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接二連三
雖然安排了預警機在西南方向上執行巡邏任務,但是距離實在太遠了,沒法跟攻擊機群保持實時通信。
通常,在這種距離超過1000千米的作戰行動當中都得依靠通信衛星。
可惜的是,通信衛星遭到了攻擊,至今都處於癱瘓狀態,而且沒人知道能夠在什麽時候恢複運行。
結果就是,隻能斷斷續續的收到攻擊機群發回來的報告。
首先與敵人交戰的,是前出的護航戰鬥機。
戰鬥打得非常激烈,甚至可以說慘烈。
在遭到梁夏戰鬥機攔截之後,f-14b機群非到沒有轉向規避,還加速突擊,憑借速度來縮短交戰距離。
其實,這也是紐蘭海軍艦載航空兵的典型護航戰術。
與執行防空任務比,護航任務的最大特點,其實就是沒有預警機,以及防空戰艦提供的支持。那麽對於護航戰鬥機來說,在遇到防空戰鬥機的時候,唯一的機會,其實就是搶在被擊落之前,縮短到目視交戰距離之內,然後通過格鬥空戰來取得勝利,或者說纏住對方的防空戰鬥機。
在紐蘭海軍航空兵看來,快速突擊是最有效的護航手段。
道理也很簡單,防抗戰鬥機依托的是靠後部署的預警機,而護航戰鬥機快速突擊必然會對預警機構成威脅。為了保住預警機,防空戰鬥機就得攔截突擊的護航戰鬥機,也就沒法對付跟在護航戰鬥機後麵的攻擊機群了。
依據這一戰術理論,紐蘭海軍擬定了一套很詳細的護航戰術。
顯然,快速突擊的f-14b確實是個不小的威脅。
隻是,梁夏艦隊也早有準備。
不要忘了,在發起攻擊之前,那些執行偵查任務的f/a-18d已經暴露了紐蘭特混艦隊的存在。
也就是說,在攻擊機群殺到之前,梁夏艦隊已經加強了艦隊防空。
f-14b機群麵對的,就是以“戰-9b”為首的防空戰鬥機。新八一中文網首發
要說的話,梁夏艦隊也下了血本。
從3支突擊集群發回的報告來看,梁夏艦隊至少出動了32架防空戰鬥機,還構築了兩道防空攔截網。
正是如此,在攔截了護航戰鬥機之後,還能對付跟在後麵的攻擊機群。
隻是,梁夏艦隊的指揮官肯定沒想到,紐蘭艦隊的攻擊機群分成3個編隊,從3個方向發起突擊。
其實,這已經違背了基本的攻擊戰術。
為了提高攻擊機的突防概率,或者說在遭到攔截之後的突防比例,往往會采用大機群的方式發起攻擊。
這樣一來,哪怕遭到了攔截,也有部分攻擊機能夠突破敵人的防空網。
此外,還能更有效的利用護航戰鬥機。
畢竟,護航戰鬥機是掩護一個方向的攻擊機群,而攻擊機群裏麵有多少攻擊機,反到是次要問題。
換句話說,如果把3艘航母派出的戰鬥機放在同一個方向上,那就是24架f-14b,肯定能夠對梁夏艦隊的防空網構成嚴重威脅,比如衝散防空戰鬥機,從而讓攻擊機群到達攻擊海域上空。
哪怕要分散敵人的防空力量,最多就分成兩支機群。
正是如此,梁夏艦隊在做防空部署的時候,把重點放在了東邊與東北。
其實,這也從一個側麵證明,那確實就是第六十一特混艦隊。
通常情況,在高強度的防空作戰當中,雙航母戰鬥群最多隻能關注到兩個方向,即搭載的艦載戰鬥機,以及2艘航母的出動速度,也就隻能確保在2個主要方向上投入足夠的防空力量。
再多的話,就得增加第三艘航母。
因為在通常情況下,航母戰鬥群要麵對來自多個方向的威脅,所以在執行高強度作戰任務的時候,往往都采用三航母戰鬥群。事實上,也隻有3艘航母才能搭載足夠的艦載機,構築起足夠牢固的防空網。
結果就是,從東南方向突擊的機群並沒有遇到阻攔。
等到前出的預警機發現來襲的攻擊機群時,準確說是前出的護航戰鬥機的時候,已經來不及做出調整。
當時,升空巡邏的“戰-9b”都處於交戰狀態,而緊急出動的“戰-9b”還沒有趕到。
大概是擔心被擊落,或者是艦隊指揮官下達了命令,那架“指-6c”在判斷出來襲敵機是f-14b之後就轉向飛走了。
隨後,跟在f-14b後麵的24架a-6d開始加速衝刺。
其實,這些a-6d一直都在加速衝刺,主要是其飛行速度本來就不快,衝刺速度與巡航速度沒有太大差別。
隻是,在護航戰鬥機去人已經趕跑了敵人的預警機之後,a-6d機群才把飛行高度提高到500米。
在此之前,24架a-6d都在貼近海麵的超低空飛行。
要說的話,超低空突防一直就是a-6d的拿手好戲。
設計a-6d的那個時代,便攜式防空導彈與配備了火控係統的小口徑自行高射炮都沒有問世,威脅最大的是各種遠程防空導彈與大口徑高射炮,因此超低空突防是相對較為有效的突擊手段。
其實,在這個時代的攻擊機都很重視低空性能。
具有代表性的,除了紐蘭海軍的a-6,還有梁夏海軍的“攻-5”,以及西陸集團的“美洲虎”與“狂風”ids等。
這些攻擊機都具有非常出色的低空穩定性,而且實現的手段都差不多。
簡單的說,就是高翼載。
雖然高翼載會降低機動性能,讓飛機變得更加笨重,但是相對的,越是笨重的飛機,低空飛行的穩定性就越好。
也就是憑借這一點,a-6d擁有很出色的低空穩定性。
其實,按照最出的設計思想,a-6d的首要任務就是掛上半穿甲航空炸彈,在貼近海麵的高度上,飛到敵艦的上空,並投下炸彈。畢竟在設計a-6d的時代,反艦導彈還是一種很不靠譜的武器。
隻是這次,使用的反艦導彈。
在驅逐了梁夏艦隊的預警機之後,f-14b並沒撤退,而是繼續向西北突擊。
隨後,梁夏艦隊的防空戰鬥機就殺了過來。
除了有4架“戰-9b”之外,還有幾架“戰-12a”。
顯然,遇到了緊急情況,梁夏艦隊把多用途戰鬥機都派了出來。
與另外2個方向上一樣,護航的f-14b竭盡所能的纏住敵人的防空戰鬥機,為攻擊機創造突防的機會。
其實,也隻有該方向上的突擊取得了突破。
在淩晨3點50分左右,至少有2個中隊的a-6d在距離梁夏艦隊大約150千米的地方投下了攜帶的反艦導彈。
按編隊長機的報告,在發起攻擊之前,已經探測到了梁夏海軍的航母。
準確的說,是通過雷達探測到的信息,確認在150千米外有一艘航母,而不是小得多的防空戰艦。
總而言之,16架a-6d相繼發起攻擊。
至於第三個中隊的8架a-6d,因為在突擊的過程當中遭到攔截,沒能到達發起攻擊的海域。
150千米這個攻擊距離,算得上非常理想。
“魚叉”反艦導彈的最大射程能達到185千米,因此就算是遭到幹擾,還有第二次攻擊機會。
關鍵就是,在這個射程上能采用躍升彈道。
簡單的說,就是在逼近敵艦,也就是進入進程防空係統的攔截範圍前,反艦導彈迅速爬升到高空,再俯衝發起攻擊。
此舉,最大的好處,其實就是能夠有效的提高導彈的突防率。
針對以速射炮為代表的末端反導攔截係統有非常突出的效果。
因為導彈的機動範圍大,而反導係統的隨動係統未必跟得上,所以在麵對突然爬升的反艦導彈的時候,反到係統未必跟得上,也就有可能丟失目標,從而錯過最寶貴,也是唯一的攔截機會。
16架a-6d,總共投射了近60枚“魚叉”反艦導彈。
這個數量,不足以殲滅第六十一特混艦隊,但是肯定能重創第六十一特混艦隊,並使其喪失部分作戰能力。
要說的話,這些導彈也就隻夠對一艘航母發起飽和攻擊。
不要忘了,在航母附近,肯定會有一艘防空巡洋艦,以及數艘具有一定防空作戰能力的護航戰艦。
其實,就算是反潛護衛艦也配有防空導彈。ァ新ヤ~8~1~中文網.x~8~1zщ
何況,空中還有防空戰鬥機。
在預警機的指揮下,準確說隻要預警機能夠及時發現來襲的反艦導彈,就能引導防空戰鬥機前去攔截。
哪怕癱瘓,甚至是擊沉一艘超級航母,也就隻需要10多枚反艦導彈,可是能夠突破重重攔截的反艦導彈肯定不多,別說是擊沉航母,能夠讓航母受到重創,短暫喪失戰鬥力就不錯了。
關鍵還有,“魚叉”針對的就不是航母這類超級巨無霸。
在紐蘭海軍的戰術體係裏麵,承擔反航母作戰重任的其實是“戰斧”的反艦型,也就是bgm-109係列重型反艦導彈,而agm-84“魚叉”屬於輕型反艦導彈,主要用來對付中小型戰艦。
可惜的是,“戰斧”導彈的空射型號無果而終。
其實,就算有,也會因為太笨重,特別是尺寸太大,無法由艦載機掛載與使用。
正是如此,紐蘭海軍航空兵才不得不一直使用“魚叉”。
至於傳說中的那種新式反艦導彈,也就是“沉默彩虹”的反艦型,就算研製了出來,暫時也隻能提供給岸基航空兵使用。不是說太過笨重無法由a-6d掛載,而是a-6d的電子設備不夠先進。
在紐蘭海軍的計劃當中,掛載使用“沉默彩虹”反艦導彈的,其實是還在研製,不知道什麽時候能夠服役的a-12攻擊機。
隻是,斯塔克也沒有指望靠一支攻擊機群幹掉第六十一特混艦隊。
要說的話,那些攻擊機能夠順利把掛載的反艦導彈發射出去,就很不錯了。
說得直接一點,哪怕3支機群全都取得了突破,而且從3個方向發起攻擊,也無法全殲第六十一特混艦隊。
畢竟,對付agm-84這類亞音速輕型反艦導彈,並不是一件多困難的事情。
別說第六十一特混艦隊,即便是第51特很艦隊也能頂住這種程度的攻擊。
正是如此,斯塔克想達到的目的,其實是通過這輪攻擊,打破梁夏艦隊的作戰部署,為接下來的攻擊創造機會。
沒錯,就是由轟炸機發起的攻擊!
在第51特混艦隊出動艦載機發起攻擊的時候,40架掛著重型反艦導彈的b-52g正在東北東望洋上空向西飛行。
按後方提供的消息,這些轟炸機都能夠在天亮前後到達。
其實,隻需要一支編隊的20架轟炸機就夠了。
這也是斯塔克做出的部署。
讓20架b-52g參與打擊第六十一特混艦隊的行動,另外20架在後方待命。
此外,第51特混艦隊會安派艦載戰鬥機,為轟炸機群護航,確保轟炸機群能夠順利的完成攻擊任務。
正是如此,在a-6d機群發起攻擊的時候,第51特混艦隊的3艘航母都在為天亮後的戰鬥做準備。
因為已經找到第六十一特混艦隊,所以不再需要安排艦載機執行偵查任務。
相對而言,防空任務變得更加的沉重。
畢竟,梁夏軍隊肯定會發起反擊。
為此,斯塔克對航空作戰做出了調整,讓原本安排執行偵查任務的24架f/a-18都轉為執行艦隊防空任務。準確說,是卸下副油箱與偵查吊艙,掛上空對空導彈,並且做好起飛的準備。
當務之急是讓在12日夜間出動的防空戰鬥機返航。
道理也很簡單,隻有f-14b具有足夠大的航程,能夠為轟炸機群提供掩護,也就得讓這些戰鬥機盡快做好升空準備。
正是如此,也才得讓f/a-18執行防空任務。
關鍵就是,第51特混艦隊的3艘航母都隻搭載了1個大隊的24架f-14b,沒有多餘戰鬥機可用。
哪怕每艘航母隻回收10來架戰鬥機,也是件很麻煩的事情。
主要就是,肯定得在飛行甲板上麵保留一批防空戰鬥機,還得在飛行甲板上完成再次出動的檢修工作。
此外,就是必須在攻擊機群返回之前讓護航戰鬥機升空。
不然的話,飛行甲板會亂成一團。
毫無疑問,這是高強度保障作業,在平時根本就遇不到,也就隻有在高強度的戰鬥當中才會出現。
顯然,這也是紐蘭海軍最欠缺的東西。
忙中難免不會出錯。
“尼茲”號這邊的情況還稍微好一點,畢竟配屬給旗艦的都是最為優秀的官兵。
在“斯普”號與“哈爾”號那邊,不到一個小時就各自報廢了一架戰鬥機,原因都是勤務人員在做維護的時候操作不當。
快到淩晨5點,斯塔克都不得不懷疑,能否趕在天亮之前派出護航戰鬥機。
關鍵就是,完成了攻擊任務的艦載機已經返回,而且燃油均所剩無幾,都需要盡快降落到航母上。
在進入到回收作業狀態之後,就別想派出防空戰鬥機了。
雖然安排了預警機在西南方向上執行巡邏任務,但是距離實在太遠了,沒法跟攻擊機群保持實時通信。
通常,在這種距離超過1000千米的作戰行動當中都得依靠通信衛星。
可惜的是,通信衛星遭到了攻擊,至今都處於癱瘓狀態,而且沒人知道能夠在什麽時候恢複運行。
結果就是,隻能斷斷續續的收到攻擊機群發回來的報告。
首先與敵人交戰的,是前出的護航戰鬥機。
戰鬥打得非常激烈,甚至可以說慘烈。
在遭到梁夏戰鬥機攔截之後,f-14b機群非到沒有轉向規避,還加速突擊,憑借速度來縮短交戰距離。
其實,這也是紐蘭海軍艦載航空兵的典型護航戰術。
與執行防空任務比,護航任務的最大特點,其實就是沒有預警機,以及防空戰艦提供的支持。那麽對於護航戰鬥機來說,在遇到防空戰鬥機的時候,唯一的機會,其實就是搶在被擊落之前,縮短到目視交戰距離之內,然後通過格鬥空戰來取得勝利,或者說纏住對方的防空戰鬥機。
在紐蘭海軍航空兵看來,快速突擊是最有效的護航手段。
道理也很簡單,防抗戰鬥機依托的是靠後部署的預警機,而護航戰鬥機快速突擊必然會對預警機構成威脅。為了保住預警機,防空戰鬥機就得攔截突擊的護航戰鬥機,也就沒法對付跟在護航戰鬥機後麵的攻擊機群了。
依據這一戰術理論,紐蘭海軍擬定了一套很詳細的護航戰術。
顯然,快速突擊的f-14b確實是個不小的威脅。
隻是,梁夏艦隊也早有準備。
不要忘了,在發起攻擊之前,那些執行偵查任務的f/a-18d已經暴露了紐蘭特混艦隊的存在。
也就是說,在攻擊機群殺到之前,梁夏艦隊已經加強了艦隊防空。
f-14b機群麵對的,就是以“戰-9b”為首的防空戰鬥機。新八一中文網首發
要說的話,梁夏艦隊也下了血本。
從3支突擊集群發回的報告來看,梁夏艦隊至少出動了32架防空戰鬥機,還構築了兩道防空攔截網。
正是如此,在攔截了護航戰鬥機之後,還能對付跟在後麵的攻擊機群。
隻是,梁夏艦隊的指揮官肯定沒想到,紐蘭艦隊的攻擊機群分成3個編隊,從3個方向發起突擊。
其實,這已經違背了基本的攻擊戰術。
為了提高攻擊機的突防概率,或者說在遭到攔截之後的突防比例,往往會采用大機群的方式發起攻擊。
這樣一來,哪怕遭到了攔截,也有部分攻擊機能夠突破敵人的防空網。
此外,還能更有效的利用護航戰鬥機。
畢竟,護航戰鬥機是掩護一個方向的攻擊機群,而攻擊機群裏麵有多少攻擊機,反到是次要問題。
換句話說,如果把3艘航母派出的戰鬥機放在同一個方向上,那就是24架f-14b,肯定能夠對梁夏艦隊的防空網構成嚴重威脅,比如衝散防空戰鬥機,從而讓攻擊機群到達攻擊海域上空。
哪怕要分散敵人的防空力量,最多就分成兩支機群。
正是如此,梁夏艦隊在做防空部署的時候,把重點放在了東邊與東北。
其實,這也從一個側麵證明,那確實就是第六十一特混艦隊。
通常情況,在高強度的防空作戰當中,雙航母戰鬥群最多隻能關注到兩個方向,即搭載的艦載戰鬥機,以及2艘航母的出動速度,也就隻能確保在2個主要方向上投入足夠的防空力量。
再多的話,就得增加第三艘航母。
因為在通常情況下,航母戰鬥群要麵對來自多個方向的威脅,所以在執行高強度作戰任務的時候,往往都采用三航母戰鬥群。事實上,也隻有3艘航母才能搭載足夠的艦載機,構築起足夠牢固的防空網。
結果就是,從東南方向突擊的機群並沒有遇到阻攔。
等到前出的預警機發現來襲的攻擊機群時,準確說是前出的護航戰鬥機的時候,已經來不及做出調整。
當時,升空巡邏的“戰-9b”都處於交戰狀態,而緊急出動的“戰-9b”還沒有趕到。
大概是擔心被擊落,或者是艦隊指揮官下達了命令,那架“指-6c”在判斷出來襲敵機是f-14b之後就轉向飛走了。
隨後,跟在f-14b後麵的24架a-6d開始加速衝刺。
其實,這些a-6d一直都在加速衝刺,主要是其飛行速度本來就不快,衝刺速度與巡航速度沒有太大差別。
隻是,在護航戰鬥機去人已經趕跑了敵人的預警機之後,a-6d機群才把飛行高度提高到500米。
在此之前,24架a-6d都在貼近海麵的超低空飛行。
要說的話,超低空突防一直就是a-6d的拿手好戲。
設計a-6d的那個時代,便攜式防空導彈與配備了火控係統的小口徑自行高射炮都沒有問世,威脅最大的是各種遠程防空導彈與大口徑高射炮,因此超低空突防是相對較為有效的突擊手段。
其實,在這個時代的攻擊機都很重視低空性能。
具有代表性的,除了紐蘭海軍的a-6,還有梁夏海軍的“攻-5”,以及西陸集團的“美洲虎”與“狂風”ids等。
這些攻擊機都具有非常出色的低空穩定性,而且實現的手段都差不多。
簡單的說,就是高翼載。
雖然高翼載會降低機動性能,讓飛機變得更加笨重,但是相對的,越是笨重的飛機,低空飛行的穩定性就越好。
也就是憑借這一點,a-6d擁有很出色的低空穩定性。
其實,按照最出的設計思想,a-6d的首要任務就是掛上半穿甲航空炸彈,在貼近海麵的高度上,飛到敵艦的上空,並投下炸彈。畢竟在設計a-6d的時代,反艦導彈還是一種很不靠譜的武器。
隻是這次,使用的反艦導彈。
在驅逐了梁夏艦隊的預警機之後,f-14b並沒撤退,而是繼續向西北突擊。
隨後,梁夏艦隊的防空戰鬥機就殺了過來。
除了有4架“戰-9b”之外,還有幾架“戰-12a”。
顯然,遇到了緊急情況,梁夏艦隊把多用途戰鬥機都派了出來。
與另外2個方向上一樣,護航的f-14b竭盡所能的纏住敵人的防空戰鬥機,為攻擊機創造突防的機會。
其實,也隻有該方向上的突擊取得了突破。
在淩晨3點50分左右,至少有2個中隊的a-6d在距離梁夏艦隊大約150千米的地方投下了攜帶的反艦導彈。
按編隊長機的報告,在發起攻擊之前,已經探測到了梁夏海軍的航母。
準確的說,是通過雷達探測到的信息,確認在150千米外有一艘航母,而不是小得多的防空戰艦。
總而言之,16架a-6d相繼發起攻擊。
至於第三個中隊的8架a-6d,因為在突擊的過程當中遭到攔截,沒能到達發起攻擊的海域。
150千米這個攻擊距離,算得上非常理想。
“魚叉”反艦導彈的最大射程能達到185千米,因此就算是遭到幹擾,還有第二次攻擊機會。
關鍵就是,在這個射程上能采用躍升彈道。
簡單的說,就是在逼近敵艦,也就是進入進程防空係統的攔截範圍前,反艦導彈迅速爬升到高空,再俯衝發起攻擊。
此舉,最大的好處,其實就是能夠有效的提高導彈的突防率。
針對以速射炮為代表的末端反導攔截係統有非常突出的效果。
因為導彈的機動範圍大,而反導係統的隨動係統未必跟得上,所以在麵對突然爬升的反艦導彈的時候,反到係統未必跟得上,也就有可能丟失目標,從而錯過最寶貴,也是唯一的攔截機會。
16架a-6d,總共投射了近60枚“魚叉”反艦導彈。
這個數量,不足以殲滅第六十一特混艦隊,但是肯定能重創第六十一特混艦隊,並使其喪失部分作戰能力。
要說的話,這些導彈也就隻夠對一艘航母發起飽和攻擊。
不要忘了,在航母附近,肯定會有一艘防空巡洋艦,以及數艘具有一定防空作戰能力的護航戰艦。
其實,就算是反潛護衛艦也配有防空導彈。ァ新ヤ~8~1~中文網.x~8~1zщ
何況,空中還有防空戰鬥機。
在預警機的指揮下,準確說隻要預警機能夠及時發現來襲的反艦導彈,就能引導防空戰鬥機前去攔截。
哪怕癱瘓,甚至是擊沉一艘超級航母,也就隻需要10多枚反艦導彈,可是能夠突破重重攔截的反艦導彈肯定不多,別說是擊沉航母,能夠讓航母受到重創,短暫喪失戰鬥力就不錯了。
關鍵還有,“魚叉”針對的就不是航母這類超級巨無霸。
在紐蘭海軍的戰術體係裏麵,承擔反航母作戰重任的其實是“戰斧”的反艦型,也就是bgm-109係列重型反艦導彈,而agm-84“魚叉”屬於輕型反艦導彈,主要用來對付中小型戰艦。
可惜的是,“戰斧”導彈的空射型號無果而終。
其實,就算有,也會因為太笨重,特別是尺寸太大,無法由艦載機掛載與使用。
正是如此,紐蘭海軍航空兵才不得不一直使用“魚叉”。
至於傳說中的那種新式反艦導彈,也就是“沉默彩虹”的反艦型,就算研製了出來,暫時也隻能提供給岸基航空兵使用。不是說太過笨重無法由a-6d掛載,而是a-6d的電子設備不夠先進。
在紐蘭海軍的計劃當中,掛載使用“沉默彩虹”反艦導彈的,其實是還在研製,不知道什麽時候能夠服役的a-12攻擊機。
隻是,斯塔克也沒有指望靠一支攻擊機群幹掉第六十一特混艦隊。
要說的話,那些攻擊機能夠順利把掛載的反艦導彈發射出去,就很不錯了。
說得直接一點,哪怕3支機群全都取得了突破,而且從3個方向發起攻擊,也無法全殲第六十一特混艦隊。
畢竟,對付agm-84這類亞音速輕型反艦導彈,並不是一件多困難的事情。
別說第六十一特混艦隊,即便是第51特很艦隊也能頂住這種程度的攻擊。
正是如此,斯塔克想達到的目的,其實是通過這輪攻擊,打破梁夏艦隊的作戰部署,為接下來的攻擊創造機會。
沒錯,就是由轟炸機發起的攻擊!
在第51特混艦隊出動艦載機發起攻擊的時候,40架掛著重型反艦導彈的b-52g正在東北東望洋上空向西飛行。
按後方提供的消息,這些轟炸機都能夠在天亮前後到達。
其實,隻需要一支編隊的20架轟炸機就夠了。
這也是斯塔克做出的部署。
讓20架b-52g參與打擊第六十一特混艦隊的行動,另外20架在後方待命。
此外,第51特混艦隊會安派艦載戰鬥機,為轟炸機群護航,確保轟炸機群能夠順利的完成攻擊任務。
正是如此,在a-6d機群發起攻擊的時候,第51特混艦隊的3艘航母都在為天亮後的戰鬥做準備。
因為已經找到第六十一特混艦隊,所以不再需要安排艦載機執行偵查任務。
相對而言,防空任務變得更加的沉重。
畢竟,梁夏軍隊肯定會發起反擊。
為此,斯塔克對航空作戰做出了調整,讓原本安排執行偵查任務的24架f/a-18都轉為執行艦隊防空任務。準確說,是卸下副油箱與偵查吊艙,掛上空對空導彈,並且做好起飛的準備。
當務之急是讓在12日夜間出動的防空戰鬥機返航。
道理也很簡單,隻有f-14b具有足夠大的航程,能夠為轟炸機群提供掩護,也就得讓這些戰鬥機盡快做好升空準備。
正是如此,也才得讓f/a-18執行防空任務。
關鍵就是,第51特混艦隊的3艘航母都隻搭載了1個大隊的24架f-14b,沒有多餘戰鬥機可用。
哪怕每艘航母隻回收10來架戰鬥機,也是件很麻煩的事情。
主要就是,肯定得在飛行甲板上麵保留一批防空戰鬥機,還得在飛行甲板上完成再次出動的檢修工作。
此外,就是必須在攻擊機群返回之前讓護航戰鬥機升空。
不然的話,飛行甲板會亂成一團。
毫無疑問,這是高強度保障作業,在平時根本就遇不到,也就隻有在高強度的戰鬥當中才會出現。
顯然,這也是紐蘭海軍最欠缺的東西。
忙中難免不會出錯。
“尼茲”號這邊的情況還稍微好一點,畢竟配屬給旗艦的都是最為優秀的官兵。
在“斯普”號與“哈爾”號那邊,不到一個小時就各自報廢了一架戰鬥機,原因都是勤務人員在做維護的時候操作不當。
快到淩晨5點,斯塔克都不得不懷疑,能否趕在天亮之前派出護航戰鬥機。
關鍵就是,完成了攻擊任務的艦載機已經返回,而且燃油均所剩無幾,都需要盡快降落到航母上。
在進入到回收作業狀態之後,就別想派出防空戰鬥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