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後,堯舜禹時代之後,華夏進入了曆史時代。先後出現了夏商周三代,自周朝後,開始有明確的曆史紀年。
人族文明日漸發達,不過,超凡的能力和超長的壽命卻越來越罕見。
之後的曆代華夏民族對於“天”還是很崇拜和信仰。但也也漸漸意識到,天帝隻是天界勢力最大者,並不代表昊天神靈本身。
這是因為堯舜禹之後,人族雖然日益繁盛,但人族個體的力量卻日益削弱。
到了商朝末期,道門所代表的修士神仙力量因為夏商兩個王朝千年供奉和道門千年發展,力量日益強大。
不過,道門內部卻分成三教,其中闡教和截教兩大教,為了爭奪王朝氣運,闡教不惜引入西方教內訌,發動了“封神之戰”,而在華夏正史中,被稱為“武王伐商”之戰。
不過,“封神之戰”後,道門闡截二教都元氣大傷。於是周人在其傑出人才周公姬旦的主持下,重新創立了一套理論,鼎革了商朝的“天命”。
夏朝建立後,夏王朝既祭祀天帝(此時是黃帝擔任),但也祭祀並且更重視自己的祖先禹。
商朝建立後,商王朝撇開天帝,自己祭祀自己的祖先舜帝。並且讓每個死去的商朝帝王都被作為祖靈來崇拜和祭祀,漸漸讓帝舜取代黃帝,成為新的天帝。
不過,帝舜的天帝地位,隻是在商王朝內部確立,黃帝仍然還是天帝。
周朝建立後,道門元氣大傷,黃帝和炎帝、青帝三位遠古帝王,同時也是道門神仙,在封神之戰時,因為自身身份的尷尬,手心手背都是肉,不忍參與人族內鬥,於是全部退位,到一處名為火雲洞的上古秘境中隱居。
從此之後,天庭無主,加上其他許多上古神靈隕落,空出了很多位置,於是道門三教互商,封那些死去的賢臣良將和三教戰死的弟子作為周天神靈,重新建立天庭的架構。
至於天庭的共主,道門由於三教製衡,道門中誰也沒有當上天帝,道門也不希望出現有絕對權力的天帝。
於是多方妥協,加上鴻鈞欽點,鴻鈞的一個實力很弱小的童子昊天成為天帝,被稱為昊天上帝。
昊天能當上天帝,除了上述原因外,還因為他本來就是昊天元氣海中昊天神靈的一部分,因為鴻鈞講道,而附著於紫霄宮裏的一塊美玉之中。
後來被鴻鈞點化化形,論天帝之位的正統性合法性,沒有人比得上昊天。由於昊天本身玉石化形,所以後來又被稱為玉帝。
而道門畢竟勢大,所以在天庭的架構中將天帝架空,瓜分了中天北極紫微大帝、勾陳上官大帝、南極長生大帝、後土大帝等重要神位,就連名號上,也與天帝沒有多少區別。
這樣一來,天帝職權極度弱化,但天帝之位又沒有誰比昊天更有資格。於是綿延幾億年的天帝之爭暫告一段落。從此之後,人界幾千年,天帝都沒有太大的變化,稱呼也從此固定為昊天上帝或玉帝。
由於新的天帝弱小,道門也元氣大傷,處於恢複期,於是周人不甘於一直受道門支配。於是祭祀上天時玩了一些小把戲。
他們有意無意地講昊天與昊天上帝分開,比如《孝經》裏講,“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
這句話證明,在周人眼中,天和天帝是分開的,而且天比天帝大,就如同國比國君大一樣。
並且還創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等理論,周王自稱天子,賦予昊天神靈更多內容,這樣就減少了很多天界和神靈對周王朝的影響力。
後來周朝幾百年中,道門在休養生息,昊天則安心當傀儡,並且借助人間王朝的祭天來收攏昊天神靈的其餘靈性,慢慢壯大自己。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西周崩解、東周是周天子隻是擺設。與此同時,天界的天庭和昊天也隻是擺設。由於道門勢弱,人間凡人對於道門冊封的神靈不買賬。
加上以前未參加封神之戰的上古遺留的魔神、妖神、祖靈等的挑戰,天庭名存實亡,隻有昊天上帝被承認,擔任三界名義上的共主。
東周時期,各國各自祭祀自己的祖靈和天帝,上古的五方天帝乃至東皇太一也被拿出來祭祀,總之人界和神界都比較亂。
在這種亂世中,天界許多神仙和神靈妖魔都在人間留下學說和道統,以人界作為試驗場來決出勝負。
因為三界再也受不了新的神仙大戰了,而且封神之戰過去不久,各方都要休養生息。
於是,春秋戰國時出現諸子百家的學術爭鳴。最終,這種學術爭鳴以武力來決出勝負。
秦始皇一統天下,標誌著代表人道上古帝王和上古勢力的法家取得了優勢。
不過,在各方反彈下,秦朝二世而亡,代表道門和黃帝勢力的黃老道後發製人,摘了秦朝統一天下的果實。所以漢初奉行黃老之道,因為漢朝源於楚地,也仍然信仰祭祀東皇太一。
不過,曆史發展到了這個時候,天界和神靈已經無法完全控製人間王朝了。所以,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以被董仲舒為迎合漢王朝需要而改造儒家,及在實踐過程中形成“外儒內法”格局的儒教治國。
這標誌著代表主體是上古三皇五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的人族本身力量最終勝出,決定了三界的主宰。
於是昊天上帝繼續充當儒教崇拜的天帝,與道門天庭漸行漸遠。
之後,到了西漢末年,由於西方教演變而來的佛教興起並向東方擴張,女媧代表的上古參與妖神和現在三界的妖族力量興起,與道門離心的昊天上帝的天庭受到極大的挑戰。
於是在公元前後,王莽篡漢的時候,發生了孫悟空大鬧天宮之事,讓昊天上帝的權威受到極大的挑戰。
之後,光武帝又複興了漢朝。此時在華夏,佛教和道教鬥爭越來越激烈,遍及三界。昊天上帝由於站在儒教也就是人間王朝這邊,越來越不受道教待見。
到了東漢末年,道教中的一個支派太平道公然喊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口號。
於是,昊天上帝覺得因為自己沒有實力,這個三界共主當得實在沒有意思,加上預感到將來的亂局,於是就半是自願半是被迫地下凡曆劫,在三界十方萬界(即各種小千世界)中不斷輪回轉世。
以積累功德、修煉法力、磨礪心性、增長經驗。經過凡間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一千多年時間,十方萬界共計上百億年的時間,到了明朝,昊天上帝才在名叫張百忍那一世修成大羅金仙,憑自己的實力當上天庭玉帝。
此時,道教重建天庭,將兩千多年前封神之戰的格局構架、理想真正實現,而且道教內部三清門下三教合一,老子門下的道教兼並闡教和截教,合稱道教。
道教與儒教、佛教也三教合一,天庭真正開始統治三界,昊天玉帝這個三教共主也比較有實權,可惜此時的地球三界已經進入末法時代,所以玉帝在地球留下的影響不怎麽大。
而且,昊天輪回萬世,在地球三界也隻能當道門天庭的玉帝,再也當不了此時地球三界真正主宰儒教的昊天上帝了。
因為在東漢末年,那時的昊天上帝轉世之後,華夏王朝由儒教繼續祭祀昊天上帝。
於是上千年來,華夏億萬人的信仰和華夏曆朝曆代的官方祭祀信仰,再次在昊天元氣海中締造一個自然神昊天上帝。而不是從前的人格神。
由於儒家對紫微星的信仰,北極星被儒教視為帝星,更是人間天子的命星,而新的自然神昊天上帝被人間百姓和人間王朝普遍視為是天界的帝王。
既然是帝王,自然居住在帝星中,所以這個大約在隋朝時正式形成的自然神昊天上帝。
以北極(紫微)星為中心、為心髒、為大腦,形成了一個昊天上帝的神格意誌。
此外昊天元氣海廣闊無垠,但也飄渺虛無、無所依托。要想形成強大而穩固的神格,不但需要信仰,還需要天體物質作依托。
而天上最顯著的天體就是日月星辰。其中最重要的兩個是太陽和太陰(月亮),這是每個文明都公認的,因為太陽和月亮對地球影響最大。
除此之外,不同文明中,最重要的星辰都不一樣。古埃及是天狼星,華夏是北極星,回教是星月共尊。
上古神道興盛,神靈能夠掌控天上最重要的兩大星體,太陽和月亮。
不過,月亮和太陽相比,雖然同為天上最亮的天體,但月亮因為要依靠太陽而發光,自身又隻是一顆衛星,所以月亮一直作為太陽的附庸而存在。
所以,上古天地東皇太一還兼做太陽神,古埃及也將太陽神阿蒙視為至高神。
之後神道衰弱,各個文明的太陽神漸漸隕落。而昊天上帝雖為天帝,但也掌控不了太陽,所以隻能降格,掌控紫微星。
而古埃及文明中,太陽神阿蒙隕落後,古埃及找了天上最亮、且周期與地球公轉周期驚人地一致,與太陽有關聯的天狼星的星神取代太陽神做至高神。
到了明朝,道門重建天庭時,兩千多年前確立的天庭眾神已經所剩無幾。
除了南極長生大帝、承天效法後土大帝、東嶽大帝、鬥姆元君等幾位大神,還有後來形成的真武大帝、關聖帝君等神靈外,當時確立的三百六十五位神靈幾乎都隕落了。
許多當時的著名神仙也或者隕落或者轉世。比如東皇太一在秦漢時轉世並且修成東華帝君。後來,到了唐朝,東華帝君又轉世變成呂洞賓,最後也修成神仙。
而赤腳大仙也轉世成為八仙中的藍采和。而當時所封的紫微大帝伯邑考實力低微,自然早已隕落。
早在北宋時,道教為了顯示自己高於儒教,於是就想收編居於紫微星中的自然神昊天上帝為紫微大帝。凡人對紫微大帝的信仰也基本起源於此時。
當時,上古的昊天上帝還在轉世輪回,道教為了自立門戶,徹底與自漢以來為了應對佛教等外來宗教而合作近千年的儒教分家。
於是借助北宋氣運,立趙玄朗為玉帝,可惜沒有成功,自然,重新天庭的努力也失敗了。
不過,對於玉帝和紫微大帝的信仰一直都在。後來,到了明代,道教有修成大羅金仙的張百忍、還有新晉大神真武大帝,以及張三豐這樣戰鬥力很強悍的傑出神仙,才能夠重立天庭。
所以,自明朝以後,封神之戰時確立的昊天上帝成為道教的玉皇大帝。後來因為儒教祭祀而形成的自然神昊天上帝與道教的紫微大帝其實是同一個。
但由於道教的信仰,自然神昊天上帝漸漸分出一個分身成為紫微大帝。並且分身紫微大帝也逐漸有了人格意誌,漸漸成為人格神。
這就是五代時自然神昊天上帝用紫微星力洗煉傳國璽器靈,之前,昊天上帝又以紫微星力超拔趙佶靈魂的原因。
而這時的玉帝,居住在天上太微垣的天庭淩霄寶殿中。而昊天上帝和紫微大帝所在的紫微星在紫微垣。
人族文明日漸發達,不過,超凡的能力和超長的壽命卻越來越罕見。
之後的曆代華夏民族對於“天”還是很崇拜和信仰。但也也漸漸意識到,天帝隻是天界勢力最大者,並不代表昊天神靈本身。
這是因為堯舜禹之後,人族雖然日益繁盛,但人族個體的力量卻日益削弱。
到了商朝末期,道門所代表的修士神仙力量因為夏商兩個王朝千年供奉和道門千年發展,力量日益強大。
不過,道門內部卻分成三教,其中闡教和截教兩大教,為了爭奪王朝氣運,闡教不惜引入西方教內訌,發動了“封神之戰”,而在華夏正史中,被稱為“武王伐商”之戰。
不過,“封神之戰”後,道門闡截二教都元氣大傷。於是周人在其傑出人才周公姬旦的主持下,重新創立了一套理論,鼎革了商朝的“天命”。
夏朝建立後,夏王朝既祭祀天帝(此時是黃帝擔任),但也祭祀並且更重視自己的祖先禹。
商朝建立後,商王朝撇開天帝,自己祭祀自己的祖先舜帝。並且讓每個死去的商朝帝王都被作為祖靈來崇拜和祭祀,漸漸讓帝舜取代黃帝,成為新的天帝。
不過,帝舜的天帝地位,隻是在商王朝內部確立,黃帝仍然還是天帝。
周朝建立後,道門元氣大傷,黃帝和炎帝、青帝三位遠古帝王,同時也是道門神仙,在封神之戰時,因為自身身份的尷尬,手心手背都是肉,不忍參與人族內鬥,於是全部退位,到一處名為火雲洞的上古秘境中隱居。
從此之後,天庭無主,加上其他許多上古神靈隕落,空出了很多位置,於是道門三教互商,封那些死去的賢臣良將和三教戰死的弟子作為周天神靈,重新建立天庭的架構。
至於天庭的共主,道門由於三教製衡,道門中誰也沒有當上天帝,道門也不希望出現有絕對權力的天帝。
於是多方妥協,加上鴻鈞欽點,鴻鈞的一個實力很弱小的童子昊天成為天帝,被稱為昊天上帝。
昊天能當上天帝,除了上述原因外,還因為他本來就是昊天元氣海中昊天神靈的一部分,因為鴻鈞講道,而附著於紫霄宮裏的一塊美玉之中。
後來被鴻鈞點化化形,論天帝之位的正統性合法性,沒有人比得上昊天。由於昊天本身玉石化形,所以後來又被稱為玉帝。
而道門畢竟勢大,所以在天庭的架構中將天帝架空,瓜分了中天北極紫微大帝、勾陳上官大帝、南極長生大帝、後土大帝等重要神位,就連名號上,也與天帝沒有多少區別。
這樣一來,天帝職權極度弱化,但天帝之位又沒有誰比昊天更有資格。於是綿延幾億年的天帝之爭暫告一段落。從此之後,人界幾千年,天帝都沒有太大的變化,稱呼也從此固定為昊天上帝或玉帝。
由於新的天帝弱小,道門也元氣大傷,處於恢複期,於是周人不甘於一直受道門支配。於是祭祀上天時玩了一些小把戲。
他們有意無意地講昊天與昊天上帝分開,比如《孝經》裏講,“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
這句話證明,在周人眼中,天和天帝是分開的,而且天比天帝大,就如同國比國君大一樣。
並且還創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等理論,周王自稱天子,賦予昊天神靈更多內容,這樣就減少了很多天界和神靈對周王朝的影響力。
後來周朝幾百年中,道門在休養生息,昊天則安心當傀儡,並且借助人間王朝的祭天來收攏昊天神靈的其餘靈性,慢慢壯大自己。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西周崩解、東周是周天子隻是擺設。與此同時,天界的天庭和昊天也隻是擺設。由於道門勢弱,人間凡人對於道門冊封的神靈不買賬。
加上以前未參加封神之戰的上古遺留的魔神、妖神、祖靈等的挑戰,天庭名存實亡,隻有昊天上帝被承認,擔任三界名義上的共主。
東周時期,各國各自祭祀自己的祖靈和天帝,上古的五方天帝乃至東皇太一也被拿出來祭祀,總之人界和神界都比較亂。
在這種亂世中,天界許多神仙和神靈妖魔都在人間留下學說和道統,以人界作為試驗場來決出勝負。
因為三界再也受不了新的神仙大戰了,而且封神之戰過去不久,各方都要休養生息。
於是,春秋戰國時出現諸子百家的學術爭鳴。最終,這種學術爭鳴以武力來決出勝負。
秦始皇一統天下,標誌著代表人道上古帝王和上古勢力的法家取得了優勢。
不過,在各方反彈下,秦朝二世而亡,代表道門和黃帝勢力的黃老道後發製人,摘了秦朝統一天下的果實。所以漢初奉行黃老之道,因為漢朝源於楚地,也仍然信仰祭祀東皇太一。
不過,曆史發展到了這個時候,天界和神靈已經無法完全控製人間王朝了。所以,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以被董仲舒為迎合漢王朝需要而改造儒家,及在實踐過程中形成“外儒內法”格局的儒教治國。
這標誌著代表主體是上古三皇五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的人族本身力量最終勝出,決定了三界的主宰。
於是昊天上帝繼續充當儒教崇拜的天帝,與道門天庭漸行漸遠。
之後,到了西漢末年,由於西方教演變而來的佛教興起並向東方擴張,女媧代表的上古參與妖神和現在三界的妖族力量興起,與道門離心的昊天上帝的天庭受到極大的挑戰。
於是在公元前後,王莽篡漢的時候,發生了孫悟空大鬧天宮之事,讓昊天上帝的權威受到極大的挑戰。
之後,光武帝又複興了漢朝。此時在華夏,佛教和道教鬥爭越來越激烈,遍及三界。昊天上帝由於站在儒教也就是人間王朝這邊,越來越不受道教待見。
到了東漢末年,道教中的一個支派太平道公然喊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口號。
於是,昊天上帝覺得因為自己沒有實力,這個三界共主當得實在沒有意思,加上預感到將來的亂局,於是就半是自願半是被迫地下凡曆劫,在三界十方萬界(即各種小千世界)中不斷輪回轉世。
以積累功德、修煉法力、磨礪心性、增長經驗。經過凡間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一千多年時間,十方萬界共計上百億年的時間,到了明朝,昊天上帝才在名叫張百忍那一世修成大羅金仙,憑自己的實力當上天庭玉帝。
此時,道教重建天庭,將兩千多年前封神之戰的格局構架、理想真正實現,而且道教內部三清門下三教合一,老子門下的道教兼並闡教和截教,合稱道教。
道教與儒教、佛教也三教合一,天庭真正開始統治三界,昊天玉帝這個三教共主也比較有實權,可惜此時的地球三界已經進入末法時代,所以玉帝在地球留下的影響不怎麽大。
而且,昊天輪回萬世,在地球三界也隻能當道門天庭的玉帝,再也當不了此時地球三界真正主宰儒教的昊天上帝了。
因為在東漢末年,那時的昊天上帝轉世之後,華夏王朝由儒教繼續祭祀昊天上帝。
於是上千年來,華夏億萬人的信仰和華夏曆朝曆代的官方祭祀信仰,再次在昊天元氣海中締造一個自然神昊天上帝。而不是從前的人格神。
由於儒家對紫微星的信仰,北極星被儒教視為帝星,更是人間天子的命星,而新的自然神昊天上帝被人間百姓和人間王朝普遍視為是天界的帝王。
既然是帝王,自然居住在帝星中,所以這個大約在隋朝時正式形成的自然神昊天上帝。
以北極(紫微)星為中心、為心髒、為大腦,形成了一個昊天上帝的神格意誌。
此外昊天元氣海廣闊無垠,但也飄渺虛無、無所依托。要想形成強大而穩固的神格,不但需要信仰,還需要天體物質作依托。
而天上最顯著的天體就是日月星辰。其中最重要的兩個是太陽和太陰(月亮),這是每個文明都公認的,因為太陽和月亮對地球影響最大。
除此之外,不同文明中,最重要的星辰都不一樣。古埃及是天狼星,華夏是北極星,回教是星月共尊。
上古神道興盛,神靈能夠掌控天上最重要的兩大星體,太陽和月亮。
不過,月亮和太陽相比,雖然同為天上最亮的天體,但月亮因為要依靠太陽而發光,自身又隻是一顆衛星,所以月亮一直作為太陽的附庸而存在。
所以,上古天地東皇太一還兼做太陽神,古埃及也將太陽神阿蒙視為至高神。
之後神道衰弱,各個文明的太陽神漸漸隕落。而昊天上帝雖為天帝,但也掌控不了太陽,所以隻能降格,掌控紫微星。
而古埃及文明中,太陽神阿蒙隕落後,古埃及找了天上最亮、且周期與地球公轉周期驚人地一致,與太陽有關聯的天狼星的星神取代太陽神做至高神。
到了明朝,道門重建天庭時,兩千多年前確立的天庭眾神已經所剩無幾。
除了南極長生大帝、承天效法後土大帝、東嶽大帝、鬥姆元君等幾位大神,還有後來形成的真武大帝、關聖帝君等神靈外,當時確立的三百六十五位神靈幾乎都隕落了。
許多當時的著名神仙也或者隕落或者轉世。比如東皇太一在秦漢時轉世並且修成東華帝君。後來,到了唐朝,東華帝君又轉世變成呂洞賓,最後也修成神仙。
而赤腳大仙也轉世成為八仙中的藍采和。而當時所封的紫微大帝伯邑考實力低微,自然早已隕落。
早在北宋時,道教為了顯示自己高於儒教,於是就想收編居於紫微星中的自然神昊天上帝為紫微大帝。凡人對紫微大帝的信仰也基本起源於此時。
當時,上古的昊天上帝還在轉世輪回,道教為了自立門戶,徹底與自漢以來為了應對佛教等外來宗教而合作近千年的儒教分家。
於是借助北宋氣運,立趙玄朗為玉帝,可惜沒有成功,自然,重新天庭的努力也失敗了。
不過,對於玉帝和紫微大帝的信仰一直都在。後來,到了明代,道教有修成大羅金仙的張百忍、還有新晉大神真武大帝,以及張三豐這樣戰鬥力很強悍的傑出神仙,才能夠重立天庭。
所以,自明朝以後,封神之戰時確立的昊天上帝成為道教的玉皇大帝。後來因為儒教祭祀而形成的自然神昊天上帝與道教的紫微大帝其實是同一個。
但由於道教的信仰,自然神昊天上帝漸漸分出一個分身成為紫微大帝。並且分身紫微大帝也逐漸有了人格意誌,漸漸成為人格神。
這就是五代時自然神昊天上帝用紫微星力洗煉傳國璽器靈,之前,昊天上帝又以紫微星力超拔趙佶靈魂的原因。
而這時的玉帝,居住在天上太微垣的天庭淩霄寶殿中。而昊天上帝和紫微大帝所在的紫微星在紫微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