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接踵而至


    梵羅空軍幫了倒忙,不過近百架f-4e也在緊要關頭發揮了作用。


    在“戰-11b”衝上來的時候,12架f-16c/d直接就被衝散,在e-3b眼看就要被追上的時候,f-4e機群趕到了。


    當時的局麵簡直是千鈞一發。


    在第一批20架f-4e殺到時,突破了f-16c/d攔截的“戰-11b”,距離較近的那架e-3b不到200千米。


    關鍵還有,衝在前麵的幾架“戰-11b”都還剩下了幾枚kk-12a。


    對付e-3b這類幾乎沒有機動能力的大型飛機,就算是尾追攻擊,kk-12a的有效射程都超過120千米!


    也就是梵羅空軍的f-4e及時殺到,並且立即向突前的“戰-11b”開火,e-3b才擺脫了危險。


    不過,這也隻是在浪費導彈。


    梵羅空軍裝備的f-4e的正式編號是e(i),也就是在e型的基礎之上,根據梵羅空軍提出的要求進行了相應的改進,包括使用更省油的渦輪風扇發動機,增加使用“天空閃光”空空導彈的能力。


    因為梵羅空軍專用,所以用梵羅國布蘭文的首字母加以區分。


    此外,這也是最後一批量產的f-4e型戰鬥機。


    客觀的講,f-4e(i)比紐蘭空軍自用的f-4e還要先進,尤其是空戰能力,因為配備了更先進的火控雷達,使用性能更好的中程空空導彈,所以f-4e(i)的超視距空戰能力達到了三代的水準。


    當然,價格也水漲船高。


    跟紐蘭空軍自用的f-4e相比,梵羅空軍的f-4e(i)的采購價格高了一倍,全壽命費用更是提高了一倍多!新八一中文網首發 https:// https://


    原因也很簡單,發動機與火控雷達這些來自西陸集團的設備,維護保養的費用更高。


    結果就是,采購數量從最先計劃的280架,直接縮減到了120架,而且已有10多架在日常訓練當中墜毀。


    按照軍情局提供的情報,梵羅空軍的f-4e(i)僅剩下了100餘架。


    毫無疑問,f-4e(i)也是在獲得f-15與f-16之前,梵羅空軍最先進的戰鬥機,更是製空作戰的主力。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些戰鬥機全都部署在西北與東北地區。


    隻是,在獲得了f-15與f-16之後,f-4e(i)不再是主力戰鬥機,也退居二線,部署在本土南部地區。


    這百餘架f-4e(i)還是梵羅空軍手裏僅有的對海打擊力量。


    雖然梵羅空軍從西陸集團購買了專用的攻擊機,西駱沙的mg-27與布蘭王國的“美洲獅”,但是沒有獲得能讓這兩種攻擊機使用的反艦導彈,主要是西駱沙沒有能夠由攻擊機使用的輕型反艦導彈,而“美洲獅”使用的“飛魚”反艦導彈又因為洛克國不肯降價,一直都沒能談攏。


    為了增強對海打擊能力,梵羅空軍不得不選擇agm-84“魚叉”反艦導彈,並且對已有的戰鬥機進行改進。


    顯然,由艦載戰鬥機發展來的f-4是最理想的搭載平台。


    正是如此,在獲得更好的製空戰鬥機之後,梵羅空軍才把退居二線的f-4e(i)部署在南部。


    在梵羅空軍的作戰體係當中,f-4e(i)的首要任務就是對付靠近本土的梁夏艦隊。


    因為紐蘭遠征航空兵就在特裏凡,所以對梵羅空軍來說,不用在這邊部署專用的製空戰鬥機。


    隻是,這些f-4e(i)保留了完整的製空作戰能力。


    正是如此,梵羅空軍才把這些戰鬥機派了出來。


    因為使用性能稍微好一些的“天空閃光”中程空空導彈,所以f-4e(i)的超視距空戰能力還在f-16c/d之上。主要的差距,體現在格鬥空戰方麵,即f-4e(i)的機動性能遠遠比不上f-16c/d,而且配套的格鬥導彈是用aim-9p改進而來的aim-9l(i),性能遠不如紐蘭空軍自用的aim-9l。


    這種導彈,不具備全向攻擊能力!


    采用l的編號,隻是為了讓梵羅空軍掏錢購買,畢竟l型屬於第三代格鬥導彈,而p型是第二代。


    必須承認,及時殺到的f-4e(i)機群確實解了燃眉之急。


    隻是,這些戰鬥機沒能扭轉局麵。


    也就一個照麵,準確說是在轉向避開f-4e(i)射出的中程導彈,然後加速進入到格鬥空戰階段之後,戰鬥就迅速宣告結束。一個大隊的20架f-4e(i)在全軍覆沒之前,沒能在格鬥中擊落一架“戰-11b”。


    也就隻是在轉向規避的時候,有1架“戰-11b”被“天空閃光”擊落。


    接下來的戰鬥,還是一麵倒。


    打到最激烈的時候,“戰-11b”把機關炮都用上了。


    實戰證明,在第三代戰鬥機麵前,即便是視距內的格鬥空戰,f-4e(i)這樣的第二代戰鬥機沒有半點勝算。


    代與代之間的性能差距,根本沒辦法彌補。


    按照斯蘭駐軍司令部的戰報,隻是“戰-11b”就擊落了差不多50架f-4e(i),而且幾乎都是格鬥空戰的戰果,隨後殺到的“戰-10b”還擊落了大約40架f-4e(i),超過一半由中程導彈取得。


    隻是一場戰鬥,梵羅空軍的f-4e(i)機群就全軍覆沒!


    其實,有很多f-4e(i)是在轉向逃逸的時候,被追來的2個中隊的“戰-10b”用中程導彈擊落。


    為此,帝國空軍還緊急增派了4架“油-20a”,為返航的“戰-10b”提供燃油。


    也就是在梵羅戰鬥機的奮勇攔截之下,紐蘭遠征航空隊的兩架e-3b成果逃脫,避免了被擊落的命運。


    可惜的是,沒能改變慘敗的結局。


    在經過三次大編隊空戰之後,帝國空軍擊退攔路虎,奪得製空權,而第二波空中打擊也同步開始。


    也就是前麵提到的,第二支轟炸機群投射的數百枚巡航導彈。


    隻是補充打擊,主要對付的依然是遠程警戒雷達與防空陣地,特別是紐蘭遠征航空隊控製的區域防空導彈係統。


    由戰術航空兵擔綱的第三波空中打擊接踵而至,幾乎就沒有間隔時間。


    在具體戰術上,其實沒多少新意,也沒有那個必要。


    奪得製空權後,首先要做的,就是摧毀敵人的指揮係統、通信結點與防空部隊,讓敵人無法協同作戰,並且喪失基本的防衛能力。在完成這一步後,就能夠隨心所欲的發起空中打擊了。


    這次,充當尖刀的是“攻-11a”。


    按照安排,分成兩個編隊的8架“攻-11a”首先轟炸特裏凡的紐蘭駐軍司令部,紐梵聯軍司令部,當地的通信中心等主要的戰略目標。在癱瘓了敵人的通信指揮係統之後,再派遣其他機群上場。


    關鍵就是,通過前兩波轟炸,已經“摧毀”了遠程警戒雷達。


    當然,根據後來獲得的情報,那部雷達沒有被完全摧毀,隻是遭到了破壞。因為擔心遭到第三次轟炸,直到戰鬥結束都處於關閉狀態,沒有發揮應有的價值,更別說對隱身攻擊機構成威脅。


    與波沙灣戰爭一樣,“攻-11a”使用的是激光製導炸彈。


    隻是,這次用的鑽地戰鬥部。


    原因也很簡單,幾個必須摧毀的軍事目標都深埋在地下,使用普通的炸彈,哪怕采用了延遲時間引信,效果也不是很好。隻有使用專門的鑽地炸彈,才能夠穿透土層,將這些目標徹底摧毀。


    前麵已經提到,帝國並沒有研製激光製導炸彈,研製的是激光導引頭,準確說是包括控製係統在內的製導模塊。這些模塊采用的標準接口,能夠跟任何標準口徑炸彈搭配使用,而且不需要做任何的改進。


    與普通的激光製導炸彈相比,鑽地炸彈的區別,也就是配備的戰鬥部。


    為了提高穿透能力,鑽地炸彈的彈體由報廢的炮管製成,而且是質量更好,保有量也更多的艦炮炮管。常用的1000千克級鑽地炸彈,使用的是150毫米艦炮的炮管,而2000千克級炸彈使用的200毫米艦炮的炮管。理論上,1000千克級鑽地炸彈能穿透15米厚的土層或者是3米厚的混凝土。


    這個穿透能力,足以摧毀99%的軍事目標。


    8架“攻-11a”總共攜帶了16枚1000千克級鑽地炸彈,需要確保摧毀的目標也就隻有6個。也就是說,隻需要37.5%的成功率,就能夠摧毀全部目標,而“攻-11a”在波沙灣戰爭中的打擊效率超過80%。


    為了保密,也是為了達成突然性,這些“攻-11a”都是從帝國本土的機場出發,飛行了近10個小時,在投彈之前還進行了2次空中加油,而且全程保持無線電靜默,甚至沒跟預警機通信。


    在作戰行動開始後,斯蘭駐軍司令部才告知前線指揮官,為“攻-11a”機群留下半個小時的投彈時間。


    跟在“攻-11a”後麵的,就是由“攻-8fz”率領的防空壓製編隊。


    要說的話,帝國空軍也下了血本。


    為了摧毀保護特裏凡的防空網絡,帝國空軍不但出動了12架“攻-8fz”,還派來了20架“戰-16ad”。


    從編號就能夠看出,“戰-16ad”是專用防空壓製戰鬥機。


    之前,帝國空軍一直用“戰-10ad”執行防空壓製任務,而且嚴格說,“戰-10ad”並不是專門的型號,而是對“戰-10a”的火控軟件進行升級,使其能掛載與使用反輻射導彈攻擊防空雷達。理論上,任何一架“戰-10a”隻需要用幾個小時升級火控軟件,就能成為防空壓製戰鬥機。新81中文網更新最快 電腦端:https://


    當然,作戰效率肯定不會高到哪裏去。


    關鍵就是,“戰-10a”是輕型戰鬥機,再怎麽改進,掛載能力都十分有限,無法攜帶太多的打擊彈藥。


    在低烈度戰爭當中,“戰-10ad”還勉強夠用。遇到高強度戰爭,肯定是力有未逮。


    正是如此,帝國空軍決定用“戰-16a”為平台,發展一種重型防空壓製戰鬥機,而且是全能型號。


    也就是說,不但用來取代“戰-10ad”,還要取代“攻-8fz”。


    今後,隻需要這一種作戰飛機就能完成防空壓製任務,再也不用安排多種作戰飛機協同作戰。


    這也是選擇“戰-16”的關鍵原因。


    在帝國空軍的裝備序列當中,“戰-16”的真實身份其實是“戰術轟炸機”,並不是重型多用途戰鬥機,更非重型攻擊機。


    嚴格說來,帝國空軍並不缺乏重型攻擊機,而且對重型攻擊機的需求也不是很緊迫。


    不說別的,“攻-8”係列再飛10年都沒有問題。等到10年之後,“攻-11a”恐怕都幾百架了。哪怕“攻-11a”隻能算輕型攻擊機,而且維護保養太麻煩,難以大規模裝備,也還有海軍的“攻-12a”可以期待。就算海軍靠不住,還有按照多用途戰鬥機的標準研製,充當備胎的“戰-11c”。


    相對而言,在“轟-7”全部退役之後,戰術轟炸機就已經“斷代”了。


    可見,真正青黃不接的其實是戰術轟炸機。


    可惜的是,不管空軍提出了多少理由,論議兩院都不肯為新式戰術轟炸機撥款,認為戰術轟炸機已無存在價值。


    道理也很簡單,重型攻擊機的作戰半徑超過了1500千米,載彈量在10噸左右,並不比戰術轟炸機差,而且有加油機的支持,加上精確製導彈藥的普及,即便是僅有的那點差距也變得無關痛癢。


    何況,還有綜合性能更加突出的重型多用途戰鬥機。


    那麽,有什麽理由在戰術轟炸機上浪費資源呢?


    隻是,帝國空軍並沒有就此罷休。


    先不說戰術轟炸機還有多少價值,隻是超過1000架的編製體係,就需要用其他作戰飛機來填補。


    戰略轟炸機肯定不合適,因為太貴了。


    攻擊機同樣不合適,因為作戰能力依然有欠缺,保持編製規模不變就肯定會導致戰鬥力降低,而擴大編製規模肯定會遭到論議兩院的反對。


    至於多用途戰鬥機,那是戰鬥機。


    正是如此,帝國空軍才打著“重型攻擊機”的幌子,著手研製戰術轟炸機。


    為了獲得撥款,肯定不能做得太露骨,畢竟論議兩院的軍事委員會有一些能人,更別說可以請專家當顧問。


    結果就是,“戰-16”其實就是“戰-11”的深度改進型號。


    為此,也才保留了戰鬥機的編號。


    與後來研製的多用途型,也就是“戰-11c”的最大區別,就是在設計的時候把起飛重量放寬到50噸,並且完全放棄了機動性能要求,甚至不需要擁有自衛空戰能力,所有的改進都是為了增強打擊能力。


    所幸,最後的設計方案沒有這麽極端。


    道理也很簡單,戰術轟炸機確實不適合現代化戰爭,稍微小一點,定位於重型攻擊機之上的,或者說是增強了打擊能力的重型攻擊機,才是最為理想的選擇,也能更好的適應未來戰爭。


    正是如此,“戰-16”才成為取代“攻-8”的主力攻擊機。


    在大戰爆發前,“戰-16”就已經開始量產。


    隨著大戰爆發,帝國空軍立即下達了1000架的大訂單。


    從這個時間點來看,帝國空軍大批量采購“戰-16”,其實有那麽一點私心,也就是想借此打擊由海軍主導的“攻-12”,甚至是逼迫“攻-12”下馬,奪得未來攻擊機的主導權,全麵主宰戰術航空兵。


    不要忘了,“戰-20”就是由空軍牽頭。


    當然,這也從一個側麵證明,“戰-16”確實是一種非常先進的重型攻擊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爭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閃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閃爍並收藏帝國爭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