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樂人士一次性來了這麽多人,當然不隻是為了來看看場地。
作為文字輩的新成員,沈武寰是要和首都各地的民樂人士見上一麵的,之前她的入行儀式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都來見禮,那麽後麵自然也要走這個流程。
一方麵要符合規矩,一方麵則是要大家見一見這位文字輩的新前輩。
至於為什麽不跟寧孫兩位說一下,那自然因為這是私人宴會,非請勿入啦。
沈武寰對此表現的從善如流,既然入了行,在這些人麵前,還是該怎麽樣就怎麽樣,轉頭幹自己的事情時,再用自己的方法處理也蠻好。
方大師主持了這次的宴會,包下了一個宴會廳。
理所當然,沈武寰身為文字輩大前輩,在“小輩”麵前也要展示一下自己是否配得上這個輩分。
一番交流下來,沈武寰對於民樂演奏技法和對未來發展的態勢,獲得了滿堂彩。
自然而然的便是交流會一事,也得到了在場大部分人讚同。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很快,沈武寰拉著方廖兩位大師提議,幹脆利用交流會作為排練的揭幕儀式,這樣就可以驗證交流會的成果。
提議的過程中,沈武寰也講述了一下東西方樂器聯合交響的概念,反正是把兩位民樂大師說的一愣一愣的,不過現在兩人對她的態度都是放任的,所以也就欣然同意下來了。
交流會整體也采用的非傳統的形式,場地完全可以借用之前租用的音樂廳,大家全部坐在觀眾席上,也避免了在會議室之中,兩方對立的局麵,可以說一舉多得。
這樣的交流會雖然不正式,但卻也別有新意,更不會和民樂行當裏的規則產生任何衝突,雙方的矛盾發展的可能性也降到了最低。
同時準備的時間也不用太久,因為這次的交流可以說是民樂和西洋樂器首次交流,雖然是“非正式”,但其實本質上和“正式”是相同的,唯一欠缺的是官方的承認罷了。
對此,沈武寰也有解決方案。
她在宴會後馬上聯係了寧文蘭,這位一直對自己照顧有加的領導,更是夏夢雪的小姑,那肯定是要邀請的,但是是以親朋好友的身份前來觀禮,不涉及任何政治因素。
這樣,在有限的自由下,既沒有惹惱官方,同時也讓兩個完全陌生的音樂勢力有了交互的土壤。
沈武寰自己都佩服自己的構想!
啊?你問西洋音樂這邊怎麽沒有處理方案?
當然了,西洋音樂這邊可完全是請的新生代音樂人前來的,這些人並沒有老一派的固執印象,能夠接受新鮮事物,對知識充滿好奇心。
更別說沈武寰在整個青年音樂家互助會裏的地位十分超然。
不單單是她傳授的一些技巧和鍛煉方法被他們奉為聖典,更重要的是她仿佛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隨便拿出一首曲子讓他們瞅見都是喜歡的不得了。
有這樣的領頭人,說讓他們去東,他們絕對不會去西,更重要的是,雙方是以互助的形式來進行交流的,即便現在他們還沒付出什麽,但這份恩情他們會記在心中,遲早有一天會用來報答她的。
至於網上說的那些關於沈武寰的流言蜚語,他們早就義憤填膺的想要奮力回擊,但卻都讓沈武寰給擋下來了。
這種時候積蓄力量,來一場絕地大反擊不是更漂亮嗎?
你們啊,naive!
就這樣,一場跨越文化隔閡的音樂交流會正式開始了。
首都音樂廳。
此時與會人員早已經就座,沈武寰作為會議的主辦人之一和主持人,和後台的工作人員們溝通完相關事宜後,便向廳內走去。
一進門就撞見了餘傑成。
“沈教授,觀眾席那邊已經全部安排好了。”
“好,麻煩你了,餘老師。”沈武寰點頭應道,但轉念一想後問道:“那邊的情況怎麽樣?”
餘傑成當然知道沈武寰問的是什麽,他馬上說道:“兩邊的年輕人還比較拘謹。”
“行,我知道了,餘老師等下也準備一下。”
“放心交給我吧。”餘傑成拍著胸脯表示完全沒問題。
和餘傑成分開後,沈武寰走上舞台,舞台上擺放著一架鋼琴和一張座椅,這是等下教學用的。
此時的台下,最前排坐著的是一眾民樂大佬,這次的交流會主要是為了給這些本身固執,卻願意做出改變的人展示一些相關成果,如果這種成果打動了他們,那麽整個業界都會呈現出一番新的氣象。
同時,他們也是這次《梁祝》的參演人員,人數大約在60人左右,可謂是陣容豪華。
方大師對樂師使用的樂器也經過挑選,足以組成一個豪華的民樂團。
在民樂大佬後方坐著的就是這次交流會的主要成員了。
分屬於民樂和西樂的中流砥柱。
雖不至於說是涵蓋全國最優秀的音樂人才,但也是首都地界最為強大的陣容了。
交流會的次要目的是給這些年輕人樹立一個“民樂也是音樂之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這也是因為當下的年輕人學民樂,一方麵是家傳,一方麵是窮人家的孩子想從小學一門手藝。
這造成了很大的問題。
家傳的年輕人迫於壓力學習民樂但看不到希望。
窮人家的孩子學藝有成但當他真正想大展宏圖的時候,卻發現民樂並不能給他帶來有效的經濟利益和名氣。
所以一個全新的方向性指示就成了他們改變未來的第一步。
在這些年輕人的最後則是一眾記者和以非官方身份前來見禮的人,這其中有沈武寰的親友也有文化局的領導。
沈武寰看了看時間隨即說道:“好的,感謝今天大家前來參加這次的交流會,在座的都是自己人也就不用說那些彎彎繞繞的東西,讓我們直奔主題吧。”
“這次交流會的主題是促進民樂發展及民樂與西洋音樂技法上的融會貫通,乍聽之下這種東西顯得非常不合理,但我針對這個方式提出了一個新的標準,那就是‘民樂交響化’。”
作為文字輩的新成員,沈武寰是要和首都各地的民樂人士見上一麵的,之前她的入行儀式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都來見禮,那麽後麵自然也要走這個流程。
一方麵要符合規矩,一方麵則是要大家見一見這位文字輩的新前輩。
至於為什麽不跟寧孫兩位說一下,那自然因為這是私人宴會,非請勿入啦。
沈武寰對此表現的從善如流,既然入了行,在這些人麵前,還是該怎麽樣就怎麽樣,轉頭幹自己的事情時,再用自己的方法處理也蠻好。
方大師主持了這次的宴會,包下了一個宴會廳。
理所當然,沈武寰身為文字輩大前輩,在“小輩”麵前也要展示一下自己是否配得上這個輩分。
一番交流下來,沈武寰對於民樂演奏技法和對未來發展的態勢,獲得了滿堂彩。
自然而然的便是交流會一事,也得到了在場大部分人讚同。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很快,沈武寰拉著方廖兩位大師提議,幹脆利用交流會作為排練的揭幕儀式,這樣就可以驗證交流會的成果。
提議的過程中,沈武寰也講述了一下東西方樂器聯合交響的概念,反正是把兩位民樂大師說的一愣一愣的,不過現在兩人對她的態度都是放任的,所以也就欣然同意下來了。
交流會整體也采用的非傳統的形式,場地完全可以借用之前租用的音樂廳,大家全部坐在觀眾席上,也避免了在會議室之中,兩方對立的局麵,可以說一舉多得。
這樣的交流會雖然不正式,但卻也別有新意,更不會和民樂行當裏的規則產生任何衝突,雙方的矛盾發展的可能性也降到了最低。
同時準備的時間也不用太久,因為這次的交流可以說是民樂和西洋樂器首次交流,雖然是“非正式”,但其實本質上和“正式”是相同的,唯一欠缺的是官方的承認罷了。
對此,沈武寰也有解決方案。
她在宴會後馬上聯係了寧文蘭,這位一直對自己照顧有加的領導,更是夏夢雪的小姑,那肯定是要邀請的,但是是以親朋好友的身份前來觀禮,不涉及任何政治因素。
這樣,在有限的自由下,既沒有惹惱官方,同時也讓兩個完全陌生的音樂勢力有了交互的土壤。
沈武寰自己都佩服自己的構想!
啊?你問西洋音樂這邊怎麽沒有處理方案?
當然了,西洋音樂這邊可完全是請的新生代音樂人前來的,這些人並沒有老一派的固執印象,能夠接受新鮮事物,對知識充滿好奇心。
更別說沈武寰在整個青年音樂家互助會裏的地位十分超然。
不單單是她傳授的一些技巧和鍛煉方法被他們奉為聖典,更重要的是她仿佛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隨便拿出一首曲子讓他們瞅見都是喜歡的不得了。
有這樣的領頭人,說讓他們去東,他們絕對不會去西,更重要的是,雙方是以互助的形式來進行交流的,即便現在他們還沒付出什麽,但這份恩情他們會記在心中,遲早有一天會用來報答她的。
至於網上說的那些關於沈武寰的流言蜚語,他們早就義憤填膺的想要奮力回擊,但卻都讓沈武寰給擋下來了。
這種時候積蓄力量,來一場絕地大反擊不是更漂亮嗎?
你們啊,naive!
就這樣,一場跨越文化隔閡的音樂交流會正式開始了。
首都音樂廳。
此時與會人員早已經就座,沈武寰作為會議的主辦人之一和主持人,和後台的工作人員們溝通完相關事宜後,便向廳內走去。
一進門就撞見了餘傑成。
“沈教授,觀眾席那邊已經全部安排好了。”
“好,麻煩你了,餘老師。”沈武寰點頭應道,但轉念一想後問道:“那邊的情況怎麽樣?”
餘傑成當然知道沈武寰問的是什麽,他馬上說道:“兩邊的年輕人還比較拘謹。”
“行,我知道了,餘老師等下也準備一下。”
“放心交給我吧。”餘傑成拍著胸脯表示完全沒問題。
和餘傑成分開後,沈武寰走上舞台,舞台上擺放著一架鋼琴和一張座椅,這是等下教學用的。
此時的台下,最前排坐著的是一眾民樂大佬,這次的交流會主要是為了給這些本身固執,卻願意做出改變的人展示一些相關成果,如果這種成果打動了他們,那麽整個業界都會呈現出一番新的氣象。
同時,他們也是這次《梁祝》的參演人員,人數大約在60人左右,可謂是陣容豪華。
方大師對樂師使用的樂器也經過挑選,足以組成一個豪華的民樂團。
在民樂大佬後方坐著的就是這次交流會的主要成員了。
分屬於民樂和西樂的中流砥柱。
雖不至於說是涵蓋全國最優秀的音樂人才,但也是首都地界最為強大的陣容了。
交流會的次要目的是給這些年輕人樹立一個“民樂也是音樂之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這也是因為當下的年輕人學民樂,一方麵是家傳,一方麵是窮人家的孩子想從小學一門手藝。
這造成了很大的問題。
家傳的年輕人迫於壓力學習民樂但看不到希望。
窮人家的孩子學藝有成但當他真正想大展宏圖的時候,卻發現民樂並不能給他帶來有效的經濟利益和名氣。
所以一個全新的方向性指示就成了他們改變未來的第一步。
在這些年輕人的最後則是一眾記者和以非官方身份前來見禮的人,這其中有沈武寰的親友也有文化局的領導。
沈武寰看了看時間隨即說道:“好的,感謝今天大家前來參加這次的交流會,在座的都是自己人也就不用說那些彎彎繞繞的東西,讓我們直奔主題吧。”
“這次交流會的主題是促進民樂發展及民樂與西洋音樂技法上的融會貫通,乍聽之下這種東西顯得非常不合理,但我針對這個方式提出了一個新的標準,那就是‘民樂交響化’。”