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股例》的頒布給弘武十四年歲末的京師及江南諸多大城市帶來了一係列的衝擊,但對於整個中華帝國而言這隻不過是巨獸龐大身軀底下出現的一點點小小的震動而已。因為就本質上來說中華帝國依舊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農副合一”的自足經濟體係。這一體係自秦朝起便已在中原大地上沿襲千年。也正是憑借著良好的水利係統、吃苦耐勞的傳統、組織嚴密的官僚體係、大統一的政治格局,中國多次成功地抵禦了外族的入侵,亦或是同化了入主中原的外族。而自未來的孫露則十分清楚正是這個堅固異常的“自足經濟體係”在曆史上禁錮了腳下的這片古老的國度,使中華遲遲不能匯聚足夠的力量衝破傳統結構的啟動機製並開始社會轉型。
作為一個“先知”者,孫露明白自己選擇的是一條充滿荊棘卻又看不到盡頭的道路。但她同時又慶幸中華帝國趕上了一個好時代,使其擁有了之前任何一個朝代都不曾擁有過的“契機”。而這一“契機”的出現從任何一個角度上來看都同歐洲人的活動有著密切的聯係。
在大航海時代歐洲人開拓的全球貿易航線縮短了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市場的距離。形成了遠比漢、唐兩朝絲綢之路更要寬廣更要深遠的貿易網絡。龐大的世界市場對茶、絲、棉、蔗糖等產品的需求極大地刺激了中原相關類經濟作物的種植和加工,使帝國的出口急劇增長。就算之前明朝的統治者沉醉於“天朝上國”實行海禁亦無法阻止“那雙無形的手”將帝國的東南沿海卷入世界商品大流通之中。
不過光有覆蓋全球的市場並不能打破中華固有的自足體係。畢竟這個時代的中國小農村對海外的商品幾乎一無所求。無論帝國在海外的市場再怎麽繁榮都難以動搖到本土的不農經濟體係,單方麵的貿易順差至多不過是造就另一個“目中無人”的“天朝”而已。惟有達到進出口貿易的相對平衡,中華才能真正實現市場的商品化。因此將近二十多年的經驗告訴孫露,海外市場僅僅是載體,真正的“契機”是海外貿易帶來的白銀。
自從歐洲人發現美洲的白銀並將相關的新航路開通後,美洲的番銀便通過印度洋和太平洋上的新貿易渠道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在短短的數年間其數量就已遠遠超過了從安南、緬甸和倭國進口的白銀。這使得中華朝擁有了比宋、明兩朝更為充足的白銀儲備,從而可以不再為因境內銀礦、銅礦有限所造成的“錢荒”而煩惱。而更為重要的是白銀同時還是中華朝目前數量最大的進口品。世界金銀產量的增減和比價的漲落都會對帝國經濟的運行發生或大或小的間接影響。
於是約占帝國白銀儲備七成的“進口銀”就像一把錐子一樣在銅牆鐵壁的天朝自足體係上紮出了一個小洞。而孫露一手創建的金融市場隻不過是在將這個小洞的基礎上一點點地在天朝堅固的“壁壘”上扒拉出更大的洞而已。對此孫露本人並不懷疑自己的這些舉措。在她看來債券、股票、期貨之類金融活動的風險雖大,但總比像她記憶中那樣讓侵略者的鴉片來打破“天朝自足體係”來得好。
當然正如洪水在摧毀大堤的同時也會破壞周邊的良田一樣,作為帝國統治者的孫露時刻警惕著外部力量對小農經濟衝擊給帝國帶來的諸多不利影響。因此在臨近歲末之際,帝國女皇更為關心的並不是天子腳下股市的跌宕,而是從內閣及地方上報而來的年報。
常言說得好,年關年關,過年如過關。這句話不僅適用於尋常百姓,同樣也頗為符合朝廷在歲末的心境。須知對於中華帝國的朝野來說在歲末沒有比年底財政結算更為重要的事了。而這一傳統起先是源自明朝外庭與內廷年末在禦前的對帳消帳,在前朝由內閣代表外庭與由宦官執掌的內廷每年歲末都會將內外各部的帳本上呈給皇帝禦覽,並在數日後當著皇帝的麵“公開”核對各自的帳目。期間內閣的閣老與大內的公公之間自然是免不了一番唾沫橫飛的舌戰,甚至上演全武行也不是不可能的事,隻不過這樣的“好戲”一般隻能皇帝欣賞得到,其他升鬥小民隻得通過一些捕風捉影的小道消息來一窺一二了。
中華朝在立朝之初就廢黜了宦官製度。姑且不論這一政策在女皇西去之後是否還能堅持下來,但至少就弘武朝而言太監專權的事是不可能再發生的了。而無論是孫露本人,還是朝中的大臣與在野的士大夫,都不希望看到明朝內廷專權的情況在中華朝重演,因此每年與內閣對帳的任務便毫無懸念地東在了國會的肩膀上。當然同明朝一樣歲末的對帳消帳依舊是在禦前進行,隻是換做了皇帝擺駕國會禦審。至於整個過程也相較前朝要公開得多,隻要有興趣的百姓可以通過旁聽或是報紙的報道領略一番朝廷大員與國會議員們淄銖必較的精彩表演。
而在另一方麵為了不在百姓眼中失了體統,一般內閣與國會之間都會在正式對帳前達成某種默契,以便雙方到時候能以和諧美好的形象與公眾見麵。而對帳之前的禦前年報則更是成了內閣向女皇與百姓展現政績、解釋財政狀況的一大重要機會。
雖說年報的內容大多是些歌功頌德的政績展現,孫露每一年都會十分認真地傾聽臣下們的輪番報告,似乎是要從眾多的信息中尋找出某些蛛絲馬跡。弘武十四年的禦前年報自然也不例外。
“卿剛才說陝西米脂縣的公社被解散了?”端坐在龍椅上的孫露在聽完來自陝西的報告後,挑出了一條看似並不幹起眼的項目向身旁做報告的黃宗羲詢問道。
“回稟陛下,米脂縣於今年九月將最後十七畝良田變賣給了當地的社民。”黃宗羲恭敬地回答道。
“哦,若是朕沒記錯的話,這應該是帝國行省之內最後一片公社田吧。”孫露在腦中迅速過濾了一遍有關土地問題的資料後欣然詢問道。
麵對女皇超強的記憶力黃宗羲並沒有顯示出有多麽的吃驚,而是跟著附和道“陛下聖明。這確實是帝國行省之內最後一片公社田。由於陝西省內安置社民比較多,故而直至今日才完成公社田的認購。”
從黃宗羲的語氣聽來似乎是對陝西省公田轉私田的效率並不滿意。可同樣的話孫露聽來卻是感慨萬千。須知從當年劉富春一案到而今最後一畝行省公社田被認購不過才五六年的時間。遙想自己所來那個時代包產到戶的速度,中華衙門的辦事效率可不是一般的高。當然就算不看廉政司的報告孫露亦能想象得到商會在如此效率背後起到何等推波助瀾的作用。想到這裏,雖清楚許多話說了也是沒用,可孫露還是忍不住向底下的臣子囑咐道:“認購公社田還是應該以百姓自願為主。畢竟西北等地土地貧瘠、氣候惡劣,通過社團的互助還是能增強耕作效率的。”
“陛下聖明。”黃宗羲似乎並沒有跟著感傷的意思。卻見他冷靜地回應道:“雖然公社田均已被社民認購,但相關的社民大多還是以原來的方式耕種勞作。正如陛下所言,土地的私有是大勢所趨。帝國的其他地區早晚也會如此的。”
聽黃宗羲這麽一說,孫露心中雖有悵然卻也不得不接受這樣的現實。不錯,不公是中華帝國,遠在地球另一端的我歐洲也在上演著相同的劇目。所謂的“圈地運動”就本質上來說就是將原本屬於國家、屬於公社、屬於教會的公共土地圈為私人土地。通過將廉價的公共土地圈為更為值錢的私人土地,新興的農場主們完成了第一筆原始積累。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大量因土地兼並失去家園的農民被趕到城市。雖說每個國家的情況與采取的手段各有不同,但在本質的目的上還是相通的。而此刻孫露所能做的也隻有為更多的失地農民尋找新的出路而已。想到這兒她便不再糾纏於已經成為現實的內容,而是將話題轉到了更有實質意義的問題道:“不管怎樣,保證耕者有其田,勞者有工作是朝廷應盡的本分。僅去年一年山東、河北等地又出現了上百萬的流民。卿等對此有何看法?”
“回陛下,所謂上百萬的流民,臣等以為多少有些誇大其詞。”農林尚書沈廷揚跟著出列道:“這一來是中原各地的農夫這些年已然養成了農閑期間打短工的習慣;二來去年山東、河北等地先後爆發了蝗災,故而才會出現流民爆漲的情況。而隻要一旦災荒過去,那些個流民又會陸續返鄉。如果朝廷貿然將這些流民安置於海外殖民地,臣恐會影響到山東、河北等地的農事。”
“沈大人言之有理。臣也以為對於山東、河北的流民朝廷還是應該以安撫為主,而非簡單的移民。”冒辟疆也跟著附和起來。
然而就在此時,工商尚書羅勝卻發出了不同的看法道:“陛下,臣以為朝廷光是安撫這些流民並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誠然如沈尚書、冒尚書所言,這些流民隻是因災荒暫時蜂擁邇出。但我朝地域廣闊,每年各地發生的大小災荒不下上百次,如果每一次都由朝廷出麵安撫,臣恐怕這將是一筆龐大的預算費用。”
“就算朝廷要花再多的錢,也不能為了省錢就將天朝的子民猶如糟粕一般丟棄到海外。現在不少地方官員都已經養成了這一惡習,隻要地方上一鬧災荒,一出現移民就迫不及待地將其圈送海外。陛下,臣恐長此以往,我朝的萬裏良田將無人可種。”沈廷揚不甘示弱地力爭道。
“沈大人這話也太過危言聳聽了吧。姑且不論這些年移民海外的流民僅占帝國流民總數的一成而已。就算是那些移民海外的流民不也還是我天朝的子民嗎。他們現在還不是種著帝國的地,吃著帝國的糧。那些移民打下的糧食除了自用之外大多都賣回了本土。所以說將流民移民海外根本不會影響帝國的農事,相反還能為帝國在美洲等殖民地開墾出更多的良田呢。”羅勝針鋒相對地侃侃而談道。
眼見兩位重臣就此針尖對上了麥芒,身為君主的孫露終於開口道:“兩位卿家說得都有道理。流民的問題乃是我中原曆朝的頑疾。作為朝廷拿著百姓上繳的稅款自然是不能將陷入困境的子民粗暴往殖民地送。但一直由朝廷來接濟也不是長遠之計。依朕看來還是該為這些流民在市鎮之中安排些可以謀生的活兒才行。”
“陛下英明。此舉確實是個權宜之策。隻不過這些流民除了耕種,大多沒有什麽別的一技之長。加之災荒年間出外謀生的流民比較集中,因此相應的工價也會隨之被壓得頗低。此外流民一般在市鎮待的時間也不會太長。隻要災荒一過,年景一好。他們便會立即離開市鎮返鄉耕作。這也造成了多數的工場主不願雇傭流民或給他們更高的待遇。”羅勝如實地說明道。
孫露當然知道羅勝說的都是實情,卻見她微微思略了一下說道:“商人驅利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朕看不如這樣吧,由朝廷出麵向接受流民打短工的工場作坊提供一定的補助。但這些工場與作坊必須得為雇傭的流民提供吃住以及不低於最低工次的薪水。”
孫露這話一出立即就引來在場大臣們的一致附和。而黃宗羲則適時地進言道:“陛下,臣以為最好的辦法還是應該在一些村鎮的附近扶植一定的工場作坊,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緩解村鎮因天災造成的損失,還能將一部分流民留在鄉裏。”
“臣覺得黃首相的提議可行。”羅勝跟著附議道。可一旁的沈廷揚卻不由自主地皺起了眉頭。卻見他猶豫了一下後斷然進言道:“陛下,黃首相的提議雖然可行,但臣以為此舉可能會與朝廷的一項即將通過的法案相悖。”
“沈大人何出此言?”一聽自己的提議被反駁,黃宗羲不由地不悅道。
沈廷揚似乎早料到了黃宗羲的這一反應。卻見他不緊不慢地解釋道:“黃首相,老夫並沒有別的意思。隻不過這一次即將以國會通過的《禁伐法》中明確規定在禁伐區出於商業用途或開墾新田而砍伐樹木。而那些災荒頻繁發生的府縣也恰恰大多都被圈入了禁伐區。”
作為一個“先知”者,孫露明白自己選擇的是一條充滿荊棘卻又看不到盡頭的道路。但她同時又慶幸中華帝國趕上了一個好時代,使其擁有了之前任何一個朝代都不曾擁有過的“契機”。而這一“契機”的出現從任何一個角度上來看都同歐洲人的活動有著密切的聯係。
在大航海時代歐洲人開拓的全球貿易航線縮短了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市場的距離。形成了遠比漢、唐兩朝絲綢之路更要寬廣更要深遠的貿易網絡。龐大的世界市場對茶、絲、棉、蔗糖等產品的需求極大地刺激了中原相關類經濟作物的種植和加工,使帝國的出口急劇增長。就算之前明朝的統治者沉醉於“天朝上國”實行海禁亦無法阻止“那雙無形的手”將帝國的東南沿海卷入世界商品大流通之中。
不過光有覆蓋全球的市場並不能打破中華固有的自足體係。畢竟這個時代的中國小農村對海外的商品幾乎一無所求。無論帝國在海外的市場再怎麽繁榮都難以動搖到本土的不農經濟體係,單方麵的貿易順差至多不過是造就另一個“目中無人”的“天朝”而已。惟有達到進出口貿易的相對平衡,中華才能真正實現市場的商品化。因此將近二十多年的經驗告訴孫露,海外市場僅僅是載體,真正的“契機”是海外貿易帶來的白銀。
自從歐洲人發現美洲的白銀並將相關的新航路開通後,美洲的番銀便通過印度洋和太平洋上的新貿易渠道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在短短的數年間其數量就已遠遠超過了從安南、緬甸和倭國進口的白銀。這使得中華朝擁有了比宋、明兩朝更為充足的白銀儲備,從而可以不再為因境內銀礦、銅礦有限所造成的“錢荒”而煩惱。而更為重要的是白銀同時還是中華朝目前數量最大的進口品。世界金銀產量的增減和比價的漲落都會對帝國經濟的運行發生或大或小的間接影響。
於是約占帝國白銀儲備七成的“進口銀”就像一把錐子一樣在銅牆鐵壁的天朝自足體係上紮出了一個小洞。而孫露一手創建的金融市場隻不過是在將這個小洞的基礎上一點點地在天朝堅固的“壁壘”上扒拉出更大的洞而已。對此孫露本人並不懷疑自己的這些舉措。在她看來債券、股票、期貨之類金融活動的風險雖大,但總比像她記憶中那樣讓侵略者的鴉片來打破“天朝自足體係”來得好。
當然正如洪水在摧毀大堤的同時也會破壞周邊的良田一樣,作為帝國統治者的孫露時刻警惕著外部力量對小農經濟衝擊給帝國帶來的諸多不利影響。因此在臨近歲末之際,帝國女皇更為關心的並不是天子腳下股市的跌宕,而是從內閣及地方上報而來的年報。
常言說得好,年關年關,過年如過關。這句話不僅適用於尋常百姓,同樣也頗為符合朝廷在歲末的心境。須知對於中華帝國的朝野來說在歲末沒有比年底財政結算更為重要的事了。而這一傳統起先是源自明朝外庭與內廷年末在禦前的對帳消帳,在前朝由內閣代表外庭與由宦官執掌的內廷每年歲末都會將內外各部的帳本上呈給皇帝禦覽,並在數日後當著皇帝的麵“公開”核對各自的帳目。期間內閣的閣老與大內的公公之間自然是免不了一番唾沫橫飛的舌戰,甚至上演全武行也不是不可能的事,隻不過這樣的“好戲”一般隻能皇帝欣賞得到,其他升鬥小民隻得通過一些捕風捉影的小道消息來一窺一二了。
中華朝在立朝之初就廢黜了宦官製度。姑且不論這一政策在女皇西去之後是否還能堅持下來,但至少就弘武朝而言太監專權的事是不可能再發生的了。而無論是孫露本人,還是朝中的大臣與在野的士大夫,都不希望看到明朝內廷專權的情況在中華朝重演,因此每年與內閣對帳的任務便毫無懸念地東在了國會的肩膀上。當然同明朝一樣歲末的對帳消帳依舊是在禦前進行,隻是換做了皇帝擺駕國會禦審。至於整個過程也相較前朝要公開得多,隻要有興趣的百姓可以通過旁聽或是報紙的報道領略一番朝廷大員與國會議員們淄銖必較的精彩表演。
而在另一方麵為了不在百姓眼中失了體統,一般內閣與國會之間都會在正式對帳前達成某種默契,以便雙方到時候能以和諧美好的形象與公眾見麵。而對帳之前的禦前年報則更是成了內閣向女皇與百姓展現政績、解釋財政狀況的一大重要機會。
雖說年報的內容大多是些歌功頌德的政績展現,孫露每一年都會十分認真地傾聽臣下們的輪番報告,似乎是要從眾多的信息中尋找出某些蛛絲馬跡。弘武十四年的禦前年報自然也不例外。
“卿剛才說陝西米脂縣的公社被解散了?”端坐在龍椅上的孫露在聽完來自陝西的報告後,挑出了一條看似並不幹起眼的項目向身旁做報告的黃宗羲詢問道。
“回稟陛下,米脂縣於今年九月將最後十七畝良田變賣給了當地的社民。”黃宗羲恭敬地回答道。
“哦,若是朕沒記錯的話,這應該是帝國行省之內最後一片公社田吧。”孫露在腦中迅速過濾了一遍有關土地問題的資料後欣然詢問道。
麵對女皇超強的記憶力黃宗羲並沒有顯示出有多麽的吃驚,而是跟著附和道“陛下聖明。這確實是帝國行省之內最後一片公社田。由於陝西省內安置社民比較多,故而直至今日才完成公社田的認購。”
從黃宗羲的語氣聽來似乎是對陝西省公田轉私田的效率並不滿意。可同樣的話孫露聽來卻是感慨萬千。須知從當年劉富春一案到而今最後一畝行省公社田被認購不過才五六年的時間。遙想自己所來那個時代包產到戶的速度,中華衙門的辦事效率可不是一般的高。當然就算不看廉政司的報告孫露亦能想象得到商會在如此效率背後起到何等推波助瀾的作用。想到這裏,雖清楚許多話說了也是沒用,可孫露還是忍不住向底下的臣子囑咐道:“認購公社田還是應該以百姓自願為主。畢竟西北等地土地貧瘠、氣候惡劣,通過社團的互助還是能增強耕作效率的。”
“陛下聖明。”黃宗羲似乎並沒有跟著感傷的意思。卻見他冷靜地回應道:“雖然公社田均已被社民認購,但相關的社民大多還是以原來的方式耕種勞作。正如陛下所言,土地的私有是大勢所趨。帝國的其他地區早晚也會如此的。”
聽黃宗羲這麽一說,孫露心中雖有悵然卻也不得不接受這樣的現實。不錯,不公是中華帝國,遠在地球另一端的我歐洲也在上演著相同的劇目。所謂的“圈地運動”就本質上來說就是將原本屬於國家、屬於公社、屬於教會的公共土地圈為私人土地。通過將廉價的公共土地圈為更為值錢的私人土地,新興的農場主們完成了第一筆原始積累。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大量因土地兼並失去家園的農民被趕到城市。雖說每個國家的情況與采取的手段各有不同,但在本質的目的上還是相通的。而此刻孫露所能做的也隻有為更多的失地農民尋找新的出路而已。想到這兒她便不再糾纏於已經成為現實的內容,而是將話題轉到了更有實質意義的問題道:“不管怎樣,保證耕者有其田,勞者有工作是朝廷應盡的本分。僅去年一年山東、河北等地又出現了上百萬的流民。卿等對此有何看法?”
“回陛下,所謂上百萬的流民,臣等以為多少有些誇大其詞。”農林尚書沈廷揚跟著出列道:“這一來是中原各地的農夫這些年已然養成了農閑期間打短工的習慣;二來去年山東、河北等地先後爆發了蝗災,故而才會出現流民爆漲的情況。而隻要一旦災荒過去,那些個流民又會陸續返鄉。如果朝廷貿然將這些流民安置於海外殖民地,臣恐會影響到山東、河北等地的農事。”
“沈大人言之有理。臣也以為對於山東、河北的流民朝廷還是應該以安撫為主,而非簡單的移民。”冒辟疆也跟著附和起來。
然而就在此時,工商尚書羅勝卻發出了不同的看法道:“陛下,臣以為朝廷光是安撫這些流民並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誠然如沈尚書、冒尚書所言,這些流民隻是因災荒暫時蜂擁邇出。但我朝地域廣闊,每年各地發生的大小災荒不下上百次,如果每一次都由朝廷出麵安撫,臣恐怕這將是一筆龐大的預算費用。”
“就算朝廷要花再多的錢,也不能為了省錢就將天朝的子民猶如糟粕一般丟棄到海外。現在不少地方官員都已經養成了這一惡習,隻要地方上一鬧災荒,一出現移民就迫不及待地將其圈送海外。陛下,臣恐長此以往,我朝的萬裏良田將無人可種。”沈廷揚不甘示弱地力爭道。
“沈大人這話也太過危言聳聽了吧。姑且不論這些年移民海外的流民僅占帝國流民總數的一成而已。就算是那些移民海外的流民不也還是我天朝的子民嗎。他們現在還不是種著帝國的地,吃著帝國的糧。那些移民打下的糧食除了自用之外大多都賣回了本土。所以說將流民移民海外根本不會影響帝國的農事,相反還能為帝國在美洲等殖民地開墾出更多的良田呢。”羅勝針鋒相對地侃侃而談道。
眼見兩位重臣就此針尖對上了麥芒,身為君主的孫露終於開口道:“兩位卿家說得都有道理。流民的問題乃是我中原曆朝的頑疾。作為朝廷拿著百姓上繳的稅款自然是不能將陷入困境的子民粗暴往殖民地送。但一直由朝廷來接濟也不是長遠之計。依朕看來還是該為這些流民在市鎮之中安排些可以謀生的活兒才行。”
“陛下英明。此舉確實是個權宜之策。隻不過這些流民除了耕種,大多沒有什麽別的一技之長。加之災荒年間出外謀生的流民比較集中,因此相應的工價也會隨之被壓得頗低。此外流民一般在市鎮待的時間也不會太長。隻要災荒一過,年景一好。他們便會立即離開市鎮返鄉耕作。這也造成了多數的工場主不願雇傭流民或給他們更高的待遇。”羅勝如實地說明道。
孫露當然知道羅勝說的都是實情,卻見她微微思略了一下說道:“商人驅利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朕看不如這樣吧,由朝廷出麵向接受流民打短工的工場作坊提供一定的補助。但這些工場與作坊必須得為雇傭的流民提供吃住以及不低於最低工次的薪水。”
孫露這話一出立即就引來在場大臣們的一致附和。而黃宗羲則適時地進言道:“陛下,臣以為最好的辦法還是應該在一些村鎮的附近扶植一定的工場作坊,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緩解村鎮因天災造成的損失,還能將一部分流民留在鄉裏。”
“臣覺得黃首相的提議可行。”羅勝跟著附議道。可一旁的沈廷揚卻不由自主地皺起了眉頭。卻見他猶豫了一下後斷然進言道:“陛下,黃首相的提議雖然可行,但臣以為此舉可能會與朝廷的一項即將通過的法案相悖。”
“沈大人何出此言?”一聽自己的提議被反駁,黃宗羲不由地不悅道。
沈廷揚似乎早料到了黃宗羲的這一反應。卻見他不緊不慢地解釋道:“黃首相,老夫並沒有別的意思。隻不過這一次即將以國會通過的《禁伐法》中明確規定在禁伐區出於商業用途或開墾新田而砍伐樹木。而那些災荒頻繁發生的府縣也恰恰大多都被圈入了禁伐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