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李二自己牙根也有點發癢了,當初隻是想讓李好把南方變成長安邊上的經濟開發區一樣。那知道那家夥根本就不按常例出牌,現在南方的變化讓李二自己都覺得有些忌憚了,如果不是那些軍隊基本還掌握在他手上,如果不是南方現在在大唐的地位很重要,李二覺得自己肯定會忍不住去把那邊搶來,雖然現在南方還是大唐的領土,還是他的兒子在總管。可有時他又覺得應該讓南方那邊發揮更多的作用,他還想看下李好到底能把南方變成什麽樣子。
因為南方的發展,現在北方這邊很多東西都開始向著李二之前期望的方向發展了。世家和地主開始低價出售自己手中掌握的大量田地,開始善待百姓。同時因為南方那邊對人才的提拔完全不再以儒家知識學了多少為主,而是大量的偏向那些掌握技術的人才方向,所以讓那些世家之前靠掌握書籍而掌握人才的計劃也慢慢變的支離破散,以後大唐的朝廷官員出身將不再完全掌握在世家手裏了,而出現了平民階層,這個階層的人他們對大唐的認可更高,也對李二的忠誠度也高,這也解決了李二心中的一些疙瘩。
不過在南方的李恪和李好就不管李二怎麽想了,隻要大唐朝廷沒有給他們正式的通知,南方的發展就要繼續搞下去,就算朝廷給他們通知了他們也要盡力爭取讓南方繼續發展下去。不能大開曆史倒車。流求島上李恪的私人軍隊的人數還在慢慢的增加,派外倭島的那些人員把李好的計劃執行的非常完美而且還讓己方的人員傷害為零,至今還沒陣亡隻有受傷的。這些人經過戰火的熏陶後。將會成為李恪最忠實的軍隊。
同樣的,南方這邊還開啟了火槍的製造,這個基於火炮的原理再加上李好提供的幾杆槍作為原型,所以製造難大並不大。但是製造出來後的精度,射程還有耐損度卻達不到要求,這就需要那些武器專家更家深入的去研究了。火藥的改進也在繼續,這些技術暫時都隻在南方這邊試驗。完全沒有把技術同北方那邊共享,這是李好的一點私心在內。如果李恪上位了。這個共享就沒問題,如果李恪還沒上位就技術共享了,那這東西就會成為一個影響曆史走向的未知數了,所以李好覺得這東西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裏好點。他給這邊的試驗員的命令就是爭取讓這些東西經過多次驗證完美並能批量生產後才會給北方那邊分享這個技術。到時南方這邊就將在技術上領先北方。其實他不解釋也無所謂,這些科研人員的興趣就在研發上麵,其他的都不怎麽注意,而且他們也知道隻要有李好在,自己就不會受到虧待,所以其他的事情都是交給李好去處理就好了。
李好還需要關注的就是蒸汽火車的試製工作,主持試製世界上第一台蒸汽火車的人還是他的弟子,叫聶俊。隻不過李好和武月也經常過去幫著提供一些意見什麽的,所以花費了一年的時間。最初的火車還是被他們整了出來。隻是弄出來的這個家夥太醜陋了,顯得十分笨重,不過規格卻是嚴格按照後世的火車規格來製造的。這個是李好要求的。因為火車車不行可以直接改造,如果再加上車廂什麽的也去改造這樣花費的時間太長了,再說他還提供了最早的火車原型給他們用於參考的。
從上海到杭州的軌道一鋪設好,聶俊他們最早製早出來的火車就開始了試運行,這輛車每小時可行駛五、六公裏,比人的步行還慢。但是這已經開啟了不用馬拉也可以讓車行走的新紀元。隻是由於經常出事故,無法投入實際使用。所以他們隻得對設計出來的蒸汽火車進行大量的修改和改進,甚至連蒸汽機也做了大量的改變。然後又花費了一年的時間終於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輛具有實用價值的客貨兼運的蒸汽機車——“長安號”。它載重90噸,還可坐兩百名乘客,每小時走三十多公裏,運行正常。從此,大唐乃至世界上終於有了火車。
試運行的那天,天還沒有大亮,在杭州城居住的許多男女老少,就紛紛起床了。他們有的步行,有的騎馬,有的坐車,拖家帶小絡繹不絕地向同一個地方趕去。他們要去那裏呢?他們去幹什麽呢?原來,他們要去的地方就是杭州城外一個叫住杭州火車站的地方,至於這個火車站是個什麽玩意,這裏麵的人沒多少人知道。但是他們通過南方報知道那裏將要舉行一次火車試車表演,所以紛紛跑了過去看看那火車到底是什麽玩意。
而此時的杭州火車站周圍一片人山人海,簡直比過年過節還熱鬧。忽然,同上次的輪船試行一樣汽笛一聲長鳴,隻見一台噴雲吐霧的機車,拖著六節煤車和十節擠滿乘客的車廂,轟轟隆隆地向上海方向駛去。參觀表演的人群,立刻發出了熱烈的歡呼聲和驚叫聲。有些騎馬的小夥子,甚至催馬向前,緊緊迫隨在後麵,一麵跑,一麵大聲喝彩。這條飛奔的鋼鐵長龍,就是大唐的第一列火車——“長安號”。機長就是聶俊,李好一家還有李恪一家都在車上,他們是被邀請過來見證和乘坐這輛大唐乃至世界第一輛火車的試運行的,當然車上還有其他的乘客,都是杭州的一些官員以及一些身價不錯的富豪還有幾大主流報紙在杭州的記者都邀請了,火車的成功試行還需要他們的體驗和大力宣傳呢。因為杭州到上海有差不多一百八十公裏,以現在的時速需要五到六個小時,中間還有一個中點站需要停歇半個小時用於補充水和煤的,所以車上還提供了一些吃食什麽的給乘客。
火車的出現,使大唐的陸路交通運輸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也為大唐近代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聶俊在長安號運行成功後也嚌身於青史留名的行列了,不過他並沒有就此滿足,又花了半年的時間對長安號的車頭和車身進行一係列的改造,改造後的長安號除了車頭比較原始外,其他機箱部分都有了大量的改進,舒適和安全度都有了提高,整個車廂的樣子也幾乎接近了後世火車車廂的樣子。而且整個火車的時速也提高到了時速五十多公裏,這已經是極速了,再往上增就非常難了,那需要更多的東西配合才行的。同時另一輛杭州號的機頭也完成了製造,這樣從杭州到上海就有兩輛火車,完全可以開始運營了。
不過這兩輛火車投入運營後,車票基本上是供不應求的,很多人完全就是好奇跑了過去花錢買點票上去玩下。至於車上人太多那沒人計較了,人多?人多正好,人多更熱鬧。不過李好還是調了幾十個人在兩邊火車站安排秩序,車上也安排了幾個用於管理車上的秩序的,要是象後世春運那樣上個火車象打仗一樣甚至把人踩死這就不值了,畢竟他們此時不是為了趕火車回家,而是純粹就是為了好奇。
這種狀態持續了很久,先是杭州城的人民喜歡這樣玩兩下,接著就是附近城市的無聊有錢人士聽說杭州這邊出了個新玩意也跑了過來坐下體驗下。到最後大唐朝廷的官員也hold不住了,竟然組織了一個由工部牽頭的幾十人的調查團跑到杭州這邊來調查這個蒸汽火車的運行情況,因為現在大唐的主流報紙上麵都在宣傳這玩意,而作為首都的長安如果沒有這東西,這確實說不過去。不過他們過來到底是來調查的還是純粹為了坐火車玩這個就沒法說清楚了,因為李好親眼看到有幾個官員竟然在上麵坐了幾個來回。
其他的官員坐了一兩個來回後立刻就回到杭州城拜訪了李恪和李好,目的很簡單,就是長安城必須也要修建這麽一條鐵路,至於工程怎麽幹,要花費多少錢就需要李好的指點了。李好聽了這些官員的意見後委婉的個告訴他們,現在這個技術還沒達到量產的地步。現在杭州到上海這邊還是試運行,鐵軌和火車本身的承受能力都在驗證中,所以這個工程長安那邊暫時還沒辦法進行,必須等這邊完全穩定測試好後才能在那邊開始修建。不過他們現在可以進行一些基礎工程的先行修建,到時這邊測試好了以後就可以派出部分技術人員去長安那邊開始組裝火車車頭和車身,那邊就可以按要求直接鋪軌道了,等組裝好就能運行火車了。
來的這批官員雖然不懂這個火車技術,但是李好跟他們解釋的很清楚,再說吳王也在一邊,這個答複雖然不能讓他們滿意但是也可以用來回複李二了,所以這些人在杭州呆了半個月時間了解完畢後就直接回長安回複李二去了。(未完待續)
因為南方的發展,現在北方這邊很多東西都開始向著李二之前期望的方向發展了。世家和地主開始低價出售自己手中掌握的大量田地,開始善待百姓。同時因為南方那邊對人才的提拔完全不再以儒家知識學了多少為主,而是大量的偏向那些掌握技術的人才方向,所以讓那些世家之前靠掌握書籍而掌握人才的計劃也慢慢變的支離破散,以後大唐的朝廷官員出身將不再完全掌握在世家手裏了,而出現了平民階層,這個階層的人他們對大唐的認可更高,也對李二的忠誠度也高,這也解決了李二心中的一些疙瘩。
不過在南方的李恪和李好就不管李二怎麽想了,隻要大唐朝廷沒有給他們正式的通知,南方的發展就要繼續搞下去,就算朝廷給他們通知了他們也要盡力爭取讓南方繼續發展下去。不能大開曆史倒車。流求島上李恪的私人軍隊的人數還在慢慢的增加,派外倭島的那些人員把李好的計劃執行的非常完美而且還讓己方的人員傷害為零,至今還沒陣亡隻有受傷的。這些人經過戰火的熏陶後。將會成為李恪最忠實的軍隊。
同樣的,南方這邊還開啟了火槍的製造,這個基於火炮的原理再加上李好提供的幾杆槍作為原型,所以製造難大並不大。但是製造出來後的精度,射程還有耐損度卻達不到要求,這就需要那些武器專家更家深入的去研究了。火藥的改進也在繼續,這些技術暫時都隻在南方這邊試驗。完全沒有把技術同北方那邊共享,這是李好的一點私心在內。如果李恪上位了。這個共享就沒問題,如果李恪還沒上位就技術共享了,那這東西就會成為一個影響曆史走向的未知數了,所以李好覺得這東西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裏好點。他給這邊的試驗員的命令就是爭取讓這些東西經過多次驗證完美並能批量生產後才會給北方那邊分享這個技術。到時南方這邊就將在技術上領先北方。其實他不解釋也無所謂,這些科研人員的興趣就在研發上麵,其他的都不怎麽注意,而且他們也知道隻要有李好在,自己就不會受到虧待,所以其他的事情都是交給李好去處理就好了。
李好還需要關注的就是蒸汽火車的試製工作,主持試製世界上第一台蒸汽火車的人還是他的弟子,叫聶俊。隻不過李好和武月也經常過去幫著提供一些意見什麽的,所以花費了一年的時間。最初的火車還是被他們整了出來。隻是弄出來的這個家夥太醜陋了,顯得十分笨重,不過規格卻是嚴格按照後世的火車規格來製造的。這個是李好要求的。因為火車車不行可以直接改造,如果再加上車廂什麽的也去改造這樣花費的時間太長了,再說他還提供了最早的火車原型給他們用於參考的。
從上海到杭州的軌道一鋪設好,聶俊他們最早製早出來的火車就開始了試運行,這輛車每小時可行駛五、六公裏,比人的步行還慢。但是這已經開啟了不用馬拉也可以讓車行走的新紀元。隻是由於經常出事故,無法投入實際使用。所以他們隻得對設計出來的蒸汽火車進行大量的修改和改進,甚至連蒸汽機也做了大量的改變。然後又花費了一年的時間終於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輛具有實用價值的客貨兼運的蒸汽機車——“長安號”。它載重90噸,還可坐兩百名乘客,每小時走三十多公裏,運行正常。從此,大唐乃至世界上終於有了火車。
試運行的那天,天還沒有大亮,在杭州城居住的許多男女老少,就紛紛起床了。他們有的步行,有的騎馬,有的坐車,拖家帶小絡繹不絕地向同一個地方趕去。他們要去那裏呢?他們去幹什麽呢?原來,他們要去的地方就是杭州城外一個叫住杭州火車站的地方,至於這個火車站是個什麽玩意,這裏麵的人沒多少人知道。但是他們通過南方報知道那裏將要舉行一次火車試車表演,所以紛紛跑了過去看看那火車到底是什麽玩意。
而此時的杭州火車站周圍一片人山人海,簡直比過年過節還熱鬧。忽然,同上次的輪船試行一樣汽笛一聲長鳴,隻見一台噴雲吐霧的機車,拖著六節煤車和十節擠滿乘客的車廂,轟轟隆隆地向上海方向駛去。參觀表演的人群,立刻發出了熱烈的歡呼聲和驚叫聲。有些騎馬的小夥子,甚至催馬向前,緊緊迫隨在後麵,一麵跑,一麵大聲喝彩。這條飛奔的鋼鐵長龍,就是大唐的第一列火車——“長安號”。機長就是聶俊,李好一家還有李恪一家都在車上,他們是被邀請過來見證和乘坐這輛大唐乃至世界第一輛火車的試運行的,當然車上還有其他的乘客,都是杭州的一些官員以及一些身價不錯的富豪還有幾大主流報紙在杭州的記者都邀請了,火車的成功試行還需要他們的體驗和大力宣傳呢。因為杭州到上海有差不多一百八十公裏,以現在的時速需要五到六個小時,中間還有一個中點站需要停歇半個小時用於補充水和煤的,所以車上還提供了一些吃食什麽的給乘客。
火車的出現,使大唐的陸路交通運輸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也為大唐近代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聶俊在長安號運行成功後也嚌身於青史留名的行列了,不過他並沒有就此滿足,又花了半年的時間對長安號的車頭和車身進行一係列的改造,改造後的長安號除了車頭比較原始外,其他機箱部分都有了大量的改進,舒適和安全度都有了提高,整個車廂的樣子也幾乎接近了後世火車車廂的樣子。而且整個火車的時速也提高到了時速五十多公裏,這已經是極速了,再往上增就非常難了,那需要更多的東西配合才行的。同時另一輛杭州號的機頭也完成了製造,這樣從杭州到上海就有兩輛火車,完全可以開始運營了。
不過這兩輛火車投入運營後,車票基本上是供不應求的,很多人完全就是好奇跑了過去花錢買點票上去玩下。至於車上人太多那沒人計較了,人多?人多正好,人多更熱鬧。不過李好還是調了幾十個人在兩邊火車站安排秩序,車上也安排了幾個用於管理車上的秩序的,要是象後世春運那樣上個火車象打仗一樣甚至把人踩死這就不值了,畢竟他們此時不是為了趕火車回家,而是純粹就是為了好奇。
這種狀態持續了很久,先是杭州城的人民喜歡這樣玩兩下,接著就是附近城市的無聊有錢人士聽說杭州這邊出了個新玩意也跑了過來坐下體驗下。到最後大唐朝廷的官員也hold不住了,竟然組織了一個由工部牽頭的幾十人的調查團跑到杭州這邊來調查這個蒸汽火車的運行情況,因為現在大唐的主流報紙上麵都在宣傳這玩意,而作為首都的長安如果沒有這東西,這確實說不過去。不過他們過來到底是來調查的還是純粹為了坐火車玩這個就沒法說清楚了,因為李好親眼看到有幾個官員竟然在上麵坐了幾個來回。
其他的官員坐了一兩個來回後立刻就回到杭州城拜訪了李恪和李好,目的很簡單,就是長安城必須也要修建這麽一條鐵路,至於工程怎麽幹,要花費多少錢就需要李好的指點了。李好聽了這些官員的意見後委婉的個告訴他們,現在這個技術還沒達到量產的地步。現在杭州到上海這邊還是試運行,鐵軌和火車本身的承受能力都在驗證中,所以這個工程長安那邊暫時還沒辦法進行,必須等這邊完全穩定測試好後才能在那邊開始修建。不過他們現在可以進行一些基礎工程的先行修建,到時這邊測試好了以後就可以派出部分技術人員去長安那邊開始組裝火車車頭和車身,那邊就可以按要求直接鋪軌道了,等組裝好就能運行火車了。
來的這批官員雖然不懂這個火車技術,但是李好跟他們解釋的很清楚,再說吳王也在一邊,這個答複雖然不能讓他們滿意但是也可以用來回複李二了,所以這些人在杭州呆了半個月時間了解完畢後就直接回長安回複李二去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