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奔赴前沿
“燕子01收到,航向285,第331區域,阻擊敵裝甲部隊!”
說完之後,廉明陽敲了敲前麵的玻璃擋板,提醒了坐在前麵的薑尚貴。
與串列雙座戰鬥機不同的是,在武裝直升機上,飛行員坐在後麵,坐在前麵的是武器操作員。
這麽安排,是因為武裝直升機主要在低空飛行,後座的視野更加開闊。
至於呼叫代號,是由基地司令部安排,跟廉明陽他們沒多大關係,也隻是為了方便指揮協調。
在薑尚貴著手為戰鬥做準備,其實是調出飛行地圖,找到第331區域,並且了解該區域的大致情況的時候,廉明陽啟動了數據鏈係統,把“指-10a”發來的作戰命令與戰場信息發給編隊裏的其他直升機。
其實,主要是必須由大隊長,也就是廉明陽親自確認的作戰指令。
至於戰場信息,其他武裝直升機有數據鏈設備,能自行獲取。
對第331區域,廉明陽是再了解不過。
該區域就在伏爾加斯基北麵,河的對岸就是伏爾加格勒,而且所處地端恰好在伏爾加河大轉角的上遊。
因為該河段的水流相對來說較為平緩,還避開了擁擠的城市,在渡河之後就能夠圍攻伏爾加斯基,並拿下至關重要的橋頭堡,讓大部隊更加順利的渡河,所以該區域一直是重點防禦的地段。
不過,也是最難防守的地方。
原因也很簡單,東岸這邊是一馬平川,而且有數百米的衝擊平原,根本就沒辦法修建牢固的防禦工事。
把防線後撤幾百米,防禦效果將大打折扣。
要說的話,在戰術層麵上根本守不住。
幾輪火力準備之後,工程部隊能在火力掩護下架設浮橋,而等到東岸的守軍反應過來的時候,西邊的裝甲部隊已經衝了過來。
何況,西駱沙陸軍有不少的兩棲坦克與兩棲裝甲車。
在過去的幾十年裏,西駱沙陸軍為了克服伏爾加河對進攻造成的影響,一直很注重兩棲裝甲力量。
按照西駱沙陸軍的進攻理論,首輪突擊根本就沒有把伏爾加河算進去,必須在發起突擊之前拿下。
要說,沒有哪個國家比西駱沙陸軍更重視兩棲坦克。
可見,如果西駱沙陸軍首先投入兩棲裝甲部隊,特別是突擊能力不差,應付碉堡掩體綽綽有餘的兩棲坦克,那麽在工程部隊開始架設浮橋之前,就能夠奪取河灘陣地,並大幅度降低渡河作戰的難度。
在理論上,一個多小時就足夠了。
這也符合戰術想定。
用2個小時的時間拿下河灘陣地,等到主力裝甲部隊過河的時候,就已經天亮,也正好向東方集團的縱深防線發起突擊。
現在是5點30分,離天亮也就隻有半個多小時了。
如果作戰指令沒錯,那麽西駱沙的主力裝甲部隊有可能已經過河。
這次要麵對的,很有可能是t-80u。
按戰前的情報,部署在伏爾加格勒的是第1近衛軍,其中包括了西駱沙陸軍最精銳的第9裝甲師。
該師不但最先裝備t-80b,也最先獲得t-80u。
這種坦克,不但配有爆炸式反應裝甲,還有射程達到5千米,能攻擊武裝直升機的炮射導彈。
這種炮射導彈,有著非常巨大的威脅。
在某種程度上,帝國陸軍要求重型反坦克導彈的射程不得低於8千米,也就是為了壓製這種射程達到5千米的炮射導彈。
簡單的說,就是盡可能的讓武裝直升機遠離能夠發射炮射導彈的坦克。
不過,按軍情局提供的情報,這反到不是主要威脅。
即便是最新式的t-80u坦克,也嚴重欠缺夜戰能力,而且配套的光學瞄準設備,遠距離交戰的命中率很不理想。
同樣是由軍情局提供的情報,即便在理想狀態之下,t-80u使用9m119m對5千米外裝甲目標的命中率都隻有六成,而在實戰情況下,特別是對付高速飛行的直升機,命中率恐怕連一成都沒有。
很都時候,更像是一種心理安慰,讓坦克兵在麵對武裝直升機的時候不用感到害怕。
此外,配發給部隊的炮射導彈也不是很多。
即便在第9裝甲師,也隻有少數指揮官座車配備有炮射導彈,而且t-80u最多也就隻能攜帶4枚。
不為別的,坦克裏麵就隻有4個用來放置導彈的儲存筒。
在實際使用中,9m119也主要用來對付裝甲目標,特別是配備有重型反坦克導彈,能在數千米外開火的步兵戰車。
要說威脅,其實是伴隨坦克作戰的自行高射炮,以及代號“通古斯卡”的彈炮合一自行防空係統。
至於前者,也就是zsu-23-4“石勒喀”自行高射炮,沒什麽好介紹的。
波伊戰爭期間,帝國陸軍航空兵就吃夠了高射炮的苦頭,有上千架直升機被這種原本算不上先進的高射炮擊落。
此後,在兩伊戰爭期間,雙方的“石勒喀”都取得了不錯的戰果。
即便到了現在,都還有大批這種高射炮都在伊拉克軍隊,而且在之前一個月裏擊落了數架聯軍的作戰飛機。
“直-10a”的防護設計,針對的就是“石勒喀”的23毫米機關炮。
不要忘了,“直-10a”的關鍵部位都能抵擋23毫米高爆彈的直接攻擊,而且次要部位在中彈之後能正常工作半小時以上。
關鍵還有,“石勒喀”確實是落後了。
主要就是,缺乏先進的火控係統,在對付超低空目標的時候,因為反應慢,所以作戰效率並不高。
此外,23毫米機關炮的有效射程還不到3000米。
別說“直-10a”有射程高達8千米的“連弩”kd-28重型反坦克導彈,廉價的80毫米火箭彈也有3000米的射程。
相對來說,2s6“通古斯卡”自行防空係統才是真正的威脅。
做為用來替換“石勒喀”的自行防空係統,“通古斯卡”不但用2門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的30毫米機關炮替換了4門23毫米機關炮,大幅度提高了對付低空目標的火力強度,擁有了摧毀武裝直升機的能力,還整合了2套總共8枚9m311型近程防空導彈,解決了射程不如反坦克導彈的問題。新81中文網更新最快 電腦端:https://
要說的話,“通古斯卡”就是針對“直-10a”而誕生的。
麵對“直-7”這樣的輕型武裝直升機,“石勒喀”哪怕不算先進,也勉強夠用,至少擁有足夠的威脅。
隻有麵對“直-10a”這類重型武裝直升機,才需要更先進的防空係統。
按照軍情局提供的情報,“通古斯卡”其實是為了對付“直-10a”,由西陸集團支持西駱沙陸軍研製的新式防空係統。
該係統首次讓陸軍獲得了有效的野戰防空能力!
當然,9m311能對付的可不止是武裝直升機,還包括空軍的攻擊機,以及飛行高度在5000米以下的戰鬥機。
這也是在戰前,基地司令部重點提到,需要優先打擊的地麵目標。
這道命令不止是下達給陸航,同樣下達給空軍的前線航空兵。
隻要發現“通古斯卡”,不但要立即匯報,還必須立即發起攻擊。
對於能否即便“通古斯卡”,即便是廉明陽都沒有多大把握。
其實,帝國陸軍也有類似的彈炮合一自行防空係統,而且性能不比“通古斯卡”差,甚至可以說還要更好一些。
在去年的“西進”演習當中,廉明陽他們就吃過虧。
按對抗演習得出的結論,在雙方作戰體係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武裝直升機跟先進的自行防空係統的交換比在3到5之間。
這是什麽概念?
一套“通古斯卡”的采購價格不超過1000萬金元,一輛導彈發射車,大概就在100萬左右。
5輛,也才500萬金元,而“直-10a”的軍方采購價格都超過了1000萬金元。
關鍵還有,“直-10a”與主戰坦克的交換比在20以上!
廉明陽並不想遇到“通古斯卡”,不過真要遇到了,那也沒辦法。
“大隊長,看上麵!”
在得到僚機飛行員的提醒後,廉明陽才抬頭朝天上看去。
天空已經泛白,隻是陽光還沒灑到地麵上。
僚機飛行員不是喊他看日出,而是看那些在高空飛行的作戰飛機。
全都是向西邊飛行的重型戰鬥機。
不過,總共就隻有幾架,看上去像戰術偵察機。
應該就是執行偵查任務的“戰-8fc”。
雖然“戰-10”與“戰-11”都已經大批量服役,但是因為裝備的數量太多,所以仍然有大量“戰-8”在服役。
算上預備役部隊的,總共還有差不多2000架。
這些戰鬥機除了承擔一部分訓練之外,大部分被改造成多用途戰鬥機,在大規模戰爭當中充當攻擊機使用。新81中文網更新最快 手機端:https:/
不過,最有價值的其實是專用偵查型,而“戰-8fc”是最新的戰術偵察型。
雖然性能不算先進,但是用來執行戰術偵查任務依然是綽綽有餘。
在掛上2具偵查吊艙與3具副油箱的時候,作戰半徑超過1200千米,而且在拋掉副油箱後,高空飛行速度能夠達到2馬赫,在低空也有1.1馬赫,並不比現役的第三代戰鬥機差多少。
當然,關鍵是偵查吊艙。
依靠偵查吊艙,“戰-8fc”最遠能在60千米之外獲得清晰的戰場圖像,即便低空飛行也能讓拍攝距離達到20千米。60千米的距離超過大部分戰區級防空導彈的射程,20千米則在大部分近程導彈的射程之外。
至於戰術偵察機的價值,自然是不用多說。
別看天上還有偵察衛星,而且“指-10a”這類聯合指揮機能在幾百千米外活動,但是說戰術偵查,依然還是得看偵察機。道理很簡單,偵察衛星沒辦法提供實時情報,而聯合指揮機數量少,且合成孔徑雷達很難辨別出裝備的具體型號。隻有戰術偵察機,能獲得與提供準確的戰場情報。
不然,帝國空軍也不會保留數百架戰術偵察機。
在大規模戰爭當中,這些偵察機的使命就是在攻擊部隊前麵趕到戰場,搞清楚敵人投入的兵力與進攻的方向等戰場情況。
與過去不一樣的是,“戰-8fc”使用的數字照相機,可以用專門為偵察機開發的高速情報數據鏈,把拍攝到的照片以數字信號的方式發送給後方的作戰平台,也就不存在需要返航與衝洗底片的問題。
要說的話,這也是一大進步!
簡單的說,讓戰術偵查的時效性由過去的幾個小時,提高到了現在的幾十分鍾,甚至幾分鍾。
千萬不要小看。
如果需要等待幾個小時,才能夠拿到戰術情報,那麽在做防禦部署的時候,指揮官必須做出預判。
縮短到幾分鍾,讓指揮官能夠根據戰場局麵的變化,實時對部署進行調整。
其實,現代戰爭的指揮藝術,就是朝著“實時化”方向發展。
帝國軍隊展開的第三次軍事革命,其核心就是加強偵查、通信與指揮係統,以實現“發現即摧毀”的終極目的。
用在偵察機上的數字照相機,就是這套理論的產物之一。
也就是數字照相機,讓戰術偵察機重新受到了重視。
隻是,在戰線後方肯定有一架預警指揮機,或者是專職通信中轉飛機,負責接受與轉發戰術偵察機發送的戰場信息。
更有可能是一架專門的情報支援飛機。
不出所料,在大約半個小時之後,這些信息就會通過數據鏈,發送到廉明陽駕駛的武裝直升機上。
到那時候,就能夠知道前方有沒有“通古斯卡”了。
可見,這是一種全新的交戰方式。
在機械化戰爭時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火力。比如在上次大戰期間,強大的火力往往能夠消滅所有對手。在很多時候,指揮官也情願選擇通過火力打擊來達到作戰目的,而不是去想別的辦法。
進入電子化時代後,起決定性作用的卻是情報。
在波沙灣那邊,就已經證明了情報的價值。準確的戰場情報,不但能大幅度提高火力打擊的效率,還能夠降低對火力的需求。當打擊效率有足夠的保證,過剩的火力反到成了一種負擔。
繼續發展下去的話,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有戰場信息。
前幾年的聯合演習,以及還沒結束的波沙灣戰爭中,帝國軍隊已經驗證了新的戰術。
像廉明陽這些參與了作戰行動的官兵,更加是親身領會了電子時代的強大之處。
關鍵就是作戰效率。
在機械化時代,即便是最為強大的攻擊機,出動一次能夠摧毀幾輛坦克就很不錯了,而現在的武裝直升機,出動一次能夠摧毀十多輛坦克,而“攻-9”這樣的專用攻擊機,反裝甲作戰能力更加驚人。
說得直接一點,電子時代的軍事力量,是能夠碾壓機械化時代的強大存在。
那麽,戰線對麵的敵人,也已經進入電子時代了嗎?
“燕子01收到,航向285,第331區域,阻擊敵裝甲部隊!”
說完之後,廉明陽敲了敲前麵的玻璃擋板,提醒了坐在前麵的薑尚貴。
與串列雙座戰鬥機不同的是,在武裝直升機上,飛行員坐在後麵,坐在前麵的是武器操作員。
這麽安排,是因為武裝直升機主要在低空飛行,後座的視野更加開闊。
至於呼叫代號,是由基地司令部安排,跟廉明陽他們沒多大關係,也隻是為了方便指揮協調。
在薑尚貴著手為戰鬥做準備,其實是調出飛行地圖,找到第331區域,並且了解該區域的大致情況的時候,廉明陽啟動了數據鏈係統,把“指-10a”發來的作戰命令與戰場信息發給編隊裏的其他直升機。
其實,主要是必須由大隊長,也就是廉明陽親自確認的作戰指令。
至於戰場信息,其他武裝直升機有數據鏈設備,能自行獲取。
對第331區域,廉明陽是再了解不過。
該區域就在伏爾加斯基北麵,河的對岸就是伏爾加格勒,而且所處地端恰好在伏爾加河大轉角的上遊。
因為該河段的水流相對來說較為平緩,還避開了擁擠的城市,在渡河之後就能夠圍攻伏爾加斯基,並拿下至關重要的橋頭堡,讓大部隊更加順利的渡河,所以該區域一直是重點防禦的地段。
不過,也是最難防守的地方。
原因也很簡單,東岸這邊是一馬平川,而且有數百米的衝擊平原,根本就沒辦法修建牢固的防禦工事。
把防線後撤幾百米,防禦效果將大打折扣。
要說的話,在戰術層麵上根本守不住。
幾輪火力準備之後,工程部隊能在火力掩護下架設浮橋,而等到東岸的守軍反應過來的時候,西邊的裝甲部隊已經衝了過來。
何況,西駱沙陸軍有不少的兩棲坦克與兩棲裝甲車。
在過去的幾十年裏,西駱沙陸軍為了克服伏爾加河對進攻造成的影響,一直很注重兩棲裝甲力量。
按照西駱沙陸軍的進攻理論,首輪突擊根本就沒有把伏爾加河算進去,必須在發起突擊之前拿下。
要說,沒有哪個國家比西駱沙陸軍更重視兩棲坦克。
可見,如果西駱沙陸軍首先投入兩棲裝甲部隊,特別是突擊能力不差,應付碉堡掩體綽綽有餘的兩棲坦克,那麽在工程部隊開始架設浮橋之前,就能夠奪取河灘陣地,並大幅度降低渡河作戰的難度。
在理論上,一個多小時就足夠了。
這也符合戰術想定。
用2個小時的時間拿下河灘陣地,等到主力裝甲部隊過河的時候,就已經天亮,也正好向東方集團的縱深防線發起突擊。
現在是5點30分,離天亮也就隻有半個多小時了。
如果作戰指令沒錯,那麽西駱沙的主力裝甲部隊有可能已經過河。
這次要麵對的,很有可能是t-80u。
按戰前的情報,部署在伏爾加格勒的是第1近衛軍,其中包括了西駱沙陸軍最精銳的第9裝甲師。
該師不但最先裝備t-80b,也最先獲得t-80u。
這種坦克,不但配有爆炸式反應裝甲,還有射程達到5千米,能攻擊武裝直升機的炮射導彈。
這種炮射導彈,有著非常巨大的威脅。
在某種程度上,帝國陸軍要求重型反坦克導彈的射程不得低於8千米,也就是為了壓製這種射程達到5千米的炮射導彈。
簡單的說,就是盡可能的讓武裝直升機遠離能夠發射炮射導彈的坦克。
不過,按軍情局提供的情報,這反到不是主要威脅。
即便是最新式的t-80u坦克,也嚴重欠缺夜戰能力,而且配套的光學瞄準設備,遠距離交戰的命中率很不理想。
同樣是由軍情局提供的情報,即便在理想狀態之下,t-80u使用9m119m對5千米外裝甲目標的命中率都隻有六成,而在實戰情況下,特別是對付高速飛行的直升機,命中率恐怕連一成都沒有。
很都時候,更像是一種心理安慰,讓坦克兵在麵對武裝直升機的時候不用感到害怕。
此外,配發給部隊的炮射導彈也不是很多。
即便在第9裝甲師,也隻有少數指揮官座車配備有炮射導彈,而且t-80u最多也就隻能攜帶4枚。
不為別的,坦克裏麵就隻有4個用來放置導彈的儲存筒。
在實際使用中,9m119也主要用來對付裝甲目標,特別是配備有重型反坦克導彈,能在數千米外開火的步兵戰車。
要說威脅,其實是伴隨坦克作戰的自行高射炮,以及代號“通古斯卡”的彈炮合一自行防空係統。
至於前者,也就是zsu-23-4“石勒喀”自行高射炮,沒什麽好介紹的。
波伊戰爭期間,帝國陸軍航空兵就吃夠了高射炮的苦頭,有上千架直升機被這種原本算不上先進的高射炮擊落。
此後,在兩伊戰爭期間,雙方的“石勒喀”都取得了不錯的戰果。
即便到了現在,都還有大批這種高射炮都在伊拉克軍隊,而且在之前一個月裏擊落了數架聯軍的作戰飛機。
“直-10a”的防護設計,針對的就是“石勒喀”的23毫米機關炮。
不要忘了,“直-10a”的關鍵部位都能抵擋23毫米高爆彈的直接攻擊,而且次要部位在中彈之後能正常工作半小時以上。
關鍵還有,“石勒喀”確實是落後了。
主要就是,缺乏先進的火控係統,在對付超低空目標的時候,因為反應慢,所以作戰效率並不高。
此外,23毫米機關炮的有效射程還不到3000米。
別說“直-10a”有射程高達8千米的“連弩”kd-28重型反坦克導彈,廉價的80毫米火箭彈也有3000米的射程。
相對來說,2s6“通古斯卡”自行防空係統才是真正的威脅。
做為用來替換“石勒喀”的自行防空係統,“通古斯卡”不但用2門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的30毫米機關炮替換了4門23毫米機關炮,大幅度提高了對付低空目標的火力強度,擁有了摧毀武裝直升機的能力,還整合了2套總共8枚9m311型近程防空導彈,解決了射程不如反坦克導彈的問題。新81中文網更新最快 電腦端:https://
要說的話,“通古斯卡”就是針對“直-10a”而誕生的。
麵對“直-7”這樣的輕型武裝直升機,“石勒喀”哪怕不算先進,也勉強夠用,至少擁有足夠的威脅。
隻有麵對“直-10a”這類重型武裝直升機,才需要更先進的防空係統。
按照軍情局提供的情報,“通古斯卡”其實是為了對付“直-10a”,由西陸集團支持西駱沙陸軍研製的新式防空係統。
該係統首次讓陸軍獲得了有效的野戰防空能力!
當然,9m311能對付的可不止是武裝直升機,還包括空軍的攻擊機,以及飛行高度在5000米以下的戰鬥機。
這也是在戰前,基地司令部重點提到,需要優先打擊的地麵目標。
這道命令不止是下達給陸航,同樣下達給空軍的前線航空兵。
隻要發現“通古斯卡”,不但要立即匯報,還必須立即發起攻擊。
對於能否即便“通古斯卡”,即便是廉明陽都沒有多大把握。
其實,帝國陸軍也有類似的彈炮合一自行防空係統,而且性能不比“通古斯卡”差,甚至可以說還要更好一些。
在去年的“西進”演習當中,廉明陽他們就吃過虧。
按對抗演習得出的結論,在雙方作戰體係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武裝直升機跟先進的自行防空係統的交換比在3到5之間。
這是什麽概念?
一套“通古斯卡”的采購價格不超過1000萬金元,一輛導彈發射車,大概就在100萬左右。
5輛,也才500萬金元,而“直-10a”的軍方采購價格都超過了1000萬金元。
關鍵還有,“直-10a”與主戰坦克的交換比在20以上!
廉明陽並不想遇到“通古斯卡”,不過真要遇到了,那也沒辦法。
“大隊長,看上麵!”
在得到僚機飛行員的提醒後,廉明陽才抬頭朝天上看去。
天空已經泛白,隻是陽光還沒灑到地麵上。
僚機飛行員不是喊他看日出,而是看那些在高空飛行的作戰飛機。
全都是向西邊飛行的重型戰鬥機。
不過,總共就隻有幾架,看上去像戰術偵察機。
應該就是執行偵查任務的“戰-8fc”。
雖然“戰-10”與“戰-11”都已經大批量服役,但是因為裝備的數量太多,所以仍然有大量“戰-8”在服役。
算上預備役部隊的,總共還有差不多2000架。
這些戰鬥機除了承擔一部分訓練之外,大部分被改造成多用途戰鬥機,在大規模戰爭當中充當攻擊機使用。新81中文網更新最快 手機端:https:/
不過,最有價值的其實是專用偵查型,而“戰-8fc”是最新的戰術偵察型。
雖然性能不算先進,但是用來執行戰術偵查任務依然是綽綽有餘。
在掛上2具偵查吊艙與3具副油箱的時候,作戰半徑超過1200千米,而且在拋掉副油箱後,高空飛行速度能夠達到2馬赫,在低空也有1.1馬赫,並不比現役的第三代戰鬥機差多少。
當然,關鍵是偵查吊艙。
依靠偵查吊艙,“戰-8fc”最遠能在60千米之外獲得清晰的戰場圖像,即便低空飛行也能讓拍攝距離達到20千米。60千米的距離超過大部分戰區級防空導彈的射程,20千米則在大部分近程導彈的射程之外。
至於戰術偵察機的價值,自然是不用多說。
別看天上還有偵察衛星,而且“指-10a”這類聯合指揮機能在幾百千米外活動,但是說戰術偵查,依然還是得看偵察機。道理很簡單,偵察衛星沒辦法提供實時情報,而聯合指揮機數量少,且合成孔徑雷達很難辨別出裝備的具體型號。隻有戰術偵察機,能獲得與提供準確的戰場情報。
不然,帝國空軍也不會保留數百架戰術偵察機。
在大規模戰爭當中,這些偵察機的使命就是在攻擊部隊前麵趕到戰場,搞清楚敵人投入的兵力與進攻的方向等戰場情況。
與過去不一樣的是,“戰-8fc”使用的數字照相機,可以用專門為偵察機開發的高速情報數據鏈,把拍攝到的照片以數字信號的方式發送給後方的作戰平台,也就不存在需要返航與衝洗底片的問題。
要說的話,這也是一大進步!
簡單的說,讓戰術偵查的時效性由過去的幾個小時,提高到了現在的幾十分鍾,甚至幾分鍾。
千萬不要小看。
如果需要等待幾個小時,才能夠拿到戰術情報,那麽在做防禦部署的時候,指揮官必須做出預判。
縮短到幾分鍾,讓指揮官能夠根據戰場局麵的變化,實時對部署進行調整。
其實,現代戰爭的指揮藝術,就是朝著“實時化”方向發展。
帝國軍隊展開的第三次軍事革命,其核心就是加強偵查、通信與指揮係統,以實現“發現即摧毀”的終極目的。
用在偵察機上的數字照相機,就是這套理論的產物之一。
也就是數字照相機,讓戰術偵察機重新受到了重視。
隻是,在戰線後方肯定有一架預警指揮機,或者是專職通信中轉飛機,負責接受與轉發戰術偵察機發送的戰場信息。
更有可能是一架專門的情報支援飛機。
不出所料,在大約半個小時之後,這些信息就會通過數據鏈,發送到廉明陽駕駛的武裝直升機上。
到那時候,就能夠知道前方有沒有“通古斯卡”了。
可見,這是一種全新的交戰方式。
在機械化戰爭時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火力。比如在上次大戰期間,強大的火力往往能夠消滅所有對手。在很多時候,指揮官也情願選擇通過火力打擊來達到作戰目的,而不是去想別的辦法。
進入電子化時代後,起決定性作用的卻是情報。
在波沙灣那邊,就已經證明了情報的價值。準確的戰場情報,不但能大幅度提高火力打擊的效率,還能夠降低對火力的需求。當打擊效率有足夠的保證,過剩的火力反到成了一種負擔。
繼續發展下去的話,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有戰場信息。
前幾年的聯合演習,以及還沒結束的波沙灣戰爭中,帝國軍隊已經驗證了新的戰術。
像廉明陽這些參與了作戰行動的官兵,更加是親身領會了電子時代的強大之處。
關鍵就是作戰效率。
在機械化時代,即便是最為強大的攻擊機,出動一次能夠摧毀幾輛坦克就很不錯了,而現在的武裝直升機,出動一次能夠摧毀十多輛坦克,而“攻-9”這樣的專用攻擊機,反裝甲作戰能力更加驚人。
說得直接一點,電子時代的軍事力量,是能夠碾壓機械化時代的強大存在。
那麽,戰線對麵的敵人,也已經進入電子時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