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地麵部隊


    早在8月5日,在召開新聞發布會的時候,施授良就向全球記者宣布,由20多個國家出兵組建的聯合部隊將出動40萬大軍解放科威特,消滅所有盤踞在科威特的,以及入侵了科威特的敵軍。


    當然,這個“40萬”有很大水分。


    其中包含15萬沙烏地軍隊,在沙烏地援助下組建的5萬科威特軍隊,還有卡塔爾與阿聯酋的大約10萬軍隊。


    顯然,這些軍隊主要負責保護沙烏地,基本上不會參與地麵作戰行動。


    此外,還要扣除在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投入的空中力量,以及已經處於部署狀態的海軍艦隊。


    這麽一算,真正投入的地麵部隊,連10萬都不到。


    按照帝國陸軍做的部署,在8月6日抵達沙烏地的,隻是第7裝甲師與第17裝甲師的部分兵力。


    準確說是主戰裝備。


    第7裝甲師的官兵已經在前幾天,搭乘征用的民航客機到沙烏地,而且就留在達曼與朱拜勒。


    在裝備到達後,該師將在8月10日前部署到邊境附近。


    第17裝甲師的官兵還在運輸的途中,以及在8月15日之前全部到達,然後也會被派往邊境附近。


    這兩個裝甲師,總兵力才4.3萬。


    兵力不是很多,戰鬥力卻足夠的強悍。


    第7裝甲師一直就是帝國陸軍的王牌部隊,在上次大戰期間,從帝國西北一路推進到了烏拉爾山以西,達到伏爾加河東岸才停了下來。在後來,參加了波伊戰爭,還是最後撤離的裝甲部隊。


    此外,該師是帝國陸軍唯一在任何時候都處於滿編狀態的特級裝甲師。


    該師有2個裝甲旅,1個機步旅,1個炮兵旅,1個師屬遠程火箭炮營,1個師屬獨立偵察營,1個師屬野戰防空營,1個師屬後勤保障營,1個師屬防化營與1個師屬醫療連,通常還會獲得1個獨立航空旅加強。


    裝備方麵,該師擁有主戰坦克480輛、步兵與騎兵戰車360輛,自行火炮240輛,火箭炮36門,以及各類輪式車輛2000餘部。如果獲得航空旅加強,那還要加上400到450架直升機。


    說得直接一點,第7裝甲師就沒有普通的步兵!


    在過去的幾十年裏,第7裝甲師一直在巨大陸麵對西陸集團,裝備建設都是圍繞著突擊作戰展開。


    該師也是西北戰區的主心骨,是施授良的嫡係部隊!


    當然,施授良就是從第7裝甲師走出來的,在當了12年的師長之後,才進入了平步青雲的晉升通道。


    其實,來自西部戰區的第17裝甲師,並不比第7裝甲師差。


    在兵力上,第17裝甲師2.1萬,也就隻比第7裝甲師少了1000人。


    不過,這2.1萬官兵中,有大約8000人來自預備役部隊,即第17裝甲師的常備兵力隻有1.3萬。


    與第7裝甲師相比,第17裝甲師差的是炮兵,即炮兵旅少了一個重炮營,也沒有師屬遠程火箭炮營。


    此外,在主戰裝備上也有所差別。


    隻有一個裝甲旅獲得了“99”型主戰坦克,另外一個旅是“99”。


    這種差別,並不是厚此薄彼。


    第17裝甲師麵對的高加索地區,主要負責安納托利亞,也就是忒爾共和國這邊的戰略防禦。


    因為主要是在山地作戰,還分散部署在十幾座軍事基地裏麵,所以第17裝甲師並不需要太多的重型裝備。


    按國防部安排,第17裝甲師將在下一次編製調整時改變成快速反應部隊。


    其實,裝備上的差別並沒有太大影響。


    按照陸戰隊的裝甲營在8月1日夜間展現出的突擊力量,帝國陸軍2個裝甲師,足夠解放科威特。


    用施授良的話來說,隻要後勤保障跟得上,再各增強一個航空旅,他就有把握用這兩個師打到巴格達。


    這不是在吹牛。


    不說別的,算上陸戰隊的2個裝甲營,有1000餘輛“99”係列的主戰坦克,而伊拉克陸軍的72總共都沒這麽多。即便在巨大陸戰場上,1000餘輛主戰坦克都可以發動一次戰役級別的大縱深突擊行動了。


    要說的話,關鍵是後勤保障。


    這也是帝國陸軍沒有派遣更多地麵部隊參戰的頭號原因。


    後勤保障沒法跟上,派再多部隊去沙烏地,都隻能在後方看熱鬧。


    隻是依靠帝國陸軍,肯定沒法解決後勤保障的問題。


    關鍵就是,在新月地區的荒漠裏,根本就沒有解決後勤保障所必須的交通設施,尤其是鐵路。


    不管是在西北戰區,還是在西部戰區,帝國陸軍的後勤保障體係,全都是建立在花了幾十年才營建起來的基礎設施之上,而且總體上處於戰略防禦態勢,也就不存在後勤保障跟不上的問題。


    就拿西北戰區來說,在上次大戰之後,帝國以戰後重建之名,通過“廉旭升計劃”為駱沙聯邦共和國提供數百億金元的援助。在此後幾十年裏,駱沙聯邦共和國修建了上萬千米的鐵路與數萬千米的公路。


    和平時期,這些基礎設施是駱沙聯邦共和國的經濟支柱。


    戰爭時期,上萬千米的鐵路與數萬千米的公路,將成為軍事運輸的大動脈,成為帝國軍隊作戰的底氣。


    可惜的是,波沙灣這邊沒有這麽好的條件。


    這也是需要眾多盟友參加地麵作戰的關鍵所在。


    在答應出兵參與地麵作戰行動的7個盟國當中,就隻有高巨王國、岱曼王國與巴鐵派了作戰部隊,其他4個國家派遣的都是後勤保障部隊。事實上,隻有高巨王國答應出兵攻打伊拉克,而且承諾會在地麵戰爭開始前,至少會向前線部署一個裝甲旅,並自行完成運輸等方麵的工作。


    出於後勤保障,丁鎮南把高巨王國的這個旅留在了濱海地區,沒有讓其跟隨帝國陸軍的裝甲部隊作戰。


    結果就是,名義上有幾十萬大軍,其中的30多萬都是“後勤保障部隊”!


    這種局麵,也直接決定了地麵戰爭的規模。


    說得直接一點,除非帝國當局答應投入更多的兵力,增派幾個師,不然得把地麵戰爭的範圍控製在科威特周邊。


    去打下巴格達?


    別看施授良是信心滿滿,可是真要以此為目的,他會在第一時間飛回帝都,向首輔哭訴兵力不夠。


    不是說他膽怯,而是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必然會在地麵戰爭當中遭受更大的傷亡。


    優秀統帥,絕對不會讓統帥的官兵去做沒有意義的犧牲。


    其實,施授良一向就以護短出名。


    2個師的兵力,即便是解放科威特都顯得有點捉襟見肘。


    關鍵就是,不可能為解放科威特而解放科威特。


    說得直接一點,不能因為隻為解放科威特,就隻盯著科威特,把作戰範圍嚴格限製在科威特境內。


    做策劃的時候,丁鎮南就多次提到了這個問題。


    此戰不但要解放科威特,還要全殲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而且是殲滅,不能打成追擊戰。


    簡單的說,就是不能讓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逃回去!


    這樣一來,就必須打包圍戰,需要從西邊突擊,因此2個裝甲師的兵力還真不夠用!


    所幸,還有陸戰隊。


    其實在最初的時候,陸戰隊就想包圓,即承擔全部作戰任務,提出最多可以向波沙灣地區部署3個師。


    可惜,這顯然不大可能。


    別說施授良是陸軍上將,不會讓陸軍作戰部隊坐冷板凳,就算首輔周湧濤,也不會讓陸戰隊專美。


    此外,陸戰隊其實是在吹牛。


    道理也很簡單,陸戰隊常備的作戰部隊也就隻有5個師。


    第一陸戰師負責守衛從斯卡帕灣到迪戈的,夕落洋與梵炎洋上的所有戰略基地。第二陸戰師負責守衛從阿留群島到庫克群島,東望洋中部群島鏈上的幾十座軍事基地。這兩個陸戰師屬於戰略級別的守備部隊,別說是和平時期,哪怕在大戰爆發之後,也要在替換部隊到位之後才能調動。


    可見,陸戰隊能調動的其實也就隻有3個師的兵力。


    其實還不到3個師。


    駐紮狹夷皇國、北馬群島與圖克要塞的第四陸戰師,最多能抽調一個旅的兵力。駐守斯裏蘭卡與東南地區的第三陸戰師,也隻能抽調一個旅的兵力,因此實際可調用的隻有1個師又2個旅。


    能成建製出動的第五陸戰師,還是戰略預備隊。


    雖然跟陸軍不一樣,陸戰隊的5個師不存在缺編的情況,但是充當預備隊的第五陸戰師的戰備率一直都不太高。


    和平時期,第五陸戰師隻有約60的官兵在崗。


    當然,這也跟陸戰隊的輪換製度有關。


    不過,也不是說陸戰隊沒法投入3個師的兵力,隻是真要投入3個師,就必須立即進行動員。


    在陸戰隊的編製體係中,還有5個在編預備師。


    隻是,這5個師其實都隻有師部,平時的編製人員不到3000人,得從預備役部隊征召兵員。


    雖然在理論上,最多隻需要15天就能夠完成整編工作,但是在大戰之後,帝國從來沒有征召過這5個陸戰師。


    原因也很簡單,太麻煩,而且耗費也太大。


    關鍵不是人員,是主戰裝備。


    因為平時隻保留了指揮框架,所以這5個預備師並沒有配備主戰裝備,在整編的時候隻能啟用封存的裝備。


    先不說封存裝備的性能如何,隻是啟用就非常麻煩,而且需要不少的經費。


    在用完了之後,重新封存又要花一大筆錢。


    正是如此,陸戰隊才建立起了獨一無二的輪換製度。在和平時期,讓各個陸戰師的官兵交替輪換,從而依靠大約60的主戰裝備,讓所有的在役官兵都能獲得足夠的訓練時間,保持足夠高的戰鬥力。


    當然,出動不了3個師,派1個師參戰還是沒問題。


    不過,問題就出在這裏。


    到底是哪個師!?


    即便到了現在,陸戰隊都沒有發來確認的消息,隻保證,肯定能夠在發動地麵進攻之前讓1個陸戰師部署到位。


    其實,丁鎮南需要的就隻是1個陸戰師的兵力。


    按照由他親自擬定,並且得到了施授良肯定的作戰計劃,在地麵戰爭階段,由陸戰隊在兩河河口進行兩棲登陸。


    簡單的說,就是在巴士拉的東南登陸,並擺出強攻巴士拉的架勢。


    其實,隻要登陸就行了。


    巴士拉南麵的3號公路,是唯一到科威特的高等級公路,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就全靠這條公路了。


    也就是說,隻要陸戰隊在河口三角洲登陸,伊拉克軍隊必須進行反擊。


    不管是為了繼續占領科威特,還是要在這邊跟聯合部隊決戰,或者是從科威特撤軍,伊軍都必須死守3號公路。


    其實,這就足夠了。


    丁鎮南並沒有指望靠陸戰隊來解放科威特,而且從戰略層麵上講,兩河河口也不太適合大規模的裝甲會戰。


    主力,依然是陸軍的2個裝甲師。


    至於戰術,其實也算不上是秘密。


    簡單的說,就是由陸戰隊在東邊佯攻,陸軍裝甲部隊從西邊發起突擊,迂回到伊拉克軍隊的後方。


    這個戰術,已經得到了施授良的首肯。


    不過,具體方案至今都沒有確定下來。


    頭號問題,其實就是迂回的範圍。


    2個裝甲師的師長與高級軍官希望能夠把範圍擴大一些,以攻打巴士拉為目的,不僅僅局限於殲滅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施授良認為,在兵力投入不夠,後勤保障未必能夠跟得上的情況下,還是應該以穩妥為主。


    丁鎮南也認為,沒必要搞得太大。


    不是說害怕打敗仗,而是在政治層麵上就不允許攻占巴士拉,或者說在打下了巴士拉之後還是得撤走。


    那麽,何必去攻打巴士拉呢?


    如果是為了打擊伊拉克軍隊,大規模轟炸就足夠了。


    此外,巴士拉也不是說想打就能打下來的。


    按照丁鎮南的評估,哪怕投入2個師,火力支援也不是問題,強攻巴士拉的作戰難度都十分巨大。


    要搞不好的話,保不準還會在此翻船。


    這也是施授良最擔心的問題!


    當然,最為關鍵的,其實是前期準備時間。


    如果按照攻打巴士拉做準備,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囤積作戰物資,特別是裝甲部隊高度依賴的燃油與彈藥,而這就意味著需要延長第二階段的作戰時間,需要在空中打擊階段耗費更多資源。


    後勤保障本來就跟不上,這前後都要耗費更多物資,那就更成問題了!


    把目標降低點,後勤保障的壓力就能降低許多!


    不過,到底怎麽打,並不是由丁鎮南決定,也不是由施授良決定,是由遠在帝都的首輔決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爭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閃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閃爍並收藏帝國爭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