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且說趁著李會被打懵的一刹那,秦環拉起胡石便往外跑去,好在當日這李公子身邊沒帶隨從,不然他們要想逃走可就困難了。
奈何這二人體力有限,跑了一會兒便氣喘籲籲,互相拉扯著卻是再也跑不動了。秦環回頭看看,此時離鬆枝齋已甚遠,料想那李會也不可能再追上來,便對胡石說道:“好了,沒事了,我們慢慢走回去便可。”
胡石一路表情凝重,沉默不語,看起來心事滿滿的樣子,隻是途中經過一家糕點鋪子時,他駐足張望了半天,跟秦環支會了一聲,便走到那鋪子裏逛了逛,出來時手裏多了一隻錦盒,心情似乎也變得好了一些,語氣輕快地對秦環說道:“你不是一直念叨想嚐嚐京畿的豆麵糕嗎,我看到剛剛那家就有賣,給你買了一盒,待會兒回去吃。”
秦環看著胡石,點頭微笑,催促道:“快走吧,時辰已經不早了,隻怕阿穀跟三娘都等急了。”
不過二人才走了一會兒,胡石便又叫住了秦環,躊躇半天,才刻意壓低了聲音說道:“子慕……方才那李會分明在胡言亂語,你千萬別往心裏去。”隨後他又皺著眉握緊了拳頭,“方才你為何要攔住我,否則我還真要把他打得滿地找牙,讓他親口跟你道歉。”
秦環趕忙擺手,瞪了胡石一眼道:“我們要是再晚走一步,恐怕就麻煩大了,今日隻能慶幸那李會沒帶家丁,不過他這次吃了大虧,肯定會懷恨在心,今後恐怕要想方設法報仇血恨。”
胡石搖搖頭,不屑道:“我為人處世向來坦坦蕩蕩,身正不怕影子斜,我怕他一個紈絝子弟作甚?”
秦環心中擔憂,麵上卻不動聲色:“凡事小心為上,李會那種人我們惹不起還躲得起。”
兩人一路走一路說,隻見遠處路口有一個短褐少年向他們不停地招著手,走近一看,才發現是阿穀這小子,看他鼻尖都已經凍得通紅了,也不知到底站在這兒等了多久。
胡石見此心中有些愧疚,今日若不是他衝動行事,也不會鬧到如此地步,他伸手拍拍阿穀的肩膀,訓斥道:“你這小子真是愚笨,我跟子慕事先就說了會晚些回來,你在這裏傻站了多久?這麽冷也不知道多穿一點?”
阿穀如今對胡石也少了幾分顧忌,他摸了摸腦袋,傻乎乎地笑了笑,湊到他們身邊說道;“三娘買了許多菜,午膳可豐盛哩!她見你們許久還未回來,就要我出來看看,生怕兩位郎君出了什麽事。”
秦環一聽見午膳,頓覺腹中空空如也,便催促著他們快點趕路,恨不得一步跨回家中馬上吃到熱騰騰的飯菜。
待到他們走進院子時,三娘還在廚房裏忙活著,聽到響動知道他們回來了,她連忙手腳麻利地把飯菜端上桌,又從灶上端下一壺燙熱的黃酒,倒滿了三隻酒盅。看到一切布置妥當,她抿著嘴想了想,又整理了一下鬢發,這才麵帶笑容地走到廳堂,招呼著三人過來喝酒暖暖身子。
秦環最先迎了上來,接過酒盅喝了一大口,一股暖流從喉嚨流入胃中,瞬間感覺身子暖和了許多,他放下酒盅向三娘笑道:“還是三娘想得周到,有三娘照顧飲食起居,我們幾個人可是享福了。”
許是得了秦環的誇讚,三娘的臉蛋也紅撲撲的,那雙亮晶晶的眼睛一直看著秦環,似乎一分一秒都無法從這人身上移開視線。
胡石也喝了一小盅酒,便坐到桌前用膳了。他瞟了一眼正和三娘打趣兒的秦環,心中的某種不安瞬間被壓了下去,順便還暗中把李會狠狠地罵了幾句。不過轉念一想,他不禁又有些擔憂,看三娘這含情脈脈的眼神,要是她真對秦環動了心,這事恐怕也不好辦了。胡石一肚子心事胡思亂想著,自顧自地開始操心起秦環的親事來。
幾日之後,依照父親信中的交待,胡石與秦環規規矩矩地穿戴好衣冠,帶上書信與端硯,去登門拜訪甄大人。
不過他二人才至甄府,遞上名帖,便被門房告知甄大人上朝還未回來。門房安排他們在耳房坐下,沏上一壺清茶,請二人在此靜靜等候。
大約過了一個時辰,終於有小廝走來招呼道:“二位郎君,大人回來了,剛剛已經稟報過大人,大人說現在就請二位過去呢!”
胡石點點頭,放下手中的茶盞,深吸了一口氣,同秦環對視一眼,緊趨幾步跟了上去。
胡石記得父親在信中說甄大人儉省樸實,不好功名利祿,如今跟著小廝在府中走了一路,發現確實如此。這府上除了些必要的房舍修飾外,幾乎與普通百姓的宅子絲毫無差,實在不符合一個從二品禮部侍郎的身份。
胡石不禁抓緊了手上裝著端硯的錦盒,心道這甄大人廉潔清高,不像是平白無故會收取贈禮的人,該如何把這份禮送出去還真是個大難題。
就在胡石苦苦思索的這會兒,小廝已經把他二人帶到了廳堂,眼見裏麵還空無一人,小廝連忙躬身解釋,可能是甄大人尚有些公事要處理,還請二位耐心等候。
“無妨。”胡石揮了揮手讓小廝退下,便又與秦環坐下。
可是,過了一盞茶的功夫,依舊連甄大人的影子都沒看見。這時二人已經有些坐立不安了,若是甄大人不願接見,又為何讓他們坐在這裏等上許久,實在是不合常理。
“二位久等了,不巧今日要處理的事實在太多,一時忙不過來,見諒見諒。”未見其人先聞其聲,伴隨著一個清朗洪亮的聲音,甄大人終於出現在二人麵前,隻見他還著一身深紅色朝服,頭戴梁冠,眉宇中自帶一股正氣,相貌堂堂而不怒自威。
胡石與秦環連忙起身俯首行禮。
這甄大人擺擺手,示意不必多禮,又做了個手勢,請二人坐下,然後直接坐到主座,開門見山地問道:“我聽說你們二人是今科試子,不知今日找到我這兒來,到底所為何事?”
縱使甄大人言辭犀利,胡石卻也並不慌亂,將預備好的說詞娓娓道來:“在下胡石,字代霖,鳳陽人士,家君諱惟,曾就任鳳陽縣令,”他轉頭望向秦環,向甄大人介紹道:“這位是我的同窗。”
秦環站起身,深深一揖道:“在下秦環,字子慕,與代霖兄在金陵府學同窗三年。”
甄益聽完胡石的介紹,眉頭微皺,思索片刻,突然急切地向胡石問道:“你的父親是胡惟?”
胡石見狀,立即從衣襟中取出那封家書,遞給甄大人道:“這是家君親筆寫給大人的信。”
甄益搖了搖頭,打開信箋一看,那啟辭上卻隻有寥寥幾筆:
德昭賢弟如唔。
甄益反複將那啟辭看了一遍又一遍,捏著信箋的手都在輕微地顫抖。須臾,他看完了這封信,仔細地疊好放在桌上,閉上眼一手撫額,看上去似乎疲憊不堪。
胡石伺機又把手裏的錦盒遞上前去,輕聲道:“家君另外修書一封,囑咐我買一方好硯贈予大人,這方端硯便是在下於鬆枝齋所得。”
甄益瞥一眼那盒子,揮揮手示意胡石放下,語氣竟變得異常的柔和:“二位賢侄,時候不早了,可否留下來陪我一起用膳?”甄益此時已經改變了對二人的稱呼,一聲“賢侄”顯得無比親密,瞬間拉近了雙方的距離。
胡秦二人受寵若驚,立即拱手道:“多謝大人抬愛。”
“多禮了,代霖若不嫌棄的話,我與你父親是兄弟,他托我代為照顧你,從此以後便喚我一聲叔父吧。”甄益強擠出一個笑容,輕輕地拍了拍胡石的肩,便出了廳堂往外走去,“跟我來吧。”
胡石一時還愣在原地,實在沒想到父親的一封信,就令甄大人的態度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按理說父親與甄大人分別已經數十年,怎麽會……
秦環見胡石一臉呆愣,知道他心中的疑惑,便搖了搖他的肩膀,在耳邊低語道:“等會兒你不如主動問問,說不定甄大人也願意說明其中的緣由。”
一切正如秦環所言,幾人剛剛坐在桌前,連食箸還未拿起,那甄益便遣退了下人,當著二人的麵,說起了當年與胡惟的陳年往事。
原來甄益與胡惟本就是同宗兄弟,關係自比旁人親厚,二人又是從小一起玩耍一起讀書,且同時考中舉人,因為種種原因,隻甄益一人進京參加會試,而胡惟最終決定留在鳳陽,後來又因為一些宗族內的矛盾二人便從此斷了聯係,沒想到這一別就是數十年。
甄益自顧自地斟了一杯酒,又一飲而盡,歎道:“代霖賢侄,如果不是你此番進京趕考,你父親恐怕永遠也不會與我聯係了。”
胡石驚訝地看著甄益,他卻是從來不知道這一段往事,此時也隻好隨口安慰幾句,心中卻暗暗決定,從此要把甄大人當作自己的父輩一樣尊重。
奈何這二人體力有限,跑了一會兒便氣喘籲籲,互相拉扯著卻是再也跑不動了。秦環回頭看看,此時離鬆枝齋已甚遠,料想那李會也不可能再追上來,便對胡石說道:“好了,沒事了,我們慢慢走回去便可。”
胡石一路表情凝重,沉默不語,看起來心事滿滿的樣子,隻是途中經過一家糕點鋪子時,他駐足張望了半天,跟秦環支會了一聲,便走到那鋪子裏逛了逛,出來時手裏多了一隻錦盒,心情似乎也變得好了一些,語氣輕快地對秦環說道:“你不是一直念叨想嚐嚐京畿的豆麵糕嗎,我看到剛剛那家就有賣,給你買了一盒,待會兒回去吃。”
秦環看著胡石,點頭微笑,催促道:“快走吧,時辰已經不早了,隻怕阿穀跟三娘都等急了。”
不過二人才走了一會兒,胡石便又叫住了秦環,躊躇半天,才刻意壓低了聲音說道:“子慕……方才那李會分明在胡言亂語,你千萬別往心裏去。”隨後他又皺著眉握緊了拳頭,“方才你為何要攔住我,否則我還真要把他打得滿地找牙,讓他親口跟你道歉。”
秦環趕忙擺手,瞪了胡石一眼道:“我們要是再晚走一步,恐怕就麻煩大了,今日隻能慶幸那李會沒帶家丁,不過他這次吃了大虧,肯定會懷恨在心,今後恐怕要想方設法報仇血恨。”
胡石搖搖頭,不屑道:“我為人處世向來坦坦蕩蕩,身正不怕影子斜,我怕他一個紈絝子弟作甚?”
秦環心中擔憂,麵上卻不動聲色:“凡事小心為上,李會那種人我們惹不起還躲得起。”
兩人一路走一路說,隻見遠處路口有一個短褐少年向他們不停地招著手,走近一看,才發現是阿穀這小子,看他鼻尖都已經凍得通紅了,也不知到底站在這兒等了多久。
胡石見此心中有些愧疚,今日若不是他衝動行事,也不會鬧到如此地步,他伸手拍拍阿穀的肩膀,訓斥道:“你這小子真是愚笨,我跟子慕事先就說了會晚些回來,你在這裏傻站了多久?這麽冷也不知道多穿一點?”
阿穀如今對胡石也少了幾分顧忌,他摸了摸腦袋,傻乎乎地笑了笑,湊到他們身邊說道;“三娘買了許多菜,午膳可豐盛哩!她見你們許久還未回來,就要我出來看看,生怕兩位郎君出了什麽事。”
秦環一聽見午膳,頓覺腹中空空如也,便催促著他們快點趕路,恨不得一步跨回家中馬上吃到熱騰騰的飯菜。
待到他們走進院子時,三娘還在廚房裏忙活著,聽到響動知道他們回來了,她連忙手腳麻利地把飯菜端上桌,又從灶上端下一壺燙熱的黃酒,倒滿了三隻酒盅。看到一切布置妥當,她抿著嘴想了想,又整理了一下鬢發,這才麵帶笑容地走到廳堂,招呼著三人過來喝酒暖暖身子。
秦環最先迎了上來,接過酒盅喝了一大口,一股暖流從喉嚨流入胃中,瞬間感覺身子暖和了許多,他放下酒盅向三娘笑道:“還是三娘想得周到,有三娘照顧飲食起居,我們幾個人可是享福了。”
許是得了秦環的誇讚,三娘的臉蛋也紅撲撲的,那雙亮晶晶的眼睛一直看著秦環,似乎一分一秒都無法從這人身上移開視線。
胡石也喝了一小盅酒,便坐到桌前用膳了。他瞟了一眼正和三娘打趣兒的秦環,心中的某種不安瞬間被壓了下去,順便還暗中把李會狠狠地罵了幾句。不過轉念一想,他不禁又有些擔憂,看三娘這含情脈脈的眼神,要是她真對秦環動了心,這事恐怕也不好辦了。胡石一肚子心事胡思亂想著,自顧自地開始操心起秦環的親事來。
幾日之後,依照父親信中的交待,胡石與秦環規規矩矩地穿戴好衣冠,帶上書信與端硯,去登門拜訪甄大人。
不過他二人才至甄府,遞上名帖,便被門房告知甄大人上朝還未回來。門房安排他們在耳房坐下,沏上一壺清茶,請二人在此靜靜等候。
大約過了一個時辰,終於有小廝走來招呼道:“二位郎君,大人回來了,剛剛已經稟報過大人,大人說現在就請二位過去呢!”
胡石點點頭,放下手中的茶盞,深吸了一口氣,同秦環對視一眼,緊趨幾步跟了上去。
胡石記得父親在信中說甄大人儉省樸實,不好功名利祿,如今跟著小廝在府中走了一路,發現確實如此。這府上除了些必要的房舍修飾外,幾乎與普通百姓的宅子絲毫無差,實在不符合一個從二品禮部侍郎的身份。
胡石不禁抓緊了手上裝著端硯的錦盒,心道這甄大人廉潔清高,不像是平白無故會收取贈禮的人,該如何把這份禮送出去還真是個大難題。
就在胡石苦苦思索的這會兒,小廝已經把他二人帶到了廳堂,眼見裏麵還空無一人,小廝連忙躬身解釋,可能是甄大人尚有些公事要處理,還請二位耐心等候。
“無妨。”胡石揮了揮手讓小廝退下,便又與秦環坐下。
可是,過了一盞茶的功夫,依舊連甄大人的影子都沒看見。這時二人已經有些坐立不安了,若是甄大人不願接見,又為何讓他們坐在這裏等上許久,實在是不合常理。
“二位久等了,不巧今日要處理的事實在太多,一時忙不過來,見諒見諒。”未見其人先聞其聲,伴隨著一個清朗洪亮的聲音,甄大人終於出現在二人麵前,隻見他還著一身深紅色朝服,頭戴梁冠,眉宇中自帶一股正氣,相貌堂堂而不怒自威。
胡石與秦環連忙起身俯首行禮。
這甄大人擺擺手,示意不必多禮,又做了個手勢,請二人坐下,然後直接坐到主座,開門見山地問道:“我聽說你們二人是今科試子,不知今日找到我這兒來,到底所為何事?”
縱使甄大人言辭犀利,胡石卻也並不慌亂,將預備好的說詞娓娓道來:“在下胡石,字代霖,鳳陽人士,家君諱惟,曾就任鳳陽縣令,”他轉頭望向秦環,向甄大人介紹道:“這位是我的同窗。”
秦環站起身,深深一揖道:“在下秦環,字子慕,與代霖兄在金陵府學同窗三年。”
甄益聽完胡石的介紹,眉頭微皺,思索片刻,突然急切地向胡石問道:“你的父親是胡惟?”
胡石見狀,立即從衣襟中取出那封家書,遞給甄大人道:“這是家君親筆寫給大人的信。”
甄益搖了搖頭,打開信箋一看,那啟辭上卻隻有寥寥幾筆:
德昭賢弟如唔。
甄益反複將那啟辭看了一遍又一遍,捏著信箋的手都在輕微地顫抖。須臾,他看完了這封信,仔細地疊好放在桌上,閉上眼一手撫額,看上去似乎疲憊不堪。
胡石伺機又把手裏的錦盒遞上前去,輕聲道:“家君另外修書一封,囑咐我買一方好硯贈予大人,這方端硯便是在下於鬆枝齋所得。”
甄益瞥一眼那盒子,揮揮手示意胡石放下,語氣竟變得異常的柔和:“二位賢侄,時候不早了,可否留下來陪我一起用膳?”甄益此時已經改變了對二人的稱呼,一聲“賢侄”顯得無比親密,瞬間拉近了雙方的距離。
胡秦二人受寵若驚,立即拱手道:“多謝大人抬愛。”
“多禮了,代霖若不嫌棄的話,我與你父親是兄弟,他托我代為照顧你,從此以後便喚我一聲叔父吧。”甄益強擠出一個笑容,輕輕地拍了拍胡石的肩,便出了廳堂往外走去,“跟我來吧。”
胡石一時還愣在原地,實在沒想到父親的一封信,就令甄大人的態度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按理說父親與甄大人分別已經數十年,怎麽會……
秦環見胡石一臉呆愣,知道他心中的疑惑,便搖了搖他的肩膀,在耳邊低語道:“等會兒你不如主動問問,說不定甄大人也願意說明其中的緣由。”
一切正如秦環所言,幾人剛剛坐在桌前,連食箸還未拿起,那甄益便遣退了下人,當著二人的麵,說起了當年與胡惟的陳年往事。
原來甄益與胡惟本就是同宗兄弟,關係自比旁人親厚,二人又是從小一起玩耍一起讀書,且同時考中舉人,因為種種原因,隻甄益一人進京參加會試,而胡惟最終決定留在鳳陽,後來又因為一些宗族內的矛盾二人便從此斷了聯係,沒想到這一別就是數十年。
甄益自顧自地斟了一杯酒,又一飲而盡,歎道:“代霖賢侄,如果不是你此番進京趕考,你父親恐怕永遠也不會與我聯係了。”
胡石驚訝地看著甄益,他卻是從來不知道這一段往事,此時也隻好隨口安慰幾句,心中卻暗暗決定,從此要把甄大人當作自己的父輩一樣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