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匆匆趕來,聽完了劉辯的擔心,他思索了半晌,搖了搖頭:“這個可能性微乎其微。”
“為什麽?”
“就算將二十八浦的水量全部加起來,也不足以水攻。”荀攸指著周圍的山穀:“陛下,你看這附近山穀寬闊,並無狹窄之處。要形成能夠衝擊大軍的水流,夏季水量最大的時候也許可能,眼下這個季節,可能性太小了。戲誌才的陣法再強,難道還能變出水來?”
劉辯看看四周的地形,再想想荀攸說的話,也覺得自己有些過敏了。要想水攻,就必須有足夠的水量和流速,以這樣的地形而言,戲誌才如果能用水攻,那簡直是通神了,移山倒海啊。
與這個相比,還是利用地形,截斷某些水流,讓他陷入斷水的困境比較靠譜一點。畢竟大軍可以短時間缺糧,卻一天也不能離開水。
白白緊張一場,劉辨鬆了一口氣,卻也沒什麽睡意。他和荀攸對麵而坐:“公達,你是潁川人,對嵩高山很熟悉,說些故事來聽聽,消此長夜。”
荀攸看看劉辯,想了想:“陛下聽說過禪讓吧?”
劉辯點了點頭。他這段時間惡補了一些曆史,對禪讓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與後世的印象相比,禪讓在漢代名聲還沒臭。禪讓一直是儒家最推崇的製度,前漢時,儒家對當時朝廷以儒為表,以法為裏的王霸道雜用不滿,就提出漢家天命已盡。要求天子禪讓,雖然遭到了嚴厲的打擊,卻依然不放棄,最後到漢哀帝時,利用天子年幼無知,稱陳聖劉太平皇帝,以示再受命於天,實際上就是承認了禪讓,隻不過還是禪讓給劉家而已。
這是皇室對儒門的妥協,但是儒門並不滿意。反抗越來越激烈。最後演變成王莽之變,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禪讓。
“其實,對禪讓之說,儒門內還有另一種說法。”荀攸指了指西南方向。“史書記載。所謂的堯禪位於舜。巡狩陽城,崩於登封,不過是一個偽飾之詞。真相是舜逼堯退位。並放逐堯於陽城,最後殺之於登封。”
劉辯眨了眨眼睛,很有些意外。他似乎聽說過這樣的說法,後麵掀起疑古浪潮的時候,這樣的翻案之風的確不少。不過,他沒想到荀攸會知道這樣的說法,這說明漢代時就有這樣的記載。
“那禹受舜之禪讓也是如此?”
“大致差不多。”荀攸笑道:“不過禹更狠,他不僅奪了舜的帝位,殺之於蒼梧,為了避免這類事情再次重演,他還改禪讓為父子繼承。啟之後能得天下,是禹生前早就安排好的,而不是啟自己的想法。所謂啟殺伯益,改禪讓為家天下,其實是誤傳。否則,舜禪讓給禹,豈不是有眼無珠,自掘墳墓?”
“是這樣啊?”劉辯笑道:“哪本書上記載的?”
“口耳相傳,我並沒有看到記載此事的古籍。”荀攸搖搖頭:“有很多機密,像我這樣的子弟是沒有機會親眼看到記載的,偶爾聽長輩提起,已經是難得。不過,有一件事可以佐證此事。”
“什麽事?”劉辯來了興趣。
“被啟殺掉的伯益,是商王先祖。”荀攸笑道:“而秦人又是商人的後裔。”
“噗!”劉辯嗆住了,他瞪著荀攸:“你的意思是說,商湯滅夏,秦人滅周,其實不過是兩個家族之間的爭鬥?”
“說家族,也許不太準備,說氏族可能更準確一點。”荀攸笑笑:“不過,那不是臣要為陛下說的重點。重點是嵩高山。陛下想必也知道,有漢以來,祭泰山的次數屈指可數,可是祭嵩高山卻幾乎是年年有之,陛下知道是什麽原因麽?”
劉辯想了想:“漢為堯後,嵩高山是劉氏祖山?”
“可以這麽說。不過,漢為堯後隻是儒門提出的說法,是不是準確,我不太敢確定。但是,漢為夏後,卻是沒什麽問題的。嵩高山又名崇高山,原本就是夏王室的祖山。禹之父鯀,又稱崇伯鯀,封邑就在這裏。而夏王朝的第一代帝王啟,也是出生在這裏。太室山便是啟母塗山氏所化,少室山則是塗山氏之妹,姊妹二人共嫁禹,塗山氏生啟,啟母石就在萬歲峰下。”
劉辯目瞪口呆。他知道漢皇室一直祭祠嵩高山,遇到祥瑞也好,遇到災異也好,都會到嵩高山來祭祀。他原本以為是因為嵩高山靠著洛陽近,現在看來,根本不是這麽回事,嵩高山一直是劉氏的祖山。
劉辯不禁笑了起來:“那戲誌才知道不知道這裏是我劉氏的祖山?”
“臣猜他知道。”荀攸收起了笑容,臉色變得有些清冷:“在劉氏祖山圍殺陛下,豈不是更能證明劉氏天命已終?”
劉辯臉上的笑容僵住了。荀攸說得對,在劉氏祖山擊殺他,比在洛陽城擊殺他更能說明天意所在。難怪戲誌才布了這麽大一個局,一定要將他誘到嵩高山來。他沉默了良久,然後看了荀攸一眼:“你對朕說這些,是勸朕撤退吧?”
荀攸點了點頭。
“如果真是這樣,那朕就更不能退了。”劉辯撫著腰間的黑刀刀鞘,入手陰涼,心也有些涼嗖嗖的。“如果祖山都不能保佑我取勝,那大漢就真的應該亡了。朕就算活著退出去,又有什麽意義?”
荀攸歎了一口氣。
劉辯沒有再說。他本人不怎麽相信祖山一說,但是他知道這個時代的人相信。而他本人也有另外的想法。三國之後是短暫的晉朝,晉人是儒門建立的王朝,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結果五胡亂華,黃河流域的土地全部被胡人占據,晉人蝸居東南,連祖墳都被胡人占了,很多人背井離鄉,隻能在江南建立了無數的州來代表家鄉。
漢代時,州是最高一級的區域建製,
晉以後,州成了縣的建置,就是由此而來。
與此相仿的還有宋朝。北宋被金人所滅,趙構在紹興建立南宋,開封一帶的祖墳成了金人跑馬地,宋代皇室每年祭祖都不能親臨祖廟,隻能遙拜。最窩囊是為了苟安,趙構還與金人結為兄弟,甚至不惜殺掉大將嶽飛。
劉辯最看不起這類人。現在要他讓出祖山,他做不到。
“既然嵩高山是劉氏祖山,想必劉氏先祖總要幫著我一點。”劉辯重新放鬆下來,半開玩笑的說道:“我得睡一會兒去,也許能做個好夢,得到一點啟發。”
“願陛下能做個好夢。”
……
劉辯的確做了一個夢,不過不是好夢。
他夢見自己戰敗,被綁在一個石柱上,風吹日曬,奄奄一息,卻又不死。一天神乘火而來,手執一刀,一刀剖開了他的肚子,放聲大笑。他低著頭,看著自己腹開腸流,鮮血如注,沿著山石流下,怎麽也流不完,鮮血匯聚成了一個水池,輕風徐來,血水翻滾,腥氣撲鼻。
劉辯猛然驚醒,冷汗涔涔。
“陛下?”一個郎中趕了過來,關切的問道:“陛下怎麽了?”
劉辨揮了揮手,對遠處聞身坐起的荀攸招了招手,把荀攸叫了過來。
“朕做了一個夢,不過,不像是好夢。”
荀攸有些詫異的看著劉辯。劉辯叫他來,他還以為是好事呢。做了噩夢,那你告訴我幹什麽,打擊我的信心,還是考驗我的忠誠?
劉辯將剛才的夢境告訴了荀攸,苦笑道:“這怎麽解?是不是不太吉利?”
荀攸皺著眉頭,沉吟良久,卻出人意外的搖了搖頭。
“陛下,夢境不能由表相而定,有時候可能會有相反的解釋。”他看著劉辯,目光灼灼:“陛下,炎者,朱雀也,鳳也。天神乘火而來,應該是征兆著鳳係力量的進攻。陛下被困山巔,應該是與眼前的局勢相近。”
劉辯想了想,覺得荀攸說的有道理,不過,這也不是好事啊。
“沒錯,陛下被天神剖開了肚腹,腹破腸流,可是……”荀攸的聲音有些顫抖:“陛下,你沒有死啊。這是不是說陛下雖然身陷險境,卻可以逢凶化吉?”
劉辯看著荀攸,心道這讀書人果然是能扯,這都能扯上逢凶化吉?
“陛下,這個夢並非無源之水。”荀攸越想越興奮,根本沒有注意到劉辯的臉色有些尷尬。“陛下,你可能真的和祖山有了感應。”
劉辯哭笑不得:“這……就是有了感應?”
“不錯,陛下所夢之人,可能並非陛下自己,或者說,既是陛下,又是劉氏之祖。”
“劉氏之祖?”劉辨一頭霧水:“鯀,還是禹,抑或者啟?”
“崇伯鯀啊。”荀攸看起來有些不能自抑:“鯀治水失敗,被天帝係於羽山,三年不死,天帝乃命祝融剖鯀,鯀不死,剖腹而得禹,血流千裏為龍淵。”
荀攸一指東北方向:“那裏,便是龍淵。”
劉辯將信將疑,這也太玄乎了,怎麽看都像是荀攸為了安慰自己,而故作穿鑿之語。
“那鯀後來怎麽樣了?”
“以身投淵,化為黃熊。”荀攸撫掌而笑:“夏王室本就是龍係血脈,他脫去人形,化為黃熊,並不是死,而是新生。”(。。)
“為什麽?”
“就算將二十八浦的水量全部加起來,也不足以水攻。”荀攸指著周圍的山穀:“陛下,你看這附近山穀寬闊,並無狹窄之處。要形成能夠衝擊大軍的水流,夏季水量最大的時候也許可能,眼下這個季節,可能性太小了。戲誌才的陣法再強,難道還能變出水來?”
劉辯看看四周的地形,再想想荀攸說的話,也覺得自己有些過敏了。要想水攻,就必須有足夠的水量和流速,以這樣的地形而言,戲誌才如果能用水攻,那簡直是通神了,移山倒海啊。
與這個相比,還是利用地形,截斷某些水流,讓他陷入斷水的困境比較靠譜一點。畢竟大軍可以短時間缺糧,卻一天也不能離開水。
白白緊張一場,劉辨鬆了一口氣,卻也沒什麽睡意。他和荀攸對麵而坐:“公達,你是潁川人,對嵩高山很熟悉,說些故事來聽聽,消此長夜。”
荀攸看看劉辯,想了想:“陛下聽說過禪讓吧?”
劉辯點了點頭。他這段時間惡補了一些曆史,對禪讓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與後世的印象相比,禪讓在漢代名聲還沒臭。禪讓一直是儒家最推崇的製度,前漢時,儒家對當時朝廷以儒為表,以法為裏的王霸道雜用不滿,就提出漢家天命已盡。要求天子禪讓,雖然遭到了嚴厲的打擊,卻依然不放棄,最後到漢哀帝時,利用天子年幼無知,稱陳聖劉太平皇帝,以示再受命於天,實際上就是承認了禪讓,隻不過還是禪讓給劉家而已。
這是皇室對儒門的妥協,但是儒門並不滿意。反抗越來越激烈。最後演變成王莽之變,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禪讓。
“其實,對禪讓之說,儒門內還有另一種說法。”荀攸指了指西南方向。“史書記載。所謂的堯禪位於舜。巡狩陽城,崩於登封,不過是一個偽飾之詞。真相是舜逼堯退位。並放逐堯於陽城,最後殺之於登封。”
劉辯眨了眨眼睛,很有些意外。他似乎聽說過這樣的說法,後麵掀起疑古浪潮的時候,這樣的翻案之風的確不少。不過,他沒想到荀攸會知道這樣的說法,這說明漢代時就有這樣的記載。
“那禹受舜之禪讓也是如此?”
“大致差不多。”荀攸笑道:“不過禹更狠,他不僅奪了舜的帝位,殺之於蒼梧,為了避免這類事情再次重演,他還改禪讓為父子繼承。啟之後能得天下,是禹生前早就安排好的,而不是啟自己的想法。所謂啟殺伯益,改禪讓為家天下,其實是誤傳。否則,舜禪讓給禹,豈不是有眼無珠,自掘墳墓?”
“是這樣啊?”劉辯笑道:“哪本書上記載的?”
“口耳相傳,我並沒有看到記載此事的古籍。”荀攸搖搖頭:“有很多機密,像我這樣的子弟是沒有機會親眼看到記載的,偶爾聽長輩提起,已經是難得。不過,有一件事可以佐證此事。”
“什麽事?”劉辯來了興趣。
“被啟殺掉的伯益,是商王先祖。”荀攸笑道:“而秦人又是商人的後裔。”
“噗!”劉辯嗆住了,他瞪著荀攸:“你的意思是說,商湯滅夏,秦人滅周,其實不過是兩個家族之間的爭鬥?”
“說家族,也許不太準備,說氏族可能更準確一點。”荀攸笑笑:“不過,那不是臣要為陛下說的重點。重點是嵩高山。陛下想必也知道,有漢以來,祭泰山的次數屈指可數,可是祭嵩高山卻幾乎是年年有之,陛下知道是什麽原因麽?”
劉辯想了想:“漢為堯後,嵩高山是劉氏祖山?”
“可以這麽說。不過,漢為堯後隻是儒門提出的說法,是不是準確,我不太敢確定。但是,漢為夏後,卻是沒什麽問題的。嵩高山又名崇高山,原本就是夏王室的祖山。禹之父鯀,又稱崇伯鯀,封邑就在這裏。而夏王朝的第一代帝王啟,也是出生在這裏。太室山便是啟母塗山氏所化,少室山則是塗山氏之妹,姊妹二人共嫁禹,塗山氏生啟,啟母石就在萬歲峰下。”
劉辯目瞪口呆。他知道漢皇室一直祭祠嵩高山,遇到祥瑞也好,遇到災異也好,都會到嵩高山來祭祀。他原本以為是因為嵩高山靠著洛陽近,現在看來,根本不是這麽回事,嵩高山一直是劉氏的祖山。
劉辯不禁笑了起來:“那戲誌才知道不知道這裏是我劉氏的祖山?”
“臣猜他知道。”荀攸收起了笑容,臉色變得有些清冷:“在劉氏祖山圍殺陛下,豈不是更能證明劉氏天命已終?”
劉辯臉上的笑容僵住了。荀攸說得對,在劉氏祖山擊殺他,比在洛陽城擊殺他更能說明天意所在。難怪戲誌才布了這麽大一個局,一定要將他誘到嵩高山來。他沉默了良久,然後看了荀攸一眼:“你對朕說這些,是勸朕撤退吧?”
荀攸點了點頭。
“如果真是這樣,那朕就更不能退了。”劉辯撫著腰間的黑刀刀鞘,入手陰涼,心也有些涼嗖嗖的。“如果祖山都不能保佑我取勝,那大漢就真的應該亡了。朕就算活著退出去,又有什麽意義?”
荀攸歎了一口氣。
劉辯沒有再說。他本人不怎麽相信祖山一說,但是他知道這個時代的人相信。而他本人也有另外的想法。三國之後是短暫的晉朝,晉人是儒門建立的王朝,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結果五胡亂華,黃河流域的土地全部被胡人占據,晉人蝸居東南,連祖墳都被胡人占了,很多人背井離鄉,隻能在江南建立了無數的州來代表家鄉。
漢代時,州是最高一級的區域建製,
晉以後,州成了縣的建置,就是由此而來。
與此相仿的還有宋朝。北宋被金人所滅,趙構在紹興建立南宋,開封一帶的祖墳成了金人跑馬地,宋代皇室每年祭祖都不能親臨祖廟,隻能遙拜。最窩囊是為了苟安,趙構還與金人結為兄弟,甚至不惜殺掉大將嶽飛。
劉辯最看不起這類人。現在要他讓出祖山,他做不到。
“既然嵩高山是劉氏祖山,想必劉氏先祖總要幫著我一點。”劉辯重新放鬆下來,半開玩笑的說道:“我得睡一會兒去,也許能做個好夢,得到一點啟發。”
“願陛下能做個好夢。”
……
劉辯的確做了一個夢,不過不是好夢。
他夢見自己戰敗,被綁在一個石柱上,風吹日曬,奄奄一息,卻又不死。一天神乘火而來,手執一刀,一刀剖開了他的肚子,放聲大笑。他低著頭,看著自己腹開腸流,鮮血如注,沿著山石流下,怎麽也流不完,鮮血匯聚成了一個水池,輕風徐來,血水翻滾,腥氣撲鼻。
劉辯猛然驚醒,冷汗涔涔。
“陛下?”一個郎中趕了過來,關切的問道:“陛下怎麽了?”
劉辨揮了揮手,對遠處聞身坐起的荀攸招了招手,把荀攸叫了過來。
“朕做了一個夢,不過,不像是好夢。”
荀攸有些詫異的看著劉辯。劉辯叫他來,他還以為是好事呢。做了噩夢,那你告訴我幹什麽,打擊我的信心,還是考驗我的忠誠?
劉辯將剛才的夢境告訴了荀攸,苦笑道:“這怎麽解?是不是不太吉利?”
荀攸皺著眉頭,沉吟良久,卻出人意外的搖了搖頭。
“陛下,夢境不能由表相而定,有時候可能會有相反的解釋。”他看著劉辯,目光灼灼:“陛下,炎者,朱雀也,鳳也。天神乘火而來,應該是征兆著鳳係力量的進攻。陛下被困山巔,應該是與眼前的局勢相近。”
劉辯想了想,覺得荀攸說的有道理,不過,這也不是好事啊。
“沒錯,陛下被天神剖開了肚腹,腹破腸流,可是……”荀攸的聲音有些顫抖:“陛下,你沒有死啊。這是不是說陛下雖然身陷險境,卻可以逢凶化吉?”
劉辯看著荀攸,心道這讀書人果然是能扯,這都能扯上逢凶化吉?
“陛下,這個夢並非無源之水。”荀攸越想越興奮,根本沒有注意到劉辯的臉色有些尷尬。“陛下,你可能真的和祖山有了感應。”
劉辯哭笑不得:“這……就是有了感應?”
“不錯,陛下所夢之人,可能並非陛下自己,或者說,既是陛下,又是劉氏之祖。”
“劉氏之祖?”劉辨一頭霧水:“鯀,還是禹,抑或者啟?”
“崇伯鯀啊。”荀攸看起來有些不能自抑:“鯀治水失敗,被天帝係於羽山,三年不死,天帝乃命祝融剖鯀,鯀不死,剖腹而得禹,血流千裏為龍淵。”
荀攸一指東北方向:“那裏,便是龍淵。”
劉辯將信將疑,這也太玄乎了,怎麽看都像是荀攸為了安慰自己,而故作穿鑿之語。
“那鯀後來怎麽樣了?”
“以身投淵,化為黃熊。”荀攸撫掌而笑:“夏王室本就是龍係血脈,他脫去人形,化為黃熊,並不是死,而是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