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馬案疑雲||一慈禧太後對馬案的態度微妙——曾國藩接到這道上諭,心中十分不安。
隨同上諭而來的還有一個大包封,裏麵包著近日京報。
京報登載了署兩江總督江寧將軍魁玉奏報案件的簡單情況:馬新貽檢閱武生月課後回署,在箭道上遇一男子,被此人用短刀刺死。
刺客當場抓獲,名叫張文祥,河南人,該犯供詞支離遊移。
讀罷京報,曾國藩陷於沉思。
刺殺總督,大清朝立國以來,這還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而被刺的馬新貽,又是近世官場上一個精明強幹的角色。
馬新貽曾是曾國藩的屬員,他對此人有所了解。
馬新貽字穀山,山東曹州府菏澤縣人,道光二十七年進士,與李鴻章、郭嵩燾同年,他未入翰苑,以知縣分發安徽,任建平縣令。
從鹹豐三年起開始帶兵,先是與太平軍,後又與撚軍轉戰在安徽戰場,因軍功不斷遷升。
同治二年授按察使,旋遷布政使。
這段時期,曾國藩坐鎮安慶,與馬新貽多有接觸,他對這個官運亨通的僚屬的評語是:精明,勤快,城府深。
同治三年,布政使尚未做滿一年的馬新貽便接替開缺回籍的曾國荃,當起浙江巡撫來了。
遷升之快,令人眼紅,連曾國藩也暗覺驚訝。
他不明白,此人究竟有什麽背景,以至於聖眷如此隆盛,那時,曾國藩已遷到江寧。
這天,前去杭州赴任的馬新貽來到總督衙門拜謁。
本就長得英俊勻稱的馬新貽,高就途中,益發顯得神采奕奕,與曾國藩縱情暢談,神態甚是軒朗。
曾國藩微笑著說:“閣下在安徽任職多年,此去又將巡撫浙江,聽說過桐城一家三人當浙撫的佳話嗎?”“這倒沒聽說過。”
馬新貽欣悅地說,“請中堂見示。”
“桐城方姓,是當地有名的大族。”
曾國藩撫著長須,興致盎然地說,“乾隆時,方恪敏公觀承由直隸藩司升任浙撫,他在撫署二門上題了一聯:‘湖上劇清吟,吏亦稱仙,始信昔人才大;海邊銷霸氣,民還喻水,願看此日潮平。
’二十年後,其侄方受疇亦由直隸藩司升浙撫。
二十八年後,其子方維甸以閩浙總督暫護浙撫篆。
方維甸想起三十年間,父、兄和他三持使節,真是他們方家的殊遇,於是在父親當年題聯的楹柱旁邊的牆上書寫一聯:‘兩浙再停驂,有守無偏,敬奉丹豪遵寶訓;一門三秉節,新猷舊政,勉期素誌紹家聲。
’又在聯後寫了一段長跋,記敘了這樁家門幸事。”
“真是浙江巡撫史上的一段佳話。”
馬新貽擊掌讚歎。
“謝謝中堂在我撫浙前夕講了一段這麽有趣的故事。”
“今閣下亦以藩司升任浙撫,但願馬府亦和方家一樣,後世再出浙撫。”
曾國藩笑道。
“那就要托中堂的洪福了。”
馬新貽興奮異常地說。
談完這段趣事後,馬新貽謙虛地向曾國藩請教治民之方,曾國藩也以一番誠意談了他準備在兩江實行減免賦稅,以蘇民困的計劃。
二人談得很是投機。
馬新貽一到杭州,便學習曾國藩的做法,奏蠲因戰爭而拖欠未交的賦稅,又奏減杭、嘉、湖、金、衢、嚴、處七府浮收錢漕,又請罷漕運諸無名之費,朝廷都一一允準。
他又親自帶兵沿海岸肅清海盜。
到了同治六年,他便升為閩浙總督,成了一位年輕的製軍。
第二年,曾國藩調直隸,馬新貽便到江寧來接任。
那次,當曾國藩看到年不滿五十,並無殊勳特績,又與湘淮兩係都無淵源的馬新貽時,心中陡起不快。
兩江重地,向來非老成宿望、大德大功者不能輕授,讓馬新貽來接替,不是有意降低兩江總督的規格嗎?是不是朝廷中有人存心以此來壓一壓湘淮諸將帥呢?這樣想過以後,他又覺得自己的懷疑沒有根據,心胸太狹窄了,轉而依然對馬新貽以禮相待。
這兩年聽說馬新貽在兩江幹得不錯,何以忽遭這等慘變?張文祥一江湖流浪者,他為何要謀刺總督?此人敢於在刀兵林立的校場之中行刺,又居然一刀刺殺成功,其人之膽量、本事必然非比等閑。
憑著曾國藩的閱曆,他也想到此人背後,很可能有非同一般的複雜網絡,一旦涉足其間,後果難以預料。
當年不避艱險、銳意進取,以夔、皋、伊尹為榜樣,欲做一番陶鑄世風、振興天下大業的禮部侍郎,今天位居宰輔、功高震世,卻因撚戰無功,津案受辱,且體力衰弱,疾病纏身,更兼這十多年來經曆了太多的險風惡浪,洞悉了權力顛峰上的傾軋虞詐,反而變得越來越謹言慎行,越來越悲觀失望了。
他上疏給太後、皇上,說自己右眼久已無光,左眼亦目力昏眵,江南庶政殷繁,若以病軀承乏,將來貽誤必多。
再四籌思,惟有避位讓賢,乞回成命,籲懇聖恩另簡賢能,畀以兩江重任。
目前津案未就緒,李鴻章到津接篆以後,仍當再留津郡,會同辦理,一俟津事奏結,再行請開大學士之缺,專心調理。
奏折很快被批轉回來,上諭命曾國藩即赴江督之任,毋再固辭。
詞氣堅決,無再商餘地,曾國藩隻得抱病遵命。
“大人,卑職想馬製台這事真是蹊蹺。”
得知曾國藩決定赴兩江履任後,趙烈文提醒道,“天津之案發生後,朝廷一日一旨,急如星火,命從速從嚴辦理。
馬製台被刺有一個多月了,京報隻有魁玉的簡單奏報,未見就此事所下的諭旨。
又刑部尚書鄭敦謹奉命去江寧調查此案,據說才離京幾天。
雖然馬製台之案不能與津案相比,但此事亦非同小可。
大人還記得十多年前鄧子久中丞被刺之案嗎?那時鹹豐爺避難熱河,聞訊後一連下了數道諭旨,對滇撫徐之銘的奏報逐條批駁,而那事最後還是由太後和今上手裏結的案。
鄧子久乃一剛從藩司升任的巡撫,且在旅途中被殺,馬穀山為一現任總督,又在校場被刺,事情嚴重得多,朝廷反應並不太強烈。
此事令人甚為疑惑。”
趙烈文所說的鄧子久被刺一案,曾國藩當然知道。
鹹豐十年,雲南布政使鄧爾恒(字子久)擢貴州巡撫,赴任途中,改換陝西巡撫。
雲南巡撫徐之銘為官不正,害怕鄧爾恒進京陛見時揭其陰私,遂指使副將何有保在曲靖縣將鄧謀殺。
事後上奏朝廷,說盜匪行刺,已將凶手正法雲雲。
鹹豐帝嚴厲斥責徐之銘,又命雲貴總督劉源灝密速訪查,據實具奏,務期水落石出,不準稍存徇隱消弭之見。
後來,劉源灝風聞其中之故,竟然不敢赴滇,遷延半年,中途乞病歸。
不久,鹹豐帝病死,西太後執政,立即撤了徐之銘職務,命張亮基速赴雲南辦理,又起複潘鐸專辦此案。
最後因何有保等人內部起哄,案情大白。
鄧爾恒被殺後的幾個月,全國議論紛紛,京報天天登載有關消息,一時官場矚目雲南。
相形之下,馬案是冷清多了。
難道是朝廷有意冷落?趙烈文的提醒有道理!“依卑職愚見,大人不妨再上個折子,請求陛見,聽聽兩宮太後對此事的看法。”
曾國藩采納了趙烈文的建議,上折請晉京陛見。
同時發函給紀澤,要兒子安排家眷先行南下,不必等他。
奉旨允許進京陛見。
於是曾國藩待李鴻章來津,交接直隸總督印信後,便啟程入京。
這時正逢曾國藩六十大壽在即,一到京師,軍機處便奉旨賜壽:禦書“勳高柱石”匾額一麵,禦書“福”、“壽”字各一方,梵銅像一尊,紫檀嵌玉如意一柄,蟒袍一件,吉綢十件,線縐十件。
前來法源寺送壽禮的小軍機特為告訴曾國藩:“勳高柱石”匾額乃皇上親筆所書,這四個字也是他自己想出來的,兩宮皇太後為這四個字,把十六歲的小皇上著實頌揚了一番。
皇上親筆書贈大臣,這還是第一次,真個是曠代鴻恩。
過去一句泛泛褒揚天語,能使曾國藩內心激動幾天幾夜,成為他奮發前行的強大動力,可是而今這些破格的崇隆聖眷,都不會再引起他的**了。
他是一株枯幹的老樹,春風已不能再吹出綠葉了。
由周壽昌發起,湖廣同鄉在湖南會館設盛宴為之祝壽,雖然他親筆題寫的匾額已照原樣又製了一塊,仍舊高懸在會館大門上,但砸匾的往事畢竟令他感到錐心痛苦,他隻應酬性地略坐一坐,便借口身體不適告辭。
當年慶賀同科十進士的豪興,已成為非常遙遠的回憶了。
壽筵擺過後,兩宮太後、皇上在養心殿接見兩次。
皇上照例緘默,東太後也未開口,兩次接見加在一起,西太後總共隻問了他十幾句話,他最關心的馬新貽被刺事,僅僅隻兩句。
一句:“馬新貽這事豈不甚奇?”他摸不透這話的意思,隻得含糊答道:“這事很奇。”
西太後略停一會,又說出一句:“馬新貽辦事很好。”
這句話總算是點到了實質,他趕緊順著她的話回答:“他辦事和平精細。”
尖起耳朵欲聽下文時,沒有了,叫他跪安退出。
第二天,幹脆連馬新貽的名字都沒提了。
西太後隻問他何時啟程,要他到江南後練兵。
十月初十日,是西太後的萬壽節,曾國藩隨班朝賀。
第二天,正是他晉六十歲的生日,為表示公而忘私,這天一早,他便離京南下了。
途中,曾國藩反複地咀嚼西太後的兩句話,細細地揣摸朝廷對馬案的態度,慢慢地有了些較明確的認識。
西太後對此事並不太熱心,印證了趙烈文的分析。
朝廷對馬新貽的看法尚好,這是一方麵;另一方麵,又沒有要將此案追查個水落石出的意思。
對於這樣一樁大案奇案,朝廷的態度顯得頗為難以理解。
一路上,他把這些想法與趙烈文、薛福成、吳汝綸等人商討,他們也都覺得奇怪。
這些離奇的跡象倒刺激了趙、薛、吳這班熱血幕僚的好奇心。
他們極力慫恿曾國藩把這事查個水落石出,並猜測弄清之後必有許多意外的收獲。
曾國藩淡淡地笑了一笑。
他不指望什麽意外之獲,但既然已受命重回江督任上,查明此事乃職分所在。
他於是寫了一封密信,派急足送給正在江寧附近整頓長江水師的兵部侍郎彭玉麟,要他先行秘密查訪。
兩江總督衙門正在重建之中,尚未完工,馬新貽當總督時,衙門設在江寧府署。
曾國藩不願與馬新貽冤魂作伴,而先前住的原太平軍英王府已作他用,於是暫借鹽道衙門辦事。
一連幾天,江寧城裏上自將軍魁玉,下至過去的平民舊識,川流不息地前來拜謁。
除魁玉、藩司梅啟照以及鄭敦謹未到之前代為審案的漕運總督張之萬外,曾國藩一律謝絕。
忙過這些應酬後,他又親到江寧府去吊唁馬新貽,送上一副挽聯:範希文先天下而憂,曾無半時逸豫;來君叔為何人所賊,足令百世悲哀。
這天傍晚,彭玉麟悄悄進城來訪。
“滌丈,你見老多了!”僅僅兩年不見,曾國藩便衰老得如同古稀老人,大出彭玉麟的意外。
“雪琴,你兩鬢也增了些白發。”
彭玉麟比曾國藩小五歲,這幾年因國秀病故,世事多艱,心情不暢,身體也大不如昔了。
“都老了!上月厚庵來江寧,他還不到五十,便彎背了。
還有春霆,早幾個月大病一場,差點把命都丟了。”
“春霆害的什麽病?”曾國藩的腦子裏很快閃過二十年前長沙城裏,鮑超被鎖拿,當街向他求救的情景,想不到那樣一個雷打不倒的漢子也垮下來了。
“還不是過去的那些刀傷箭傷發作!”曾國藩搖頭歎息。
“還有次青,前幾天一個平江勇哨官來水師看望過去的弟兄們,說次青在關門著書,絕口不談過去的事,好像有滿腹牢騷。”
“早年在長沙、衡州投靠我的朋友,我自信都沒虧待他們,一個個也都還說得過去。
授文職的,大都在道貢以上,授武職的起碼也是個遊擊、參將,不願做官的回到家裏,也都是富翁財主。
唯獨次青至今向隅,我於他有虧欠。
過些日子,我要專門為他上個折子,請朝廷起複。”
曾國藩這種出自內心的沉重情緒,使彭玉麟深受感動,他覺得氣氛太灰暗了點,遂將語調一轉,說:“有一個人倒是越活越灑脫了。”
“哪一個?”曾國藩從對李元度的歉疚中走出來,生發了幾分興趣。
“郭筠仙。
我聽厚庵說,剛基去世,他悲傷過一段時期後便很快釋懷了,這兩年讀了很多洋人的書報,常說洋人超過我們的地方很多,不隻是船炮器械,他們的法律國製都值得我們效法。
世道變了,禮失而求諸野。
他很想出洋去看看,總未遇到機會。”
郭嵩燾的兒子郭剛基是曾國藩的四女婿,聰慧好學,隻是天不假年,二十歲便病逝,留下嬌妻幼子,害得父親、嶽父傷心不已。
“筠仙的這個心思十年前便有了,我總覺得他今後會在這方麵有一番事業出來。
是該多有一些大臣到外麵去看看,現在夜郎侯太多了,總以為自己了不起。”
曾國藩想起了幾個月前,以醇王為首的清議派對處理天津教案的掣肘,至今仍感委屈。
“我曾經答應過筠仙,向皇上保奏他出洋考察,這兩年內隻要我沒死,就一定踐諾。”
自從辦津案以來,曾國藩常常想到死,他有一種預感,而這種預感又使他多次夢見死去的祖父和母親,他於是更相信死期不遠了,心中常默念著哪件事該了而未了,應如何了結。
每當這時,他的一顆心,便會如同脫離軀體似地飛回了荷葉塘。
不知為什麽,荷葉塘那塊貧瘠僻冷的土地,那條小小的淺淺的涓水河,那座荒蕪的高嵋山,還有長年累月生活在那裏的父老鄉親,總是勾起他綿綿不絕的思念,當年那個寒素的耕讀子,是怎樣急切地盼望走出去,幹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啊!今天,這個勳高柱石的大學士,卻又魂牽夢繞般地想回到它寧靜的懷抱。
這究竟是什麽原因呢?曾國藩為此而迷惘,而困惑,而苦澀。
此中答案的確難以尋求。
相見的氣氛居然這般令人傷感,這是彭玉麟進城之前所沒有想到的。
渣江的退省庵早已建好,杭州的退省庵也正在籌建中,彭玉麟向來對名望事業看得淡薄,內心的痛苦也就不如曾國藩的深重,談過幾個老朋友的近況後,他轉入了正題:“滌丈,馬穀山這事,好使人驚詫!”“是這樣的。”
曾國藩點點頭,說,“雪琴,你把馬穀山被刺那天的詳情說說吧!”“好。”
彭玉麟端起茶杯,輕輕地呷了一口,似有所思地說,“這真是一件怪事——”曾國藩第三部——黑雨二張文祥校場刺馬——江寧城內駐有綠營兵二千多人,棚長以上的大小頭目有二百餘人。
這些頭目,每月由記名總兵署督標中軍副將喻吉三考核一次,稱為月課。
月課的內容主要為弓、刀、石、馬四大項,成績分優、甲、乙、丙四等,是武職遷升黜降的一個重要依據,向為軍營所重視。
七月初,喻吉三便下達命令,二十五日在校場大考,屆時總督馬新貽親自檢閱。
應考者早早地作準備,人人都想在總督麵前博得個好印象。
不巧,二十五日那天下起雨來,大課便推遲到第二天。
二十六日清早,天還未大亮。
江寧校場就熱鬧起來。
大大小小的頭目跨著駿馬,穿好緊身戰甲,一進校場,便各自活動起來。
校場規矩很嚴,就連中上級武官所帶的隨身仆從,都不得進場,隻能在柵欄外觀看。
卯正,兩江總督馬新貽在喻吉三等人簇擁下來到校場。
他身穿從一品錦雞蟒袍,頭戴起花紅珊瑚頂帽,腳踏雪底烏緞朝靴,神色莊嚴地走上檢閱台。
一聲號炮響後,考核開始。
喻吉三宣布,馬製台特為準備了十二朵大紅綢花,每個項目的前三名,都可以得到製台大人親授的紅花。
應考者無不踴躍。
先考弓術。
弓以力為單位,一力十斤。
從八力起開弓,連續開滿三次者為合格。
八力開後再加至十力,合格後再加至十二力。
十二力合格者為甲等,超過十五力者為優秀。
開弓完畢,再考平地射。
每人發六支箭,在三十步遠外對準靶子射,六箭皆中靶心者為優。
接下來考刀術。
刀有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一百三十斤之分,能將一百三十斤重的大刀舞得嫻熟者為優等。
石分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二百八十斤、三百斤四等,將石拔地一尺,再上膝,再上胸,將三百斤的石頭舉過胸脯者為優。
武職人員的考試遠比文職人員咬筆杆做文章有趣。
開考後,柵欄外便圍滿了看熱鬧的百姓,而且越來越多。
大家以高昂的興致觀看,並以喊聲、掌聲為應考者呐喊鼓勁助威。
最精彩的是馬術。
校場馬術的考核為馬上射靶。
這時已到午初時分,校場四周早已是人山人海,熱氣騰騰。
盡管衛兵一再阻擋,圍觀的百姓還是拚命地向柵欄靠近,柵欄旁邊的幾株大樹上都爬滿了人,好幾株枝幹被壓斷了,從樹上掉下並跌斷手腳的事時有發生。
校場的一頭有三個離地四尺高的土墩,土墩上插一根六尺長的竹竿,竹竿上掛一塊寬三尺、長四尺,用布做成的牌牌,叫做布侯。
布侯上畫著三個圓圈,離布侯三十丈遠處有一道白石灰線。
人騎在馬上,打馬在校場上飛跑三圈後,再對著布侯射箭。
一共射四箭,四箭全中布侯內圈者為優秀。
柵欄外,成千上萬名觀眾的眼睛跟著校場上的跑馬轉,隨著一箭箭射出,報以喝彩和惋惜聲。
場內的應考者和素不相識的場外圍觀者,幾乎達到了息息相通的地步。
最後,一百多名武官全部跑馬射箭完畢,居然無一人四箭全中布侯內圈的,在一片遺憾聲中,也根據高下定出了前三名。
到了未正時刻,四大項目中十二名優勝者神氣十足地走上檢閱台,馬新貽給他們一一戴上大紅綢花,又說了幾句勉勵話。
恰在這時,有一處柵欄被擁擠不堪的百姓衝垮了十多丈寬的缺口,兩三百名膽大者從缺口中潮水般湧進了校場,衛兵們來不及攔阻,擠進來的人都朝箭道跑去。
因為箭道的那一端是總督衙門的後門,馬新貽將要從這裏回署。
馬新貽平時外出,總是坐在遮蓋嚴密、前呼後擁的八台大轎裏,百姓哪能見到!今日能有這樣的好機會,大家都想一睹製台大人的威儀。
“大人,箭道兩邊擠滿了百姓,讓衛兵驅散後您再下去吧。”
見馬新貽正要走下檢閱台,喻吉三彎腰勸阻。
“不必了,百姓們想見見我,就讓他們見見又有何妨!”誌得意滿的馬新貽也想借此機會,給江寧百姓一個好形象。
他邊說邊整整衣冠,揚起頭走下檢閱台。
柵欄外的百姓見衛兵並不驅趕闌入者,便紛紛從缺口處擠了進來。
一時間,箭道兩旁聚集著近千人。
馬新貽在巡捕及貼身衛士的保護下斂容正色,大搖大擺地穿過校場,走進箭道。
頭上的紅頂,頸上的朝珠,身上的彩色繡線,在陽光照耀下閃爍著五色光毫,照得百姓們眼花迷亂,豔羨驚歎:“好神氣的馬大人!”“比以前的曾大人精神多了!”“當然咯,還不到五十歲,又沒有吃過曾大人那多苦,當然精神。”
“平常人哪有這福氣,做督撫的都是天上的星宿下凡。”
馬新貽邊走邊聽到這些讚歎之辭,心中洋洋自得,腳步邁得更加威武。
這時,一個年輕的武弁從箭道邊人群中衝出來,高喊一聲:“表舅!”然後跪下。
馬新貽一聽,腳步停下來。
看時,原來是他堂姐的兒子王成鎮。
去年,馬新貽將他從山東原籍召來,安排在督標中軍當個外委把總。
這王成鎮不成器,最好賭博,有點錢便去賭場賭了,直到輸盡為止。
早向,王成鎮輸得身無分文,以母親病重,回家探望無川資為由,向馬新貽要了十兩銀子。
他拿著這筆銀子,沒有半個月又輸光了,到馬新貽那裏扯謊,說被人偷去了。
馬新貽見他哭哭啼啼的,便又給了他十兩。
誰知不久又輸了,還倒欠賭房五兩銀子。
馬新貽得知後氣得大罵,吩咐仆人,再不準他進督署。
王成鎮無法,便借這個機會向表舅麵求。
馬新貽見是他,喝道:“你這個混帳東西,還有臉來見我!”說罷,扭轉臉繼續往前走。
王成鎮跪著高喊:’表舅,表舅!”馬新貽不理,隻顧朝前走。
王成鎮見狀,忙站起,跑到馬新貽前麵,又是一跪,哭道:“表舅,求你再寬容外甥一次。
外甥委實欠了別人的銀子,無法歸還,隻得如此!”“你給我滾開!”馬新貽抬起右腳,猛地向王成鎮踢去。
“大人,冤枉啦,冤枉!”馬新貽的腳尚未收回,忽地從人群中又衝出一個高大壯實的漢子來。
他飛奔向前,走到馬新貽的麵前,彎腰打千。
“你是誰?”馬新貽停步喝問。
“大人!”那漢子邊說邊向前走一步。
猛然間,他從腰中抽出一把發亮的腰刀來,用盡全力,向馬新貽身上紮去。
馬新貽被這突如其來的行動嚇懵了,正在慌亂之際,那腰刀已插進了他的右助之下。
馬新貽慘叫一聲,隨即倒在箭道上,血如泉水般地噴湧出來。
箭道兩旁的百姓高喊:“總督被殺了!”“抓刺客!”走在離馬新貽身後丈多遠的喻吉三聞訊趕上前來,馬新貽的貼身侍衛也都紛紛趕上,隻見那刺客並不逃跑,站在那裏,對著青天狂笑道:“你們來抓吧!老子大事已成,高興得很,我跟你們走。”
衛兵擁上來,拿一根繩子將刺客綁住。
喻吉三高喊:“先前跪的那人是他的同夥,不要放了他!”衛兵們又把王成鎮抓住。
王成鎮嚇得臉色灰白,話都說不出一句來。
刺客又笑了起來,說:“你們放了他,殺人的隻有我一個,我一人做事一人當,並無同夥!”喻吉三哪裏聽他的,吩咐將兩人一起押進總督衙門。
倒在血泊中的馬新貽已人事不省,被眾人抬進了臥室,一邊飛馬去請醫生。
校場內外上萬名圍觀的百姓,眼見得出了這樣一件百年難遇的稀奇事,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驚訝之餘,全都奔向總督衙門,懷著巨大的好奇心,打聽事情的究竟。
總督衙門一時大亂,也無人出來維持秩序,大堂外看熱鬧的人密密匝匝地圍了不知多少圈。
過一會,江寧藩司梅啟照帶著江寧知府及江寧、上元兩縣縣令等人升堂開審。
刺客被五花大綁地押了上來。
梅啟照敲打著驚堂木,喝問:“大膽狂徒,你叫什麽名字?何處人氏?幹什麽的?從實招來!”那刺客麵不改色,昂然站立在大堂之中,從容答道:“我叫張文祥,河南汝陽縣人,無業。”
“你為何要謀刺馬製台?”梅啟照又厲聲發問。
“有人叫我幹的。”
“此人是誰?”“此人是將軍。”
大堂上審訊的官員們麵麵相覷,無不驚愕失色,他們立即想到江寧將軍魁玉。
梅啟照的心怦怦直跳,不知如何審下去,好一陣才問:“將軍在哪裏,你認識他嗎?”張文祥坦然回答:“將軍就在我家旁邊,我並不認識他。”
官員們被弄得莫名其妙。
梅啟照問:“你不認識將軍,將軍怎麽叫你幹?”“我今天清早在將軍麵前抽了一簽,上上大吉,故知將軍同意我去幹。”
陪審的官員們有的已大致猜到了,有的還不明白,梅啟照已知將軍決非魁玉,心中有了數,遂又猛拍一下驚堂木,大叫:“大膽狂徒,你老實招來,這將軍到底是誰?”“它是我家門旁邊石將軍廟裏的將軍。”
這下,所有會審的官員們一齊放下心來。
正在這個時候,魁玉急急忙忙趕來,對梅啟照說:“此事非比一般,恐有意外,現在外麵百姓眾多,一字一句都聽得清楚,哄傳出去,不利審查。”
梅啟照依了魁玉的意見,將張文祥押下收審。
直到天黑下來,總督衙門圍觀的百姓才漸漸散去。
到了第二天上午,馬新貽因流血過多死了。
當天晚上,總督衙門裏又傳出新聞,馬新貽的姨太太懸梁自盡。
過幾天又報王成鎮瘋癲。
事情愈加複雜了。
曾國藩第三部——黑雨三江寧市民嘴裏的馬案離奇古怪——“張文祥到石將軍廟求簽一事,魁玉、梅啟照都沒有說起。”
曾國藩聽完彭玉麟的敘1/5|跳至
隨同上諭而來的還有一個大包封,裏麵包著近日京報。
京報登載了署兩江總督江寧將軍魁玉奏報案件的簡單情況:馬新貽檢閱武生月課後回署,在箭道上遇一男子,被此人用短刀刺死。
刺客當場抓獲,名叫張文祥,河南人,該犯供詞支離遊移。
讀罷京報,曾國藩陷於沉思。
刺殺總督,大清朝立國以來,這還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而被刺的馬新貽,又是近世官場上一個精明強幹的角色。
馬新貽曾是曾國藩的屬員,他對此人有所了解。
馬新貽字穀山,山東曹州府菏澤縣人,道光二十七年進士,與李鴻章、郭嵩燾同年,他未入翰苑,以知縣分發安徽,任建平縣令。
從鹹豐三年起開始帶兵,先是與太平軍,後又與撚軍轉戰在安徽戰場,因軍功不斷遷升。
同治二年授按察使,旋遷布政使。
這段時期,曾國藩坐鎮安慶,與馬新貽多有接觸,他對這個官運亨通的僚屬的評語是:精明,勤快,城府深。
同治三年,布政使尚未做滿一年的馬新貽便接替開缺回籍的曾國荃,當起浙江巡撫來了。
遷升之快,令人眼紅,連曾國藩也暗覺驚訝。
他不明白,此人究竟有什麽背景,以至於聖眷如此隆盛,那時,曾國藩已遷到江寧。
這天,前去杭州赴任的馬新貽來到總督衙門拜謁。
本就長得英俊勻稱的馬新貽,高就途中,益發顯得神采奕奕,與曾國藩縱情暢談,神態甚是軒朗。
曾國藩微笑著說:“閣下在安徽任職多年,此去又將巡撫浙江,聽說過桐城一家三人當浙撫的佳話嗎?”“這倒沒聽說過。”
馬新貽欣悅地說,“請中堂見示。”
“桐城方姓,是當地有名的大族。”
曾國藩撫著長須,興致盎然地說,“乾隆時,方恪敏公觀承由直隸藩司升任浙撫,他在撫署二門上題了一聯:‘湖上劇清吟,吏亦稱仙,始信昔人才大;海邊銷霸氣,民還喻水,願看此日潮平。
’二十年後,其侄方受疇亦由直隸藩司升浙撫。
二十八年後,其子方維甸以閩浙總督暫護浙撫篆。
方維甸想起三十年間,父、兄和他三持使節,真是他們方家的殊遇,於是在父親當年題聯的楹柱旁邊的牆上書寫一聯:‘兩浙再停驂,有守無偏,敬奉丹豪遵寶訓;一門三秉節,新猷舊政,勉期素誌紹家聲。
’又在聯後寫了一段長跋,記敘了這樁家門幸事。”
“真是浙江巡撫史上的一段佳話。”
馬新貽擊掌讚歎。
“謝謝中堂在我撫浙前夕講了一段這麽有趣的故事。”
“今閣下亦以藩司升任浙撫,但願馬府亦和方家一樣,後世再出浙撫。”
曾國藩笑道。
“那就要托中堂的洪福了。”
馬新貽興奮異常地說。
談完這段趣事後,馬新貽謙虛地向曾國藩請教治民之方,曾國藩也以一番誠意談了他準備在兩江實行減免賦稅,以蘇民困的計劃。
二人談得很是投機。
馬新貽一到杭州,便學習曾國藩的做法,奏蠲因戰爭而拖欠未交的賦稅,又奏減杭、嘉、湖、金、衢、嚴、處七府浮收錢漕,又請罷漕運諸無名之費,朝廷都一一允準。
他又親自帶兵沿海岸肅清海盜。
到了同治六年,他便升為閩浙總督,成了一位年輕的製軍。
第二年,曾國藩調直隸,馬新貽便到江寧來接任。
那次,當曾國藩看到年不滿五十,並無殊勳特績,又與湘淮兩係都無淵源的馬新貽時,心中陡起不快。
兩江重地,向來非老成宿望、大德大功者不能輕授,讓馬新貽來接替,不是有意降低兩江總督的規格嗎?是不是朝廷中有人存心以此來壓一壓湘淮諸將帥呢?這樣想過以後,他又覺得自己的懷疑沒有根據,心胸太狹窄了,轉而依然對馬新貽以禮相待。
這兩年聽說馬新貽在兩江幹得不錯,何以忽遭這等慘變?張文祥一江湖流浪者,他為何要謀刺總督?此人敢於在刀兵林立的校場之中行刺,又居然一刀刺殺成功,其人之膽量、本事必然非比等閑。
憑著曾國藩的閱曆,他也想到此人背後,很可能有非同一般的複雜網絡,一旦涉足其間,後果難以預料。
當年不避艱險、銳意進取,以夔、皋、伊尹為榜樣,欲做一番陶鑄世風、振興天下大業的禮部侍郎,今天位居宰輔、功高震世,卻因撚戰無功,津案受辱,且體力衰弱,疾病纏身,更兼這十多年來經曆了太多的險風惡浪,洞悉了權力顛峰上的傾軋虞詐,反而變得越來越謹言慎行,越來越悲觀失望了。
他上疏給太後、皇上,說自己右眼久已無光,左眼亦目力昏眵,江南庶政殷繁,若以病軀承乏,將來貽誤必多。
再四籌思,惟有避位讓賢,乞回成命,籲懇聖恩另簡賢能,畀以兩江重任。
目前津案未就緒,李鴻章到津接篆以後,仍當再留津郡,會同辦理,一俟津事奏結,再行請開大學士之缺,專心調理。
奏折很快被批轉回來,上諭命曾國藩即赴江督之任,毋再固辭。
詞氣堅決,無再商餘地,曾國藩隻得抱病遵命。
“大人,卑職想馬製台這事真是蹊蹺。”
得知曾國藩決定赴兩江履任後,趙烈文提醒道,“天津之案發生後,朝廷一日一旨,急如星火,命從速從嚴辦理。
馬製台被刺有一個多月了,京報隻有魁玉的簡單奏報,未見就此事所下的諭旨。
又刑部尚書鄭敦謹奉命去江寧調查此案,據說才離京幾天。
雖然馬製台之案不能與津案相比,但此事亦非同小可。
大人還記得十多年前鄧子久中丞被刺之案嗎?那時鹹豐爺避難熱河,聞訊後一連下了數道諭旨,對滇撫徐之銘的奏報逐條批駁,而那事最後還是由太後和今上手裏結的案。
鄧子久乃一剛從藩司升任的巡撫,且在旅途中被殺,馬穀山為一現任總督,又在校場被刺,事情嚴重得多,朝廷反應並不太強烈。
此事令人甚為疑惑。”
趙烈文所說的鄧子久被刺一案,曾國藩當然知道。
鹹豐十年,雲南布政使鄧爾恒(字子久)擢貴州巡撫,赴任途中,改換陝西巡撫。
雲南巡撫徐之銘為官不正,害怕鄧爾恒進京陛見時揭其陰私,遂指使副將何有保在曲靖縣將鄧謀殺。
事後上奏朝廷,說盜匪行刺,已將凶手正法雲雲。
鹹豐帝嚴厲斥責徐之銘,又命雲貴總督劉源灝密速訪查,據實具奏,務期水落石出,不準稍存徇隱消弭之見。
後來,劉源灝風聞其中之故,竟然不敢赴滇,遷延半年,中途乞病歸。
不久,鹹豐帝病死,西太後執政,立即撤了徐之銘職務,命張亮基速赴雲南辦理,又起複潘鐸專辦此案。
最後因何有保等人內部起哄,案情大白。
鄧爾恒被殺後的幾個月,全國議論紛紛,京報天天登載有關消息,一時官場矚目雲南。
相形之下,馬案是冷清多了。
難道是朝廷有意冷落?趙烈文的提醒有道理!“依卑職愚見,大人不妨再上個折子,請求陛見,聽聽兩宮太後對此事的看法。”
曾國藩采納了趙烈文的建議,上折請晉京陛見。
同時發函給紀澤,要兒子安排家眷先行南下,不必等他。
奉旨允許進京陛見。
於是曾國藩待李鴻章來津,交接直隸總督印信後,便啟程入京。
這時正逢曾國藩六十大壽在即,一到京師,軍機處便奉旨賜壽:禦書“勳高柱石”匾額一麵,禦書“福”、“壽”字各一方,梵銅像一尊,紫檀嵌玉如意一柄,蟒袍一件,吉綢十件,線縐十件。
前來法源寺送壽禮的小軍機特為告訴曾國藩:“勳高柱石”匾額乃皇上親筆所書,這四個字也是他自己想出來的,兩宮皇太後為這四個字,把十六歲的小皇上著實頌揚了一番。
皇上親筆書贈大臣,這還是第一次,真個是曠代鴻恩。
過去一句泛泛褒揚天語,能使曾國藩內心激動幾天幾夜,成為他奮發前行的強大動力,可是而今這些破格的崇隆聖眷,都不會再引起他的**了。
他是一株枯幹的老樹,春風已不能再吹出綠葉了。
由周壽昌發起,湖廣同鄉在湖南會館設盛宴為之祝壽,雖然他親筆題寫的匾額已照原樣又製了一塊,仍舊高懸在會館大門上,但砸匾的往事畢竟令他感到錐心痛苦,他隻應酬性地略坐一坐,便借口身體不適告辭。
當年慶賀同科十進士的豪興,已成為非常遙遠的回憶了。
壽筵擺過後,兩宮太後、皇上在養心殿接見兩次。
皇上照例緘默,東太後也未開口,兩次接見加在一起,西太後總共隻問了他十幾句話,他最關心的馬新貽被刺事,僅僅隻兩句。
一句:“馬新貽這事豈不甚奇?”他摸不透這話的意思,隻得含糊答道:“這事很奇。”
西太後略停一會,又說出一句:“馬新貽辦事很好。”
這句話總算是點到了實質,他趕緊順著她的話回答:“他辦事和平精細。”
尖起耳朵欲聽下文時,沒有了,叫他跪安退出。
第二天,幹脆連馬新貽的名字都沒提了。
西太後隻問他何時啟程,要他到江南後練兵。
十月初十日,是西太後的萬壽節,曾國藩隨班朝賀。
第二天,正是他晉六十歲的生日,為表示公而忘私,這天一早,他便離京南下了。
途中,曾國藩反複地咀嚼西太後的兩句話,細細地揣摸朝廷對馬案的態度,慢慢地有了些較明確的認識。
西太後對此事並不太熱心,印證了趙烈文的分析。
朝廷對馬新貽的看法尚好,這是一方麵;另一方麵,又沒有要將此案追查個水落石出的意思。
對於這樣一樁大案奇案,朝廷的態度顯得頗為難以理解。
一路上,他把這些想法與趙烈文、薛福成、吳汝綸等人商討,他們也都覺得奇怪。
這些離奇的跡象倒刺激了趙、薛、吳這班熱血幕僚的好奇心。
他們極力慫恿曾國藩把這事查個水落石出,並猜測弄清之後必有許多意外的收獲。
曾國藩淡淡地笑了一笑。
他不指望什麽意外之獲,但既然已受命重回江督任上,查明此事乃職分所在。
他於是寫了一封密信,派急足送給正在江寧附近整頓長江水師的兵部侍郎彭玉麟,要他先行秘密查訪。
兩江總督衙門正在重建之中,尚未完工,馬新貽當總督時,衙門設在江寧府署。
曾國藩不願與馬新貽冤魂作伴,而先前住的原太平軍英王府已作他用,於是暫借鹽道衙門辦事。
一連幾天,江寧城裏上自將軍魁玉,下至過去的平民舊識,川流不息地前來拜謁。
除魁玉、藩司梅啟照以及鄭敦謹未到之前代為審案的漕運總督張之萬外,曾國藩一律謝絕。
忙過這些應酬後,他又親到江寧府去吊唁馬新貽,送上一副挽聯:範希文先天下而憂,曾無半時逸豫;來君叔為何人所賊,足令百世悲哀。
這天傍晚,彭玉麟悄悄進城來訪。
“滌丈,你見老多了!”僅僅兩年不見,曾國藩便衰老得如同古稀老人,大出彭玉麟的意外。
“雪琴,你兩鬢也增了些白發。”
彭玉麟比曾國藩小五歲,這幾年因國秀病故,世事多艱,心情不暢,身體也大不如昔了。
“都老了!上月厚庵來江寧,他還不到五十,便彎背了。
還有春霆,早幾個月大病一場,差點把命都丟了。”
“春霆害的什麽病?”曾國藩的腦子裏很快閃過二十年前長沙城裏,鮑超被鎖拿,當街向他求救的情景,想不到那樣一個雷打不倒的漢子也垮下來了。
“還不是過去的那些刀傷箭傷發作!”曾國藩搖頭歎息。
“還有次青,前幾天一個平江勇哨官來水師看望過去的弟兄們,說次青在關門著書,絕口不談過去的事,好像有滿腹牢騷。”
“早年在長沙、衡州投靠我的朋友,我自信都沒虧待他們,一個個也都還說得過去。
授文職的,大都在道貢以上,授武職的起碼也是個遊擊、參將,不願做官的回到家裏,也都是富翁財主。
唯獨次青至今向隅,我於他有虧欠。
過些日子,我要專門為他上個折子,請朝廷起複。”
曾國藩這種出自內心的沉重情緒,使彭玉麟深受感動,他覺得氣氛太灰暗了點,遂將語調一轉,說:“有一個人倒是越活越灑脫了。”
“哪一個?”曾國藩從對李元度的歉疚中走出來,生發了幾分興趣。
“郭筠仙。
我聽厚庵說,剛基去世,他悲傷過一段時期後便很快釋懷了,這兩年讀了很多洋人的書報,常說洋人超過我們的地方很多,不隻是船炮器械,他們的法律國製都值得我們效法。
世道變了,禮失而求諸野。
他很想出洋去看看,總未遇到機會。”
郭嵩燾的兒子郭剛基是曾國藩的四女婿,聰慧好學,隻是天不假年,二十歲便病逝,留下嬌妻幼子,害得父親、嶽父傷心不已。
“筠仙的這個心思十年前便有了,我總覺得他今後會在這方麵有一番事業出來。
是該多有一些大臣到外麵去看看,現在夜郎侯太多了,總以為自己了不起。”
曾國藩想起了幾個月前,以醇王為首的清議派對處理天津教案的掣肘,至今仍感委屈。
“我曾經答應過筠仙,向皇上保奏他出洋考察,這兩年內隻要我沒死,就一定踐諾。”
自從辦津案以來,曾國藩常常想到死,他有一種預感,而這種預感又使他多次夢見死去的祖父和母親,他於是更相信死期不遠了,心中常默念著哪件事該了而未了,應如何了結。
每當這時,他的一顆心,便會如同脫離軀體似地飛回了荷葉塘。
不知為什麽,荷葉塘那塊貧瘠僻冷的土地,那條小小的淺淺的涓水河,那座荒蕪的高嵋山,還有長年累月生活在那裏的父老鄉親,總是勾起他綿綿不絕的思念,當年那個寒素的耕讀子,是怎樣急切地盼望走出去,幹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啊!今天,這個勳高柱石的大學士,卻又魂牽夢繞般地想回到它寧靜的懷抱。
這究竟是什麽原因呢?曾國藩為此而迷惘,而困惑,而苦澀。
此中答案的確難以尋求。
相見的氣氛居然這般令人傷感,這是彭玉麟進城之前所沒有想到的。
渣江的退省庵早已建好,杭州的退省庵也正在籌建中,彭玉麟向來對名望事業看得淡薄,內心的痛苦也就不如曾國藩的深重,談過幾個老朋友的近況後,他轉入了正題:“滌丈,馬穀山這事,好使人驚詫!”“是這樣的。”
曾國藩點點頭,說,“雪琴,你把馬穀山被刺那天的詳情說說吧!”“好。”
彭玉麟端起茶杯,輕輕地呷了一口,似有所思地說,“這真是一件怪事——”曾國藩第三部——黑雨二張文祥校場刺馬——江寧城內駐有綠營兵二千多人,棚長以上的大小頭目有二百餘人。
這些頭目,每月由記名總兵署督標中軍副將喻吉三考核一次,稱為月課。
月課的內容主要為弓、刀、石、馬四大項,成績分優、甲、乙、丙四等,是武職遷升黜降的一個重要依據,向為軍營所重視。
七月初,喻吉三便下達命令,二十五日在校場大考,屆時總督馬新貽親自檢閱。
應考者早早地作準備,人人都想在總督麵前博得個好印象。
不巧,二十五日那天下起雨來,大課便推遲到第二天。
二十六日清早,天還未大亮。
江寧校場就熱鬧起來。
大大小小的頭目跨著駿馬,穿好緊身戰甲,一進校場,便各自活動起來。
校場規矩很嚴,就連中上級武官所帶的隨身仆從,都不得進場,隻能在柵欄外觀看。
卯正,兩江總督馬新貽在喻吉三等人簇擁下來到校場。
他身穿從一品錦雞蟒袍,頭戴起花紅珊瑚頂帽,腳踏雪底烏緞朝靴,神色莊嚴地走上檢閱台。
一聲號炮響後,考核開始。
喻吉三宣布,馬製台特為準備了十二朵大紅綢花,每個項目的前三名,都可以得到製台大人親授的紅花。
應考者無不踴躍。
先考弓術。
弓以力為單位,一力十斤。
從八力起開弓,連續開滿三次者為合格。
八力開後再加至十力,合格後再加至十二力。
十二力合格者為甲等,超過十五力者為優秀。
開弓完畢,再考平地射。
每人發六支箭,在三十步遠外對準靶子射,六箭皆中靶心者為優。
接下來考刀術。
刀有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一百三十斤之分,能將一百三十斤重的大刀舞得嫻熟者為優等。
石分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二百八十斤、三百斤四等,將石拔地一尺,再上膝,再上胸,將三百斤的石頭舉過胸脯者為優。
武職人員的考試遠比文職人員咬筆杆做文章有趣。
開考後,柵欄外便圍滿了看熱鬧的百姓,而且越來越多。
大家以高昂的興致觀看,並以喊聲、掌聲為應考者呐喊鼓勁助威。
最精彩的是馬術。
校場馬術的考核為馬上射靶。
這時已到午初時分,校場四周早已是人山人海,熱氣騰騰。
盡管衛兵一再阻擋,圍觀的百姓還是拚命地向柵欄靠近,柵欄旁邊的幾株大樹上都爬滿了人,好幾株枝幹被壓斷了,從樹上掉下並跌斷手腳的事時有發生。
校場的一頭有三個離地四尺高的土墩,土墩上插一根六尺長的竹竿,竹竿上掛一塊寬三尺、長四尺,用布做成的牌牌,叫做布侯。
布侯上畫著三個圓圈,離布侯三十丈遠處有一道白石灰線。
人騎在馬上,打馬在校場上飛跑三圈後,再對著布侯射箭。
一共射四箭,四箭全中布侯內圈者為優秀。
柵欄外,成千上萬名觀眾的眼睛跟著校場上的跑馬轉,隨著一箭箭射出,報以喝彩和惋惜聲。
場內的應考者和素不相識的場外圍觀者,幾乎達到了息息相通的地步。
最後,一百多名武官全部跑馬射箭完畢,居然無一人四箭全中布侯內圈的,在一片遺憾聲中,也根據高下定出了前三名。
到了未正時刻,四大項目中十二名優勝者神氣十足地走上檢閱台,馬新貽給他們一一戴上大紅綢花,又說了幾句勉勵話。
恰在這時,有一處柵欄被擁擠不堪的百姓衝垮了十多丈寬的缺口,兩三百名膽大者從缺口中潮水般湧進了校場,衛兵們來不及攔阻,擠進來的人都朝箭道跑去。
因為箭道的那一端是總督衙門的後門,馬新貽將要從這裏回署。
馬新貽平時外出,總是坐在遮蓋嚴密、前呼後擁的八台大轎裏,百姓哪能見到!今日能有這樣的好機會,大家都想一睹製台大人的威儀。
“大人,箭道兩邊擠滿了百姓,讓衛兵驅散後您再下去吧。”
見馬新貽正要走下檢閱台,喻吉三彎腰勸阻。
“不必了,百姓們想見見我,就讓他們見見又有何妨!”誌得意滿的馬新貽也想借此機會,給江寧百姓一個好形象。
他邊說邊整整衣冠,揚起頭走下檢閱台。
柵欄外的百姓見衛兵並不驅趕闌入者,便紛紛從缺口處擠了進來。
一時間,箭道兩旁聚集著近千人。
馬新貽在巡捕及貼身衛士的保護下斂容正色,大搖大擺地穿過校場,走進箭道。
頭上的紅頂,頸上的朝珠,身上的彩色繡線,在陽光照耀下閃爍著五色光毫,照得百姓們眼花迷亂,豔羨驚歎:“好神氣的馬大人!”“比以前的曾大人精神多了!”“當然咯,還不到五十歲,又沒有吃過曾大人那多苦,當然精神。”
“平常人哪有這福氣,做督撫的都是天上的星宿下凡。”
馬新貽邊走邊聽到這些讚歎之辭,心中洋洋自得,腳步邁得更加威武。
這時,一個年輕的武弁從箭道邊人群中衝出來,高喊一聲:“表舅!”然後跪下。
馬新貽一聽,腳步停下來。
看時,原來是他堂姐的兒子王成鎮。
去年,馬新貽將他從山東原籍召來,安排在督標中軍當個外委把總。
這王成鎮不成器,最好賭博,有點錢便去賭場賭了,直到輸盡為止。
早向,王成鎮輸得身無分文,以母親病重,回家探望無川資為由,向馬新貽要了十兩銀子。
他拿著這筆銀子,沒有半個月又輸光了,到馬新貽那裏扯謊,說被人偷去了。
馬新貽見他哭哭啼啼的,便又給了他十兩。
誰知不久又輸了,還倒欠賭房五兩銀子。
馬新貽得知後氣得大罵,吩咐仆人,再不準他進督署。
王成鎮無法,便借這個機會向表舅麵求。
馬新貽見是他,喝道:“你這個混帳東西,還有臉來見我!”說罷,扭轉臉繼續往前走。
王成鎮跪著高喊:’表舅,表舅!”馬新貽不理,隻顧朝前走。
王成鎮見狀,忙站起,跑到馬新貽前麵,又是一跪,哭道:“表舅,求你再寬容外甥一次。
外甥委實欠了別人的銀子,無法歸還,隻得如此!”“你給我滾開!”馬新貽抬起右腳,猛地向王成鎮踢去。
“大人,冤枉啦,冤枉!”馬新貽的腳尚未收回,忽地從人群中又衝出一個高大壯實的漢子來。
他飛奔向前,走到馬新貽的麵前,彎腰打千。
“你是誰?”馬新貽停步喝問。
“大人!”那漢子邊說邊向前走一步。
猛然間,他從腰中抽出一把發亮的腰刀來,用盡全力,向馬新貽身上紮去。
馬新貽被這突如其來的行動嚇懵了,正在慌亂之際,那腰刀已插進了他的右助之下。
馬新貽慘叫一聲,隨即倒在箭道上,血如泉水般地噴湧出來。
箭道兩旁的百姓高喊:“總督被殺了!”“抓刺客!”走在離馬新貽身後丈多遠的喻吉三聞訊趕上前來,馬新貽的貼身侍衛也都紛紛趕上,隻見那刺客並不逃跑,站在那裏,對著青天狂笑道:“你們來抓吧!老子大事已成,高興得很,我跟你們走。”
衛兵擁上來,拿一根繩子將刺客綁住。
喻吉三高喊:“先前跪的那人是他的同夥,不要放了他!”衛兵們又把王成鎮抓住。
王成鎮嚇得臉色灰白,話都說不出一句來。
刺客又笑了起來,說:“你們放了他,殺人的隻有我一個,我一人做事一人當,並無同夥!”喻吉三哪裏聽他的,吩咐將兩人一起押進總督衙門。
倒在血泊中的馬新貽已人事不省,被眾人抬進了臥室,一邊飛馬去請醫生。
校場內外上萬名圍觀的百姓,眼見得出了這樣一件百年難遇的稀奇事,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驚訝之餘,全都奔向總督衙門,懷著巨大的好奇心,打聽事情的究竟。
總督衙門一時大亂,也無人出來維持秩序,大堂外看熱鬧的人密密匝匝地圍了不知多少圈。
過一會,江寧藩司梅啟照帶著江寧知府及江寧、上元兩縣縣令等人升堂開審。
刺客被五花大綁地押了上來。
梅啟照敲打著驚堂木,喝問:“大膽狂徒,你叫什麽名字?何處人氏?幹什麽的?從實招來!”那刺客麵不改色,昂然站立在大堂之中,從容答道:“我叫張文祥,河南汝陽縣人,無業。”
“你為何要謀刺馬製台?”梅啟照又厲聲發問。
“有人叫我幹的。”
“此人是誰?”“此人是將軍。”
大堂上審訊的官員們麵麵相覷,無不驚愕失色,他們立即想到江寧將軍魁玉。
梅啟照的心怦怦直跳,不知如何審下去,好一陣才問:“將軍在哪裏,你認識他嗎?”張文祥坦然回答:“將軍就在我家旁邊,我並不認識他。”
官員們被弄得莫名其妙。
梅啟照問:“你不認識將軍,將軍怎麽叫你幹?”“我今天清早在將軍麵前抽了一簽,上上大吉,故知將軍同意我去幹。”
陪審的官員們有的已大致猜到了,有的還不明白,梅啟照已知將軍決非魁玉,心中有了數,遂又猛拍一下驚堂木,大叫:“大膽狂徒,你老實招來,這將軍到底是誰?”“它是我家門旁邊石將軍廟裏的將軍。”
這下,所有會審的官員們一齊放下心來。
正在這個時候,魁玉急急忙忙趕來,對梅啟照說:“此事非比一般,恐有意外,現在外麵百姓眾多,一字一句都聽得清楚,哄傳出去,不利審查。”
梅啟照依了魁玉的意見,將張文祥押下收審。
直到天黑下來,總督衙門圍觀的百姓才漸漸散去。
到了第二天上午,馬新貽因流血過多死了。
當天晚上,總督衙門裏又傳出新聞,馬新貽的姨太太懸梁自盡。
過幾天又報王成鎮瘋癲。
事情愈加複雜了。
曾國藩第三部——黑雨三江寧市民嘴裏的馬案離奇古怪——“張文祥到石將軍廟求簽一事,魁玉、梅啟照都沒有說起。”
曾國藩聽完彭玉麟的敘1/5|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