賊幾消盡。”
其實打到這個份上,就算夠意思了,但曹文詔是個比較較真的人,非要幹到底,因為那個最終的目標,就在他的眼前——紫金梁。
曹文詔是明白人,他知道,就憑對方這二十多萬人,即使站在那裏不動,讓他砍,三千人,也得砍上十天半月。
所以最快,最方便的辦法,就是幹掉紫金梁。
為實現這個目標,他發動了連續攻擊,關於這段時間的經曆,史書上的記載,大致是時間、地名、斬殺人數——曹文詔斬殺的人數。
短短十五天內,曹文詔率軍七戰七勝,打得紫金梁到處亂跑。
先到澤州、再到潤城、沁水,每到一地,最多一天,曹文詔就到,到了就打,打了就勝。
紫金梁原本的想法,是集中兵力,跟曹文詔死磕。
死磕未必能行,死是肯定的。
[185]一個月,紫金梁的兵力已經損失了近三分之一,這麽下去,實在賠不起了。
於是他做出決定,分兵。
紫金梁現在的想法是,曹文詔再猛,也沒法分身,分兵之後,就看運氣了,誰運氣不好,被逮著,命苦不能怨政府。
就這麽辦了,紫金梁分工。
他去榆社,老回回(三十六營之一)去武鄉,過天星(三十六營之一)去高澤。
關於結局,史書上記載如下:“文詔皆擊敗”到底怎麽辦到,我到今天也沒弄明白。
但紫金梁、八大王們明白了,混到今天,再不躲就沒命了。
曹文詔是山西總兵,山西是沒法呆了,往外跑。
跑路的方向,有兩個,一個是直隸(河北),另一個是河南。
紫金梁去了河南,至少在那裏,他還是比較安全的。
這個想法再次被證明,是錯誤的。
因為曹文詔同誌是很負責的,別說中國河南,就算歐洲的荷蘭,估計照去。
在曹文詔的追擊下,紫金梁王自用吃了大虧,好不容易跑到河南濟源,終於解脫了。
人死了,就解脫了。
所幸,他還算是善終,在被曹文詔幹掉之前,就病死了。
崇禎六年五月,紫金梁死去了,三十六營聯盟宣告結束。
紫金梁結束了他的使命,接替他的,將是一個更為強大的人。
合謀當然,對當時的起義軍而言,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曹文詔還在追。
紫金梁死後,曹文詔繼續攻擊。
在林縣,他遇上了滾地龍率領的民軍主力,一晚上功夫,全滅敵軍,殺死滾地龍。
此後又攻下濟源,在那裏,他殺死了三十六營的重要頭領老回回。
洪承疇在陝西,陝西消停了,曹文詔在山西,山西也消停了。
雖然河南也不安全,但對於眾位頭領而言,能去的地方,也隻有河南了,具體的地點,是河南懷慶。
河南懷慶,位於河南北部,此地靠近山西五台山地區,地段很好,想打就打,不想打就鑽山溝,是個好地方。
於是,崇禎六年(133)六月,山西、陝西的民軍基本消失——全跑去河南了。
河南的日子還算湊合,雖說曹文詔經常進來打幾圈,但時不時還能圍個縣城,殺個把知縣,混得還算湊合。
到崇禎六年六月,來這裏的民軍,已經有十幾萬人。
[18]但好日子終究到頭了,因為另一個猛人,來到了河南——左良玉。
三年前,孫承宗收複關內四城的時候,最能打的兩個,就是左良玉和曹文詔。
就軍事天賦而言,兩人水平相當,也有人說,左良玉還要厲害點,之所以打仗成績不好,說到底還是個人員素質問題。
曹文詔率領的,是關寧鐵騎,所謂天下第一強軍,戰鬥力極強,打起來也順手。
但左良玉估計是跟袁崇煥關係不好,來的時候,沒有分到關寧鐵騎(大多數在祖大壽的手上),隻能在當地招兵。
這就比較麻煩了,倒不是說當地人不能打仗,關鍵在於,參加民軍鬧事的,大都也是當地人。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都是苦人家,閉隻眼就過去了,官軍也好,民軍也罷,都是混飯吃,何必呢?而這一次,左良玉得到了一支和以往不同的軍隊—昌平兵。
明代的軍隊,就戰鬥力而言,一般是北方比南方強。
北方的軍隊,最能打的,自然是遼東軍。
問題在於,遼東軍成本太高,給錢不說,還要給地,相對而言,昌平兵性價比很高,而且就在京城附近,也好招。
帶著這撥人,左良玉終於翻身了,他連續出擊,屢戰屢勝,先後斬殺敵軍上萬人,追著敵軍到處跑。
到崇禎六年(133)九月,不再跑了民軍主力被他趕到了河南武安,估計是跑得太辛苦,大家跑到這裏,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我們有十幾萬人,還跑什麽?就在這裏,跟左良玉死磕。
這是一個極為錯誤的抉擇。
敵人不跑了,左良玉也不跑了,他開始安靜下來,不發動進攻,也不撤退。
對左良玉的反常舉動,民軍首領們很納悶,但鑒於左總兵向來彪悍,他們一致決定等幾天,看這位仁兄到底想幹什麽。
左良玉想幹的事情,就是等幾天。
他雖然很猛,也很明白,憑自己這點兵力,追著在屁股後麵踹幾腳還可以,真卷袖子上去跟人拚命,是萬萬不能地。
在對手的配合下,左良玉安心地等了半個月,終於等來了要等的人。
根據崇禎的統一調派,山西總兵曹文詔、京營總兵王樸、總兵湯九州以及河南本地軍隊,日夜兼程,於九月底抵達武安,完成合圍。
對首領們而言,現在醒悟,已經太晚了。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