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段宇鍾承包了六十萬平方公裏沙漠戈壁。


    這些沙漠戈壁,有28萬平方公裏在南疆,10萬平方公裏在北疆,19萬平方公裏在內蒙和甘肅,還有3萬平方公裏在青海,大部分可連成片。


    如今,段宇鍾已經將滇池和小江治理好,這些沙漠戈壁,就將是他未來長期奮戰的地方了。


    14年6月3日,段宇鍾從春城駕著白雲,經過五六個小時的飛行,到達內蒙古居延海的上空。


    這裏也是他承包的沙漠戈壁的土地的東部邊沿。居延海在古代曾是一個麵積幾千平方公裏的大湖,周邊水草豐美,人煙稠密。


    它既是塞外最早的農墾區,也是漢唐帝國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前線,王維的《使至塞上》那首詩,提到“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這裏還出土過著名的居延漢簡,可是宋代以後,居延海日漸幹涸,如今隻剩下兩個不大的小湖。


    段宇鍾到了居延海上空,隻見除了居延海殘留的兩個小湖周邊有些綠色外,放眼望去,周邊到處都是滾滾黃沙和茫茫戈壁。


    方圓幾百裏除了額濟納旗一個居民點之外,幾乎一點綠色和一點生命跡象都沒有。


    額濟納保護區的30多萬畝胡楊林,成了堅守在這片沙漠中的唯一的生命堡壘。


    恰好,從地圖上看,還有實地觀看,段宇鍾發現,這片靠近外蒙國境線的狹長大戈壁還是個窪地。


    這片戈壁從從居延海到河套以北,一共千公裏長,幾十公裏寬,大部分地區除了戈壁石頭外一無所有,偶有零星幾個村落居住點,人口也少得可憐。


    並且這些人口也被搬遷走了。戈壁上也沒有什麽礦產,而且最關鍵的是,這片超過10萬平方公裏的荒涼戈壁灘都被段宇鍾承包下來了。


    所以,他就決定將這片低窪的戈壁全部變成湖泊。到時候,西北風從這裏吹向陝北、華北等地時,也大大增加華國北方地區空氣濕度和降水。也能大大減少華國京城和北方地區的沙塵暴。


    於是說幹就幹,他馬上打電話通知華國官府組織搬遷這片區域上萬一還逗留在那裏的民眾,並告知自己的意圖。


    然後,就讓時空道尊控製著時空寶鏡從高空向著這片區域如同天河下泄一般開始“倒水”了。


    剛開始,肯定會有無數的水滲透到沙漠戈壁之下,但段宇鍾有法寶自動從大海中取水,浪費一些也不在乎。


    恰好,渤海因為周邊是工業區,自身又是一個半封閉的內海,海水更新很慢,導致汙染嚴重。有專家估計,渤海徹底更新一次需要40到200年。


    於是,段宇鍾就讓時空寶鏡提取渤海海水,通過隱在高空中的空間通道,將渤海水傳送到段宇鍾隨身攜帶的傳國璽法寶空間中,用血池歸墟淨化。


    淨化幹淨後,再傳輸回小千世界。而“傾倒”在大漠戈壁上的是小千世界中的幹淨海水,隻是“傾倒”多少,就補充多少。


    如此,既能治理戈壁,又能治理渤海。而且,段宇鍾覺得,如果憑空給地球補水,一來有損小千世界的利益,二來可能會讓海平麵升高,其危害難以預料。


    相反,他這種收多少,補多少,可以讓地球的水體總量保持不變。雖然短期內會讓海平麵有所降低,但危害更小。


    一時之間,內蒙大戈壁上出現前所未有的大暴雨,而渤海與黃海交界處也是惡浪滔天,黃海的海水向著渤海蜂湧而入。


    於是,這片戈壁區域的治理就是這麽簡單。也是段宇鍾早在獲得奇遇前就歪歪過很久的方案。


    至於其它地方,則不可能這麽簡單粗暴。段宇鍾決定實地考察一番,也順便用沙漠的極端環境來鍛煉一下自己的身體。


    於是,段宇鍾就將這個給沙漠“注水”的工作交給時空道尊,他自己則開始了一段徒步走遍西域的旅行。


    他從居延海出發,一路向@西行走,專揀沙漠戈壁行走,路線也曲曲折折的。


    他從居延海到達紅石山,又折向西南,通過馬鬃山、瓜州直達敦煌,才又轉向星星峽,進入西域省。


    當然,這隻是他的大致路線,他總是在沒有人跡的荒漠中行走,有時興之所至,還會深入大漠。


    他除了用神識感應方圓百裏的沙漠和地下幾百米的狀況外,並不使用任何神通,完全用肉身的力量來抵禦沙漠中的嚴酷環境。


    六月的大沙漠,白天氣溫高達四五十度,晚上氣溫又可能降到零度以下。


    而且還有風沙、沙塵暴、烈日炙烤、流沙、毒蠍等各種挑戰和危險。


    段宇鍾都一一度過,嚴酷的環境隻能刺激他的身體,激發他體內潛藏的生機和靈氣、法力,讓他的身體變得更強大,而不會而他造成任何威脅。


    而一路上,碰到有意思的,美麗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他也會拍成照片,甚至畫成畫,寫成文字。


    後來,等華國的沙漠絕大部分消失後,他一路上這些順手為之的作品成為後來人們研究沙漠和研究西北環境變遷的珍貴資料。


    在他如同超級雷達和超級探測儀的全方位掃描下,地下任何礦產、文物都逃不過他的探測。


    於是,一路上,小型的沒有開采價值的礦產,小型的零星的沒有考古價值的文物,都被他順手收件傳國璽空間。


    而那些大一些的礦產和比較有價值的遺址、遺跡則被他標注出來,隨時通過網絡報告給官府。


    於是,不久之後,當段宇鍾進入西域省時,他的背後已經遠遠地跟了許多地質專家和考古工作者。


    而且,一人的才智終究有限,所以段宇鍾也把一路上探測到的詳細圖片文字資料發給官府以及網上論壇,征求改造環境的意見,不管多離譜都行。


    因為他的能力太過逆天,所以在回到治理措施的時候,嚴謹的科學家對他的幫助不大,反倒是那些混跡網絡充滿幻想的網民的意見給了他很多靈感。


    當然,如何綜合改造當地環境,又盡量不引起後遺症,這些治理方案還得靠專家。


    因為專家有兩種,一是真正有水平的,二是那種忽悠人的“磚家”。


    就比如有個叫李寶璽的“磚家”提出了“海水西調”的方案,就引來很多網友的質疑:


    據學者們研究,西北地區降雨量多寡取決於三個充要條件:一是西風帶;二是高山冷凝係統;三是水汽供應源。


    其中西風帶和高山冷凝係統是具備的,惟獨由於缺水幹旱,水汽供應源不具備。


    如果東調深入我國北方大陸500公裏的渤海海水,做填充內蒙古到西域省沙漠中封閉的構造盆地和一個個的大小鹽水湖,形成人造海。


    以壓製沙漠,擴大濕地麵積,通過海水的自然蒸發,提供西北地區的濕潤氣候條件,增加降雨量的水汽供應源。這樣,必將從根本上改變西北和華北地區幹旱的惡劣生態環境。


    他們計劃先從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達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再順北緯42度線東西方向的窪槽地表,流經燕山,陰山以北,


    然後出狼山向西進入居延海,繞過馬鬃山餘脈進入新疆。在新疆分為北,中,南三支,北支進入艾比湖,中支進入吐魯番、哈密盆地,南支進入羅布泊盆地。


    西調海水在沙漠地區形成“人造海”和大片濕地,靠自然蒸發,增加空氣中的濕度,增加當地的降雨量,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實現水的大循環。


    “海水西調”的新聞一經媒體報道,頓時在網絡上引起熱議,有網友戲稱,此設想和當年牟其中提出的“把喜馬拉雅山炸開一個口子,讓印度洋的暖濕氣流進來,吐蕃變成真正的江南”有一拚。


    更有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引渤海水入疆的設想很對路,那為什麽京津地區不充分利用海水,還要去長江黃河調水?


    可見,很多事情都是看似可行,實際上具體執行的時候,總是困難重重。


    就算“海水西調”涉及的能源、資金、土壤鹽堿化問題,以及將海水提升1200米等難點在技術上都沒有問題。


    在華國要辦成如此大的工程,也還要涉及到的拆遷、施工、協調各方利益等問題。


    就像房產登記聯網,技術上一點問題都沒有,但總也實施不了,何況“海水西調”這種技術上也不一定可行的設想?


    不過,今天段宇鍾就將這個十分天馬行空的設想變成了現實。在時空道尊的掌控之下,渤海海水以每天100立方千米的速度被抽取。


    與此同時,在內蒙10多平方千米的戈壁窪槽上空,一直狂降暴雨,二十四小時不停,每天都要降下1米深,也就是一千毫米的雨水。


    剛開始,大部分水自然都被幹旱至極,極度缺水的沙漠和戈壁吸收得一滴不剩,下多少滲漏吸收多少。


    但段宇鍾不怕浪費,而渤海麵積隻有7.7萬平方公裏,平均水深18米,總容量不過1730立方公裏。


    按現在的速度,隻要十七八天,就能降下相當於一整個渤海容積的雨水,整個渤海的水也會全部被抽進傳國璽空間中。


    當然渤海也不會幹涸,因為黃海、東海乃至西太平洋的海水都會通過渤海海峽湧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隨身帶著傳國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荒真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荒真人並收藏隨身帶著傳國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